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肿疡(十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痈疽,初发壅肿而未见脓者也。《集验》论疮疡之法,其名有三:曰疖,曰痈,曰疽。

疖者,初生突起,浮赤而无根脚,肿见于皮肤间,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则微软,薄皮剥起,始出清水,后自破脓出,如不破,用替针丸、拔毒膏贴之,脓出即愈。痈者,初生红肿,突起无头,便用火针针之即散,不散针侵根脚,阔三四寸,发热恶寒,烦渴,或不发热,抽掣疼痛,四五日后,按之微软,此证毒气浮浅,春夏宜用防风败毒散,加葱头、姜枣煎服,秋冬去姜枣、葱头,加木香。身半以上加栝蒌,身半以下宜加射干,治早者即散。或用追毒丸、返魂丹、复元通气散微利之。脓成用铍针破开,或用替针丸咬开。又一等皮色不变,但略微肿,肌肉内痛,夜间痛甚,发热恶寒,烦渴,此热毒深,亦名为疽,谓其能伤筋脉骨髓也,日久按之,心中微软,脓成后用火烙烙开,以决大脓,外用拔毒乳香膏贴之,宜服内托之药。初发,急用大针于肿硬处针之则散。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大,便觉痒痛,触着其痛应心,此疽始发之兆也。急用火针于白粒上针开,或误触破,或入汤,便觉微赤肿痛,三四日后不散,根脚赤晕展开,须详看之,方见其晕阔狭,如阔四五寸左右,浑身发壮热,微渴,疮上亦热,此疽也。用火针于初起白粒上,刺入一寸余,径寸之间,四边刺四处,便用四味紫葛汤淋洗,一日夜共五六次洗之,洗了以软帛拭干,看疽上或有渐生白粒,如黍米或多或少,可用银篦儿挑去,勿令见血,或有少血亦不妨,不见血尤妙。却用老皮散敷之,用凉水调大铁箍散围贴,却留疮口,疮口处,用水调正铁箍散贴之,未可用膏药。如再要洗,须先去围药令净,然后洗之,一次洗,一次点检,疽上渐生白粒,有则如前挑之,六七日疮头无数如蜂房,脓不肯出,仍淋洗、围贴,冬月用五香连翘汤,大黄一味随虚实加减;夏秋用黄连羌活散,春末夏初用防风败毒散,加葱白、枣煎服,秋去之加木香。若形气实,脉洪滑有力,痛肿 开,壮热便闭,于五利大黄汤、漏芦汤、返魂丹、追毒丸、复元通气散,选一药以通利之。若大便润,便止药,四十岁以前可用之,虚弱年老之人,虽有便闭之证,须慎之勿令过也。疮热晕赤 开围贴,如赤晕收敛,却再换铁箍散,不及用火针,证七八日后,中间初起白粒处,此窍已溃通内大脓,可用皮纸捻小纸 ,捻入窍中令透,渐渐流出,可不用针砭。

如要脓透,必以大针刺开,或周遭四五处,其窍四边如蜂房处,脓不肯出,用正铁箍散香油调贴。一证初生白粒,误触后,便觉情怀不舒畅,背上沉重,如负五七斤米样,身体烦疼,胸膈痞闷而躁,饮食无味,怕闻食气,所谓外如麻,里如瓜者,疽毒深恶,内连腑脏也。三五日内,皆可用烙,于中间左右上下,令毒气通畅后,脓从诸窍而出。五六日不散,疽顶生白粒如椒者,数日后渐生多,间有大如蜂房、莲子者,指捺有脓血而不流,时有清水流出,微肿不突,根脚红晕,渐渐展开,或痒痛,或不痛,或根脚晕紫赤, 开至七八寸,疽不甚热,此证甚重,用紫葛汤加米醋一盏淋洗,可使红活,如法去白粒,敷老皮散,围大铁箍散,疮口涂正铁箍散,每用前法,如得根脚红晕,收疽突,此药力到,变重为轻。如起第一颗顶上白粒,虽有脓而引不透,按之犹硬,或渐不疼,便宜用火烙开透。若根脚仍旧紫黑,疮反陷下如牛项之皮,渐变黑色,肌骨腐溃,恍惚沉重,用拔毒乳香膏,贴四边,仍用大铁箍散围,却用猪蹄汤洗,此数项变证必多,又宜随证调理,脉若虚弱,便用大料人参、当归,浓汤调解毒行经之药。凡痈疽必服万全散,夏月用桃红散,服以护心。若见脓之后,当以溃疡法调理。(按《集验》治法,未可尽据为准绳,更当以后论为主,参酌诸方用之。)

大法肿高 痛,脉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如内托复煎散。肿硬痛深,脉沉者邪在内也,宜下之,如黄连内疏汤、仙方活命饮、苦参丸。外无 肿,内则便利调和者,邪在经络也,宜调和荣卫,如托里荣卫汤,白芷、升麻辈。 痛躁烦,或咽干作渴者,宜降火,如黄连解毒汤。 痛发热,或拘急,或头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如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辈,大痛或不痛者,邪气实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如仙方活命饮。烦躁饮冷,痛,脉数者,邪在上也,宜清之,如清凉饮,或金银花散。恶寒而不溃者,气实兼寒邪也,宜宣而补之,如十宣散。 痛发热汗多,大渴便秘,谵语者,结阳证也,宜下之,如黄连内疏汤、破棺丹辈。不作脓或熟而不溃者,虚也,宜补之,如补中益气汤、八物汤、十全大补汤辈。 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气盛也,隔蒜灸之。肿痛或不作脓者,邪气凝结也,宜解之,如仙方活命饮。肿痛饮冷,发热睡语者,火也,宜清之,如清心汤,或防风通圣散加黄连。不作脓,或不溃及不敛者,阳气虚也,宜补之,如托里消毒散。

洁古云: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若其脉沉实当先疏其内,以绝其原也。其脉浮大,当先托里,恐邪气入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甚,遏绝经络,故发痈肿。经曰: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荣卫也。治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行荣卫三法。托里者,治其外之内;流通者,治其内之外;行荣卫者,治其中也。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甚,邪气深于内也,故先疏通脏腑,以绝其原,(内疏黄连汤。)外之内者,其脉浮数, 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以防其干也,(内托复煎散。)内外之中者,外无 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荣卫也,(当归黄 汤。)用此三法之后,虽未瘥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痊也。东垣云:疮疽之发,其受之有内外之别,治之有寒温之异。受之外者,法当托里以温剂,反用寒药,则是皮毛始受之邪,引入骨髓;受之内者,法当疏利以寒剂,反用温剂托裹,则是骨髓之病,上彻皮毛,表里通溃,共为一疮,助邪为毒,苦楚百倍,轻则危殆,重则死矣。予闻洁古云,疮疡之生也,表里不同,或攻或发,少有差舛、变证,随能杀人,甚于伤寒也。针灸施治,各随其宜。所用之药,又当明人五脏君臣,是其法也。

内疏黄连汤 治呕哕心逆,发热而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而皮色不变色,根系深大,病远在内,脏腑秘涩,当急疏利之。

黄连 芍药 当归 槟榔 木香 黄芩 栀子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两) 连翘(二两)

上除槟榔、木香为末外,并锉。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一盏。先吃一二服,次每服加大黄一钱,再加二钱,以利为度。如有热证,止服黄连汤,大便秘涩加大黄。如无热证,止用复煎散,时时呷之,如此内外皆通,荣卫和调,则经络自不遏绝矣。

内托复煎散 治肿 于外,根盘不深,形证在表,其脉浮,痛在皮内,恐邪气盛则必侵于内,急须内托以救其里。

地骨皮 黄 防风(各二两) 芍药 黄芩 白术 茯苓 人参 甘草 当归 防己(各一两) 桂(五钱)

上 咀。先将苍术一斤,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苍术滓。入前药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盏,绞取清汁,作三四服,终日服之。又煎苍术滓为汤,去滓,再根据前煎十二味药滓,服之。此除湿散郁热,使胃气和平,如或未已,再作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烦热,少服黄连汤。如微利,烦热已退,却服复煎散半料,如此使荣卫俱行,邪气不能内侵也。

当归黄 汤 治疮疡脏腑已行,而痛不可忍者。

当归 黄 地黄 川芎 地骨皮 芍药(各半钱)

上 咀,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如烦躁不能睡卧者,加栀子。如呕,则是湿气侵胃,倍加白术。上三方,乃易水师弟治疮之三法,今特列于篇首,而以古今诸方胪列于后,临病之工详审脉证而施用之,庶乎可以无失矣。

发表

《内经》曰:汗之则疮已。东垣云:东南二方者,在人则为丙,小肠热甲胆风,小肠与胆,皆居其下,其性炎上,其疮外有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饮食如故,清便自调,知不在里,非疽疮也,止痈疖也。小则为疖,大则为痈,其邪所受于下,风湿之地气,自外而来侵加于身者也。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诸痛痒疮,皆属心火。此疮自外而入,是丙小肠左边,入于胆作痛而非痒也。此二方皆主血,血为病必痛。此元气不足,营气逆行,其疮初出,未有传变,在于肌肉之上,皮毛之间,只于风热,六经所行经络地分出矣。宜泻其风湿热,医者只知阴覆其阳则汗也。此宜发汗者,乃湿热郁其手足少阳,致血脉凝逆,使荣卫周身元气消弱也。其风热郁滞于下,其面色必赫赤而肿,微黯色,东方青,埋没之色也。风木之性上冲,颜必忿色,其人多怒,其疮之色亦赫赤肿硬,微带黯色,其疮之情势,亦奋然高起,结硬而作痛也,其脉止在左手,左手主表,左寸外洪缓,左关洪缓而弦,是客邪在于血脉之上,皮肤之间,宜急发其汗而通其荣卫,则邪气去矣。以托里荣行汤主之。刘宗浓曰:前论大要三法即此。疮宜汗之,及先托里,恐邪气入内,言外因也。宜先疏内,以绝其源,言内因也。当和荣卫,谓不内外因之证也。故疮之发于皮表者,因大略言汗,其汗下和之间,然亦有外治之次第焉。如郭氏治验云:一妇人五十九岁,右耳下天容穴间,患一疔疮,其头黑大 ,四边泡起,黄水时流,浑身麻木,发热谵语,时时昏沉,六脉浮洪,用乌金散汗之。就以 针,先刺疮心不痛,周遭再刺十余下,紫黑血出,方知疼痛,就以寸金锭子, 入疮内,外用提丁锭子,放于疮上,膏药贴护,次日汗后,精神微爽,却用破棺丹下之,病即定,其疔溃动。后用守效散贴涂,红玉锭子 之,八日其疔自出矣。兹所谓审脉证汗下之间,外治次第如此。殊胜不察脉证,但见发热谵语,便投凉剂与下,或兼以香窜之药,遂致误人者远矣。

丹溪曰:痈疽因积毒在脏腑,非一朝夕,今发于外宜以标本为治,当先助气壮胃,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为佐,参以经络、时令,使毒气外发,此正仲景解表用麻黄、桂枝之意。施治之早,可以内消,此乃内托之本意也。

托里荣卫汤 治痈疽疔肿。及无名肿毒。

桂枝(七分) 人参 黄 红花 苍术柴胡 连翘 当归身 羌活 黄芩 防风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一盅、酒一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加味当归饮子 治诸疮疡,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火郁则发之。

当归 生地黄 升麻(各五钱) 防风(二钱五分) 荆芥穗 何首乌(各二钱) 紫胡 白芍药川芎 羌活 黄 (各二钱) 红花 苏木 甘草(各一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八分。食远服。沐浴取微汗效速,使血气通和,服之应效。

人参败毒散

人参 独活 柴胡 桔梗(炒) 羌活 枳壳(麸炒) 茯苓 川芎 前胡 甘草(各一钱)

作一剂。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服后服内托复煎散。

郭氏神效乌金散 治痈疽、疔肿、时毒、附骨疽、诸恶疮等证。若疮黑陷如石坚,四肢冷,脉细,或时昏昧,谵语、循衣,烦渴,危笃者,服此汗之疮起。

苍耳头(端午日午时收) 小草乌头 火麻头(火日收) 木贼(去节) 蛤蟆头 桦皮节(酥炙)麻黄(去根、节)

上晒干,各等分。同入瓷器内,盐泥固济,炭火内从早 至申分,如黑煤色为度,碾为末。每服二钱,病重者三钱,用热酒调下;未汗再一服,如汗干,却服解毒疏利之药。如修合此药,必选天晴、好日,于静室中,勿令鸡犬、猫畜,及阴人见也。又名首功玄黑散。

夺命丹 治诸般肿毒、疔疽、恶疮。

蟾酥 轻粉(各五分) 朱砂(三钱) 白矾(枯) 寒水石 铜绿(各一钱) 蜗牛(三十一粒,另研) 乳香 没药 麝香(一钱)

上件为细末。将蜗牛另碾一处丸,如丸不就,用好酒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生葱三五茎,嚼极烂,吐于手心,包药在内,热酒和葱送下,如重车行五七里,汗出为效。

重者,再服一、二丸。

蟾酥丸 治疔黄,一切恶疮。

川乌 莲花蕊 朱砂(各一钱半) 乳香 没药(各二钱) 轻粉 蟾酥(各一钱) 麝香(五分)

上为细末。糊为丸,豌豆大。每服一丸,病重者二丸。根据前法服,取汗。

上三方,郭氏称为首药,皆主乎发散。首出太阳例,后二方出少阴例,然皆劫剂也,智者当较轻重阴阳之分,取择用之。

寸金丹 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寿丸,六名来苏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非人勿示此方。若有人患疮,身未烂者,与三丸服之,咽下便活。

如口噤,但斡开牙关,研化三丸,灌下喉中立生。此方治发背、脑疽、痈肿、偏身附骨肿痛。先觉时饮水,口中烦渴发热,四肢沉重,体壮热。

麝香(一分) 南乳香 乌金石 轻粉 雄黄 狗宝 没药(各一钱) 蟾酥(二钱) 粉霜黄腊(各三钱) 砂(五钱) 鲤鱼胆 狗胆(各一个,干用) 金头蜈蚣(七条,全者,酥炙黄色) 头首男孩儿乳(一合)

上件为细末。除黄腊、乳汁二味,熬成膏子,同和丸如绿豆大;小儿丸如芥子大。每服一丸,病重者,加三丸,白丁香七个。研烂,新汲水调送下,用衣服盖之睡,勿令透风,汗出为度。大段疼痛,如无头疮肿,不过三服立效。眼药后吃白粥、瓜齑,就睡大妙。

乌金散 治疔毒肿痛。

牙皂(四分) 人言(制) 蟾酥 麝香(各五分) 血余( 过) 蛇蜕( 过) 蜂房( ,各一钱)蝉蜕(酒洗) 血竭 乳香(炙) 僵蚕(炒去丝,各二钱) 辰砂(研,水飞) 雄黄 穿山甲(炙黄,各二钱五分) 全蝎(三钱,汤泡七次) 天龙(四钱,酒炙去头足) 川乌尖 没药(炙)

上各为细末,称准分两,和匀。每服三分,赤砂糖调葱头酒送下,取汗为度。

胜金丹 治症同前。

麝香 白砒(制各五分) 蟾酥(一钱) 雄黄 辰砂 乳香 没药 血竭(各一钱五分) 全蝎(泡,炙)

