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经济汇编食货典户口部之2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岳州户九万七千七百九十一口一十二万八千四

百五十

归州户二万一千五十八口五万二千一百四十七

辰州户一万七百三十口二万三千三百五十

沅州户九千六百五十九口一万九千一百五十七

靖州户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二口阙

潭州户四十三万九千九百八十八口九十六万二

千八百五十三

衡州户一十六万八千九十五口三十万八千二百

五十三

道州户四万一千五百三十五口八万六千五百五

十三

永州户八万九千三百八十七口二十四万三千三

百二十二

郴州户三万九千三百九十二口一十三万八千五

百九十九

宝庆府户九万八千八百六十一口二十一万八千

一百六十

全州户三万四千六百六十三口一十万六千四百

三十二

桂阳军户四万四百七十六口一十一万五千九百

福州长乐郡户二十一万一千五百五十二

建宁府建安郡户一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六

泉州清源郡户二十万一千四百六

南剑州剑浦郡户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六十一

漳州漳浦郡户一十万四百六十九

汀州临汀郡户八万一千四百五十四

邵武军户八万七千五百九十四

兴化军户六万三千一百五十七

成都府户一十八万二千九十口五十八万九千九

百三十

眉州通义郡户七万二千八百九口一十九万二千

三百八十四

崇庆府户六万七千八百三十五口二十七万三千

五十

彭州蒙阳郡户五万七千五百二十四

绵州巴西郡户一十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五口二十

三万四百九

汉州德阳郡户一十二万九百口五十二万七千二

百五十二

嘉定府户七万一千六百五十二口二十一万四百

七十二

邛州临邛郡户七万九千三百七十九口一十九万

三千三十二

简州阳安郡户四万一千八百八十八口九万五千

六百一十九

黎州汉源郡户二千七百二十二口九千八十

雅州卢山郡户二万七千四百六十四口六万二千

三百七十八

茂州通化郡户五百六十八口一千三百七十七

威州维川郡户二千二十口三千一十三

仙井监户三万二千八百五十三口一十万四千五

百四十五

潼川府户一十万九千六百九口四十四万七千五

百六十五

遂宁府户四万九千一百三十二口一十万二千五

百五十五

顺庆府户五万五千四百九十三口一十三万三百

一十三

资州资阳郡户三万二千二百八十七口四万七千

二百一十九

普州安岳郡户三万二千一百一十八口七万三千

二百二十一

昌州昌元郡户三万六千四百五十六口九万二千

五十五

叙州南溪郡户一万六千四百四十八口三万六千

六百六十八

泸州泸川郡户四万四千六百一十一口九万五千

四百一十

合州巴川郡户四万八千二百七十七口八万四千

四百八十四

荣州和义郡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七口五万二千

八十七

渠州邻山郡户三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口六万三千

八百三十

怀安军户二万九千六百二十五口一十七万四千

九百八十五

宁西军户四万七千五十七口一十一万一千七百

五十四

富顺监户一万一千二百四十一口二万三千七百

一十六

兴元府户六万二百八十四口一十二万三千五百

四十

利州益川郡户二万五千三百七十三口五万一千

五百三十九

洋州洋川郡户四万五千四百九十口九万八千五

百六十七

阆州阆中郡户四万三千九百三十六口一十万九

百七

隆庆府户三万五千二十三口一十万七千五百七

十三

巴州清化郡户二万三千三百三十七口四万一千

五百一十六

文州阴平郡户一万二千五百三十一口二万二千

七十八

沔州顺政郡户一万二千四百三十口一万九千六

百七十三

蓬州咸安郡户二万七千八百二十七口五万一千

四百七十二

政州江油郡户三千五百二十三口九千二百九十

按地理志注崇宁元年户二千二十六万四千三百

七口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各府州

下户口与总数少异姑两存之

按文献通考崇宁元年天下主客户共升户三十万

三千四百九十五口四十万九千一百六十三增入

元符元数计户二千零一万九千五十口四千三百

八十二万七百六十九

大观四年天下有户二千八十八万有奇口四千六

百七十三万有奇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地理志大观四年天下

有户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口四千六百

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视西汉盛时盖有加焉

隋唐疆理虽广而户口皆有所不及

政和三年详定九域户口实数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政和三年详

定九域图志蔡攸何志同言本所取会天下户口数

类多不实且以河北二州言之德州主客户五万二

千五百九十九而口纔六万九千三百八十五霸州

主客户二万二千四百七十七而口纔三万四千七

百一十六通二州之数率三户四口则户版刻隐不

待校而知之乞诏有司申严法令务在核实从之八

月淮南转运副使徐闳中言九域志在元丰间主客

户共一千六百余万大观初已二千九十一万乞诏

诸路应奏户口岁终再令提刑提举司参考同保从

政和六年户部议准令佐任内增户升次从之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六年户部言

淮南转运司申政和格知通令佐任内增收漏户一

千至二千户常格一县户口多者止及三万脱漏难

及千户少得应赏之人繇此不尽心推括看详令佐

任内增收漏户八百户升半年名次一千五百户免

试三千户减磨勘一年七千户减二年一万二千户

减三年知通随所管县通理比令佐加倍从之

高宗绍兴五年平湖湘得户二万七千诏残破州县

亲民官计户口考殿最

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五年六月丁巳湖贼黄诚斩

杨太首挟锺子仪周伦诣都督府降湖湘悉平得户

二万七千悉遣归业秋七月甲午诏残破州县亲民

官计到罢之日户口考殿最

绍兴八年刘大中奏乞守令满日以生齿增减为殿

最又诏贫户支常平钱养赡男女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八年礼部尚

书刘大中奏自中原陷没东南之民死于兵火疫疠

水旱以至为兵为缁黄及去为盗贼余民之存者十

无二三奸臣虐用其民诛求过数丁盐紬绢最为疾

苦愚民宁杀子而不愿输生女者又多不举乞守令

满日以生齿增减为殿最又诏应州县乡村五等坊

郭七等以下户及无等第贫乏之家生男女不能养

赡者于常平钱内人支四贯文省仍委守令劝谕父

老若奉行如法所活数多监司保明推赏

绍兴十三年九月已巳诏淮东京西监司岁终上州

县所增户口为守令殿最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二十六年夏四月命湖北路以增户垦田为守

令殿最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三十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一百三十七万五千

七百三十三口一千九百二十二万九千八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云云

绍兴三十二年蒙县民倪震率丁口来归诸路上户

口之数

按宋史高宗本纪三十二年夏四月癸酉蒙县民倪

震率丁口数千来归按地理志两浙路绍兴三十

二年户二百二十四万三千五百四十八口四百三

十二万七千三百二十二

东路户一十一万八百九十七口二十七万八千九

百五十四

江南东西路户九十六万六千四百二十八口一百

七十二万四千一百三十七

西路户一百八十九万一千三百九十二口三百二

十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八

北路户二十五万四千一百一口四十四万五千八

百四十四

南路户九十六万八千九百三十口二百一十三万

六千七百六十七

福建路户一百三十九万五百六十五口二百八十

二万八千八百五十二

潼川府路户八十万五千三百六十四口二百六十

三万六千四百七十六

利州路户三十七万一千九十七口七十六万九千

八百五十二

夔州路户三十八万六千九百七十八口一百一十

三万四千三百九十八

广南东路户五十一万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七十八

万四千七百七十四

广南西路户四十八万八千六百五十五口一百三

十四万一千五百七十二

孝宗干道二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三十三万五

千四百五十口二千五百三十七万八千六百八十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云云

干道八年六月壬寅蠲两淮归正人撮收课子淮东

巡尉有纵逸归正户口过淮者夺官有差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淳熙二年成都府路户二百五十八万口七百四十

二万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地理志云云

光宗绍熙四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三十万二千

八百七十三口二千七百八十四万五千八十五

按宋史光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云云

宁宗嘉定二年五月癸卯诏两淮荆襄守令以户口

多寡为殿最

按宋史宁宗本纪云云

嘉定十一年户一千三百六十六万有奇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按地理志高宗仓皇渡江

驻跸吴会中原陕右尽入于金东画长淮西割商秦

之半以散关为界其所存者两浙两淮江东西湖南

北西蜀福建广东广西十五路而已有户一千三百

六十六万九千六百八十四

此宁宗嘉定十一年数

嘉定十六年诸路户口之数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十六年诸路

主客户一千二百六十七万八百一口二千八百三

十二万八十五

两浙路户二百二十二万三百二十一口四百二万

九千九百八十九

江南东路户一百四万六千二百七十二口二百四

十万二千三十八

江南西路户二百二十六万七千九百八十三口四

百九十五万八千二百九十一

淮南东路户一十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九口四十万

四千二百六十一

淮南西路户二十一万八千二百五十口七十七万

九千六百一十二

广南东路户四十四万五千九百六口七十七万五

千六百二十八

广南西路户五十二万八千二百二十口一百三十

二万一千二百七

荆湖南路户一百二十五万一千二百二口二百八

十八万一千五百六

荆湖北路户三十六万九千八百二十口九十万八

千九百三十四

福建路户一百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一十四口三百

二十三万五百七十八

京西路户六千二百五十二口一万七千二百二十

成都府路户一百一十三万九千七百九十口三百

一十七万一千三

利州路户四十万一千一百七十四口一百一万六

千一百一十一

潼川府路户八十四万一千一百二十九口二百一

十四万三千七百二十八

夔州路户二十万七千九百九十九口二十七万九

千九百八十九

右国朝会要所载户口南渡前无各路数目故以

中书备对所书元封各路数编入而南渡后莫盛

于宁宗嘉定之时故备书之

理宗宝庆元年上两浙福建户口之数

按宋史理宗本纪宝庆元年两浙路户一百九十七

万五千九百九十六口二百八十二万二千三十二

福建路户一百七十万四千一百八十六口二百五

十五万三千七十九

景定五年诸路户口之数

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按度宗本纪景定五年十

月理宗崩受遗诏即皇帝位是岁两浙江东西湖南

北广东西福建成都京西潼川夔利路户五百六十

九万六千九百八十九口一千三百二万六千五百

三十二

户口部汇考六

金建置五京十四府领十九路户口

按金史地理志金袭辽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是

为十九路

上京路府一领节镇四防御一县六镇一

会宁府县三户三万一千二百七十

肇州县一户五千三百七十五

隆州县一户一万一百八十

信州县一户七千三百五十九

咸平路府一领刺郡一县十

咸平府县八户五万六千四百四

韩州县二户一万五千四百一十二

东京路府一领节镇一刺郡四县十七镇五

辽阳府县四户四万六百四

澄州县二户一万一千九百三十五

渖州县五户三万六千八百九十二

贵德州县二户二万八百九十六

盖州县四户一万八千四百五十六

复州县二户一万三千九百五十

北京路府四领节镇七刺郡三县四十二镇七寨一

堡五十六

大定府县十一户六万四千四十七

利州县二户二万一千二百九十六

义州县三户三万二百三十三

锦州县三户三万九千一百二十三

瑞州县三户一万九千九百五十三

广宁府县三户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一

懿州县二户四万二千三百五十一

兴中府县四户四万九百二十七

建州县一户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九

全州县一户九千三百一十九

临潢府县五户六万七千九百七

庆州县一户二千七

兴州县二户一万五千九百七十

泰州县一户三千五百四

西京路府二领节镇七刺郡八县四十镇九

大同府县七户九万八千四百四十四

丰州县一户二万二千六百八十三

弘州县二户二万二千二

净州县一户五千九百三十八

桓州县一户五百七十八

抚州县四户一万一千三百八十

德兴府县六户八万八百六十八

昌州县一户一千二百四十一

宣德州县二户三万二千一百四十七

朔州县二户四万四千八百九十

武州县一户一万三千八百五十一

应州县三户三万二千九百七十七

蔚州县五户五万六千六百七十四

云内州县二户二万四千八百六十八

宁边州县一户六千七十二

东胜州县一户三千五百三十一

中都路府一领节镇三刺郡九县四十九镇七

大兴府县十户二十二万五千五百九十二

通州县二户三万五千九十九

蓟州县五户六万九千一十五

易州县二户四万一千五百七十七

涿州县五户一十一万四千九百一十二

顺州县一户三万三千四百三十三

平州县五户四万一千七百四十八

滦州县四户六万九千八百六

雄州县三户二万四百一十一

霸州县四户四万一千二百七十六

保州县二户九万三千二十一

安州县三户三万五百三十二

遂州县一户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四

安肃州县一户一万二千九百八十

南京路府三领节镇三防御八刺史郡八县一百八

镇九十八

开封府县十五户百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一十

睢州县三户四万六千三百六十

归德府县六户七万六千三百八十九

单州县四户六万五千五百四十五

寿州县二户八千六百七十七

陕州县四户四万一千一十

邓州县三户二万四千九百八十九

唐州县四户一万一千三十一

裕州县三户八千三百

河南府县九户五万五千六百三十五

嵩州县四户二万六千六百四十九

汝州县四户三万五千二百五十四

许州县五户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七

钧州县二户一万八千五百一十

亳州县六户六万五百三十五

陈州县五户二万六千一百四十五

蔡州县六户三万六千九十三

息州县四户九千六百八十五

郑州县七户四万五千六百五十七

颍州县四户一万六千七百一十四

宿州县四户五万五千五十八

泗州县四户八千九十二

河北东路府一节镇二防御一刺郡五县三十镇三

十八

河间府县二户三万一千六百九十一

蠡州县一户二万九千七百九十七

莫州县一户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三

献州县二户五万六百三十二

冀州县五户三千六百七十

深州县五户五万六千三百四十

清州县三户四万七千八百七十五

沧州县五户一十万四千七百七十四

景州县六户六万五千八百二十八

河北西路府三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五县六十一镇

三十三

真定府县九户一十三万七千一百三十七

威州县一户八千三百一十

沃州县七户三万八千一百八十五

邢州县八户八万二百九十二

洺州县九户七万三千七十

彰德府县五户七万七千二百七十六

磁州县三户六万三千四百一十七

中山府县七户八万三千四百九十

祁州县三户二万三千三百八十二

浚州县二户二万九千三百一十九

卫州县五户九万一百一十二

滑州县二户二万二千五百七十

山东东路府二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七县五十三镇

八十三

益都府县七户一十一万八千七百一十八

潍州县三户三万九百八十九

滨州县四户一十一万八千五百八十九

沂州县二户二万四千三十五

密州县四户一万一千八十二

海州县五户三万六百九十一

莒州县三户四万五千二百四十

棣州县三户八万二千三百三

济南府县七户三十万八千四百六十九

淄州县四户一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二

莱州县五户八万六千六百七十五

登州县四户五万五千九百一十三

宁海州县二户六万一千九百三十三

山东西路府一领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五县二十七

镇四十八

东平府县六户一十一万八千四十六

济州县四户四万四百八十四

徐州县三户四万四千六百八十九

邳州县三户二万七千二百三十二

滕州县三户四万九千九

博州县五户八万八千四十六

兖州县四户五万九十九

泰安州县三户三万一千四百三十五

德州县三户一万五千五十三

曹州县三户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七

大名府路府一领刺郡三县二十镇二十二

大名府县十户三十万八千五百一十一

恩州县四户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九

濮州县二户五万二千九百四十八

开州县四户三万三千八百三十六

河东北路府一领节镇三刺郡九县三十九镇四十

堡十寨八

太原府县十一户一十六万五千八百六十二

忻州县二户三万二千三百四十一

平定州县二户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六

汾州县五户八万七千二百二十七

石州县六户三万六千五百二十八

葭州寨八堡九户八千八百六十四

代州县五户五万七千六百九十

隩州县一户七千五百九十二

宁化州县一户六千一百

岚州县三户一万七千五百五十七

岢岚州县一户五千八百五十一

保德州县一户三千一百九十一

管州县一户五千八百八十一

河东南路府二节镇三防御一刺郡六县六十九镇

三十关六

平阳府县十户一十三万六千九百三十六

隰州县六户二万五千四百四十五

吉州县二户一万三千三百二十四

河中府县七户十万六千五百三十九

绛州县八户一十三万一千五百一十

解州县六户七万一千二百三十二

泽州县六户五万九千四百一十六

潞州县八户七万九千二百三十二

辽州县四户一万五千八百五十

沁州县四户一万八千五十九

怀州县四户八万六千七百五十六

孟州县四户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九

京兆府路府一领节镇一防御一刺郡四县三十六

镇三十七

京兆府县十二户九万八千一百七十七

商州县二户三千九百九十九

虢州县三户一万二十二

干州县四户二万六千八百五十六

同州县六户三万五千五百六十一

耀州县四户五万二百一十一

华州县五户五万三千八百

凤翔路府二防御二刺郡二县三十三城一堡四寨

十六镇十六

凤翔府县九户六万二千三百二

德顺州县六户三万五千四百四十九

平凉州县五户三万一千三十三

镇戎州县二户一万四百四十七

秦州县八户四万四百四十八

陇州县三户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二

鄜延路府一领节镇一刺郡四县十六镇五城二堡

四寨十八关二

延安府县七户八万八千九百九十四

丹州县一户一万三千七十八

保安州县一户七千三百四十

绥德州县一户一万二千七百二十

鄜州县四户六万二千九百三十一

坊州县二户二万七百四十六

庆原路府一领节镇二刺郡三县十九镇二十三城

二堡四寨十六边将营八

庆阳府县三户四万六千一百七十一

环州县一户九千五百四

宁州县四户三万四千七百五十七

邠州县五户四万七千二百九十一

原州县二户一万七千八百

泾州县四户二万六千二百九十

边将第二将营户三千七百一十六

次西第四将营户一千二百三十二

次西第三将营户二千一百五

次西第八将营户一千二百二十二

次西第七将营户八百五十

次西第九将营户七百二十七

次西第六将营户九百八十九

次西第五将营户三百六十四

临洮路府一领节镇一防御一刺郡四县一十五镇

六城七堡十二寨九关二

临洮府县三户一万九千七百二十一

积石州县一户五千一百八十五

洮州堡二户一万一千三百三十七

兰州县三户一万一千三百六十

巩州县五户三万六千三百一

会州县一户八千九百一十八

河州县二户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二

太祖收国二年诏民以岁凶陷为奴者以两人赎一

为良元约以一人者听

按金史太祖本纪收国二年二月己巳诏曰比以岁

凶庶民艰食多依附豪族因为奴隶及有犯法征偿

莫办折身为奴者或私约立限以人对赎过期则为

奴者并德以两人赎一为良若元约以一人赎者即

从元约

天辅二年通祺等州户来归命择膏腴地处之又诏

匹里水路六谋克贫民具数以闻

按金史太祖本纪天辅二年六月甲戌辽通祺双辽

等州八百余户来归命分置诸部择膏腴之地处之

七月癸未诏曰匹里水路完颜朮里古渤海大家奴

等六谋克贫乏之民昔尝给以官粮置之渔猎之地

今历日已久不知登耗可具其数以闻

天辅三年诏索女直户于辽

按金史太祖本纪三年五月壬戌诏咸州路都统司

曰兵兴以前曷苏馆回怕里与系辽籍不系辽籍女

直户民有犯罪流窜边境或亡入于辽者本皆吾民

远在异境朕甚悯之今既议和当行理索可明谕诸

路千户谋克遍与询访其官称名氏地里具录以上

天辅五年分诸猛安谋克中民户万余屯种于泰州

按金史太祖本纪五年二月遣昱及宗雄分诸路猛

安谋克之民万户屯泰州以婆卢火统之按食货

志五年以境土既拓而旧部多瘠卤将私其民于泰

州乃遣皇弟昱及族子宗雄按视其地昱等苴其土

以进言可种植遂摘诸猛安谋克中民户万余使宗

人婆卢火统之屯种于泰州婆卢火旧居阿注浒水

至是迁焉其居宁江州者遣拾得查端阿里徒欢奚

挞罕等四谋克挈家属耕具徙于泰州仍赐婆卢火

耕牛五十

天辅六年诏移民实内地命护送诸降人于浑河路

从便以居又命习古乃通阅户口具籍以上

按金史太祖本纪不载按食货志六年既定山西

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其民实之又命耶律佛顶

以兵护送诸降人于浑河路以皇弟昂监之命从便

以居按习古乃传习古乃领咸州烟火事天辅六

年完颜慎思所部及其余未置猛安谋克户口命习

古乃通阅具籍以上

天辅七年徙山西诸部族于岭东以猛安归附之民

还东京又尽徙六州民于内地

按金史太祖本纪不载按食货志七年以山西诸

部族近西北二边且辽主未获恐阴相结诱复命皇

弟昂与孛堇稍喝等以兵四千护迭处之岭东惟西

京民安堵如故且命昂镇守上京路既而上闻昂已

过上京而降人复苦其侵扰多叛亡者遂命孛堇出

里底往戒谕之比至而诸部已叛去又以猛安详稳

留住所领归附之民还东京命有司常抚慰且贷一

岁之粮其亲属被虏者皆令聚居及七年取燕京路

二月尽徙六州氏族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

太宗天会年命宗翰取诸路户籍按籍索之

按金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宗翰传太祖将归京师

以宗翰为都统斡鲁副之太宗即位斡鲁奏宋不遣

岁币户口事且将渝盟不可不备太宗命宗翰取诸

路户籍按籍索之

天会元年给户口赋米又诏赎新迁户之鬻子及同

姓之自鬻者

按金史太宗本纪天会元年诏诸猛安赋米给户口

在内地匮乏者十二月甲午诏曰比闻民间乏食至

有鬻其子者其听以丁力等者赎之按食货志天

会元年以旧徙润隰等四州之民于渖州之境以新

迁之户艰苦不能自存诏曰比闻民乏食至鬻子者

听以丁力等者赎之又诏孛堇阿实赉曰先皇帝以

同姓之人昔有自鬻及典质其身者命官为赎今闻

尚有未复者其悉阅赎之又命以官粟赎上京路新

迁置宁江州户口贫而卖身者六百余人

天会二年诏赎自鬻诸民

按金史太宗本纪二年四月乙亥诏赎上京路新迁

宁江州户口卖身者六百余人按食货志二年民

有自鬻为奴者诏以丁力等者易之

天会三年禁权势家买贫民为奴

按金史太宗本纪三年七月壬申禁内外官宗室毋

私役百姓己卯诏权势之家毋买贫民为奴其胁买

者一人偿十五人诈买者一人偿二人皆杖一百

天会七年诏良人被略者听赎

按金史太宗本纪七年三月壬寅诏军兴以来良人

被略为驱者听其父母夫妻子赎之

熙宗皇统四年诏蒲解汝蔡等州百姓为驱者官赎

按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四年十一月甲辰诏陕西蒲

解汝蔡等处因岁饥流民典雇为奴婢者官给绢赎

为良放还其乡按食货志皇统四年诏陕西蒲解

汝蔡等州岁饥百姓流落典雇为驱者官以绢赎为

良丁男三疋妇人幼小二疋

世宗大定二年诏免二税户为民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大定二年诏免

二税户为民初辽人佛尤甚多以良民赐诸寺分

其税一半输官一半输寺故谓之二税户辽亡僧多

匿其实抑为贱有援左证以告者有司各执以闻上

素知其事故特免之按李晏传晏以翰林侍讲学

士兼御史中丞初锦州龙宫寺辽主拨赐户民俾输

税于寺岁久皆以为奴有欲诉者害之岛中晏乃具

奏在律僧不杀生况人命乎辽以良民为二税户此

不道之甚也今幸遇圣朝乞尽释为良世宗纳其言

于是获免者六百余人

大定三年十二月丁丑诏流民未复业增限招诱

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大定四年始行诸路通检之法诏规措北边艰食户

按金史世宗本纪四年十月己卯命泰宁军节度使

张弘信等二十四人分路通检诸路物力按食货

志通检推排通检即周礼大司徒三年一大比各登

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物行征之制也金自国初

占籍之后至大定四年承正隆师旅之余民之贫富

变更赋役不均世宗下诏曰粤自国初有司常行大

比于今四十年矣正隆时兵役并兴调发无度富者

今贫不能自存版籍所无者今为富室而犹幸免是

用遣信臣泰宁军节度使张弘信等十三人分路通

检天下物力而差定之以革前弊俾元元无不均之

叹以称朕意凡规措条理命尚书省画一以行又命

凡监户事产除官所拨赐之外余凡置到百姓有税

田宅皆在通检之数时诸使往往以苛酷多得物力

为功弘信检山东州县尤为酷暴棣州防御使完颜

永元面责之曰朝廷以正隆后差调不均故命使者

均之今乃残暴妄加民产业数倍一有来申诉者则

血肉淋漓甚者即殒杖下此何理也弘信不能对故

惟棣州稍平按阿勒根彦忠传彦忠大定四年为

刑部尚书诏规措北边艰食户口

大定五年又定通检之法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五年有司奏诸

路通检不均诏再以户口多寡富贵轻重适中定之

既而又定通检地土等第税法

大定十五年上以赋调不均遣济南尹排推之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十五年九月上

以天下物力自通检以来十余年贫富变易赋调轻

重不均遣济南尹梁肃等二十六人分路排推

大定十七年省奏移典部乞厘正户籍诏从之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十七年五月省

奏咸平府路一千六百余户自陈皆长白山星显禅

春河女直人辽时签为猎户移居于此号移典部遂

附契丹籍本朝义兵之兴首诣军降仍居本部今乞

厘正诏从之

大定二十年诏禁女直人户自卖其奴婢令猛安谋

克人户各随所分土与汉人错居保聚相助又定科

差之法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二十年以上京

路女直人户规避物力自卖其奴婢致耕田者少遂

以贫乏诏定制禁之又谓宰臣曰猛安谋克人户兄

弟亲属若各随所分土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

为保聚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之道也又按

志二十年四月上谓宰臣曰猛安谋克户富贫差发

不均皆自谋克内科之暗者惟胥吏之言是从轻重

不一自窝斡叛后贫富反复今当籍其夹户推其家

赀傥有军役庶可均出诏集百官议右丞相克宁平

章政事安礼枢密副使宗尹言女直人除猛安谋克

仆从差使余无差役今不推奴婢孳畜地土数目止

验产业科差为便左丞相守道等言止验财产多寡

分为四等置籍以科差庶得均也左丞通右丞道都

点检襄言括其奴婢之数则贫富自见缓急有事科

差与一例科差者不同请俟农隙拘括地土牛具之

数各以所见上闻上曰一谋克户之贫富谋克岂不

知一猛安所领八谋克一例科差设如一谋克内有

奴婢二三百口者有奴婢一二人者科差与同岂得

平均正隆兴兵时朕之奴婢万数孳畜数千而不差

一人一马岂可谓平朕于庶事未尝专行与卿谋之

往年散置契丹户安礼极言恐扰动朕决行之果得

安业安礼虽尽忠未审长策其从左丞通等所见拘

括推排之十二月上谓宰臣曰猛安谋克多新强旧

弱差役不均其令推排当自中都路始

大定二十一年徙银山侧民又定避役逃户同罪之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二十一年六月

徙银山侧民于临潢又命避役之户举家逃于他所

者元贯及所寓司县官同罪为定制

大定二十二年诏验土地牛具奴婢之数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二十二年八月

始诏令集耆老推贫富验土地牛具奴婢之数分为

上中下三等以同知大兴府事完颜乌里也先推中

都路续遣户部主事按带等十四人与外官同分路

推排九月诏毋令富者匿隐畜产贫户或有不敢养

马者昔海陵时拘括马畜绝无等级富者幸免贫者

尽拘入官大为不均今并核实贫富造籍有急即按

籍取之庶几无不均之弊张汝弼梁肃奏天下民户

通检既定设有产物移易自应随业输纳至于浮财

须有增耗贫者自贫富者自富似不必屡推排也上

曰宰执家多有新富者故皆不愿也肃对曰如臣者

能推排中都物力臣以尝为南使先自添物力钱至

六十余贯视其它奉使无如臣多者但小民无知法

出奸生数动摇则易骇如唐宋及辽时或三二十年

不测通比则有之频岁推排似为难尔

按续文献通考世宗大定时屡遣使推排物力大抵

验各户土地牛具奴婢之数分为上中下三等务使

贫富适均

大定二十三年定女直奴婢婚聘良人制是年奏户

口垦地牛具之数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二十三年定制

女直奴婢如有得力本主许令婚聘者须取问房亲

及村老给据方许聘于良人是年七月奏猛安谋克

户口垦地牛具之数猛安二百二谋克千八百七十

八户六十一万五千六百二十四口六百一十五万

八千六百三十六

内正口四百八十一万二千六百六十九奴婢口

一百三十四万五千九百六十七

垦田一百六十九万三百八十顷有奇牛具二十八

万四千七百七十一在都宗室将军司户一百七十

口二万八千七百九十

内正口九百八十二奴婢口二万七千八百八

垦田三千六百八十三顷七十五亩牛具三百四迭

剌唐古二部五乣户五千五百八十五口十二万七

千五百四十四乣字字典无此字

内正口十万九千四百六十二奴婢口一万八千

八十一

垦田万六千二十四顷一十七亩牛具五千六十六

大定二十五年命宰臣禁有禄人一子及农民避课

役为僧道者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云云

大定二十七年天下户口之数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大定初天下户

纔三百余万至二十七年天下户六百七十八万九

千四百四十九口四千四百七十万五千八十六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遣官分括二税户有凭验

