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二十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二十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菩萨问明品第十之余

【经】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唯愿仁者以妙辩才演畅如来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说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证何等是佛境界现何等是佛境界广时文殊师利菩萨以颂答曰。

如来深境界  其量等虚空  一切众生入  而实无所入  如来深境界  所有胜妙因  亿劫常宣说  亦复不能尽  随其心智慧  诱进咸令益  如是度众生  诸佛之境界  世间诸国土  一切皆随入  智身无有色  非彼所能见  诸佛智自在  三世无所碍  如是慧境界  平等如虚空  法界众生界  究竟无差别  一切悉了知  此是如来境  一切世界中  所有诸音声  佛智皆随了  亦无有分别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净  开示诸群生  非业非烦恼  无物无住处  无照无所行  平等行世间  一切众生心  普在三世中  如来於一念  一切悉明达

【论】第十尔时已下明诸菩萨共问文殊师利十一种佛境界已下十行颂是文殊师利答於中三门如前一科颂意此十行颂一行一颂其颂文答前所问颂文自具不烦更释二释菩萨名者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妙慧善拣正邪自在故云妙德此是东方卯位也明卯主东方震卦震为雷动启蛰发生之始明此妙慧是震动发生信心之始是故亦云妙生菩萨为明一切诸佛从此慧生十信解故乃至满足菩提一切愿行海故世界名金色者明因举果体白净无染法故又明金胎二月表十信为圣胎故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文殊师利明无性净慧徧故佛号不动智为无明本空无体可动名不动智故但有应境知法应器知根如响应声无有处所形体可得名之为智无可取舍故名为不动三配当位因果者妙慧为因不动智为果亦互为因果若以妙慧善拣择法显智故即以妙慧为因不动智为果若以慧由智起即不动智为因妙慧文殊以为果故或智之与慧总因总果明体用一真无二法故亦智之与慧总非因非果为体无本末依住所得故是性法界自在知见非如世间因果比对可得故此文殊师利不动智佛初起信心亦从此起乃至信终亦不离之故迄至自行圆满示成正觉亦不离之故此明以佛智慧示悟众生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佛知见者文殊师利妙慧不动智佛是此是凡圣等共有之佛示凡夫使令悟入。

【经】尔时此娑婆世界中一切众生所有法差别业差别世间差别身差别根差别受生差别持戒果差别犯戒果差别国土果差别以佛神力悉皆明现如是东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众生法差别乃至国土果差别悉以佛神力故分明显现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论】第十一尔时已下有八行经是都举娑婆九种差别并都举十方一切差别悉皆以佛神力无不明现如文可知已上但随文殊师利所问随位菩萨答依所说颂取其意趣理自分明及以世界佛号菩萨名号即知进修因果总是前庄严法性清净佛剎四种佛剎中金色世界及不动智佛是佛住佛剎余九世界及九个智佛是庄严法性佛剎及十地已来总是如来出现品是示成正觉佛剎清净佛剎四谛品是此之一品大意有六一菩萨以名表行二以世界之色表所得之理三以佛名号表所得之智四以方隅表所得之法五成其十信所行之行六明十信进修同异如上已述可知。

