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寒证

论曰:若其人洒淅恶寒,但欲浓衣近光,隐隐头重时痛,鼻窒塞,浊涕如脓,咳嗽,动辄汗出或无汗,甚则战栗,此由寒中于外,或由饮冷伤肺胃,内外合邪,留而不去,谓之感寒。寒从外至者,两手寸口脉俱紧,或但见于右寸。寒从内起者,其脉迟小。无汗者,小青龙汤主之。小汗者,温肺汤主之。

小青龙汤五味子 细辛(去苗) 干姜 半夏(汤洗七遍)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温肺汤(方缺)

若阴寒积冷,心腹大痛,呕逆恶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背疼痛,良姜汤主之。

良姜汤高良姜(一两,锉碎,炒) 官桂(一两,去皮) 当归(去芦,一两,锉炒) 白茯苓(一两) 附子(半两,炮)

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若但寒头重,动眩晕,肌肉痛,牵急不得转侧, 汗出,恶寒,小便难,大便反快,短气,足寒,或时咽痛,微热,此由寒湿客搏经脉,不得发泄,其脉迟缓而小弦,附子汤主之,除湿汤亦主之。

附子汤附子(一个,炮,去皮脐) 白术(一两,炒) 茯苓 白芍(各三两) 人参(二两)

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除湿汤(方缺)

热证

论曰:阴不足则阳偏,阳偏则发热。若热从背起,自手足渐渐周身,口舌干燥,欲饮水而不能,此由阴气亏少,少水不能制盛火。诸阳起于四末,循行于背,阴不能敛阳,阳气独行,所以发热,或昼发而夜宁,或夜发而至旦即消。其脉虚疾而小,芍药黄 汤主之。

芍药黄 汤芍药(三钱) 黄 甘草(炙) 青蒿(阴干,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热从腹起,上循胸腋,绕颈额,初微而渐至大热,发无时,遇饥则剧,中脘不利,善食而瘦,其色苍黄,肌肉不泽,口唇干燥,由脾气素弱,曾因他病,误服热药,入于脾,脾热则消谷引饮,善消肌肉,其脉濡弱而疾,参橘丸主之。若嗽者,用加减法,及灸脾 百壮参橘丸橘皮(三两,洗)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饮下三十丸。若嗽,加五味子一两。

若热从腹中或从背起,渐渐蒸热,日间剧,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浊,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由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藏,阴无所使,治属虚劳,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芍药(六两) 黄 远志(去心) 当归(洗) 泽泻(各三两) 龙骨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枣二个,擘破,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腹中急,加饧如枣大。

若自腰以上发热,热及则汗出,出已而凉,移时如故,复加昏晕,腹中膨 ,其气上攻,时时咳嗽,嗽引胁下牵痛,睡则惊悸,其脉弦急疾,由外寒客搏,内冷相合,寒则气收,水液聚内化成饮。医以热药攻寒,寒闭于内,热增于上,阳气不下行,故散越于上,发而热,散而为汗。汗多亡阳,心气内虚,故令惊惕。治属饮家,以旋复花丸主之。

旋复花丸旋复花 桂心 枳实(麸炒) 人参(各五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乌头黄(湿纸裹汁炙,各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丸,未效,加至七丸。小儿黄米大二丸。

若热起骨间烦疼,手足时冷,早起体凉,日晚即热,背膂牵急,或骨节起凸,足胫酸弱由阴不足,而阳陷阴中,热留骨髓,髓得热则稀,髓稀则骨中空虚,阴虚水少脂枯,故蒸起,其脉沉细而疾。治属骨蒸,补髓丸主之。

补髓丸生干地黄(晒干,三两) 干漆(半两,碎,炒令烟尽)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空心临卧服。

若自胸以上至头发热,口鼻气色时如烟熏,目涩咽燥,唾如凝脂,时咳,毛竦,大便不利,小便赤,由肺不调,邪热熏上焦,其脉疾大,先服桔梗汤。热不退者,五味子汤主之。

桔梗汤桔梗(一两) 人参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各半两) 小麦(一合)