者悉放为良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二十九年十一

月上封事者言乞放二税户为良省臣欲取公牒可

凭者为准参知政事移剌履谓凭验真伪难明凡契

丹奴婢今后所生者悉为良见有者则不得典卖如

此则三十年后奴皆为良而民且不病焉上以履言

未当令再议省奏谓不拘括则讼终不绝遂遣大兴

府治中乌古孙仲和侍御史范楫分括北路及中都

路二税户凡无凭验其主自言之者及因通检而知

之者其税半输官半输主而有凭验者悉放为良

按丞相襄传章宗初即政议罢僧道奴婢太尉克宁

奏曰此盖成俗日久若遽更之于人情不安陛下如

恶其数多宜严立格法以防滥度则自少矣襄曰出

家之人安用仆隶乞不问从初如何所得悉放为良

若寺观物力元系奴婢之数推定者并合除免诏从

襄言由是二税户多为良者

章宗明昌元年禁自披剃为僧道者是岁奏天下户

口及所免二税户之数

按金史章宗本纪明昌元年春正月戊辰制禁自披

剃为僧道者按食货志明昌元年正月上封事者

言自古以农桑为本今商贾之外又有佛老与他游

食浮费百倍农岁不登流殍相望此末作伤农者多

故也上乃下令禁自披剃为僧道者是岁奏天下户

六百九十三万九千口四千五百四十四万七千九

百而粟止五千二百二十六万一千余石除官兵二

年之费余验口计之口月食五斗可为四十四日之

食上曰蓄积不多是力农者少故也其集百官议所

以使民务本广储之道以闻六月奏北京等路所免

二税户凡一千七百余户万三千九百余口此后为

良为驱皆从已断为定

明昌六年奏天下女直契丹汉户口之数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六年二月上谓

宰臣曰凡言女直进士不须称女直字卿等误作回

避女直契丹语非也今如分别户民则女直言本户

汉户及契丹余谓之杂户明昌六年十二月奏天下

女直契丹汉户七百二十二万三千四百口四千八

百四十九万四百物力钱二百六十万四千七百四

十二贯

承安二年敕令推排户籍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承安二年冬十

月敕令议通检宰臣奏曰大定二十七年通检后距

今已十年旧户贫弱者众傥迟更定恐致流亡遂定

制已典卖物业止随物推收析户异居者许令别籍

户绝及困弱者减免新强者详审增之止当从实不

必敷足元数边城被寇之地皆不必推排于是令吏

部尚书贾执刚吏部侍郎高汝砺先推排在都两警

巡院示为诸路法每路差官一员命提刑司官一员

副之

承安三年奏十三路籍定推排物力钱数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三年九月奏十

三路籍定推排物力钱二百五十八万六千七百二

贯四百九十文旧额三百二万二千七百十八贯九

百二十二文以贫乏除免六十三万八千一百一十

一贯除上京北京西京路无新强增者余路计收二

十万二千九十五贯

泰和元年申明猛安谋克人户阙乏决罚之法命户

绝者田宅以二分之一付其女及女孙又诏推排人

户物力

按金史章宗本纪泰和元年六月己亥用尚书省言

申明旧制猛安谋克户每田四十亩其田多污莱人

户阙乏并坐所临长吏按察司以时劝督有故慢者

量决罚之仍减牛头税三之一八月庚辰初命户绝

者田宅以二分之一付其女及女孙壬寅诏推排西

北京辽东三路人户物力

按续文献通考泰和元年十二月定人户物力随时

推收法

泰和二年定人户物力随时推收法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按食货志二年闰十二月

上以推排时既问人户浮财物力而又勘当比次期

迫事繁难得其实敕尚书省定人户物力随时推收

法令自今典卖事产者随业推收别置标簿临时止

拘浮财物力以增减之

泰和四年定典卖实业逐时推收法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四年十二月上

以职官仕于远方其家物力有应除而不除者遂定

典卖实业逐时推收若无浮财营运应除免者令本

家陈告集坊村人户推唱验实免之造籍后如无人

告一月内以本官文牒推唱定标附于籍

泰和五年制逃军陷败户口罪令人户告诣推收

按金史章宗本纪五年六月己酉制镇防军逃亡致

边事失错陷败户口者罪按食货志五年以西京

北京边地常罹兵荒遣使推排之旧大定二十六年

所定三十五万三千余贯遂减为二十八万七千余

贯五年六月佥南京按察司事李革言近制令人户

推收物力置簿标题至通推时止增新强销旧弱庶

得其实今有司奉行灭裂恐临时冗并卒难详审可

定期限立罪以督之遂令自今年十一月一日令人

户告诣推收标附至次年二月一日毕违期不言者

坐罪且令诸处税务具税讫房地每半月具数申报

所属违者坐以怠慢轻事之罪仍勑物力既随业通

推时止令定浮财

泰和六年更定保伍法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户口金制男女

二岁以下为黄十五以下为小十六为中十七为丁

六十为老无夫为寡妻妾诸笃废疾不为丁户主推

其长充内有物力者为课役户无者为不课役户令

民以五家为保泰和六年上以旧定保伍法有司灭

裂不行其令结保有匿奸细盗贼者连坐宰臣谓旧

以五家为保恐人易为计构而难觉察遂令从唐制

五家为邻五邻为保以相检察京府州县郭下则置

坊正村社则随户众寡为乡置里正以按比户口催

督赋役劝课农桑村社三百户以上则设主首四人

二百以上三人五十户以上二人以下一人以佐里

正禁察非违置壮丁以佐主首巡警盗贼猛安谋克

部村寨五十户以上设寨使一人掌同主首寺观则

设纲首凡坊正里正以其户十分内取三分富民均

出雇钱募强干有抵保者充人不得过百贯役不得

过一年凡户口计帐三年一籍自正月初州县以里

正主首猛安谋克则以寨使诣编户家责手实具男

女老幼年与姓名生者增之死者除之正月二十日

以实数报县二月二十日申州以十日内达上司无

远近皆以四月二十日到部呈省凡汉人渤海人不

得充猛安谋克户猛安谋克之奴婢免为良者止隶

本部为正户凡没入官良人隶宫籍监为监户没入

官奴婢隶太府监为官户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尝欲罢坊里正复以主首远

入城应代妨农不便乃以有物力谨愿者二年一

更代

泰和七年奏天下户口之数

按金史章宗本纪七年秋七月乙未诏核西夏人口

尽赎放还敢有藏匿者以违制论按食货志七年

六月勑中物力户有役则多逃避有司令以次户代

之事毕则复业以致大损不逃之户令省臣详议宰

臣奏旧制太轻遂命课役全户逃者徒二年赏告者

钱五万先逃者以百日内自首免罪如实销乏者内

从御史台外从按察司体究免之十二月奏天下户

七百六十八万四千四百三十八口四千五百八十

一万六千七十九此金版籍之极盛也(户增于大定二十七年一

百六十二万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增八百八十二万七千六十五)

泰和八年推排诸路

按金史章宗本纪八年九月甲子遣吏部尚书贾守

谦等一十三人与各路按察司官推排民户物力

按食货志八年九月以吏部尚书贾守谦知济南府

事蒲察张家奴莒州刺史完颜百嘉南京路转运使

宋元吉等十三员分路同本路按察司官一员推排

诸路上召至香合亲谕之曰朕选卿等随路推排除

推收外其新强消乏户虽集众推唱然消乏者勿销

不尽如一户物力元三百贯今蠲免二百五十贯犹

有未当者新强勿添尽量存其力如一户可添三百

贯而止添二百贯之类卿等各宜尽心一推之后十

年利害所关苟不副所任罪当不轻也

宣宗兴定元年命招逃亡户口

按金史宣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卫绍王之时军

旅不息宣宗立而南迁死徙之余所在为虚戾户口

日耗军费日急赋敛繁重皆仰给于河南民不堪命

率弃庐田相继亡去乃屡降诏招复业者免其岁之

租然以国用乏竭逃者之租皆令居者代出以故多

不敢还兴定元年十二月宣宗欲悬赏募人捕亡已

而复虑骚动遂命依已降诏书已免债逋更招一月

违而不来者然后捕获治罪而以所遗地赐人

兴定四年省臣奏招亡户

按金史宣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四年省臣奏河

南以岁饥而赋役不息所亡户令有司招之至明年

三月不复业者论如律时河壖为疆烽鞞屡警故集

庆军节度使温迪罕达言亳州户旧六万自南迁以

来不胜调发相继逃去所存者曾无十一砀山下邑

野无居民矣

户口部汇考七

太祖十五年东平严实籍所部诸州户三十万来归

按元史太祖本纪十五年夏五月东平严实籍彰德

大名磁洺恩博滑浚等州户三十万来归按严实

传宋以实为济南治中庚辰三月金河南军攻彰德

实知宋不足恃七月谒太师木华黎于军门挈所部

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滑浚等州户三十万来归木华

黎承制拜实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省事

二十一年诏封功臣户口为食邑

按元史太祖本纪不载按孛鲁传丙戌夏诏封功

臣户口为食邑曰十投下孛鲁居其首

太宗元年始定算赋河北汉民以户西域人以丁

按元史太宗本纪元年八月己未命河北汉民以户

计出赋调耶律楚材主之西域人以丁计出赋调麻

合没的滑剌西迷主之

按续文献通考元年始定算赋中原以户西域以丁

五年括中州户得户七十三万余

按元史太宗本纪五年秋八月以阿同葛等充宣差

勘事官括中州户得户七十三万余

七年诏籍民户

按元史太宗本纪不载按谭澄传澄为交城令岁

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

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

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

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

按续文献通考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

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

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

八年复括中州户口得续户一百一十余万诏以民

户奉太后并分赐诸王贵戚又令诸路验民户成丁

之数

按元史太宗本纪八年丙申夏六月复括中州户口

得续户一百一十余万秋七月诏以真定民户奉太

后汤沐中原诸州民户分赐诸王贵戚

按续文献通考丙申年令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无

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升新户丁驱各半之老幼不

定宗二年八月诏蒙古人户每百以一名充拔都鲁

冬十月括人户

按元史定宗本纪云云

宪宗元年夏六月命皇弟忽必烈领治蒙古汉地民

户又诏诸王不得擅招民户

按元史宪宗本纪云云

二年籍汉地民户凡业儒者即不同编户着为令

按元史宪宗本纪二年壬子籍汉地民户按张德

辉传德辉冀宁交城人金亡北渡史天泽开府真定

辟为经历官岁壬子德辉与元裕北觐因启累朝有

旨蠲儒户兵赋乞令有司遵行从之

按续文献通考宪宗壬子岁料民丁夫中原凡业儒

者试通一经即不同编户着为令儒人免丁此马正

卿始之也时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

董文炳为藁城令使民聚而为居少为户数由是赋

敛大减

三年春正月遣必阇别儿哥括斡罗思户口

按元史宪宗本纪云云

八年二月遣参知政事刘太平括兴元户口

按元史宪宗本纪云云

世祖年料户口总数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世祖时总

户口数户一千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口

五千三百六十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七

中统二年括漏籍户核实新增户口命刘整招怀民

户又以种田户隶兵籍是岁天下户一百四十一万

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六月癸巳括漏籍老幼

等户协济编户赋税秋七月癸亥招河南漏籍户五

百命付之有司八月己酉核实新增户口措置诸路

转输法命刘整招怀夔府嘉定等处民户冬十月庚

寅朔诏凤翔府种田户隶平阳兵籍是岁天下户一

百四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有九按刘整传整先

世京兆樊川人徙邓州金乱入宋知泸州军州事中

统二年夏整籍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入附世祖嘉

其来授夔府行省兼安抚使

中统三年命银冶户屯田户输赋州县匠户仍为军

又括诸路户丁为兵诏核实逃户以定赏罚是岁天

下户一百四十七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三年春正月庚午命银冶户七百

河南屯田户一百四十赋税输之州县命匠户为军

者仍为军三月己未括木速蛮畏吾儿也里可温荅

失蛮等户丁为兵庚申招北京鹰坊等户丁为兵五

月甲申诏核实逃户输纳丝银税租户口增者赏之

隐匿者罪之逃民苟免差税重加之罪是岁天下户

一百四十七万六千一百四十六

中统四年以漏籍户起冶

按元史世祖本纪四年夏四月庚戌朔以漏籍户一

万一千八百附籍户四千三百于各处起冶岁课铁

四百八十万七千斤是岁天下户一百五十七万九

千一百一十

至元元年户一百五十八万有奇攸忙兀带坐匿户

罢职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元年户一百五十八万八千

一百九十五

按续文献通考至元元年太原路总管攸忙兀带坐

匿户罢职为民

至元二年三月设诸路行省改并州郡户口是岁户

一百五十九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年五月丁卯诏诸路州府若自

古名郡户数繁庶且当冲要者不须改并其户不满

千者可并则并之各投下者并入所隶州城其散府

州郡户少者不须更设录事司及司候司附郭县止

令州府官兼领括诸路未占籍户任差职者以闻是

岁户一百五十九万七千六百一

至元三年令避乱民与新民还本籍及归州县又立

窵户逃户纳税之法是岁天下户一百六十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三年秋七月己未诏令西夏避乱

之民还本籍成都新民为豪家所庇者皆归之州县

是岁天下户一百六十万九千九百三

按续文献通考三年诏窵户种田他所者其丁税于

附籍之郡验丁而科漫散之户逃于河南等路者依

见居民户纳税

至元四年以户丁多寡派出为军又发未占籍户修

治栈道是岁天下户一百六十四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四年春正月癸丑佥蒙古军户二

丁三丁者出一人为军四丁五丁者二人六丁七丁

者三人秋七月戊戌发巩昌凤翔京兆等处未占籍

户一千修治四川山路桥梁栈道是岁天下户一百

六十四万四千三十

至元五年以屯田户充军漏籍户淘金是岁天下户

一百六十五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五年闰月戊午以陈亳颍蔡等处

屯田户充军令益都漏籍户四千淘金登州栖霞县

每户输金岁四钱是岁天下户一百六十五万二百

八十六

至元六年免单丁贫乏军士为民是岁天下户一百

六十八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六年二月丁酉免单丁贫乏军士

一千九百余户为民六月壬午免益都新签军单丁

者千六百二十一入为民是岁天下户一百六十八

万四千一百五十七

至元七年括户口阅实诸路炮手户敕僧道占籍为

民徙怀孟新民居河西又诏籍民增户是岁天下户

一百九十二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七年五月丙辰括天下户秋七月

乙丑阅实诸路炮手户九月庚子敕僧道也里可温

有家室不持戒律者占籍为民丙寅括河西户口十

二月戊戌徙怀孟新民千八百余户居河西是岁天

下户一百九十二万九千四百四十九按阿合马

传七年正月立尚书省以阿合马平章尚书省事五

月尚书省奏括天下户口既而御史台言所在捕蝗

百姓劳扰括户事宜少缓遂止

按续文献通考七年诏籍民增户三十余万

至元八年命阅实户口

按元史世祖本纪八年春正月己卯中书省臣言前

有旨令臣与枢密院御史台议河南行省阿里伯等

所置南阳等处屯田臣等以为凡屯田人户皆内地

中产之民远徙失业宜还之本籍其南京南阳归德

等民赋自今悉折输米粮贮于便近地以给襄阳军

食前所屯田阿里伯自以无效引伏宜令州郡募民

耕佃从之又敕前筑都城徙居民三百八十二户计

其直偿之三月己丑命尚书省阅实天下户口颁条

画谕天下是岁天下户一百九十四万六千二百七

十按阿合马传八年尚书省再以阅实户口事奏

条画诏谕天下

至元九年拘括诸路漏籍户以东平府民复为东平

路禁罢拘括逃民高丽界又分阅诸处探马赤奴户

名籍是岁天下户一百九十五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九年秋七月丁巳拘括开元东京

等路诸漏籍户十二月丁亥以东平府民五万余户

复为东平路辛丑诸王忽剌出拘括逃民高丽界中

高丽达鲁花赤上其事诏高丽之民犹未安集禁罢

之是岁天下户一百九十五万五千八百八十

按续文献通考九年诏分阅大都京兆等处探马赤

奴户名籍

至元十年罢括诸色户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年十二月壬戌大司农司请罢

西夏世官括诸色户从之是岁天下户一百九十六

万二千七百九十五

至元十一年天下户一百九十六万七千八百九十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二年徙置新民括阑遗人口宋诸州府使俱

率众来降是岁天下户四百七十六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二年春正月乙亥徙襄阳新民

七百户于河北二月乙丑宋福州团练使知特摩道

事农士贵率知那寡州农天成知阿吉州农昌成知

上林州农道贤州县三十有七户十万诣云南行中

书省请降三月庚辰宋知宁国府颜绍卿以城降江

东路得府二州五军二县四十三户八十三万一千

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九十一万九千一百六甲申于

中兴路置怀远灵武二县分处新民四千八百余户

丙申侧布蕃官税昔确州蕃官庄寮男车甲等率四

十三族户五千一百六十诣四川行枢密院来附夏

四月丁卯括诸寺阑遗人口五月辛巳宋知辰州吕

文兴黄仙洞行隋州事傅安国仙人寨行均州事徐

鼎知沅州文用圭知靖州康玉知房州李鉴等皆以

城降荆南湖北路凡得府三州十一军四县五十七

户八十万三千四百一十五口一百一十四万三千

八百六十十一月己卯宋江西转运使知府刘盘以

城降都元帅府檄谕江西诸郡相继归附得府州六

军四县五十六户一百五万一千八百二十九口二

百七万六千四百是岁天下户四百七十六万四千

七十七

至元十三年诸州郡降附户口之数诏按阅版图尽

仰收拾又听流寓民还家籍有艺业者为工匠户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三年春正月湖南州郡相继悉

降得府一州六军二县四十户五十六万一千一百

一十二口百五十三万七千七百四十己丑中书省

臣言赋民旧籍已有定额至元七年新括协济合并

户为数凡二十万五十一百八十二月辛丑两浙路

得府八州六军一县八十一户二百九十八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口五百六十九万二千六百五十丁未

诏宋奉表降附户口版籍尽仰收拾戊午淮西路得

府二州六军四县三十四户五十一万三千八百二

十七口一百二万一千三百四十九秋七月丙申淮

安宝应民流寓邳州者万余口听还其家丙辰淮东

路得州十六县三十三户五十四万二千六百二十

四口一百八万三千二百一十七九月辛酉江淮及

浙东西湖南北等路得府三十七州一百二十八关

一监一县七百三十三户九百三十七万四百七十

二口千九百七十二万一千一十五按张惠传惠

迁中书左丞进右丞十三年春宋降伯颜命惠与参

知政事阿剌罕等入城按阅府库版籍籍江南民为

工匠凡三十万户惠选有艺业者仅十余万户余悉

奏还为民

按续文献通考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图

至元十四年宋农士贵李惟屏岑从毅等及西番长

阿立丁寗占等俱以所属户来附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四年夏四月甲子宋特摩道将

军农士贵知安平州李惟屏知来安州岑从毅等以

所属州县溪洞百四十七户二十五万六千来附五

月癸卯西番长阿立丁寗占等三十一族来附得户

四万七百

至元十六年以诸州新附户于溆州等处治道立驿

以所招诸寨籍户定赋租立站递设卫送军又拘括

户数得西南八番罗氏等国来附户十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六年六月癸巳诏以高州荺连

州腾川县新附户于溆州等处治道立驿云南都元

帅爱鲁纳速剌丁招降西南诸国爱鲁将兵分定亦

乞不薛纳速剌丁将大理军抵金齿蒲骠曲蜡缅国

界内招忙木巨木秃等寨三百籍户十一万二百诏

定赋租立站递设卫送军庚子拘括河西西番阑遗

户秋七月癸酉西南八番罗氏等国来附洞寨凡千

六百二十有六户凡十万一千一百六十有八十一

月戊辰诏谕四川宣慰司括军民户数

至元十七年括户丁割军民户耕种及隶新置司谪

杖萧简等擅招阑遗户又增置站户并敕窜名匠户

及军户贫乏者复还民籍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七年五月癸丑括沙州户丁定

常赋其富户余田令所戍汉军耕种秋七月丁卯割

建康民二万户种稻岁输酿米三万石官为运至京

师八月庚午朔萧简等十人历河南五路擅招阑遗

户事觉谪其为首者从军自效余皆杖之冬十月辛

巳立营田提举司从五品俾置司柳林割诸色户千

三百五十五隶之官给牛种农具十二月甲申甘州

增置站户诏于诸王户籍内签之乙酉敕民避役窜

名匠户者复为民

按续文献通考十七年三月敕军户贫乏者还民籍

至元十八年括户口放乞赤所招猎户为民赐贵赤

合八儿秃所招户俾自领之又籍西川户并赐塔剌

海籍没户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八年五月壬戌诏括契丹户六

月丁亥放乞赤所招猎户七千为民秋七月庚戌赐

贵赤合八儿秃所招和真滁等户二千八百二十俾

自领之闰月丁巳括江南户口壬戌括不阑奚人口

冬十月庚申籍西川户十二月乙卯赐塔剌海籍没

户五十

至元十九年拨信州民户隶柏木儿赐诸塔剌海籍

没户收晃兀儿塔海民匠户入官籍福建户及云南

新附户又以四川民户少令议减所设官府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九年春正月丁卯拨信州民四

百八户隶诸王柏木儿二月庚子赐诸王塔剌海籍

没五十户愿受十二户壬寅收晃兀儿塔海民匠九

百五十三户入官戊午籍福建户数九月己巳籍云

南新附户自兀良合带镇云南凡八籍民户四籍民

田民以为病至是令已籍者勿动新附者籍之冬十

月庚戌以四川民仅十二万户所设官府二百五十

余令四川行省议减之

至元二十年赐阿秃民千户以所罢淮南淘金司户

还民籍诸王只必帖木儿请括民户不许又令民户

复业免其五年科役并禁没人口为奴及黥其面者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年二月戊子赐驸马阿秃江

南民千户秋七月丁卯罢淮南淘金司以其户还民

籍冬十月癸卯诸王只必帖木儿请括阅常德府分

地民户不许十一月戊辰徙甘肃沙州民户复业戊

寅禁没人口为奴及黥其面者按崔彧传彧字文

卿至元二十年以刑部尚书上疏言时政十八事十

一曰内地百姓流移江南避赋役者已十五万户去

家就旅岂人之情赋重政繁驱之致此乞特降诏旨

招集复业免其后来五年科役其余积欠并蠲事产

即日给还民官满替以户口增耗为黜陟其徙江南

不归者与土著一例当役疏奏即日命中书行其数

事余命与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议行之

至元二十一年纵令匠户无艺业者为民括四川民

户又八忽带征黄华回进人口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一年五月乙丑阿鲁忽奴言

曩于江南民户中拨匠户三十万其无艺业者多今

已选定诸色工匠余十九万九百余户宜纵令为民

从之闰月己卯命总帅汪惟正括四川民户壬午蒙

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八忽带征黄华回进人口百

七十一

至元二十二年得诸州盗及酋长降户以民户拨赐

尝从征者及皇太子与驸马又以所籍户归有司为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二年二月辛亥广东宣慰使

月的迷失讨潮惠二州盗郭逄贵等四十五寨皆平

降民万余户军三千六百一十人壬戌赐合剌失都

儿新附民五千户合剌赤阿速阿塔赤昔宝赤贵由

赤等尝从征者亦皆赐之以民八十户赐皇太子己

巳拨民二万七千户与驸马唆郎哥九月癸巳降西

崖门酋长阿者等百余户十一月己丑籍重庆府不

花家人百二十三户为民按张立道传立道为临

安广西道宣抚使兼管军招讨使二十二年籍两江

农士贵岑从毅利瓦伊屏所部户二十五万有奇以其

籍归有司

至元二十三年六月庚申甘肃新招贫民百一十八

户敕廪给之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四年五月壬寅括江南诸路匠户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五年罢淘金户复罢陆运夫为民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五年九月乙未罢檀州淘金

