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道德真经解卷上

丞议郎陈象古解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谓众人之所知者也。可名谓众人之所见者也。虽可知可见,未能尽道之妙理也,故众人常道者,非所谓道也,众人常名者,非所谓名也。道则渊乎其无名,名则纷兮其非道,皆强名之为道为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母,喻也,义取其始生也。天地之始,恍惚无名,既有其名,因万物之生於天地之间故也。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

无欲观妙,本极始也。有欲观徼,明其终也。欲因物而生,物尽欲极,则至於无为矣。徼,边际也。欲及乎边际,极而无所更往也。必有还淳反朴之理,与妙何以异哉。故无欲观妙,有欲观徼也,一而已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因无欲而知道之妙,因有欲而知道之徼,岂非同出之旨哉。

同谓之玄。

玄者,深微之义也,悟之在心。圣人知道之始终,觉道之用拾。众人则日用而不知其要,非元而何。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非浅近之义也。非常道,非常名,其理至深,不易窥测,故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非一而已,施之於治天下,施之於洽国,施之於治家,施之於治身,其妙皆如是而已矣。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夫厌於粱肉者,不顾羹藜唅糗之味;被於纯绵者,不爱羔裘牛衣之温。殊不知寒者利祖褐,饥者甘糟糠,其要在饱暖而已。故美生於恶,恶生於美,善生於不善,不善生於善,皆由心存其好恶者也。有是心者,必有是事。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声音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以其心存於美恶,故利害不齐之如是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自有其所为,不自繁其言教,道大自然,物亦顺之,譬如四时运行而万物由之以生焉。

万物作而不辞,

默随玄化,不言而喻。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有则志浅,恃则任狭,居则不广。以道之大如是而处之,岂道之要妙乎。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既不可居,又不可去。去则寂灭,其教将何以兴哉。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者,分别之所称也。尚者,上也。使贤者为上,不肖者为下,故上者骄而处位,下者畏而处困。以是自高企望之心,无能已也。富贵之无厌,贫贱之不足,触类而长,纷纷然哉,民安得不争乎?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盗因欲心使然也。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尚贤贵货,见可欲也。不争不盗,故心不乱矣。

是以圣人之治,

教自己为始也。

虚其心,

道所依也。

实其腹,

以养其身为教之本也。

弱其志,

身常若不及也。

强其骨。

身之所立也。

常使民无知无欲,

无知,不任其智也;无欲,不强其爱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知者自任其智,知尚贤之迹,见难得之货。民既无争心,又无盗意,智者自知无所施其勇,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道本无为,自然清静,岂不治之可言哉。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和也。道有冲和之气,充塞於天地之间,虽如此而不自盈满,言其不可测度准量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深妙之旨也。宗,主也。道无作无为於万物,而万物因冲和之气以生,故曰似万物之宗。物性有刚柔迟速颜色声音之不齐,其所禀之分皆出自然,大则山川,小则草木,亦有冲和之气,其用一也。

挫其锐,

不妄动也。

解其纷,

动而有理也。

和其光,

不自明也。

同其尘,

浑其迹也。

湛兮似或存。

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故也。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子者本於有生也,不可以定名,故曰不知谁子。帝之先谓始之以虚无终之亦以虚无故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大仁不仁,故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也。刍,草也,有性焉;狗,畜也,有性焉,皆有道而无知之物也。性则道之始也,情则道之终也。道在乎始终而悉不达於通变,故以万百之数言之,又以刍狗之贱比之。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言其无心於涵容而无不容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言其无隔碍之至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知者贵默,故多言数穷。默识内明故贵於守中也。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喻也。神,阴阳不测者也。谷体虽小,可以喻太虚而能受,受而不有,其微若神,故曰谷神。死者,寂灭之谓也。神用若此,应用不穷,若存不见,安有死之道哉。玄牝则幽深不自满假耳。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根,本也。天地不言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本於玄牝之道至大至广,不可以测度矣。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不绝之谓也。若存,则神用不可见也。用之不勤,则自然之道无心於有为之迹矣。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冲而用之,不自生於万物,故至大不耗,至和不亏,所以形全而道妙,安得不长久乎?安得不长生乎?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自任於事,不自专於己,有若无,实若虚,保守元微,符合於道,是以身常先而又身常存也。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私,道也。万物因天地之涵容而不失冲和之气,岂非道之所贵哉?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

水之为性,不好清净,不恶秽浊,其流行也必盈科而后进,其明未尝蔽,其润未尝亏,则水之性,道之自然也,故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善利,润下之功也。不争处恶,物莫能先之。

