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第二十八(卷第十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第二十八(卷第十七)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波罗蜜。

【论】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故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作父母妻子。或作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复次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是三事。名为福德门。于无量世中。作天王释提桓因转轮圣王阎浮提王。常施众生七宝衣服。五情所欲今世后世皆令具足。如经中说。转轮圣王以十善教民。后世皆生天上。世世利益众生令得快乐。此乐无常还复受苦。菩萨因此发大悲心。欲以常乐涅槃利益众生。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譬如然灯。灯虽能照在大风中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宇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以是故菩萨虽离众生远在静处求得禅定。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譬如油炷净故其明亦净。以是故欲得净智慧者。行此禅定。复次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摄诸乱心。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如偈说。

禅为守智藏  功德之福田

禅为清净水  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  能遮烦恼箭

虽未得无余  涅槃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  摧碎结使山

得六神通力  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

觉观风散心  禅定能灭之

复次禅定难得。行者一心专求不废乃当得之。诸天及神仙犹尚不能得。何况凡夫懈怠心者。如佛在尼拘卢树下坐禅。魔王三女。说偈问言。

独坐林树间  六根常寂默

有若失重宝  无援愁苦毒

容颜世无比  而常闭目坐

我等心有疑  何求而在此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我得涅槃味  不乐处染爱

内外贼已除  汝父亦灭退

我得甘露味  安乐坐林间

恩爱之众生  为之起慈心

是时三女。心生惭愧而自说言。此人离欲不可动也。即灭去不现。问曰。行何方便得禅波罗蜜。答曰。却五事(五尘)除五法(五盖)行五行。云何却五事当呵责五欲。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譬如愚人贪著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乃堕身首毁坏痛恼而死。又此五欲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如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五欲法者与畜生共。有智者识之能自远离。如说。有一优婆塞。与众估客远出治生。是时寒雪夜行失伴。在一石窟中住。时山神变为一女。来欲试之。说此偈言。