上为细末,炙和匀。服法同前。

夺命丹 治证同前。

轻粉 麝香 白砒(制,各五分) 白矾( ) 辰砂(为衣) 血竭(各一钱) 蟾酥(干者二钱,酒化入药) 铜绿 寒水石( ) 乳香 没药 雄黄(各二钱) 蜗牛(二十一个,连壳)

上为末。先将蜗牛研烂如泥,匀和前药为丸,如绿豆大。如丸不就,加好酒打三五百下。每服二三丸,先用葱白三寸与病者嚼烂,吐于男左女右手心,将药丸裹入葱白,用无灰酒三四盏,温热送下,被盖取汗为度。重者不过三服。

上自乌金散以下,皆治毒疮初发,憎寒壮热面赤,身拘急疼痛者,取汗之峻剂。东垣虽左袒汗而托里荣卫,一方则固。丹溪所谓,助气壮胃,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为佐者也,与乌金、夺命之取汗异矣。当归饮子亦同此意,而微有气血温凉之分焉,故与败毒散同列为发表之方。而后所列东垣分经诸方,则正丹溪所云云,虽曰解表,不以取汗为功,尤可师法,学人详之。

〔垣〕 通父家翟梗,于尻臀上足太阳经生痈,坚硬肿痛大作,左右尺脉俱紧,按之无力。

内托羌活汤

羌活 黄柏(酒洗,各二钱) 防风 本 连翘 当归(各一钱) 肉桂(三分) 甘草(炙) 苍术陈皮(各五分) 黄 (一钱五分)

上作一服,酒二大盏,水一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空心。以夹被盖覆其痈,使药行罢去之,一服愈。

〔丹〕 王姑丈七十余,患项疽,脉实而稍大,此因忧闷而生,太阳经治之。

归头(二钱) 黄柏(一钱半,酒) 黄 羌活 地黄(酒) 黄芩(酒炒) 桔梗(一钱) 黄连(酒炒) 连翘 防风 甘草(生) 人参 陈皮 防己 泽泻(五分)

白水煎服。

净腋汤 治皮肤痒,腋下疮,背上疮,耳聋耳鸣。

麻黄 草蔻 防风 柴胡 黄芩(酒) 苍术(各一钱) 桂枝 羌活(各二钱) 桔梗 甘草生地(各五分) 当归梢(七分) 红花(少许) 升麻(半分) 连翘(一钱半)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尹老,家素贫寒,形志皆苦,于手阳明经分出痈,第四日忽肿,幼有 疝,其臂外皆肿痛,先肿在阳明。左右寸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缓有力,此痈得自八风之变,以脉断之,邪气在表,然其证大小便如故,饮食如常,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里也,不恶风寒,止热躁,脉不浮,知不在表也,表里既和,知邪止在经脉之中,凝滞为痈,出身半以上,风从上受之也,故与却寒邪,和经脉中气血,使无凝滞也。

白芷升麻汤

白芷(七分) 升麻 桔梗(各五分) 甘草(炙) 黄芩(生) 归梢 生地(各一钱) 酒黄芩黄 连翘(各二钱) 中桂(少) 红花(少)

上水酒各一盏,同煎至一盏。临卧热服,一服愈。此证虽曰经脉之中,然得之自八风之变,其药制度皆发表之意。

妇人两乳间出黑头疮,疮顶陷下,作黑眼子,其脉弦洪,按之细小。

升麻 连翘 葛根(各一钱半) 肉桂(三分) 黄 归身 甘草(炙,各一钱) 黍粘子(五分)黄柏(二钱)

上作一服。水一盏,酒半盏,煎至一盏,二服愈。

〔罗〕 汗之则疮已。丁巳年,委予从军。回住曹州,有赵同知舅,经历。病头面赤肿,耳前后尤甚,疼痛不可忍,发热恶寒,牙关紧急,涕唾稠粘,饮食难下,不得安卧。一疡医,肿上砭刺四五百余针,肿赤不减,其痛益甚,不知所由然。予往诊视,其脉浮紧,按之洪缓,此寒覆皮毛,郁遏经络,热不得升,聚而赤肿。经云:天寒地冻,则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内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人脉亦犹是也。又曰:冬月闭藏,水冰地坼,故用药多而少针石也,宜以苦温之剂,温经散寒则已,所谓寒致腠理,以苦发之,以辛散之也,宜以托里温经汤。麻黄苦温发之者也,故以为君;防风辛温散之者也,升麻苦平、葛根甘平解肌出汗,专治阳明经中之邪,故以为臣;血流而不行者则痛,以香白芷、归身辛温,以破血散滞;湿热则肿,苍术苦甘温,体轻浮,力雄壮,能泄皮肤腠间湿热;人参、甘草甘温,白芍药酸微寒,调中益气,使托其里也,故以为佐。各锉如麻豆大,同秤水煮饵之,以薄衣覆其首,以浓被覆其身,且卧于暖处,则经血温,腠理开,寒乃散,阳气伸,大汗出,肿减八九;再服去麻黄、防风,加连翘、黍粘子,痛肿悉去,经言汗出则疮已,信哉。

托里温经汤 治寒覆皮毛,郁遏经络,不得伸越,热伏荣中,聚而赤肿,痛不可忍,恶寒发热,或相引肢体疼痛。

麻黄(去根、节) 白芷 当归(各二钱) 防风(去芦) 葛根(各三钱) 升麻(四钱) 甘草(炙) 白芍药(各一钱半) 人参 苍术(各一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秤一两,水二盏,先煮麻黄令沸熟去沫,再下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讫,卧于暖处,即以绵衣覆之,得汗而散。

〔垣〕 蒲津,王世祥,年七十。感寒湿地气,二月间得附骨痈,于左腿外侧足少阳之分,少侵足阳明分,阔六七寸,长一小尺,坚硬漫肿,不辨肉色皮泽,深以指按,至骨大痛,又行步作痛,与药下咽,疼痛立止,二日后柔软而肿消矣。

内托黄 酒煎汤

柴胡 黍粘子(各钱半) 连翘 肉桂(各一钱) 黄 当归梢(各二钱) 黄柏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七分)

作一帖。好酒一盏半,煎至一盏,大温空心食消尽服之,少时以早膳压之,使不令大热上攻,犯上中二焦也。

贾德茂男,十岁。四月天气大热,于左足大腿近膝股内,足厥阴肝之经,少侵足太阴脾之经分,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肿,皮泽木硬,痛势甚大,其脉在三部细弦,按之洪缓,略有力。

内托黄 柴胡汤

黄 (二钱) 柴胡梢(一钱) 羌活(五分) 连翘(一钱二分) 肉桂(三分) 土瓜根(酒制,一钱)生地(一钱) 黄柏(酒洗,三分) 当归尾(七分半)

上作一服。酒一盏,水三盏,煎至一盏。空心热服,一服愈。

上方皆东垣及罗谦甫、丹溪随痈疽所发分野制之也,其方皆以发表为先,不过一二服而愈。如痈疽发在太阳经分野,必用防风、羌活;阳明经分野,必用香白芷、升麻;少阳经分野,必用柴胡;太阴经分野,必用芍药、升麻;少阴经分野,必用独活;厥阴经分野,必用青皮、柴胡,皆以桂佐之。身半以下者,必用酒、水多,熟煎之,空心服,使药下行,身半以上者,必用酒、水少,带生煎之,临卧服,使药上行。脉细小无力,必于本经药中加辛热剂,脉洪大有力,必于本经药中加苦寒剂。随证加减,活泼泼地,其效如神,真良医也。

辛凉解表

脉有力而数者,春夏者宜之。其药则前条东垣、谦甫、丹溪诸方(除托里温经汤) 皆是也。

〔丹〕 吕孺人,恶寒发热,腹上有小疽,此血少有热,与此药。

白术 川芎(三钱) 赤芍药 连翘(二钱半) 陈皮 黄芩 防风(二钱) 木通(一钱半) 甘草(五分) 分五帖,水煎服。

又治一好酒老媪脑疽,脉弦紧急且涩,用大黄,酒煨、细切,酒拌炒为末,又酒拌炒人参,人姜煎调一钱重,过两时再与,得睡而上半身汗,睡觉病已,亦辛凉解表之意。

当归拈痛汤 治一切风湿热毒,浸淫疮疡,下注湿毒,脚膝生疮赤肿,里外兼疮,脓水不绝,或痒或痛,脉沉紧实数动滑者,并宜服之。

羌活 人参 苦参(酒制) 升麻 葛根 苍术(各二钱) 甘草(炙) 黄芩(酒制)茵陈叶(酒炒,半两) 防风 当归身 泽泻 知母(酒制) 猪苓(各三钱) 白术(一钱半)

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空心服,临睡再服之。

按:此足太阳、阳明、三阴药也,东垣本处为治脚气湿热之剂,然世人用治以上诸疮甚验故录之。

缩毒全粉散(《鬼遗》) 治但疼痛,不急胀。

干葛 甘草 郁金 川芎 栝蒌根 白芷(各等分)

上并生为末。每服一钱,温酒入蜜调下,不拘时。此药大散五脏积毒凝滞,日三服。

复煎散 治痈疽,发背。

黄柏 黄芩 黄连 知母 生地黄(酒洗,各一钱) 防己 山栀 羌活 黄 麦门冬甘草(炙) 独活 人参(各半钱) 当归尾(二钱) 陈皮 防风梢 甘草梢(生) 苏木 当归身五味子 猪苓 本 连翘 桔梗(各一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随证上下食前后服。

羌活当归汤(脑疽) 黄柏当归汤(发背) 黄连消毒饮(脑疽) 内托升麻汤(乳痈) 散肿溃坚汤升麻调经汤(并瘰 ) 东垣连羌散坚汤 消肿汤(并马刀) 柴胡通经汤(马刀) 郭氏升麻牛蒡子散(时毒) 中和汤(时毒)

辛平解表

不寒不热,半阴半阳者,宜之。

良方升麻和气饮 治疮肿、疖疥、痒痛。

甘草 陈皮(各一两半) 芍药(七钱半) 大黄(半两,煨) 干葛 苍术 桔梗 升麻(各一两)当归 茯苓 白芷(各二两) 干姜 枳壳(各半钱)

《三因方》有浓朴(半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阳明经药也,五积散加减法,世俗多用之,故收入。盖欲燥脾胃胜湿和气,为治疮之剂,然临证而不通变,恐未合宜也。

加味当归饮子(见前)

圣济总录金针散 治发背,诸疮肿。

皂角针(春取一半新,采一半黑者)

上一味不拘多少,晒干为末。食后,酒调二三钱服。

按:丹溪曰:此药治痈疽,已破未破皆用,直领到溃处,谓当入群队中用也。

辛温解表

脉无力而缓者,秋冬者,宜之。

精要十宣散

人参 当归 黄 (各二两) 川芎 防风 浓朴 桔梗 官桂 甘草 白芷(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加至六钱止。热酒调下,日数服以多为妙。不饮酒者,用木香浓煎汤下,然不若酒力之胜也。许学士云:此方得于都下异人,济苦者不可胜数。陈无择谓:此药在第四节服者非也,早服中病者,必消散。

《卫生宝鉴》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言其常也。如疮盛形赢,邪高痛下,始热终寒,此反常也,固当察时下之宜而权治。故曰,经者常也,法者用也,医者意也,随其宜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故此方用之于痈疽初发,或已发,或内托。然疮证脉缓涩,或身倦恶寒热少,脉弦或紧细者,宜用之,散风寒助阳之剂也,表里气血之药。若施之于积热 毒,更不分经络、时宜,不能无误也。

丹溪曰:《精要》谓,排脓内补十宣散,治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诚哉是言也。若用之于些小痈疮,与冬月时令,尽收内托之功;若于冬月肿疡用之,亦可转重就轻,移深为浅。若溃疡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吾恐虽有参 ,难为倚仗。

比见世人用此者,不分痈疽、冬夏,无经络,无前后,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哉。

十六味流气饮 治无名恶肿,痈疽等证。

川芎 当归 芍药 防风 人参 木香 黄 官桂 桔梗 白芷 槟榔 浓朴乌药 甘草 紫苏 枳壳上 咀,水煎服。

按:此表里气血药也,复以疏风助阳之剂,世俗多用之,故收入。非脉之洪缓、沉迟、紧细者,不宜用此。每见外科诸家载此,往往不分经络、脉证,不具时宜,但云化毒消肿。有云不退者,加以补气血之药。盖又使入不能无疑也,用者当触类而长之。

凡治疮疡,不审元气虚实,病在表里,便服败毒、流气等药,必有失误。盖败毒散发表药也,果有表症,止宜一二服,多则元气损,毒愈盛,虽有人参亦莫能补。流气饮耗血药也,果气结胸满,只宜二三服,多则血反致败,虽有芎归亦难倚仗。丹溪曰:此不系膏粱丹毒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也。

千金托里散 治一切疮肿、发背、疔疮。

黄 (一两半) 浓朴 防风 桔梗(各二两) 连翘(二两二钱) 木香 没药(各三钱) 乳香(二钱) 当归(半两) 川芎 白芷 芍药 官桂 人参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一大盏,煎三二沸,和滓温服。

辛热解表

脉无力而迟者,阴证者,大寒之时者宜之。

托毒散(《鬼遗》) 治痈疽初起,高肿发痛不定,喘息气粗。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 当归 麻黄 甘草 官桂 川芎 羌活 石韦 龙胆草上九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丹溪治一男子,年五十余,形实色黑,背生红肿近胛骨下,痛甚,脉数而洪紧,食亦呕,正冬月。与麻黄桂枝汤,加酒黄柏、生附子、栝蒌子、甘草节、羌活、青皮、人参、黄、半夏、生姜,六帖而消,此非内托之意欤。

攻里

内疏黄连汤(方见前。)

圣济射干汤 治痈疽发背,诸疮肿痛,脉洪实数者。

射干 犀角 升麻 玄参 黄芩 麦门冬 大黄(各一两) 山栀(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加竹叶、芒硝一钱,以利为度。

按:此足阳明、手太阴经药也。

托里散 治一切恶疮,发背、疔疽、便毒始发,脉洪弦实数,肿甚欲作脓者,三服消尽。

大黄 牡蛎 栝蒌根 皂角针 朴硝 连翘(各三钱) 当归 金银花(各一两) 赤芍药黄芩(各二钱)

为粗末,每半两,水酒各半,煎服。

按:此足厥阴、太阴、阳明经药也。

破棺丹 治诸热肿,一切风热疮症,发热多汗,大渴便秘,谵语,结阳之证。

大黄(二两半,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病重一丸至二丸,食后,童便入酒半盏化服,或白汤合酒化服。

按:此仲景正阳阳明经药也。

泻心汤 治疮毒痈肿,发躁烦渴,脉实洪数者。

大黄(四两) 黄连 山栀 漏芦 泽兰 连翅 黄芩 苏木(各二两) 犀角(一两)

上 咀,每服三五钱,水煎服。

按:此手少阴、太阴、少阳药也,出足阳明例。

清凉饮 治疮疡,烦躁饮冷, 痛脉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大黄(炒) 赤芍药 当归 甘草(各二钱)

