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四十五 咸平二年(己亥,999)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起真宗咸平二年七月盡是年十二月

秋七月壬午,羣臣表請聽樂,詔不允。自是凡五上表,乃從之。

上聞契丹將入寇,甲申,以馬步軍都虞候、忠武節度使傅潛為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西上閤門使、富州刺史張昭允為都鈐轄,洛苑使、入內副都知秦翰為排陣都監,萊州防禦使田紹斌為押先鋒,崇儀使石普同押先鋒,單州防禦使楊瓊為策先鋒。(甲申初四日受命,癸卯二十三日乃行,遣先鋒實錄在乙巳,今并書之。)

宰相張齊賢請給外任官職田,詔三館、祕閣檢討故事,申定其制,以官莊及遠年逃田充,悉免其稅。佃戶以浮客充,所得課租均分,如鄉原例。州縣長吏給十之五,自餘差給。其兩京、大藩府四十頃,次藩鎮三十五頃,防禦、團練州三十頃,中上刺史州二十頃,下州及軍、監十五頃,邊遠小州【一】、上縣十頃,中縣八頃,下縣七頃,轉運使、副使十頃【二】,兵馬都監、監押、寨主、釐務官、錄事參軍、判司等,比通判、幕職之數而均給之。初,三司欲令職田戶依例輸稅。虞部郎中杜鎬等言推尋故事,歷代並無輸稅之文,乃止。

召橫海節度使、知鎮州王顯入朝。己丑,罷旄鉞,依前檢校太尉,為樞密使,止加食邑。(止加食邑,此本會要。)

庚寅,陝州言靈寶縣暴雨,崖圮,壓居民二十三戶。詔賙其存者米口一斛,五戶有傷者給復一年,八戶有死者給復二年。

壬辰,詔以冬至有事於南郊。

司封員外郎高如晦上言:「三司每下牒諸州,多失通濟,或折科物色,非其所產,或移割稅賦,不便於民,或言若徇公而意在私曲,或事若利官而貽患於後,如此條件甚眾。外方既為所統,一例遵承。欲望自今許諸州軍長吏詳視,如理實有害,即具駁奏。」從之。(高如晦,未見。)

癸巳,蠲淮陽軍田租十之三,旱故也。

丁酉,鹽鐵使陳恕言袁州牙吏晏賢部茶綱至舒州,江中值風覆舟,估直千餘緡,已籍其貲產。詔釋其罪,所籍悉還之。

知朗州、內殿崇班、閤門祗候孫存忠以廉幹聞,辛丑,賜詔奨之。(存忠,未見。)

壬寅,陳堯叟自廣南使還,上言西路諸州旱。命國子博士彭文寶往權轉運司事,量所損蠲其租賦,賑飢民。(彭文寶,未見。)

癸卯,清遠軍裕勒榜族首領多拉來貢。

甲辰,上幸國子監,召學官崔偓佺講尚書大禹謨。還幸崇文院,登祕閣,觀太宗聖製墨蹟,惻愴久之。賜祕書監、祭酒以下器幣。偓佺,頤正弟也。

乙巳,羣臣表上尊號曰崇文廣武聖明仁孝。詔不允,自是五上表,乃從之。

丙午,置翰林侍讀學士,以兵部侍郎楊徽之、戶部侍郎夏侯嶠、工部郎中呂文仲為之。置翰林侍講學士,以國子祭酒邢昺為之。初,太宗命文仲為翰林侍讀,寓直禁中,以備顧問,然名秩未崇。上奉承先志,特建此職,擇老儒舊德以充其選,班秩次翰林學士,祿賜如之。設直廬於祕閣,侍讀更直,侍講長上,日給尚食珍膳,夜則迭宿,令監館閣書籍【三】。中使劉崇超日具當宿官名,於內東門進入。自是多召對詢訪,或至中夕焉。

八月辛亥朔,上御文德殿,百官入閤,右司諫、直史館孫何次當待制,上疏曰:

六卿分職,邦家之大柄也。故周之會府,漢之尚書,立庶政之根本,提百司之綱紀,令、僕率其屬,丞、郎分其行,二十四司粲然星拱;郎中、員外判其曹,主書、令史承其事,四海九州之大,若網在綱。有吏部焉,辨考績而育人才;有兵部焉,簡車徒而治戎備;有戶部焉,正版圖而阜財賦;有刑部焉,謹紀律而誅暴強;有禮部焉,祀神祇而選賢俊;有工部焉,繕宮室而修隄防,六職舉而天下之事備矣。

有唐貞觀之風,最為稱首。於時封疆甚廣,經費尤多,亦不聞別分利權,改創使額,而軍須取足。玄宗侈心既萌,貪地無已,北事奚、契丹,南征閤羅鳳,召發既廣,租調不充,於是蕭旻、楊釗始以地官判度支【四】,而宇文融為租調地稅使,雖利孔始開,禍階將作,然版籍根本尚在南宮。肅、代之世,物力蕭然,於是有司之職盡廢,而言利之臣攘臂於其間矣。征稅多門,本於專置使額,故德宗之初,首降詔書,追行古制,天下錢穀,皆歸文昌,咸謂故事復興,太平可致。而天未悔禍,叛亂相仍,經費不充,使額又建,於是裴延齡以利誘君,甚於前矣。憲、穆而下,或迫於軍期,切於國計,用救當時之急,率以權宜裁定。五代短促,曾不是思。

