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并序

【记】题目中。上六字属经题,乃所解也。下二字属疏题,乃能解也。摄所、皈能,并属疏题。经题如下疏文自释。言义疏者,文心雕龙云:疏者,布也,布置物端,撮题近意也。盖取一经所蕴之义,敷演流畅,旨趣冷然,使学者临文不壅也。序者,叙也,叙述此经之所起,及义疏之大纲。尔雅云:舒、业、顺、叙,绪也。与绪字义同。绪则茧之绪也。凡茧之抽丝,先抽其绪,绪尽方见其丝。其犹疏之有序,序终则见其疏也。即以疏题兼目其序,注以示之。余如常解。

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

【记】撰号。中湖,在郡城之西,故曰西湖。灵芝,即钱氏园苑,尝产紫芝,舍为佛祠,仍存美号。崇福寺,即疏主传道终焉之处。释,乃出家之姓氏。述者,真谛云:佛说曰撰。菩萨造论,直申佛经曰述。此亦一住,述即撰也。郑康成云:述,谓训其义也。

一乘极唱,终皈咸指于乐邦。

【记】序文,初科,总叹中。上二句叹教。一乘者,乘以运载为义,究竟不二名一,即佛乘也。法华云: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了义之谈,故曰极唱;更无他趣,故曰终皈;群经遍赞,故曰咸指;对此苦域,故曰乐邦。经云:彼佛国土,无有众苦,俱受诸乐,故名极乐。天台亦云:乐邦之与苦域。极唱之言,通该一化,别指二经。法华药王品云:如来灭后,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云云)。华严行愿品云:临命终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云云)。故慈云云:法华妙部,如来亲记往生;华严极谈,普贤躬陈回向。疏主尝云:普贤十大行愿,终皈净土。是知净土教观圆顿,上乘毕竟所皈之处也。

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记】下二句,叹行。普贤大行,如尘如沙,且举大数,故言万也。弥陀因中,历微尘劫,上求下化,修菩提道。至于果上,揽此功熏,以立嘉号。是故释迦于此经中,专示持名方法,故曰独推。秪此一行,具一切行,故曰圆修。涅槃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行愿经云: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疏满行。对斥余行,皆是偏劣,故云最胜。所以特举极唱指乐邦者,以显乐邦非权乘也。独推果号为圆修者,以显持名非粗行也。

良以从因建,愿秉志躬行。

【记】究名,初科中。初总明愿行。愿行,犹目足也。人有目足,所往必至;事有愿行,所求必遂。初句明异愿。指法藏时,故曰从因。大本云: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次句明实行。秉,专也。躬,亲也。即大本云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

历尘点劫,怀济众之仁。

【记】历下六句,备陈行相。初句约竖以论其时。历尘点劫,如法华经(云云)。从于过去,直至今日,经尔计时,常怀博济仁爱之心,验非朝夕也。论语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无芥子地,非舍身之处。

【记】次句约横以论其处。遍于大地,捐舍身命,饶益有情,验无空缺也。百缘经云:阿难问佛:世尊,于三千大千世界,无一粒芥子处,非是世尊舍身命地,云何有寺院?云何有村营城郭耶?世尊答言:见为寺院,是吾正舍身命地;村营城郭,是吾遥舍身命地。

悲智六度,摄化以无遗;内外两财,随求而必应。

【记】悲下四句,覆释上二句也。意谓横竖时处,为修何行,故以六度两财而释出之。六度中,前五属悲,后一属智。若无悲愍,于财悭惜,岂能济众?若无智慧,于身执着,岂能弃舍?内财,谓身肉手足、头目髓脑、所爱妻子等,释上舍身也。外财,谓金银珍宝、田园屋宅、国城王位等,释上济众也。菩萨摄化众生,无出六度万行。如母哺子,故曰无遗;如谷答响,故曰必应。

机兴缘熟,行满功成。

【记】机下四句,正明感果。上一句,蹑前修因。由利他故,机兴缘熟;由自利故,行满功成。

一时圆证于三身,万德总彰于四字。

【记】三身者,法、报、应也。法身本有,若无修德,终不能显。全性起修,由修照性,修性相即,非前非后,故曰一时。举一即三,全三即一,三一互融,不并不别,故曰圆证。万德即前万行,在因曰行,在果曰德,万德虽多,四字摄尽,故曰总彰。

是以知识广赞,感狱火化为凉风;善友教称,见金莲状同杲日。

【记】次科,证实中。上四句明感相。上科虽叹四字功深,未见其实,故引观经为证。上二句,经云:命欲终时,见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等。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下二句,经云: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文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名。以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所以一闻知识劝赞,即感狱火化凉风者,盖由狱火、凉风,并由性具,俱非外物。历劫沉迷,则凉风无非狱火;一念开悟,则狱火全是凉风。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法灵妙,可思议哉!

