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体质篇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之体质

目录之内容,以其记载之对象不同而有藏书目录与非藏书目录之异。非藏书目录之体质,本书将撰“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等篇以述之。藏书目录实为目录学之主流,其名目至为繁赜,向为学者所注重,且有为之列表汇集者。著者以为遍举之则不能尽,择举之则有所遗,且其对象不变而分类及体质则时时有进步,故本书只撷取其分类及体质之不同,分撰二篇,系统叙述,不复备称其名目撰人焉。夫所谓体质者,构成目录之质料,构成目录之体式,皆是也。通俗言之,则为编目。然现代所谓编目,含义略狭,未能广包。故改用“体质”以统摄编目、解题、引得、小序、总序等等构成目录之质料,与活页、辞典、类书、年表、散文等等目录构成之体式。语意所及,却又并不限于藏书目录。盖藏与非藏之分,古代相距甚近,原不必强加隔离。且非藏书目录之分类与体质,亦同样有提出合述之必要也。或曰:藏书目录既为目录学之主流,何以独不自成一篇?曰:顷已言之矣:对象不变,则其内容大多从同,只须撷取有异者叙述于分类篇与体质篇足矣!何必备列其名数哉?

编目法之演进

现代最古目录为《汉书·艺文志》,其前身即《七略》。今观其编目法,首为总序,叙汉室藏书校书之源流。次列书目撰人篇数,其例有四:有先著书名而后系撰人此撰人通指注者编者。篇数者,如“《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是也。有先著撰人而后系书名篇数者,如“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是也。有仅著书名篇数而不录撰人者,或因未详何人,或因多人累积。如“《周书》七十一篇”是也。有即以撰人为书名,径系篇数者,如“《太史公》百三十篇”是也。有加文体于撰人后,即以为书名而系以篇数者,如“《屈原赋》二十五篇”是也。再次则有小注,其内容有七类:一、如“名何,字叔元,菑川人”,系介绍撰人。二、如“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系解释书之内容。三、如“出孔子壁中”,系说明书之来历。四、如“多《问王》、《知道》”,系记载篇目之多寡。五、如“有录无书”,系断定书之存佚。六、如“陆贾所记”,系补注书之撰人。七、如“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系判定书之时代及真伪。此皆自《七略》摘要而来,原皆叙录之一二语也。并列同种之书,暗中仿佛仍有子目,同属一子目者,则以时代为次。一种之后,必计其总数,如“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是也。然后有一段小序,其例文已引见于《溯源篇》,大体叙述此种学术之源流,并论定其是非得失,或说明自成一类之理由。合若干种为一略,必有一段稍长之序,统论此略学术之大势,批评之意多而叙述之语少。最后则有一行“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以总括大数。《汉志》之体质若是,后世之史志遂以为宗。其不同之处,惟《隋书·经籍志》始一律首列书名及卷数为纲,改以撰人为注。对于撰人不复详介,而只叙其时代官衔。书之内容真伪,亦仿《汉志》之例,间或注明。但特创分别存亡残缺之注,一以《七录》为准,如“梁有江淹《齐史》十三卷,亡”。虽附注于沈约《齐纪》之下,其实无关。此一例也。又如“《后汉记》六十五卷”,注云:“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此二例也。当时现存者则不备注存字。后世《经义考》之创立存,佚,阙,未见四柱,即有得于《隋志》之遗意。然一般藏书目录与史志皆未用此例,而独对于首列书名之例则守之最严,成为习用之定法矣。每类小序及每部总序,《隋志》本《汉志》之旧而接述后事。下至《开元群书四录》、《古今书录》犹有此风。自《旧唐书》以下始加翦除,除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近人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尝恢复小序外,其他各家无论是否藏书目录,皆不复注意及此。汉隋之间,则惟《七志》、《七录》、《七林》有之,其他亦不甚可考。此在体质史中,实为有小序之一派,其旨在叙述学术源流,章学诚所最恭维者也。三“七”之外,两晋、南北朝之秘阁目录,自荀勖“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后,介绍撰人,解释内容,批评得失之叙录,遂被屏弃不用。