居善地,

水积之地无不善也。

心善渊,

水积之处,内含清明,无不深沉也。

与善仁,

水流之处,物得以生,无有害也。

言善信,

水润所及,无虚妄也。

政善治,

水力所行,无不滋益而顺物理也。

事善能,

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激之过颗而不弱。

动善时。

逢央则流,遇防则止。因风则漂,当寒则冰。

夫唯不争,故无尤。

以其上善,故不可以求其过失矣。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失在持也。持之则有为也,有其有而自守不倾失者,不如无其有而拾持守之迹也。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而锐之,亦自用以就其利,必有穷竭之时,岂长久可保之道哉。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取喻以发明上义也。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盈与锐之所致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则自然不逆其道也,名遂则物各得其冲和之理也,身退则不自有其功名者也。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道贵守真养素者也,魄则有象而不乱,一则有用而至纯,故曰营魄抱一。离则不成道,乃为二。今言能无离乎,是教之不可以有离也。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气为动用之先,柔为刚强之本,专气致柔,所保玄妙也。婴儿未有善恶之情,取拾之智,故又教之以不可不如婴儿也。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如水之濯也,除如扫粪秽也,玄览於是可全矣。无疵,玄览之要妙,故又教之以不可以有疵瑕也。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使百姓谓我自然,是无为之至也,故又教之以不可以有为也。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随物应时,开阖之道不形於言,藏德不止,岂非雌乎?藏德则应用不屈。《素问》曰: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四达,不可掩蔽於物,则无不见也,无不闻也。外鉴其形,内照其理,默而识之,不用家至户晓,纷纷其说矣。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则品物流形,各正性命也。育则养之以冲和之气,得遂其自然生死也。育之之功,治天下之所有也。万物生之以奉己而不以为有,故亦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矣。玄德运之在心,不彰於外是也。

十-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毂喻道之始也。当无为用道之终也。辐毂自相维持,无所容也,因辐毂而有用,运载不穷,利之广也,是用在於无灼然矣。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此皆不自居其功,故前文日冲而用之或不盈。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利则止於事也,用则顺於道也。唯道虚无深微不可见,故曰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贪惑嗜好,故取病如是也。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动之过也,飘扬不能静,故狂发於内矣。

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贪爱所生,忽於义取,故其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则实其腹也,内藏其明者也。不为目则防其外境之侵铄我也。彼外也,此内也,是圣人之所取拾也。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之来,哀乐之情必生於内,未有不动者,故曰若惊。

贵大患若身。

以大患生贵重者,莫若於身,因身而有患故也。

何谓宠辱?宠为下,

辱则由於内也,忍而屈人之下,道之要也。宠则假於外也,因人而成,其求不已,故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是生於心者明矣。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身者,万事之所丛。知所丛则不足恃其有也,不恃其有,则以道为身之妙用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恃贵有己而为天下,非寄天下之要也。恃爱有己而为天下,非托天下之要也。故不自大其贵,不自厚其.爱,以其不能长且久故也,故曰若可寄若可托。言若则不可寄不可托之义也。]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皆强名之也。以其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故也。

此三者不可致请,故混而为一。

视之不可见其形,听之不可闻其声,搏之不可得其实,其旨不二,义不可离,故曰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皦,明白之称也。昧,隐暗之称也。不皦谓道行於己,不自明其功也。不昧谓道施於物,不可隐蔽於其理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惚恍不可定名,与夷与希与微何有异哉。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不可致诘,故如是。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古之道,上文所载者是也。道则一也,无古与今,今之所为,虽与古异,岂容拾古之道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知物之本冲於道也,自古始若此。纪者,理之用也。知其古始,通其物理,道之妙也。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探不可识。

守道抱一,非众人之所知,故能微妙玄通,不可容易以识之也。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显教示信,若不强为之容,则恐来者不可学之。

豫若冬涉川,

豫,悦豫也。冬水定而无漂冲也#1虞,故悦豫如冬涉川,心安利往也。

犹若畏四邻,

犹,言也。言若畏四邻,则左右前后无不从於道也。四邻近於己,言必闻之,故若畏也。

俨若客,

钦其道之用也。

涣若冰将释,

将,大也。道施不吝,期於必行,所以涣散及物,如冰之大释也。

敦兮其若朴,

朴则纯和未散之时也。敦,厚也。厚则不浇薄,故如朴。

旷兮其若谷,

旷,虚之义也。谷,幽深而有容故也。

浑兮其若浊。

不自分别能否善恶,若水之未清故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浊不能久,静之则浊者澄而清生。安不可极,久而必动,动则事理丛出。皆自然之理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满假之谓也。志自满假,道随而污,故不可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古人行道,其弊不生。今人若能如古,岂有新成之弊哉,恐其奉道之不至也。欲无弊者,其要在於不自盈而已。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致,至也。笃,厚也。虚极,道之本也。虚极无有,恐流於薄,故必守之以静笃,此造道之妙旨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物极则复,复者自静,故可以观万物复生於微。万物虽多,安能离吾之道哉。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芸芸,众多不齐也。根,本也。各复归其根至於极者,皆如是而已。