上水煎服。

精要漏芦汤

生黄 连翘 沉香 漏芦(各一两) 粉草(半两) 大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内消升麻汤 治血气壮实,若患痈疽,大小便不通。

升麻 大黄(各二两) 黄芩(一两半) 枳实(麸炒) 当归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上 咀,水煎,食前服。

孙真人单煮大黄汤(脉实沉而数,膏粱食肉之辈,大腑秘者,详审用之。)

锦文大黄(酒洗,去皮)

上一味,锉如麻豆大,水煮服。

宣毒散 治一切毒疮,其功不可尽述。

大黄(煨) 白芷(各五钱)

作一剂,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服。

〔薛〕 按:此方乃宣通攻毒之剂,若脉沉实便秘者,乃毒在脏也,宜服之,以绝病源,其功甚大。或脏腑调和而脉不实,恐不可用。《医林集要》方,大黄一斤,白芷六两,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更用茶清,调搽患处,命名万金散,盖因其功而珍之也,当以水迭为丸,令可服。吴江,申佥宪兄,背患疽,木闷坚硬,脉沉实,乃毒在内,用一服,大小便下污物,再服而消,恐患者忽此二药,故以所尝治验者告之。

治背疮 荆芥穗、木鳖子肉、大黄、归头、甘草节,除荆芥穗为君外,余各等分,酒水各一碗煎至七分,空心向东饮,即下积,与粥便止。若结成者,用川楝子七枚,烧灰酒下,次与十四枚,又次与二十一枚,三帖后,虽结亦小矣。(陶氏。)

内托散 治诸肿毒恶疮,一服立愈。

大黄 牡蛎(各半两) 栝蒌(二枚) 甘草(三钱)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大碗,煎七分,去滓、温服。

秘传背疮方

大黄(五钱) 甘草节(一钱) 木鳖仁(五枚)

上先将甘草、木鳖锉碎,同酒水各半小碗,砂铫内,文武火熬数沸,后下大黄,煎至七分,去滓,盛瓷器内,以青布覆之,明星下露一宿,五更温服。打下脓血是验,却用生料四君子汤,煎服。

漏芦汤(见四卷,股部,附骨疽条。)

车螯散 治痈疽初发肿痛,或少年热盛发背等,急宜宣毒利下,热退为度,大人小儿,四季皆可服之。

紫背车螯(一双,盐泥固济,火 通红,地上出火毒用) 轻粉 甘草(各二钱) 大黄(五钱) 黄芩漏芦(去须) 瓜根(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薄荷汤下,速利、酒亦可。

内消丸(《宝鉴》) 治疮肿初生,及瘰 结核,热毒郁滞,服之内消。

薄荷叶 皂角(不蛀者,水煮至软,二味各半斤,煎膏) 牵牛(半斤,取头末) 青皮 陈皮(各一两) 沉香(半两) 广术(炮) 京三棱(炮,各三钱)

上为末,人牵牛头末,用煎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食。

神仙解毒万病丸(又名追毒丸,一名玉枢丹。)

治一切毒,及菰子、鼠莽、菌蕈、金石,或吃疫死牛马、河豚等毒,或时行瘟疫、山岚、瘴疟,急喉闭,缠喉风,脾病、黄肿、赤眼,及冲冒寒暑,热毒上攻,或自缢,或溺水,或打扑伤损,痈疽发背,疮肿汤火,或蛇、虫、犬、鼠所伤,或中邪狂走,鬼胎鬼气,并宜服之。居家出入,不可无此药,真济世卫身之宝。毒药如岭南两广最多,若从宦于此,才觉意思不快,服之即安。彼涧有草,曰胡蔓草,又名断肠草,阴置水中饮之,即死。又有取毒蛇杀之,以草覆上,以水洒之,数日菌生其上,取为末,酒调以毒入,始亦无患,再饮酒即发,立死。其或淫妇,多与北人配合,北人回密与药,置食中,乃戒之曰:子某年来,若从其言,妇乃以药解之,过期则必死矣,名曰定年药。凡北人至彼方,亦宜知之,若觉中毒,四大不调,即便服此,况彼下药时,必于鸡豚等肉投之,后再食前物,必发其毒,急服此一锭,或吐,或利,随手便瘥。昔有一女子,久患劳瘵,为尸虫所噬,磨一锭服之,一时吐下小虫千余条,后只服苏合香丸半月,遂如常。如牛马、六畜中毒,亦以此药救之,无不效者。

文蛤(三两,淡红黄色者,捶碎洗净,一名五倍子) 山茨菇(二两) 续随子(去壳研致,以纸包压去油、再研,一两) 红芽大戟(洗净,一两五钱) 麝香(三钱,研)

上各另为细末,和匀,以糯米粥和合,于木臼中杵千余下,每料分作四十锭,于端午、重阳、七夕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勿令妇人、孝服、不具足人,及鸡犬之类见之,合宜珍重,否则无效。如痈疽发背未破,用冷水磨涂痛处并服,良久,觉痒立消。阴阳二毒,伤寒心闷语狂,胸膈壅滞,邪毒未发,及瘟疫、山岚、瘴气,缠喉风,冷水入薄荷一叶,同研下。急中颠邪,喝叫乱走,鬼胎鬼气,并用暖无灰酒下。自缢或落水死,心头暖者,及惊死,鬼迷死,未隔宿者,并冷水磨灌下。蛇、犬、蜈蚣伤,并用冷水磨涂伤处,如腹胀或迷闷者,更宜服之。诸般疟疾,不问新久,临发时,煎桃、柳枝汤下。小儿急慢惊风,五疳八痢,蜜水、薄荷一叶,同磨下。牙关紧急,磨一锭外涂,内服量大小用之。牙痛酒磨涂及含少许吞下。汤火伤,东流水磨涂伤处。打扑伤损炒松节酒下。年深日久,头痛太阳疼,用酒人薄荷磨,纸花贴太阳穴上,并服之。诸般痫疾,口眼歪斜,眼目制眨,夜多唾涎,言语謇涩,卒中风口噤,牙关紧急,筋脉挛缩,骨节风肿,手脚疼痛,行步艰难,一应风气疼痛,并用酒磨下,有孕妇人不可服。

〔薛〕 治一妇人,腹内结块,久而不消,又一妇人,月经过期不至,腹内作痛,服破血行气之剂不效,服此并痊。一妇人,苦头风作晕数年,亦服之,吐痰碗许,遂不再发。

一男子喉闭,水浆难下;一男子,缠喉风,痰涎壅盛;一妇人中风牙关紧急,痰涎涌出,遂服并愈。一男子,便毒坚硬;一男子,患痔未成脓,苦痛,大便俱难,各进一锭后,去二次,痛即止,不日而消。一男子,患发背疮头如粟,重如负石,内服外涂后,去三四次,每去肛门如炙,即日而瘳。三男子剥自死牛,即日遍身患紫泡,不计其数,已而俱愦,各灌一锭,吐泻而苏。一药不下者遂死。一小儿,昏愦六日不省;一小儿,惊风发搦,诸药不效,挖口灌之,并苏。一男子,中风,牙关紧急,口出涎水,亦灌之,寻愈。一女子,为邪所交,腹作痞,服之遂下恶物,其邪仍至,又服半锭,每夜更灸二三锭,使烟气盈屋,遂不再至。一家,患传尸劳,兄弟五人,已死者三人,有方士,令服此药,遂各进一锭,一下恶物如脓状;一下死虫如蛾形,俱获生。其人遂以此药,广济尸证,无不验者。余常用治一切杂病,及疮疽等毒,未成脓者甚效,其已成脓者,亦能杀大势。考其药品虽不言补,今羸瘦之人服之并效,诚神剂也。然以贾计之,用银三钱,药有七十锭,可救七十人,有力之家,当合之以济人。近人制此,往往加以原砂、雄黄,考之诸方,并无此味,余故不用,恐乱其真也,识者当自知之。

郭氏瑞效丸 治肠痈、胃痈内积,兼男子、妇人积聚证。

当归 京三棱 槟榔 木鳖子 穿山甲(炒,各一两) 牡蛎(为末,炒山甲都用) 连翘 枳壳(炒,各一两半) 砂(焙) 琥珀(各一两) 巴豆(二十一粒,去油) 麝香(少许)

上为末,酒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温酒下,临卧再服。如利动脏腑,减丸数,大小便有脓血出者,却用别药调治之。

万灵夺命丹(郭氏。又名延寿济世膏) 治一切疮肿疔疽,初起脉沉实,及服汗药后,毒气在里不尽者,宜此下之。

朱砂 盐花(各二钱半) 雄黄 明矾(生用) 枫香(各二钱) 赤石脂 黄丹 琥珀 轻粉(各一钱半) 麝香 片脑(各一钱) 巴豆(去壳,水煮十沸 蓖麻子(另研,各四十九个)

上为末,用巴豆、蓖麻子膏,和药为丸。如和不就,加炼蜜就成膏,收瓷器内,如用时旋丸芡实大。每服一丸,井花水下,或汤亦得。忌热物半日,大人、小儿以意加减,与服。

一粒金丹 治一切恶疮痈肿,无名肿毒。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钱五分)

各为细末,照称分数和匀。用黑肥枣个半,去皮捣烂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量人虚实,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气壮实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过。后用水一口,送药下行,尽数次,以米饮补之。

威灵仙饮

生威灵仙(不拘多少,为末。)

每服一钱。空心温酒调服,逐日微利为度。

戴复庵治痈疽疖毒,并威灵仙饮,微利之。

发表攻里

五香连翘汤 治诸疮肿,初觉一二日,便厥逆咽喉塞,发寒热。

沉香 木香 麝香 丁香(各一两) 乳香(二两) 连翘 射干 升麻 独活 桑寄生甘草(炙,各一两), 大黄(一两半) 木通(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取利。

按:丹溪曰,《精要》第一论云,不问痈疽疮疖,虚实冷热,先与内托散、五香连翘汤、沉麝汤等诸方,不冷不热,不问老幼少壮,阴阳虚实冷热,多服为妙。夫痈疽疮疖,脏腑阴阳,有浅深、虚实、冷热,用药有补泻、温凉,老幼、少壮,其禀受浓薄,形志苦乐,随年岁而增损。奈何?欲以不冷不热,四五方而通治之,又以多服为妙,此不能无疑也,学人当审经络,察病机而处治,岂可仗此为通治之法乎!

千金漏芦汤 治痈疽、丹 、恶肉,时行热毒赤肿。

漏芦 连翘 黄芩 白蔹 枳壳 升麻 粉草 麻黄 朴硝(各一两) 大黄(一两半)

上除硝外,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三叶同煎。温服,取利为度。

防风通圣散 治时毒热毒,便秘热燥。若时毒饥馑之后,胃气亏损者,须当审察,非大满、大实,不用。

防风 当归 川芎 芍药 大黄 芒硝 连翘 薄荷 麻黄 桔梗 石膏 黄芩(各一两) 白术山栀 荆芥(各二钱五分) 甘草(二两) 滑石(一两)

上水煎服,或为末、白汤调下,仍量人虚实。

按:此表里气血之药也,治一切风毒,积热疮肿,脉候弦洪,实数浮紧,气血实盛者,不可缺此。见近有秘传外科家方,以是药加人参、赤茯苓、黄 、苍术、金银花,名消肿托里散。虽以参 为主,复云人参无亦可。盖使人不能无疑而难用也。且临证加减须较表里之法,如表证多者,当从此方,以辛甘为主散之也,里证多者,方可从变,故此分辛温、辛平、辛凉之异。

升麻和气饮 治疮肿疖疥痒痛。(此与前条方,大黄有多少之异,故两列之。)

升麻 桔梗 苍术 干葛 甘草 大黄(煨,各一钱) 陈皮(二钱) 当归 半夏 茯苓白芷 干姜 枳壳(各五分) 芍药(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半表半里

中和汤 治疮属半阴半阳,似溃非溃,似肿非肿,此因元气虚弱,失于补托所致。

人参 陈皮(各二钱) 黄 白术 当归 白芷(各一钱半) 茯苓 川芎 皂角刺(炒)

乳香 没药 金银花 甘草节(各一钱)

上水酒各半,煎服。

内托

内托散(一名护心散。) 一日至三日内,宜连进十数服。

真绿豆粉(一两) 明乳香(半两,慢火于银石器中炒,手指搅使干,急倾出扇冷,研极细)

上研令匀。每服二钱至三钱,浓煎甘草汤调下,时时细呷,要药常在胸膈间,若毒冲心有呕逆之证,大宜服此,(如有寒而呕逆,不宜服此,当用辛热。)丹溪云:此散绿豆解丹毒,又治石毒,味甘入阳明胃,性寒能补为君;乳香去恶肿,入少阴,性湿善窜为佐;甘草性缓,解五金八石,及百药毒为使。此方专为服丹石而发疽者设,若不因丹石而发疽,恐非必用之剂。又云:内托散,性凉,治呕,有降火之理。

国老膏 治一切痈疽,能消肿逐毒,使毒不内攻,其效不可具述。

甘草(大者二斤)

上捶碎,河水浸一宿,揉令浆汁浓,去尽筋滓,再用绢滤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用器收之。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汤亦可,曾服燥药丹剂者,亦解之。(《本事方》每甘草一斤,分作三服,温酒调下。今云:一二匙,恐力少也。)

牛旁粥 治疮肿。

用牛旁根三茎,洗净,煮令烂。于盆中研令细,去筋膜。汁中即下米煮粥,咸淡任性,服一碗甚良,无忌。

解毒散 治痈疮,始觉便宜服。

犀角屑 川升麻 川朴硝 赤芍药 木通(各一两,锉) 石膏(二两) 玄参 麦门冬(去心)甘草(生锉,各半两)

上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清心内固金粉散(又名金花散。)

辰砂(另研)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 甘草(各七钱半) 绿豆粉(四两,研) 白豆蔻仁 朴硝(另研,各半两) 雄黄(研) 脑子 麝香(并研,各二钱半)

上以参苓、白豆蔻为末,入研药令匀。每服一钱半,蜜汤调下,无时候。此药专治恶疮,热盛 痛,作渴烦躁,此药解毒。

内追毒丹 清心解毒散潮。

大朱砂 雄黄(各五钱) 生麝香(一钱) 生犀角 琥珀(以上并别,研细) 黑角沉香(各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灯心、薄荷汤下。

《精要》云:愤郁不遂志欲之人,多犯此疾。

《三因》云:疽、瘰 ,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

独胜散 治痈疽,皆缘血滞气凝而致者。

香附子(去毛令净,以生姜汁淹一宿,焙干,研极细)

上无时,以白汤调二钱服之。又云:疽疾多因怒气得之,若有此疾,必多怒。但服香附,进食宽气,自有效。

丹溪云:独胜散,治气郁血滞,而诸疮愈后,常服半年尤妙。此皆施于体实气郁之人。予见吴兄,浓味气郁,而形实性重,年近六十,患背疽,医与他药皆不行,惟香附末饮之甚快,始终只此一味,肿溃恃此以安。