國家三聖相承,五兵不試,太平之業,垂統立制,在茲辰也。所宜三部使額,還之六卿。或曰:「祿百辟,贍六軍,皆是物也。」臣亦有其說。夫鹽鐵者,蓋筦榷山海之謂也,而物非自集,須假牢盆。戶部者,蓋均一征稅之謂也,而財非自生,須計田賦。度支者,蓋供億軍國之謂也,而粟非自行,須資漕運。但檢押專一,相沿置之耳。今莫若謹擇戶部尚書一人,專掌鹽鐵使事,俾金部郎中、員外分判之;又擇本行侍郎二人,分掌度支、戶部使事,各以本曹郎中、員外分判之。則三使洎判官,雖省猶不省也。仍命左右司郎中、員外總知帳目,句稽違遺。或曰:「事有便宜,行之已久【五】,何必改作,遠師昔人。」斯又非通論也。但雅俗兼資,新舊參列,則進無掊克之慮,退有詳練之名,職守有常,規程既定,周官唐式,可以復矣。茲事非艱,在陛下行之與否耳。

癸丑,右正言、知制誥、判大理寺王欽若上言:「本寺公案,常有五十至七十道,近者三十日內絕無。昔漢文帝決獄四百,唐太宗放罪三百九十人,然猶書之史冊,號為刑措。當今四海之廣,萬類之多,而刑奏止息,逮乎逾月,足彰恥格之化,式漸太和之風。請付史館,用昭聖治。」從之。

丁巳,大宴崇德殿,始作樂。

戊午,上作社日五言詩賜近臣屬和,宰執求免次韻,上曰:「君唱臣和,亦舊制也,無煩多讓。」

庚申,以太常博士盧琰為開封判官,祕書丞李防為推官,上謂宰相曰:「人之有才,未易盡知,歷試而後可見矣。」占謝日,特召升殿,諭以府事繁劇遴選之意,各賜錢十萬。琰,淄川人。防,內黃人也。

防嘗受詔括磁、相州逃戶,得隱賦十餘萬,因請均定田稅。又言:「縣有逃戶破五十者,令佐降下考,若百戶殿三選,二百戶停所居官,其能招攜者賞之。」又言:「凡逃田,宜即召人承佃,使人不敢輕去而官賦常在。」於是,建言天下多寃獄,請與判官間三五日入府司軍巡院獄,有未明者得以訊之。尋出為峽路轉運副使。先是,沿江水遞八十九鋪,歲役民丁甚眾,頗廢農作。防悉用本城卒代之,民以為便。

壬戌,詔得替幕職、州縣官及丁憂服闋者,並免選注擬。

癸亥,判大理寺王欽若上言:「本寺案牘簡少,請罷詳斷官四員,止留八員。」從之。國初,大理正、丞、評事,皆有定員,分斷獄訟。其後擇他官之明法令者,若常參則兼正,未常參則兼丞,謂之詳斷官,凡六人,漸加至十二人,尋去兼丞、正之名。於是,始以八員為定。

丙寅,大閱。先是,詔有司擇地於含輝門外東武村為廣場。乙丑,夜三鼓,殿前、侍衛馬步諸軍二十萬分出諸門,遲明乃絕。上按轡出東華門【六】,宗室、近臣、尚書、侍郎、御史中丞、給諫、上將軍、節度、觀察、防禦、團練、刺史,并賜戎服以從。

上至行營,諸軍陣於臺前,左右相向,步騎交屬,諸班衛士,翼侍於臺後。有司奏成列,上升臺東向,召從臣觀之。殿前都指揮使王超執五方旗以節進退。又於兩陣中起候臺相望,使人執旗以應之。初舉黃旗則諸軍旅拜,舉赤旗則騎進,舉青旗則步進,每旗動則鼓作,鼓作而士譟,皆三挑而後退。次舉白旗,則諸軍復再拜,呼萬歲。有司奏陣堅而整,士勇而厲,欲再舉,上曰:「可止矣。」遂舉黑旗以振旅,軍於左者略右陣以還,由臺前出西北隅;軍於右者略左陣以還,由臺前出西南隅以歸。上御東華門閱諸軍還營,顧謂王超曰:「士眾嚴整,戎行練習,卿之力也。」

丁卯,近臣、諸軍將校、內職皆賜飲。詔大閱所踐民田蠲其租。

辛未,詔定節鎮防團軍事州知州、都監、通判常從軍士人數有差。

壬申,詔諸路轉運使副,自今啟請事宜及保舉移易官屬,皆須重覆詳審,委是公私利濟,無所私徇,乃得奏聞,當議降敕施行。如異日事有乖當,必行重責。

癸酉,樞密副使、工部侍郎楊礪卒。上謂宰臣曰:「礪介直清苦,方當任用,遽此淪謝,甚可悼也。」即冒雨臨其喪。礪私舍委巷中,乘輿不能入,上為步進,益嗟憫之。贈兵部尚書,中使護葬。

乙亥,以樞密使、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武惠公曹彬配饗太祖廟庭;司空、平章事、贈太尉、中書令文惠公薛居正,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贈中書令、武惠公潘美,右僕射、贈侍中、元懿公石熙載,配饗太宗廟庭。

丙子,以司封郎中、知制誥朱昂為傳法院譯經潤文官。始,太宗作聖教序,上亦繼作,悉編入經藏。上又嘗著釋氏論【七】,以為釋氏戒律之書,與周、孔、荀、孟跡異道同,大指勸人之善,禁人之惡,不殺則仁矣,不竊則廉矣,不惑則正矣,不妄則信矣,不醉則莊矣。苟能遵此,君子多而小人少。又上生三途之說,亦與三后在天,鬼得而誅之言共貫也。鹽鐵使陳恕嘗建議,以為傳法院費國家供億,力請罷之,言甚懇切,上不許。

戊寅,度支判官、兵部員外郎陳堯叟,供奉官、閤門祗候陳采,戶部判官、太常博士丁謂,右侍禁、閤門祗候焦守節,分至西川及峽路體量公事。守節,繼勳子也。(陳采,未見。)