净行品第十一

论将释此品约作四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品宗趣四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为净行品以无始诸见无明贪瞋痴爱今已发菩提心信乐正法顿翻诸见成其大愿长大悲门若但以三空无相对治不生大慈大悲不能成就普贤行故欲行长路非足不行欲行大悲入普贤门充法界行者於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便成万行庄严皆勤修习此一百四十大愿门便於生死海中见闻觉知一切诸行悉皆清净入普贤行故故名净行若无此愿设断烦恼即二乘行故设是菩萨即生净土以此一百四十大愿门顿能净其一切尘劳行门便成普贤法界行故故名净行以此大愿庄严一切世间诸行总为法界一切道场故名净行以此诸见成大善根故名净行二释品来意者为明前问明品是成其十信中解故此品成其十信之行故此品须来乃至果行圆满已来不离此大愿故三释品宗趣者以智首是下方颇棃色世界佛号梵智明是一切诸佛法本自体白净无染之智以为能问之人文殊师利菩萨即是一切诸佛善择妙慧以为说法之主以一切诸佛根本智慧之门善自为问答之主伴说一百四十大愿之门以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等普贤法界无尽行海以本净智问其妙慧说其一百四十净愿之门用净信等六位中染净无明七地法执现行十地已来法执习气佛地二愚一时总净於此信心之中不令偏执以愿防之使令寂用无碍故以此诸佛本净智妙慧门说一百四十大愿以防染净二障以为宗趣故以六位上通信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随位修道上烦恼六位中一位上有二十故六位共有一百二十根本十无明皆因身见边见二见有二十共随位进修染净烦恼总有一百四十为防此障起一百四十愿令此进修者从初信心理事圆融使信心者达其愿体无亏自心根本净智妙择之慧动寂俱真不偏修故是故华藏世界有如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上一切庄严因大愿风轮能持万行以行招果故因以愿力坚持报得风轮持剎故又云如是华藏庄严皆从普贤愿力起为无愿故行乃不成即庄严不现不感无尽依果报故由是义故信心之上法性悲智妙慧万行总依佛有而为进修不得别有若离佛别有自法者不成信心不成十种胜解不成修行设苦行精勤是邪精进勤苦累劫生人天中一念贪瞋一时焚尽是故此品下文云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已上明宗趣竟意明回凡所执心境差别业皆成愿海具普贤门四随文释义者於此之中义分为二一科其一品经意二随文解释一科其一品经意者於此一品文义分为十四段。

【经】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论】一从尔时智首菩萨已下从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总有十问於十问中总有一百一十问问世间三业等如下可知。

【经】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论】二从云何生处具足问十具足中初种族具足中有二义一世间即是生族姓家为种族二出世间即是生在佛家具佛种性色相念慧等并是佛家非世间故。

【经】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论】三云何已下问十种慧并是出世胜慧如文可知。

【经】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论】四云何已下问十种力初因力者所谓生生之中任运能发大菩提力欲力者志乐大菩提心无退失故方便力者以大愿善自觉悟不费功力故亦能觉他省功不迂回故缘力所缘力者能缘所缘不忘失常兴大愿故根力者大愿善根不失故观察力者能观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观共止双行二皆自在或先观后止或先止后观或即止即观或即观即止悉皆自在思惟力者不失正理智常现前故。

【经】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论】五云何已下十问问十善巧初蕴善巧者明同世间五蕴而生不着五蕴之过界善巧者同十八界及三界法生而不染三界法处善巧者三界六道为处禅定解脱为非处非处皆不离其中而无所染缘起善巧者不坏世间十二缘生处缠不污欲界色界无色界善巧者三界同事而无所着过去未来现在善巧者於过去劫在现在未来劫中现在劫在过去劫中三世中互参皆自在故。

【经】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论】六云何已下十问问七觉三空如文可知。

【经】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棃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论】七云何已下十问问六度四无量心如文可知。

【经】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论】八云何已下问佛十力如文可知。

【经】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论】九云何已下十问问十王守护此明愿行所及而招致敬。

【经】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

【论】十云何已下十问问云何堪为众生所依师导如文可知。

【经】云何於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论】十一云何已下十问问云何於众生中最胜最妙如文可知。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於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於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论】十二尔时已下至胜妙功德已来有八行半经明文殊领上一百一十问及叹智首善问。