上 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分三服。

五味子汤《指南方》治发热甚不退。

柴胡(去苗,洗,四两) 半夏(汤洗七遍,一两一分) 黄芩 五味子 赤茯苓(分两原缺)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但热不歇,日晡尤甚,口中勃勃气出,耳无所闻,昼多昏睡,睡即浪言,喜冷,小便赤涩,大便不通,由三阳气盛,蕴于经络,内属腑脏,或因他病而致疾,其脉短疾而数,柴胡芒硝汤主之。

柴胡芒硝汤柴胡(四两,洗,去苗) 黄芩 甘草(炙) 赤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汤洗七遍,一两一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入芒硝一钱,搅和温服,以大便利为度。

若身大热,背微恶寒,心中烦闷,时时欲呕,渴不能饮,头昏重痛,恶见日光,遇凉稍清,起居如故,由饮食失时,胃中无谷气,热蓄于胃中,中脘热,则三阳不下降,而上聚于脑。又胃主阳明经,为恶热,其脉虚大而数,久则细小,谓之中暑。初即服好茶一杯立愈,不即治之,留而在胃,别致他病,生姜竹茹汤主之。

生姜竹茹汤竹茹(鸡子大) 人参(半两) 葛根(半两) 生姜(一钱,切)

上为散。水三盏,煎二盏,去滓,分二服,不拘时。

若间日发热,发必数欠,头痛拘倦,由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其气五内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其脉弦大而数,谓之瘅疟,柴胡栝蒌汤主之。

柴胡栝蒌汤柴胡(去苗,洗,八钱) 芍药 人参(各二钱) 半夏(汤洗七遍,二钱半) 甘草(炙,二钱) 栝蒌(二钱)

上 咀。水二升,生姜十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升,分三服,去滓服。 大热去芍药、栝蒌,用黄芩三钱,即名小柴胡汤。

若身热汗出,烦满不为汗解,由太阳之经先受风邪,与热相搏,肾气厥则烦满,谓之风厥,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泽泻(半两) 白术 防风(各二两) 石膏(研) 赤茯苓(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火,由阴不胜阳,阳盛则热,起于四肢,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于外,以菟丝子丸主之。

菟丝子丸菟丝子(先于臼内杵百下,筛去杂物末) 五味子(各一两) 生干地黄(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若发热,耳暴聋,颊肿胁痛, 不可以运,由少阳之气厥,而热留其经,宜小柴胡汤。

若口干溺赤,腹满心痛,由热留于手少阴之经,其气厥也,赤茯苓汤主之。

赤茯苓汤赤茯苓(四两) 甘草(生,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风食

论曰:若其人翕翕如热,淅淅如寒,无有时度,支节如解,手足酸痛,头目昏晕,此由荣卫虚弱,外为风邪相乘,搏于阳则发热,搏于阴则发寒,久不治成劳气,荆芥散主之。

荆芥散荆芥穗 人参 白术 当归(切细,焙) 黄 芍药 桂(去皮,各一两) 柴胡(去苗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忽然牙关紧急,手足螈 ,目直视,此风客血经,谓之风 ,脉紧大者不可治,独活汤主之。

独活汤独活(半两,锉) 荆芥穗(一两)

上以水三盏,煎荆芥汁至一大盏,再入独活煎一半,去滓温服。凡用独活,紫色有成臼子者。盖羌活极大而老者,是寻常所用。白色者,乃老宿前胡也,慎不可用。

又方煎荆芥浓汁于盆中,坐病患于上熏蒸,然后淋洗之。

若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 ,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道不舒,阴阳交乱,备急丸主之。

备急丸大黄(湿纸裹煨) 巴豆(去皮心及油) 干姜(去皮,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米饮下。羸人服一丸,如绿豆大。以便快利为度。