曹彬之寢疾也,上召其子四方館使、麟府等州濁輪寨鈐轄璨歸闕,彬既歿,起復為客省使、鄜延路副都部署。九月癸未,加趙州刺史,副都部署如故。西羌之眾,因仇怨相攻,璨與之誓盟,頗致不犯。(此事更須詳考,否則削去。)

樞密都承旨王繼英以契丹入寇,請車駕北巡,上嘉納之。丙戌,命繼英馳傳詣鎮、定、高陽關路視行宮頓置,宣慰將士。

丁亥,命比部員外郎、直史館洪湛,供奉官、閤門祗候韓紹輝,往荊湖路體量公事。(韓紹輝,未見。)

上謂輔臣曰:「賞罰二柄,乃馭民之銜勒,賞功而誤,猶或可耳,行罰不當,人將何告,宜謹重之。」

甲午,奉安太宗聖容於啟聖院之新殿,上即時朝拜,瞻仰號咽,哀動左右。賜修殿內侍兵匠緡錢有差。自是,每歲用正月朝拜,太常卿贊導,侍臣進沃酹。

戊戌,卭部川蠻王諾驅遣王子部的等來貢方物,諾驅又表乞賜大渡河南山前後都鬼主印,詔有司鑄以給之。

庚子,令杭州、明州各置市舶司,聽蕃客從便。

壬寅,以殿直齊璘為供奉官、寧化軍監押。時三班引對,璘自言本太原人,太祖朝來歸,頗蒙驅使,趨走邊郡,屢殺蕃寇。上問殿前都指揮使王超,超曰:「使璘騳他務,則非所長,惟諳練邊事,老而益壯。」上問其年,璘曰:「臣七十三歲矣。然陛下儻任用,猶能禽翦彊寇。」上壯之,故有是命,加賜白金百兩。

江淮兩浙制置茶鹽、度支員外郎王子輿言:「江、淮、兩浙賣茶鹽都收錢三百九十七萬餘貫,比舊額增五十萬八千餘貫。」尋詔子輿兼制置礬稅,仍領荊湖路。(兼礬稅及荊湖,據會要附此,不得其月日。)

初,傅潛遣先鋒田紹斌、石普等戍保州,普陰與知州楊嗣議出兵擊寇【八】,及夜,普、嗣未還,紹斌疑其敗衄,即領眾援之。普、嗣果為賊所困,渡廉良河,頗喪師徒。及紹斌至,即合勢疾戰,斬首二千餘級,獲馬五百匹,兵仗鎧甲稱是。嗣,信之子也。癸卯,潛遣右侍禁郭均馳騎奏捷,上方宴射後苑,從臣再拜稱賀,甲辰,又相率詣崇德殿稱賀。(本紀、實錄並稱廉良路,紹斌傳稱嚴涼河,普傳稱炎涼城,嗣傳亦稱廉良,今從嗣傳及本紀、實錄。案:宋史石普傳亦稱廉良城,注引炎涼,疑誤。)

保州緣邊都巡檢使楊延朗時在遂城,城小無備,敵攻之甚急,長圍數日,戎母親督戰,眾心危懼。延朗集城中丁壯登陴,賦器甲護守。會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上,敵乃潰去,獲其鎧甲器仗甚眾。(此事實錄不記其月日,今附見廉良河破敵之後。)

乙巳,贈故知宜州、內殿崇班馮勵為左武衛大將軍,故桂、昭等州巡檢、供奉官武繼榮為驍騎將軍。蠻賊寇邊,勵等領兵深入,戰沒,上憫之,故有是命,仍厚卹其家。

先是,供奉官張從古知宜州,屢破溪蠻,轉運使陳堯叟上其狀,累遷內殿崇班、閤門祗候,在宜州凡八年,馮勵戰沒,乃復命從古知宜州,蠻遂無事。從古,平子也。(歐陽修誌楊文雅妻張墓,載從古再知宜州事,比本傳差詳,然極顛倒,今參取刪修。從古先見淳化五年五月,恐別一人。)

詔羣臣月俸折支物無收其算。

太子太保呂端居病告再滿三百日,右司屢言當罷俸,上皆不許。丁未,端疾愈,對於崇政殿。

是秋,河西叛羌黃女族長蒙異保及府州所部啜訛等引趙保吉之眾寇麟州萬戶谷,進至松花寨,知府州折惟昌與從叔同巡檢使海超、弟供奉官惟信率兵拒戰於城會,時保吉眾頗盛,惟昌以所部力鬥,矢中左臂墜馬,兵小衄,惟昌攝弓而起,旁得裨將馬突圍而出,海超、惟信死之。上遣中使勞問惟昌,賜金丹、上尊酒、錦袍、金帶、名馬、器幣。未逾月,保吉之黨萬保移埋沒復來寇,惟昌與駐泊宋思恭、鈐轄劉文質合兵擊敗之於埋井峰,斬馘禽生甚眾,奪其牛馬、橐駞、弓矢。詔書褒奨焉。(思恭未見,見於祥符二年五月者,恐非此人。)

冬十月庚戌朔,以兩浙、荊湖旱,命庫部員外郎成肅等四人分路體量賑卹。

辛亥,詔諸路轉運司,自今轄下官吏慢公不理,並須明具指實,畫一聞奏,如朝廷差官勘鞫斷遣後,本人卻有陳訴,再行覆勘,顯有虛妄,其轉運使、副,必加深罪。時上封者言轉運司劾奏部內官吏,多涉愛憎,故條約之。(此據會要。)