八十亿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羽化。

【记】下四句,明得生。八十亿劫,或云无量劫等,皆随功行浅深为言也。灭业破障,罪福性空,喻若烟消,无朕迹也。祖师云:一称灵号,厚障烟消。十万亿刹,不离自心。举念即登,犹如羽化。倏如羽化,言速疾也。华山记云:山上有池,生千叶莲华,服之者羽化。大清借用其语尔。

嗟乎!识昏障厚,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嗤诵持为粗行。

【记】斥世迷执中。初四句叙迷。嗟乎,伤叹之语也。识谓八识,障即三障。识体元明,由障重故,全体昏暗,触事狂愚,信力不坚,疑根难拔,遂于净业,反生轻诮。慈云云,疑为信障。世间小善,尚不能成,况菩提大道乎?贬权乘者,不知乐邦,一乘咸指故。嗤粗行者,不知果号,万行独推故。贬,斥。嗤,笑也。慈云云,或攘臂排为小教,或大笑斥作权乘,以其言反经人,惑常典等。

岂非耽湎朽宅,自甘永劫之沉迷。

【记】岂下四句,彰失。上二句,执着情深。耽湎,犹沉溺也。朽宅,通指三界,见法华经。不由他得,故曰自甘。无有出期,故曰永劫。

悖戾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

【记】下二句,违背过重。悖戾,犹孤负也。慈亲,即召彼佛,见势至章疏主。悲愍心切,故曰深痛;徒生徒死,故曰虚丧。此科文意,不出三障:初二句,惑障也;次二句,业障也;后四句,报障也。

须信非凭他力,截业惑以无期;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

【记】勉信受中。由前迷执,不信净方,故兹劝勉。语皆反显须信。言决,定也。他力者,十疑论云:自力者,此土修道,卒未得生净土。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他力者,若信弥陀愿力,摄取念佛众生,专修念佛三昧,机感相应,即得往生。如人水路,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等。此门即净土一法,如世间门户,由户出入。翻前三障,对之可见。

闻持颇众,正协于时缘。

【记】申怀,撰述中。初正申怀。上二句明经文契机。经云闻是经受持者,故曰闻持;好乐非一,故曰颇众。

著述虽多,鲜穷于要旨。

【记】下二句,明诸师失宗。慈恩、孤山、净觉,三本行世,故曰虽多;不穷经旨,故曰鲜穷。

尽毫端而申释,敢敩前修。

【记】尽下,次明撰述。上二句叙作疏。毫端命其翰墨,指闻见也。文选云:穷六义于怀抱,究八体于毫端。取法,故曰敢敩。敩,学也。

舒舌相以赞扬,誓同诸佛。

【记】下二句,明驾说。舒舌赞扬者,意在因疏通经,展转流布,同下六方诸佛,出广长舌,遍覆大千,称赞释迦,说难信法也。

太虚可际,鄙志奚穷。敬勉同舟,深崇此道矣。

【记】太下,标志愿。楞严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敬勉,犹奉劝也。同舟,召其同道。业疏云:同舟各审知之。记云:舟喻圣法,可以济度。易云:同舟相济,则胡越何患乎异心?此道,指今经念佛三昧也。

将释此经,先以义门括其纲要,始可人文释其义趣。

【记】总示中。初句总标。先下,分章。初二句明演义,即四门也。次二句明释文,即三分义家之门,故曰义门。经中所蕴大义,不出教理行果,自非积学洞微,穷幽尽理,何由通晓?疏主预于释文之前,开列四门,搜括经旨,坦然明白。庶使学者从门而入,窥其美富,然后临文科释,不失大猷。纲即网上横绳,喻今义门。提纲则纲目皆整,得门则义理无亏也。

初中,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

【记】义门,总示中。初二字标章。大觉世尊,指能说人也。下二句,示所说教也。不下诸句,括所诠相也。四法相由,在文自显。问:今疏四法释经,未审据何文义?答:文非一典,义散群编。括其大皈,无越于此。良以吾佛对机说法,说必成教,意在当机。依教开解,识所诠理,显理须行,行必有克,证涅槃果。非唯一佛,十方三世诸佛亦尔。盖由从始至终,自凡跻圣,一番修证,四法整足,不可增减。譬犹春、夏、秋、冬之四时,东、南、西、北之四方,虽千圣再世,其可易乎?疏主深明一代教意,统之有宗,立此四法,今古罕闻。唯达人大观,乃能知之。管见之徒,未足与议。且如天台五时、八教、五重玄义,斯亦博通经论,究尽化源。圣心而建立之,以成一家规矩,任运自与修多罗合,岂可亦以片文只义而求所出耶?大卒先贤弘阐教门,千差万别,秪由佛意圆融,被机不等,所以纵横自在,无不可者,岂特矫异哉?超玄记问曰:今疏四法,应有所据邪?答:据经。若尔,何经?答:即教也。教为显理,依理起行,行成克果。四法第来,非依经而何?今谓此说太杀无稽。既云据经,应须指出经文,令人生信。既无准的,据经何在?非唯答不当问,亦乃前难未通。圆修记亦云四法收经,有何所据?答:四一明经,华、竺同轨,乃至光宅教一、人一、因一、果一,天台理一、行一、教一、人一等。今谓此说不识化意。他宗四一,唯局法华,开权显实,方可谈之。在昔未经开会,如何辄用缘名失实,取笑于人?二记谬谈,前后非一,不能具破,学者番之。

初中言教,大略有二:初、明教兴,二、辨教相。

【记】列释,初科,通明教兴中。先儒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良以众生本具觉性,咸可至道,因物有迁,流而忘变,必藉言教而为㛢掖。故佛出世,无说而说,逗会机缘,依教修道,见性成佛,是知教法益物功大。所以有通有别者,通则通论设教大意,莫非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别则别究当教缘起,所明行法差别不同,被机修进。