然此等体实,而又病实,乃瘥千百而一见者也。每思香附经不言有补,惟不老汤一方,乃言于老人有益,用片子姜黄、香附子、甘草三味,而以不老为名,且引铁瓮先生与刘君为证,夫岂无其故哉!盖于行气中有补之之理耳。天之所以为天者,健而有常也,因其不息,所以生生无穷。正如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妙,故名益母。胎前产后所恃者,气血耳。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夏枯草治瘰 ,亦然。

远志酒 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候,浸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敷之即痛。有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蕴热在内,热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必清凉。

或气虚血冷,溃而不敛,若七情内郁,治之必愈。

远志(不以多少,泔浸,捶去心,干,为末)

酒一盏,调末三钱,澄清饮之。以滓敷于患处。

越鞠丸 治六郁,牙齿作痛,口舌生疮,或胸膈痞满,呕吐吞酸,或腹胀腿酸等症。

苍术(炒) 神曲(炒) 香附 山楂 山栀(炒) 抚芎 麦芽(炒,各等分)

上为末,水调曲 面,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

五香散 升降诸气,宣利三焦,疏导壅滞,发散邪热。治阴阳之气,郁结不消,诸热蕴毒,肿痛结核,或似痈疖而非,使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

木香 丁香 沉香 乳香 蕾香(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食后温服。

《补遗》谓:妇人男子痈疽,治法无异,惟月闭、血虚、气结三证有异耳。予谓:妇人海满则行,月闭一证固异,然妇人情性执着,比之男子十倍,虽有虚证宜补,亦当以执着为虑。向见楼氏妇,早寡,善饮啖,形肥伟,性沉毒,年六十,六七月间生背疽,近正脊,医遂横直裂开取血,杂以五香、十宣散,与酒饮之月余,未尝议其寡居之郁,酒肉之毒,执着之滞,时令之热,卒至于平陷,淹延两三月而不救。

忍冬酒 初发盒饭服此。或贫乏中,或居乡僻,田夫、野老,百发百中。

忍冬藤(生取一把,以叶入砂盆研烂,入酒少许,调和得所,涂敷四围,中心留一口,又取五两,用木捶捣碎,不犯铁器) 甘草(生锉,一两)

上二味入砂瓶内。用水二碗,文武火煎至一碗,人好酒一大碗,煎十数沸,去渣。分为三服,一日连夜进尽;病热重一日夜;可二剂。(忍冬藤补血,如气虚及寒多人,不宜用。是故田夫、野老,百发百中也。)

金银花汤 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及喉闭、乳蛾等证。

金银花藤叶,捣烂,取汁半盅和热酒半盅,温服,甚者不过三五服,可保无虞。

槐花酒 治发背及一切疮毒,不问已成未成,但 痛者,并治之。

用槐花四五两,微炒黄,乘热入酒二盅,煎十余沸,去渣,热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

黄 汤 治诸疮,退风热。

黄 (锉) 黄芩(去黑心) 麦门冬(去心,焙) 芍药 甘草(炙,锉,各一两半) 生地黄(四两) 半夏(姜制,半两) 当归(切,焙) 大黄(锉,炒) 石膏(碎) 芎 人参(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

生地黄散 治发痈肿、热毒疼痛,心神烦闷。

生地黄(二两) 川大黄(锉碎,炒) 川升麻 地骨皮 当归(锉,微炒) 黄芩 木通 赤芍药黄 玄参 甘草(生,各一两) 赤茯苓(一两半)

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阿胶饮子(《精要》)

明阿胶(炒如珠) 粉草(各一两) 橘红(半两)

上 咀,分作三服,以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牛胶饮 截痈疽、恶疮、发险处,服之使毒气不攻于内。

牛胶(通明者,四两)

用酒一碗,入胶内,重汤煮熔透,搅匀倾出,更浸酒。随意饮,能饮者以醉为度,此方活人甚多。

黄矾丸 服过一两以上,无不取效。最止疼痛,不伤脏腑,活人不可胜数。

白矾(一两) 黄蜡(半两)

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五十丸,温酒送下,如未破即消,已破即合,一日服百粒,则有效。能防毒气内攻,尤能护膜,始终须服半斤。疮愈后服之尤佳。治蛇咬,溶化白矾,乘热滴伤处,痛即止。

一方 用明矾飞过,研细,以鸡子二个取清,调矾末稀稠如糊。用无灰陈好酒,放开服之,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脓者,从大小便出,神效,其功大胜黄矾丸。

丹溪云:阿胶饮、牛胶饮、黄矾丸,以牛皮属金属土,补肺气,实大肠,壮胃止泄。

黄矾丸,以蜡味甘淡,入大肠,有补难化。国老膏以甘草化毒,行经。远志酒、忍冬酒,皆有补性,归心归血,用之颇切。善用者,以之配入治肿疡之散结,溃疮之补虚,亦奏捷功。

托里消毒散 治胃气虚弱,或因克伐,不能溃散,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腐肉自去,新肉自生。若腐肉既溃,而新肉不能收敛属气虚者,四君子汤为主;属血虚者,四物汤为主;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为主,并忌寒凉消毒之剂。

人参 黄 (盐水拌,炒) 当归(酒拌) 川芎 芍药(炒) 白术(炒) 茯苓(各一钱)金银花 白芷(各七分) 甘草(炙) 连翘(各五分)

上水煎服。

托里散 治疮疡因气血虚,不能起发、腐溃、收敛,及恶寒发热者,宜用此补托。其属六淫七情,及诸经错杂之邪而为患者,当各审其因,而参以主治之剂,其属胃气虚弱者,当以六君子汤为主。

人参(气虚者,多用之) 黄 (炒,各二钱) 白术(炒)陈皮 当归 熟地黄(自制) 芍药(酒炒)茯苓(各一钱半)

上水煎服。

散毒饮子 治痈疽初觉,肿结未成可以消。

黄 (二两) 甘草(炙) 天罗(生) 山药(炒,各一两) 鬼腰带叶(半两,生竹篱阴湿,石岸、络石而生者好、络木者,无用。其藤柔细,两叶相对,形生三角)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入酒三盏,同煎一二沸,去渣,温服。

神效托里散(《精要》) 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 赤疼痛,憎寒发热,不问老幼、虚弱,并治之。

黄 (去芦) 忍冬藤叶(各五两) 当归(一两八钱) 粉草(炙,八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酒一盏半,煎至一盏,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少顷,再进。留滓,外敷。

金银花汤(前见。) 回疮金银花散(见痈疽兼证痛条。)

本事黄 散

绵黄 (一两) 甘草(半两) 皂角刺(拣红紫者,锉、炒黄,一两)

细末。每服五钱,酒一盏,乳香一块,煎七分,去滓服。

海藏云:黄 汤与四物相和,亦名托里汤,血气齐补也。

黄 四物汤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芍药 甘草生姜 当归 地黄 川芎上多加金银花,水煎服。

内固黄 丸(《本事》)

绵黄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人真生龙脑一钱,研细,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温熟水下,加至四十丸,日三服。

丹溪治五八婶,年六十岁。背上疮,脉洪大数,午后恶寒发热,食少。

连翘 黄 (生三钱) 人参(二钱) 陈皮 茯苓(五分) 甘草(炙) 白术(各一钱) 缩砂仁(三钱)

分十帖,煎服。

上方皆以黄 为君,甘草、归参为佐,乃实内补虚之中兼托里也。

上丹溪实内补虚法,皆以参术、归 ,又甚者,独参膏。其法并见后分经条,乃散见溃疡门,虚实寒热条,真转死回生之捷法也。

《元戎》:《素问》寒痈疽例,经云,肾移寒于脾,发为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发为痈肿,拘挛。又云:诸寒痈肿,此皆安生,岐伯曰:生于八风之所变也。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圣济》云:衣服过浓,表易着寒。所得之源,大抵如此,或发不变色,或坚硬如石,或捻之不痛,久则然后变色疼痛,渐软而成脓,如泔而稀,久不能瘥,疮口不合,变为疳漏,败坏肌肉,侵损骨髓,以致痿痹,宜以骨碎补丸主之。(方见久漏疮。)

李世英,患疽数日后,根脚开大,或腹疼泄泻,手足常冷,脉沉微细,或自汗出。急用姜附之药,甚者于脐下关元,着艾三五百壮,待手足温,泄泻止,饮食知味,方可为喜。

回阳汤 治脾肾虚寒,疮属纯阴,或药损元气,不肿痛,不腐溃,或腹痛泄泻,呕吐厥逆,或阳气脱陷等症。

干姜(炮) 附子(炮,各二钱) 人参 白术 黄 (各三钱) 当归 陈皮 甘草(炙,各二钱)柴胡 升麻(各五分)

上酒水煎服。不应,姜附倍之。敷药,用回阳玉龙膏。

清热消毒散 治一切痈疽阳症,肿痛,发热作渴。

黄连(炒) 山栀(炒) 连翘 当归(各一钱) 川芎 芍药(炒) 生地黄(各一钱半) 金银花(二钱) 甘草(一钱)

上水煎服。

黄连消毒散 治脑疽,背疽,肿 疼痛,或麻木。

黄连(制) 羌活(各一分) 黄芩 黄柏(各半钱) 生地黄 知母(制) 独活 防风 当归尾连翘(各四分) 本 防己 桔梗(各半钱) 黄 苏木 陈皮 泽泻(各二分) 人参 甘草(各三分)

上水煎服。

黄连解毒汤 治疮疡 痛,烦躁饮冷,脉洪数,或发狂言。

黄芩 黄柏(炒) 黄连(炒) 山栀(各一钱五分)

上水煎热服

清心汤 治疮疡肿痛,发热饮冷。脉沉实,睡语不宁。

即防风通圣散,每料加黄连(五钱)。每剂一两,水煎服。

济阴汤 治疮属纯阳,肿痛发热。

连翘 山栀(炒) 黄芩(炒,各一钱) 黄连(炒) 芍药(一钱五分) 金银花(三钱) 牡丹皮(一钱二分) 甘草(一钱)

上水煎服,大便秘,量加大黄。敷药,用洪宝丹。

玄参散 治痈肿始发,热毒气盛,寒热心烦,四肢疼痛。

玄参 甘草(生锉,各半两) 石膏(二两) 麦门冬(去心,七钱半) 前胡(去芦) 枳实(麸炒)人参(去芦) 赤芍药 黄 赤茯苓 川芎 生干地黄 黄芩(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竹叶二七片,小麦一百粒,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仲景排脓汤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排脓散

枳实(十六枚) 芍药(一两半) 桔梗(五钱)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即瘥。

本事托里排脓生犀散

皂角刺(粗大黑紫者,不拘多少)

上置瓶中,盐泥固济,炭火烧过,存性放冷出,研为细末。每服一钱,薄酒微温调下;暑月陈米饮调下。

连翘饮 治痈肿疮疖,排脓。

连翘 防风(去杈,各三两) 荠 白芍药 黄芩(去黑心) 玄参(各二两)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桔梗(锉碎,炒) 前胡(去芦) 甘草(炙,各一两) 黄 (生四两) 桑根白皮(锉、炒,一两半)

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二。

或问:肿疡何脓可排?曰:家嫂尝苦痈疽,连患不已,乌程,凌藻湖谓:针血海,可以除根,以长针刺之,半日出针,脓血相杂,臭不可闻,后果不复发。当是时,身无疮也,脓从何来哉。

内消

精要柞木饮子

干柞木叶(四两半) 干荷叶(中心蒂) 干萱草根 甘草节 地榆(各一两)

上细锉。每服半两,水二碗,煎一碗,分作二服,早晚各一服。未成者自消,溃者自干。其荷蒂去恶血,萱根下水,解毒,利胸膈,柞木有芒刺,能驱逐,地榆主下焦血病。

轻小证候或可倚仗。

车螯散

车螯(一两, 通赤。《本草》云:车螯消酒毒) 生甘草(二钱半) 轻粉(五分)

为细末。每服四钱,浓煎,栝蒌酒调,五更服。转下恶物为度,未知再用,效在五香之上。(《本草》云:车螯,大蛤也。一名蜃。)

又方

车螯(四个,黄泥固济,火 赤,出火毒一宿) 栝蒌(一枚,去皮,瓦上炒香) 灯心(三十茎)甘草节(五分)

上为粗末。作一服,酒二盏,煎一盏,去渣,入蜜一大匙和匀。每用酒八分盏,车螯末二钱,腻粉少许,调匀,空心温服。取下恶物、黄涎为效。

内消散 治痈疽,结硬疼痛。

人参(去芦) 瞿麦 白蔹 川升麻 当归(微炒) 黄芩 防风 黄 (锉) 沉香 甘草(生,锉,各一两) 赤小豆(煮熟,一合)

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酒调服。

丹溪云:车螯散,一以轻粉为佐,一以灯心为佐,其散肿消毒下积,安详稳重,轻小症候,可以倚仗。

化毒为水内托散 凡患痈疽发背,对口恶疔疮,乳花百种,无名无头歹疮,此药能令内消去毒,化为黑水从小便出,万不失一。此方不可秘藏,不可轻视,宝之宝之。

乳香 穿山甲 白芨 知母 贝母 半夏 金银花 皂角刺 天花粉(各一钱)

上 咀。用无灰酒一碗,煎半碗,去渣,作一服,温进。不宜加减,将渣捣烂,加秋过芙蓉叶细末一两,以蜜水润,过一宿自消,不必用第二服。忌发物大效。

仙方活命饮(又名真人活命饮) 治一切疮疡,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滴乳香(研) 防风 白芷 贝母 赤芍药 当归尾 明没药(研) 皂角刺(炒) 天花粉甘草节 穿山甲(炮,各一钱) 陈皮 金银花(各三钱)

在背俞,皂角刺为君。在腹募,白芷为君。在胸次,加栝蒌仁(二钱)。在四肢,金银花为君。如疔疮,加紫河车草根(三钱,如无亦可。)

上为粗末,大者四两,小者二两,作一剂。无灰酒十茶盅,疮小五茶盅,入有嘴瓶内,以浓纸封口,勿令泄气,煎至三大盅,去渣,作三次服,接连不断,随疮上下服,能饮酒者,服药后再饮三五杯。此药并无酒气,不动脏腑,不伤气血,忌酸、薄酒、铁器。服后侧睡,觉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洁古保安汤 治疮托里,或已成者,速溃。

栝蒌(新者一枚,去皮,火焙) 没药(通明者,一钱,研) 金银花 甘草 生姜(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好无灰酒三升,于银石器内煎至一升。分作三盏,三次饮尽,病微者,只一服。如服托里药不能发散,又作疮者用此。

《苇航纪谈》云:户部尚书沈洗,为人仁浓,一兵卒患背疽,乞假,亲为合药治之,时旱蝗,当致齐园丘,犹丁宁料理,药内用酒恐市酤不中用,自取酒入药,服之即愈。其法:用栝蒌子一枚,乳香、没药各一钱,甘草三钱,用醇酒九盏,临服嚼没药一块,饮此酒极妙。

秘方托里散 治一应疮毒,始终常服,不致内陷。

栝蒌(大者一枚,杵) 当归(酒拌) 黄 (盐水拌,炒) 甘草 白芍药(各一两半) 皂角刺(炒) 金银花 天花粉 熟地黄(用生者,酒拌入瓷器,蒸半日,四味各一两)