壬子,宜州部送溪洞蠻酋三十餘人,見於崇政殿,上詰曰:「爾等安得輒肆侵軼!」對曰:「臣等蠻陬小民,安得騷擾邊鄙,但迫於飢寒耳。」上顧左右曰:「昨不欲盡令勦絕,若縱殺戮,即無遺類矣。」因釋其罪,賜錦袍、冠帶、銀帛,勞而遣之。

癸丑,補捧日軍士李榮為虎翼副都頭。初,榮父璠為虎翼指揮使,戍河西,與繼遷遇,手格殺數十人,身被數鎗,力戰未已,會馬中矢而踣,遂沒於陳。上哀其死事,故錄其孤,因語殿前都指揮使王超曰:「繼遷領眾萬餘寇邊,與官軍遇於隘口,遂掩襲之,殺獲甚眾。李璠者,向非馬倒,亦不至於敗。」超曰:「王師雖勝,敵情難測,望益謹邊備。」上深納其言。

詔澧州勿收蠻界歸業民租。

甲寅,詔:「如聞小民知有恩赦,故為劫盜,自今不在原免之限。」

令諸路轉運使,自今管內增益戶口,及不因災傷逃移者,並書於曆,委三司考較,報審官院,以為殿最。

乙卯,福建轉運使請除漳州湖塘賣蓮荷錢【九】,俾民獲利而便於灌溉。詔從之。(實錄載福建轉運使趙賀姓名。按賀有傳,卒於康定元年,未嘗將漕福建,或別一趙賀也,今削其姓名。)

先是,福建路不置惠民倉,庫部員外郎成肅以為遠俗尤宜存撫,請增置焉。戊午,詔從肅請。

癸亥,漳州言山水泛濫,壞民舍千餘區,有溺死者。詔為瘞埋,免存者租賦,給口糧。

丙寅,令諸路轉運司申淳化惠民之制,歲豐熟則增價以糴,饑歉則減直而出之。

戊辰,以勒浪族十六府大首領、歸德大將軍、恩州刺史馬泥領本州團練使,綏州界裕勒沁族首領李繼福為歸德將軍,充本族軍主。

辛未,刑部員外郎、直史館陳靖為度支判官。靖屢上疏論勸農事,又言:「國家禦戎西北而仰漕東南,食不足則誤大計,請益修勸農之法,以殿最州縣官吏,歲可省江、淮漕百餘萬。」復詔靖經畫以聞。靖建議請刺史行春,縣令勸耕,孝弟力田者賜爵,置伍保以檢察姦盜,籍游惰之民而役作之。詔京西轉運使耿望與靖共商度,望奏靖所議皆可行。又下三司議,三司乞就委靖、望等分路提舉勸農事。然卒不果行也。

癸酉,免杭州中等戶今歲丁身錢,旱故也。

戶部使、右諫議大夫索湘受詔詳定三司編敕,與河北轉運使、刑部員外郎王扶交相請託,擅易版籍。甲戌,湘坐責為將作少監,扶為監丞。

處州言稻再熟。

如京使柳開上言:「臣去年蒙陛下差知代州,今年移知忻州,每見北界歸明人言契丹排比入寇,次第甚大。臣初未敢決然信之,伏自八月以來,聞河北邊上敵人屯結甚眾,又數侵犯雁門瓶形寨、寧化軍。度其姦謀,必不輕退,深恐大寒之際,契丹轉肆衝突。臣愚乞陛下郊禋既畢,慶賞才行,五七日間,速起聖駕,徑至鎮州,躬御六師,奮揚威武,勿生遲疑之慮,勿聽猶豫之謀,周世宗及我太祖、太宗近事,皆可法也。況陛下諒陰三年,禮無違者,復此順動,其誰敢當!聖駕若過河北,契丹當自引退,四夷八蠻,無思不服,政在此舉矣。」

契丹寇定州,次懷遠驛【一○】。詔遣南作坊使李繼宣領兵三千往襲之,至則敵已壞橋,繼宣梁木而度,追奔五十餘里。敵又焚常山、中度二橋,繼宣復領兵趨焉,契丹聞之,拔寨遁去。繼宣銳於擊敵,數詣都部署傅潛請行,潛每抑之,不令遠襲,以故無功。(此事不得其時,附見十月末。)

十一月庚辰朔,廢齊州龍山冶務。

壬午,以太常丞劉綜為河北轉運副使,綜嘗上言:「州縣、幕職官以昏耄放罷者,其間有本實廉謹之士,或幼累無託,或邱園無歸,止藉祿養,以濟朝夕,一旦停廢,則罹飢寒,當在聖朝,似傷和氣,望自今並除致仕官。」又言:「法官斷獄,皆引律令之文,以定輕重之罪。及其奏御,復云『慮未得中,別取進止』,殊非一成不變之道,且復煩於聽斷。望示約束,不得復然。河北承兵寇之後,民戶彫弊,吏部銓所除幕職、州縣官,皆四方之人,不習其風俗,且有懷歸之思,以是政事多因循不舉。請自今並以河北人充,冀其安土樂居,勤於職業。」

詔自今親王領大都督、節鎮、州府者,勿復兼長史。

乙酉,饗太廟,至太宗室,泣下沾襟。

丙戌,合祭天地於圜丘,奉太祖、太宗並配。升壇奠玉帛訖,方詣罍洗,再升壇,如舊儀。大赦天下。御朝元殿,受冊尊號。(王稱東都事略:契丹寇邊。)

丁亥,宰相兵部尚書張齊賢加門下侍郎,戶部侍郎李沆加中書侍郎【一一】。太宗時郊祀行慶,羣臣率多進改,故孫何有釐革遷轉議,左司諫耿望亦以為言,於是內外文武官止加階勳爵邑云。(此據本志。宰相轉官,舊制,兵書當轉吏書【一二】,戶侍當轉禮書,今但加門侍、中侍,非進改也。門侍、中侍,合班儀在六尚書、常侍之下,大中祥符元年始升在常侍之上,合班次六尚書。)