初中。大本经云:佛言:如来以无量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其法利,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记】言大本者,即曹魏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两卷成大,对今单卷,则名小本。文有二段:从初至法利,出上卷;开下至之道,出下卷。佛言二字,乃经家语。如来,即指释迦。无量大悲,即佛心也。矜哀三界,即愍物也。所下二句,即设教也。普下二句,即被机也。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此即同体之悲,遍该一切众生境。境无量故,所以大悲亦复无量。经中欲明生佛不二,同一觉源,圆照诸法。诸佛悟本,起同体悲;众生迷强,受诸幻苦。悲能拔苦,故特言之。或云趣举四等之一,甚非文意。三界属于依报,以依显正也。良由众生从无始来,恋着三界,受生死苦,无解脱期。是故如来兴起悲心,出现于世,而为拯拔。即妙经云: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祖师序云: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是也。出兴,即起应也。世,即世间。近指三千,远通法界,不出生、阴、国、土三种世间也。光阐者,光即光显,阐谓阐扬。依教建修,能趣三乘圣道,故曰道教。草木最初拆甲曰萌,群即多也。机缘道心初发,亦犹萌芽,故以喻焉。获利,即受益也。上曰群萌法利,语尚通漫,故引五趣与度未度者而明决之。下卷文云: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照然分明,方接今文开示等语。度未度者,即四弘誓。若言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即自行四弘,今即化他四弘。经云: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泥洹,即梵语讹变,并翻灭度。言决正者,良以生死、涅槃,本无二法,迷之则涅槃即生死,悟之则生死即涅槃。众生邪见,妄认涅槃而为生死,今为决了,使复正道也。

此明出世大意,该于众典,是谓通明教兴也。

【记】结显,可见。

次据今经,略言五意。

【记】别辨中。舍通从别,局就今经以求兴意。

一、欲令众生知娑婆苦,求出离故。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

【记】初正明。此下,结显,初即厌苦。

二、令知佛境界,生忻慕故下,明依正庄严,劝生彼国。

【记】二、即欣乐。

三、令摄心安住念佛三昧,故下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等。

【记】三、即起行。

四、令破障脱苦,得清净乐,故下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等。

【记】四、即受生。

五、令生彼国成就菩提,故下云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等。

【记】五、即证道。然此五意,㳂浅洎深,理数然也。

此明说经正意,局在今文,所谓别叙教兴也。

次辨教相。净土教观,通明现在十方诸佛。即如下引六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劝信是经,即其证也。又准下文,善男善女,闻经受持,不历阶渐,皆不退转阿耨菩提。

【记】次辨教相中。言教,则通指如来四辨、八音所说之法。言相,则别召教下所诠行相大小不同。相即相状,览而可别教家之相,故曰教相。初正明。故下,结显。初中。所以引诸佛为证者,盖由小无他佛之谈,大有刹尘之说。此经既谈十方世界恒河沙诸佛,可验教观非偏小矣。复引闻持不退菩提,证入既大,其义益显。言不历阶渐者,生彼国人,莫不圆发大心,顿修大行,永无退转,当证菩提。不同此土声闻、缘觉,次第修进,取证小果,故云不历。

故知一切净土教门,皆是大乘圆顿成佛之法,定非偏小,如别委论。

【记】如别委论,见观经疏。

二、明理者,理即教体,亦分为二:初、通,二、别。

【记】二、明理,标分中。理即教体者,理是空寂之名,体以主质为义。不二而二,乍分二名;二而不二,理体一如。教从理立,故即教体。

初中,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实相为体。

【记】通论中。初二句标名。一切之言,唯除鹿苑,通收一代,莫非大乘。

方谓方广,等即平等。

【记】方下,牒释,初分释方等二字。

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

【记】实下,正释体相。初约横竖以示该遍。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言实相者,即是甚深不思议境,真实不虚,故曰实相。起信论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即实相异名也。然此实相,不离诸法,法法皆契真实妙理,以实为相,故名实相。其体高广,包含法界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故言横遍诸法。彻到三际,穷渊极源,即事而真,无非中道,故言竖该凡圣。是知实相摄尽一切横竖法门,无有一法非实相者,故曰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也。横言诸法,竖言凡圣,乍分横竖,变其文尔。横处即竖,竖处即横,不可狥名而作实解。

故知横竖一切诸法,悉自缘生,皆不思议,无非实相。

【记】故下,次点诸法即是实相。恐未了者,谓诸法外别有实相故,即指上横竖诸法,皆是缘生。诸法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诸法灭时,无所从去,故名不灭。岂容思议不思议境,即实相也?

此通一代大乘所诠之理。

【记】此下,结显。

二、言别者。

【记】别示中,初句标章。

今经即以弥陀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思议功德,为所诠理。

【记】今下,立义。

良以因中发无相大愿,修无住妙行,感无得圣果,点事妙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无非实相。

【记】良下,究意。

即下经云: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记】即下,引证。不可思议功德,即是实相妙理。且约弥陀修显,故得云别。因果依正,无非有作缘生之法,那得为所证理?即究弥陀因地,修证愿、行、果三,无非称性,悉是无作依正身土,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是故得为今经妙体。引下经文,证前三义,宛然符合。

若非妙理,那称不思议乎?