户冬十月庚午陆运夫万三千户复罢为民

至元二十六年籍户口括无籍民及人奴为良户又

得诸洞蛮归附户四千七百余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六年二月辛亥朔诏籍江南

户口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五月己亥尚

书省臣言括大同平阳太原无籍民及人奴为良户

略见成效益都济南诸道亦宜如之六月甲戌西南

夷中下烂土等处洞长忽带等以洞三百寨百一十

来归得户三千余秋七月甲申四川山齐蛮民四寨

五百五十户内附闰十月丙戌西南夷生番心等

八族计千二百六十户内附庚寅诏籍江南及四川

户口

至元二十七年令高丽民还籍括河闲户口及天下

阴阳户口又诸蛮洞以户内附是岁籍民得户一千

一百八十四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七年春正月丁卯高丽国王

王睶言臣昔宿卫京师遭林衍之叛国内大乱高丽

民居大同者皆籍之臣愿复以还高丽为民从之二

月辛巳括河闲昔宝赤户口五月庚午括天下阴阳

户口六月甲戌桑州总管黄布蓬那州长罗光寨安

郡州长闭光过率蛮民万余户内附冬十月乙酉门

答占自行御史台入觐梁洞梁宫朝吴曲洞吴汤暖

等凡二十洞以二千余户内附

按续文献通考二十七年诏籍民得户一千一百八

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

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

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

至元二十八年户部上天下户口数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八年十二月辛卯户部上天

下户数内郡百九十九万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

川一千一百四十三万八百七十八口五千九百八

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游食者四十二万九千一

百一十八

至元二十九年诏以招附诸蛮民洞寨及无籍民户

各就所隶安集复业又令诸路户口种粟麦及备车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九年春正月丙辰播州洞蛮

因籍户怀疑窜匿降诏招集之二月庚午斡罗思招

附桑州生猫罗甸国古州等峒酋长三十一所部民

十二万九千三百二十六户诣阙贡献庚辰牙亦迷

失招无籍民千四百三十六户请隶东宫诏命之耕

田辛巳从枢密院臣暗伯等请就襄阳给曲先塔林

合剌鲁六百三十七户田器种粟俾耕而食六月壬

申铁旗城后察昔折乙烈率其族类部曲三千余户

来附壬午敕以海南新附四州洞寨五百一十九民

二万余户置会同定安二县隶琼州九月癸酉宁夏

户口繁多而土田半艺红花诏令尽种谷麦以补民

食冬十月己酉枢密院臣言六卫内领汉军万户见

存者六千户拨分为三力足以备车马者二千五百

户每甲令备马十五匹牛车二辆力足以备车者五

百户每甲令备牛车三辆其三千户惟习战斗不他

役之六千户外则供他役庶能各勤乃事而兵亦精

锐诏施行之

按续文献通考二十九年正月初江南福建诸路连

岁盗起居民多入山谷自保时群贼以次就平江南

左高兴言乞招谕复业诏从之八月江淮行省言近

朝廷遣白絜矩来与沙不丁议令发兼并户偕宋宗

族赴京人心必至动摇江南之民方患增课料民括

马之苦宜俟他日行之从之

至元三十年令放良漏籍等户屯田增立总管府给

户口之为长者是岁天下户一千四百万有奇

按元史世祖本纪三十年八月丙戌令放良漏籍等

户屯田十一月戊辰以金齿木朵甸户口增立下路

总管府给其为长者是岁天下户一千四百万二千

七百六十

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核实八番新附户减所设

官员

按元史成宗本纪三十一年夏四月甲午即皇帝位

秋七月戊辰减八番等处所设官二百一十六员八

番称新附九十万户设官四百二十四员及遣官核

实止十六万五千余户故减之

成宗元贞元年升降州县以户为差又徙御匠户罢

淘金户及检劾富强避役之户

按元史成宗本纪元贞元年五月庚辰升江南平阳

等县为州以户为差户至四万五万者为下州五万

至十万者为中州下州官五员中州六员凡为中州

者二十八下州者十五又以户不及额降连州路为

连州秋七月乙亥徙甘凉御匠五百余户于襄阳九

月乙卯罢四川淘金户四千还其元籍十一月戊戌

诏江淛行省括隐漏官田及检劾富强避役之户

元贞二年括渐丁以充行伍命札剌而忽都虎所部

户与民均役又诏亦都护括流散户

按元史成宗本纪二年二月丙午括蒙古户渐丁以

充行伍庚申命札剌而忽都虎所部户居于奉圣云

州者与民均供徭役三月壬辰诏驸马亦都护括流

散畏吾而户

大德元年十二月壬申徙乃颜民户于内地

按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大德十一年武宗即位蠲儒户差役出伯乞拘屯田

逋户隶所部勿从罪各部避役冒匿之人禁止冒占

编氓招诱流移人户又敕僧户从军输税

按元史武宗本纪十一年五月甲申皇帝即位于上

都蠲儒户差役秋七月癸亥朔诸王出伯言瓜州沙

州屯田逋户渐成丁者乞拘隶所部中书省臣言瓜

州虽诸王分地其民役于驿传出伯言宜勿从辛卯

诏唐兀秃鲁花户籍已定其入诸王驸马各部避役

之人及冒匿者皆有罪十一月乙亥中书省臣言大

都路供亿浩繁概于属郡取之其军站鹰坊控鹤等

户恃其杂徭无与冒占编氓请降玺书依祖宗旧制

悉令均当或辄奏请者亦宜禁止制可十二月庚申

招诱流移人户

按续文献通考十一年敕河西僧户准先朝定制从

军输税一与民同

武宗至大元年罢括诸王散失人户又给北来贫民

户钞帛罢其廪给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元年三月庚申朔中书省臣

言鄃王拙忽难人户散失诏有司括索臣等议昔阿

只吉括索所失人户成宗虑其为例不许今若括索

未免扰民且诸王必多援例乞寝其事从之又庄圣

皇后及诸王忽秃秃人户散入他郡阿都赤脱欢降

玺书俾括索陕西行省及真定等路言百姓均在国

家版籍今所遣使辄夺军驿编民等户非宜中书省

臣以闻帝曰彼奏误也卿等速追以还乙丑以北来

贫民八十六万八千户仰食于官非久计给钞百五

十万锭币帛准钞五十万锭命太师月赤察儿太傅

哈剌哈孙分给之罢其廪给

仁宗皇庆元年三月戊戌敕诸王脱脱所招户其未

籍者俾隶有司

按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延佑二年五月戊申朔贵赤张小厮等招户六千勒

还民籍

按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延佑七年春正月仁宗崩二月英宗诏籍江南冒为

白云僧者为民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按英宗本纪云云

英宗至治二年括僧有妻者为民收养蒙古子女

按元史英宗本纪至治二年十一月己亥括江南僧

有妻者为民

按续文献通考至治二年置营于永平收养蒙古子

女遣使谕四方匿者罪之

文宗至顺元年户部上钱粮户数

按元史文宗本纪不载按地理志路一百八十五

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

一百二十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

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

中书省为路二十九州岛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

三百四十六

大都路总管府领院二县六州十州领县十六户一

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

上都路领院一县一府一州四州领县三府领县三

州二州领县六户四万一千六十二口一十一万八

千一百九十一

兴和路领县四州一户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万九

千四百九十五

永平路领司一县四州一州领县二户一万三千五

百一十九口三万五千三百

保定路领司一县八州七州领县十一户七万五千

一百八十二口一十三万九百四十

真定路领司一县九府一州五府领县三州领县十

八户一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万六百

七十

顺德路领司一县九户三万五百一口一十二万四

千四百六十五

广平路领司一县五州二州领县六户四万一千四

百四十六口六万九千八十二

彰德路领司一县三州一户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六

口八万八千二百六

大名路领司一县五州三州领县六户六万八千六

百三十九口一十六万三百六十九

怀庆路领司一县三州一州领县三户三万四千九

百九十三口一十七万九百二十六

卫辉路领司一县四州二户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

口一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

河间路领司一县六州六州领县十七户七万九千

二百六十六口一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

东平路领司一县六户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

万一百四十七

东昌路领司一县六户三万三千一百二口一十二

万五千四百六

济宁路领司一县七州三州领县九户一万五百四

十五口五万九千八百一十八

曹州领县五户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三口一十九万

五千三百三十五

濮州领县六户一万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万四千

二百九十三

高唐州领县三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

百二十一

泰安州领县四户九千五百四十口一万七百九十

德州领县五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四口一十五万

六千九百五十二

恩州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户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万三千四十

益都路领司一县六州八州领县十五户七万七千

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

济南路领司一县四州二州领县七户六万三千二

百八十九口一十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五

般阳府路领司一县四州二州领县八户二万一千

五百三十口一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

宁海州领县二户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一万五千七

百四十三

大同路领司一县五州八州领县四户四万五千九

百四十五口一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

冀宁路领司一县十州十四州领县九户七万五千

四百四口一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

晋宁路领司一县六府一州九府领县六州领县四

十户一十二万六百二十口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

辽阳路领县一州二户三千七百八口万三千二百

三十一

大宁路领司一县七州九户四万六千六口四十四

万八千一百九十三

沈阳路户二千四百二十五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府七州一属州

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二

汴梁路领司一县十七州五州领县二十一户三万

一十八口一十八万四千三百六十七

河南府路领司一县八州一州领县四户九千五百

二口六万五千七百五十一

南阳府领县二州五州领县十一户六百九十二口

四千八百九十三

汝宁府领县五州四州领县十抄籍户口阙至顺钱

粮户数七千七十五

信阳州领县二户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万三千七

百五十一

归德府领县四州四州领县八抄籍户数阙至顺钱

粮户数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

襄阳路领司一县六州二州领县四抄籍户口数阙

至顺钱粮户数五千九十

蕲州路领司一县五户三万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

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一

黄州路领司一县三户一万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

万六千八百七十九

庐州路领司一县三州三州领县八户三万一千七

百四十六口二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

安丰路领司一县五州一州领县三户一万七千九

百九十二口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一

安庆路领司一县六户三万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

万九千四百九十

扬州路领司一县二州五州领县九户二十四万九

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九十四

淮安路领司一县四州三州领县八户九万一千二

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

中兴路领司一县七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二口五

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

峡州路领县四户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万三

千九百四十七

安陆府领县二户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万三

千五百五十四

沔阳府领县二户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万九

百五十五

荆门州领县二户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

万五千四百三十五

德安府领县四州一州领县二户一万九百二十三

口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

随州领县二户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万二千

六十四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属州十

二属县八十八

奉元路领司一县十一州五州领县十五户三万三

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九

延安路领县八州三州领县八户六千五百三十九

口九万四千六百四十一

兴元路领县四州三户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万九

千三百七十八

凤翔府领县五户二千八十一口一万四千九百八

巩昌府领司一县五户四万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

十六万九千二百七十二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九府三属府二属州三十

六军一属县八十一

成都路领司一县九州岛七州领县十一户三万二千

九百一十二口二十一万五千八百八十八

广元路领县二府一州四府领县三州领县七户一

万六千四百四十二口九万六千四百六

顺庆路领司一县二府一州二府领县二州领县五

户二千八百二十一口九万五千一百五十六

重庆路领司一县三州四州领县十户二万二千三

百九十五口九万三千五百三十五

绍庆府领县二户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万五千一

百八十九

夔路领司一县二州七州领县五户二万二十四口

九万九千五百九十八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州二属州五

甘州路户一千五百五十口二万三千九百八十七

肃州路户一千二百六十二口八千六百七十九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府一州二属州二十

六属县一百四十三

杭州路领司二县八州一户三十六万八百五十口

一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

湖州路领司一县五州一户二十五万四千三百四

十五

嘉兴路领司一县一州二户四十二万六千六百五

十六口二百二十四万五千七百四十二

平江路领司一县二州四户四十六万六千一百五

十八口二百四十三万三千七百

常州路领司一县二州二户二十万九千七百三十

二口一百二万一十一

镇江路领司一县三户一十万三千三百一十五口

六十二万三千六百四十四

建德路领司一县六户一十万三千四百八十一口

五十万四千二百六十四

松江府领县二户一十六万三千九百三十一

江阴州户五万三千八百二十一口三十万一百七

十七

庆元路领司一县四州二户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五

十七口五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三

衢州路领司一县五户一十万八千五百六十七口

五十四万三千六百六十

婺州路领司一县六州一户二十二万一千一百一

十八口一百七万七千五百四十

绍兴路领司一县六州二户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三

十四口五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八

温州路领司一县二州二户一十八万七千四百三

口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四十八

台州路领司一县四州一户一十九万六千四百一

十五口一百万三千八百三十三

处州路领司一县七户一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

口四十九万三千六百九十二

宁国路领司一县六户二十三万二千五百三十八

口一百一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

徽州路领司一县五州一户一十五万七千四百七

十一口八十二万四千三百四

饶州路领司一县三州三户六十八万二百三十五

口四百三万六千五百七十

集庆路领司一县三州二户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三

十八口一百七万二千六百九十

太平路领司一县三户七万六千二百二口四十四

万六千三百七十一

池州路领司一县六户六万八千五百四十七口三

十六万六千五百六十七

信州路领司一县五户一十三万二千二百九十口

六十六万二千二百五十八

广德路领司一县二户五万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三

十三万九千七百八十

铅山州户二万六千三十五

福州路领司一县九州岛二州领县二户七十九万九

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八十七万五千一百二十七

建宁路领司一县七户一十二万七千二百五十四

口五十万六千九百二十六

泉州路领司一县七户八万九千六十口四十五万

五千五百四十五

兴化路领司一县三户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九口三

十五万二千五百三十四

邵武路领司一县四户六万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

十四万八千七百六十一

延平路领司一县五户八万九千八百二十五口四

十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九

汀州路领司一县六户四万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二

十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七

漳州路领司一县五户二万一千六百九十五口一

十万一千三百六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一十八州九属州十三属

县七十八

龙兴路领司一县六州二户三十七万一千四百三

十六口一百四十八万五千七百四十四

吉安路领司一县五州四户四十四万四千八十三

口二百二十二万四百一十五

瑞州路领司一县二州一户一十四万四千五百七

十二口七十二万二千三百二

袁州路领司一县三州一户一十九万八千五百六

十三口九十九万二千八百一十五

临江路领司一县一州二户一十五万八千三百四

十八口七十九万一千七百四十

抚州路领司一县五户二十一万八千四百五十五

口一百九万二千二百七十五

江州路领司一县五户八万三千九百七十七口五

十万三千八百五十二

南康路领司一县二州一户九万五千六百七十八

口四十七万八千三百九十

赣州路领司一县五州二州领县三户七万一千二

百八十七口二十八万五千一百四十八

建昌路领司一县三户九万二千二百二十三口五

十五万三千三百三十八

南安路领县三户五万六百一十一口三十万三千

六百六十六

南丰州户二万五千七十八口一十二万八千九百

广州路领司一县七户一十七万二百一十六口一

百二万一千二百九十六

韶州路领司一县四户一万九千五百八十四口一

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六

惠州路领县四户一万九千八百三口九万九千一

十五

南雄路领县二户一万七百九十二口五万三千九

百六十

潮州路领司一县三户六万三千六百五十口四十

四万五千五百五十

德庆路领县二户一万二千七百五口三万二千九

百九十七

肇庆路领县二户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八口五万五

千四百二十九

梅州领县一户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一万四千八百

六十五

南恩州领县二户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三口九万六

千八百六十五

封州领县二户二千七十七口一万七百四十三

新州领县一户一万一千三百一十六口六万七千

八百九十六

桂阳州领县一户六千三百五十六口二万五千六

百五十五

连州领县一户四千一百五十四口七千一百四十

循州领县三户一千六百五十八口八千二百九十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

十五军三属府三属州十七属县一百五十管番民

总管一

武昌路领司一县七户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

口六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八

岳州路领司一县三州一户一十三万七千五百八

口七十八万七千七百四十三

常德路领司一县一州二州领县一户二十万六千

四百二十五口一百二万六千四十二

沣州路领司一县三州二户一十万九千九百八十

九口一百一十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三

辰州路领县四户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三口一十一

万五千九百四十五

沅州路领县三户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万九

千五百四十五

兴国路领司一县三户五万九百五十二口四十万

七千六百一十六

汉阳府领县二户一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口四万八

百六十六

归州领县三户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万九百六十

靖州路领县三户二万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万五

千九百五十五

天临路领司一县五州七户六十万三千五百一口

一百八万一千一十

衡州路领司一县三户一十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三

口二十万七千五百二十三

道州路领司一县四户七万八千一十八口一十万

九百八十九

永州路领司一县三户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六口一

十万五千八百六十四

郴州路领司一县六户六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

万五千一百一十九

全州路领司一县二户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

十四万五百一十九

宝庆路领司一县二户七万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

万六千一百五

武冈路领司一县三户七万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

万六千八百六十三

桂阳路户六万五千五十七口一十万二千二百四

茶陵州户三万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万七千

二百二

耒阳州户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万一十

常宁州户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万九千四百

静江路领司一县十户二十一万八百五十二口一

百三十五万二千六百七十八

南宁路领司一县二户一万五百四十二口二万四

千五百二十

梧州路领县一户五千二百口一万九百一十

浔州路领县二户九千二百四十八口三万八十九

柳州路领县三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十三口三万六

百九十四

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领县五户二万六

千五百三十七口五万二百五十三

平乐府领县四户七千六十七口三万三千八百二

郁林州领县三户九千五十三口五万一千五百二

十八

容州路领县三户二千九百九十九口七千八百五

十四

象州领县三户一万九千五百五十八口九万二千

一百二十六

宾州领县三户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万八千八百

七十九

横州领县二户四千九十八口三万一千四百七十

融州领县二户二万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万九千

三百三十四

藤州领县二户四千二百九十五口一万一千二百

一十八

贺州领县四户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万九千二百

三十五

贵州户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万八百一十一

思明路户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万八千五百一十

太平路户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万二千一百八十

田州路军民总管府户二千九百九十一口一万八

千九百一

雷州路领县三户八万九千五百三十五口一十二

万五千三百一十

化州路领县三户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万二

千三百一十七

高州路领县三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万三

千四百九十三

钦州路领县二户一万三千五百五十九口六万一

千三百九十三

廉州路领县二户五千九百九十八口一万一千六

百八十六

干宁军民安抚司领县七户七万五千八百三十七

口一十二万八千一百八十四

南宁军领县三户九千六百二十七口二万三千六

百五十二

万安军领县二户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八

十六

吉阳军领县一户一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千七百三

十五

户口部汇考八

太祖洪武二年令漏口脱户之人许赴官司立户凡

军民等诸户各以原籍为定又立分户继嗣及妇人

夫亡户绝生女并父祖在子孙分析财产之法

按明会典洪武二年令凡各处漏口脱户之人许赴

所在官司立户与免本罪收籍当差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

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凡分户继嗣洪武二年令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