用无灰酒五茶盅,和药五两,入瓷器内,浓纸封口,再用油纸重封,置汤锅内煮,用盖覆之,煮至药香,取出分服,直至疮愈。

〔薛〕 按:此方药品平易,消毒之功甚大。且不动脏腑,不伤气血,不问阴阳肿溃,屡用屡效,诚仙方也。常治发背、脑疽势盛者,更隔蒜灸。若脉沉实,大小便秘者,先用疏通而后用此,其功甚捷。若大毒已退不作脓,或不溃者,用托里,溃而不敛及脓清,用峻补。

秘方拔毒散 治一切痈疽肿毒,其功不可尽述。

乳香 没药 穿山甲(炮) 当归 木鳖子(各一钱) 栝蒌实(八钱) 甘草(炙,五分)忍冬藤(二钱) 牙皂角(炒,七分) 大黄(生熟,各一钱半) 连翘(一钱) 贝母(七分)

作一剂。用酒、水各一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按:此方攻毒、止痛、化脓之良剂也,屡用屡验。若有脓或已溃者,大黄不可用,恐泄其真气,则脓者难溃,溃者难敛也。亦有脓虽溃,脉仍洪数,或沉实喜冷者,火邪尚在,又所宜用。

归 汤 治痈疽无头,但肿痛。

黄 当归 栝蒌 甘草 皂角刺 金银花(各一钱)

上 咀。水一盅半,煎八分,去滓,入乳香酒,再煎服。

又方贝母 穿山甲 天花粉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二盅,煎半盅,一日四服,其毒自在大小便下矣。可与前方合为一帖。

破毒无比散

猪牙皂角,去皮如法,醋炙焦黄,为末。每服半钱,加穿山甲全者,看患人证在何处,就取此处甲,用以蛤粉炒为末,一钱,与皂角末相和,温酒调下,症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神效。

消毒散 治一切无名肿毒、疮疖。

贝母一味,去心切细,一半生晒,一半微炒,和匀为末。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酒调一二钱。

一男子,肩患毒,肿硬作痛,恶症迭见,用白矾末三钱糊丸,以葱头七茎,煎汤调下,肿痛悉退,再服诸症亦退,更以仙方活命饮二剂出水而消。此秘方名千金化毒汤,本矾末葱汤调服,因末难服,故易为丸,一方士,治疮疽不问肿溃,先用此药三二服,后用消毒药甚效,常治刍荛之人,用此即退,不用托里药亦愈。盖止热毒为患,血气不亏故也。若金石毒药发疽者,尤效,盖矾又能解金石之毒也。一方,用矾末五钱,朱砂五分,热酒下亦效,此药托里固内,止泻解毒,排脓不动脏腑,不伤气血,有益无损,其药易得,其功甚大,偏僻之处,不可不知。此方或虫犬所伤,溶化热涂患处,更以热酒调末服,皆效。

荣卫返魂汤(又名通顺散;又名何首乌散。)

何首乌(不犯铁) 当归 木通(去皮尖) 赤芍药(炒) 白芷(不见火) 香(炒)土乌药(炒) 陈枳壳(麸炒,若恶心,加姜汁炒) 甘草

上方止此九味各等分,水、酒汤使,随证用之,水酒相半亦可。惟流注加独活,每服四钱。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此一药,流注、痈疽、发背、伤折,非此不能效。至于救坏病,活死肌,弥患于未萌之前,拔根于既愈之后,中间君臣佐使,如四时五行,更相迭旺,真神仙妙剂,随证加减,其效无穷。何则?此药大能顺气匀血故也。夫气阳也,血阴也。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阳滞则阴凝,气弱则血死。血死则肌死,肌死则病未有不死者矣!必调其阳,和其阴,然后气血匀,二者不可偏废。只调阳不和阴,则气耗而血凝,肌必不活,如五香连翘之类是已。只和阴不调阳,则血旺而气弱,疾必再作,如内补十宣之类是已。然二药亦须参用,不可执一为妙。此药扶植胃本,不伤元气,荡涤邪秽,自然顺通,不生变证,真仙剂也。用法列之于下。

一发背既久不愈,乃前医用凉药过也。凉药内伤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既受伤,饮食必减,颜色痿瘁,肌肉不生。血为脉络,血一受冰,则气不旺,肌肉糜烂。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宜于此方中去木通,少用当归,倍加浓朴、陈皮,盛则用家传对金饮子,又盛则加白豆蔻之类为妙。一凡治流注,可加独活。流注者,气血凝滞,故气流而滞,则血注而凝。加此药者,可以动荡一身血脉,血脉既动,岂复有流注乎。一流注起于伤寒,伤寒表未尽,余毒流于四肢,经络涩于所滞,而后为流注也。如病尚有潮热,则里有寒邪未尽散,此方中可加升麻、苏叶。如服此而热不退,可加干葛。如有头疼,加川芎,并用姜水煎。如无潮热,可用水、酒相半煎。酒,大能行血生气故也,气生血行,病愈可必。然流注须表者,何也?所以推其因,究其源,不忘病之根本也。寒邪既尽,表之太过,则为冷流注,尤为难治,故宜略表为妙,表后第二节,宜服温平之药,乃十宣、内补是已。如不效,第三节宜加附子,或服四柱散,数服即止,温药亦不可多用,恐增痛苦,反成脓血不干。第四节仍归本方收效,然表未尽则余毒附骨而为骨痈。夫流注者,伤寒之余毒、骨痈者,又流注之败证也。流注非伤寒之罪,乃医者表之未尽也。骨痈非流注之过,又庸医凉药之过也。庸医无识,心盲志聋,妄称明见,虽知为骨痈,而治之无法,又复投之凉药,烈之毒刃,则毒气滞,凉药触铁器,则愈附骨而不能愈矣。不然,则人之骨何以有痈?骨而成痈,非药所治,故名附骨疽,又名白虎、飞尸。留连周期,展转数岁,冷毒朽骨,出尽自愈,其不愈者,至于终身有之,此皆失于初也。其骨腐者,多为副骨,犹或可痊,正骨腐则终身废疾。故脓白而清者,碎骨初脱,肉深难取,脓黄而浓者,碎骨将出,肉浅可取,宜以利刀取之,详在后章,此不过治骨痈之概耳。又有病经数月,伤于刀刃,羸弱拳挛,咳嗽脓血,坏肉阴烂者,此皆冷极,阳弱阴盛,不可以唾红为热,宜以好附子,加减治之。又有毒自手脚头面而起,疼痛遍身,上至颈项经络,所系去处,如疡 贯珠者,此为风湿流气之证,宜以加减小续命汤,及独活寄生汤,与此方参错用之。又有两膝痛起,以至遍身骨节皆痛,妇人类血风,男子类软风,此名风湿痹,又名历节。宜以附子八物汤加减用之。又有痈肿在项腋、两乳旁,两胯软肉处,名为痈,此冷证无热,宜以内补十宣散与此方参用。小儿不可轻用附子,恐生惊痫,切不可更犯针刀,薄血无脓, 肉难合,宜以温热药,贴散内消。倘犯针刀,生 肉,亦以此药收功。倘用药微疼,略有惊痫,宜用全蝎观音散加减用之,惊定药如故事。又有小儿,亦患宿痰失道者,痈肿见于颈项、臂膊、胸背等处,是为冷极,全在热药敷贴之功(留口),病须再作为佳,治法见后。又有流注,大如匏瓠、覆碗,见于胸背,其证类发而甚峻。

用药之后,情势一有微动,既非发矣,宜以内补、十宣与此方随证通变用之,可以内消。

大抵诸证皆原于冷,故为痛者骨痛也,骨者肾之余,肾虚则骨冷,骨冷所以痛,所谓骨疽皆起肾者,亦以其根于此也,故补肾必须大附子,方能作效。肾实则骨有生气,疽不附骨矣,凡用药不可执一,贵乎通变。凡痈疽初萌,必气血凝滞所成,为日既久,则血积于所滞,而后盛作,故病患气血盛者,此方中减当归。多则生血发于他所,再结痈肿,生生不绝,斯乃秘传,医者少知也。一凡痈疽生痰,有二证,一胃寒生痰,此方中加半夏,健脾化痰;二热郁而成风痰,此方中加桔梗以化咽膈之痰,并用生姜和水酒煎。一凡脑发、背发在上者,此方中可去木通,恐导虚下元,为上盛下虚之病,难于用药。老人虚弱者,尤宜去之。一凡病患有泻者,不可便用此方,宜先用止泻药。(白矾生用为末,溶开,黄蜡为丸,为饮下,三十丸。)俟泻止方用此药。盖人身以血气为主,病痈之人,气血潮聚一处为脓,若脏腑不固,必元气泄而血愈寒难愈,此药大能顺气故也。大抵气顺则血行,气耗则血寒,气寒则血死,血死则肌肉不生,投之热药,则肌肉无元气,不足以当之,徒增苦投之凉药,则无是理,是方虽仙授,要在用之得当,不然,则有刻舟之患矣。

至于流注,又不可一概论也。若凉药耗散,元气虚败,有用三建取效者,其疾多缘于冷故也,尤当审其脉,辨其证,的出于冷,然后用之,亦不可过,过亦有害,但阳脉回,肿处红活,骨有生气,寒气不能相附为疽,即归功本方以取效,此万全妙法。一此药丸、散、未,皆可水酒汤使,临时裁度用之,贵人加木香为衣,病者,有热痰咳嗽,(富)沉香,(贫)苏叶汤皆可下,丸用蜜剂。一此方非但治痈疽、发背、伤折,至于男子、妇人疝气,血气,皆可用,屡获效矣。有一妇人,患气疾五年,发时只是块痛呕逆,水浆不下,一发便欲死,用此药为丸,木香汤下,一服呕止,再服气顺,疾遂愈。一凡伤折,皆不脱此方,但加减有差,详见伤折类中。如寻常打破伤损,或伤心胞,并皆治之。在头上则去木通、枳壳,加川芎、陈皮。常用加丁皮、苏叶能活血;加破故纸、五灵脂能破宿血。水煎熟,用浓酒一盏,侵入候再沸,却人大黄末,空心服之,如通顺,药只四服,先二服中入大黄,后二服不必用,只是催发便下。如不通,只枳壳汤一向催。如若不通,即不可治。不可坐视人死而不知也,补血、十宣散之类。一凡伤折,常用此方,可去木通,名何首乌散,盖首乌能扶血故也。如刀刃伤,有潮热、面肿、气喘,乃破伤风证,可服索血散、葛根汤数服,姜葱煎发散,或败毒散三四服。外用敷贴药,根据法治之,无不愈者矣。一经年腰痛,加萆 、玄胡索以酒煎服。一脚气,加槟榔、木瓜、穿山甲水煎服之。一宿痰失道,非惟人不识,自仙授以来,惟予一派知之。人身有痰,润滑一身,犹鱼之有涎,然痰居胃中,不动则无病,动则百病生,或喘、或咳、或呕、或晕、头痛、睛疼、遍身拘急、骨节痹疼,皆外来新益之痰,乃血气败浊凝结而成也。何则?脏腑气逆,郁结生痰,当汗不汗,蓄积生痰,饮食过伤,津液不行,聚而生痰。其常道,则自胃脘达肺脘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于肌肉、皮毛之间。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凡胸背、头项、腋胯、腰腿、手足结聚肿硬,或痛,或不痛,按之无血潮,虽或有微红,亦淡薄不热,坚如石,破之无脓,或有薄血,或清水,或如乳汁,又有坏肉如破絮,又或如瘰 ,在皮肉之间,如鸡卵浮浴于水中,可移动,软活不硬,破之亦无脓血,针口 肉突出,惟觉咽喉痰实结塞,作寒作热,即皆其证,急于此方中加南星、半夏等药,以治其内,外用玉龙热药,以拔其毒,便成脓破为良,其轻无脓者,必自内消,如热极痰壅,则用控涎丹。(紫大戟、甘遂、白芥子,等分为末,米糊为丸。)如遍身肿硬,块大如杯盂,生于喉项要处者,尤为难治。夫血气和畅,自无他病,气行不顺,血化为痰,痰复失道,则血气衰败,不能为脓,但能为肿硬,理必然也。此证阳少阴多,随证用药,回阳生气,补血、控涎外,则用敷法作起,一身气血,引散冷块,万一肿不消,不作痛,不为热,体气实,无他证,肉块与好肉无异,此又一证也,切不可轻用针刀自戕。如草医曾用针灸,阴烂其肉,或用毒药点脱,使人憎寒壮热,法当通顺其气血,于此方中加升麻,以除其寒邪,用敛口结痂之药,以安之,使为疣赘而已。万一病自作臭秽糜烂,不免动刀,则有妙剂可以代刀,不可轻泄。(即白矾、枯,朴硝二味,为末敷之。)一肚肠内痈,宜服十宣散与此方相间用之,并加忍冬藤,此药最治内痈,但当审其虚实,或通或补,补须用附子,通则用大黄,如不明虚实,则此方亦自能通顺,十宣自能内补,可无他变。至于肺痈初觉,饮食有碍,胸膈微痛,即是此证,急须察脉,审其虚实,虚则用此方加附子,相出入用之;若稍再作,即用十宣散内补之即自消散。实则用此方,加大黄略通之,使毒气下宣为妙,盖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也。如内痈已成,宜以海上方与此方,加减参用之。喘咳脓血者,肺痈也。大便有脓自脐出者,肚痈也。忍冬藤、甘草节,煮酒妙。

龙虎交加散 治发背痈疽,发脑、发鬓、发髭,又治脑虚头晕,风湿之症。

制药法:南木香(锉碎,用纸垫锅焙干,研为细末) 罂粟壳(去顶穣筋,锉、焙干,为细末) 甘草(用湿纸裹煨,焙干,为细末) 吴白芷(面裹煨,去面焙干,为细末) 川芎(湿纸裹煨,焙干,为细末)

上件药末,各另包收,看疮加减用之。

加减法:若疮势红肿热大,先服如神托里散一帖,卧、盖取微汗;如红晕大,肿高,疮头有似碎米大白脓点者,可进交加散一帖,用木香(四分), 罂粟壳(二钱二分) 甘草(六分) 白芷(一钱四分) 川芎(一钱半) 共为一帖。用水七分,生白酒三分,共一碗,用银器煎八分,如无银器,新瓷器亦好,不用铜、铁旧器。于炭火旁,先滚五七滚,用细绢水湿,扭干,滤去渣,食后服,以干盐菜压之;渣敷疮四围,用禳绢帕包之。如恶心呕吐,即服护心散一帖止呕,次服前药。若胸腹膨满,或大小便闭涩,可服当归连翘散一帖,行五七次,用温米粥汤补正。如疮已成溃脓,不寒不热,止是烂开疼痛,木香(三分) 甘草(六钱) 川芎(一钱半) 白芷(一钱四分) 粟壳(二钱) 水五分,酒五分,合煎八分服。若红晕白者好也,仍红其疮不退。若紫黑稍可,如红晕不退,每日于晚进药一帖,吃交加散四五帖,可服当归连翘散一帖。要行,加大黄。只有热,腹不胀,不用大黄。如疮患要将好,腐肉不脱,可用针刺破皮,令随脓出,将水红花根煎汤洗之,用生肌散掺上,每日洗一次,根据此法无不效。