【记】若下,反质。

三、明行者,行即教宗,亦有通别。

【记】三、明行中,初科,标分。行即教宗者,宗乃一经所诠之要,依宗起修名为行。言宗未必是行,言行其必是宗。

初通明大行不出,发无上道心,修六度万行。

备在众经,不复具举。

【记】通明中。上二句正示,下二句指广。无上道心,即菩提大心也。六度万行,即普贤大行也。发,谓开发。众生本具三因佛性,迷此理故,无明为缘,则众生起;悟此理者,教行为缘,则正觉起。今以教行为缘,一念开悟,三因俱发,所谓佛种从缘起。

二、别论者,修行净业,感生净土,别是一门出离径术。

【记】别显中,初科。别是一门者,观经疏云:释迦一化,所说圣教,大略有二:一者,娑婆入道教;二者,净土往生教。悉如彼疏判教中明。

就净业中,复有多种,诸经所示,行法各殊。

【记】别简不同中。初趣举七经,示不同相。

观经三福妙观

大本一日一夜悬缯幡盖,十日十夜奉持斋戒。

大悲经中,一日称名,展转相劝。

般舟经中,一日若过,系念现前,九十日中,恒不坐卧。

鼓音声经十日十夜六时礼念

陀罗尼集诵诸神咒

大法鼓经,但作生意,知有彼佛。

权巧赴机,行法不一,教门虽异,无不往生。

今经专示持名之法,正是经宗,于今为要,故当委示,不可笼通。

【记】二、权下,推求佛意,殊途同皈。今经中,初的示经宗。

括束经文,且为五例。

【记】括下,束经要例。三、若下,举少况多。

一心起忻厌,厌若忻乐。

二、身须西向,正立合掌。

三、克期日限:一日、七日。

四、系心佛境专一不乱

五、期死无退决誓求脱

【记】不起欣厌,非往生因,故有一也。不识方向,通漫无皈,故有二也。不立要制,功业难成,故有三也。不想真境,妄念纷飞,故有四也。不尽报身,空无所获,故有五也。然此五例,撮举一经大意,以示宗要,不必强差经文为证。

若此称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况一日七日乎?

四、明果者,果即教用,亦有二别。

【记】四、明果,标分中。由机禀教,修因感果,非教力用,终不能获,故云果即教用。二、别,即下近远也。

一者,近果。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记】近果中。然此近果,未有所证,犹是具缚凡夫。且望当时在此秽土修行为因,即以得生彼土为果,此谓习因习果也。初引本经,示近果相。

由前称佛,结业成因,舍此秽苦,感彼净乐。

【记】由下,逆推前因。

即获法性净身,住同居净土也。

【记】即下,指定身土。此土阴灭,彼国阴生,一念神识,托彼莲胎。揽前所修白法,为性净业身,故云法性净身。此法性身,摄位稍广,该于凡圣及初后心。今此且望舍秽生净,不假父母胞胎,尽属法性净身所摄,非谓真法性身也。既未破惑,见思全在,故住同居。圆修记引大论菩萨入正法位,住阿鞞䟦地,得法性身等,而释今文,全乖教旨。又设问云:同居净土,佛是应身,那云法性净身?且疏中说生净土者,自属于机,如何约应为难?立难既非,出义可见。

二者、远果,下云:众生生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记】远果中。初引经判位。此下,覆示断证。即下,指定。身土皆得不退者,经论所明,不退有三:位、行、念也。位、行尚容有退,唯念不退,永无退转。

此谓生彼国已,闻法得忍,修菩提道,断惑证真,究竟成佛。

【记】得忍有四: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断惑则破无明,证真则显法性,成佛乃有分真究竟不同。若据疏主究竟成佛,似指妙觉极果。然以义酌之,未可径从。所言远果,望近得名。近果犹是凡夫三惑,全在于彼进修,方始证入。岂可顿破四十二品无明,直至妙觉?且如韦提夫人,闻圆妙观,因修获证,豁然大悟,达无生忍。疏主判位,亦止初住。况诸经论,未尝闻有超登妙觉极果之说。盖由今疏,不用他宗四教断证位次,但取才破无明,即为究竟。况登初住,便能百界分身作佛,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亦得名为究竟成佛。今此文中,不退当念不退,得忍即无生忍。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成初住八相佛,分证遮那清净法身,分显寂光法性理土。如是从容,雅合教旨。学者详审,无宜造次圆修,直以妙觉寂光而释远果身土。复设三重问答,不欲委破。唯第三问,观经近在同居,今经远希常寂,二处相反,乃以古人各偏事理,疏主牵复中正为答,大不然也。且疏主作疏释经,申通佛意,所定身土,全据经宗,当机证入,纤毫不滥,以为万世不刊之典。岂可违经反圣,强欲牵复,自任𮌎臆之论?今问:若使疏主不欲牵复中正,未审二经合作何土?当知二经所判身土,义皈一揆,不曾精考,妄自云云,不唯谤师,亦乃毁法。问:今疏四法释经已定,何故复以理、行、果三会同体、宗、用邪?问:体、宗、用三更加释名教相,则与天台五章是同,何故矫异别立?