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

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与半分如别无子立

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

绍全分

凡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

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方许择立远房及

同姓为嗣若立嗣之后却生亲子其家产与原立子

均分并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立同姓者亦

不得尊卑失序以乱昭穆

凡妇人夫亡无子守志者合承夫分须凭族长择昭

穆相当之人继嗣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奁

并听前夫之家为主

凡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者所生亲女承分无女

者入官

凡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许分财异居其父祖许

令分析者听

洪武三年谕天下军民未占籍而不应役者许自首

又籍天下户口

按明会典三年令户部榜谕天下军民凡有未占籍

而不应役者许自首军发卫所民归有司匠隶工部

又诏户部籍天下户口及置户帖各书户之乡贯丁

口名岁以字号编为勘合用半印钤记籍藏于部帖

给于民令有司点闸比对

洪武十四年诏定户口黄册

按明会典国初令中书省臣凡行郊祀礼以天下户

口赋籍陈于台下祭毕收入内库藏之其重如此后

着为成式每岁类报总数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

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洪武十四年诏天下府州

县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多者十人

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管摄

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凡十年一

周先后则各以丁数多寡为次每里编为一册册首

总为一图鳏寡孤独不任役者则带管于百一十户

之外而列于图后名曰畸零册成一本进户部布政

司及府州县各存一本

洪武十八年令有司第民户为赋役册

按明会典十八年令有司第民户上中下三等为赋

役册贮于厅事凡遇徭役取验以革吏弊

洪武十九年诏令民成丁者各守本业

按明会典十九年令各处民凡成丁者务各守本业

出入邻里必欲互知其有游民及称商贾虽有引若

钱不盈万文钞不及十贯俱送所在官司迁发化外

洪武二十一年令税课司局巡栏止取市民殷实户

应当

按明会典二十一年令税课司局巡栏止取市民殷

实户应当不许佥点农民

洪武二十三年令审知逃户押赴原籍

按明会典二十三年令监生同各府州县官拘集各

里甲人等审知逃户该县移文差亲邻里甲于各处

起取其各里甲下或有他郡流移者实时送县官给

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洪武二十四年令取富民充实京师奏准攒造黄册

格式并免造地方又令寄庄人户应役及市民养马

按明会典二十四年令选取各处富民充实京师

又按会典二十四年奏准攒造黄册格式有司先将

一户定式誊刻印板给与坊长厢长里长并各甲首

令人户自将本户人丁事产依式开写付该管甲首

其甲首将本户并十户造到文册送各该坊厢里长

坊厢里长各将甲首所造文册攒造一处送赴本县

本县官吏将册比照先次原造黄册查筭如人口有

增即为作数其田地等项买者从其增添卖者准令

过割务不失原额排年里长仍照黄册内原定人户

应当设有消乏许于一百户内选丁粮近上者补充

图内有事故户绝者于畸零内补辏如无畸零方许

于邻图人户内拨补其上中下三等人户亦照原定

编排不许更改果有消乏事故有司验其丁产从公

定夺仍于各文册前面本县照依式样类总填图所

在有司官吏里甲敢有团局造册科敛害民或将各

处写到如式无差文册故行改抹刁蹬不收者许老

人指实连册绑縳害民吏典赴京具奏犯人处斩若

顽民赃诬排陷者抵罪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

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收过割一概

影射减除粮额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

口迁发化外

凡编排里长务不出本都且如一都有六百户将五

百五十户编为五里剩下五十户分派本都附各里

长名下带管当差不许将别都人口补辏其畸零人

户许将年老残疾并幼小十岁以下及寡妇外郡寄

庄人户编排若十岁以上者编入正管且如编在先

次十岁者今已该二十岁其十岁以上者各将年分

远近编排候长一体充当甲首其有全种官田人户

亦编入图内轮当

凡册式内定到田地山塘房屋车船各项款目所在

官司有者依式开写无者不许虚开若类县总都总

收除项下止许开写人丁事产总数不必备开花户

其州县将各里文册类总填图完备仍依定式将各

里人丁事产攒造一处另造类册一本于内分豁各

乡都人丁事产总数正官首领官吏躬亲磨筭查对

相同于各里并本州岛县总册后书名画字用印解赴

本府其提调正官首领官吏于各州县造到文册躬

亲检阅磨筭相同本府依定式另造总册一本于内

分豁各州县人丁事产总数并州县造到各项册后

一体开写年月书名画字用印直隶府州本府委官

一员率各州县提调造册官吏亲赍其布政司所辖

府州仍申解布政司本司官吏躬亲检阅磨筭相同

依式类造总册一本于内分豁各府州人丁事产总

数于各府州造到总册后填写年月书名画字用印

委官一员率各府州县官吏亲赍俱限年终进呈

凡庵观寺院已给度牒僧道如有田粮者编入黄册

与里甲纳粮当差于户下开写一户某寺院庵观某

僧某道当几年里长甲首无田粮者编入带管畸零

下作数

凡黄册字样皆细书大小行款高低照坐去式样面

上乡都保分等项照式刊印不许用纸浮贴其各州

县每里造册二本进呈册用黄纸面布政司府州县

册用青纸面

凡免造地方洪武二十四年奏准凡云南各府攒造

黄册除流官及土官驯熟府分依式攒造外其土官

用事边远顽野之处里甲不拘定式听从实编造贵

州宣慰司不造播州宣慰司附近通汉语者编造其

余夷民不造

又按会典二十四年令寄庄人户除里甲原籍排定

应役其杂泛差役皆随田粮应当又令在外布政

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俱给官钱买马市民轮流看

按续文献通考二十四年令各处布政司及直隶府

州县并各土官衙门所造黄册俱送户部转送后湖

收架委监察御史二员户科给事中一员户部主事

四员监生一千二百名以旧册比对清查如有户口

田粮埋没差错等项造册径奏取旨

洪武二十六年造册总计户口又定攒造黄册之法

按明会典二十六年造册户口数目人户总计一千

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人口总计六千五十四

万五千八百一十二口

浙江布政司人户二百一十三万八千二百二十五

户人口一千四十八万七千五百六十七口

江西布政司人户一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

户人口八百九十八万三千四百八十一口

湖广布政司人户七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十一户人

口四百七十万二千六百六十口

福建布政司人户八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七户人

口三百九十一万六千八百六口

北平布政司人户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九十二户人

口一百九十二万六千五百九十五口

山东布政司人户七十五万三千八百九十四户人

口五百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七十六口

山西布政司人户五十九万五千四百四十四户人

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口

河南布政司人户三十一万五千六百一十七户人

口一百九十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二口

陜西布政司人户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六户人

口二百三十一万六千五百六十九口

四川布政司人户二十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九户人

口一百四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八口

广东布政司人户六十七万五千五百九十九户人

口三百万七千九百三十二口

广西布政司人户二十一万一千二百六十三户人

口一百四十八万二千六百七十一口

云南布政司人户五万九千五百七十六户人口二

十五万九千二百七十口

应天府人户一十六万三千九百一十五户人口一

百一十九万三千六百二十口

苏州府人户四十九万一千五百一十四户人口二

百三十五万五千三十口

松江府人户二十四万九千九百五十户人口一百

二十一万九千九百三十七口

常州府人户一十五万二千一百六十四户人口七

十七万五千五百一十三口

镇江府人户八万七千三百六十四户人口五十二

万二千三百八十三口

庐州府人户四万八千七百二十户人口三十六万

七千二百口

凤阳府人户七万九千一百七户人口四十二万七

千三百三口

淮安府人户八万六百八十九户人口六十三万二

千五百四十一口

扬州府人户一十二万三千九十七户人口七十三

万六千一百六十五口

徽州府人户一十二万五千五百四十八户人口五

十九万二千三百六十四口

宁国府人户九万九千七百三十二户人口五十三

万二千二百五十九口

池州府人户三万五千八百二十六户人口一十九

万八千五百七十四口

太平府人户三万九千二百九十户人口二十五万

九千九百三十七口

安庆府人户五万五千五百七十三户人口四十二

万二千八百四口

广德州人户四万四千二百六十七户人口二十四

万七千九百七十九口

徐州人户二万二千六百八十三户人口一十八万

八百二十一口

滁州人户三千九百四十四户人口二万四千七百

九十七口

和州人户九千五百三十一户人口六万六千七百

一十一口

又按会典二十六年定凡各处户口每岁取勘明白

分豁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总数县报于州州类总报

之于府府类总报之于布政司布政司类总径达户

部立案以凭稽考仍每十年户部具奏行移各布政

司府州县攒造黄册编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三等人

户遇有差役以凭点差若有逃移者所在有司必须

穷究所逃去处移文勾取赴官依律问罪仍令复业

又按会典二十六年定凡各处有司十年一造黄册

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户仍开军民匠等籍除排年

里甲依次充当外其大小杂泛差役各照所分上中

下三等人户点差

成祖永乐元年令选各处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

按明会典永乐元年令选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

广东广西陕西河南及直隶苏松常镇扬州淮安庐

州太平宁国安庆徽州等府无田粮并有田粮不及

五石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附顺天府籍优免差役

五年

永乐十九年令覆审逃户准于所在官司收籍

按明会典十九年令原籍有司覆审逃户如户有税

粮无人办纳及无人听继军役者发回其余准于所

在官司收籍拨地耕种纳粮当差其后仍发回原籍

有不回者勒于北京为民种田

宣宗宣德三年令应当富户之家再免二丁杂役以

备供送

按明会典宣德三年令应当富户之家所在官司再

免二丁杂泛差役以备供送

宣德五年奏准逃户已成产业许告官寄籍其余逃

民及窝家俱发充军容隐者照例坐罪

按明会典五年奏准逃户已成产业每丁种有成熟

田地五十亩以上者许告官寄籍见当军民匠等

差及有百里之内开种田地或百里之外有文凭分

房趁田耕种不悞原籍粮差或远年迷失乡贯见住

深山旷野未经附籍者许所在官司取勘见数造册

送部查考其余不回原籍逃民及窝家俱发所在卫

所充军照例拨与田地耕种办纳子粒若军卫屯所

容隐者逃民收充本卫所屯军窝家并余人等照隐

藏逃军榜例发边卫充军该管军卫有司官吏旗军

邻里容隐者照例坐罪若逃军诈作逃民许限内自

首各还原卫所著役限外不首者逃军并窝家亦照

榜例问断

宣德六年定富户在京入籍逃回原籍罪

按明会典六年令富户在京入籍逃回原籍或躲避

他处顺天应天府官查出申部令所在官司实时挨

究解发若亲邻里老知者许于官司出首免罪本人

能自首赴京者亦免罪若知而不首及有司占恡不

发即便究问正犯发口外充军事故死绝等项各该

官司照数佥补

英宗正统元年令犯死罪官吏收籍顺天府又令各

处府州县造逃户周知文册送巡抚并清军御史处

督令复业

按明会典正统元年令刑部都察院所犯死罪官吏

及粮长大户免运收籍顺天府其原佥富户有病

故者免佥补

凡逃户正统元年令山西河南山东湖广陕西南北

直隶保定等府州县造逃户周知文册备开逃民乡

里姓名男妇口数军民匠等籍及遗下田地税粮

若干原籍有无人丁应承粮差若系军籍则开某卫

军役及有无缺伍送各处巡抚并清军御史处督令

复业其已成家业愿入册者给与户由执照仍令照

数纳粮若本户原有丁多税粮十石以上今止存一

二丁者认种地五十亩原籍有人办粮者每人认种

地四十亩俱照轻租民田例每亩起科五升三合五

勺原系军匠籍者仍作军匠附籍该卫缺人则发遣

一丁补役该轮班匠则发遣一丁当匠原籍民籍

者俱作民籍户免盐课量加税粮如仍不首虽

首而所报人口不尽或展转逃移及窝家不举首者

俱发甘肃卫所充军

正统二年令挨勘流民名籍

按明会典二年令各处有司委官挨勘流民名籍男

妇大小丁口排门粉壁十家编为一甲互相保识分

属当地里长带管若团住山林湖泺或投托官豪势

要之家藏躲抗拒官司不服招抚者正犯处死户下

编发边卫充军里老窝家知而不首及占恡不发者

罪同

正统三年令四川官员取勘各姓合为一户者另为

立户

按明会典三年令四川清军官员取勘各府州县人

户有三姓五姓十姓合为一户者俱各另为立户应

当粮差不许合户附籍

正统四年添设各处佐贰官抚治流民

按明会典四年添设山东山西河南陜西湖广布政

司所属并顺天等府州佐贰官各一员抚治流民事

简地方革罢

正统五年令贫难户止听轻役

按明会典五年令各府州县每岁查见在人户凡有

粮而产去及有丁而家贫者为贫难户止轻役

正统七年诏免年七十以上丁户仍于本州岛县人户

内佥补逃者问罪全家充军

按明会典七年诏免年七十以上无依单丁无力富

户仍照数于本州岛县殷实人户内佥补逃者本身问

罪全家起发永远充军

正统八年令逃军人等自首免罪罪重者量与宽减

不服招抚者户长充军不首者发边卫充军

按明会典八年令逃军逃匠逃囚人等自首免罪各

发着役罪重者从实开奏量与宽减其逃民不报籍

复业团聚非为抗拒官府不服招抚者户长照南北

地方发缺军卫所充军家口随住逃军逃匠逃囚人

等不首者发边卫充军

正统十一年令顺天府每十年一次审勘富户

按明会典十一年令顺天府每十年一次委官审勘

富户若有年老消乏等项行移原籍官司佥补

正统十二年奏准查造各处黄册

按明会典凡查造委官十二年奏准南京户部清查

各处黄册于国子监取监生四十名户部委官一员

提督另誊查对发各该司府州县对款改造差吏径

送南京户部仍类造改过总册一本送部查考差错

官吏人等查提问罪

正统十三年奏准老疾致仕事故等官离原籍千里

之外不能还乡者许令收附

按明会典凡附籍人户十三年奏准天下诸司衙门

老疾致仕事故等项官员离原籍千里之外不能还

乡者许各所在官司行原籍官司照勘原系军民匠

籍照旧收附如遇缺伍失班即送壮丁补役如原籍

无人办纳税粮于附近州县照数拨与地亩承种纳

粮抵补原籍该纳之数若附近原籍不及千里者仍

发回纳粮当差

代宗景泰元年令里长甲首户下人丁当差又令各

处市民养马

按明会典景泰元年令里长户下空闲人丁与甲首

户下人丁一体当差若隐占者许甲首首告又令

各处有司马夫二十丁买马十丁养马俱于市民佥

景泰二年奏准分户寄籍并攒造黄册之法

按明会典二年奏准凡各图人户有父母俱亡而兄

弟多年各爨者有父母存而兄弟近年各爨者有先

因子幼而招婿今子长成而婿归宗另爨者有先无

子而乞养异姓子承继今有亲子而乞养子归宗另

爨者俱准另籍当差其兄弟各爨者查照各人户内

如果别无军匠等项役占规避窒碍自愿分户者听

如人丁数少及有军匠等项役占窒碍仍照旧不许

分居

凡各里旧额人户除故绝并全户充军不及一里者

许归并一里当差余剩人户发附近外里辏图编造

不许寄庄若有诡立姓名者许首告改正其有自愿

卖与本处人民为业除豁寄庄户籍者听若违例寄

庄者所在有司拘问田地入官其军卫官下家人旗

军下老幼余丁曾置附近州县田地愿将人丁事产

于所在州县附籍纳粮当差者听

凡各处招抚外郡人民在境居住及军民官员事故

改调等项遗下家人弟男子侄置有田地已成家业

者许令寄籍将户内人丁事产报官编入图甲纳粮

当差仍于户下注写原籍贯址军民匠等户及今

收籍缘由不许止作寄籍名色如违所在官司解京

发口外充军田产入官

凡攒造黄册如有奸民豪户通同书手或诡寄田地

飞走税粮或瞒隐丁口脱免差徭或改换户籍埋没

军伍匠役者或将里甲那移前后应当者许自首改

正入籍免本罪其各司府州县委官并当该官吏提

督书算从实攒造仍先以提调委官并书算姓名贯

址造册一本缴部如有似前作弊者事发问罪充军

景泰三年令官员遗下子弟有畏避原籍军匠役

报作民籍寄住者押发原籍收管听继攒造黄册官

吏里书人等作弊者并发口外

按明会典三年令文职改调事故等项官员遗下家

人子弟如有畏避原籍军匠役朦胧报作民籍寄

住以致原籍缺役者不分年月久近已未附籍押发

原籍官司收管听继又按会典三年令各处攒造

黄册官吏里书人等捏甲作乙以有为无以无为有

者事发所在官司解京并发口外为民

景泰六年奏准四川极边州县免造黄册

按明会典六年奏准四川威州并保县极边番夷黄

册免造

英宗天顺五年奏准流移人等为业已久者造入黄

册纳粮当差

按明会典天顺五年奏准各处流移人户及军民官

员事故遗下家人先年编成里甲开垦荒地为业已

久者各府委官丈量俱照轻则每亩起科秋粮米二

升三合草一斤造入黄册纳粮当差如仍寄籍及不

附籍者解原籍复业田产入官凡各司府州县总册

各委官吏亲赍进呈其各里文册另差官径送南京

户部

天顺八年令在营官军户丁舍余不许附近寄籍又

诏富户有故不必佥补又添设湖广参议抚治流民

按明会典八年令在营官军户丁舍余不许附近寄

籍如原籍丁尽许摘丁发回

凡富户天顺八年诏在京富户今后如有事故不必

佥补

凡流民天顺八年添设湖广布政司参议一员于荆

襄汉阳等府抚治流民

宪宗成化元年添设陕西按察司副使抚治汉中府

流民

按明会典成化元年添设陕西按察司副使一员于

汉中府抚治流民

成化二年定军职漏报户下舍人罪

按明会典二年令在京军职漏报户下舍人者发边

方立功三年

成化六年奏准流民归籍之例又令军户不许将子

弟过房

按明会典六年奏准流民愿归原籍者有司给与印

信文凭沿途军卫有司每口给口粮三升其原籍无

房者有司设法起盖草房四间仍不分男妇每大口

给与口粮三斗小口一斗五升每户给牛二只量给

种子审验原业田地给与耕种优免粮差五年仍给

下帖执照又令军户不许将弟男子侄过房与人

脱免军伍

成化七年令问流民潜住山场为非之罪

按明会典七年令荆襄南阳等处深山穷谷系旧禁

山场若不附籍流民潜住团聚为非者许军卫有司

巡捕官兵里老人等拘送各该官司问刑衙门问发

边远充军窝藏之家罪同若不系禁约山场止于余

外平地州县军屯官庄藏住不报籍者递发原籍当

差逃囚军匠人等不分山内山外俱发边卫充军

成化十四年令查勘在逃富户

按明会典十四年令顺天府查勘在逃富户应清勾

者造册送部发各该司府州县拘解补役

成化十六年令清理富户籍册

按明会典十六年令各府委官清理原造富户籍册

不得违例佥补勾丁及以应放免者重役其富户为

事抵充在厢病故者免勾补逃亡病故者仍勾一丁

终身除豁

成化十七年添设四川按察司副使抚治流民

按明会典十七年添设四川按察司副使一员于重

夔保顺四府抚治流民

成化十八年令各卫所附籍军丁尽发原卫其有籍

名产业者准留一丁顶补附籍

按续文献通考十八年令各卫所附籍军丁无粮草

者尽发原卫当差有疑有阙者户留一丁顶补其原无

籍名有产欲报者亦准一丁附籍

成化二十三年诏山陕河南等处军民先因饥荒典

卖妻妾子女者许首告给价赎取

按明会典二十三年诏陕西山西河南等处军民先

因饥荒逃移将妻妾子女典卖与人者许典买之家

首告准给原价赎取归宗其无主及愿留者听隐匿

者罪同

孝宗弘治元年令各处该年均徭人户止编本等差

役不许分外加增又令在京事故校尉人等照回当

按明会典弘治元年令各处审编均徭查照岁额差

使于该年均徭人户丁粮有力之家止编本等差役

不许分外加增余剩银两贫难下户并逃亡之数听

其空闲不许征银及额外滥设听差等项科差违者

听抚按等官纠察问罪奏请改调不举者坐罪镇守

衙门不许干预均徭又令在京事故校尉力士幼

军厨役随住人口照回当差其有在京潜住冒顶军

匠者递回

弘治三年奏准造册委官之法

按明会典三年奏准各处大造黄册俱责成分巡分

守知府正官其州县监造官不拘正佐但推选行止

端庄年力精锐干办明敏者专管仍先令里书抄写

原本旧管交监造官即拘排年里甲亲供似册供词

细开人口正耗税粮出入户籍缘由其有旧本宿弊

许自首改正免罪监造官参详考订攒造册稿然后

别选谙晓书手依稿誊写定限二三月完送本府知

府亲自磨对仍拘原供排年里甲覆审明白申送分

巡分守处辩验印封类解如经该官吏不用心查对

里书故将原册改抹致有丁口增减田粮飞走户籍

错乱者本犯发附近卫所充军里书发口外为民若

干碍监造官员亦治以枉法重罪其黄册字俱照题

本字样真楷书写字事选委司府官员率领各属经

该官吏定限年终到部送后湖查考中闲查有洗改

字样过违限期先将差来人问罪若事干军伍税粮

重情一体查究照例处治其黄册俱用厚纸背面如

法装钉仍于册内乡都图里之上书写某府州县里

保军民匠等籍易于查究

弘治四年造册户口数目又奏准造册之法

按明会典四年造册户口数目人户总计九百一十

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户人口总计五千三百二十

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口

浙江布政司人户一百五十万三千一百二十四户

人口五百三十万五千八百四十三口

江西布政司人户一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二十九

户人口六百五十四万九千八百口

湖广布政司人户五十万四千八百七十户人口三

百七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口

福建布政司人户五十万六千三十九户人口二百

一十万六千六十口

山东布政司人户七十七万五百五十五户人口六

百七十五万九千六百七十五口

山西布政司人户五十七万五千二百四十九户人

口四百三十六万四百七十六口

河南布政司人户四十三万六千八百四十三户人

口二百六十一万四千三百九十八口

陕西布政司人户三十万六千六百四十四户人口

三百九十一万二千三百七十口

四川布政司人户二十五万三千八百三户人口二

百五十九万八千四百六十口

广东布政司人户四十六万七千三百九十户人口

一百八十一万七千三百八十四口

广西布政司人户四十五万九千六百四十户人口

一百六十七万六千二百七十四口

云南布政司人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户人口一十

二万五千九百五十五口

贵州布政司人户四万三千三百六十七户人口二

十五万八千六百九十三口

顺天府人户一十万五百一十八户人口六十六万

九千三十三口

永平府人户二万三千五百三十九户人口二十二

万八千九百四十四口

保定府人户五万六百三十九户人口五十八万二

千四百八十二口

河间府人户四万二千五百四十八户人口三十七

万八千六百五十八口

真定府人户五万九千四百三十九户人口五十九

万七千六百七十三口

顺德府人户二万一千六百一十四户人口一十八

万一千八百二十五口

广平府人户二万七千七百六十四户人口二十一

万二千八百四十六口

大名府人户六万六千二百七户人口五十七万四

千九百七十二口

延庆州旧为隆庆人户一千七百八十七户人口二

千五百四十四口

保安州人户四百四十五户人口一千五百六十口

应天府人户一十四万四千三百六十八户人口七

十一万一千三口

苏州府人户五十三万五千四百九户人口二百四

万八千九十七口

松江府人户二十万五百二十户人口六十二万七

千三百一十三口

常州府人户五万一百二十一户人口二十二万八

千三百六十三口

镇江府人户六万八千三百四十四户人口一十七

万一千五百八口

庐州府人户三万六千五百四十八户人口四十八

万六千五百四十九口

凤阳府人户九万五千一十户人口九十三万一千

一百八口

淮安府人户二万七千九百七十八户人口二十三

万七千五百二十七口

扬州府人户一十万四千一百四户人口六十五万

六千五百四十七口

徽州府人户七千二百五十一户人口六万五千八

百六十一口

宁国府人户六万三百六十四户人口三十七万一

千五百四十三口

池州府人户一万四千九十一户人口六万九千四

百七十八口

太平府人户二万九千四百六十六户人口一十七

万三千六百九十九口

安庆府人户四万六千五十户人口六十万六千八

十九口

广德州人户四万五千四十三户人口一十二万七

千七百九十五口

徐州人户三万四千八百八十六户人口三十五万

四千三百一十一口

滁州人户四千八百四十户人口四万九千七百一

十二口

和州人户七千四百五十户人口六万七千一十六

又按会典四年奏准先年造册之时有将丁口漏报

或税粮诡寄户籍那移者许先行备开缘由自首本

管州县申详合于司府查对相同明白改正免罪其

官吏里书人等如有通同作弊照例问罪造册完日

州县各计人户若干填写帖文各一纸后开年月并

填委官里书人役姓名用印钤盖申达司府知会给

发各户亲领执照使知本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丁

粮各若干凭此纳粮当差下次造册各户抄誊正本

开报州县以为凭据

弘治五年题准顺天府在逃富户每户每年征银三

两帮贴厢长当差又令顺天府所属人民私自投充

陵海等户者其户下人丁照旧纳粮当差

按明会典五年题准顺天府在逃富户各省不必起

解每户每年征银三两总类进表官顺赍到部转发

宛大二县帮贴见在厢长当差又按会典五年令

顺天府所属人民有私自投充陵户海户及勇士校

尉军厨躲避粮差者除本役外其户下人丁照旧纳

粮当差

弘治八年添设河南布政司参政抚治流民

按明会典八年添设河南布政司参政一员于南阳

府抚治流民

弘治九年令分巡汝南道兼理抚民

按明会典九年令河南分巡汝南道佥事兼理抚民

听抚治郧阳都御史节制

弘治十三年奏准军户子孙畏役开户者问罪凡继

子不得于所后之亲听其别立又令攒造黄册备开

军户以便查考

按明会典十三年奏准军户子孙畏惧军役另开户

籍或于别府州县入赘寄籍等项及至原卫发册清

勾买嘱原籍官吏里书人等捏作丁尽户绝回申者

俱问罪正犯发烟瘴地面里书人等发附近卫所充

军官吏参究治罪又奏准凡无子立嗣除依律令

外若继子不得于所后之亲听其告官别立其或择

贤能及所亲爱者不许宗族指以次序告争并官司

受理若义男女婿为所后之亲喜悦者听其相为依

倚不许继子并本生父母用计逼逐仍依大明令分

给财产若无子家贫听其卖产自赡又令攒造黄

册系军户者务备开某户某人及于某年月日为某

事发充某卫所军其有事故等项亦备细开具以便

查考

弘治十五年黄册民数

按图书编黄册民数弘治十五年南北直隶府州并

十三布政司户总计九百六十九万一千五百四十

八口总计六千一百四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五

南直隶户一百九十万九千二百二十七口一千一

十七万九千二百五十三

北直隶户四十二万七千一百四十四口四百二十

万五千三百四十七

浙江布政司户一百五十万一千三百四口五百二

十七万七千八百六十二

四川布政司户二十五万七千三百五十七口二百

六十六万八千七百九十一

广西布政司户一十八万二千四百二十二口一百

万五千四十二

江西布政司户一百三十八万五千一百三十八口

六百八十九万五千二百九十三

湖广布政司户五十一万七千六百七十四口四百

一十七万三千二百八十五

山东布政司户八十五万八千五百五十七口七百

六十二万一千二百一十

陜西布政司户三十六万二千五十一口三百九十

三万四千一百七十六

山西布政司户五十八万八千九百六十二口四百

八十七万九百六十五

福建布政司户五十万八千六百四十九口二百六

万二千六百八十三

广东布政司户四十七万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一百

八十五万八千二百五十七

河南布政司户五十五万九百七十三口四百九十

八万九千三百二十

云南布政司户一十二万六千八百七十四口一百

四十一万九十四

贵州布政司户四万三千三百五十四口二十六万

四千七百九十八

弘治十七年令清查地方流民

按明会典十七年令抚按官严督所属清查地方流

民久住成家不愿回还者就令附籍优免粮差三年

如只身无产并新近逃来军匠等籍递回原籍仍从

实具奏稽考

武宗正德六年议准官吏人等子弟寄住年久成家

许编入正图甲首纳粮当差又奏准排年编册之法

按明会典正德六年议准各文武官员吏典人等有

因升降改调死亡等事故遗下家人弟男子侄寄住