甲午,以左神武大將軍德恭為右衛大將軍、判虢州,左武衛大將軍德隆為右武大將軍、判滁州。德恭等拜章,願奉朝請。從之。

豐州河北藏才八族大首領皆賞羅等以名馬來獻。

乙未,詔以邊境繹騷,取來月暫幸河北。(實錄載親巡河北詔在十二月辛亥,今從本紀。)命宣徽北院使周瑩為隨駕前軍都部署,邕州觀察使劉知信副之;內侍都知楊永遵【一三】為排陣都監;保平節度使、駙馬都尉石保吉為北面行營先鋒都部署,磁州防禦使康廷翰副之,洺州團練使上官正為鈐轄。(楊永遵、康廷翰,未見。)

丙申,內園使曹珝坐閨門不肅,責授均州團練副使。珝,彬子,秦王女壻也。

己亥,上狩於近郊。

詔諸色違礙選人及白衣選人並與放選,自是訖天禧三年,凡七下此詔。

辛丑,賜京城父老祝贊等九十一人布帛、衣服。

兩浙轉運使請出常、潤州廩米十萬石振飢民,從之。

戊申,以宰相李沆為東京留守,濠州刺史李著為大內都部署,權知開封府魏羽判留司三司,鹽鐵使陳恕為隨駕轉運使。(宋朝要錄:以定國節度使魏咸信為貝冀路行營都部署。)

上以太子太師、分司西京張永德宿將,召入對便坐,屢訪邊要。十二月辛亥,命為京城內外都巡檢使。

癸丑,賜輔臣戎服、散馬。

甲寅,車駕發京師。

乙卯,次長垣縣,登行宮之東亭,因視城郭,謂左右曰:「民物甚蕃,亦佳邑也。」遣使以茗果徧賜衛士。

命捧日左廂都指揮使張美等自澶州至天雄軍往來巡檢。(張美,未見。)

丙辰,次韋城縣,登行宮之東亭,見車坊役卒有敝衣者,賜以緡錢。

丁巳,次衛南縣。

戊午,駐蹕澶州。

己未,知冀州張旻遣使馳奏,敗契丹於城南,殺千餘人,獲馬百匹。(蔚昭敏正傳云:昭敏為貝冀行營都監,契丹以五千騎突至冀州城南,昭敏帥所部兵與戰,敗之,得其器甲,賊遁去,而我師不失一人。真宗聞之喜。按實錄此捷以十二月己未到行在,後八日丁卯,乃書內殿崇班蔚昭敏為都監,恐捷時昭敏未為都監也。當考。)

是日,斬捧日知糧軍典吳榮等三人於市,坐盜減軍糧故也。

辛酉,宴從臣於行宮,以殿前都指揮使王超、權都虞候張進為先鋒大陣往來都提點,馬步軍都軍頭呼延贊、馬軍都軍頭王潛為先鋒,濱州防禦使王榮、馬步軍副都軍頭王繼忠為策先鋒,內出陣圖示超等,令識其部分。進,曲阜人;繼忠,開封人也。(王潛,未見。)

壬戌,賜輔臣甲胄弓劍,幸浮橋,登臨河亭,賜澶州父老錦袍、茶帛。

癸亥,(十四日。)次清德軍。

甲子,次大名府,上御鎧甲於中軍,樞密使王顯、副使宋湜分押後陣,橫亙數十里。

威虜軍言契丹來寇,出兵擊敗之,殺其酋帥。寇始至,知軍石保興擅取庫物分給戰士,主者固執不可,保興曰:「城危如此,何暇中覆【一四】,事寧之後,願償家財。」及寇退,具以聞,上赦不問。保興,守信長子也。

河北民多驚擾,丙寅,遣屯田郎中李璠等八人分往邢、洺、祁、趙、雄、霸、貝、冀諸州,遍詣閭里,諭以車駕已至大名,速令歸業,仍詔州縣倍存卹之。

上登大名之子城南門樓,問知府事劉知信曰:「城中居民幾何?」知信對曰:「主客合數萬家。」上顧謂輔臣曰:「河朔藩鎮,茲為都會矣。」翊日,召見父老八十四人,勞賜之。

丁卯,左侍禁、閤門祗候衛居實自府州馳騎入奏:「駐泊宋思恭與知州折惟昌、鈐轄劉文質等引兵入契丹五合川,破黃太尉寨,盡殺敵眾,焚其帳千五百餘所,獲戰馬牛羊萬計,鎧甲、弓劍千事。」賜居實錦袍、銀帶、束帛,遷供奉官;就賜思恭等錦袍、金帶,立功將士並升擢之。賜蕃部首領物有差。(衛居實,未見。)

以濱州防禦使王榮為貝、冀州行營副都部署。先是,都部署石保吉至天雄,進師頗緩,有詔督之,及貝州,則敵已退矣。即召保吉還。

初,河北轉運使裴莊屢條奏傅潛無將略,恐失機會。樞密使王顯與潛俱起攀附,頗庇之,莊奏至,輒不報。潛屯於定州,緣邊城堡悉飛書告急,潛麾下步騎凡八萬餘,咸自置鐵撾、鐵捶,爭欲擊敵。潛畏懦,閉門自守,將校請戰者輒醜言詈之。無何,敵破狼山諸寨,悉銳攻威虜,兩晝夜不勝,遂引兵略寧邊軍,入祁、趙,大縱抄劫,游騎出邢、洺間,百姓驚擾,攜挈老幼爭入城郭,鎮、定路不通者踰月。朝廷屢間道遣使,督其出師,會諸路兵合擊,其都監秦翰及定州行營都部署范廷召等屢促之,皆不聽。廷召怒,因詬潛曰:「公性怯,乃不如一嫗耳。」潛不能答。都鈐轄張昭允又勸潛,潛笑曰:「賊勢若此,使吾與之角,適挫吾銳氣耳。」聞者莫不扼腕。廷召促潛不已,潛乃分騎八千、步二千付廷召,令於高陽關逆擊,仍許出軍為援,然潛固無出意。及上遣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領前軍赴鎮、定與潛會擊,潛卒逗遛不發。