即证清净法身,居法性土也。

上列四章,略提梗概,余如后释,仍委佗文。

【记】结略中。以显义门包括,何由道尽?提其大略,故云梗概。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疏】次释文中,此经凡有两译。

【记】牒文,释示,翻传中,初正明两译。

【疏】一、姚秦罗什法师译,即今本也。

【疏】二、大唐玄奘法师译。今见藏中,立题各异,如下所明。

【疏】自古解释,凡有三家,唐慈恩法师通赞一卷,今朝孤山法师、霅溪法师皆有疏记,见行于世。

【记】自下,因明古解。

【疏】今之所出,各从其志,时有异同,临文自见。

【记】今下,明今出疏。

【疏】次正释文相,又二:初、释经题;二、释经文。

【疏】初中。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记】释本题中,初指经名。由是六方诸佛,金口宣唱,故曰本名。

【疏】总十六字,经字为通题,上十五字为别题。

【记】总下,二、分通别。

【疏】上八字属教,即经所说依正庄严,称名往生,皆是弥陀修因感果威神愿力不思议功德也。

【疏】下七字属机,即依教起行,专修成业,众圣冥加,摄持不退,直至菩提也。

【记】上八字下,三、分机教。

【疏】奘师唐译,即用本题,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语虽少异,义意大同,对文可见。

【记】奘下,会唐译题,并在文可见。

【疏】今经秦译,隐略本题在六方佛后,即下云汝等众生,当信是等。

【记】今题,立意中,初隐题在后。

【疏】据宗取要,别建此题,略有五意。

【记】二、据下,明据宗别立。

【疏】一则上符经旨,经中唯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标题首。

【疏】二则下,适机宜。弥陀名号,众所乐闻,故用标题,人多信受故。

【疏】三、理自包含,但标佛名,称赞护念,任运自摄故。

【疏】四、义存便易,梵号兼含,耳闻淳熟故。

【疏】五、语从简要,后世受持,称道不繁故。

【记】五、意出之例,皆初句标起,随后释义,四、约耳闻,五、取口称,在文自异。

【疏】且如唐译,从本立题而未闻流布;又如大本,从华标目而罕见诵持。

【记】校优劣中,初举二经罕行。

【疏】乃知秦本深体圣心,故得四海同遵,百代无古。

【记】乃下,二、美,今本得旨。

【疏】感通传说,罗什法师七佛以来翻经,信非虚矣。

【记】感下,三、引传为证。问:若谓大本从华标目,所以罕诵;且十六观经,亦乃从华标目,何期诵持之盛耶?请为通之。

【疏】今释此题,上五字为别,局今经故;下一字为通,同众典故。

【疏】就别题中,上二字标能说教主,定是释迦,但举通号;下三字示所说人,简非佗佛,故标别号。通别互举,译人之巧。

【记】随释别题,初科中。初释佛字,预取次科,对简二佛,立号通别。若以七种立题收之,所说属法,义当人法,以所从能,即单人立题也。

【疏】倾出我口,畅悦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记】倾下,次释说字。倾我,口教也;悦彼,心机也。机教合论,故云佛说。

【疏】阿弥陀,此翻无量。

【记】次科,初翻梵成华。

【疏】经自释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此谓无边量也。

【记】二、经下,引经双释二名。初名光照十方,则无际畔,乃约横论。此下一句,疏助释也。

【疏】又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谓无数量也。

【记】次名阿僧祇劫,则非朝夕,乃约竖说。此下一句,亦助释。

【疏】光表佛智,寿表佛福。以此福智,严本法身,三德圆备,以立嘉号。余如下文。

【记】光下,结成三德。智即智慧庄严,了因也。福即福德庄严,缘因也。本有法身,正因也。正无缘了,有亦同无。今以了因正解,观察缘因,妙行资成,严显本有正因,故曰三德圆备。此三佛性,在凡曰三因,在圣曰三德。因中既一发一切发,三因俱发。果上则一证一切证,三德俱证。故从三德,以立嘉号。

【疏】通题中,梵云修多罗,此翻为线。

【记】通题中,初三句翻梵语。

【疏】线能贯摄,即喻教诠。

【记】下二句,标二义。

【疏】文理连贯,包摄群机。

【记】文下二句,分字释。上句教为能贯,文理为所贯;次句教为能摄,群机为所摄。

【疏】训法、训常,义如常说。

【记】训下二句,指俗训。

【疏】次释经文,大分三分:初、至大众俱为序分;二、尔时,佛告下,至是为甚难,为正宗分;三、佛说此经下,至末文,为流通分。

【记】经文,总判中。唯孤山自六方诸佛劝赞,尽属流通净觉。三义破之:一者,奘师所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今诸佛同赞,岂非正说邪?二者,下文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谓闻是经受持者,皆为诸佛护念。既闻佛名,为佛成护,显是正经。三者,此经比望大本及与观经,唯诸佛同赞,其文最广,余文并略。况今经且言六方,新本具列十方。由是详之,正说明矣(云云)。

【疏】初中,诸经皆有证信、发起二序,此经但列证信,独无发起。

【记】序分有无中。比例诸经,校量具缺,生起下文。

【疏】往生传序云:此乃十二分教,无问自说之经。其犹母之拊婴儿,不俟其请,但欲顾其手足,乳而哺之耳。

【记】他解中。初引文。传序,飞山默子作。无问自说,即十二分之一也。不待机问,如来自说,即无发起。其下,喻显。拊,以手拍也。婴儿,字书云:女曰婴,男曰儿。召,赤子也。顾,旋视也。乳,食也。在口曰哺。