年久成家看守坟茔除已经附籍不许纷更外中闲

若有遗漏人丁并有遗下地土文职官吏务要移文

原籍官司武职官员亦要行移升降改调卫所照勘

别无诈冒许将丁产尽数报官编入正图甲首纳粮

当差仍于户下注写原籍原任贯址及今收籍缘由

如仍作寄籍见任当差随住田产入官若先前漏报

今续有遗下愿回原籍愿去见任者所在官司仍移

文前去知会又按会典正德六年奏准排年里长

僧道有田粮者编入黄册同里甲纳粮当差无粮者

编入带管畸零世家大族规避重差花分小户者许

令首改归并

正德十五年议准攒造里甲之法

按明会典十五年议准今后攒造里甲止据人户丁

产见在官第其等则如或本里人户不敷十甲之数

就于附近里内人户拨补完足若分析户籍不问本

里他图本图果有消乏亦许还并

世宗嘉靖六年诏流民复业并告种荒田者俱免粮

役三年又诏查审京师附住年久者责令附籍

按明会典嘉靖六年诏今后流民有复业者除免三

年粮役不许勾扰其荒白田地有司出给告示晓谕

许诸人告种亦免粮役三年三年后如果成熟量纳

轻粮如有不遵官吏里甲人等一体治罪各州县官

有设法招抚流民复业及招人开垦承种荒白田地

数多者俱作贤能官保荐擢用

凡附籍人户嘉靖六年诏巡城御史严督各该兵马

司官查审京师附住各处军民人等除浮居客商外

其居住年久置立产业房屋铺面者责令附籍宛大

二县一体当差仍暂免三年以示存恤若有冒假卫

所籍贯者行勘发遣

嘉靖九年令查勘流民寄住年久者准令附籍又题

准归并里甲查造委官及行各该抚按官查军民匠

一体分户之法

按明会典九年令各省乘大造之年查勘各属流民

置有产业住种年久者准令附籍当差其余俱各省

令回籍生理如或曾经为盗为非事露改易姓名越

境潜住者许地方里老举首拏问若富豪大户容留

及知而不举者查照律例从重问拟又令抚按官招

抚流民令各还乡查将本处仓库堪动钱粮并近开

事例银两量给牛具种子使各安生业毋致失所

凡附籍人户九年题准今后大造之年各该州县如

有流民在彼寄住年久置有田产家业不愿还乡者

查照流民事例行文原籍查勘明白许令收造该州

县册内填入格眼照例当差纳粮不许捏为畸零等

项名色及破调容隐作为贴户查出依律治罪其不

愿入籍者就令还乡仍行该州县安辑得所免其杂

泛差役三年

又按会典九年题准各处州县查审消乏里分不成

甲者验其丁产归并务使一十一户为一甲

凡查造委官九年题准吏部将浙江等十三布政司

官每司各推一员疏名上请及行南北直隶抚按官

会推所属佐贰官每府州各一员疏名上闻各提调

督理大造黄册不许别项差占仍降勑各该委官以

便行事若有纸张粉饰差错稽迟等弊俱听后湖管

册官指名参究不分已未升迁俱照例以罢软黜退

按图书编军匠开户嘉靖九年十月内户部题该学

士桂奏为授时任民事臣考近来有工匠不许开户

之例盖为军匠逃亡事故而设迩来军户有原不同

户而求告合户者又有串令近军同姓之人投告而

合户者匠籍亦然于是军匠有人及数千丁地及数

千顷辄假例不分户为辞于是里长甲首人丁事产

不及军匠人户百分之一其法止当不分军民匠

等籍限田限丁将州县人户事产通融总筭一体分

户等因该本部查得大明会典内一款凡军户子孙

畏惧军役另开户籍或于别府州县入赘寄籍等项

及至原卫发册清勾买嘱原籍官吏里书人等捏作

丁尽户绝回申者俱问罪正犯发烟瘴地面里书人

等捏作丁尽户绝发附近卫所俱充军官吏参究治

罪今本官奏要将州县人户通融总算一体分户盖

欲同籍则承军伍之役分户则应里甲之差今如湖

广之垛籍山东之分开审差是矣合行各该抚按官

查照施行

嘉靖十年令今次黄册照依旧式穿甲攒造

按明会典十年令巡按御史备行布政司及南北两

直隶府州县今次黄册照依旧式穿甲攒造违者听

后湖管册官查究

嘉靖二十一年黄册民数

按图书编黄册民数嘉靖二十一年南北直隶并浙

江等十三布政司户总计九百九十七万二千二百

二十九口总计六千二百五十三万一百九十五

南直隶户二百一万五千六百四十六口一千四十

万二千一百九十八

北直隶户四十四万八千六十一口四百五十六万

八千二百五十九

浙江布政司户一百五十二万八千一百五十七口

五百一十万八千八百五十五

江西布政司户一百三十五万七千四十八口六百

九万八千九百三十一

湖广布政司户五十四万二千九百一十五口四百

四十三万六千二百五十五

山东布政司户八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二口七百

七十一万八千二百二

山西布政司户五十九万二千八百九十口五百六

万九千五百一十五

河南布政司户六十万三千八百七十一口五百二

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五

福建布政司户五十一万九千八百七十八口二百

一十一万一千二十七

四川布政司户二十六万八百八十五口二百八十

万九千一百七十

陕西布政司户三十九万五千六百七口四百八万

六千五百五十八

广东布政司户四十九万二千九百六十一口二百

五万一千二百四十三

广西布政司户二十万九千一百六十四口一百九

万三千七百七十

云南布政司户一十二万三千五百三十七口一百

四十三万一千一十七

贵州布政司户四万四千二百五十七口二十六万

六千九百二十

嘉靖二十四年议准海州疲惫停其原额富户

按明会典二十四年议准直隶海州地方疲惫其原

额富户俱停革

嘉靖二十九年题准减富户银两

按明会典二十九年题准将原收富户银内动支四

百两给宛大二县厢长代役仍行各原籍查各富户

果系逃亡节年累徭户帮佥者自本年为始每名减

银一两止征二两解部如前收给立法稽考如本户

尚有丁者于本户征银不许累及别甲其二十八年

以前全征在官者立限解部转发济边

嘉靖四十一年令辽东饥民流移者给文遣归又令

大造黄册

按明会典四十一年令辽东饥民流入永平河间海

傍住居及航海渡登莱者给文遣归势家占恡不发

者以隐匿逃军论又按会典四十一年令大造黄

册完解后湖之日管册官即会大数缮写首列祖宗

以来户口田土税粮总数继开今日总数务期简核

进献御览在湖库匠旧止一百一十名各库册虽及

二年难以晒晾一周今后每一大造库房三十间量

加四十二名听将查册书手分派每书手二名领匠

八名将库册清晒周而复始永为定规有作弊毁裂

册籍等项比弃毁制书律论

按续文献通考四十一年题准吏部将浙江等十三

布政司官每司各推一员疏名上请及行南北直隶

抚按官会推所属佐贰官每府州各一员疏名上闻

各提调督理大造黄册不许别项差占仍降勅各该

委官以便行事若有纸张粉饰差错稽迟等弊俱听

后湖管册官指名参究不分己未升迁俱照例以罢

软黜退

户口部汇考九

明二

神宗万历六年上户口总数

按明会典万历六年户口数目人户总计一千六十

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户人口总计六千六十九万

二千八百五十六口

浙江布政司人户一百五十四万二千四百八户人

口五百一十五万三千五口

江西布政司人户一百三十四万一千五户人口五

百八十五万九千二十六口

湖广布政司人户五十四万一千三百一十户人口

四百三十九万八千七百八十五口

福建布政司人户五十一万五千三百七户人口一

百七十三万八千七百九十三口

山东布政司人户一百三十七万二千二百六户人

口五百六十六万四千九十九口

山西布政司人户五十九万六千九十七户人口五

百三十一万九千三百五十九口

河南布政司人户六十三万三千六十七户人口五

百一十九万三千六百二口

陕西布政司人户三十九万四千四百二十三户人

口四百五十万二千六十七口

四川布政司人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户人

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口

广东布政司人户五十三万七百一十二户人口二

百四万六百五十五口

广西布政司人户二十一万八千七百一十二户人

口一百一十八万六千一百七十九口

云南布政司人户一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户人口

一百四十七万六千六百九十二口

贵州布政司人户四万三千四百五户人口二十九

万九百七十二口

顺天府人户一十万一千一百三十四户人口七十

万六千八百六十一口

永平府人户二万五千九十四户人口二十五万五

千六百四十六口

保定府人户四万五千七百一十三户人口五十二

万五千八十三口

河闲府人户四万五千二十四户人口四十一万九

千一百五十二口

真定府人户七万四千七百三十八户人口一百九

万三千五百三十一口

顺德府人户二万七千六百三十三户人口二十八

万一千九百五十七口

广平府人户三万一千四百二十户人口二十六万

四千八百九十八口

大名府人户七万一千一百八十户人口六十九万

二千五十八口

延庆州人户二千七百五十五户人口一万九千二

百六十七口

保安州人户七百七十二户人口六千四百四十五

应天府人户一十四万三千五百九十七户人口七

十九万五百一十三口

苏州府人户六十万七百五十五户人口二百一万

一千九百八十五口

松江府人户二十一万八千三百五十九户人口四

十八万四千四百一十四口

常州府人户二十五万四千四百六十户人口一百

万二千七百七十九口

镇江府人户六万九千三十九户人口一十六万五

千五百八十九口

庐州府人户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三户人口六十二

万二千六百九十八口

凤阳府人户一十一万一千七十户人口一百二十

万三千三百四十九口

淮安府人户一十万九千二百五户人口九十万六

千三十三口

扬州府人户一十四万七千二百一十六户人口八

十一万七千八百五十六口

徽州府人户一十一万八千九百四十三户人口五

十六万六千九百四十八口

宁国府人户五万二千一百四十八户人口三十八

万七千一十九口

池州府人户一万八千三百七十七户人口八万四

千八百五十一口

太平府人户三万三千二百六十二户人口一十七

万六千八十五口

安庆府人户四万六千六百九户人口五十四万三

千四百七十六口

广德州人户四万五千二百九十六户人口二十二

万一千五十三口

徐州人户三万七千八百四十一户人口三十四万

五千七百六十六口

滁州人户六千七百一十七户人口六万七千二百

七十七口

和州人户八千八百户人口一十万四千九百六十

皇清

国初户口定制

大清会典八旗壮丁岁有增益立法编审最为详密

其投充买卖人口渐为限制具有成规备列于

国初定每壮丁三百名编为一佐领又

谕编审各旗壮丁时令各该佐领稽察已成丁者增

入丁册其老弱幼丁不应入册系沈阳者赴渖

阳勘验系东京者赴鞍山勘验有隐匿者壮丁

入官伊主及该佐领拨什库各罚责有差又

定置买人丁及新成幼丁许令编入本佐领误

编入别佐领下者退回又

谕八旗新添壮丁每旗编佐领三十有逃亡缺少者

于诸王贝勒贝子等府壮丁内拨补足额仍将

该佐领治罪嗣后每三年编审一次又定每

佐领编壮丁二百名又定凡旗下人远离本

佐领居住者人口财物入官该佐领拨什库罚

责有差又定旗员子侄俟十八岁登记部档

后方许分居如未及岁数擅分居者议罚又

定首先登城壮丁准其开户并将胞兄弟嫡伯

叔带出仍偿原主身价又定新满洲壮丁令

酌拨旧丁内编成佐领

凡抚养承嗣

国初定无嗣人抚养他人之子许报明该旗王贝

勒都统送部注籍增入本佐领壮丁数内若私

自抚养者断回原主

凡买卖人口

国初定旗下买卖人口赴各该旗市交易若越至

他旗市被执者身价二分入官一分给拏获之

人又定满洲壮丁越旗卖出被首者身价二

分入官一分给首告之人买主无罪该管佐领

知情者治罪壮丁撤回拨给本旗不知情者壮

丁撤回拨给本佐领下贫人又定有将人父

子兄弟夫妇分卖者所卖之族俱入官又题

准阵获人口有将夫妇分卖者仍令给还完聚

不入官卖主鞭责

天聪五年

大清会典户律凡私刱庵院及私度僧道天聪五年

题准凡违法擅为喇嘛及私建寺庙者治罪若

已经呈明礼部者酌议准行

崇德八年

大清会典户律凡私刱庵院及私度僧道崇德八年

二月二十六日钦奉

太宗文皇帝谕旨除部册纪载寺庙外有不遵禁约新

行刱建修整者治以重罪其该管佐领拨什库

亦罪之钦此

顺治元年

大清会典编审八旗壮丁顺治元年题准王贝勒等

府壮丁每二名令一名披甲

凡投充人口顺治元年定凡旗下汉人有父母

兄弟妻子情愿入旗同居者地方官给文赴部

入册不许带田地投献

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凡投充人口顺治二年题准畿辅管庄人

等强压愚民及工匠勒令投充者在内许赴户

部五城御史顺天府在外赴道府州县告理审

实释放又题准有假借投充冒名奴仆混托

厮养或悍奴欺压故主部民凌厉本官及慢侮

缙绅倾陷富室占骗人口财物者事发治以重

顺治三年

大清会典凡投充人口顺治三年题准自次年为始

汉人投充旗下永行禁止

顺治四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原无定期或三年一次

或五年一次或十年一次现行例五年编审一

次其流民附籍及招民复业各有事例详载于

后顺治四年题准编审人丁凡年老残疾并逃

亡故绝者悉行豁免

顺治五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顺治五年题准三年一

次编审责成州县印官察照旧例造册年六十

以上开除十六以上添注

凡买卖人口顺治五年覆准投充人即系奴仆

本主愿卖者听

顺治六年

大清会典凡买卖人口顺治六年题准汉人不许带

出口外如口外人有来

盛京购买马匹乘机买人口者不准放出

顺治七年

大清会典凡投充人口顺治七年题准投充人置买

民间房地者房地并价银入官两主从重治罪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编审八旗壮丁顺治八年令原在

盛京编审另分户人有告称系伊奴仆者不准归

并系户籍内人有告称非系伊家奴仆亦不准

凡投充人口顺治八年题准旗下汉人欲回籍

探视亲戚者该主定限放归该佐领报部给票

前往如无部票即系私逃许地方官执解又

谕投充人生事害民本主该佐领知情者连坐前此

有司责治旗人问罪以致投充人益加横肆今

后地方官遇投充人犯罪与属民一体究治户

部刊示晓谕

凡买卖人口顺治八年题准朝鲜贡使隐匿人

口带往者鞭责计日罚银若本地人隐匿逃往

者正法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编审八旗壮丁顺治九年议准

内府及诸王府官员有劳绩素著者特选数员令

其开出府佐领各归所属佐领其父子兄弟闲

散者准其带出现有职任者不准带出其拨出

官员不必顶替

凡赎取人口顺治九年题准阵获人口准令赎

回凡有赎人者令嫡亲家属领归其身价两家

各取其平

顺治十年

大清会典凡买卖人口顺治十年题准八旗买卖人

口俱令该拨什库记册备查其民人令亲邻中

证立契赴本管衙门挂号钤印俱不必输税如

不记册无印契者即治以私买私卖之罪

顺治十一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顺治十一年覆准每三

年编审之期逐里逐甲审察均平详载原额开

除新收实在每名征银若干造册送部如有隐

匿捏报依律治罪又覆准编审户口以顺治

十二年为始直隶责成守道各省责成布政司

至编审之期或三年或五年仍照旧例

凡流民附籍顺治十一年题准凡外省流民附

籍年久者与土著之民一体当差新附籍者五

年后当差又覆准各旗官员及富户有能捐

赀安插穷丁者报部题请叙录

顺治十二年

大清会典凡流民附籍顺治十二年覆准州县官安

插流民一千名至五千名者准与纪录督抚总

计通省名数议叙

顺治十三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顺治十三年覆准每五

年编审一次又议准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全

书内有妇女盐钞银按口征派不等余省无妇

女名色其盐钞银均派地丁内仍照旧行不必

更张

顺治十四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顺治十四年题准编审

户口州县官增丁至二千名以上各予纪录

顺治十五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顺治十五年议准各省

编审人丁五年一次造册具题令于编审次年

八月内到部如不照限题报者经管各官俱照

违限例议处府州县官编审年分借名造册科

派小民者从重处分督抚不行究参者一并议

顺治十六年

大清会典户律顺治十六年覆准凡无籍棍徒游手

好闲之人不许容留在京令八旗都统五城御

史严饬各该管官逐户挨查驱逐回籍有违法

者该管官即拏送部严审定罪如或徇情容隐

被人拿首即将该管都统以下拨什库以上分

别议处

顺治十七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顺治十七年覆准直省

每岁终各将丁徭赋籍汇报总数观户口消长

以定州县考成

凡招民复业顺治十七年覆准四川全定流民

思返故土令贵州督抚饬沿江州县隘口不得

拦阻听其乐归

凡编审八旗壮丁顺治十七年题准凡官员子

弟有职任者不拘定限岁数准其分户

凡投充人口顺治十七年题准投充人诬称不

系投充者审出鞭一百如果不系投充欺压良

民者亦鞭一百又题准有将另户人告称系

伊奴仆者鞭八十其投充人先未在地方纳粮

后将房地纳粮辄称不系投充者审出枷号一

个月鞭一百地方官混报者以抗违论经承责

三十板其民人住种满洲房地年久告称系自

己房地者责三十板又覆准各庄俱设屯拨

什库责成清察如有指称投充欺诈百姓者真

则解部究审如系假冒地方官依律究拟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户口总数顺治十八年总计直省人丁共

二千一百六万八千六百九丁

直隶顺天府人丁一十万四千三百九十二丁

永平府人丁九万三千五百九十一丁

保定府人丁四十一万七千八百二丁

河间府人丁二十一万九千七百五丁

真定府人丁一百八万六千二百九十九丁

顺德府人丁一十七万九千四百三十七丁

广平府人丁二十七万六千一十丁

大名府人丁四十六万七千二百四十二丁

延庆州人丁七千七百九丁

保安州人丁五千五百五丁

奉天府人丁三千九百五十二丁

锦州府人丁一千六百五丁

江南布政司人丁三百四十五万三千五百二

十四丁

浙江布政司人丁二百七十二万九十一丁

江西布政司人丁一百九十四万五千五百八

十六丁

湖广布政司人丁七十五万九千六百四丁

福建布政司人丁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八百八

山东布政司人丁一百七十五万九千七百三

十七丁

山西布政司人丁一百五十二万七千六百三

十二丁

河南布政司人丁九十一万八千六十丁

陕西布政司人丁二百四十万一千三百六十

四丁

四川布政司人丁一万六千九十六丁

广东布政司人丁一百万七百一十五丁

广西布政司人丁一十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二

云南布政司人丁一十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二

贵州布政司人丁一万三千八百三十九丁

凡流民附籍顺治十八年

诏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濒海居民迁移内地者令该

督抚确察速给田房安插得所仍须亲身料理

不得徒委属员

凡抚养承嗣顺治十八年题准凡无嗣人存日

抚养兄弟族人之子准承受家产若抚养他人

及奴仆之子不准承受若存日未曾立嗣故后

准近房承受如本族无人存日保结抚养异姓

之子亦准承受若无族人又无抚养异姓人其

家产本佐领从公拨给

凡买卖人口顺治十八年覆准旗下赴市买人

记册时该翼查明给以印照

康熙二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康熙二年题准州县编

审人丁增至二千名以上者经管官及督抚布

政司俱准纪录

凡投充人口康熙二年覆准凡投充人父兄伯

叔住种满洲房地子弟侄看守故土坟茔或子

弟侄住种满洲房地父兄伯叔看守故土坟茔

者行地方官查其输粮在先红册载名者即断

为民如投充后输粮者仍断与满洲

凡买卖人口康熙二年题准八旗买卖人口两

家赴市纳税记册令拨什库保结列名若系汉

人令五城司坊官查有该管官印票准买永着

为例

康熙三年

大清会典凡招民复业康熙三年议准四川寄寓外

省流民各督抚造册移送川抚拨给口粮舟车

差官护令复籍

凡赎取人口康熙三年题准已拨给山海关外

叛逆人犯妻子家仆有私行偷卖赎去者卖主

系官革职系民杖一百流三千里系旗人枷号

两个月鞭一百专管各官俱降二级调用如偷

卖赎军流等犯妻子家仆者亦照此例议处

康熙四年

大清会典凡流民附籍康熙四年覆准罢职官员本

身寄居各省者照例勒令回籍若本官既殁子

孙有田土丁粮已入版图者回籍附籍听其自

便

凡编审八旗壮丁康熙四年题准满洲蒙古有

一佐领余丁多至百名以上愿分作两佐领者

康熙五年

大清会典凡流民附籍康熙五年题准地方官招集

流民一百名者纪录一次

又户律康熙五年覆准五城司坊及巡捕三营

官查各该管地方有无业游手来历不明之人

即送该城钉回原籍仍查明犯事离籍情由拟

罪如该管官不行拿送别经查出者听该部议

处总甲等并容留居住之房主俱责三十板各

都统并步兵总尉严饬各该旗下佐领并各府

佐领责令骁骑校包衣大拨什库详查佐领下

人有将房屋招人赁住者查明来历并有保人

方许居住若有恶棍不务本业生事行诈者查

出送部审实依光棍定例治罪该地方官役不

行拿送别经发觉者照例分别议处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户律凡私刱庵院及私度僧道康熙六年

议准凡喇嘛将家人及私收人为班第并隐留

部册无名之喇嘛者喇嘛处绞家产籍没总管

大喇嘛罚牲三九扎萨克喇嘛罚牲二九得木

齐等罚牲一九入官俱革所管之职旗下官员

人等隐留私自行走之喇嘛班第及将家人送

与喇嘛为班第者系官议革系平人处死该管

都统副都统参领罚俸一年佐领骁骑校革任

拨什库鞭一百罚本犯银五十两给出首之人

家人出首者准其离主班第入官蒙古部落人

等隐留私自行走之喇嘛班第及将家人与属

下人送与喇嘛为班第者王贝勒各罚马一百

匹贝子公各罚马七十匹台吉他布囊各罚马

五十匹都统罚牲三九副都统罚牲二九参领

罚牲一九佐领骁骑校革职系平人处死其该

管之王贝勒各罚马七十匹贝子公各罚马五

十匹台吉他布囊各罚马三十匹都统副都统

各罚牲三九参领佐领各罚牲二九骁骑校罚

牲一九革任拨什库鞭一百革去拨什库十家

长鞭一百家产籍没以其半入官半给出首之

人如家人及所属之人出首者准其离主班第

入官民人隐留私自行走之喇嘛班第阿木道

等处喇嘛班第及将子弟家人送与喇嘛为班

第者本犯枷号三个月责四十板罚银五十两

给出首之人十家长及两邻知而不举者责四

十板该城御史及顺天府府尹罚俸一年该管

知县并兵马司指挥革职寺庙之僧道尼姑有

留隐喇嘛班第并阿木道等处喇嘛班第者住

持之僧道枷号三个月责四十板勒令为民住

持之尼姑与所住之喇嘛俱处绞同住之僧道

尼姑知而不举者责四十板为民罚住持之僧

道与同住之尼姑银五十两给出首之人该管

之僧道录司罚银一百两入官如空寺庙中有

喇嘛班第及阿木道等处喇嘛班第居住被人

拏首者该管僧道录司及专管僧道罚银一百

两以其半入官半给出首之人

康熙七年

大清会典凡招民复业康熙七年覆准见任文武大

小各官有能捐赀迁移四川流民归籍每一百

家以上者纪录一次四百家以上者加一级五

百家以上者加二级六百家以上者加三级七

百家以上者不论俸满即升招回之民责令地

方官安插得所

凡抚养承嗣康熙七年覆准凡抚养他人子为

嗣殁后其子本生父母年老乏嗣仍令归宗

又题准凡无嗣人家产亲兄弟承受者不议若

伯叔及兄弟之子承受有亲生女者给家产三

分之一若疎族人承受其女给家产五分之二

若应归佐领拨给者其女给家产之半若数少

难分及分拨余剩者俱给承受之人凡分给女

子无论人数止于应给分内分拨

凡赎取人口康熙七年覆准私赎叛逆家属照

例治罪人口身价俱入官

康熙八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八旗壮丁康熙八年题准凡调补

管别佐领者止准带本家壮丁若将伊兄弟族

中壮丁带往者俱令偿还

凡投充人口康熙八年

诏投充人生事害民者本主及该管佐领连坐本犯

正法妻孥家产入官罪不至死者本犯及妻孥

入官嗣后地方有司遇投充人犯罪与属民一

体责治

凡买卖人口康熙八年题准旗下买民令本管

官用印若隔属官用印照拏解良民例议处所

买之人释放为民两主各鞭责有差又题准

有将定例后所买之人捏作定例前年月用印

者事发用印官及买者卖者俱加等治罪又

诏差遣官员并督抚提镇大小各官不许买良民为

奴及转相馈送永行禁饬违者照略买良民例

治罪

康熙九年

大清会典凡投充人口康熙九年题准凡官员将投

充人称为纳粮之民并改粮册年月移送者革

职转申上司降一级调用巡抚罚俸一年如先

称不系投充后报投充者地方官降一级调用

该管上司罚俸一年巡抚罚俸六个月

康熙十年

大清会典户律凡私刱庵院及私度僧道康熙十年

议准凡隐留阿木道等处喇嘛班第者都统副

都统参领罚俸一年佐领骁骑校革职拨什库

鞭一百隐留之人系有职任官革任无职任官

革职系平人枷号一个月鞭一百又覆准凡

无业之人在街道打手鼓踢石球者拏送到部

系旗下人鞭五十系民责二十板

康熙十一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康熙十一年覆准赋役

全书内浙江等省妇女小口徭银改为食盐钞

银直隶流寓及山西久流近流人丁改为实在

人丁幼丁改为新编人丁

凡买卖人口康熙十一年议准凡在顺治十年

以前买人未用印信审时中证明白者断与原

主或无中证文契本人自称卖身是实者亦断

与买主自顺治十一年以后买人虽有中保未

曾用印者断出为民

康熙十二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康熙十二年覆准直省

编审概令缮疏具题

凡买卖人口康熙十二年题准旗下买民查系

白契断出为民者即递解原籍令地方官具文

报部并督抚备照

凡收养孤老康熙十二年题准赤子关系人命

抛残有戾天和凡旗下民人有贫穷不能抚养

其子者许送育养婴儿之处听其抚养如有轻

弃道涂致伤生命及家主逼勒奴仆抛弃婴儿

者责令八旗佐领五城御史严行禁饬

康熙十三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康熙十三年议准江南

有隐占诡寄包揽诸弊皆因赋役不均宜通计

该州县田地总额与里甲之数均分办粮当差

不许豪户多占隐役苦累小民其推收编审悉

照均田均役听民自相配搭

凡招民复业康熙十三年覆准凡招回原籍之

民照招徕外省流民例议叙

凡编审八旗壮丁康熙十三年覆准八旗每佐

领编壮丁一百三四十名余丁汇集另编佐领

或所余丁仅百名以上不足定额者该旗王贝

勒贝子公等并都统副都统佐领酌验无误披

甲当差出结移送到部亦准编作佐领

康熙十四年

大清会典凡招民复业康熙十四年覆准招回原籍

流民止议叙州县官其司道等官不得议叙

康熙十五年

大清会典凡投充人口康熙十五年题准嗣后有以

投充满洲之人称为纳粮之民者地方官降一

级调用转申上司罚俸一年巡抚罚俸六个月

先称不系投充后报投充者地方官罚俸一年

该管上司罚俸六个月巡抚罚俸三个月

凡买卖人口康熙十五年题准旗下买民令正

印官用印准买若在地方犯罪逃出卖身者保

人系民枷号三个月责四十板系旗人枷号三

个月鞭一百原价追还给主卖身人递解本地

方官枷号三个月责四十板仍照所犯罪依律

究治其旗人诡称民人卖身者枷号三个月鞭

一百保人系旗人枷号三个月鞭一百系民责

四十板流徙尚阳堡若系逃人照常鞭刺又卖

身人谎写他人姓名者照光棍为首例保人照

光棍为从例治罪又卖身人假捏籍贯姓名不

从实开写者枷号两个月鞭一百仍断与买主

保人系民枷号一个月责四十板系旗人枷号

一个月鞭一百

康熙十七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康熙十七年覆准直隶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及江苏等处归并卫所屯

丁向俱照州县例编审征银今安徽等处及浙

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归并卫所屯丁亦令照

州县人丁例一体编征

凡买卖人口康熙十七年覆准满洲蒙古人口

不许卖与汉军民人亦不许给送违者将所卖

人并价入官买主卖主系官革职系护军拨什

库披甲当差闲散旗人枷号两个月鞭一百系

民枷号两个月责四十板该管佐领骁骑校知

情者革职拨什库鞭一百收税官亦革职其喀

尔喀厄鲁忒人亦不许卖与汉军民人违者亦

照此例治罪

凡赎取人口康熙十七年议准满洲蒙古家人

其主愿令赎身在本佐领及本旗下者听若违

禁放出为汉军民人者照买卖例治罪

康熙十八年

七月二十八日

上谕大学士明珠李霨尚书宋德宜左都御史魏象

枢学士佛伦地震示警灾及军民朕居高御物

勤恤民隐遇兹变异恻怛弥殷其摧塌房屋压

伤人口惟恐五城御史不能逐户细察止凭司

坊官员总甲人等开报未尽详确不得均沾实

惠应分遣不在五城满汉御史详加稽察着都

察院遵行

上谕大学士明珠地震倾倒民居朕心悯念至于穷

苦兵丁出征在外房屋毁坏妻子露处无力修

葺更堪恻然可勅该部行令八旗各佐领下官

员殷实者共相存恤出赀修助俾贫困之家早

获宁居该旗都统副都统参领亲行详察毋致

遗漏使穷苦之人妻子无栖息之所朕亦时加

访问若有玩忽该旗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骁

骑校小拨什库俱从重治罪

上谕大学士明珠兹因地震五城地方房屋倾颓贫

苦小民不能补葺朕心特为轸念两邻十家户

有互相存恤之义可协助修理如官绅富民愿

捐赀为贫民修理房屋者该管官酌量奖励其

令都察院行五城御史遵行

八月十八日

上谕户部侍郎萨木哈通州三河等处地震灾变压

伤人口无人收瘗殊为可悯户工二部会同将

旗下及民人房屋并各寺庙内有见被压埋者

作何察明数目其速议具奏

大清会典凡买卖人口康熙十八年题准凡旗人买

民用印衙门呈送户部转行该抚令地方官晓

谕里甲如用印官十日内不将买人缘由报部

者罚俸一年竟不报者降一级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会典凡买卖人口康熙二十一年题准直省驻