风湿

论曰:若身体疼,心烦口燥,欲得水而不能饮,额上微汗,背强,欲得覆被向火,其脉浮虚,或日晡发热,或身重汗出,而脉但浮,或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极短气,或身微肿或发热面黄而喘,鼻塞而烦,脉大自能饮食,此由汗出当风,或因冒湿冷,复遇风邪之气闭固腠理,病名风湿,麻黄加术汤主之。日晡发热者,薏苡仁汤主之。掣痛不得屈伸者,草附子汤主之。鼻窒塞气不通者,瓜蒂散主之。恶风身体重者,防己汤主之。

麻黄加术汤麻黄(去根节,三两) 桂心(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汤洗,去皮尖,半两) 白术(四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薏苡仁汤麻黄(去根节,三两) 杏仁(去皮尖,半两) 甘草(炙) 薏苡仁(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甘草附子汤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瓜蒂散瓜蒂 细辛(去苗) 藜芦(去苗,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半字许,内鼻中,以气通为度。

防己汤防己(四两) 黄 (四两) 甘草(炙,二两) 苍术(去皮,三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二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疟疾

论曰:寒热之病,或寒已而热,或热已而寒,或寒热战栗,头痛如破,身体拘急,数欠渴欲饮冷,或 时而发,或间日而作,至期便发,发已即如常,此谓之疟。疟脉自弦,弦多热,弦迟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风寒之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因遇大暑,而后与邪气相合而发,常山汤主之。

常山汤常山 知母 甘草(炙,各三两) 麻黄(去节,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以糜粥一杯,助取汗为度。

热多者宜解之,栝蒌汤主之。

栝蒌汤栝蒌根(四两) 柴胡(去苗,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个,擘开,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寒多者宜温之,姜桂汤主之。

姜桂汤干姜 牡蛎(火 通赤) 甘草(炙,各二两) 黄芩(二两,《活人书》用三两) 柴胡(去苗,八两) 栝蒌根(四两) 桂(去皮取心,三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寒热等者宜调之,鳖甲汤主之。

鳖甲汤鳖甲(汤浸,刮令净,醋炙) 白术 常山 桂(去皮) 柴胡(去苗,各一两) 牡蛎(半两,火 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痹证

论曰:若始觉肌肉不仁,久而变生他证,病名曰痹。此由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舍于血脉,搏于荣卫,故令皮肤痹而不仁。有热则肌肉骨节烦疼,有寒则冷。以春得之在筋,夏得之在脉,秋得之在皮,冬得之在骨,四季得之在肌肉。又久而不去,各传其脏,筋痹不已,舍之于肝,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上为引如怀妊。脉痹不已,舍之于心,其脉不通,烦满,心下鼓,暴上气。肌痹不已,舍之于脾,其状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皮痹不已,舍之于肺,其状烦满而喘呕。骨痹不已,舍之于肾,其状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上证虽多,必先肌肉不仁。其始,治当以增损小续命汤,证状小不同者,当根据本法。病久入深,鲁公酒主之。

增损小续命汤(方缺。)

鲁公酒茵芋 川乌头(炮,去皮脐) 踯躅花 天雄(炮,去皮脐) 防己 石斛(去根,各一两)

细辛艽(去苗土)

风生干地黄(各半右 咀,酒四斗,渍十日。每服一合,常令酒气相续。

若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由居处卑湿,以水为事,肌肉濡渍,痹而不仁,是谓肉痿,罂粟汤主之。

罂粟汤罂粟(不计多少)

上研细末,煮稀粥,入蜜饮之,大解金石毒。

若一边足膝无力,渐渐瘦细,肌肉不泽,上牵胁肋,下连筋急,不能行步,此由大病之后,数亡津液,血少不荣,气弱不运,肝气亏损,无血以养筋,筋不荣则干急而痛,亦不能举,活血丹主之。

活血丹干地黄(二两) 当归(洗) 芍药 续断 白术(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温酒下三十丸,食前服,加至五十丸。如痛甚,足痿不能行,去术,加杜仲一两,乳香、葳灵仙、木鳖子仁、草乌头、白芥子各半两。