丙子,詔御史中丞魏庠,諭百官各上封章,直言邊事。(此據孫何集,乃此月二十六日事。)於是,工部侍郎、集賢學士錢若水言:

陛下躬擐甲胄,駐於魏郡,已踰旬浹,戎捷未至。今所切者,大率不過即今御戎之策,將來安邊之術爾。臣聞孫武著書,以伐謀為上,漢高將將,以用法為先。伐謀者何?蓋將帥能料敵制勝也。用法者何?蓋朝廷能賞罰不私也。今則傅潛領數萬雄師,閉門不出,坐看敵人俘掠生民,上則辜委注之恩,下則挫銳師之氣,蓋潛輩不能制勝,朝廷不能用法使然也。軍法曰:「臨陣不用命者斬。」今若申明軍法,斬潛以徇,然後擢取如楊延朗、楊嗣者五七人,增其爵秩,分授兵柄,使將萬人,間以強弩,令分路討除,孰敢不用命!契丹聞我將帥莫不用命,退則有死【一五】,豈不懼哉?懼則豈獨思遁,抑亦來歲不敢犯邊矣。如此,則不出半月,可以坐清邊塞,然後鑾輅還京,則天威懾於四海矣。

臣嘗讀前史,周世宗即位之始,劉崇結契丹入寇,遣大將楊衮領騎數萬隨崇至高平。當時懦將樊愛能、何徽等臨陳不戰,世宗知之,翌日大陳宴會,斬愛能、徽等,拔偏裨十餘人,分兵擊太原,劉崇聞之,股慄不敢出,契丹即日而遁。是以兵威大振,復收淮甸,下秦鳳,平關南,如席卷耳。陛下睿聖神武,豈愧於世宗乎?此所謂,即今御戎之策也。

其將來安邊之術,臣不敢廣引前事,止以近事言之,太祖制置最得其宜。以郭進在邢州,李漢超在關南,何繼筠在鎮定,賀惟忠在易州,李謙溥在隰州,姚內斌在慶州,董遵誨在通遠,王彥昇在原州,但得緣邊巡檢之名,不授行營部署之號,率皆十餘年不易其任,立邊功者厚加賞賚,其位或不過觀察使。位不高則朝廷易制,久不易則邊事盡知,然後授以聖謀,不令生事,來則掩殺,去則勿追。所以十七年中,北狄、西蕃不敢犯塞,以至屢遣戎使先來乞和。此皆布在耳目【一六】,陛下之所知也。伏望遵太祖故事,遴擇名臣,分理邊郡,罷部署之號,使不相統臨,置巡檢之名,俾遞相救應,如此則出必擊寇,入則守城,不數年間,可致邊烽罷警矣。

起居舍人、直史館李宗諤言:

國家馭邊之術,制勝之謀,將帥之長短,兵衛之多寡,宸算廟略,盡在彀中。今之言事者,不過請陛下大出甲馬,益貯糧儲,并力驅除,分道掩殺。此蓋言之則易,行之則難。始受命則惟以攻堅陷陣為壯圖,及遇敵則惟以閉壘塞門為上計,辜君父之重委,致生靈之倒植,興言及此,誠可太息。以臣所見,有異於斯。自古行軍出師,無不首擇將帥。夫將帥者,不必居上鎮握禁兵者,方付以閫外之事。必先觀其取與,察其智謀,能總千人者,委以千人之權,能敵萬人者,授以萬人之職。各令守一郡,控一城,分領驍雄,爭據要害,來則急擊,去則勿追。又豈須置三路部署之名,制六軍生死之命,使有材力之士,不得施為,縱欲立奇功,報厚遇,為人所制,莫可得也。

今秋陛下推轂命將,委以北面之事,精兵銳旅,悉萃中山,緣邊諸城,皆受其節度。選任非不至也,權位非不重也,告戒非不丁寧也,處置非不專也。及匈奴犯塞,河朔騷動,冀、趙之地,生民罹災,田園一空,老幼四散,以至嚴沍之月,輿駕親征,曾不聞出一人一騎為之救援,即不知深溝高壘,秣馬厲兵【一七】,欲安用哉?臣以為臨軍易帥,拔卒為將,正在此時也;有功者賞於朝,不用命者戮於市,亦在此時也。臣不敢遠引古事,上煩聖聽。近者,周世宗西取秦、鳳,南平淮甸,北收關南,三數年間,威震天下,契丹屏氣不敢南牧,其故何哉?誠由高平之戰,斬大將何徽、樊愛能數輩耳。繇是將校股慄,知法令必行,無所假貸,人人爭效死力,所向成功。

今駐蹕全魏,咫尺疆埸,旦夕望有捷奏,當陳破敵之策,焉可但引責帥之言!迂儒之辭,無益於事。威令不振,軍法不行,雖有苟且之功,蓋非長遠之道。設若今茲強敵遁去,明年乘秋復來,蹂踐田苗,憑陵郡邑,陛下復命前將使之扞禦乎?此非臣所知也。邊臣得以相效,必曰:彼為大將,握重兵,堅壁端坐,不聞獲罪,吾輩欲何為哉。此則行姑息之道,務因循之政,致河北數千里,精甲數萬,坐餌於匈奴也。前所謂易帥拔將,罰罪賞功,時不可失,惟陛下速行之,然後下哀痛之詔,行蠲復之恩,迴鑾上都,垂衣當寧,豈不盛哉!