【经】佛子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於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着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於圣地永除秽欲着缨络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自归於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自归於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於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作众恶受阇棃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着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修行於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若修於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若举於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媿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着僧伽棃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执时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若在於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见无乐着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疾恼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见端正人当愿众生於佛菩萨常生净信见丑陋人当愿众生於不善事不生乐着见报恩人当愿众生於佛菩萨能知恩德见背恩人当愿众生於有恶人不加其报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於苦行至究竟处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见着甲冑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见论议人当愿众生於诸异论悉能摧伏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若见於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门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着绝世贪爱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顶礼於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右绕於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论】十三佛子菩萨在家已下有一百四十大愿答前所问令十信心菩萨常用其心净其身口意行如文具明。

【经】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论】十四最下佛子若诸菩萨有三行经明依教而行获其胜益已上以世间有此一百四十种事法顿翻为一百四十种大愿用成十信内修行之心虽是有为之心能成十住已后五位之内理智大悲之海已后入位万行之海皆由此一百四十大愿胜上缘力之所能成故若初发心菩萨无此之愿所修解脱皆成声闻独觉之行设是菩萨但生净土无成佛缘为此教中发心菩萨毕竟达此有为成其理智如也。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论】将释此品约作五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明品之宗趣四明信心退住五随文解义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为贤首为依行立菩萨之名依菩萨所说之法及行立品之名为贤首者以明信解如来因果普贤五位行门心行调柔顺和正直深心正念乐集善根常念利生名之为贤创从凡夫顿彰法界诸佛因果理智一时明现名之为首此依法主解行立名此贤首者乃是於佛果海文殊普贤行之贤首为信佛因果理智之首圆满法界解行无始终之首故为贤首品以佛文殊普贤之果行成信者之初首故二释品来意者为第二会已来五品经但明十信菩萨所修行法门及一百四十愿等法此品明十信中所忻修佛果所行行愿功德广大故故有此品来也三明宗趣者明已生十信心已得福获益为宗四明信心退住者有二义一三乘二一乘一三乘者如起信论有三种发心一信成就发心经一万劫善根相续方至不退二者解行发心以佛菩萨教令发心或自有大悲或以正法欲灭护正法发心论云如是信心成就得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已前二种是不退发心三证发心者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於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二乘种子设求大乘者根则不定或进或退大意自己善根微少依他发心者或以二乘或教令发心者为解行不实皆有得有证有舍有取总住退位又如起信论云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略说方便有四种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於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於大悲修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盘以顺法性无生故二者能止方便谓惭媿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随顺法性离诸过故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心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愿尽於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盘以顺法性广大徧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菩萨发如是心故则得少分见於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相成道利益众生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广如彼论说计其少分得见法身即是信满入十住位菩萨已上是三乘发十信满心入十住初心初发心住上以愿力故成佛二一乘发心者如此经十信发心初发心时以初会中如来始成正觉之果普贤菩萨法界微尘毛孔重重无尽随根本智行果而起信心信他诸佛所得之果以第二会中普光明殿如来报满之果及行果而自信入修行金色等十色世界即明自觉之理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即明是自心所信自心佛智文殊师利即明自心智上分别妙慧与古今三世诸佛同一体用分毫不差方名为信发心从此信心以佛名号品即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觉佛果之号徧周四圣谛品即明三世诸佛所说法门徧众生界随界名别光明觉品即明如来智慧光明境界徧照法界无有尽极令发信心者以观观之令心广博如佛境故菩萨问明品明十信心菩萨十种所行之法是自己所修之行净行品一百四十大愿即是十信心位所发大愿成大悲门具普贤行此贤首品明十信心所忻佛果功德无有尽极明初发十信心诵持此品功德胜过供养十佛剎微尘数佛经於一劫何况随其解行而以修治如此经十住初心才发心时法尔身徧十方示成正觉在十住位发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文繁不引其事所因大意明此经发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萨法不依声闻法独觉法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法而发其心但无所依发菩提心但以一切智发菩提心不如三乘依倚物故发菩提心不依三祇劫后有佛果故发菩提心不依现在三世有佛果故发菩提心以是义故入此信者皆无有退故设习气未淳熟者暂时念退信及住位一往不退为正信自己身心总是法界佛无自他性故以十方诸佛无依住智幻住庄严门等法界虚空界法性恒徧十方如影对现色身同自身故本不二故体无差别故十方诸佛智身如影所言如响如是信解当得成佛我今信者亦如是知如是信解云何有退全身全心一切境界总是法界一真法身体用理智住在何所退至何处若也身心有所依住放却依处即有退失自了身心本无依住本无所得一切语言分别如空中响应无作缘任物成声本无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无退转有所依法而发心者放却所得所依着处即有退转是故起信论云证发心者多住退位为有所得可证故是故乘此不思议乘一切智无依住乘发菩提心一往不退若有退者只为信心不成故於佛教法及如来所乘有所得故有取舍故未成信故不入信流又此经云设有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具六神通由未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犹名假名菩萨不真菩萨设复闻时不信不入具如经说如此品颂云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又如下颂云有以手擎十佛剎尽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倍更难过此难信而能信真信决定不退故又如此经普贤菩萨云但闻如来名号及所说法门闻而不信亦能成金刚智种作如人食少金刚喻若以远因总不退若以现成佛因即是未信之人五随文解义者於此一品经义分为二一长科当品二随文解义一长科当品经意於此一品中长科为十四段。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我今已为诸菩萨  说佛往修清净行  仁亦当於此会中  演畅修行胜功德