有蛆者难治。最忌酸、辣、酱、面、发气,并生冷之物。

护心散 治证见前交加散。

甘草(炙,一钱) 绿豆粉(炒,二钱) 朱砂(研、水飞,过,一钱)

上为细末。作一服,白汤调下。

当归连翘散 治证同前。

当归 连翘 栀子仁 芍药 金银藤(各一两) 黄芩(五钱)

上 咀。每服五钱,用水二盏,煎至七分,空心温服,要行,加大黄二钱,待药熟,入大黄煎一二沸,去渣服。

如神托里散 治发背等疮初起,又治疔疮,并一切肿毒,及发散伤寒。

苍耳根 兔耳草根(又名一枝箭) 金银藤(用花亦可) 五味子根(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用生白酒二盏,煎至七分,去渣,服卧,盖取微汗,渣再煎。

生肌散

水红花叶上为细末。先用水红花根锉碎,煎汤,洗净。却用叶末撒疮上,每日洗一次,撒一次。

前锋正将 治一切痈疽,不问发肩发背,作 疼痛,其效如神。

荆芥 薄荷 山蜈蚣 老公须 天花粉 菇荑菇片 败荷心 川白芷 猪牙皂角(切、炒) 赤芍药(以上各等分) 淮乌(大者一个,煨) 红内消(倍其数) 甘草(每十五文,入一文,喜甜加用)

上为末。每服二钱,薄荷、茶清调下,欲快利用酒调服效。若服经日未见效,恐是凉药涩血,可加当归、羌活。如热重,雄黄酒调。乳痈,加萱草根研汁调。其余候只用酒下不饮,麦门冬去心煎汤亦可,但较缓耳。

引兵先锋 凡用内消,先用此药。退潮、止渴、解热以升麻葛根汤,表散后,服此。

木通 瞿麦 荆芥 薄荷 白芷 天花粉 甘草 赤芍药 麦门冬(去心) 生干地黄山栀子 车前子 连翘(各等分)

上锉,每服二钱,灯心、生地黄煎。热潮,加淡竹叶煎,温服。上膈食前,下膈空心。老人气虚者,宜加当归、羌活。

加味十奇散 主内护。治痈发已成,未成服内消。三五日不效,或年四十以上,气血衰弱,成者速溃,未成者速散,服至疮口合而止。内能固济去旧生新,又名固垒元帅。

当归(酒浸) 桂心(不见火) 人参 土芎 香白芷 防风(去芦) 桔梗 浓朴(去粗皮,姜汁炒) 甘草(五文) 乳香 没药(并别研)

上件药,各等分,研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日三服,病愈而止。不饮者,麦门冬去心煎汤,或木香汤。

一方 治背痈、附骨疽、乳痈,及一切痈肿。未成脓者,发散极效。

槐花(一两,炒焦色) 胡桃(十个,新鲜不油者, 火煨熟,去壳)

上二味,入砂盆内,研烂如泥,热酒调,和渣温服,如能饮酒人,多饮愈效,醉后而痈肿散矣。

治痈疽发背,及一切疖毒等证如神。

签草(其叶长如牛舌,其气如猪臭者) 小蓟根 五爪龙(即五藤) 生大蒜上四物各等分,细研。用酒和匀,滤去渣。服一碗,得大汗通身而愈。

上方 治诸般痈肿,神效。

新掘天门冬(一味,约三五两)

上洗净,入砂盆内研烂,以好酒荡起,滤去渣,顿服。未效再服。一二服必愈。

敷贴温药

戴院使云:发散诸般毒,多碾白芙蓉叶,入草乌末少许,蜜调敷,重者加入南星未。凡诸毒用敷贴药,欲散搓入麝香,欲溃搓入雄黄。

冲和仙膏(一名黄云膏。) 冷热不明者用之,茶、酒随证治之。

川紫荆皮(五两,炒。又名红肉,又名内消) 独活(三两,炒,不用节) 赤芍药(二两,炒) 白芷(不见火,一两) 木腊(又名望见消,又名阳春雪,即石菖蒲也,随加减妙。)

上五味,并为细末,用法详见于后。

夫痈疽流注杂病,莫非气血凝滞所成,遇温即生,遇凉即死,生则散,死则凝,此药是温平,紫荆皮木之精,能破气、逐血、消肿。独活土之精,能止风、动血、引气,拔骨中毒,去痹湿气,更能与木腊,破石肿坚硬。赤芍药火之精,微能生血,住痛去风。木腊水之精,能生血、住痛、消肿,破风散血。白芷金之精,能去风、生肌、止痛。盖血生则不死,血动则流通,肌生则不烂,痛止则不 作,风去则血自散,气破则硬可消,毒自散,五者交攻,病安有不愈乎。一凡病有三证,治有三法,如病极热,则此方中可倍加紫荆皮、木腊,少用三品,亦能消散之,但功少迟耳。如病极冷,则此方微加赤芍药、独活,亦能活血而消散之,功亦稍迟而不坏病。一如病热势大盛,切不可用酒调,但可用葱泡汤调,此药热敷上,葱亦能散气故也,血得热则行,故热敷也。如病稍减,又须用酒调,酒能生血,遇热则血愈生,酒又能行血,遇温则血愈行矣。一疮面有血泡成小疮,不可用木腊,恐性粘,起药时生受,宜用四味先敷,后用木腊,盖在上面,复过四围,以截助攻之血路,凡敷药皆须热敷,干则又以元汤湿透之,使药性湿蒸而行,病自退矣。一如用正方,四面黑晕不退,疮口皆无血色者,是人曾用冷药太过,不可便用玉龙,盖肌未死也,恐药力紧,添痛苦,宜于此方加肉桂、当归,以唤起死血,自然黑晕退,见功效,血回即除加药,只以正方取效。一如用正方,痛不住,可取酒化乳香、没药,于火上使溶,然后将此酒调药,热涂痛止。一流注筋不伸者,可于此方,加乳香敷之,其性能伸筋故也。一如疮口有赤肉突出者,其证有三,一是着水,二着风,三是刀破后,刀口番突,宜以此方,加少南星以去风,用姜汁、酒调,其不消者,必是庸医以手按出脓核太重,又以凉药凉了皮,以致如此,若投以热药则愈糜烂,此又有口诀焉,(宜用白矾、枯,朴硝二味,为末敷之,次用硫黄末 之,外服荣卫加对金饮,外贴冲和。)一若病势热盛者,不可便用凉药,热盛,则气血壅会必多,大凉,则血退不彻,返凝于凉,故宜温冷相半用之,血得温则动,挟凉则散,可用此方,加对停洪宝丹,用葱汤调涂贴之。一此方乃发背、流注之第一药也,学者当通变妙用,表里相应,则病在掌握之中,但发背甚者,死生所系,惟此药功最稳重,终始可恃,决无变坏。若发之轻者,草医亦能取效,然有变证流弊之患,此无他,发于阴则非草医之可治矣,岂如是剂,兼阴阳而并治,夺造化之神功哉。至如流注一疾,虽不能死人,而十有九为废疾,废疾流连,死亦随之,纵有医之能愈者,亦必半年周岁之后,方见其效,此乃百中之一,然终为残弱之身矣。惟吾此派仙方,药奇效速,万不失一,端有起死回生之效,非言所能尽述。夫流注乃伤寒余毒,故有表未尽者,余毒客于经络,气血不匀,则为热流注。所谓医之能愈者热也,热病少见,有表散太过,气血衰者,余毒流入腠理,腠理或疏或密,为冷流注。所谓医之难医者冷也,冷病常多,故伤寒表未尽者,非特为热证而已,其余毒亦多为冷证,皆原于肾虚,故作骨疽。冷则气愈滞而血愈积,故但能为肿而不能为脓,若医者投之以凉剂,则所谓冷其所冷,而阴死于阴,惟有坏烂腐肉,毒气着骨而为骨痈,流为废疾。故曰骨痈者,流注之败证也。流者动也,注者住也,气流而滞,则血住而凝,气为阳,血为阴,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吾所以能移流注于他处而散之者,取其能动故也,动则可移,阳既移而动矣,阴岂能独住而不随之者乎。是故以独活引之者,以其性能动荡气血也,引之一动,则阴阳调和,不能为脓,而散之于所移之处,势必然矣。一流注在背膊、腰腿紧要处,当用此方,浓敷患处,却单用独活一味,末之酒调,热涂一路,其尽处以玉龙诱之,此移法也,使血气趋于他所,聚于无紧要处作脓,又或消之。若以成脓,则引不下,急将此药拔之,出毒气免作骨疽。如庸医用了凉药,犯了针刀,使成骨痈,非药所愈,又待其碎骨出尽方愈。若怯用针刀取之,则用玉龙,治法在后。若正骨出无治法,副骨出可安。一方用白芷、紫荆皮酒调,以内消初生痈疽,名一胜膏。又方,只用赤芍药、木腊、紫荆皮作箍药,名三胜膏。一方治大人、小儿,偶含刀在口,割断舌头,已垂落而未断。用鸡白软皮,袋了舌头,用破血丹,蜜调涂舌根断血,却以蜜调和蜡,稀稠得所,调此正方,敷在蜡子皮上,取其软薄,能透药性故也。如在口溶散,勤勤添敷,三日舌接住,方可去鸡子白皮,只用蜜蜡调药,勤勤敷上,七日全安。学人观此,则知通变,活法妙用,不在师传之功,如无速效,以金疮药参错治之,尤妙。一治痈肿未成脓,不可便用洪宝丹贴头上,恐为冷药一冰,血凝不消,不能成脓,反能烂肉,只用此方敷贴。如不消,欲其成脓,却以玉龙贴痈头以燥之,次用此正方在玉龙之下,四围用洪宝丹箍住,以截新潮之血。又若病未甚冰于凉药者,玉龙之下,不必用此方,上以洪宝丹围之。一如救坏病,未见可用玉龙只用此方,自然稳当,免病患苦。一发背初生未成,单用紫荆皮末,酒调箍住,自然撮细,不开服药,止用柞木饮子,乃救贫良剂也。一此方加南星、草乌二味三分之二,热酒调敷诸痈,可以溃脓不痛,若单玉龙,要洪宝丹箍住,实此法妙。一 犬咬人,单用紫荆皮,砂糖涂留口,金丹退肿,嚼杏仁,置口中去毒。一法加南星、草乌二味,与此方各一半,热酒调敷,可治久损,至妙。一小儿软疖,用此方加军姜,酒调敷,若初发即用此方酒调敷,成脓而止。若初发时用紫荆皮、木腊,酒调敷,可以必消,切不用洪宝丹。一 疽,心火热毒也,见于五心,痛不可忍,其状如泡疮而血赤,外形虽小,内有热毒在心腌者难治,在手足心者可疗。然治之须早,稍迟或在心腌,则腐肉粉碎,神仙莫医。凡有此疾在手心,则用洪宝,于手心环围敷之,以截其血,却用冲和于手心,留口收功;在足心则用洪宝,敷在脚胫、交骨四围,一二寸长,以冲和收功如前。

神功散 专治发背痈疽,一切疔毒,并瘰 等疮,已未成患者,效验不可备述。

川乌头(炮,去皮尖) 川黄柏(炙,去粗皮)

上二味为细末后各等分,用小儿,或大人唾津,调成膏,如唾少,嗽口水亦可。发背、痈疽等疮才起者,敷于患处留头,候药干,用淘米水常润湿,每日换药敷一次。如疮已成,重患将溃烂者,先将槐枝、艾叶煎汤,炖温,将疮洗净,用绢帛榐去脓血,以香油润患处,用绵纸仍照患处,剪成圆钱,留头粘贴,后用药涂于纸,如干,根据前用淘米水润,日换一次,听其自然,流脓不可手挤。如敷药后,病患觉疮住疼即热即愈,如生肌则腐肉自落。腐而不落者,剪割亦可,最不宜用针。发背不宜贴膏药,凡医疮摒去别医,止饮别药方可治。忌气怒、房事、劳役,并孝服、体气、饮酒之人。饮食忌酒,并羊、鸡、鱼、肉、瓜茄、姜辣之物。若因气怒,反复发肿者,根据前治之。如治对口并脑疽,不必洗去旧药,逐次添药,恐动疮口惹风也。

围药

南星 草乌头 黄柏 白芨(各二两) 五倍子(炒,一两)

上为细末,调如糊,随血围匝如墙壁,可移险处于不险处,如神。

敷药

白蔹 白芷 天南星 白芨 贝母(各等分)

上为末。水调敷,外用围药束定,内用敷药提起,制之有理。

将军铁箍膏 治诸恶毒疮,红肿突起,用药箍疮四围,不令滋蔓走疰毒气。

盐霜白梅 南星 大黄 苍耳根(各一两) 白芨 白蔹 防风 川乌头(各半两) 草乌头 雄黄(各三钱)

上为细末。先以苍耳根、霜梅捣烂,和余药调成膏。如干入醋调得所,于疮四围,用药作铁箍涂上,止留疮高突处,如药干以鸡羽蘸水扫之,日换二三次,大妙。

又方 治一切痈疽,肿毒。

草乌 贝母 天花粉 南星 芙蓉叶(各等分,为细末)

上用醋调搽四围,中留头出毒,如干仍用醋润之,按:此方药性温和常用,不问阴阳肿溃,并效。

正铁箍散

贝母(去心) 白芷 苍耳草灰(醋拌。晒干,各二两) 或加龙骨(二钱) 尤妙上为细末,水调或香油贴疮上。

大铁箍散

芙蓉 猪卷皮 木鳖子(各四两) 白芷 黄柏 寒水石 赤豆 白蔹 贝母(各二两)

大黄 紫荆皮 白芨 真地青 羌活(各一两) 防风(半两)

上为细末。凉水调,围痈四畔。如肉脆,去白芨、白蔹,加生地黄、地榆,用芭蕉油调敷。热甚者,用三消散。

水黄散 围肿毒。

犀角屑 大黄 白芨 草乌皮尖 白蔹 麝香 朴硝(各等分)

上为细末。蜜醋调,薄摊油纸上,稍干揭下,再添润湿贴之即消。

外用渍毒药 治诸肿毒,坚硬不消。

升麻 葛根 鼠粘子 地骨皮 金银花 黄花地丁 甘草(生,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用五七钱,水一升,煎十沸。于肿处四畔热用,冷则再暖。

围肿方

草乌 白芨 白蔹 黄柏 朴硝(各等分)

上为末。用蜜醋调,围肿外,即便收起。

神白膏 贴五发未破。

南星 大黄 草乌 白蔹(各半两) 蚌粉 大柏皮(各一两) 小赤豆(一两) 加乳香、没药尤妙。

上为末。取芭蕉头研取油调,角四畔。

雄黄散(郭氏) 治痈疽、发背紫晕,疼痛不止。

粟米小粉(三两,炒) 草乌头 南星 络石 百合(各一两) 白芨(二两) 乳香 没药雄黄 黄丹(各半两)

上为极细末,温水调敷之。

治无名肿毒,或背疽。治法肿围定。名铁井栏

芙蓉叶(重阳前收,研末) 苍耳(端午前收,烧灰存性)