鹿茸丸鹿茸(去毛,切作片子,酥炙,五两) 干地黄(二两) 菟丝子(拣净,酒浸透,乘润捣烂,焙,二两)

杜仲(去粗皮,捣烂,酒拌,炒干,二两) 牛膝(二两) 萆 (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干漆(半两,炒烟尽为度)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食前服。

若时觉脚弱,速灸风市、三里二穴各一二百壮。若觉热闷,慎不可灸,大忌酒面房劳。

风市穴,使病患平立垂两手,合手着腿,中指尖头即是穴。三里穴在足膝盖下三寸外廉,按之陷中是。又法以指深按之,则足趺阳脉不见为准。

劳伤

论曰:古书有五劳、六极、七伤,皆由劳伤过度,或五脏六腑互相克贼,一脏偏损,五行逆伏,以致尽绝,皆谓之虚劳也。

若日顿羸瘦,短气,腰背牵急,膝胫酸痿,小便或赤或白而浊,夜梦纷纭,或梦鬼交,翕翕如热,骨肉烦疼,由房劳过度,或思虑过多,皆伤神耗精之由,得之心肾,其脉细促。

大骨枯者不治,微弱者可治,脉大数甚不能食者死,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见前发热门)。

气病

论曰:百病皆生于气,其始必由喜、怒、悲、忧、惊、恐,由是变生,形证不一。若其气起于一边,或左或右,循行上下,或在肌肉之间,如锥刀所刺,其气不得息,令人腹中满由惊恐恚怒,或冒寒热,留而不去,为郁伏之气,因气流行,随经上下相搏痛,久久令人闷,其脉短涩,谓之聚气,七气汤、趁痛散主之。

七气汤 杨仁斋《直指方》云:治七情相干,阴阳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疼。

京三棱 蓬莪术 青橘皮 香附子(去毛) 陈橘皮(洗) 桔梗 藿香叶 桂(取心)

益智(各一两半) 甘草(炙,三钱。)胡氏(《经效方》有沉香半两,无陈橘皮)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二片,枣二枚,煎至一盏,食前温服。

趁痛散 《可用方》云:治气搏作痛,肌肉之间如锥刀所刺,胸膈痞闷。

蓬莪术(炮) 桂心(各一两) 槟榔 附子(炮,去皮脐) 细辛(去苗, 各半两)

芫花(炒,别为末,一钱)

上除芫花外,共为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调芫花末一字,温服。

若心下似硬,按之即无,常觉膨胀,多食则吐,气引前后,噫气不除,由思虑过多,气不以时而行则气结。又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其脉涩滞,谓之结气参橘丸主之。

参橘丸橘皮(四两,洗) 人参(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丸,食前服。

若咽中如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久不治之,渐妨于食。或由思虑不常,气结不散,或因饮食之间,气道卒阻,因而留滞。因气者,谓之气噎,其脉缓涩。因食者,谓之食噎,其脉短涩。气噎,嘉禾散主之。食噎,神曲丸主之。

嘉禾散(方缺)。

神曲丸神曲(炒,一两) 橘皮(洗,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为丸,如鸡豆大。每服一粒,含化咽津。

若痛而游走,上下无常处,脉亦聚散,或促或涩,谓之游气,术香散主之,不止者,延胡散主之。

术香散蓬莪术(炮,一两) 人参(一分) 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醋汤调方寸匕。

延胡散延胡索(炒) 当归(洗,等分)

上为细末。醋汤调方寸匕。

若自咽嗌以下至脐,左右气各不相通,气上奔急攻,右臂痛如斧槌,肌肉日消,浆粥不下,心中懊闷,由肺经本受寒邪,留于右边,以肺在右,或因以大热药攻寒,寒本在于经而不能散发,于是火气但逼于肺,肺燥则气上迫。但解药毒,然后理肺,先宜炙肝散,后宜理气汤。