【疏】今以义求,略为二意:一、表他方净刹,非二乘偏小境界,纵有权行,示同不知;不假因缘,孤然自说,彰其特异。

【记】义求中。初愍偏小不知,先立义。

【疏】即下诸佛叹释迦云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说此世间难信之法是也。

【记】次引文。

【疏】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悯物,如母爱子,怜其小騃,不能请问,召以诲之,彰其深切。

【疏】故下,如来嘱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也。

【记】如前。孤山云:此经但有通序,而缺别序。新经则有集众,末云:为闻法故,俱来会坐。净觉斥云:为闻法故,发起事微。现文缺于别序,或恐经家存略,并由不知今疏二意故也。

【疏】就证信中,此即阿难结集奉教,安列六事为证,明非虚谬,令物信故。

【记】证信序,安立中。初释证信。涅槃经中,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四问经首安何等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故曰奉教安列。

【疏】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名六成就。

【记】次释成就。

【疏】诸经之首,解释极繁,此但略提大要,余广如彼。

【记】后示繁略。

如是!

【疏】初、如是者,如云指法之辞,即指正宗所说法门。

【记】信成就中,初引古通示,次契下,分字解释。

【疏】契理曰如,离非曰是。

【记】契中道理,离二边非。

【疏】信故闻持,名信成就。

【记】三、信下,结示名义。

我闻:

【疏】二、我闻者,阿难自言亲从佛闻,非他传告即闻成就。

【记】二中。阿难已断见思,无见慢我,随世流布名字,称我闻,即耳识也。

一时

【疏】三、一时者,主伴会集,说听始终,简非余时,即时成就。

【记】三中。主即说者,伴即听者。机应辐凑,通取毕席,名曰一时。

佛。

【疏】四、佛者,释迦教主,金口亲宜,非余所说,即主成就。

【记】四中。佛名既通,故以释迦简之。黄金色身之口,故曰金口。经通五人说,今局在佛,故曰非余。

【疏】具云佛陀,翻云觉者。

【记】具下,翻梵。

【疏】觉名乃通,此局妙觉,究竟极果,十号之一也,是为通号。

【记】觉下,简滥。佛名同,故曰通号。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疏】五、在舍卫等者,说经有处。

【记】五中,初通指。

【疏】举舍卫,乃游化之境;举祇园,即依住之处,即处成就。

【记】次别释。举国令远人闻,举园令近人知。

【疏】舍,卫翻。闻物,言人物富庶,远闻诸国故。

【疏】祗陀施树,给孤买园,共成佛刹,故以为名。

【疏】六、与大比丘下,道俗四部大众同会,非我独闻,即众成就。

【记】六中。略示阿难,复引众证,信非虚矣。四部既云道俗,即僧、尼、士、女,非人、天、龙、鬼也。

【疏】众有三类:初、声闻众;二、并诸下,即菩萨众;三、及释提下,人、天众。

【记】委释,总分中,初分三类。

【疏】声闻常时侍佛,威仪复胜,故在前列。菩萨隐显无定,形服不拘,故以次之。人天俗众,形服全乖,故列于后。

【记】次推前后。声闻随处影响,故常侍;出家相具,故仪胜;菩萨自行化他,故无定;在家出家,故不拘人天;俗形俗服,故曰全乖。此约外相以分次第。孤山乃谓声闻沉空,人天著有,菩萨住于中道,列于季孟之间,以表示之。

【疏】初中有四:初、示数;二、皆是下,叹德;三、长老下,列名;四、如是下,总结。

△初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大比丘者,上首弟子。如下列者,千二百等眷属弟子并不列。

【记】声闻,随释,总示中,初分大小。

【疏】比丘,或云苾刍,此翻乞士,乞食资身,乞法练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德令魔怖;又云破恶,禀戒破业,定慧破惑。此三因名、果号,如后。

【记】次翻因名。乞士从行,怖魔;从志,破恶;从功,修戒、定、慧,破惑、业、苦。

【疏】僧者,具云僧伽,此翻为众。四人已上,秉御一切灭恶生善羯磨,总该凡圣,通收理事,故云众也。

【记】僧伽,翻众。众名乃通克取。初位四人,假用为体。灭恶之大,勿高忏重;生善之极,无过受体。五、停心总别想念,名外凡僧。暖、忍、顶、世第一,名内凡僧。总上两凡,更兼薄地,并名凡僧。初果至无学,通名圣僧。又复初果已上,学及无学,证真谛理,名理和僧。身、口、意而一致,戒、见、利以齐均,名事和僧。总上多义,结示众名。

【疏】佛初成道,度三迦叶,共有弟子千人;次度舍利弗、目连,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皆本是外道,遇佛得度,荷佛恩深,故常随侍。

【记】别示中。此科释经师徒大数,并多列之意。三迦叶者,优楼频螺、伽耶那提兄弟三人,元是事火外道,为佛所降。见大子本起经,舍利、目连本亦外道,共结契云:若得甘露,必当同味。后时身子先见马胜威仪庠序,乃问:汝师为谁?为说何法?按五分,马胜答云:法从缘生,亦从缘灭。一切诸法,空无有主。又一出云: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身子一闻,便证初果。次传目连,亦证初果。久从外道,都无所获;一入佛法,即得上果。故荷恩深。