试观《隋志》所载王俭《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殷钧《梁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陈天嘉六年寿安殿四部书目录》,《陈德教殿四部目录》,《开皇四年四部目录》,《开皇八年四部目录》,《香厨四部目录》,皆只四卷,便知其正合开元七年令丽正殿写书应于四库各为目录之诏,盖原来皆在书库中备检寻之用,故各成一卷,合之四库,适为四卷也。此种四卷之四部目录,《隋志》讥其“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晋、隋之间,目录学最为衰敝,正坐“但记书名”!唐初始稍稍革新,而明代又蹈覆辙。如《文渊阁书目》仅有书名册数,并撰人亦不能尽列。此在目录之体质史中,实为仅有书名之一派,简陋之藏书楼目录每每如此,其旨只在备寻书之用,原非著作也。介乎上述二者之间,无前者之小序而详于后者之但记书名者,则为一般藏书目录,溯其原始,或汉代私藏之家业已有之。史籍所载,则以梁人任昭为最早。但其体质如何,究不可知,今存之书以南宋尤袤之《遂初堂书目》为最古,但又出于任意删削古书之《说郛》中,故是否原来之真相,亦不可知。姑据以考察,则书名之外,更系卷数及撰人,如有数种版本,则兼载之。此例一开,遂成后世最习用之体质,现存明清二代之藏书目录,十分之八皆此类也。论此道最精者,为清孙从添之《藏书纪要》。其第六则编目有云:“大凡收藏家编书目有四,则不致错混颠倒遗漏草率。检阅清楚,门类分晰,有条有理,乃为善于编目者。一编大总目录,分经、史、子、集,照古今收藏家书目行款,或照《经籍考》、《连江陈氏书目》,俱为最好,可谓条分缕晰精严者矣。前后用序跋。每一种书分一类,写某书若干卷,某朝人作。该写著者、编者、述者、撰者、录者、注者、解者、集者、纂者,各各写清,不可混书。依宋板、元板、明板、时刻、宋元钞、旧钞、明人钞本、新钞本,一一记清。校过者,写某人校本,下写几本或几册,有套无套。一种门类写完后,有存白页以备增写新得之书,编成一部。末后记书若干部,共若干册总数于后,以便查阅有无,将来即为流传之本。其分年代,不能全定,因得书先后不一,就其现在而录之,可也。释道二氏之经典语录,附于后。写清装成,藏于家。二编宋元刻本、钞本目录,亦照前行款式写,但要写明北宋、南宋,宋印、元印、明印本,收藏跋记,图章姓名,有缺无缺,校与未校。元板亦然。另贮一柜,照式行款写之。柜用封锁,不许擅开。精钞,旧钞,宋元人钞本,秘本书目,亦照前行款式写,但要写明何人钞本,记跋图章姓名,有缺无缺,不借本,印宋钞本,有板无板。校过者,书某人校本或底本、临本。录成一册,虽目录亦不可轻放,恐人借观遗失。非常行书籍,皆罕有之至宝,收藏者慎之宝之。三编分类书柜目录一部,以便检查而易取阅。先将书柜分编字号,柜内分三隔,柜门背左实贴书单三张,分上中下,各照柜隔写书目本数于上,以便查取。右门背贴书数目,亦分三张,上下中另写一长条于傍,记书总数目。而所编之书目,照柜字号亦分写上中下三隔,先写经部某字号。柜内上隔某一部若干卷,某人作,某板,共几册,上隔共书若干部,共若干本。二三隔照写。一柜则结总数,都写完则写大总结数于末行后页。如有人取阅借钞,即填明书目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借或取阅。一月一查,取讨原书,即入原柜,销去前注。借者更要留心,若一月不还,当使催归原柜,不致遗失。此本书目,最为要紧,须托诚实君子经管,庶可无弊。四编书房架上书籍目录,及未订之书,在外装订之书,钞补批阅之书,各另立一目。候有可入收藏者,即归入柜,增上前行各款书目内可也。写书根,用长方桌一只,坐身处桌面中挖一块,板中空五本书厚缝一条,挟书于中,扎紧书与桌平,照书名行款卷数,要简而明,细楷书写之,用墨笔书,匀细清朗,乃为第一。……书上挂签,用矾纸或细绢,折一寸阔,照书长短夹签于首册内,挂下一二寸,依书厚薄为之,上写书卷名数,角用小图章。已上书目如此编写,可以无遗而有条目矣。”向来藏书目录,其精详者,大体均准孙氏此例,但普通只有第一种大总目录刊行于世,藏善本者则有第二种善本目录行世,至于第三种书柜目录,架上目录,仅专为庋藏检寻之用,未有宣传于外者也。洎乎西洋图书馆之编目法传入我国,各图书馆始有仿而行之者。介绍其法者似以顾实之《图书馆学通论》为最早,一九一八年。旋即有杜定友之《图书目录学》、洪有丰之《图书馆之管理与组织》。然皆略谈编目,兼及其他。拙著《目录学》亦然。晚近始有专门研究编目法者,如金敏甫之《现代图书馆编目法》,裘开明之《中国图书编目法》,何多源之《图书编目法》,黄星辉之《普通图书编目法》等书问世。一般所讨论之目录,皆指活页卡片式而言,以便检寻。每一活页,对于撰人,书名,版本,出版处,稽核事项,丛书名称,目次,分类号码,撰人号码,收入登记号码,皆一一记录。其不同于旧有帐簿式者,有三:(一)形式之异,改书本为活页。(二)体例之异,有索书号码而无解题叙录。(三)编次之异,不复仅依分类而序列,有混合撰人、书名,依检字法编为辞典式者,有创用事物主题为纲而分类序列者,有并分类目录亦用辞典式者。且丛书汇刊有分析目录,两类皆近者、一人二名者、著译同书者,皆有互见目录,日报杂志另列者有独立目录。较之古代目录,条目较多,检查益便。凡能利用图书馆者类能道之,无庸一一详述矣。