上同研细,以蜜水调敷之。

乌龙膏(一名乌金散) 治一切肿毒,痈疽,收赤晕。

木鳖子(去壳) 半夏(各二两) 小粉(四两) 草乌头(半两)

上于铁铫内,慢火炒令转焦,为细末,出火毒,再研。以水调,稀稠得所。敷疮四围,中留顶出毒气;或用醋调亦得。

宣毒散 初发或灸后敷贴,消肿收赤晕,围聚。

露蜂房(三两,炒焦) 南星 赤小豆(各一两) 小米(一合) 生草乌(二钱半) 生白矾(半钱)

上为细末。用淡醋调涂四畔,干即再上。

拔毒散 痈疽肿结通用,能散能溃。

南星(上等大白者,一两) 草乌头 白芷(各半两) 木鳖子仁(一个,研)

上为细末。分两次,法醋入蜜调敷纱贴之。

蠲毒散 治痈疽肿毒,未结则散,已结则溃,去风排脓。

大南星(一两) 贝母(七钱半) 白芷 赤小豆 直僵蚕(炒,各半两) 雄黄(二钱)

上为细末。初用醋调敷,后用蜜水调敷。

退毒散 痈肿通用。

木鳖子(去油) 大南星 半夏(生) 赤小豆 白芷 草乌(连皮尖,各等分)

上为细末,硬则法醋调敷,热 则蜜水调敷。

神功妙贴散 涂敷痈疽晕内,使脓血化为水出,收晕敛毒。

大南星(圆白者) 蓖麻子仁(各四钱) 五倍子(淡红者) 半夏(生) 白芷(稍片) 姜黄贝母白芨(各三钱) 没药 乳香(各二钱) 花蕊石散(二帖)上为细末。夹和井水,入蜜调敷。疮色黯晦,姜汁调敷,从晕边抹收入里,留中间如钱大,贴膏药。若疮开大,全用纱摊药,以旧茶笼内白竹叶尾,剪两片如疮势,先贴药上,然后贴疮,久年蓬仰上竹叶,亦得。竹叶出水,藉药以行之。凡敷药须是细末,则不痛。

特异万灵散 治痈疽、发背、肿毒等患,神妙。

软石膏(烧通红,碗覆在泥地上一宿) 大白南星 赤小豆 草乌(连皮尖,各半两) 乳香(二钱,别研)

上为细末,蜜水调成膏,从外抹收入,留最高处如钱勿敷。如疮已破,切忌药入疮口恐痛。敛毒排脓,不致溃烂屡效。

治冷痈青硬无头,阴毒并疮疥毒疮,皆效。

生铁锈 轻粉(各二钱) 白松香(一两半) 麝香(少许)

先将铁锈、松香为细末。入铫内,加麻油一两,慢火煎数沸,离火待热少退,入轻粉、麝香末,搅匀,即为膏矣,收贮。量疮大小,摊贴患处。

敛疮内消方 黄明胶一两,水半升,溶消了,入黄丹一两,再煮三五沸,又放温冷。

以鸡毛扫在疮口上,如未成,即涂肿处自消。

凡痈不问已溃未溃者,以胶一片,水浸令软,随肿大小,贴当头上开一孔,若已溃合脓者,当被胶急发之,脓皆出尽,未有脓者,肿当自消矣。

治发背秘法 李北海云,此方神受,极奇秘。以甘草三大两,生捣别筛末,大麦面九两,于一盘中相和,搅令匀,取上好酥少许,别捻入药令匀,百沸水搜和如饼剂。方圆大于疮一分,热敷肿上,以油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

隔皮取脓法 治诸般肿毒。

驴蹄(细切,一两,炒) 乔麦面(一两) 白盐(半两) 草乌(四钱,去皮)

上为末。水调作饼子,慢火炙黄,出火毒研,米醋调成膏。用白纸摊贴患处,毒自毛窍而出,其肿自退。

雄黄散 治痈疽,赤肿疼痛,未得脓溃,贴成脓。

雄黄(细研) 黄柏 槟榔 川大黄 骐 竭(各七钱半) 麝香(研,一钱) 黄连(一两) 白芷木香 芎 桂心(各半两) 当归(炒,三钱)

上为细末。用腊猪脂调,令匀,涂于绢上,贴肿处,候脓溃后,即用膏药搜脓生肌。

万应针头丸(《剂生》) 治一切脑背疽,恶毒,大疮欲死者。一粒即愈。

麝香(二钱) 血竭(如蜡者用,散者不用,非真也) 轻粉 蟾酥(舌试辣者) 砂(各三钱) 片脑(一钱) 蜈蚣(一对,全用)

上为极细末,炼蜜和丸为剂。如疮有头者,用针头挑破,微有血出,将药一黍米大,放挑开疮内,上用纸花,周遭唾津温贴疮上,不过时刻即愈。如两腋见无头疮,即是暗疔。

即将两手虎口内白土纹,用针挑破,如前法用药封盖,忌鸡、鹅、酒、湿面,一切发热之物。

针头散(《保命》) 治疮疡 肿木硬。

上以乳香,蟾酥各一钱,同研匀细,以儿乳汁和如泥,入瓷石盒收之,干不妨。每用以唾调,拨少许点于肿处上,以膏药贴之,毒气自消,纵然有疮亦轻。

万槌青云膏 治诸般痈肿,未成脓者,贴散;已成脓拔毒追脓,腹中痞块贴块上;疟疾,贴大椎及身柱,其效如神。

白松香(一斤,去木屑) 蓖麻子(三百粒,去壳) 杏仁(三百枚,去皮) 铜青(三两) 乳香没药(各一两五钱) 轻粉(二钱)

上共作一处,用铁槌木砧,于日中捣成膏,如燥少加香油杵之,或用石臼木杵捣亦可,用瓷器盛,绯帛摊贴。(汤中做,不见火。)

敷贴热药

《鬼遗方》云:凡痈疽外冷内疼者,由阴气外逼,用热物熨之,大热亦不觉者,须用热物熨令透,随手便用紧急溃脓药,使脓外出尽,肿平即用生肉暖疮和正气药,令进饮食不倦。

治痈疽、发背,初肿时方风化锻石(二两) 细辛(一两)

上为粗末。用热醋敷患处干再敷,三上其肿即消。

四虎散 治发背初生,筋脉紧急不舒。

附子(生,去皮,一两) 天南星 半夏 野狼毒(各半两) 一方,无附子,有草乌各等分。

上四味为末。热酒调成膏,摊上肿处,以熟绢压定,觉患处如火烧,不妨。

回阳玉龙膏

草乌头(三两,炒) 南星(一两,煨) 军姜(二两,煨) 白芷(一两,不见火) 赤芍药(一两,炒) 肉桂(半两,不见火)

此方治阴发背,冷流注,鼓椎风,久损痛,冷痹风湿,诸脚气冷肿,无红赤者,冷肿不痛者,足顽麻痹,妇人冷血风,诸阴证之第一药也,用热酒调涂,用法详具于后。夫杂病虽见于皮肤手足之间,而因必本于五脏六腑。盖脏腑之血脉、经络,一身昼夜营运,周而复始,一脏受病,必见于本脏脉息所经之处,即阴阳分手足之所属也。为病有冷有热,热者易治,冷者难疗。夫冷必由脏腑元阳虚弱,然后风邪得以乘间而入,血气不匀,遂自经络而客于皮肤之间,脉息不能周流,遂涩于所滞,愈冷则愈积而不散,复加庸医用凉剂,而内外交攻,则其为病,鲜有不危者矣。学人当观其外之为证,而察其内之所属,表里相应,万无一失。此药有军姜、肉桂,足以热血、生血,然既生既热而不能散,又反为害,故有草乌、南星,足以破恶气,驱风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唤阳气,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滞血,住痛苦,生肌肉,加以酒行药性,散气血,虽十分冷证,未有不愈,端如发寒灰之焰,回枯木之春。大抵病冷则肌肉阴烂,不知痛痒,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不除则寒根透髓,非寻常之药所能及,惟此药大能逐去阴毒,迎回阳气,住骨中痛,且止肌肉皮胃之病,从可知矣,当斟酌用之,不可太过,则为全美。一发背发于阴,又为冷药所误,又或发于阳,而误于药冷,阳变为阴,满背黑烂,四围好肉上,用洪宝丹把住,中间以此药敷之。一夜阳气回,黑者皆红,察其红活,即住此药,却以冲和仙膏收功。如不效欲作脓,又以南星、草乌,加于冲和用之。如阳已回,黑已红,惟中间一点黑烂不能红者,盖血已死,可以朴硝、明矾。又云:白丁香、 砂、乳香,用唾调匀,于黑红交处作一圈,上用冲和盖之,至明早起药,自然去黑肉如割,却以药洗之, 以生肉合口药收功。一流注冷证,多附骨内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缩不伸,若轻用刀针,并无脓血,若止有乳汁清流,或有瘀血,宜用此药敷之;若稍缓,止以军姜、白芷、肉桂、草乌等分,热酒调敷,骨寒除而痛止,则气温和而筋自伸,肉硬自消矣。然治流注,不可无木蜡,以其能破积滞之气,消坚硬之肿最妙,又不可多,多则能解药性,盖此证主于温药故也。一鼓椎风,起于中湿或伤寒余毒,又或起于流注之坏证,或起于风湿虚痹,此证有三:一是两膝相 ,行步振掉,膝ht 胫骨微肿;二是膝ht 胫骨交接处,大如椎腿股,肉消皮缩裹骨;三是上腿肿大,下股冷消。盖足膝属肝,肝经有风寒湿气,则血脉不流而作此,遂为膝寒,所涩凝流不动,下股之血脉,有去无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缩,上腿之血脉有积而无散,是以愈肿愈热而肉愈瘦。其原若起于流注,则肉凝者为烂,烂则冷毒腐骨,腐骨一出,神仙无术。未破则肌肉尚未死,急以此药,热酒调敷膝ht 骨腿处,以住骨痛,回阳气。又以冲和涂下腿冷处,引其血气,使流动而下通贯血脉,又以此方敷胫骨交处,以接所引之血脉,以散所积之阴气,内用追风丸,倍加乳香以伸筋,如法服之,无不愈者。如人欲出方,可用五积散加姜、桂、芷、归。又加大川芎、牛膝、槟榔、木瓜,或茶或酒调之。一男子、妇人久患冷痹血风,手足顽麻,或不能举动,可用绵子夹袋此药在中心,却以长片缠在痛处,用绢袋系定,此药能除骨痛,附在肉上,觉皮肤如蚁缘,是其功也。如痹可加丁皮、吴茉萸、没药、大川乌等分,然后全在追风丸,表里交攻,去病如神。一风脚痛不可忍,内用追风丸,外用此方,加生面、姜汁调热敷。欲得立止,可根据法加乳香、没药化开,酒调为妙。一久损入骨者,盖因坠压跌扑伤折,不曾通血,以至死血在所患之处,久则如鸡肺之附肋,轻者苔藓之晕石。年少之时,血气温和,尤且不觉,年老血衰,遇风寒雨湿,其病即发,宜此方热酒调敷,内则用搜损寻痛丸,表里交攻为妙。虽然血气虚弱之人,病在胸肋腰背之间者,谓之脱垢,不除变为血结劳,不论老少,年远近岁,大而遍身,小而一拳半肘,医之则一,此等乃根蒂之病,则非一剂可愈,磨以岁月方可安,未成劳者易已,成劳者难。一法只用南星、草乌,加少肉桂,能去黑烂溃脓,谓之小玉龙,此法大效。一治石痈用此方,热酒调敷,外却用洪宝,箍住四围,待成脓后破。一妇人乳痈,多因小儿断乳之后,不能回化;又有妇人乳多,孩儿饮少,积滞凝结;又为经候不调,逆行失道;又有邪气内郁而后结成痈肿。初发之时,切不宜用凉药冰之,盖乳者血化所成,不能漏泄,遂结实肿核,其性清寒,若为冷药一冰,凝结不散,聚久而外血不能化乳者,方作热痛,蒸逼乳核而成脓,其苦异常,必烂尽而后已,故病乳痈者,既愈则失其乳矣。盖乳性最寒,而又滞以凉剂,则阴烂宜也,然凉药亦未尝不用,用于既破之后则佳,如初发之时,宜于此方中用南星、姜汁、酒两停调匀热敷,即可内消。欲急则又佐以草乌,此药味性烈,能破恶块,逐寒热,遇冷即消,遇热即溃。如已成痈肿,则又从冲和,根据常法用之。或加此草乌、南星二味,亦可破后观其原,原于冷用冲和收功,原于热用洪宝生肌,且须用乳、没住痛,以减其苦。至于吃药,只用栝蒌散,随人虚实,参以通顺散、十宣相间服之。多口者,为乳发,乳房坚硬者,为乳石,正在乳嘴处肿者,为吹乳,在乳兜囊下,为乳漏,以肉悬垂而血易满故也,故为难治。一囊一口为乳痈,五十岁老人无治法外,有老人乳节,又为可治,盖在垂囊肉上为痈,若近胸则为节矣。一宿痰失道,痈肿无脓者,可用此药点头,病必旁出,再作为佳,不然,则元阳虚耗,此为败证。如元阳虚耗败证者,急用全体玉龙敷之,拔出成脓,服药则通顺散加桔梗、半夏、当归、肉桂等药。若病红活热骤,则当归冲和为佳,切不可误投凉剂,此方但能拔毒作脓,病回即止不可过。若能参用陷脉神剂尤妙,出《外科精要》。一肚痈一证,十有九死,盖胃属阴,外寒里热,凡气血潮聚,驱热避寒,故多为内痈,不能外现,间有微影欲出,则又为冷药所触,及服凉剂,虽有神仙莫施其功,医者可不慎乎!凡有此证,初觉腰痛,且以手按之痛。若走闪移动,则为气块;若根不动,外面微有红肿,则为内痈。急以此方拔出毒气,作成外痈,然后收功冲和,内则用通顺散加忍冬藤,治法如前。若痈自能外现者,不必用此方,只用冲和为妙,不可轻用针刀。如犯铁器,口不能合,只用玉龙贴痈头上,四面以冲和围之,根据法自破。若脓流不快,根据法用洪宝三分,姜汁七分,茶调敷之,脓出皆尽,内用十宣、平补生肌外,则依然收功冲和。此证阴多阳少,损人最甚,将安之际,倍服内补,以生气血,庶几易愈,否则消而复胀,口不合。既安之后,尤宜多服内补加附子,否则气弱难平。证冷者,未破之先,尤宜先服附子方好,既破之后,切不可用急涩、敛口之药,恐食毒不散,服药力到,自然合口。至于内痈已成,不能拔出,只用冲和外贴,使在外温和成脓,自脏腑而出,不至肉烂,死生所系,全在服药之功,治法见前。最忌毒食,食毒即发,反复难疗。又有孕妇病此者,又与此异,内用紫苏饮安胎,勿轻与他药。若临月,则儿与脓俱下,若尚远,则脓自大腑中下。若初萌只服药可消,若痈在外面,其证必热,惟可用冲和收功,亦须审轻重用之,恐有误也。

敷贴凉药

《鬼遗方》云:凡痈疽外热内疼者,是有客邪,内有积毒,欲作脓透之候。

洪宝丹(又名金丹、寸金、四黄散)