炙肝散牡丹皮 柴胡 芍药(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细末。用猪肝三指许,薄批,掺药末二钱,慢火炙熟,细嚼,米饮下,食前服。

理气汤(疑即前七气汤。)

柏子仁丸 史载之《指南方》多楮实一两。治臂痛不能屈伸,筋脉挛拘。

柏子仁(炒,研) 干地黄(各二两) 茯苓 枳实(麸炒,去瓤) 桂(取心) 五味子 附子(炮香黄(各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三十丸,空心服。

若腹胁有块,大小成形,按之不动,推之不移,久久令人寒热如疟,咳嗽,面目浮肿,动辄微喘,日就羸瘦,由暴怒或惊恐,气上而不下,动伤于肝,气结聚成形,始得之在肝,其脉牢大而结,不传可治,沉香煎主之。

沉香煎石斛(五两) 椒(去目,炒出汗) 附子(炮,去皮脐) 秦艽(去土) 鳖甲(煮,刮去筋膜,炙) 柴胡(去苗) 沉香 木香 槟榔 黄 (各二两)

上为末,先用枸杞根新者十斤,净洗槌碎,好酒二斗,煮至七升,取出枸杞,别用好酒三升,拍洗令净,漉去滓,滤过,并于前煎酒内,更入熟蜜四两,再熬成膏,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二十丸,食前服。

血证

论曰:诸阳统气,诸阴主血。阴盛则阳亏而阳病,阳盛则阴亏而阴病。阳气侵阴,血失常道,故或吐或衄,或从口,或从鼻。若暴出而色鲜,心烦燥闷,时欲引饮,出自三斗,阳入于阴也。血得热则流散,譬如天地之经水,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而垄起,故有内衄肺疽其证大同而小异。其脉洪数者为逆,微小者为顺。宜栀子柏皮汤,煎金汤。大热者宜地黄若吐血时,先闻腥臊臭,出清液,胸胁支满,妨于食,目眩,时时前后血,此由素经大夺血,或醉入房中,气竭伤肝,女子则月事衰少不来,病名血枯,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黄柏 栀子(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煎金汤金花并茎叶阴干,不拘多少。

上浓煮汁,顿服立定。

地黄煎生地黄汁(半斤) 大黄(末,一两)

上将地黄汁熬耗一半,内大黄末同熬,候可丸,如梧桐子大。熟水下五粒,未效,加至十粒。

若吐血,服汤后转加闷乱烦躁,纷纷欲呕,颠倒不安,由胸上有留血,其脉沉伏,急须吐之,人参散主之。

人参散人参芦上为末。水调下一、二钱。

若血随呕出,胸中痞闷,呕毕则目睛痛而气急,由怒气伤肝胆,血随呕出,竹皮汤主之竹皮汤青竹皮 甘草(炙) 芎 黄芩 当归(洗,各六分) 芍药 白术 人参 桂心(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先吐血,血止后嗽,嗽中血出如线,痛引胁下,日渐羸瘦,由悲忧伤肺。肺主诸气,血常随之,气伤则血无以运,故横流而暴出,后随病而上下也。其脉缓小者可治,细数加急者不可治,黄 汤主之。

黄 汤黄 (蜜炙,一两) 白术(炒,二两)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白芍(一两) 陈皮(半两) 藿香(半两)

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若衄血吐血,发作无时,肌肉减少,由气虚弱,或从高堕下,劳伤所致,其脉虚弱,当补阴平阳,阿胶散主之。

阿胶散阿胶(蛤粉拌炒,一两半) 杏仁(炮,去皮尖,七钱) 马兜铃(焙) 牛蒡子(炒,各一两) 甘草(炙) 糯米(一两)

上为细末。熟水调下一二钱。

若吐血腹中绞痛,汗自出,胸中闷,由饮食伤胃,胃气不转,气上冲胸,所食之物与气迫蹙,因胃裂,白术汤主之。

白术汤(方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