归根曰静,

本自清静,因物有迁也。

静日复命,

命所察赋者也。

复命日常,

察赋各有定分,非常而何哉。

知常日明。

明见道之用,理之头也。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常则逆物理而乱其道之妙,非凶而何哉。

知常容,

安於本理,不复争竞,何有而不能容乎。

容乃公,

公者,不乱其物理,不私其己意,故能容。容者,至公之所在也。

公乃王,

王者尊崇,治天下之广,当如道而已。

王乃天,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唯王者堪之。

天乃道,

符合於天,则道无不备於动静之间矣。

道乃久,

道之为用,无有穷已之时也。

殁身不殆。

止於一身者,在各能行其道者也,故身虽投而道未常投也。身因道在,死而不亡,故曰不殆。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淳和无为之时也,知者随万物以生。下其知者,各正性命,品物流形,正假强治,故日下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情欲相生之时也,非教化则日有以乱,故亲之欲其奉己,誉之欲其从己也。

其次,畏而侮之。

法令兴行之时也,有畏在下之事也,有侮在上之事也。畏者避罪,侮者失正,非刑戮则不可以齐之也。

信不足,有不信。

情伪既生,各怀爱恶,信必不足,是以不信随之。

犹其贵言。

言者不知,知者必默。信之不足者,其在贵言之喋喋乎。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功成者,万物得以顺成其性。事遂者,万物得以尽适其理。由下知有之,微妙玄通之所致也,故曰谓我自然。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情欲竞生,是非淆乱之时也。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强名之也,皆因情伪而起。情伪已萌,不得不如是也,故圣人保真养素,静以镇之,还淳反朴,以援天下之失道者。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弃,不用之义也。利百倍,则知止知足之所致也,百倍言其多也。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若只言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则义不尽而文不足也。属为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三事也,以此绝弃,属彼三事,义彰而道存矣。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绝弃之几要也。

二十章

绝学无忧。

世俗所知者,得遂其爱乐。其不知者,仰慕而学之。故欲心愿止而不能,所以生忧多矣。绝学无为,然后可以全其道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学则云为不穷,绝学则清静自足,如是则不如绝学也。故唯与阿,善与恶,同归於一,强分别於其间者,则非也。唯阿其喻也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所畏者,忧也。忧则损耗天真,故不可以不畏忧也。

荒兮其未央哉。

荒者,未治之谓也。央,尽也。未治则未能尽其理、达其道,此所以叹之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此因学而遂其爱乐之至也。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畏忧而无为,如未萌知识之时。婴儿无知无欲,孩则情欲已生,故喻以未孩矣。

乘乘兮,若无所归。

乘乘,厚重之貌。守真抱朴,满而不盈,岂非厚重之然哉。若无所归,众人之所不能见度也。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有余,自盈满者也。恃学而然,遗则常若不足,道之所贵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大愚不愚,其心至纯,故白纯纯兮。

俗人昭昭,

自明也。

我独昏昏;

藏其明也。

俗人察察,

自恃能为,不贵宽恕。

我独闷闷。

无所用其能智也。

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忽若则不可定求之谓也。以其不可定求,故似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

以,用也,言学成而无不求其用者也。我独顽似鄙。内藏其用,人莫易知,外视不能,故顽似鄙。

我独异於人,

不同众人之所学故也。

而贵求食於母。

求食则实其腹之谓也。於母则取义始生之道也。

二十-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德,上德也。容者,无所不含容也。从则不逆之至也。德之包含不离於道,非德薄之所能然也。

道之为物,唯恍与惚。

恍惚,不可定名之谓也。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此为道之要妙,非孔德者莫能知之。象也,物元精也,虽似有成,亦不可以定名者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以其精微不妄,故能取信於人。所以唯道是从者,信之至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非常名,故自古及今,名不名可名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阅,简视也,如简其物在目也。甫,美也。物得其道,则生死通塞,无不尽其美也。能政其众美者,以孔德之容乃如是也。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