白雪覆山地  鸟兽皆隐藏

我独无所恃  惟愿见愍伤

优婆塞两手掩耳。而答偈言。

无羞弊恶人  说此不净言

水漂火烧去  不欲闻汝声

有妇心不欲  何况造邪淫

诸欲乐甚浅  大苦患甚深

诸欲得无厌  失之为大苦

未得愿欲得  得之为所恼

诸欲乐甚少  忧苦毒甚多

为之失身命  如蛾赴灯火

山神闻此偈已。即擎此人送至伴中。是为智者呵欲不可。著五欲者。名为妙色声香味触。欲求禅定皆应弃之。云何弃色。观色之患。若人著色诸结使火。尽皆炽然烧害人身。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应舍之。若人染著妙色美味亦复如是。复次好恶在人色无定也。何以知之。如遥见所爱之人即生喜爱心。若遥见怨家恶人即生怒害心。若见中人则无怒无喜。若欲弃此喜怒。当除邪念及色一时俱舍。譬如洋金烧身。若欲除之。不得但欲弃火而留金。要当金火俱弃。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忧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色欲。云何呵声。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闻此细妙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有智之人观声。念念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著。若斯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声欲。云何呵香。人谓著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如一阿罗汉。常入龙宫食已以钵授与沙弥令洗。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两手捉绳床脚。其师至时与绳床俱入龙宫。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师言。不觉。沙弥得饭食之。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心大染著。即作要愿。我当作福夺此龙处居其宫殿。龙言。后莫将此沙弥来。沙弥还已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愿。愿早作龙。是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龙。径至师本入处大池边。以袈裟覆头而入。即死变为大龙。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尽赤。未尔之前诸师及僧呵之。沙弥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时师将诸众僧就池观之。如是因缘由著香故。复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其心悦乐过而心爱。池神语之言。汝何以故舍彼林下禅净坐处而偷我香。以著香故诸结使卧者皆起。时更有一人来入池中。多取其花掘挽根茎狼籍而去。池神默无所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花。汝都无言。我但池岸边行。便见呵骂言偷我香池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不共语也。汝是禅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叠鲜净。而有黑物点污众人皆见。彼恶人者。譬如黑衣点墨人所不见。谁问之者。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香欲。云何呵味。当自觉悟。我但以贪著美味故当受众苦。洋铜灌口啖烧铁丸。若不观食法嗜心坚著。堕不净虫中。如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爱著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沙弥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语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诸人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师得酪分虫在中来。师言。爱酪人汝何以来。即以酪与之。复次如一国王名月分王。有太子爱著美味。王守园者日送好果。园中有一大树。树上有鸟养子。常飞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养其子。众子争之一果堕地。守园人晨朝见之。奇其非常即送与王。王珍此果香色殊异。太子见之便索。王爱其子即以与之。太子食果得其气味。染心深著日日欲得。王即召园人问其所由。守园人言。此果无种从地得之。不知所由来也。太子啼哭不食。王催责园人仰汝得之。园人至得果处。见有鸟巢知鸟衔来。翳身树上伺欲取之。鸟母来时即夺得果送。日日如是。鸟母怒之于香山中取毒果。其香味色全似前者。园人夺得输王。王与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烂坏而死。着味如是有失身之苦。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著味欲。云何呵触。此触是生诸结使之火因。系缚心之根本。何以故。余四情则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生处广故多生染著。此著难离。何以知之。如人著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著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不净无所益。是故难离。复次以其难舍故。为之常作重罪。若堕地狱。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焰火。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此触名为大黑闇处。危难之险道也。复次如罗睺罗母本生经中说。释迦文菩萨有二夫人。一名劬毗耶。二名耶输陀罗。耶输陀罗罗睺罗母也。劬毗耶是宝女故不孕子。耶输陀罗以菩萨出家夜。自觉妊身。菩萨出家六年苦行。耶输陀罗亦六年怀妊不产。