【疏】或云:重其最初皈佛,故多列之,未必常预会也。

【记】或下,出普曜经。圆修引佛地论声闻六义,故先列:一、常随侍佛;二、形相似佛;三、是内眷属;四、欲令菩萨生尊敬故;五、令无学人生尊敬;六、为声闻人于大乘法疑非佛说,故标众首,令数闻法。

【疏】叹德中。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疏】阿罗汉亦有三翻:初云应供,堪为物养,即乞士果也;次云杀贼,摧伏魔怨,即怖魔果也;三云无生,结尽苦亡,即破恶果也。

【记】叹德中,初翻梵语。

【疏】即如下列会中,上首人天大众,知其德业,识其仪貌,故云众知识也。

【记】即下,次释知识。大品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欢喜信乐,名善知识。

【疏】列名中。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㝹楼䭾

【疏】德重﨟高,故称长老,语局初人,义该诸位。

【记】列名中,初释通名。德重故长,腊高故老。

【疏】舍利弗,此翻身子,亦云珠子。其母好身形,聪明在眼珠,时人以子显,母为作此号。

【疏】又云:舍标父,利标母,双显父母,故言舍利弗。弗即子也。

【记】舍下,释别名,可解。

【疏】摩诃目犍连,摩诃翻大,同名者众,加大简之,下皆类之。

【记】目连中,初翻摩诃简滥。

【疏】目犍连,文殊问经翻莱茯根(莱茯,读为萝卜),真谛云:勿伽罗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

【疏】名尼拘律陀,乃是树名,父母祷神树得子,因以名焉。

【记】次翻姓名,尼俱律陀翻白杨树。

【疏】迦叶,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书而应,从德命族。

【记】迦叶中,初正翻。

【疏】真谛,翻为光波。上古仙人,身光炎涌,状若波燃,亦云饮光,能映余光使不现,故名毕钵罗。亦是树名,由祷树得故。

【记】真下,引别翻。毕钵罗,此云高显。

【疏】迦旃延,翻文饰,亦云肩垂,亦云好肩。

【疏】亦名柯罗,此翻思胜,皆从姓为名。

【记】迦旃延中,初翻名,亦名柯罗,梵音之讹。

【疏】拘絺罗,此翻大膝(有云膝盖大故)。

【疏】舍利弗舅与姊论义常胜姊,姊孕不胜,知怀智人,遂往南天竺读诵众经,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

【记】拘絺罗中。注有云者,见孤山疏。读诵众典,即外道十八种韦陀典籍。

【疏】离波多,亦名离越,此翻星宿,或云室宿。父母从星乞得,因星作名。

【疏】或云假和合。文殊问:经称常作声。

【记】离波多中,初正翻。

【疏】有人引智论,尝宿空亭,证二鬼诤尸。依实判皈小鬼,大鬼怒,拔其手足,小鬼取尸补之。因其烦恼,不测谁身,故云假和合。又心怀疑惑,逢人即问:见我身否?众僧语云:汝身本是他之遗体,非己有也。因即得道,故以为名。

【记】引论,双证后二。

【疏】周利槃陀伽,此翻蛇奴。或言周利云大路边,槃陀伽云小路边,生于道傍,故以为名。

【记】周利中。善见论云:有长者女,与奴私通,逃往外国,久而有孕,思还故国,半途而产,得大小路边之名。

【疏】难陀,此云善欢喜,亦翻忻乐。本牧牛人,以牧牛事试,佛为说法,忻乐得道,故有处名牧牛难陀。或云即律中䟦难陀也。

【记】难陀,可见。

【疏】阿难陀,此云欢喜,或云无染。净饭王闻太子成佛,王大欢喜,白饭王奏生儿,举国忻然,因以为名。

【记】阿难陀,疏释上名。次云无染者,圆修引涅槃云:随佛入天、人、龙宫,凡见妇女,心无爱染故。

【疏】罗睺罗,此云覆障。佛之嫡子,酬往业故,在胎六年,故云覆障。

【疏】真谛云:罗睺本言修罗能手障日月,应言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儿障我,不即出家,世世能舍,故云覆障。

【记】罗睺罗中。嫡,正也。初明障。自真下,明障。佛酬往业者,本起经云:佛昔为王,一仙犯罗,令禁六日,不与其食,然无恶心。后堕地狱六万岁,于最后身,又偿六年苦行。太子因随喜故,所以六年在母胎也。

【疏】憍梵波提,此翻牛呞(音诗),或云牛王,或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作牛王,余报未尽,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亦由此故名,是为牛迹。避人见笑,常居天上。

【记】憍梵下。唼,子合切。嚼,才笑切。大论云:往世窃人谷穗,观其生熟,故五百生常受牛报。按楞严云: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分别功德论云:恐人轻笑获罪,佛令常在忉利天上(云云)。

【疏】宾头卢、颇罗堕,上是据姓。宾头卢,此翻不动(言其所证);颇罗堕,真谛翻捷疾,或利根,或广语(言其根性),婆罗门中一姓也。

【记】宾头中。或云渭度罗䟦罗堕阇,或云军屠钵汉,梵音楚夏也。

【疏】迦留陀夷,此翻黑光,或云粗黑,从形貌为名。

【记】迦留中。增一云:其身极黑,夜行乞食。时天大暗,而至他家,忽有闪电。其家妇女,谓是黑鬼,身正怀妊,怖而堕胎。因问,知是佛弟子,乞食到此,高声大骂。佛因制戒,不得过中食。