天花粉(三两) 姜黄 白芷(各一两) 赤芍药(二两)

上为末。茶酒汤使,随证热涂。诸般热证,痈肿金疮,此药一凉而已,能化血为水,又能使血瘀积,又能凉肌生肉,去死肌烂肉,又能破血退肿,又能滞气为浮,能止痛,又能为痛闭脓,又能出脓,一反一复,此方药性无他,遇凉效少,遇热效多,故非十分阳证,不可轻用,恐或凝寒,治疗费力。若夫金疮出血,非此不可,乃第一药。余外但可为前二药之佐使尔,当审之审之。大抵此三药,可合力同功者,可独将专权者,可分司列职者,可合围交攻者,可借援求救者,可勇力相持者,可正兵先锋奇兵取胜者,可奇兵先锋正兵取胜者,神圣工巧,端与兵法无异,然兵随印转,将逐令行,故立功取胜,存乎其人,苟非明理通变之士,何足言哉,用法如后。一若病势大热,可用热茶调敷,如证稍温,则用酒调。若用以撮脓,可用三分,姜汁七分茶调,何也?此药最凉,能使血退,姜汁性热,能引血潮,故血退则被引,血潮被逐,进退相持而后成脓作破,逼脓尽流也。

一凡疮口破处,肉硬不消者,疮口被风所袭也,此方中加独活以去风,用热酒调,如又不消,则风毒已深,肌肉结实,又加紫荆皮,有必消之理矣。一此方莫善去金疮,及诸热证赤肿,断诸血根,不使 赤。若痈疽不可轻用,恐贴处不散,fs 毒入内,在骨则成骨痈,在喉项则毒气聚喉,在胸背则阴烂脏腑,在腹肚则为内痈,杀人不救,可不慎哉!只以冲和、玉龙,根据法详证,用之为妙。一年少血壮之人,衰老血败之士,如有溅血,无药可止,血尽人亡;若在手足,可用茶调敷手足上下尺余远;若在胸背、腰腹,则全体敷之,把住血路方能止,却用断血药,(五倍末方,见金疮条中。)或神效军中方、 口方得安愈。一治金疮重者,筋断脉绝,血尽人亡,如要断血,须用绳及绢袋,缚住人手臂,却以此方,从手臂上用茶调,敷住血路,然后却用断血药 口,却不可使内补,及四物等药,却又能令人发呕吐,甚则口眼 斜,少焉发烦发热成破伤风,只可下对金饮,加川芎、白芷、姜枣煎自安,却徐徐补血。如或有破伤风证,又须用破伤风药,即葛根汤之类,(方见后)。疮口用军中方,加九肋鳖甲酥炙碾。一凡金疮在头面上者,血不止,急用此方茶调,团围敷颈上截血,疮口边亦用此敷,军中方 口,重者十日,轻者三日效。一凡金疮着水,肉翻花者,可用薤汁调此方,敷疮口,两旁以火微炙之;或烧早稻秆烟熏之,疮口水出即愈。如无水出,即是风袭,可用南星,茶调敷之即愈,然后以军中方, 口妙。一治妇人产后或经绝,血行逆上,心不能主,或吐血,鼻衄,舌衄,可以此方,用井花水调敷颈上,生艾汁调亦妙,其血立止,然后服药以绝原。如舌衄必有血泡,破之复胀,可用线于舌根颈缚住勿除,于颈项上截血,内用黄芩、荆芥凉心之药,以收其原;舌上用蜜调结口之药以治之,泡破除线,血不胀矣。服凉心药,四物汤加荆芥、薄荷、朱砂。一此方用药调涂热毒,恐随干随痛,赤肿不退,当用鸡子清调敷,诸热毒难干妙,汤火疮同。

一打破伤损在胸膈上者,药通血不下,可用绿豆水,调此药末吞之,即吐出而安。又有从高坠下,用通血药不下,数日病患几死,此必天时寒冻,服大黄等药冰之。血凝片不行,可用热酒调军姜末饮之。片时血通,人得更生,盖借热性以活死血,则前药方能行矣。治发背初发时小,后五七日赤肿高,即罨药,令内毒散减疼,免牵引。

乳香膏

乳香(一两) 青薄荷叶(四两,洗干)

上研匀,浓罨患处,以青绢盖之,如干以新汲水润之,常令湿,其热毒自然消散,如热毒攻结可用,气毒攻结不可用。

金黄散 贴痈毒,令内消。

白芷 白芨 白蔹上等分为细末,用新汲水调敷。

治阳证肿毒,并金疮。

大粉草锉细,用竹一段,刮去青,两头留节开一小窍,人草在内,满后却用油灰塞窍,从冬至日放粪缸内,待立春先一日取起,竖在有风无日阴处。二十一日,验两窍好,却破竹取草为细末,用水调敷。

《药性论》甘蕉根,捣敷一切痈肿上,干即更敷,无不瘥者。

梅师治痈疽发背,或发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捣苎根敷之,数易效。

诸疮肿痛不可忍者,以葵花根,去黑皮,捣烂。若稠点井花水少许,若不稠,不须用水,以纸摊如膏药贴之立效。

又方 芙蓉叶,捣烂罨,立效;晒干为末,水调敷,亦妙。

治发背,蜗牛百个,活者置净瓶内。新汲水一盏,浸瓶中封闭,自晚至晓,其水如涎,取水将真蛤粉,不拘多少调之,刷疮上效。

治背痈与疖,久年烟壁土、黄柏,等分为细末,生姜汁捏成膏敷之,夏月以茅香汤下、一二钱妙。(《经验》)

七宝散(《本事》) 治痈疽,止痛拔毒。

干荷叶心,当中如钱片,(不拘多少)。

上为末,每用三匙,水二盏,慢火煎至一盏半,放温淋洗干,以太白膏敷之。

太白膏 寒水石(研,飞过) 用腊月猪脂调成膏,随疮大小,薄纸摊贴之。

天花青露散 罨围一切肿毒。

白芨 白蔹 白薇 白芷 白鲜皮 朴硝 青黛 黄柏 老龙骨(各一两) 天花粉 青露(各三两)

大黄(四两)

上为细末,醋蜜调匀。如疽毒未成,则当头罨退;若已成,四面围之,中留头,用替针膏贴之。

消肿散 围罨肿毒,一切疮疖并治。

大黄 水仙子 山药 苎根 青露 小赤豆 寒水石 水姜 香蛤粉 花蕊石上将前药捣和,如干加醋蜜调匀。如疽毒未成则当头罨退,若已成四面围之,留一头,用替针膏贴之。

神护膏 围罨一切肿毒。

小赤豆 黄皮 白蔹 白芷 天花粉 南星(各等分)

上为末。阴用米醋与蜜水同,阳用商陆根,亦用芭蕉油,此是邵色婆黄金散,加黄皮为主。

水澄膏 秘方,围敷肿毒。

郁金 白蔹 白芨 五倍子(各一两) 乳香 雄黄(各五钱)

上为细末。水调敷,如热极者,用腊水尤妙。

五金膏(一名葵花散)

黄葵花(七朵) 川连(二钱,去须) 山栀(三个,肥者) 黄柏(五钱) 川郁金(三钱)

上为末,井华水调成膏敷。此药性急,宜速打之。

清凉膏 治初患痈肿疮疖,热 疼痛,消肿毒。

大黄(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用浆水调摊贴之,醋摩亦得。

治诸疮肿不散者。

上取白药根,捣烂敷贴,干则易之。无生者,用末,新水调涂之亦得。

治诸疮肿,马毒疮。

上以马齿苋,水煮冷服一升,及涂疮上。治湿癣、白秃,以马齿膏和灰涂之效。治紧唇、面肿,捣汁涂。冬用干末,水调涂。治丹毒、发背肿,捣敷之,不住者,以蓝靛和之更佳。治多年恶疮,捣烂敷之尤良。治三十六种风结疮,取马齿苋一石,水二石,一釜煮之,澄清,内蜡三两,重煎之成膏,涂疮上并服之。

清水膏 治痈疽,及一切毒肿,坚硬肿痛,攻冲四畔 肿,抽热毒,散肿气。

羊桃根 川大黄 黄芩 绿豆粉 黄柏(各一两) 赤小豆上为细末。用芸苔菜取自然汁,入蜜少许,相和调药,令稀稠得所。看四畔肿赤处大小,剪生绢上匀摊,可浓一钱许贴之,干即易。

水调膏 治痈疽毒热,赤 疼痛。

川大黄(生用,研末) 杏仁(去皮尖,研) 盐花(各三分)

上为细末。研令匀,以新汲水和调,稀稠得所。旋即涂肿上,干即易之。

郭氏水澄膏 治风热肿毒,赤红色,攻 疼痛不止。

白芨 白蔹(各四钱) 郁金(一对) 大黄 黄柏 黄药子 榆皮(各七钱半) 乳香 没药雄黄(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新汲水一碗,药末不以多少,澄于水内,药定去水。敷于肿处,上用白纸封之,用鸡翎掠此水湿润。

二黄膏 治一切肿毒。

黄柏 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用醋调搽,如干以水润之。

揭毒散

大黄(一两半) 白芨(一两) 朴硝(二两)

上为末。用井水调搽,如干再搽。

薛按:此二方及寒凉之药,若疮疡 肿作痛,属阳之证,宜用之。或微肿痛,而不赤者,恐不宜用。盖气血喜温而恶寒,若冷气入里,反为难治之证矣。

三消散 退极热证,赤肿 开者。

朴硝 焰硝 大黄 栀子(炒黑色) 寒水石 南星(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地黄汁,调涂贴。芙蓉叶捣汁调亦可。

四面楚歌 敷诸般疽,发肿赤痛不可忍,未成角散,已成角破,至疮口合而止。

荆芥(和根,锉碎) 赤芍药 大柏皮 土当归 山大黄 土白芷 天南星 赤小豆 商陆根(锉片子,焙) 白芨 赤敛 白蔹 草乌 寒水石(煨或炒,各等分)

上为末。生地黄汁,调角四畔,或苦齑根汁,肿用商陆根研汁,未溃则满涂上,或有尖起处,则留出疮口。

水师晶明 治诸发已破未破皆洗,如成脓溃烂,最要洗净,去故肉生新肉,洗后净干,再用角贴掺药,一日一次。

大柏皮 泽兰 莽草 荆芥 赤芍药 山大黄 土白芷 土当归 独活(各等分)

上锉粗散。用水一斗,入葱白、大椒、橘叶同煎熏洗。如已烂,入猪蹄下膝爪骨肉煎,可免干痛,净洗为度。

点药

痈疽有小白头者,初起即以膏子点之,毒轻者自消,毒重者出水,甚至流黑汁而愈,最甚者即未散,亦大杀其毒矣。

砂膏 治痈疽肿毒,并治瘰 ,点落 痣等。

砂(生用,一钱) 石矿灰(一两,炒黄色) 白丁香(三钱,炒黄色) 黄丹(半斤,生用)

碱(一斤,淋水五碗)

前四味研为极细末。次将碱水煎作一碗,成膏待冷以前未入膏,和匀藏瓷器中,一应毒物以膏点之。白丁香即麻雀儿屎,用坚尖者,不用软颓者。

六灰膏 治发背、疔疮、疖子、肿毒、 疮、痔疮、痣子、 子,其功用与 砂膏同也。

灰苋 桑木 枣木 养麦料 茄科(各烧为灰) 石矿灰(研细)

上件多少不妨。和匀,汤泡水淋,淋下之水,煎成膏如糊,装瓷器中,一应毒物,以膏点之。若点疡疮、痔疮,待烂去少许,再点之,再烂去,如是渐渐点去。

援生膏 治诸般恶疮,及瘰 、鼠疮才起者,点破即愈。

血竭(一钱) 蟾酥 轻粉(各三钱) 麝香(五分) 雄黄(五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以 上药俱为极细末。

上用荞麦秸灰,或真炭灰一斗三升,淋灰汤八九碗,用栗柴或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取一碗收留,将二碗盛于好瓷器内,候温将药末入灰汤内,用铁瓢或桑柳枝右搅,又用好细锻石一升,入药灰汤,搅匀,取出候冷过宿,盛于小白瓷罐内。凡遇诸恶疮,点在当头,一日二次,次日又一次,疮头食破,约五分血水出为妙,恐日久药干,将前收留灰汤和用。

灸法

痈疽初发小点一二日间,急以大蒜头,横切如钱,贴其中心,顿小艾炷灸之,五壮而止。若形状稍大,以黄秆纸蘸酒全贴,认先干处为筋脚,于先干处灸之,或两处先干皆灸,但五七状止。又法,屈指从四围寻按,遇痛处是根,就此重按深入,自觉轻快,即此灸之,更于别处灸。若或大肿,即捣蒜为饼焙干,蘸法醋炙热,更换频罨,或以熨斗火于蒜饼上熨之,更换热饼频熨,如觉患处走散,即以绵帛覆盖,勿令气泄,俟少间敷药。

凡痈疽展大如龟之形,且看头向上下,先灸其前两脚,次灸其尾,或红筋走紧而长,从尽处灸之,须留头,并后两脚勿灸。若尽灸之,不惟火气壅聚,彼毒无所走散,又攻入里也,或辨认不明,以白芷(三分) 汉椒 桑白皮(各一分) 连须 葱白(十片)

上取新水煎汤,入酸醋半盏,淋洗,少顷,其筋自现,可以辨验头尾。

神仙隔蒜灸法 治一切痈疽肿毒,前论言之详矣。凡大痛或不痛,或麻木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此拔引郁毒从治之法也,信有回生之功。其法用大蒜头切三分浓,安疮头上,用艾炷于蒜上灸之,五炷换蒜再灸,未成即消,已成杀其大势,疮患大以蒜杵烂,摊患处,将艾铺蒜上灸之,蒜败再换,疮色紫,或白而不起发,不作脓,不大痛,不间日期,最宜多灸。

神效葱熨法 治流注结核,骨痈鹤膝等症肿硬,或先已隔蒜灸而余肿未消,最宜用熨,以助气血而行壅滞,其功甚大,又为跌扑伤损,止痛、散血、消肿之良法。用葱白头捣烂,炒热,频熨患处,冷再换。

神效桑枝灸 治发背不起,或瘀肉不溃,此阳气虚弱,用桑枝燃火着,吹熄焰用,火灸患处片时,日三五次以助肿溃,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畔,其阴疮、瘰 ,流注、 疮、恶疮,久不愈者,亦宜用之。大抵此法,未溃则解热毒,止疼痛,消瘀肿;已溃则补阳气,散余毒,生肌骨,其阳症肿痛,甚或重如负石,初起用此法出毒水,即内消。

日久者用之虽溃亦浅,且无苦楚。惜患者不知有此,治者亦不肯用此也。

砭法

治丹毒、疔疮,红丝走散,或时毒,瘀血壅盛,用细瓷器击碎,取有锋芒者一块,以箸一根,劈开头尖夹之,用线缚定,两手指轻撮箸梢,令瓷芒正对患处,悬寸许,再用箸一根,频击箸头,令毒血遇刺皆出,毒入腹膨胀者难治。

豆豉饼(法见兼证痛条。)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