诸释诘之。菩萨出家何由有此。耶输陀罗言。我无他罪。我所怀子实是太子体胤。诸释言。何以久而不产。答言。非我所知。诸释集议。闻王欲如法治罪。劬毗耶白王。愿宽恕之。我常与耶输陀罗共住。我为其证知其无罪。待其子生知似父不治之无晚。王即宽置。佛六年苦行既满。初成佛时其夜生罗睺罗。王见其似父爱乐忘忧。语群臣言。我儿虽去今得其子。与儿在无异。耶输陀罗。虽免罪黜恶声满国。耶输陀罗欲除恶名。佛成道已。还迦毗罗婆度诸释子。时净饭王及耶输陀罗。常请佛入宫食。是时耶输陀罗持一钵百味欢喜丸。与罗睺罗令持上佛。是时佛以神力。变五百阿罗汉。皆如佛身无有别异。罗睺罗以七岁身持欢喜丸。径至佛前奉进世尊。是时佛摄神力。诸比丘身复如故。皆空钵而坐。唯佛钵中盛满欢喜丸。耶输陀罗即白王言。以此证验我无罪也。耶输陀罗即问佛言。我有何因缘怀妊六年佛言。汝子罗睺罗。过去久远世时曾作国王。时有一五通仙人来入王国。语王言。王法治贼请治我罪。王言。汝有何罪。答言。我入王国犯不与取。辄饮王水用王杨枝。王言。我以相与何罪之有。我初登王位。皆以水及杨枝施于一切。仙人言。王虽已施我心疑悔罪不除也。愿今见治无令后罪。王言。若必欲尔。小停待我入还。王入宫中六日不出。此仙人在王园中六日饥渴。仙人思惟。此王正以此治我。王过六日而出辞谢仙人。我便相忘莫见咎也。以是因缘故。受五百世三恶道罪。五百世常六年在母胎中。以是证故。耶输陀罗无有罪也。是时世尊。食已出去。耶输陀罗心生悔恨。如此好人世所希有。我得遭遇而今永失。世尊坐时谛视不眴。世尊出时寻后观之远没乃止。心大懊恨。每一思至躄地气绝。傍人以水洒之乃得苏息。常独思惟。天下谁能善为咒术。能转其心令复本意欢乐如初。即以七宝名珠著金槃上以持募人。有一梵志应之言。我能咒之令其意转。当作百味欢喜丸。以药草和之。以咒语禁之。其心便转必来无疑。耶输陀罗受其教法。遣人请佛。愿与圣众俱屈威神。佛入王宫。耶输陀罗即遣百味欢喜丸著佛钵中。佛既食之。耶输陀罗冀想如愿欢娱如初。佛食无异心目澄静。耶输陀罗言。今不动者药力未行故耳。药势发时必如我愿。佛饭食讫而咒愿已从座起去。耶输陀罗冀药力晡时日入当发必还宫中。佛食如常身心无异。诸比丘明日食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具闻此事增益恭敬。佛力无量神心难测不可思议。耶输陀罗药欢喜丸其力甚大。而世尊食之身心无异。诸比丘食已出城。以是事具白世尊。佛告诸比丘。此耶输陀罗。非但今世以欢喜丸惑我。乃往过去世时。亦以欢喜丸惑我。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本生因缘。过去久远世时。婆罗奈国山中有仙人。以仲春之月于澡槃中小便。见鹿麚麀合会。淫心即动精流槃中。麀鹿饮之即时有娠。满月生子形类如人。唯头有一角其足似鹿。鹿当产时至仙人庵边而产。见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仙人出时见此鹿子。自念本缘。知是己儿取已养育。及其年大勤教学问。通十八种大经。又学坐禅行四无量心即得五神通。一时上山值大雨。泥滑其足不便。躄地破其鍕持。又伤其足。便大嗔恚。以鍕持盛水咒令不雨。仙人福德诸龙鬼神皆为不雨。不雨故五谷五果尽皆不生。人民穷乏无复生路。婆罗奈国王忧愁懊恼。命诸大官集议雨事。明者议言。我曾传闻。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上山躄地伤足。嗔咒此雨令十二年不堕。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国了矣。无复人民。王即开募。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属我为民者。当与分国半治。是婆罗奈国有淫女。名曰扇陀。端正无双。来应王募问诸人言。此是人非人。众人言。是人耳。仙人所生。淫女言。若是人者我能坏之。作是语已取金槃盛好宝物。语国王言。我当骑此仙人项来。淫女即时求五百乘车载五百美女。五百鹿车载种种欢喜丸。皆以众药和之。以众彩画之令似杂果及持种种大力美酒色味如水。服树皮衣草衣。行林树间以像仙人。于仙人庵边作草庵而住。一角仙人游行见之。诸女皆出迎逆。好华好香供养仙人。仙人大喜。诸女皆以美言敬辞问讯仙人。将入房中坐好床蓐。与好净酒以为净水。与欢喜丸以为果蓏。食饮饱已语诸女言。我从生已来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诸女言。我以一心行善故天与我。愿得此好果好水。仙人问诸女。汝何以故肤色肥盛。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饮此美水故肥盛如此。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间住。答曰。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软触之心动。便复与诸美女更互相洗。欲心转生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天为大雨七日七夜。令得欢喜饮食。七日已后酒果皆尽。继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尽今当共行。去此不远有可得处。仙人言。随意。即便共出。媱女知去城不远。女便在道中卧言。我极不能复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骑我项上当项汝去。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观我智能。王敕严驾出而观之。问言。何由得尔。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无所复能。令住城中好供养恭敬之。足五所欲。拜为大臣住城少日。身转羸瘦。念禅定心乐厌此世欲。王问仙人。汝何不乐身转羸瘦。仙人答王。我虽得五欲。常自忆念林间闲静诸仙游处不能去心。王自思惟。若我强违其志。违志为苦苦极则死。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当复何缘强夺其志。即发遣之。既还山中精进不久还得五通。佛告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是也。淫女者耶输陀罗是。尔时以欢喜丸惑我。我未断结为之所惑。今复欲以药欢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细软触法能动仙人。何况愚夫。如是种种因缘。是名呵细滑欲。如是呵五欲除五盖者。复次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著贪欲无由近道。如除欲盖偈所说。