右司諫、直史館孫何言:

陛下嗣位以來,訓師擇將,可謂至多,以高祖之大度,兼蕭王之赤心,神武冠於百王,精兵倍於前代,足以斷匈奴之右臂,受呼韓之來朝。分閫仗鉞者,固當以身先士卒為心,賊遺君父為恥。而列城相望,堅壁自全,手握強兵,坐違成算,遂使契丹焚劫我縣城,係累我黎庶。陛下攄人神之憤怒,憫河朔之生靈,爰御六師,親幸澶、魏,天聲一振,敵騎四逃,雖鎮、定道路已通,而德、棣烽塵未息。此殆將帥未甚得人,邊奏或有壅閼,鄰近不相救援,糗糧須俟輦輸之所致也。

將帥者何?或恃勇無謀,或忌功翫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邊奏者何?護塞之臣,固祿守位,城池焚劫,不以實聞,老幼殺傷,託言他盜。不救援者何?緣邊城邑,地比犬牙,如輔車唇齒之相依,若頭目手足之相衛,或託稱兵少不出,或要之奏可乃行。俟輦輸者何?敵騎往還,猋馳鳥逝【一八】,贏糧景從,萬兩方行,迨乎我來,賊已遁去。此四者,當今之急務也。簡擇將帥,則莫若文武之內,參用謀臣。防壅閼,則莫若凡奏邊防,陛見庭問。合救援,則莫若督以軍令,聽其便宜。運糗糧,則莫若輕齎疾驅,角彼趫捷。

今大駕既駐鄴下,契丹終不敢萌心南牧,所慮荐食者,惟東北無備之城,繕完周防,不可不謹。且蕃寇西畏大兵,北無歸路,餘孽尚或稽誅,奔突亦宜預備。大河津濟,處處有之,亦望量屯勁兵,扼其要害,則單于係頸,不日可俟矣。

右正言、直集賢院趙安仁言:

臣以為當今有急務者三,經久有大要者五。

急務三者:其一激勵戎臣,舉賞罰之典。自防秋已來,有保一軍、守一壘而有功者,有握重兵、居重地而無效者,故未能屏黠敵之跡,止猾夏之謀。今若有功被加等之賞,益以強兵,使居要害之地;無效者奪主兵之柄,賜之重罰,懲逗撓之失,則軍威自振,寇氛自消。故賞罰不可不舉也。其二振救邊民,行優卹之惠。自契丹擾邊以來,邊民有汩敵之時沒於兵刃者,遣使收瘞之;有骨肉支離、廬舍焚毀者,本部撫卹之;有保守城壘失於種蒔者,有司給復之。故優卹不可不行也。其三請車駕還京,重神武之威。陛下光宅中區,明照四海,以一方騷動,勞萬乘撫巡。今封疆之臣,既行信賞,邊鄙之俗,又協來蘇,所宜歸奉宗祧,以安遠邇。神武不可不重也。

大要者五:其一選將略。當今士卒素練而其數甚廣,用之邊方,立功至少,誠由主將之無智略也。豈非有一夫之勇者,不足以為萬人之敵乎?昔卻縠將中軍,敦詩、書,說禮、樂;杜預平吳,馬上治春秋。蓋儒學之將,則洞究存亡,深知成敗,求之當今,亦代不乏賢。太祖、太宗親選天下士,今布在中外【一九】,不啻數千人,其閒知兵法可為將者,固有之矣。若選而用之,則總戎訓旅,安邊制敵,不猶愈於有一夫之勇者乎?況其識君臣父子之道,知忠孝弟順之理,與夫不知書者,固亦異矣。其二持兵勢。京師,天下之根本也。澶、魏,河朔之咽喉也。鎮、定,股肱之地也。是知根本在乎深固,咽喉在乎控制,股肱在乎運用。兵之眾寡,貴得其宜。若支大於體,末重於本,是以利器授人也。其三求軍謀。古者用兵必有成算,諮謀籌畫,以贊戎機。比來用軍,都無此選。自今凡命將守邊,仍取識孤虛成敗,知寇戎情狀者參謀,入官階資,優與遷陟。況今武舉已議復行,其軍謀宏遠武藝絕倫科,望依唐室故事,復開此選。其四修軍政。古之名將,必得眾心,師克在和,戰則必勝,投醪挾纊,史冊具陳。若非畏愛兼行,豈得士卒樂用。故穀梁傳云:「善師者不陣,善陣者不戰。」言敵人畏其法令也。今之將帥,請先以軍政能否黜陟之,則人人自謹於法令矣。其五愛民力。國家邊備尚嚴,經費尤廣,今歲輦運,固已重勞,或可議蠲租與免緣科折變,不須給復,可息疲羸。仍望特戒有司,務令省事,用全民力,以備軍須。

陛下以上聖之資,兼神武之略,盪平敵寇,正在朝夕。臣之狂言,姑以竭愚忠之一效,烏足資廟勝之成算哉!