防各官及提镇以下等官概不许买本省之民

违者降二级调用若纵令家仆买者照本官买

人例议处该管官失察降一级留任其驻防甲

兵量许少买民人令卖身人亲至地方官处取

具口供存案立契写情愿字样用印若未经取

供文契虽有情愿字样实系勒卖者买主枷号

一个月鞭一百若本官嘱托兵丁买者照本官

买人例议处如本主在京家仆披甲在外驻防

者准买其在外驻防官之家仆披甲者不准买

又题准地方各官不遵定例妄用印信及非

正印官擅用印信者降一级调用

凡赎取人口康熙二十一年覆准旗下用印所

买之人及旧奴仆内有年老疾病各主情愿准

赎者呈明都统移送户部令其赎出为民若将

年壮旧人借称赎出者照买卖例治罪

康熙二十二年

大清会典凡买卖人口康熙二十二年议准满洲蒙

古家人违禁卖与汉军民人者买卖之人系官

罚俸一年系旗下人鞭一百系民责四十板如

佐领骁骑校包衣大及收税官知情者罚俸九

个月拨什库鞭八十所买之人并价俱入官其

喀尔喀厄鲁忒人不许汉军民人买违者系官

降一级调用旗下人鞭一百系民责四十板所

买之人入官又题准本年十月以前有白契

卖身之人审供情愿中证明白者仍断与买主

凡私刱庵院及私度僧道康熙二十二年议准

喇嘛班第私建寺庙者照律治罪

康熙二十三年

十月十六日

上谕大学士明珠三冬时令严寒穷苦小民恐其无

以资生餬口故于五城地方各支银米设厂煮

粥散给贫穷户口原系朝廷抚恤小民之意今

奉行日久经管各官视为具文虚应故事以致

贫民嗷嗷待哺罔获宿饱其令部院即严饬巡

城御史及司坊官员必令亲视散给毋得假手

胥役侵渔虚冒务俾小民均沾实惠部院堂官

仍不时稽察如有故违者题参治罪以副朕爱

养穷黎至意其令户部都察院实心奉行

大清会典凡编审八旗壮丁康熙二十三年

谕编审八旗佐领事宜令户兵二部会同一次具题

谕八旗满洲蒙古每旗均设佐领一百员

康熙二十四年

大清会典户口总数康熙二十四年总计直省人丁

共二千三百四十一万七千四百四十八丁口

直隶顺天府人丁一十三万五千一百三十一

永平府人丁九万六千四百九十丁

保定府人丁四十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二丁

河间府人丁二十三万七千一百六十三丁

真定府人丁一百一十七万一千七百九十丁

顺德府人丁一十八万八千八十丁内匠役六

百六丁

广平府人丁三十一万二千二百七十丁

大名府人丁五十八万八千六百五十八丁内

匠役七百一丁

延庆州人丁七千四百一十八丁

保安州人丁五千四百八十四丁

奉天府人丁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一丁

锦州府人丁一万三千五十六丁

江南江苏布政司人丁二百六十五万七千七

百五十丁

安徽布政司人丁一百三十一万四千四百三

十一丁口

浙江布政司人丁二百七十五万一百七十五

丁口

江西布政司人丁二百一十二万六千四百七

丁口内食盐课八十四万七千九百五十九口

湖北布政司人丁四十四万三千四十丁

湖南布政司人丁三十万九千八百一十二丁

福建布政司人丁一百三十九万五千一百二

丁口内食盐课七十一万六千八百八十九口

山东布政司人丁二百一十一万九百七十三

山西布政司人丁一百六十四万九千六百六

十六丁

河南布政司人丁一百四十三万二千三百七

十六丁

陕西西安布政司人丁二百二十四万一千七

百一十四丁

巩昌布政司人丁二十七万三千二百九十二

四川布政司人丁一万八千五百九丁

广东布政司人丁一百一十一万九千四百丁

口内妇女五十一万五千一百七十五口

广西布政司人丁一十七万九千四百五十四

云南布政司人丁一十五万八千五百五十七

贵州布政司人丁一万三千六百九十七丁

凡编审八旗壮丁康熙二十四年议准旗下人

家产原在一佐领者后虽随旗分拨仍令伊亲

族承受不拘旗分

康熙二十五年

大清会典凡编审直省人丁康熙二十五年覆准直

省编审人丁俱以一年为限岁终造册具题

凡流民附籍康熙二十五年覆准五城栖流所

令该御史酌量修理以恤孤贫

康熙三十二年

二月初一日

上谕内阁日者盛京招民有议叙之例今西安等处

流民尚有未归本业者兹西安等处流民招复

几户复归本业助给牛种等物令之耕种收获

一季者其宜议叙吏户二部察例以闻

康熙三十四年

四月二十五日

上谕户部顷缘山西巡抚噶尔图同太原总兵周复

兴奏报平阳府地震房屋倒塌人民损伤随经

特遣司官星驰前往察勘情形比复传问往来

经过及本籍人员具述屋宇尽皆倾毁人口多

被伤毙受灾甚重朕心深切轸恤应作何恩恤

着速详议具奏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四十六年

十一月十一日

上谕内阁福建内地之民住居台湾者甚多比来洊

罹灾祲米榖不登在土著之人犹可采补为生

内地人民粮食匮乏在彼地既难以自存欲回

故土又远隔大洋前来无力如此情事诚为可

悯着行文该地方官察明情愿复归乡土者或

遇兵丁换班之船或遇公务奉差之船令其附

载带回原籍

十一月十九日

上谕内阁拐卖人口者从重治罪于理极当但买主

不治重罪则人何由知警拐卖之事亦何由止

息嗣后有买主审实知情者或并妻子解京或

充发远省则买人者知所畏惧必细察来历始

买而拐卖之事亦决少矣可令该部定例通行

康熙五十一年

户部则例康熙五十一年四月户部为钦奉

上谕事会议得直隶各省四十五年编审册旧管人

丁共二千四百九十八万五千四十丁应征银

三百二十九万五千一百六两零米豆二万三

千七百六十六石零今河南山东山西浙江江

西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五十年编审除抵补开

除外增丁七万三千六百四丁应增银五千五

百七十五两零米豆八百六十七石零今该督

抚等已经造入征课册内具题应行令各该督

抚等将所题过五十年新旧丁数永为定额征

收钱粮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征直隶江南陕

西湖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五十年编审尚未

具题应行该督抚等作速确查明白具题之日

亦照河南山东等省五十年编审数目永为定

额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征应行文直隶等省

督抚将

皇上爱恤黎元不行加增钱粮之

圣谕通行晓谕交与各府州县官令除五十年编审

交纳钱粮人丁外将不纳钱粮滋生人丁实数

再行挨户逐一查明另造清册该督抚出具保

结于今年十月内奏闻嗣后遇编审之年将

滋生人丁数目仍陆续增于五十年编审册内

具题如额定征收钱粮丁数若有亏缺即将各

所属乡图之内所增人丁补足如该督抚各官

将滋生人丁实数隐匿不报或于定额之外新

增人丁私派钱粮等弊该督抚即行严查题参

如该督抚仍庇不行查参或被科道查参或被

傍人首告将该府州县各官并该督抚等一并

交与该部从重议处可也

户口部总论

魏徐干中论

民数

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

民数周为国之本也故先王周知其万民众寡之数

乃分九职焉九职既分则劬劳者可见怠惰者可闻

也然而事役不均者未之有也事役既均故民尽其

力而人竭其力然而庶功不兴者未之有也庶功既

兴故国家殷富大小不匮百姓休和下无怨疚焉然

而治不平者未之有也故曰水有源治有本道者审

乎本而已矣周礼孟冬司寇献民数于王王拜而受

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其重之如是也今

之为政者未知恤已矣譬由无田而欲树艺也虽有

良农安所措其强力乎是以先王制六乡六遂之法

所以维持其民而为之纲目也使其邻比相保相爱

刑罚庆赏相延相及故出入存亡臧否顺逆可得而

知矣如是奸无所窜罪人斯得迨及乱君之为政也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五避役者有之弃捐者

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

盗窃大则攻严刑峻法不能救也故民数者庶事

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

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

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

山堂肆考

天运递盛

三代以上天运主于西北故户口莫盛于西北舜禹

分天下为十二州淮汉以北居其九淮汉以南居其

三周公分天下为九州岛淮汉以北居其七淮汉以南

居其二三代以下天运主于东南故户口莫盛于东

南西汉元始当天下十之一东汉建安当天下十之

二西晋太康当天下十之三唐开元当天下十之四

宋元丰当天下十之五

地理通释

历代户口

周仲山甫曰古者司民协孤终司商协名姓司徒协

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

多死生出入往来皆可知也于是又审之以事王治

农于籍搜于农隙耨获亦于籍狝于既烝狩于毕时

是皆习民数者也帝王世纪禹平水土还为九州岛民

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周公相成

王致治刑措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

三人多禹十六万一千人周之极盛也庄王之十三

年齐桓公二年五千里内非天王之御自世子公侯

以下至于庶民凡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人定受田

者九百万四千人

杜佑曰当时天下列国恐其数未详

至于战国苏张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踰五

百余万推民口数当千余万

秦献公十年初为户籍相伍始皇十六年初令男

子书年

汉平帝元始二年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

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

矣后汉光武中元二年户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

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桓帝永寿二

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

十六魏武据中原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

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蜀后主为魏所灭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

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吴赤乌中有户五十二

万口二百三十万及皓灭有户五十三万口二百

三十万兵二十三万大小吏三万二千

三国鼎立之时通计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

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晋武帝太康

初平吴天下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

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晋之极盛也

魏志注案晋太康三年地记晋户有三百七十七

宋孝武大明八年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

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一陈宣帝时有户六十万至后

主灭有户五十万口二百万后魏明帝正光以前有

户五百余万东魏静帝武定中有户百一十八万一

百一十二口四百四十八万八千七百六十

通计西魏州郡也

北齐为周所灭得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

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后周大象中户三百五十九

万口九百万九千六百四隋大业中户八百九十万

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

六唐武德初二百余万户永徽元年户三百八十万

去大业末三十六年

天宝十四载户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口五千

二百九十一万九千三百九唐之极盛也

自武德初至天宝末凡百三十八年人户纔比于

隋氏

肃宗干元三年户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三十四大

历中唯有百三十万户建中初命黜陟使往诸道按

比户口得主户百八十余万客户一百三十余万共

三百一十万

建中元年定天下两税户凡三百八十万五千七

十六

元和二年李吉甫等撰元和国计簿见定户二百四

十四万二百五十四

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数率以两户资一兵

王彦威上古额图言长庆籍户三百五十万而兵

乃九十九万率三户资一兵

宋太祖元年户九十六万末年天下既定户三百九

万五百四真宗景德四年户七百四十一万七千五

百七口一千六百二十八万二百五十四神宗元丰

六年户一千七百二十一万一千七百十三口二千

四百九十六万九千三百

庆历三年范仲淹陈十事八曰减徭役观西京图

经唐会昌中河南府有户口十九万四千七百余

户置二十县合河南府主客七万五千九百余户

仍置一十九县巩县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逐

县三等堪役者不过百家而所供役人不下二百

数新旧循环非鳏寡孤独不能供役西洛之民最

为穷困请依后汉故事遣使先往西京并省诸邑

为十县所废之邑并改为镇

中论曰民数为国之本也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

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建典家以

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其唯审民数乎通典曰古

之为理在周知人数乃均其事役周官有比闾族党

乡遂之制维持其政纲纪其人孟冬献民数于王王

拜受之其敬之守之如此其重也胡氏曰庶可能也

而难于富以诛其财也富可能也而难于教以无其

道也汉孝文孝明唐太宗之世亦云庶富矣西京之

教无闻焉明帝尊师重傅临雍拜老宗戚子弟莫不

受学唐太宗大召名儒增广生员教亦至矣然而未

知所以教也石氏曰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

之反王莽之夺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

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希烈宗权诸侯之叛唐终不

亡民心尚在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

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

夫亡秦是也书曰可畏非民苏氏曰三代之制度地

以居民民各以其夫家之众寡而受田于官一夫而

百亩民不可以多得尺寸之地而地亦不可以多得

一介之民故其民均而地有余当成康刑措之后其

民极盛之时九州岛之籍不过千三万四千有余夫地

以十倍而民居其一故谷常有余而地力不耗均之

有术也刘氏度曰西汉之盛以户计者至于千二百

二十三万以口计者至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考之

后世以隋大业之富而户口之数终莫能及以未有

浮屠之法以耗之也唐开元之闲治固不逮汉而以

口计者四千八百十四万自汉而降无若开元者岂

非以开元初姚崇为相一旦发僧而农者余万二千

人磨以岁月其徒稍衰故邪李氏心传曰西汉户口

至盛之时率以十户为四十八口有奇东汉户口率

以十户为五十二口可准周之下农夫唐人户口至

盛之时率以十户为五十八口有奇可准周之中次

自本朝元丰至绍兴户口率以十户为二十一口以

一家止于两口则无是理盖诡名子户漏口者众也

昔陆宣公称租庸调之法曰不校阅而众寡可知自

井田什一之后其惟租庸调之法乎理道要诀曰秦

汉以降海内一家孝平元始桓帝永寿有隋大业唐

家天宝户口殷盛三代莫俦

文献通考

论古今户口

按古今户口之数三代以前姑勿论史所载西汉极

盛之数为孝平元始二年户千一百二十三万三千

东汉极盛之时为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

千九百六十三国鼎峙之时合其户数不能满百二

十万昔人以为纔及盛汉时南阳汝南两郡之数盖

战争分裂户口虚耗十不存一固宜其然然晋太康

时九州岛攸同而为户只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自

是而南北分裂运祚短促者固难稽据姑指其极盛

者计之则宋文帝元嘉以后户九十万六千八百有

奇魏孝文迁洛之后只五百余万则混南北言之纔

六百万隋混一之后至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七

千有奇唐天宝之初户八百三十四万八千有奇隋

唐土地不殊两汉而户口极盛之时纔及其三之二

何也盖两汉时户赋轻故当时郡国所上户口版籍

其数必实自魏晋以来户口之赋顿重则版籍容有

隐漏不实固其势也南北分裂之时版籍尤为不明

或称侨寄或冐勋阀或以三五十户为一户苟避科

役是以户数弥少隋唐混一之后生齿宜日富休养

生息莫如开皇贞观之闲考核之详莫如天宝而户

数终不能大盛且天宝十四载所上户总八百九十

一万四千七百九而不课户至有三百五十六万五

千五百夫不课者鳏寡废疾奴婢及品官有荫者皆

是也然天下户口岂容鳏寡废疾品官居其三之一

有奇乎是必有说矣然则以户口定赋非特不能均

贫富而适以长奸伪矣又按汉元始时定垦田八百

二十七万五千三十六顷计每户合得田六十七亩

百四十六步有奇隋开皇时垦田千九百四十万四

千二百六十七顷计每户合得田二顷有余夫均此

宇宙也田日加于前户口削于旧何也盖一定而不

可易者田也是以乱离之后容有荒芜而顷亩犹在

可损可益者户也是以虚耗之余并缘为弊而版籍

难凭杜氏通典以为我国家自武德初至天宝末凡

百三十八年可以比崇汉室而人户纔比于隋氏盖

有司不以经国驭远为意法令不行所在隐漏之甚

其说是矣然不知庸调之征愈增则户口之数愈减

乃魏晋以来之通病不特唐为然也汉之时户口之

赋本轻至孝宣时又行蠲减且令流徙者复其赋故

胶东相王成遂伪上流民自占者八万余口以徼显

赏若如魏晋以后之户赋则一郡岂敢伪占八万口

以贻无穷之逋负乎

论漏口

西汉户口至盛之时率以十户为四十八口有奇东

汉户口率以十户为五十二口可准周之下农夫唐

人户口至盛之时率以十户为五十八口有奇可准

周之中次自本朝元丰至绍兴户口率以十户为二

十一口以一家止于两口则无是理盖诡名子户漏

口者众也然今淛中户口率以十户为十五口有奇

蜀中户口率以十户为二十口弱蜀人生齿非盛于

东南意者蜀中无丁赋于漏口少尔昔陆宣公称租

庸调之法曰不校阅而众寡可知是故一丁授田决

不可令输二丁之赋非若两税乡司能开阖走弄于

其闲也自井田什一之后其惟租庸调之法乎

叶水心论户口

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

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从所欲而必遂

昔者战国相倾莫急于致民商鞅所以坏井田开阡

陌者诱三晋愿耕之民以实秦地也汉末天下殚残

而三国争利孙权搜山越之众以为民至于帆海绝

徼俘执岛居之夷而用之诸葛亮行师号为秉义不

妄虏获亦拔陇上家属以还汉中盖蜀之亡也为户

二十四万吴之亡也为户五十余万而魏不能百万

而已举天下之大不当全汉数郡之众然则因民之

众寡为国之强弱自古而然矣今天下州县直以见

入职贡者言之除已募而为兵者数十百万人其去

而为浮屠老子及为役而未受度者又数十万人若

此皆不论也而户口昌炽生齿繁衍几及全盛之世

其众强富大之形宜无敌于天下然而偏聚而不均

势属而不亲无垦田之利无增税之入役不众兵不

强反有贫弱之实见于外民虽多而不知所以用之

直听其自生自死而已夫前世之致民甚难待其众

多而用之有终不得者今之欲有内外之事因众多

已成之民率以北向夫孰敢争者而论者曾莫以为

意此不知其本者也以臣计之有民必使之辟地辟

地则增税故其居则可以为役出则可以为兵而今

也不然使之穷居憔悴无地以自业其驽钝不才者

且为浮客为佣力其怀利强力者则为商贾为窃盗

苟得旦暮之食而不能为家丰年乐岁市无贵粜而

民常患夫斗升之求无所从给大抵得以税与役自

通于官者不能三之一有田者不自垦而能垦者非

其田此其所以虽昌炽蕃衍而其上不得而用之也

呜呼亦其势之有不得不然者矣夫吴越之地自钱

氏时独不被兵又以四十年都邑之盛四方流徙尽

集于千里之内而衣冠贵人不知其几族故以十五

州之众当今天下之半计其地不足以居其半而米

粟糓帛之直三倍于旧鸡豚菜茹樵薪之鬻五倍于

旧田宅之价十倍于旧其便利上腴争取而不置者

数十百倍于旧盖秦制万户为县而宋齐之闲山阴

最大而难治然犹不过三万而两浙之县以三万户

率者不数也夫举天下之民未得其所犹不足为意

而此一路之生聚近在畿甸之闲十年之后将以救

之乎夫迹其民多而地不足若此则其穷而无告者

其上岂有不察者乎田无所垦而税不得增徒相聚

搏取攘窃以为衣食使其俗贪淫诈靡而无信义忠

厚之行则将尽弃而鱼肉之乎此不可不虑也汉之

末年荆楚甚盛不惟民户繁实地着充满而材智勇

力之士森然出于其中孙刘资之以争天下及其更

唐五代不复振起今皆为下州小县乃无一士生其

闲者而闽浙之盛自唐而始且独为东南之望然则

亦古所未有也极其盛而将坐待其衰此岂智者之

为乎且其土地之广者伏藏狐兔平野而居虎狼荒

墟林莽数千里无聚落奸人亡命之所窟宅其地气

蒸郁而不遂而其狭者凿山捍海擿决遗利地之生

育有限民之锄耨无穷至于动伤阴阳侵败五行使

其地力竭而不应天气亢而不属肩摩袂错愁居戚

处不自聊赖则臣恐二者之皆病也夫分闽浙以实

荆楚去狭而就广田益垦而税益增其出可以为兵

其居可以为役财不理而自富此当今之急务也

大学衍义补

蕃民之生

周礼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

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岛之地

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又曰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