一者,不繁不乱,可以曲可以全,可以枉可以直,可以洼可以盈,可以弊可以新,可以少可以得,可以多可以惑。夫小者大之端,暗者明之敝,理当然也。故圣人抱一於数,则有增於象,则有容不自满假,先见未萌。天下若取以为式,则人人合於道矣。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此抱一之法式也。《书》曰:满招损,谦致益。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全因曲成,直因枉起之类,皆不争之明验也。天下众人不知取与之大要,故莫能与之争矣。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言可信之至也。曲不终曲,全不终全,随曲随全,唯道之妙。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法出教彰,一言而悟,自然会道,岂喋喋之可用哉,故希其言也。言虽希而其理昭着,非自然而何?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飘风骤雨,喻以明其旨也。飘骤出於卒暴,人知风雨之至,何必终朝终日之多乎?言以发明其道,言下有理,求则得之,何必多其言乎?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言及於道,信道者同之。言及於德,信德者同之。言及於失,迷失者同之。亦自然也。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言不相异也。

信不足,有不信。

言乱而寡理,故人不之信。

二十四章

跤者不立,跨者不行。

力极而不可兼有,故趺不容立,跨不容行也。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亦不可以兼有也。夫玉在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如不自见而明,不自是而彰,不自伐而功,不自矜而长也。

其於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余食赘行,以其不可长久也,其自明自彰自伐自矜之喻乎。物,泛言也。物由恶之,况有道者哉?故曰有道者不处也。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混成,大道之喻也。道无定象,天地有形,因道而生,故先天地之义昭矣。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混成之时也,母取其始生万物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

以其无实体不可以定名,故曰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也。大则无所不含容也,故总曰大。

大日逝,

逝,往也。既大则往不一所,故总曰逝。

逝曰远,

所往伙利行之,必远及於物,故总曰远。

远曰反。

远必有极,极远必反,尽物之变通,复归於淳,故总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2。

道者先天地生,故首言道大。天者轻清在上,重浊在下,朴散之所生,故次曰天大,又曰地大。王者稽至道之冲和,奉天地之生化,其大与天地等,故又曰王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谓不妄动也,迁动则轻生。静谓润默合道也,拾静则躁起。故道本无为,契乎重静。唯轻与躁,潜伏待时。根与君,言其所由兴也。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喻其所重不失常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喻其安静之得其所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王者治天下之大,当守其重,处其静,以镇轻浮,以杜僭躁,不可以欲之所纵,身之所贪,轻忽妄动而忘治天下之道,故欺以明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则道教不远,失於不密;躁则政教不详,失於广大。如是则奉上之道、御下之德不可保也。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内自施於心,外不彰其事,如无辙迹,莫能寻求此善行之要也。

善言无瑕谪,

教也可久,听者获全,瑕谪不兴,千里之外相应,此善言之要也。

善计无筹筹,

得失随事,成败在心,筹算繁多,何益智慧,此善计之要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关楗者所以为开闭之具也,无关楗,故不可开。譬如默运在心,言不出口,欲窥其事、测其理,必不可得矣。

善结无绳约故不可解。

《易》曰:水流湿,火就燥。此善结之至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心存救人,不限贤愚;心存救物,不限妍丑。此圣人常善之要也。

是谓袭明。

明则无不见於事理也。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皆明者之所有也。辙迹、瑕谪、筹算、关挞、绳约,皆暗者之所恃也。袭则不遗忘於其心矣。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取也。善人可法,故曰师。不善人可以鉴诚,善人亦取之,故曰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贵则有其善也,爱则喜於恶也,非大道之所可萌也。

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内识於心,外忘其迹,众人见之,以为迷而不知,是大道之要妙。故曰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人莫不好为雄,雄则满而招损。圣人知雄之不可好,故守其雌,以其柔而有容,与物无竞。喻於溪者,容而不穷之义也。以为常德又不离异,还淳保素,归类婴儿冲和无为之时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白黑成形,故以式言之。荣辱无实,故以谷言之。法必有尽,虽不差忒,亦不可至於穷竭之时,盖守黑尚变通故也,故归於无极。谷亦空而能容,能容恐其不久也,故常德乃足。朴则道未散之时也,故论雄雌则以婴兑,论白黑则以无极,论荣辱则以朴,皆反本还元,未尝须突离於道也。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朴散为器,有用有形之至也。官长,治为器之主者。

故大制不割。

总其器之大小,任其才之长短,入用则合,任过则离,皆自然之道也,岂假圣人强力以割之哉。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书》曰:宣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岂得已乎?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言神器者不可测度其所用也,为之则小。苟道狭智穷,非神器之宜,故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败与失因有为,故执之所生矣。