【疏】劫宾那,此翻房宿(音秀),祷星感子,故以为名。

【疏】又初出家,欲往见佛,夜雨,寄陶师家宿。又一比丘随后而来,前比丘推草与之,在地而坐,后比丘即为说法,豁然得道。后比丘即是佛,共佛房宿(音夙),从得道处为名。

【记】劫宾那,可见。

【疏】薄𤘽罗,此翻善容,亦云伟形,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年一百六十,无病无夭。昔持一不杀戒,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诃利勒果,故身常无病。感今胜报,故以为名。

【记】薄𤘽中。持一不杀戒,付法藏传云:其母早亡,后母恶之。尝就求饼,被投其炉,父见救之。又从求肉,被投于釜,亦不能死。又于河岸,尝牵母衣,被投于河,为大鱼吞。渔人得之,卖于市中。会父买鱼,刀破鱼腹,略无所损。施一药果,分别功德论云:过去曾施病僧一诃梨勒果,今身常无病恼。诃梨勒,此翻天王,持来世药有之。

【疏】阿㝹楼䭾,亦云阿那律,或云阿泥卢头,皆梵音奢切耳,此翻无贫,亦云如意,或云无竭。昔于饥世施支佛稗饭,九十一劫果报充足,故以为名。

【记】阿㝹中。初出梵音,次翻华语,可详。然诸弟子,时是小乘之人,而得预会闻大法者。净觉疏云:此诸尊者,本是法身大士,迹生乾竺,辅佛化仪。既于小乘已得无学,今至方等,堪闻是经。乃至如来方便诱引,欲使耻小慕大。是故下文对告身子,意在兹焉。

【疏】总结中。

如是等诸大弟子。

【疏】略举上首一十六人,不可尽列,故云如是等。

【记】总结中,初点文略。

【疏】南山云:学在我后,故为弟;解从我生,故称子。

【疏】次菩萨中三:初、示数;二、文殊下,列名;三、与如下,总结。

△初中

并诸菩萨摩诃萨。

【疏】同闻极多,略举四名,故云诸也。

【记】菩萨众,示数中。闻众甚多,经家不能具举,故以诸字总之。

【疏】菩萨,梵言之略。天台戒疏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此翻大道,心成众生。

【记】翻梵,初义。摩诃翻大,菩提翻道,质帝翻心,萨埵翻成众生。

【疏】或云:菩萨翻觉有情。觉谓上求,即是智也;有情谓下化,即是悲也。

【记】次义。觉即自行,故曰上求,同上大道心也。有情即化他,故曰下化,同上成众生也。

【疏】列名中。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疏】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证,吉祥美其利物。

【记】列名中。初正释名。梵语二名赊切,不同华言。初义吉祥者,慈恩疏云:菩萨初生,家现十种瑞: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娩龙肫,七、马生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盈金粟,十、象具六牙。据净觉疏,或云出文殊入灭经。

【疏】或云妙德,义亦同之。

【记】次名妙德,以由分证微妙三德故,即上妙字也。

【疏】绍隆佛种,称法王子。智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正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乃知此名该下诸位。

【记】例论。正法位,自初住破无明,显法性,直至后心,皆正法位。普贤观云应时即入菩萨正位是也。或指第九住者,非也。乃下二句,准论类通。

【疏】阿逸多,此云无能胜,言其悲智非偏小所及。

【记】阿逸多,即弥勒姓也。名弥勒,翻慈氏。思益经云:若众生见者,得慈心三昧。又贤愚经云:过去为王,见调象故,即生慈心。

【疏】干陀诃提,此翻不休息,众生无尽,修因感果无穷已故。

【疏】常精进者,众生无量,上求下化,无暂懈故。

【记】不休息、常精进。疏中各从一义解释,实难分异。孤山云:中道正观,念念流入,名不休息;远离二边懈怠,名常精进。净觉引思益经云:若恒沙劫为一日夜,如是乃至过十万劫,得值一佛,乃至值恒沙佛,修诸梵行,然后受记,心不休息。又引什师云:始终不退,名常精进。大底菩萨所修愿行是同,一往随机,立名有异,不必强分。

【疏】总结中。

兴如是等,诸大菩萨,

【疏】然菩萨名通于初后,如上所列,莫非深位补处,或是权现影响,故云诸大也。

【记】总结中。该四十位,故名通初后。深位补处,据迹以说;权现影响,约本以论。

【疏】三、人天中。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疏】释提桓因,具云释迦因陀罗,此翻能天帝,即三十三天主。今言帝释,即华梵双举。

【记】人天中。初翻帝释名义。三十三者,主伴兼举。智论云:彼于往昔,在摩伽陀国作婆罗门,曾与三十二友修迦叶佛塔,以是因缘,俱生忉利。

【疏】大梵四王,天主甚多,不复尽举,故云无量也。

【记】次释。无量大梵,即色界初禅第三天娑婆世主,有语言觉观故。统王大千四王,即欲界帝释之臣。

【疏】更兼道俗四众,龙鬼八部,故云大众。俱序中从略,文见流通。

【记】更下,释大众俱。以后映前,故知文略。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