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十一 入山惟恐不深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鸦片战争之作,英军沿海北上,连陷定海、镇海、宁波、乍浦、上海,两江总督牛鉴注132自吴淞遁走。又溯江西上,陷镇江,而直捣江宁省城。时清廷筦中枢者,为大学士穆彰阿,注133主和,褫主战之林则徐两广总督职,戍之伊犁,遣琦善注134继其任。琦善与英媾和,遽徇其严刻之要求,遂逮问。复与英战,战不利,始复言和。左宗棠方在安化陶氏家塾,闻之忧愤甚,上书其师贺熙龄,论战守机宜,为料敌、定策、海屯、器械、用间与善后诸篇。又贻函黎吉云为御史者,谓“非严主和玩寇之诛,诘纵兵失律之罪,则人心不耸,主威不震”。注135又尝作感事诗四首,发抒其愤懑,其末首云:

海邦形势略能言,巨浸浮天界汉蕃。西舶远逾师子国,南溟雄倚虎头门。纵无墨守终凭险,况幸羊来自触藩。欲效边筹裨庙略,一尊山馆共谁论。注136

则颇自负其才,而自惜其不用。今考宗棠之策,见于与熙龄书者,如练渔屯,设水寨,编泊埠之船,设造船之厂(参阅第六节)。晚年筹办海防,大抵仍此一番议论。

《江宁条约》成,宗棠以为时事竟已至此,梦想所不到,古今所未有。注137于是益思入山归隐,先有一书告熙龄:

……天下汤汤,曷其而归?午夜独思,百忧攒集,茫茫世宙,将焉厝此身矣!去冬归家时,即拟营一险僻之处,为他日保全宗族亲党计。近得乡间诸昆书云,得一山于湘阴与长沙交壤之间,去先世敝居十余里而近,其中群峰错互,山谷深邃,即方志所谓青山者也。一山绵亘,而相近以洞名者数,宗棠虽未尝亲履其地,然窃以意揣之,或有差可托足者。冬间解馆归,拟便道先往谋之。田可区,材可爨,薯蓣可保藏。园可桑,山可竹,羊可牧,数年而后,其遂从山泽之氓,优游此间矣。昔孙夏峰先生(奇逢)当明末造,入易州五公山,从者数千百人,皆衣冠礼乐之士。部署诸人,量才分守,干戈扰攘,有太平揖让之风焉。魏敏果(象枢)尝奉母潜入蔚州德胜寨,卒以免难。宁都三魏(际瑞、禧、礼),与邱邦士及群从子弟守乡寨,捍山寇,寇至则挺刃交持,寇退则弦诵不倦。尝读书至此,既服数君子保身之哲不可及,而又以悲其时之人,夫使数君子得行其道于天下,则天下之郡县,非即其寨堡乎?天下之人民,非即其宗族亲党乎?而何独优为于此!长沙北境五十里许,有智度山,其特起而高者,为黑石峰。湘水西七十里,有嵇家山(一作嵇架,一作嵇茄),背湘而面沩。二山岩谷幽夐,皆昔人避世之所,若于此间得一行窝,亦一乐也,吾师其有意乎?……注138

鸦片战争方已,而太平军继起。此故宗棠所逆料者,尝谓:“国威屡挫之余,内地奸民,啸聚山泽者,亦复在在有之。……辰下康年屡降,故事变未形,一旦稍有水旱之灾,正恐无复收拾之日。”注139其言乃不幸而中,太平军于转瞬间由广西骤入湖南,经趋长沙省城,势如洪水滔天。宗棠于是自柳庄,徙家白水洞,距湘阴县城五十余里。盖宗棠自与熙龄函述入山之计,便常物色其地,此白水洞为上述青山之一部,与郭嵩焘、崑焘兄弟相约结邻之处,亦尝寓书熙龄报告:

……偶阅明人诗云:“老去寻山报国恩。”每微吟一过,辄为之不怡。大栗港近地,有名白水洞者,距星翁之庄,不过数里,深邃幽窈,一如锷云所言。昨无意中晤彼地一农人,具悉其概,检阅省志,唐裴休有游白水洞观瀑布诗,亦颇及其境之佳妙。前卧云曾云,彼中有百亩之田可得,价亦不昂,惜相距太远,且卧云未移居其间,无依倚耳。……注140

至是则诛茅筑屋以居,仲兄宗植与僚婿张声玠夫妇等均从,而嵩焘兄弟别居梓木洞,山中时相往还。宗棠早岁尝有诗云:“赌史敲诗多乐事,昭山何日共茅庵。”自注:“素爱昭山烟月之胜,拟买十笏地,他日挈孥老焉。”注141今所居虽非昭山,而为青山,然夫妇偕隐之愿,差可偿焉。

宗棠之山居,本尚有其远大之规划,为长治久安之计。

……广置田产,或一洞而得其三之一,或及其半,召良善有力而可为我使者十数家耕其中。于通径则坚筑庄屋以当之,即隐寓碉堡之意,于山径则修凿之,俾其难越而易守。总计本洞丁口,设立社仓,为辅助之计,体察谣俗,严立条规,为正俗之计。内衅不作,外侮易防,庶几安枕高卧其间,吾无忧矣。……注142

所惜时势需才,不容久于高蹈,于是曾几何时,宗棠虽为太平军而入山,亦终为太平军而出山,自是移其经营一山一洞之谋略与精神,经营一省一国。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