故物或行或随,或吻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各从物性,安於分定,因无为无执而然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过常脸分之谓也。如是者何?由为之执之,不知其要故也。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佐,辅助也。辅助人主以治天下也,当不以兵强。昔苗民逆命大禹,舞干羽於两阶,七旬有苗格,是不以兵强者也。还,复也。兵虽杀害,不合於义,人情血气之所争胜,故报雠伺隙,洗怨乘间,日往月来,未易休息,此好还之明验也。

师之所处,刑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言兵强之害如此之甚。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侨。

善谓善佐人主者也。果,敢也,胜也,定也,克也。果而已者,果敢为之也。果者何?不矜不伐不侨是也。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既不矜不伐不侨,而敌强失道犹甚,则当兵革以平治之,是不得已而用之也。虽以兵胜,不自以为强,济之以柔和物壮则老

所以来远而有容矣。,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广演其道之义也。壮则无以加益,故曰老。老则否於发生,故曰不道。不道则物无所依,故曰已。已,止息也。物无变通,遂至止息,则败坏以随之,非道之妙用也。

三十一章

夫佳兵,不祥之器#3。

佳,大也。祥,吉也。以其大而不吉,故有道者不处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左,阳也。右,阴也。阴非道用之所宜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重言之者,明其实不祥,不可以为君子之器用也。

不得已而用之,恬啖为上。

此果而勿强者也。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兵必贵杀,非美事也。以为美者,违好生之德,张残贼之迹,非君子之器明矣。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害人者,人必害之,其事好还,故不可得志於天下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此言不可就凶而拾吉。就凶於哀伤,哭泣从之,非人情所乐。今迭言之者,明其兵不可恃,其理必然故也。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名不可定,非常名也。通变应用,不一其处,故曰无名。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者,道未散之时也。未散则莫测其状,故可以小言之。化及於物,广大无所不被,故天下不敢臣。臣以喻下之义也。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如朴而守之,淳素不乱,万物伏从其化,如道之妙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相和合之至也。甘露言至和之及於下也。人莫之令,非人力能强也。自均则及物无偏无党矣。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天地既判,名从此制,必有资始。资生之繁,岂无名而可言乎?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物既众而名既多,在知止以御之。不知止则物穷而塞,所以危亡之几生焉。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川谷之所容江海,所润於物,无纤毫之遗,故取以为喻。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智与力,行於外者也。明与强,行於内者也。明则省己无遗,强则进道有渐。

知足者富,

得一不求二,自足於心,所以为富不在多也。

强行者有志。

在心为志,强行大道亦在内,明非志而何哉。

不失其所者久,

得其所则安於道,安於道则可久矣。

死而不亡者寿。

死不可免,形气斯尽,有生者之常也。其不亡者,因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而有存焉,此为寿之实也,非世人百岁之斯可同日而语也。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人能弘道,道不离於人,取之则来,行之则是,不逆於理,故曰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不言己之能生也。

功成不名有。

不自有其成功也。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物由道生,不自为主,其施甚广。

常无欲,可名为小。

无欲观妙,乃道之几。可名於小,其朴若全。

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为大#4。

万物归己之恩,不自侍其功, 冲而用之,物莫能测,故可名为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大象

天下往。大道之象也。执之则行之至也,非固执之谓也。天下从其不逆不忤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从其象,顺其化,故获安泰而无危亡祸患矣。

乐与饵,过客止。

乐与饵,喻也,人之所共好者也。过客止,不敢以为主甚矣。过客虽止,明亦不可久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出口则言之详也。假言以明道,明道必淳素为上,故淡乎不可以求其味也。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用之不可既。

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故明目聪耳者无所施其功矣。用本在心,化必及物,与道默运岂有尽哉,故曰用之不可既。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张极者必歙,强极者必弱,兴极则必废,与极者必夺,皆自然之理也。圣人先见前知,因於明照,故曰是谓微明。微妙用明,无幽不睹,众人之见难与雷同。

柔弱胜刚强。

古人有言:太山之雷穿石,覃极之统断干。亦自然之理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喻也。鱼不可脱於渊,亦犹人不可离於道,一也。利器,以道为之者也。众人请於成事,固不可以晓近之迹示於人矣。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万物自化,故无不为,非道之自有为也。侯王,治天下者也。与道合契则万物各正性命,顺而不逆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将,大也。欲无穷限,随爱恶而生之,不镇则易反终乱。朴,淳一不动 之机也。上之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此镇之之要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无名之朴,不欲是也。

不欲以静不欲者

天下将自正。不失本来清净也。既清净,则无浊恶之邪以及万物也。

道德真经解卷上竟

#1也:疑应作『 之』。

#2据通行本,此句之后有经文: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3据通行本,此句之后有经文: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据通行本,此句之后有经文: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