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尘欲  沉没于五情

著铠持刀杖  见敌而退走

如是怯弱人  举世所轻笑

比丘为乞士  除发著袈裟

五情马所制  取笑亦如是

又如豪贵人  盛服以严身

而行乞衣食  取笑于众人

比丘除饰好  毁形以摄心

而更求欲乐  取笑亦如是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如是贪欲人  不知观本愿

亦不识好丑  狂醉于渴爱

惭愧尊重法  一切皆已弃

贤智所不亲  愚騃所爱近

诸欲求时苦  得之多怖畏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时

诸欲患如是  以何当舍之

得诸禅定乐  则不为所欺

欲乐著无厌  以何能灭除

若得不净观  此心自然无

著欲不自觉  以何悟其心

当观老病死  尔乃出四渊

诸欲难放舍  何以能远之

若能乐善法  此欲自然息

诸欲难可解  何以能释之

观身得实相  则不为所缚

如是诸观法  能灭诸欲火

譬如大澍雨  野火无在者

如是等种种因缘。灭除欲盖。嗔恚盖者。失诸善法之本。堕诸恶道之因。诸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如佛教嗔弟子偈言。

汝当知思惟  受身及处胎

秽恶之幽苦  既生之艰难

既思得此意  而复不灭嗔

则当知此辈  则是无心人

若无罪报果  亦无诸呵责

犹当应慈忍  何况苦果剧

当观老病死  一切无免者

当起慈悲心  云何恶加物

众生相怨贼  斫刺受苦毒

云何修善人  而复加恼害

常当行慈悲  定心修诸善

不当怀恶意  侵害于一切

若勤修道法  恼害则不行

善恶势不并  如水火相背

嗔恚来覆心  不知别好丑

亦不识利害  不知畏恶道

不计他苦恼  不觉身心疲

先自受苦因  然后及他人

若欲灭嗔恚  当思惟慈心

独处自清闲  息事灭因缘

当畏老病死  九种嗔恼除

如是思惟慈  则得灭嗔毒

如是等种种因缘。除嗔恚盖。睡眠盖者。能破今世三事欲乐利乐福德。能破今世后世究竟乐。与死无异。唯有气息。如一菩萨以偈呵眠睡弟子言。

汝起勿抱臭身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  诸苦痛集安可眠

一切世间死火烧  汝当求出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临阵白刃间  尔时安可而睡眠

眠为大闇无所见  日日侵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识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种种因缘。呵睡眠盖。掉悔盖者。掉之为法破出家心。如人摄心犹不能住。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决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

汝已剃头著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著戏掉法  既无法利失世乐

悔法者。如犯大罪人常怀畏怖。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  已悔则放舍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著

若有二种悔  不作若已作

以是悔著心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种种因缘。呵掉悔盖。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得。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手者无所能取。如说疑义偈言。

如人在岐道  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是疑从痴生  恶中之弊恶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生疑心  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妙善法

譬如观岐道  利好者应逐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应舍疑盖。弃是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饥饿之地得至丰国。如从狱得出。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如是。除却五盖其心安隐清净快乐。譬如日月以五事覆曀。烟云尘雾罗睺。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亦如是。为五盖所覆自不能利。亦不能益人。若能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行此五法得五支成就。初禅欲名欲。于欲界中出欲。得初禅精进。名离家持戒。初夜后夜专精不懈。节食摄心不令驰散念。名念初禅乐。知欲界不净狂惑可贱。初禅为尊重可贵。巧慧名观察筹量欲界乐。初禅乐轻重得失一心。名常系心缘中不令分散。复次专求初禅放舍欲乐。譬如患怨常欲灭除。则不为怨之所害也。如佛为著欲婆罗门说。我本观欲。欲为怖畏忧苦因缘。欲为少乐其苦甚多。欲为魔网缠绵难出。欲为烧热干竭诸乐。譬如树林四边火起。欲为如临火坑甚可怖畏。如逼毒蛇。如怨贼拔刀。如恶罗刹。如恶毒入口。如吞销铜。如三流狂象。如临大深坑。如师子断道。如摩竭鱼开口。诸欲亦如是甚可怖畏。若著诸欲令人恼苦。著欲之人亦如狱囚。如鹿在围。如鸟入网。如鱼吞钩。如豺搏狗。如乌在鸱群。如蛇值野猪。如鼠在猫中。如群盲人临坑。如蝇著热油。如[病-丙+寧]人在阵。如躄人遭火。如入沸醎河。如舐蜜涂刀。如四衢脔肉。如薄覆刀林。如华覆不净。如蜜涂毒瓮。如毒蛇箧。如梦虚诳。如假借当归。如幻诳小儿。如焰无实。如没大水。如船入摩竭鱼口。如雹害谷。如礔礰临人。诸欲亦如是。虚诳无实无牢无强。乐少苦多。欲为魔军破诸善功德。常为劫害众生故。出如是等种种诸喻。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得至初禅。问曰。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入四无量心诸定三昧。如是等种种定。不名波罗蜜。何以但言禅波罗蜜。答曰。此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言禅波罗蜜一切皆摄。复次禅最大如王。说禅则摄一切。说余定则不摄。何以故。是四禅中智定等而乐。未到地中间地智多而定少。无色界定多而智少。是处非乐。譬如车一轮强一轮弱则不安隐。智定不等亦如是。复次是四禅处有四等心。五神通背舍胜处。一切处无诤三昧。愿智顶禅自在定练禅。十四变化心般舟般。诸菩萨三昧首楞严等。略说则百二十。诸佛三昧不动等。略说则百八。及佛得道舍寿。如是等种种功德妙定皆在禅中。以是故禅名波罗蜜。余定不名波罗蜜。问曰。汝先言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得初禅。修何事依何道能得初禅。答曰。依不净观安那般那念等诸定门。如禅经禅义偈中说。