解题之有无及其派别

自刘向校书,“每一书已,辄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对于撰人之履历、思想,书之内容、得失,校书之曲折,皆缕述之。见《溯源篇》。遂开后世解题一派。然目录未必皆有解题,解题亦未必皆同体例。刘向《别录》所开之风气,后世有完全接受者,有撮取精华者,有偏举局部者。如其子刘歆之《七略》,唐毋煚之《古今书录》,清之《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即撮取精华,各方面皆已论到,而又不如《别录》之详尽者也。如刘宋殷淳之《四部序录》,唐元行冲之《群书四录》,北宋之《崇文总目》,南宋之《中兴馆阁书目》,清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完全接受《别录》之体例,对于一切皆一一详论者也。如刘宋王俭之《七志》,“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之《直斋书录解题》,明高儒之《百川书志》,则精神时有所偏,不能每书皆逐一研究其各方面,体例不能纯洁,此又一派也。自清初钱曾撰《读书敏求记》,特别注重版本方面,后来自黄丕烈之《百宋一廛书录》至缪荃荪之《艺风藏书记》,皆向此途发展,此又一派也。看《特种目录篇》。自朱彝尊撰《经义考》,仿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备录成说以备考证之例,撰“史籍考”者数家,“小学考”、“许学考”之类,层出不穷。藏书家如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亦用其例,此又一派也。又有专述书之内容以便读者之取材者,周中孚之《郑堂读书记》已启斯意,近人之解题尤多精到之论,如先师梁任公先生之《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即其最显者。看《特种目录篇》。

检字引得之进步

古人检字之法,极难考知。中世始有依韵目检字者,有依《千字文》检字者。明清之间,部首之法,始克通行。《康熙字典》其最著者。依“江山千古”“丶丨丿一”之次序,则早行于官署档案之间,莫悉其所由来。至于以笔画之少多为先后,则始于三十年来之字典。晚近乃有百余种检字法发生,厘其种类,除部首法、笔数法外,可分为三:(一)笔顺法,即根据“江山千古”而改善者,有《五笔检字法》,《汉字母笔排列法》,《七种笔顺序法》。(二)字形法,将字形之异分类而订定其顺序,最著者为杜定友之《汉字形位排检法》,吾友张凤君之《体点线面检字法》,但皆不同。(三)号码法,则以《四角号码检字法》为最易学易检,且较通行。而洪业之《中国字庋法》,亦用号码为次。此外诸法,无庸细述。至其与目录之关系,则因其可为编制引得(index)之用。此理古人已有之者,如章学诚即谓“校雠之先,宜尽取四库之藏,中外之籍,择其中之人名、地号、官阶、书目,凡一切有名可治,有数可稽者,略仿《佩文韵府》之例,悉编为韵。仍于本韵之下,注明原书出处,及先后篇第。自一见再见,以至数千百,皆详注之。藏之馆中,以为群书之总类。至校书之时,遇有疑似之处,即名而求其编韵,因韵而检其本书,参互错综,即可得其至是。此则渊博之儒穷毕生年力而不可究殚者,今即中才校勘,可坐收于几席之间。非校雠之良法欤?”见《校雠通义》。今日各图书馆辞典式之活页目录即应用检字法而成。书本目录亦有不分类而用检字法制成引得者,如洪业之《二十种艺文志综合引得》,其巨著也。即使依然分类,亦多附录引得以便检寻,此例甚多,不待遍举矣。

目录体式之变态

古代目录多属类书式,分类列目,备记书名、卷数、撰人,或略叙内容,如《汉志》。或兼列版本。如《遂初堂书目》。近二十年始有活页式,即卡片。其内容略同古录,此目录之通常体式也。活页依检字法编为引得,或更汇刊为书本,则成辞典式。又有依购收时间之先后,时经书纬,列为年表式者。又有考一人一学派一时代之著作,亦用年表式者。其兼有解题之目录,则有附类书式而存在者,亦有如散文之杂入文集或独立成书者。广义而论,文集中之序跋及书评,皆解题目录之变态也,不可以其名目不备,体式不伦而轻弃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