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

臣按天地生人止于此数天之所覆者虽无所不

至而地之所容者则有限焉惟气数之不齐而政

治之异施于是乎生民有盛有衰生齿有多有寡

焉是以为人上者必知其民之数以验吾之政又

必有以知其地域之广狭长短以验其民居之所

容辨其土地之寒暖燥湿以识其民性之所宜察

其民物之详审其利害之故蕃鸟兽以为其衣食

之资毓草木以为其室器之用别其土壤教其稼

穑凡若此者无非以蕃民之生也民生既蕃户口

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

位安矣

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

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臣按大司徒以保息养万民谓之保息者保养而

使其蕃息也成周盛时以此养其万民所以致其

蕃息其天地生生不息之仁乎盖以民之生也始

于幼而终以老其间强壮之年固皆有以自养而

无赖乎人也惟其幼也不能自立必待有以慈爱

之迨其老也不能自存必待有以赡养之不幸而

穷匮焉贫乏焉疾病焉皆必待上之振之恤之宽

之而后得以自遂也凡此五者皆因其所不足而

养之惟富而有财者则又因其所有余而养之焉

诚以富家巨室小民之所依赖国家所以藏富于

民者也小人无知或以之为怨府先王以保息六

养万民而于其五者皆不以安言独言安富者其

意盖可见也是则富者非独小民赖之而国家亦

将有赖焉彼偏隘者往往以抑富为能岂知周官

之深意哉

小司寇及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内史

司会冢宰贰之以制国用

臣按人生齿而体备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

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皆书于版其正本登于天

府其内史司会冢宰三官所掌者乃其副贰耳民

数既登之后乃计其数以制国用焉始之内史以

书其名继之司会以计其数终之冢宰以统其成

盖因其户口之多少年齿之长幼以会计其用度

之盈缩以见先王之举事无非所以为民民用既

足然后以制国用不厉民以自适也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

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

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

之曰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

宰贰之以赞王治

臣按孟子有言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天子之所以

为天之子而享有天下之奉者以其有民也天生

民而命天子一人以君之凡君之所以尊所以贵

而为四海九州岛之人爱戴之无已者非民孰致之

故虽匹夫匹妇之贱且贫而天子必敬而爱之不

敢以其势位权力加之况千万亿人之名数聚于

一书之间而敢轻忽之哉古昔帝王所以受人之

献民数而必拜之者此也虽然徒拜其民数之版

而忽其蠢动之人则亦虚礼而已此人君所以贵

乎有爱民之实也

汉惠帝六年令民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

章帝元和二年春正月诏赐民胎养谷着为令诏曰

诸怀姙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三年

春正月诏婴儿无亲属者及有子不能养者廪给之

臣按汉之时去古未远所以着之诏令以惠爱元

元以蕃其生者犹有古意女子过时不嫁者有罪

妇人怀姙者有养婴儿失养者有给三代以下汉

祚所以独长既失而复得者岂不以此欤

孝景元年诏曰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

朕甚痛之郡国或硗陿无所农桑系畜或地饶广荐

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北齐天保八年议徙冀定瀛无田之人迁于幽州宽

乡以处之始立九等之法富者税其钱贫者役其力

臣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

荆湖之人观之则荆湖之民异于江右自江右之

人观之则江右之民殊于荆湖自朝廷观无分于

荆湖江右皆王民也夫自天地开辟以来山川限

隔时势变迁地势有广狭风气有厚薄时运有盛

衰故人之生也不无多寡之异焉以今日言之荆

湖之地田多而人少江右之地田少而人多江右

之人大半侨寓于荆湖盖江右之地力所出不足

以给其人必资荆湖之粟以为养也江右之人群

于荆湖既不供江右公家之役而荆湖之官府亦

不得以役之焉是并失之也臣请立为通融之法

凡江右之民寓于荆湖多历年所置成产业者则

名以税户之目其为人耕佃者则曰承佃户专于

贩易佣作者则曰营生户随其所在拘之于官询

其所由彼情愿不归其故乡也则俾其供词具其

邑里定为版册见有某人主户见当某处军匠明

白详悉必实毋隐然后遣官赍册亲诣所居供报

既同即与开豁所在郡邑收为见户俾与主户错

居共役有产者出财无产者出力如此通融两得

其用江右无怨女荆湖无旷夫则户口日以增矣

江右有赢田荆湖无旷野而田野日以辟矣是亦

蕃民生宽力役一视同仁之道也

汉自高祖讫于孝平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余

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余汉极盛矣

臣按此西汉户口极盛之数

桓帝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口五千六万六

臣按此东汉户口极盛之数

隋承周得户三百六十万平陈又收户五十万洎于

大业二年干戈不用唯十八载乃至八百九十万

杜佑曰隋承西魏丧乱周齐分据暴君慢吏赋重

役勤人不堪命多依豪室禁网隳废奸伪尤滋高

颎睹流冗之病建输籍之法定其名轻其数使人

知为浮客被强宗收大半之赋为编甿奉公上蒙

轻减之征先敷其信后行其令烝庶怀惠奸无所

容隋氏资储逾于天下人俗康阜颎之力焉

胡寅曰方隋之盛也郡县民户上版图者八百九

十余万自经乱离之后十存不能一二皆独孤后

无关雎之法废长立少而其祸至此也

唐天宝十三载户九百六万九千

杜佑曰唐自武德初至天宝末凡百三十八年可

以比崇汉室而人户纔比于隋氏盖有司不以经

国驭远为意法令不行所在隐漏之甚也

胡寅曰明皇享国维久户口虽多不待易世而身

自毁之比祸乱稍平几去其半徒以内有一杨太

真外有一李林甫而致之呜呼可不监哉

宪宗元和时户二百四十七万三千

胡寅曰天宝初户几一千万元和户仅二百四十

七万是十失其八也宪宗急于用兵则养民之政

不得厚重以用异鏄聚敛受诸道贡献百姓难乎

其阜蕃矣

臣按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

则国势衰盖国之有民犹仓廪之有粟府藏之有

财也是故为国者莫急于养民养民之政在乎去

其害民者尔所以使民受害而户口不得阜蕃者

必有其根故胡寅论隋氏之耗不咎杨李而咎独

孤后天宝之耗不罪安史而罪杨太真李林甫元

和之耗则又归其狱于程异皇甫鏄之聚敛焉呜

呼私意行于宫禁而灾祸延于闾阎小人用于庙

堂而毒害及于黎庶人君之欲蕃民生者其尚去

谗远色贱货而一于贵德也哉

徐干曰夫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

在民数周民数周为国之本故民数者庶事之所自

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合贡赋以造器用以

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建典家以立度五

礼用修九刑用措其惟审民数乎

臣按今制每十年一次大造黄籍民年十五为成

丁十四以下为不成丁盖得此意

杜佑曰古之为理也在于周知人数乃均其事役则

庶功以兴国富家足教从化被风齐俗一夫然故灾

沴不生悖乱不起所以周官有比闾族党州乡县鄙

之制维持其政纲纪其人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其

敬之守之如此其重也及理道乖方版图脱漏人如

鸟兽飞走莫制家以之乏国以之贫奸宄渐兴倾覆

不悟斯政之大者远者将求理平之道非无其本欤

臣按古人有言观民之多寡可以知其国之强弱

臣窃以为非独可以知其强弱则虽盛衰之故治

乱安危之兆皆于此乎见之是以人君常于拜受

民数之后阅其版籍稽其户口以知其多寡之数

今日之民较之前世多欤吾则求所以致其多之

之由兢兢焉益思所以保养之寡欤必求所以致

其寡之之故汲汲焉益求所以改革之如此则危

者可安乱者可治而衰者可由是而盛矣

傅算之籍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

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

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

之日献其数于王

臣按所谓版者即前代之黄籍今世之黄册也周

时惟书男女之姓名年齿后世则凡民家之所有

丁口事产皆书焉非但民之数而已也我朝每十

年一大造其册首着户籍次书其丁口次田地房

屋牛只凡例有四曰旧管曰开除曰新收曰实在

今日之旧管即前造之实在也每里一百一十户

十户一甲十甲一里里有长辖民户十轮年应役

十年而周周则更大造民以此定其籍贯官按此

以为科差诚有如徐氏所谓庶事之所从出而取

正焉者也版籍既定户口之或多或寡物力之或

有或无披阅之顷一目可尽官府遇有科差按籍

而注之无不当而均矣然民伪日滋吏弊多端苟

非攒造之初立法详尽委任得人则不能禁革其

脱漏诡寄飞走那移之弊请当大造之年户部定

为则例颁行天下凡所造之册必须县册详于府

府册详于布政司司册详于进呈者其县册当如

诸司职掌所载凡各州县田土必须开具各户若

干及条段四至府册止书地名司册及进呈者则

否如此则官府科差有所稽考得以验其贫富民

间争讼有所质证得以知其虚实遇有旱潦有所

优免不至于混而无别矣

秦用商鞅之法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

力役三十倍于古汉兴循而未改

臣按更卒谓给郡县一月而更者正卒谓给中都

官者也

汉高祖四年初为算赋

臣按后世户口之赋始此盖古者有田则有税有

身则有役税出财役出力惟游惰无职事者则抑

之俾视夫家出征税焉非有所利之也自汉计口

出算之后则凡为民者有身则有庸力役之外计

口出财遂为后世定制

景帝二年男子年二十始傅

臣按傅着也言著名籍以给公家繇役也汉制民

年二十二始傅五十六乃免至是景帝更为异制

令男二十始傅则是民之一生供繇役出口赋凡

三十有六年也

齐高祖诏朝臣曰黄籍人之大纪国之理端自顷民

伪已久乃至窃注爵位盗易年月或户存而文书已

绝或人在而反记死叛停私而去隶役身强而称六

疾皆政之巨蠹教之深疵比年虽却改籍书终无得

实若约之以刑则人伪已远若绥之以德又未易可

惩诸贤并深明理体各献嘉谋以何科筭能革斯弊

臣按册籍之弊古今一律国初洪武五年户部发

下户由以定民籍十四年始大造自是以来每十

年一攒造民年十五为成丁未及十五为未成丁

官府按册以定科差脱漏户口者有禁变乱版籍

者有刑凡有科征差役率验其户口田产立为等

第敷役者不得差贫卖富受役者不得避重就轻

其制度可谓详尽矣然岁久弊生非止一端固非

一二日禁革所能尽亦非一二人智虑所能周也

请自今遇大造之年先期敕户部移文天下司府

州县俾其详询博采积年病弊何在各处事宜何

如一一条上户部户部臣僚将所条具者讲究处

置以闻定为则例颁行天下如齐高祖诏所谓各

献嘉谋以何筭而革弊焉者如此则宿弊既革版

籍顿清非独官府之科差适均而民间之词讼亦

息矣

唐令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设正一人掌案比

户口课植农桑捡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

别置坊正在田野居者为村别置村正

臣按周礼六乡有比长闾胥之属六遂有里宰酇

长之名唐人里正坊正村正之设盖本诸此今制

每一里百户立十长长辖十户轮年应役十年而

周当年者谓之见役轮当者谓之排年凡其一里

之中一年之内所有追征钱粮句摄公事与夫祭

祀鬼神接应宾旅官府有所征求民间有所争斗

皆在见役者所司惟清理军匠质证争讼根捕逃

亡挨究事由则通用排年里长焉此外又分为区

以督赋税谓之粮长盖签民之丁力相应者充之

非轮年也惟粮多之处有之必须精择其人不然

非惟有亏于国课而又有扰于民生也

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

丁六十为老

凡里有手实法岁终具民之年与地之阔陿为乡帐

乡成于县县成于州州成于户部又有计帐具来岁

课役以报度支

凡天下户口其资产升降定为九等三年一造户籍

凡三本一留县一留州一送户部

代宗广德二年敕天下户口委刺史县令据见在实

户量贫富等第科差不得依旧帐

宣宗时诏州县每县据人贫富及役轻重作科差簿

送刺史捡署讫鏁于令厅每有役事委令据簿科差

臣按天道十年一变十年之间人有死生家有兴

衰事力有消长物直有低昂盖不能以一一齐也

唐人户籍三年一造广德之诏且欲守令据见在

实户量贫富等第不得依旧帐籍况今十年一造

十年之中贫者富富者贫地或易其主人或更其

业岂能以一律齐哉今宜每年九月人民收获之

后里甲入役之先布政司委官一员督府州县官

造明年当应赋役之册先期行县俾令各里开具

本里人民军民匠其籍各若干仕宦役占其户

各若干其余民户当应役者总有若干量其人丁

事产分为九等一以黄册为主册中原报人丁有

逃亡事故田地有沉斥买卖审实造册州县上之

府府上之司委官亲临其地据其见在实有以田

丁相配参错斟酌定为九等则例随据州县一年

该应之役几何当费之财几何某户当某役各填

注其下轻而易者则一力独当重而难者则合众

并力贫者任其力富者资其财必尽一年之用而

无欠无余造成三册一留司二发府州县俾其前

期开示以晓民使知豫备至期据册以召集使供

繇役有不均者许其指告若夫非常有之事不时

需之物则责之见役里甲云

驹阴冗记

古今户口

古今户口登耗不同大抵易代之初常耗而承平日

久则登矣禹分九州岛时民户一千三百五十五万三

千九百二十三民口三千九百二十二万周公相成

王时民户一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民

口四千九百二十三万二千一百五十一春秋时民

口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汉平帝时民户一千二

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民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

四千九百七十八此汉之极盛也光武之兴民户四

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三十四民口二千一百万七

千八百二十桓帝时民户一千六百七十万九百六

民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至三国鼎立之时

通计户一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

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晋武平吴天下户二百四

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

八百六十三至隋大业中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

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至唐永

徽中户三百八十万天宝中户八百九十一万四千

七百九口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九千三百九此唐之

极盛也至大历中户纔一百三十万此古今最耗者

宋太祖定天下户三百九万五百四至真宗时户七

百四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口一千六百二十八万二

百五十四神宗时户一千七百二十一万一千七百

一十三口二千四百九十六万九千三百徽宗宣和

中户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口四千六百

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此宋之极盛也元世祖

混一之初户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六口五

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一至其末年口五

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此元之极盛也

我朝洪武之兴当元乱残毁之后户口尚耗至嘉靖

中户九百三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口五千八百五十

五万七千七百三十八亦可谓盛矣然今制军匠等

户不分析民间口之入籍者十漏六七况自兹以往

丁口盈成之运将来户口之登岂止汉唐宋元之所

谓盛者而已哉

续文献通考

论户口登耗

按国家户口登耗有绝不可信者如洪武十四年天

下承元之乱杀僇流窜不减隋氏之末而户尚有一

千六十五万四千三百六十二口五千九百八十七

万三千三百五其后休养生息者二十余年至三十

五年而户一千六十二万六千七百七十九口五千

六百三十万一千二十六计户减二万七千五百八

十三口减三百五十七万二千二百七十九何也其

明年为永乐元年则户一千一百四十一万五千八

百二十九口六千六百五十九万八千三百三十七

夫是时靖难之师连岁不息长淮以北鞠为草莽而

户骤增至七十八万九千五十余口骤增至一千二

十九万七千三百十一又何也明年户复为九百六

十八万五千二十口复为五千九十五万四百七十

比之三十五年户却减九十四万一千七百五十九

口减五百三十五万五百五十六又何也九年户九

百五十三万三千六百九十二口五千一百四十四

万六千八百三十四十年户一千九十九万二千四

百三十六口六千五百三十七万七千六百三十仅

一年耳而户忽增一百四十五万八千七百四十四

口增一千三百九十三万七百九十六当是安南新

入版图其户口之数至十年始上册籍然十一年户

复为九百六十八万四千九百一十六计减一百三

十万七千五百二十口复为五千九十五万二百四

十四计减一千四百四十二万七千三百八十六又

大不可晓也自是休养生息者五十年而为天顺七

年户仅九百三十八万五千一十二口仅五千六百

三十七万二百五十比于旧有耗而无登者何也然

不一年而户为九百一十万七千二百五减二十七

万七千八百七十二口为六千四十九万九千三百

三十增四百十二万九千八十其户口登耗之相反

又何也成化中户不甚悬绝二十二年而口至六千

五百四十四万二千六百八十此盛之极也二十三

年而仅五千二十万七千一百三十四一年之间而

减一千五百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四十六又何也弘

治十七年口至六千一十万五千八百三十五十八

年户至一千二百九十七万二千九百七十四此又

盛也不二年而为正德元年户仅九百一十五万一

千七百七十三减三百八十二万一千二百一口仅

四千六百八十万二千五十减一千三百三十万三

千七百八十五又何也自是而刘六等乱中原蓝鄢

等乱楚蜀江广无处不被兵而八年以后口却增至

六千三百三十余万又何也然则有司之造册与户

科户部之稽查皆仅儿戏耳掌民部者宜亦留心经

理焉

图书编

户口总论

说者谓三代而上户口盛于西北三代而下户口盛

于东南是矣然民数之多寡系于赋役之重轻而圣

人之于民恒予之以休养生息之恩以致民生蕃阜

之盛有以也后世乃多为之法以征其身庸调口赋

日增月益又虐用其民而为乡长里正者不胜诛求

之苦各萌逃避之意于是版图脱漏人如鸟兽飞走

莫测而家以之乏国以之贫矣故胡寅论隋氏之耗

不咎杨李而咎独孤后天宝之耗不罪安史而罪杨

太真李林甫元和之耗则又归其狱于程异皇甫镈

之聚敛焉大抵田亩赋重则人争隐漏以逃赋欲蕃

民生者惟薄赋可也李翱有言人知重赋之可以得

财而不知轻赋之得财愈多可谓知本矣丁口之徭

重则人争隐漏以避役欲增户口者惟轻徭可也马

端临有言庸调之征愈增则户口之数愈减可谓通

论矣州县果得人以均其赋役户口有不蕃盛者哉

丁粮隐漏总论

淮以北土无定亩以一望为顷欺隐田粮律条未之

能行也江以南户无实丁以系产为户脱漏户丁律

条未之能守也洪武初年甫脱战争人民凋残户一

千六十五万有奇口六千五十四万有奇弘治四年

承平久矣户口宜蕃且息矣乃户仅九百一十一万

视初年减一百五十四万口仅五千三百三十八万

视初年减七百一十六万此其故何也宜司国计者

知所以处之矣周忱户口论曰或投倚于势豪之门

而自幼至长无复粮差或招诱于僧道之途而化缘

财物遍游四方冒名为匠则在南京者应天府不知

其名在北京者顺天府亦无其籍挈家于舟则四水

土洋莫知踪迹冒隐买卖陶然无忧

学庵类稿

明食货志户口

古者以民之少多为国之贫富故民物之数登于王

府王拜受之所以重民也明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

帖户具书名岁居址编字为勘合州县用印分钤籍

帖籍上户部而帖给之民令有司以时清核岁郊祀

中书省以户籍陈坛下荐之天毕祭而藏之洪武十

四年诏天下编黄册以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

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

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多寡为序凡

十年一周曰排年在城曰坊近城曰厢在乡曰里里

为一册册首总为一图其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十

甲后为带管畸零僧道给度牒有田者具编册如民

科无田者入畸零册四一上户部布政司府州若县

各存一以待会册面装青纸上户部者装黄纸故谓

之黄册比十年有司颁定式坊厢里长令人户诸丁

口事产悉以实自占上之州县州县官比照原册诸

丁口登下其死生事产贸易者从增添过割务不失

额户区上中下原定户消乏补以近上者事故户绝

补以畸零无则取于邻图册既具州县官检阅更为

总册类编填图并各里册上之府府上之布政司司

上之户部递为总册类编填图其土官边远里甲编

不以式均限年终进呈送南京后湖庋藏之后湖一

名元武湖湖之广周遭四十里中数洲断岸千尺

庋册库东西向旧设库匠一百一十每一大造增库

三十间量加匠四十二人典册胥每二人领匠八人

检暴蠹浥每五日过湖暴册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

月天寒三月飞絮生纒不暴岁委监察御史二人户

科给事中一人户部主事四人督监生千二百人清

比违误盖慎重至矣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而内地

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

厨役裁缝马船之类若濒海有盐寺有僧观有道

士毕以其业着籍人户以籍为断民父母存若亡而

兄弟出分若赘婿乞养子归宗另爨者听异籍惟军

匠有清勾以异籍为规避禁不听遇役凭册差拨逃

移者勾取复业漏口脱户许自首禁数姓合户附籍

荫袭先适长分财产一适庶为后以亲为次奸生子

若既立后乃生子与为后者均财产无应后者予女

后子不得于所后之亲得白有司别立设老人选年

高为众所信服者导民善平乡闾争讼其着籍人户

避徭役私徙者为逃户年饥乏食或避兵寇他徙者

为流民有故而出比归籍远难达止于外者为附籍

上所移民曰移徙又有以罪徙者国初凡逃户移赴

本籍成祖令不回者北京为民耕宣德间许有成产

者寄籍他不回及顿者充军所在卫所正统时造逃

户周知册核其丁粮其流民建文帝招抚复业者英

宗令勘名籍编甲互保分属流处里长带管自后递

年添设参议参政副使州县判丞抚治流民归原籍

者给口粮牛种其附籍正统时老疾致仕事故官离

原籍千里者许收附系军匠遇缺伍失班选丁补役

系民原籍绝附近拨地补纳税粮其移徙国初尝移

浙西苏松嘉湖杭五郡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

临濠给牛种舟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徐达平

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一十九万

七千余丁口散处卫府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以

耕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府

管内之地凡置屯二百五十四开地一千三百四十

三顷复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已户部郎中刘九

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

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屡徙浙

西及山西民于淮南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山东则徙

他郡之民于东昌兖州官给以钞赐复又徙直隶浙

江诸布政司所属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成祖

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七府州丁多田少及无田

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其罪徙者建文帝命武康

伯徐理往北平度地处之明时严逃民之禁顾往往

法外宽恤永乐初南阳请捕逃户上曰人情怀土诸

郡连岁被守令不能抚绥之逃亡非得已也其勿

捕宣宗加意民瘼青州府民奏永乐中岁歉流徙枣

强三百余户二十年乞附籍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

吾土也但得民安而已唐宇文融捡括流民过期不

首者谪边州县容庇者抵罪劳扰百姓逃窜愈多其

饬有司以此为戒尝与群臣论历代户口以为其盛

也本于休息生养其衰也由土木兵戎又言隋文时

户口汉以来莫及议者谓当时必有良法抑知有治

人无治法隋文勤政节俭足致富庶岂徒以其法哉

正统时于谦抚河南山西招抚流民奏免复业者税

粮后荆襄寇乱流民以百万计项忠杨璇先后为巡

抚下令逐之弗率者戍边暍死疫毙不可称计祭酒

周洪谟着流民说略曰东晋时庐松之民流至荆州

乃侨置松滋县于荆江之南雍州之民流聚襄阳乃

侨置南雍州于襄水之侧此曩代制置流民之道也

若听其近者附籍远者设州县以抚之流者皆齐民

矣其后流民复集右都御史李宾上其说上命原杰

往莅其事招流民十二万三千余户给闲田建郡县

以统治之河南巡抚张瑄亦请河南山东山西北直

隶各抚辑流民制可时成化十二年也初太祖即位

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衣粮又设漏泽园葬贫民

天下府州县则立义冢行养老之政富民年八十以

上赐爵复下诏优恤经难兵民宪宗复置漏泽园于

北京崇文宣武安定东西直阜城各门外收瘗道殣

所以恤民者甚至然太祖起穷巷愤贫富不均立之

法往往右贫抑富又惩元时豪强凌侮贫弱武断乡

曲故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

户万四千三百四十一户以次召见名为量才擢用

实务抑损之既移富民实京师太宗选殷实大户附

顺天籍充北京富户凡附籍京师者仍应原籍户丁

徭役供给目久贫乏逃逸有司移文勾摄如驱战卒

携抱幼弱奔走间关官吏需索不胜其苦天顺间诏

在京富户事故者不佥补然成化时天下解补富户

至京多例不佥补应放免者比放归辄乞食颠毙于

路弘治五年顺天逃户始免解每户征银五两七年

减为三两正德时南京富户银编入均徭人户嘉靖

中革海州原额富户后又察原籍富户逃亡累徭户

者减三两为二两其害沿二百余年不改夫户口之

登耗视乎年之丰歉时之安危政刑之宽猛赋敛之

轻重大致然也然按之尺籍论其世或不尽合所谓

黄册祗取应虚文非其实矣有司征税编徭自为一

册曰白册若黄册任里胥为之取不谬于旧册而已

隆庆时陈堂奏照白册攒造万历八年大造黄册颁

式天下然其弊卒未能去按有明户口之数增减不

一其可考者洪武弘治万历三朝为详洪武二十六

年天下户总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总六

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至弘治四年户总九

百一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口总五千三百二十

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至万历六年户总一千六十

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口总六千六十九万二千八

百五十六太祖承元乱杀僇流窜不减隋氏之末顾

户口极盛其后休养生息乃反不及焉靖难兵起连

岁不息长淮以北鞠为茂草其数反增于前后乃又

递减至天顺间为最衰成化弘治继盛正德以后又

减周忱谓投倚于豪门招诱于异教冒匠冒引舟居

四处莫知其踪理或然也

户口部艺文

与尚书仆射谢安书晋王羲之

羲之为会稽时东土饥荒辄开仓赈贷朝廷赋役

繁重吴会尤甚羲之上疏争之又与安书

顷所陈论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各安其业

若不尔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今事之大者未布漕

运是也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

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长史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