离欲及恶法  有觉并有观

离生得喜乐  是人入初禅

已得离淫火  则获清凉定

如人大热闷  入冷池则乐

如贫得宝藏  大喜觉动心

分别则为观  入初禅亦然

知二法乱心  虽善而应离

如大水澄静  波荡亦无见

譬如人大极  安隐睡卧时

若有唤呼声  其心大恼乱

摄心入禅时  以觉观为恼

是故除觉观  得入一识处

内心清净故  定生得喜乐

得入此二禅  喜勇心大悦

摄心第一定  寂然无所念

患喜欲弃之  亦如舍觉观

由受故有喜  失喜则生忧

离喜乐身受  舍念及方便

圣人得能舍  余人舍为难

若能知乐患  见不动大安

忧喜先已除  苦乐今亦断

舍念清净心  入第四禅中

第三禅中乐  无常动故苦

欲界中断忧  初二禅除喜

是故佛世尊  第四禅中说

先已断忧喜  今则除苦乐

复次持戒清净闲居独处。守摄诸根初夜后夜专精思惟。弃舍外乐以禅自娱。离诸欲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禅。初禅如阿毗昙说。禅有四种。一味相应。二净三无漏。四初禅所摄报得五众。是中行者入净无漏。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如佛所说。若有比丘离诸欲及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诸欲者。所爱著色等五欲。思惟分别呵欲如先说。恶不善法者。贪欲等五盖。离此内外二事故得初禅。初禅相有觉有观喜乐一心。有觉有观者。得初禅中未曾所得善法功德故。心大惊悟常为欲火所烧。得初禅时如入清凉池。又如贫人卒得宝藏。行者思惟分别欲界过罪。知初禅利益功德甚多。心大欢喜。是名有觉有观。问曰。有觉有观为一法是二法耶。答曰。二法。粗心初念是名为觉。细心分别是名为观。譬如撞钟初声大时名为觉。后声微细名为观。问曰。如阿毗昙说。欲界乃至初禅。一心中觉观相应。今云何言粗心初念名为觉细心分别名为观。答曰。二法虽在一心二相不俱。觉时观不明了。观时觉不明了。譬如日出众星不现。一切心心数法随时受名。亦复如是。如佛说若断一法我证汝得阿那含。一法者。所谓悭贪。实应说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云何言但断一法。以是人悭贪偏多。诸余结使皆从而生。是故悭尽余结亦断。觉观随时受名。亦复如是。行者知是觉观虽是善法而娆乱定心。心欲离故呵是觉观作是念。觉观娆动禅心。譬如清水波荡则无所见。又如疲极之人得息欲睡。傍人唤呼种种恼乱。摄心内定觉观娆动。亦复如是。如是等种种因缘呵觉观。觉观灭内清净系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既得二禅。得二禅中未曾所得无比喜乐。觉观灭者。知觉观过罪故灭。内清净者。入深禅定。信舍初禅觉观所得利重所失甚少所获大多。系心一缘故。名内清净。行者观喜之过亦如觉观。随所喜处多喜多忧。所以者何。如贫人得宝欢喜无量。一旦失之其忧亦深。喜即转而成忧。是故当舍离此喜。故行舍念智受身乐。是乐圣人能得能舍。一心在乐入第三禅。舍者舍喜心不复悔。念智者既得三禅中乐。不令于乐生患。受身乐者。是三禅乐遍身皆受。圣人能得能舍者。此乐世间第一能生心著。凡夫少能舍者。以是故佛说。行慈果报遍净地中第一。行者观乐之失。亦如观喜。知心不动处最为第一。若有动处是则有苦。行者以第三禅乐动故求不动处。以断苦乐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是四禅中无苦无乐。但有不动智慧。以是故说第四禅舍念清净。第三禅乐动故说苦。是故第四禅中说断苦乐。如佛说。过一切色相不念别相。灭有对相得入无边虚空处。行者作是念。若无色则无饥渴寒热之苦。是身色粗重弊恶虚诳非实。先世因缘和合报得此身。种种苦恼之所住处。云何当得免此身患。当观此身中虚空。常观身空如笼如甑。常念不舍则得度色不复见身。如内身空外色亦尔。是时能观无量无边空。得此观已无苦无乐其心转增。如鸟闭著瓶中瓶破得出。是名空处定。是空无量无边。以识缘之缘多则散能破于定。行者观虚空。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则有非是实也。如是念已。舍虚空缘但缘识。云何而缘现前识。缘过去未来无量无边识。是识无量无边。如虚空无量无边。是名识处定。是识无量无边。以识缘之识多则散能破于定。行者观是缘识。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而有非实有也。如是观已则破识相。是呵识处赞无所有处。破诸识相系心在无所有中。是名无所有处定。无所有处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而有非实有也。如是思惟。无想处如痈。有想处如病如痈如疮如刺。第一妙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问曰。非有想非无想处。有受想行识。云何言非有想非无想。答曰。是中有想微细难觉故。谓为非有想。有想故非无想。凡夫心谓得诸法实相。是为涅槃。佛法中虽知有想。因其本名。名为非有想非无想处。问曰。云何是无想。答曰。无想有三种。一无想定。二灭受定。三无想天。凡夫人欲灭心入无想定。佛弟子欲灭心入灭受定。是诸禅定有二种。若有漏若无漏。有漏即是凡夫所行如上说。无漏是十六圣行。若有漏道。依上地边离下地欲。若无漏道。离自地欲及上地。以是故凡夫于有顶处不得离欲。更无上地边故。若佛弟子欲离欲界欲欲界烦恼。思惟断九种上中下。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断此九种故。佛弟子若依有漏道欲得初禅。是时于未到地。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现在修有漏道。