【论】一尔时文殊师利已下两行经两行颂是文殊师利请说发菩提心功德分。

【经】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

【论】二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已下有七百一十六行颂是贤首菩萨答末后三行半经明说颂感诸佛许可分。

【经】

善哉仁者应谛听  彼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随力说少分  犹如大海一滴水  若有菩萨初发心  誓求当证佛菩提  彼之功德无边际  不可称量无与等  何况无量无边劫  具修地度诸功德  十方一切诸如来  悉共称扬不能尽  如是无边大功德  我今於中说少分  譬如鸟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尘

【论】三从初善哉仁者应谛听已下八行颂明发心功德广大难量随力少说分为明菩提心不可以边际量故功德还当如是。

【经】

菩萨发意求菩提  非是无因无有缘  於佛法僧生净信  以是而生广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饶自乐大名称  但为永灭众生苦  利益世间而发心  常欲利乐诸众生  庄严国土供养佛  受持正法修诸智  证菩提故而发心

【论】四菩萨发意求菩提已下六行颂明初发心所因分。

【经】

深心信解常清净  恭敬尊重一切佛  於法及僧亦如是  志诚供养而发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无上大菩提  菩萨以是初发心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  开示涅盘无上道  信无垢浊心清净  灭除憍慢恭敬本  亦为法藏第一财  为清净手受众行  信能慧施心无吝  信能欢喜入佛法  信能增长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  信力坚固无能坏  信能永灭烦恼本  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於境界无所着  远离诸难得无难  信能超出众魔路  示现无上解脱道  信为功德不坏种  信能生长菩提树  信能增益最胜智  信能示现一切佛  是故依行次第说  信乐最胜甚难得  譬如一切世间中  而有随意妙宝珠

【论】五深心信解常清净已下十八行颂明信三宝增益分。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二十九

音切

(式车切)。

(於宜切)。

(初限切)。

(厄音)。

(他孔切)。

(王玉切)。

(在爵切)。

(群音)。

(时制切)。

(贯音)。

(之两切)。

(昔音)。

(之市切)。

(去业切)。

(若音)。

(苦兼切)。

(蒲闷切)。

(纪力切)。

(彼为切)。

(即浅切)。

(之绕切)。

(布音)。

(于君切)。

(於远切)。

(仓到切)。

(除救切)。

(苦改切)。

(丈音)。

(居夭切)。

(苏口切)。

(色立切)。

(似面切)。

(吾故切)。

(是为切)。

(七稔切)。

(与久切)。

(直立切)。

(孚元切)。

(去危切)。

(遇俱切)。

(呼乙切)。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