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漢中志一漢中郡,本「附」舊本並衍此字,茲刪。庸國〔地。周匡王二年,巴、秦、楚滅庸,其地分〕屬〔秦、巴。〕舊本此頁脫亂,不成文理。蓋元豐本所據首葉爛脫,殘字零亂,呂刻黏接失考所致。茲依《左傳》補滅庸事。又殘存屬字下補秦巴二字。說詳注。〔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後為蜀。〕蜀字元豐本接在首句「庸國」下。考當在此。嘉泰本以下,皆作「後為秦」。非也。〔恆成爭地。〕此上十七字,宋刻誤接在「略侔三蜀」句下。夫秦惠文王滅蜀巴後乃置漢中郡。豈能以六國時楚得漢中敘列置郡之後?云「恆成爭地」者,謂秦、巴、楚、蜀互爭漢中,歷三百年而後秦終定之以為郡也。舊刻為脫簡誤接甚明。茲移正。並詳注釋。周赧王「二」〔三〕年舊各本皆作二年。按《秦本紀》、《六國表》,皆當作三。當是舊刻脫一畫耳。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

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水經注》卷二十引此作「為漾水」三字。古時引文不必全遵原字也。《禹貢》「流漾為漢」是也。《水經注》引作「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舊本脫此二字。《水經注》引,趙本、官本、王氏合校本並有。朱本亦脫。當有。嶓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水經注》引至此止。經作逕。故曰「漢沔。」常氏此上四十九字,幾於無句不謬。又非如上文脫亂可比。按之《水經注》引,則是常氏原誤也。另於注釋辨訂之。在《詩》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其應上「照」〔昭〕廖本作照於天。又曰:「惟天有漢。」其分野,與巴、蜀同占。其地東接南郡。南接「廣漢」〔於巴〕。舊本四至被傳鈔誤改者甚多。如此「南接廣漢」,以本書校,廣漢郡不言接漢中,而《巴志》云「北接漢中」。實際亦是巴西郡北接漢中,廣漢郡只葭萌驛道一線通聯漢中而已。茲仿《蜀志》「南接于越」文,作「接于巴」。庶還常氏原語。西接「隴西、陰平」〔武都〕。隴西、陰平二郡,從未與漢中接。就秦世言,無陰平郡。就漢初言,漢中西界為廣漢西部都尉治。就武帝以後言,則已置武都郡矣。本書武都東接下脫文,是脫漢中二字可定。故推常氏此文為「西接武都」亦可定。北接秦川。此指渭水平原,即所謂「三輔」郡縣。與上「漢沔」皆用《隆中對》文。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後為秦。恆成爭地。」十七字,舊刻全皆誤綴在此。時敘謬亂,義無可通。夫秦滅巴蜀而後置此郡,時楚削弱已瀕于亡。則誰更與秦爭此地乎(參看注)?其為秦惠文王置郡前脫簡誤綴甚明。茲上移。並改秦為蜀字。

漢高帝既克秦,獲子嬰,〔當王關中〕。舊本脫此四字,於史法,文意皆有未合。應是寫本首頁蠹蝕。茲用《史記》文補。項羽封高帝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三」十一縣。舊脫漢中二字,又作「三十一縣」。茲依《漢書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