未来修有漏无漏道。第九解脱道中。于未到地现在修有漏道。未来修未到地有漏无漏道及初禅边地有漏。若无漏道欲得初禅亦如是。若依有漏道离初禅欲。于第二禅边地。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现在修二禅边地有漏。未来修二禅边地有漏道。亦修无漏初禅及眷属。第九解脱道中。于第二禅边地。现在修二禅边地有漏道。未来修二禅边地初禅无漏及眷属二禅净无漏。若无漏道离初禅欲。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现在修自地无漏道。未来修初禅及眷属有漏无漏道。第九解脱道中。现在修自地无漏道。未来修初禅及眷属有漏无漏道。及修二禅净无漏乃至无所有处离欲时亦如是。非有想非无想处离欲时。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但修一切无漏道。第九解脱道中。修三界善根及无漏道。除无心定。修有二种。一得修二行修。得修名本所不得而今得。未来世修自事亦修余事。行修名曾得于现前修。未来亦尔不修余。如是等种种诸禅定中修。复次禅定相略说有二十三种。八味八净七无漏。复有六因。相应因.共因.相似因.遍因.报因.名因。一一无漏。七无漏因是相似因。自地中增相应因共有因初味定初味定因乃至后味定后味定因。净亦如是。四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者如上说。初禅无漏定次第生六种定。一初禅净二无漏。二禅三禅亦如是。二禅无漏定次第生八种定。自地净无漏初禅净无漏。三禅四禅亦如是。三禅无漏定次第生十种。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第四禅空处亦如是。识处无漏定次第生九种。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无所有处无漏定次第生七种。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非有想非无想处净次第生六心。自地二下地四。诸净地亦如是。又皆益自地味。初禅味次第二种味净。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味亦如是。净无漏禅一切处缘味禅。缘自地中味。亦缘净爱。无无漏缘故不缘无漏。净无漏根本无色定。不缘下地有漏。名因增上缘。通一切四无量心三背舍八胜处。八一切处皆缘欲界五神通。缘欲色界。余各随所缘。灭受想定无所缘。一切四禅中有练法。以无漏练有漏故。得四禅心自在。能以无漏第四禅。练有漏第四禅。然后第三第二第一禅。皆以自地无漏练自地有漏。问曰。何以名练禅。答曰。诸圣人乐无漏定不乐有漏。离欲时净有漏不乐。而自得今欲除其滓秽故。以无漏练之。譬如炼金去其秽无漏练有漏亦复如是。从无漏禅起入净禅。如是数数。是名为炼。复次诸禅中有顶禅。何以故名顶有二种。阿罗汉坏法不坏法。不坏法阿罗汉。于一切深禅定得自在。能起顶禅。得是顶禅能转寿为富转富为寿。复有愿智四辩无诤三昧。愿智者。愿欲知三世事。随所愿则知。此愿智二处摄。欲界第四禅四辩者。法辩辞辩二处摄。欲界初禅。余二辩九地摄。欲界四禅四无色定。无诤三昧者。令他心不起诤。五处摄。欲界及四禅。问曰。得诸禅更有余法耶。答曰。味定生亦得退亦得。净禅生时得。离欲时得无漏。离欲时得。退时得九地无漏定。四禅三无色定未到地禅中间能断结使。未到地禅中间舍根相应。若人成就禅下地变化心亦成就。如初禅成就。有二种变化心。一者初禅。二者欲界。二禅三种三禅四种四禅五种。若二禅三禅四禅中。欲闻见触时皆用梵世识。识灭时则止。四无量意五神通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入九次第定九相十想三三昧三解脱门三无漏根三十七品。如是等诸功德。皆禅波罗蜜中生。是中应广说。问曰。应说禅波罗蜜。何以但说禅。答曰。禅是波罗蜜之本。得是禅已怜愍众生。内心中有种种禅定妙乐而不知求。乃在外法不净苦中求乐。如是观已生大悲心立弘誓愿。我当令众生皆得禅定内乐离不净乐。依此禅乐已。次令得佛道乐。是时禅定得名波罗蜜。复次于此禅中。不受味不求报不随报生。为调心故入禅。以智慧方便还生欲界。度脱一切众生。是时禅名为波罗蜜。复次菩萨入深禅定。一切天人不能知其心。所依所缘见闻觉知法中心不动。如毗摩罗鞊经中。为舍利弗说宴坐法。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复次若人闻禅定乐胜于人天乐。便舍欲乐求禅定。是为自求乐利不足奇也。菩萨则不然。但为众生欲令慈悲心净。不舍众生菩萨禅。禅中皆发大悲心。禅有极妙内乐。而众生舍之而求外乐。譬如大富盲人。多有伏藏不知不见而行乞求。智者愍其自有妙物不能知见而从他乞。众生亦如是。心中自有种种禅定乐。而不知发反求外乐。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入禅中心安隐不著味。诸余外道虽入禅定心不安隐。不知诸法实故著禅味。问曰。阿罗汉辟支佛俱不著味。何以不得禅波罗蜜。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不著味。无大悲心故不名禅波罗蜜。又复不能尽行诸禅。菩萨尽行诸禅。粗细大小深浅内缘外缘一切尽行。以是故菩萨心中名禅波罗蜜。余人但名禅。复次外道声闻菩萨皆得禅定。而外道禅中有三种患。或味著或邪见或憍慢。声闻禅中慈悲薄。于诸法中不以利智贯达诸法实相。独善其身断诸佛种。菩萨禅中无此事。欲集一切诸佛法故。于诸禅中不忘众生。乃至昆虫常加慈念。如释迦文尼佛。本为螺髻仙人。名尚阇利。常行第四禅。出入息断在一树下坐兀然不动。鸟见如此谓之为木。即于髻中生卵。