右司諫梁顥言:

臣聞自古用兵之道,在乎明賞罰二柄而已。然而賞不可以獨任,罰不可以少失。故兵法曰:「罰之不行,譬如驕子,不可用也【二○】。」又曰:「善為將者,威振敵國,令行三軍。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敗事者,雖親必罰。」故孫武斬隊長而兵皆整,穰苴斬監軍而敵遂退。以此言之,兵法不可不正也。

昨者命將出師,乘秋備塞,而傅潛奉明詔,握重兵,逗撓無謀,遷延翫寇,守陴閉壁,選懦以自全,銳卒精兵,局束而不用。以至蕃馬南牧,邊塵晝驚,河朔之民,流移未息,魏博以北,蹂踐一空。遂至鑾輅省巡,聖君櫛沐,殘妖未殄,餘寇尚存,此所謂以賊遺君父者也,人怨神怒,罪不容誅。乃或赦而不問,則何以謝橫死之民,或黜而不戮,則何以恢用兵之略。以軍法論之,固合斬潛以徇軍中,降詔以示天下。如此,則協前古之典章,戒後來之將帥,然後擇邊臣之可用者,就委用之。

臣嘗讀前史,漢李廣屯兵於邊,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遠於斥堠,未嘗遇害,而廣終為名將,匈奴畏威,士卒樂用。又唐高祖之備北邊也,選勁兵為游騎,不齎軍糧,隨逐水草,遇敵則殺,當時以為得策。望於邊將中,不以名位高卑,但擇有武勇謀略,素為眾所推服者取十人,人付騎士五千,器甲完備,輕齎糧糗,逐水草於邊上,往復扞禦,不得入郡邑,亦不得一處相聚,遇有敵寇,隨時掩殺,仍令烽候相望,交相救應。緣邊州郡守城兵帥,即堅壁以待之,遇游騎近城,掩殺敵寇,即城內量出兵甲援救。如此,則乘城者不堅閉壘門,免坐觀於勝負,扞邊者不苟依郡郭,可行備於寇攘。雖匪良籌,且殊膠柱。(趙安仁、梁顥疏上,或恐在明年春,今悉附見。)

西川自李順平後,人心未寧。益州鈐轄、鳳州團練使符昭壽,彥卿之子也,驕恣,不親戎務,有所裁決,但令僕使傳道。多集錦工,織作纖麗,所須物輒配市人齎納,踰半歲不給其直,又縱部曲掠取之。廣糴稻麥,敗,即勒僧道備償。僕使乘勢陵忽軍校,其下皆怨。知州、右諫議大夫牛冕寬弛無政事。時神衛軍戍成都者兩指揮,都虞候王均及董福分主之。福御眾整肅,故所部優贍,均好飲博,軍裝悉以給費。是月甲子,(十五日。)冕與昭壽大閱於東郊,蜀人喜遊觀,兩軍衣服鮮弊不等,均所部皆慚憤,出不遜語。戊寅晦,冕具酒肴犒其牙隊,而昭壽則無所設,軍士益忿,故趙延順等八人謀作亂。

注釋

【一】邊遠小州「遠」原作「防」,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會要職官五八之三、長編紀事本末卷二一政跡改。

【二】轉運使副使十頃「轉運」下原脫「使」字,據宋本、宋撮要本補。按上引宋會要、長編紀事本末及宋史卷一七二職官志職田均作「轉運使、副十頃」。

【三】令監館閣書籍「閣」下原衍「各」字,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刪。

【四】於是蕭旻楊釗始以地官判度支「蕭旻」原作「蕭景」,蓋宋人避太宗諱改,今據宋文鑑卷四三孫何論官制改回。「地官」,宋本、宋撮要本及續通鑑卷二一均作「他官」。按「地官」原出周禮,唐武則天光宅元年曾改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以戶部為「地官」。蕭旻見舊唐書卷四九、新唐書卷四三食貨志,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及通鑑卷二一四至二一六,曾任江淮、河南轉運副使,後任都使,又以戶部侍郎判凉州等,未及任「度支」事。楊釗判度支,並見新、舊唐書本傳、通鑑二一五至二一六、洪邁容齋續筆卷一一楊國忠諸使條。「地官」、「他官」,兩有可解,今從原刊。

【五】行之已久「行」原作「從」,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宋文鑑改。

【六】上按轡出東華門「按」原作「鞍」,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二一大閱改。

【七】上又嘗著釋氏論「釋」上原有「崇」字,據宋本、宋撮要本及續通鑑卷二一刪。

【八】普陰與知州楊嗣議出兵擊寇「知州」原作「和州」,據宋本、宋撮要本改。按宋會要蕃夷一之二三謂咸平二年「九月,契丹數萬騎來寇三路,先鋒田紹斌、石普與知保州楊嗣逆擊,敗之于廉良路。」兵八之八、一四之一五所載同。宋史卷二六○楊嗣傳謂嗣於淳化二年「改知保州」,后「再知保州」,咸平初,「與敵戰於廉良,……以功真除保州刺史」。尋繹史事,「和州」顯為「知州」之誤。

【九】請除漳州湖塘賣蓮荷錢「湖」字原脫,「荷」原作「花」,據宋會要食貨七○之一五九改補。

【一○】懷遠驛宋史卷三○八李繼宣傳作「懷德橋」。

【一一】戶部侍郎李沆加中書侍郎「戶部侍郎」四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治蹟統類卷五真宗聖政、宋史卷二八二本傳補。

【一二】兵書當轉吏書「吏書」原作「吏部」,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一三】內侍都知楊永遵「侍」原作「使」,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改。

【一四】何暇中覆「中」原作「申」,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卷二五○石保興傳改。

【一五】退則有死「有」原作「亦」,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一六】此皆布在耳目「在」字原脫,據同上書及編年綱目卷六改。

【一七】秣馬厲兵「厲」原作「利」,據宋史卷二六五李宗諤傳改。

【一八】猋馳烏逝「猋」原作「焱」,據宋史卷三○六孫何傳改。

【一九】今布在中外「布」原作「存」,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二○】不可用也「也」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補。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