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

地又自吾到此从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及都水御

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错违背不复可知吾又瞑目循

常推前取重者及纲纪轻者在五曹主者莅事未尝

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卿方任其重可徐寻所

言江左平日扬州一良刺史便足统之况以群才而

更不理正由为法不一牵制者众思简而易从便足

以保守成业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吾谓诛剪

一人其后便断而时意不同近检校诸县无不皆尔

余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

也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

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上命所差

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辄令其

家及同伍课捕课捕不禽家及同伍寻复亡叛百姓

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灭

家户空尽差代无所上命不绝事起或十年十五年

弹举获罪无懈息而无益实事何以堪之谓自今诸

死罪原轻者及五岁刑可以充此其减死者可长充

兵役五岁者可充杂工医寺皆令移其家以实都邑

都邑既实是政之本又可绝其亡叛不移其家逃亡

之患复如初耳今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小人愚

迷或以为重于杀戮可以绝奸刑名虽轻惩肃实重

岂非适时之宜邪

孔季恭羊元保沈昙庆传后论宋书

史臣曰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

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汉氏以来

民户凋耗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

余一也自元熙十一年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

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

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既扬部分

析境极江南考之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自晋氏迁

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

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

年踰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

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

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

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

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而田家作苦役难

利薄岁从务无或一日非农而经税横赋之资养

生送死之具莫不咸出于此穰岁粜贱粜贱则稼苦

饥年籴贵籴贵则商倍常平之议行于汉世元嘉十

三年东土潦浸民命棘矣太祖省费减用开仓廪以

振之病而不凶盖此力也大明之末积旱成灾虽敝

同往困而救非昔主所以病未半古死已倍之并命

比室口减过半若常平之计兴于中年遂切扶患或

不至是若笼以平价则官民优议屈当时盖由于此

户口人丁论唐杜佑

昔贤云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子适卫冉

子仆曰美哉庶矣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故知国足则政康家足则教从反

是而理者未之有也夫家足不在于逃税国足不在

于重敛若逃税则不土著而人贫重敛则多养羸而

国贫不其然乎三代以前井田定赋秦革周制汉因

秦法魏晋以降名数虽繁亦有良规可救时弊昔东

晋之宅江南也慕容苻姚迭居中土人无定本伤理

为深遂有庚戌土断之令财丰俗阜实由于兹其后

法制废弛旧弊复起义熙之际重举而行已然之効

着在前志隋受周禅得户三百六十万开皇元年平

陈又收户五十万洎于大业二年干戈不用唯十八

载有户八百九十万矣其时承西魏丧乱周齐分据

暴君慢吏赋重役勤人不堪命多依豪室禁网隳紊

奸伪尤滋高颎睹流冗之病建输籍之法于是定其

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大半之赋为编

甿奉公上蒙轻减之征先敷其信后行其令烝庶怀

惠奸无所容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颎之力

焉功侔萧葛道亚伊吕近代以来未之有也国家贞

观中有户三百万至天宝末百三十余年纔如隋氏

之数圣唐之盛迈于西汉约计天下编户合踰元始

之间而名籍所少三百余万直以选贤授仕多在艺

文才与职乖法因事弊隳循名责实之义阙考言询

事之道崇秩之所至美价之所归不无轻薄之曹浮

华之位习程典亲簿领谓之浅俗务根本去枝叶因

以迂阔风流相尚奔竞相驱职事委于群胥货贿行

于公府而至此也自建中初天下编甿一百三十万

赖分命黜陟重为按比收入公税增倍其余遂令赋

有常规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狡猾之甿皆

被其籍诚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而使臣制置各

殊或有轻重未一仍属多故兵革荐兴浮冗之辈今

则众矣征输之数亦以阙矣旧额既在见人渐艰详

今日之宜酌晋隋故事版图可增其倍征缮自减其

半赋既均一人知税轻免流离之患益农桑之业安

人济用莫过于斯矣古之为理也在于周知人数乃

均其事役则庶功以兴国富家足教从化被风齐俗

和夫然故灾沴不生悖乱不起所以周官有比闾族

党州乡县遂之制维持其政纲纪其人孟冬司徒献

民数于王王拜而受之其敬之守之如此之重也及

理道乖方版图脱漏人如鸟兽飞走莫制家以之乏

国以之贫奸宄渐兴倾覆不悟斯政之大者远者将

求理平之道非无其本欤

造帐籍判

户部符下诸州令造帐籍州司以百姓艰辛人未归

复请待兵散后造省司不许云人为国本赋在均平

户若不知军何取给

对宋全节

国之彝伦资于版籍傥或废阙是长奸回顷者寰海

未宁编户失业枌榆暂别蓬箨无归圣朝提象握符

再造区夏矜百姓之流荡废三年之典故且量地出

税据丁授田法在画一事宜经久永言州府恤此疲

人曾无革弊之规徒徇随时之义昔汉朝仓卒犹或

先收今历代升平宁容后造租赋所系不可凭虚豪

右主藏须从摭实欲施小惠乱我大猷人有惮于暂

劳国遂忘于固本州岛司所见顿昧通途爰扣两端敢

申独见

对苏倩之

四海既清万人求理在乎平均井赋议计师田条闾

里之政役辨夫家之名数是分众寡无失重轻必当

按彼版图稽其劳逸故三年大比国有彝伦百役小

差人其胥怨由是周官克崇于大阅萧相先务于图

书瞻言诸州不克致理未能洗旧污之俗开新政之

源使怀土知归起邑如市而乃拒省司之命紊军国

之经此而可容孰不可忍

书齿判

乙合书生齿之数遂阙法司罪云未及三岁

对杨成象

秋官联职司人其位克守尔典用承天休所以辨九

土之广轮纪万方之众寡生齿之日必载版图弱冠

之年将均征赋况阴阳殊气性有刚而有柔男女异

伦齿或七而或八以小大斯比生死必登爰稽五刑

罪也难离未及三载词之有年

两贯判

甲先有两贯一延州一属鄯州为定甲诉云先属延

对阙名

版图堤防生灵纪纲用收不道是禁奸慝为政之要

莫先此途若能守之人无散逸甲关西男子陇水游

客从沙塞之荒泽弃田园之故乡先为流民近为编

户同狡兔之三穴匪王人之一心或因官迁数奇以

建庄以班崇吟越锺仪以幽系思楚编彼乐土歌

于归来兰署以鄯州临戎人稀地旷留实边户公利

实多割近甸之有余助遐陬之不足依省为定又何

可疑若从诉端诈道滋蔓

对王翰

淳维不虞塞门多事险其走集虽称有典当其有冲

安得无战或逃或死家无康业且人户平分文昌之

旧也边郡以实先王之制也甲无一德遂编两贯礼

不忘本延州密迩于京毂武以戒严鄯府远邻于河

县详其动静徇欲兹深违之则苦从之则乐国有大

事在戎为急邦之荣怀阜人斯可益疑其远也不亦

宜乎

人则怀土狐乃首丘然荡析离居罔能定极且甲义

殊三徙编贯两乡作可封之比屋名标鄯部寻本枝

之百代籍挂延州所以旧里驰诚是混新丰之犬故

乡摇思不食武昌之鱼想邑呻吟深嗟变橘瞻阙敬

止实慕维桑欲遣三缄终无二见仙台制则方阐长

途匹夫之志信难可夺

对庾光先

国正封略甿编邑闾定要荒之制莫非王土开版图

之职司于下人甲惟常流迹齿编庶居先零之地早

及戎风近烧当之俗久覃弘化既因流寓终是播迁

失延州之故乡隶鄯部之外郡亦犹宰嚭辞宋陶朱

去越蓬飘萍转曾何足以少留维桑及梓固不忘于

祗载省司既定诚合三缄甲且有词须分二里至若

军于关右地阔流沙总六部之兵马当三边之要害

戎羯时抄边人屡耸事资捍御安可辄移如或身列

荣班苟非规免情有深于怀土人何系于匏瓜扣其

两端宜不然矣

移贯判

乙移贯所由以军府州不许诉云今不简点

对阙名

桑梓必敬版图是崇先王所以制万国仲父所以居

四人农商不迁首尾相援乙里亲走集贯实军府已

习金鼓之声诚堪昼夜之战何得不怀吾土将乐他

乡虽四海为家孰匪斯人之适然九章作律元止所

由之见纵使飞尘既静裔土无虞犹存晁错之实边

有虑宣王之薄伐诉无简点深觉词游

户绝判

景身死户绝资财将没官出嫁女请除葬外悉收之

叔复请分所由不决仰断

对王说

景忝彼齐人生此王土逐什一之利既富家财服畎

亩之勤方编户籍既而溘先朝露遂卜佳城远日新

封已供葬备昔时余业可议官收相彼薄言将分厚

产且弟惟同气女有从人凤兆于飞既归他族鴈行

以序自合保家继绝请复于叔兮论财难专于女也

以兹丕蔽庶叶其宜

均户口宋苏轼

夫中国之地足以食中国之民有余也而民常病于

不足何哉地无变迁而民有聚散聚则争于不足之

中而散则弃于有余之外是故天下常有遗利而民

用不足昔者二代之制度地以居民民各以其夫家

之众寡而受田于官一夫而百亩民不可以多得尺

寸之地而地亦不可以多得一介之民故其民均而

地有余当周之时四海之内地方千里者九而京师

居其一有田百同而为九百万夫之地山陵林麓川

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为六百万夫之地

又以上中下田三等而通之以再易为率则王畿之

内足以食三百万之众以九州岛言之则是二千七百

万夫之地也而计之以下农夫一夫之地而食五人

则是万有三千五百万人可以仰给于其中当成康

刑措之后其民极盛之时九州岛之籍不过千三万四

千有余夫地以十倍而民居其一故谷常有余而地

力不耗何者均之有术也自井田废而天下之民转

徙无常惟其所乐则聚以成市侧肩蹑踵以争寻常

挈妻负子以分升合虽有丰年而民无余蓄一遇水

旱则弱者转于沟壑而强者聚为盗贼地非不足而

民非加多也盖亦不得均民之术而已夫民之不均

其弊有二上之人贱农而贵末忽故而重新则民不

均夫民之为农者莫不重迁其坟墓庐舍桑麻果蔬

牛羊耒耜皆为子孙百年之计惟其百工技艺游手

游食之民然后可以怀轻资而极其所往是故上之

人贱农而贵末则农夫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

所利而居之其弊一也凡人之情怠于久安而谨于

新集水旱之后盗贼之余则莫不轻刑罚薄税敛省

力役以怀逋逃之民而其久安而无变者则不肯无

故而加恤是故上之人忽故而重新则其民稍稍引

去聚于其所重之地以至于众多而不能容其弊二

也臣欲去其二弊而开其二利以均斯民昔者圣人

之兴作也必因人之情故易为功必因时之势故易

为力今欲无故而迁徙安居之民分多而益寡则怨

谤之门盗贼之端必起于此未享其利而先被其害

臣愚以为民之情莫不怀土而重去惟士大夫出身

而仕者狃于迁徙之乐而忘其乡昔汉之制吏二千

石皆徙诸陵为今之计可使天下之吏仕至某者皆

徙荆襄唐邓许汝陈蔡之间今士大夫无不乐居于

此者顾恐独往而不能济彼见其侪类等夷之人莫

不在焉则其去惟恐后耳此所谓因人之情夫天下

不能岁岁而丰也则必有饥馑流亡之所民方其困

急时父子且不能相顾又安知去乡之为戚哉当此

之时募其乐徙者而使所过廪之费不甚厚而民乐

行此所谓因时之势然此二者皆授其田贷其耕耘

之具而缓其租然后可以固其意夫如是天下之民

其庶乎有息肩之渐也

自劾不合致人户逃移状一朱熹

右熹昨蒙圣恩畀以郡绂恳辞不获冒昧而来到官

未几不胜吏责疾病交作殆不自支即具札子申乞

改差宫观差遣侧听累月未蒙敷奏施行熹诚愚昧

夙夜靡宁亦欲勉悉疲驽以酬恩遇顾以山野不娴

吏道重以凋郡财匮民贫去年上供纲运起发至今

粗及其半官吏相承但知竭力催科以给公上庶逃

罪责不意属县今秋有旱伤处不惟失于检放加以

程督过严遂致人户流移怨谤蠭起虽已遣官慰谕

尚恐未能安帖熹窃自惟平生章句腐儒之学虽不

适于世用然区区之志亦未尝不以爱人利物为功

今乃以是上负使令下负所学积此惭惧疾病侵加

诚无心颜可食俸禄欲望钧慈特与敷奏早赐罢免

以为远近牧守不勤抚字之戒而熹亦得以杜门省

身益求其学之所未至庶几后効以赎前愆不胜幸

甚谨具状申尚书省伏候钧旨

自劾不合致人户逃移状二

右熹昨缘本军管内今秋有荒旱处不知及早检放

而催理旧欠过于严急遂致人户愁怨相率逃移已

于十月内具状自劾申尚书省乞赐罢黜以为州县

之戒惕息俟命至今两月未奉处分忧惧日积疾病

有加职事之间益以荒废谨具状申尚书省乞赐检

会前状早赐敷奏施行谨状

按知台州唐仲友第一状前人

外封

奏为本路诸州人户间有流移去处奏闻事

内封

奏为台州催税紧急户口流移知台州唐仲友别有

不公不法事件臣一面前去审究虚实奏闻事

贴黄

臣窃见本人近蒙进擢而臣踪迹方此孤危较权量

力实犯不韪顾以疎贱蒙被误恩实当一路耳目之

寄不敢缄默以负使令伏惟眷照力赐主张免致复

为小人阴有中害不胜幸甚

具位臣朱熹

臣今月十六日起离绍兴府白塔院道间遇见台州

流民两辈通计四十七人扶老携幼狼狈道途臣问

其故皆云本州岛旱伤至重官司催税紧急不免抛离

乡里前去逐食臣即量给钱物喻令复业竟不能回

各已迤逦西去臣因询究得本州岛日前似此流移户

口已多目今方是初秋已致如此窃恐向后愈见数

多除已行下本州岛约朿令其存抚见在人户毋致复

有流移外臣续访闻知台州唐仲友催督税租委是

刻急多差官吏在县追呼属邑奉承转相促迫急于

星火民不聊生又闻本官在任多有不公不法事件

众口讙哗殊骇闻听臣今一面躬亲前去审究虚实

别具闻奏乞赐究治外所有上项事理须至先次奏

闻者

右谨录奏闻伏候勅旨

与赵帅书前人

窃见使司行下委两邻附籍事官司尝已施行但此

事初议只委乡官劝谕人户自来附籍盖不欲使吏

与其间恐有烦扰虽有不愿请米者亦不之强但欲

请米者非已附籍不给即其人利害切已附与不附

皆须自任其责行之既久人渐相信今忽有此指挥

即自此之后生子得米之人可以安坐不问而归其

责于邻人邻人不得米者顾乃代之任责而又无罪

赏以督其后又况一甲之内除怀孕家外尚有四家

今却只取两家为邻若在街市人家齐整去处犹可

责之两畔切邻不容推托若在乡村人烟星散去处

即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疎或密必是互相推托不

肯为任此责其生子得米之人既不干预却使无利

害之人任无罪赏之事而四家之中又无正定主名

万一无人及时申附直至生子之后其家或欲杀弃

即通同盖庇不复申举或欲请米即须论诉邻人以

为不申附之罪乡官既难受理根究其势必烦有司

追证搔扰其害不细不知及今尚可回否若得且令

乡官依旧劝谕人户自行附籍而委措置官者察附

籍者之殿最取其尤怠慢者申县改差而稍加沮辱

以警其余亦足以革旧弊广恩意如其不然即须严

立罪赏而使甲内四家同任其责如有怀孕五月之

家即四邻先取本家申乞附籍文状仍说愿与不愿

请米四邻连名签押状内公共指定专委两邻某人

某人传送取附籍乡官批回付本家收照候生子讫

再取四邻保明缴连元批赴收支乡官请米其不愿

请米人亦须四邻具状缴连元批保明不曾杀弃关

报注籍如此乃可关防推托遗滞词诉搔扰之弊然

既如此即事体规模顿异前日而将来亦恐终不免

于烦扰更乞详酌其宜计其利害之实而行之也大

抵此事从初商量非不知如此措置决是不能周遍

然所恃者既无烦扰之弊而劝谕恩意有以感动之

则赈给之惠虽不能周而阴受生活之赐者自将不

胜其众耳若以此为不广而欲其速得周遍则决非

劝谕之所可及势须一切以文法禁令驱迫然后可

成如此非不美观然恐官司徒有文移而无事实民

间徒被搔扰而无恩惠非前日所为思虑措画之本

意也不审高明以为如何熹上覆

近日仓司所行全是文具委官散牓编排甲户置

立粉壁处处纷然而实无一文一粒及于生子之

家愚意此可以为戒而不可学也

晓谕逃移民户前人

检会赵知军任内访闻本军三县贫民年糓稍不登

熟往往舍坟墓离乡井转移之他者非其本心逃移

未出境而豪右请佃之状已至县司其弊多端或止

押状而无户帖或逃移因而冒耕者或计会乡司作

逃移多年而免科例者或有户帖而官无簿者或免

科例限满而诡名冒请者或有强占而人不可谁何

者所有都分之内递兼容蔽遂至租税皆无稽考及

其陈状归业乡司邀阻及上户强占百般沮难淹留

岁月无以自明又复弃之而去深可矜恤已散榜管

下县分元给晓谕切虑文榜沉匿合行再给文榜晓

右今印榜晓示逃移民户具状赴使军陈诉切待追

人根究施行各令知悉

户口部纪事

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

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

孤终司商协名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

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

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藉搜于农隙耨

获亦于藉狝于既烝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

何料焉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临政

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且无故而料民

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王卒料之及幽王

乃废灭

晋语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

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史记秦始皇纪二十八年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

三十六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

汉书高祖纪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注汉

仪注云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

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

为庶民就田里今老弱未尝傅者皆发之未二十三

为弱过五十六为老

娄苟传敬齐人也汉高帝赐姓刘氏封为关内侯使

往匈奴来言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

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臣愿

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

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

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

十余万口

史记主父偃传偃为谒者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

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

奸猾

汉书循吏传王成不知何郡人也为胶东相治甚有

声宣帝最先褒之地节三年下诏曰盖闻有功不赏

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以化天下今胶东相成劳来

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

关内侯秩中二千石未及征用会病卒官后诏使丞

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以政令得失或对言

前胶东相成伪自增加以蒙显赏是后俗吏多为虚

名云

后汉书陈寔传寔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

县人户归附者寔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

行部

循吏传童恢除不其令比县流人归化徙居二万余

三国魏志武帝纪初平三年夏追黄巾至济北乞降

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

册府元龟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曹公西征初自天

子西迁雒阳人民单尽其后锺繇以侍中守司隶校

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

之数年间民户稍实曹公征关中得以为资十八年

曹公恐江滨郡县为吴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

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

合肥以南惟有皖城二十年曹公征张鲁鲁降雍州

刺史张既说曹公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

晋书宣帝纪魏太和元年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

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天子访之于帝帝对曰贼

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

刘琨传琨为并州刺史人士奔迸者多归于琨琨善

于怀抚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

以相继

石勒载记晋刘琨司马温峤西讨山胡勒将逯明要

之败峤于潞城勒以幽冀渐平始下州郡阅实人户

太山太守徐龛叛降于勒石季龙及张敬张宾左右

司马张屈六程遐文武等一百二十九人上疏请以

河内魏汲顿丘平原清河巨鹿常山中山长乐乐平

十一郡并前赵国广平阳平章武渤海河间上党定

襄范阳渔阳武邑燕国乐陵十三郡合二十四郡户

二十九万为赵国封内又石生攻刘曜河内太守尹

平于新安斩之克垒壁十余降掠五千余户而归自

是以右常侍霍皓为劝课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

劝都尉陆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

石季龙载记季龙伐段辽战于密云获其母妻斩级

三千辽单马窜险遣子乞特真送表及名马季龙纳

之乃迁其户二万余于雍司兖豫四州之地

苻坚载记坚攻邺之入邺宫阅其名籍凡郡百五

十七县一千五百七十九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

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诸州

郡牧守及六夷渠帅尽降于坚坚自邺如枋头徙关

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徙陈留东阿万户

以实青州

姚苌载记苌以太元九年自称秦王时慕容与苻

坚相攻坚先徙晋人李祥等数千户于敷陆至是降

于苌北地新平安定羌胡降者十余万户太元十一

年苌僭即帝位于长安徙安定五千余户于长安

慕容垂载记垂以太元十一年僭即位翟辽子钊攻

逼邺城慕容农击定之垂引师伐钊于滑台次于黎

阳津钊妻子率数百骑北趣白鹿山农追击尽擒

其众钊单骑奔长子钊所统七郡户三万八千皆安

堵如故徙徐州流人七千余户于黎阳

册府元龟慕容众党率众三万伐高句骊袭其新城

南苏皆克之散其积聚徙其五千余户于辽西

宋书高祖纪高祖为晋侍中加录尚书进太傅时民

居未一表曰臣闻先王制治九土攸序分境画疆各

安其居在昔盛世人无迁业故井田之制三代以隆

秦革斯政汉遂不改富强兼并于是为弊然九服弗

扰所托成旧在汉西京大迁田景之族以实关中即

以三辅为乡闾不复系之于齐楚自永嘉播越爰托

淮海朝有匡复之算民复思本之心经略之图日不

暇给是以宁民绥治犹有未遑及至大司马桓温以

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

国丰实由于此自兹迄今弥历年载画一之制渐用

颓弛杂居流寓闾伍弗修王化所以未纯民瘼所以

犹在臣荷重任耻责实深自非改调解张无以济治

夫人情滞常难与虑始所谓父母之邦以为桑梓者

诚以生焉终焉敬爱所托耳今所居累世坟垄成行

敬恭之诚岂不与事而至请准庚戌土断之科庶子

本所弘稍与事着然后率之以仁义鼓之以威武超

大江而跨黄河抚九州岛而复旧土则恋本之志乃速

由于当年在始暂勤要终所以能易伏惟陛下垂矜

万民怜其所失永怀鸿鴈之诗思隆中兴之业既委

臣以国重期臣以宁济若所启合允请付外施行于

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

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文献通考宋孝武大明中王敬弘言人值苛政岂可

称言至今逃窜求免胎孕不育乃避罪宪实亦由兹

北齐书宋世良传世良字符友广平人年十五便有

胆气应募从军北讨屡有战功寻为殿中侍御史诣

河北括户大获浮惰还见汲郡城旁多骸骨移书州

郡令悉收瘗其夜甘雨滂沱还孝庄劳之曰知卿所

括得丁倍于本帐若官人皆如此用心便是更出一

天下也

尔朱之乱政移臣下分为东西权臣擅命战争不息

人户流离

北齐书神武纪魏帝诏以神武为相国武定二年十

一月神武讨山胡破平之俘获一万余户口分配诸

隋书裴蕴传蕴迁民部侍郎于时犹承高祖和平之

后禁网疎阔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

于老已免租赋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皆

令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

唐书卢承庆传承庆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

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

该详帝嗟赏

崔善为传善为为陕州刺史时议户猥地狭者徙宽

乡善为奏畿内户众而丁壮悉籍府兵若听徙皆在

关东虚近实远非经通计

文献通考唐李峤上言天下流散非一宜令御史督

察设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抚之施权衡以御之为

制限以一之

唐书苏传徙同州刺史时十道使括天下亡户

初不立籍人畏搜括即流入比县旁州更相廋蔽

请罢十道使专责州县豫立簿注天下同日阅正尽

一月止使柅奸匿岁一括实检制租调以免劳弊

山堂肆考宇文融为劝农使奏令新附客户免六年

赋调

唐书崔瓘传瓘累官至澧州刺史不为烦苛人便安

之流亡还归居二年增户数万

王彦威传彦威拜平卢节度使开成初为户部侍郎

判度支因上占頟图言至德迄元和天下观察者十

节度者二十有九防御者四经略者三大都通邑皆

有兵最凡八十余万长庆籍户三百五十万而兵乃

九十九万率三户资一兵今举天下之入岁三千五

百万上供者三之一又三之二则衣赐仰给焉自留

州留使外余四十万众皆仰度支又为供军图上之

文献通考唐武宗制曰百姓输纳不办多有逃移长

吏惧在官之时破失人户祗于见在户中分外摊配

亦有破除逃户桑地以充税钱逃户产业已无归还

不得见户每年加配流亡转多

辽史耶律挞烈传挞烈升南院大王均赋役劝耕稼

部人化之户口丰殖

耶律仁先传仁先字乣邻重熙十六年迁北院大王

奏今两院户口殷庶乞免他部助役从之

耶律引吉传引吉累迁北枢密院侍御改客省使时

朝廷遣使括三京隐户不得以引吉代之得数千余

能吏传马人望为南京三司度支判官迁警巡使京

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会检括户口未两

旬而毕同知留守萧保先怪而问之人望曰民产若

括之无遗他日必长厚敛之弊大率十得六七足矣

保先谢曰公虑远吾不及也

宋史李防传防授忠武军节度推官括磁相二州逃

户田增租赋十余万因请均定田税又请县有破逃

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殿三选二百户停所居

官能招者旌赏之改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潞州

迁秘书丞体量二浙民饥建言逃户田宜即召人耕

种使人不敢轻去畎亩而官赋常在

丁谓传谓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上会计录以景

德四年民赋户口之籍较咸平六年之数具上史馆

请自今以咸平籍为额岁较其数以闻诏奖之

周湛传湛为江南西路转运使以徭赋不均百姓巧

于避匿因条其诡名挟佃之类十二事且许民自言

凡括隐户三十万还为户部判官

田京传京知沧州转运使京能招辑流民为之给田

除税租凡增户万七千

梅询传询迁给事中知审官院仁宗御迩英阁读正

说养民篇览历代户口登耗之数顾谓侍臣曰今天

下民籍几何询对曰先帝所作盖述前代帝王恭俭

有节则户口充羡赋敛无艺则版图衰减炳然在目

作鉴后王自五代之季生齿雕耗太祖受命而太宗

真宗休养百姓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因诏三

司及编修院检阅以闻

钱彦远传彦远迁起居舍人直集贤院知谏院上疏

曰农为国家急务所以顺天养财御水旱制蛮夷之

原本也唐开元户八百九十余万而垦田一千四百

三十余万顷今国家户七百三十余万而垦田一百

一十五万余顷其间逃废之田不下三十余万是田

畴不辟而游手者多也劝课其可不兴乎宜置劝农

司先以垦田顷亩及户口数屋塘山泽沟洫桑柘着

之于籍然后设法劝课除害兴利岁终农隙转运司

考校之第其赏罚

墨庄漫录仁宗尝问孝肃包公拯历代编户多少之

数公悉考以对以谓三代虽盛其户莫得而详前汉

元始二年人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后汉光武兵

革之后户四百二十七万六百三十永寿三年增至

一千六十七万九百六十三国鼎峙版籍岁减才百

四十余万晋武帝平吴之后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

八百南北朝少者不盈百万多者不过三倍隋文帝

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唐初户

不满二百万高宗永徽元年增至三百八十万明皇

天宝十三年只及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自安

史之乱干元已后仅满一百二万武宗会昌中增至

四百九十五万五千一百五十一降及五代四方窃

据大约各有数十万太祖建隆之初有户九十六万

七千三百五十三开宝九年渐加至三百九万五百

四户太宗至道二年增至四百五十一万四千二百

五十七真宗天禧五年又增至八百六十七万七千

六百七十七陛下御宇以来天圣七年户一千一十

六万二千六百八十九庆历二年增至一千三十万

七千六百四十八年又增至一千九十万四千四百

三十四拯以谓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

盛者拯又言蚩蚩之生聚蕃息衰耗一出于时政之

所关陶化明主知其然也必薄赋敛宽力役救荒歉

三者不失然后幼有所养老有所终此乃陛下日慎

一日以致其盛遂与之休养则可封之俗不祗二帝

之盛矣宣和乙巳十二月四日夜读公奏录节出呜

呼盛德之语哉

金史斡传太祖还京师宗翰为西北西南两路都

统斡鲁副之宗翰朝京师诏以夏人言宋侵略新割

地以便宜决之斡鲁奏曰夏人不尽归户口资帑又

以宋人侵赐地求援兵宋之边臣将取所赐夏人疆

土盖有异图诏曰夏人屡求援兵者或不欲归我户

口沮吾追袭辽主事也宋人敢言自取疆土于夏诚

有异图宜谨守备尽索在夏户口通闻两国事审处

宗望传太祖定燕京斡鲁为都统宗望副之阇母与

张觉战大败宗望就以阇母军讨张觉觉败宵遯奔

宋诏议索张觉及逋亡户口于宋宗望索户口宋人

弗遣且闻童贯郭药师治军燕山宗望奏请伐宋

黄掴敌古本传敌古本攻平州张觉吾春被围于西

山敌古本引兵救之解其围并获粮五千斛招降户

口甚众

乌延吾里补传吾里补从其父达吉补隶元帅右监

军麾下青州戍将觌吉补以莱州兵众请济于帅府

吾里补将十二谋克兵往救之遂降其四营拔其一

营得户四千又败贼兵五万于恩州攻破其营降户

五万

曹望之传望之改同知西京留守事上书论便宜事

其一论山东河北猛安谋克与百姓杂处民多失业

陈蔡汝颍之间土广人稀宜徙百姓以实其处复数

年之赋以安辑之百姓亡命及避役军中者阅实其

人使还本贯或编近县以为客户或留为佃户者亦

籍其姓名州县与猛安事干涉者无相党匿庶几军

民协和盗贼弭息

蒲察通传通除殿前都点检大定十七年拜尚书右

丞转左丞诏议推排猛安谋克事大臣皆以为止验

见在产业定贫富依旧科差为便通言必须通括各

谋克人户物力多寡则贫富自分贫富分则版籍定

如有缓急验籍科差富者不得隐贫者不重困与一

例科差者大不侔矣上是通言

张大节传大节擢修内司使推排东京路户籍人服

其平

元史马亨传亨擢转运司副使太保刘秉忠荐亨于

世祖召见潜邸甚器之既而籍诸路户口以亨副八

春忙哥抚谕西京太原平阳及陕西五路俾民弗扰

月乃合传月乃合赞卜只儿断事官事岁壬子料民

丁于中原凡业儒者试通一经即不同编户着为令

甲儒人免丁者实月乃合始之也

董俊传俊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朝于行在诸将

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曰民实少而欺以

数多他日上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

民日困也

董文炳传文炳为稾城令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

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

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

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

纽璘传纽璘拜都元帅遣梁载立招降黎雅碉门岩

州偏林关诸蛮得汉番二万余户

杨大渊传大渊兄子文安充阆州夔东路安抚使阆

州累遭兵变户口凋耗文安乃教以耕桑鳏寡不能

自存愿相配偶者并为一户充役民始复业

张雄飞传雄飞迁荆湖北道宣慰使先是荆湖行省

阿里海牙以降民三千八百户没入为家奴自置吏

冶之岁责其租赋有司莫敢言雄飞言于阿里海牙

请归其民于有司不从雄飞入朝奏其事诏还籍为

不忽木传不忽木擢吏部尚书改工部迁刑部吐土

哈求钦察之为人奴者增益其军而多取编民中书

佥省王遇验其籍改正之吐土哈遂奏遇有不臣语

帝怒欲斩之不忽木谏曰遇始令以钦察之人奴为

兵未闻以编民也万一他卫皆仿此户口耗矣若诛

遇后人岂肯为陛下尽职乎帝意解遇得不死

也先不花传也先不花拜上柱国光禄大夫云南诸

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时阿郎可马丁诸种僰夷为

变讨平之遂立登云等路府州县六十余所得户二

十余万

脱力世官传脱力世官进兼管军副万户蛮细狗折

兴等及威龙州判官阿遮皆凭险为乱脱力世官夜

入据其寨贼散走遣兵搜山谷获阿遮于深箐斩之

籍其民五百余户为农脱力世官入觐授三珠虎符

加怀远大将军罗罗斯宣慰使兼管军万户既还治

括户口立赋税以给屯戍

察罕传察罕改正奉大夫至大元年阅户口江南诸

省还进太子府正加照文馆大学士

刘德温传德温授通议大夫永平路总管永平当天

历兵革之余野无居民德温为政一年而户口增仓

廪实

梁曾传曾除杭州路总管户口复者五万二千四百

明外史韩观传观镇广西节制两广官军桂林诸蛮

民复业者六千家惟思恩蛮千五百余户未附而庆

远柳浔诸蛮方炽永乐元年观与都指挥葛森等合

击破理定诸县山贼禽其酋黄仲文等五十余人并

斩以徇得所掠男女悉遣还家输其器甲于官而抚

辑其逃散者明年遣都指挥朱辉谕降宜山忻城诸

山寨复业者千余家于是荔波猺民震恐自上书言

愿为编户帝以属观观抚之八十余洞皆附籍为良

陈钢传钢同时有陈纲者为高州石城知县时猺贼

正炽民户流亡土田荒芜殆尽纲尽心民事劳徕安

集流亡复归又招新民附籍给田使耕

户口部杂录

礼记王制将徙于诸侯三月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

期不从政

管子国蓄篇以正户籍谓之养赢

诗小序鸿鴈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

来还定安集之

史记货殖传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

比者命曰素封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

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

万息二千户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

中衣食之欲恣所好美矣

唐六典凡天下之户量其赀产定为丸等每三年县

司注定州司覆之然后注籍而申之于省

后山谈丛唐令民年二十为丁其下为推宋次道曰

推者稚也避高宗讳阙而为推邑缙叔曰推者椎也

独髻为椎传者误尔盖唐人不讳嫌梁氏之父茂始

以戊为武温嗜杀人畏之并讳其嫌耳夫人少而分

髻长则合而未冠今人犹然缙叔是也

枫窗小牍国初杭粤蜀汉未入版图总户九十六万

七千五百五十三至开宝末增至二百五十万八千

六十五户太宗拓定南北户犹三百五十七万四千

二百五十七此后递增至徽庙有一千八百七十八

万之多噫可谓盛矣及乘舆南渡江淮以北悉入北

庭今上主户亦至一千一百七十万五千六百有奇

生息之繁视宣和已前仅减七百万耳

尊俎余功天下府州县黄册十年一造以一百一十

户为里丁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城中曰坊

近城曰厢乡都曰里每里编为一册册首总为一图

其不任役者带管百一十户之外而列于图后曰畸

日知录常熟陈梅曰周礼五家为比比有长五比为

闾闾有胥四闾为族族有师五族为党党有正五党

为州州有长五州为乡乡有大夫其间大小相维轻

重相制纲举目张周详细密无以加矣而要之自上

而下所治皆不过五人盖于详密之中而得易简之

意此周家一代良法美意也后世人才远不如古乃

欲以县令一人之身坐理数万户口赋税色目繁猥

又倍于昔时虽欲不丛脞其可得乎愚故为之说曰

以县治乡以乡治保以保治甲视所谓不过五人者

而加倍焉亦自详密亦自易简此斟酌古今之一端

也又曰一乡几保不妨多少何也因民居也法用圆

十甲千户不得增损何也稽成数也法用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