是菩萨从禅觉知头上有鸟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动鸟母必不复来。鸟母不来鸟卵必坏。即还入禅。至鸟子飞去尔乃起。复次除菩萨。余人欲界心不得次第入禅。菩萨行禅波罗蜜。于欲界心次第入禅。何以故。菩萨世世修诸功德。结使心薄心柔软故。复次余人得总相智慧。能离欲如无常观苦观不净观。菩萨于一切法中能别相分别离欲。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甄陀罗女歌声。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时堕地。如声闻闻紧陀罗王屯仑摩弹琴歌声以诸法实相赞佛。是时须弥山及诸树木皆动。大迦叶等诸大弟子皆于座上不能自安。天须菩萨问大迦叶。汝最耆年行头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心自安。大迦叶答曰。我于人天诸欲心不倾动。是菩萨无量功德报声。又复以智慧变化作声。所不能忍。若八方风起。不能令须弥山动。劫尽时毗蓝风至。吹须弥山令如腐草。以是故知。菩萨于一切法中。别相观得离诸欲。诸余人等但得禅之名字。不得波罗蜜。复次余人知菩萨入出禅心。不能知住禅心所缘所到知诸法深浅。阿罗汉辟支佛尚不能知。何况余人。譬如象王渡水。入时出时足迹可见。在水中时不可得知。若得初禅同得初禅人能知。而不能知菩萨入初禅。有人得二禅。观知得初禅心了了知。不能知菩萨入初禅心。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复次超越三昧中。从初禅起入第三禅。第三禅中起入虚空处。虚空处起入无所有处。二乘唯能超一不能超二。菩萨自在超。从初禅起或入三禅如常法。或时入第四禅。或入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或非有想非无想处。或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或入无所有处或识处空处四禅乃至初禅。或时超一或时超二。乃至超九。声闻不能超二。何以故。智慧功德禅定力薄故。譬如二种师子。一黄师子。二白发师子。黄师子虽亦能超。不如白发师子王。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禅波罗蜜。复次尔时菩萨常入禅定。摄心不动不生觉观。亦能为十方一切众生以无量音声说法而度脱之。是名禅波罗蜜。问曰。如经中说。先有觉观思惟然后能说法。入禅定中无语觉观。不应得说法。汝今云何言常在禅定中不生觉观而为众生说法。答曰。生死人法入禅定。先以语觉观然后说法。法身菩萨离生死身。知一切诸法。常住如禅定相。不见有乱。法身菩萨变化无量身。为众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阿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此亦无散心亦无摄心。是福德报生故。随人意出声。法身菩萨亦如是。无所分别亦无散心。亦无说法相。是无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缘故。是法身菩萨。种种法音随应而出。悭贪心多闻说布施之声。破戒嗔恚懈怠乱心愚痴之人。各各闻说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之声。闻是法已各各思惟。渐以三乘而得度脱。复次菩萨观一切法。若乱若定皆是不二相。余人除乱求定。何以故。以乱法中起嗔想。于定法中生著想。如郁陀罗伽仙人。得五通日日飞到国王宫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国法捉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王求车乘驾而出。还其本处入林树间。更求五通一心专至。垂当得时有鸟在树上。急鸣以乱其意。舍树至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动水之声。此人求禅不得。即生嗔恚。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彼寿尽下生作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是为禅定中著心因缘。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亦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时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得阿罗汉。恃是而止不复求进。命欲尽时见有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为欺我。恶邪生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阿兰若命终生何处。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所由尔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故。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槃。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为虚诳。是时即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中。是时佛说偈言。

多闻持戒禅  未得无漏法

虽有此功德  此事不可信

是比丘受是恶道苦。是故知。取乱相能生嗔等烦恼。取定相能生著。菩萨不取乱相。亦不取禅定相。乱定相一故是名禅波罗蜜。如初禅相。离欲除盖摄心一处。是菩萨利根智慧观故。于五盖无所舍。于禅定相无所取。诸法相空故。云何于五盖无所舍。贪欲盖非内非外亦不两中间。何以故。若内法有不应待外生。若外法有于我亦无患。若两中间有两间则无处。亦不从先世来。何以故。一切法无来故。如童子无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应有。以是故知先世不来。亦不至后世。不从诸方来。亦不常自有。不一分中。非遍身中。亦不从五尘来。亦不从五情出。无所从生无所从灭。是贪欲若先生若后生若一时生。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有生后有贪欲。是中不应贪欲生。未有贪欲故。若后有生先有贪欲。则生无所生。若一时生则无生者无生处。生者生处无分别故。复次是贪欲贪欲者不一不异。何以故。离贪欲贪欲者不可得。离贪欲者贪欲不可得。是但从和合因缘生。和合因缘生法即是自性空。如是贪欲贪欲者异不可得。若一贪欲贪欲者则无分别。如是等种种因缘贪欲生不可得。若法无生是法亦无灭。不生不灭故则无定无乱。如是观贪欲盖。则与禅为一。余盖亦如是。若得诸法实相观五盖则无所有。是时便知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禅实相即是五盖。菩萨如是能知五欲及五盖禅定及支一相无所依入禅定。是为禅波罗蜜。复次若菩萨行禅波罗蜜时。五波罗蜜和合助成。是名禅波罗蜜。复次菩萨以禅波罗蜜力得神通。一念之顷不起于定。能供养十方诸佛。华香珍宝种种供养。复次菩萨以禅波罗蜜力变身无数。遍入五道以三乘法教化众生。复次菩萨入禅波罗蜜中。除诸恶不善法。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其心调柔一一禅中行大慈大悲。以慈悲因缘。拔无量劫中罪。得诸法实相智故。为十方诸佛及大菩萨所念。复次菩萨入禅波罗蜜中。以天眼观十方五道中众生。见生色界中者受禅定乐味。还堕禽兽中受种种苦。复见欲界诸天七宝池中华香自娱。后堕醎沸屎地狱中。见人中多闻世智辩聪。不得道故。还堕猪羊畜兽中无所别知。如是等种种。失大乐得大苦。失大利得大衰。失尊贵得卑贱。于此众生生悲心。渐渐增广得成大悲不惜身命。为众生故勤行精进以求佛道。复次不乱不味故。名禅波罗蜜。如佛告舍利弗。菩萨般若波罗蜜中住。具足禅波罗蜜。不乱不味故。问曰。云何名乱。乱有二种。一者微二者粗微者有三种。一爱多二慢多三见多。云何爱多。得禅定乐其心乐著爱味。云何慢多。得禅定时自谓难事已得而以自高。云何见多。以我见等入禅定。分别取相。是实余妄语。是三名为微细乱。从是因缘于禅定退起三毒。是为粗乱。味者初得禅定一心爱著是为味。问曰。一切烦恼皆能染著。何以故但名爱为味。答曰。爱与禅相似。何以故。禅则摄心坚住爱亦专著难舍。又初求禅时。心专欲得。爱之为性欲乐专求。欲与禅定不相违故。既得禅定深著不舍则坏禅定。譬如施人物。必望现报则无福德。于禅受味爱著于禅。亦复如是。是故但以爱名味。不以余结为味。

大智度论卷第十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