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地理

山川

漳州府

龙溪县

隆寿山在府治北。盖登高山之左支、府治来山也。旧志云:“居其下者多寿考。故名。”宋时在城内,今负城址。禅月山登高山左臂第二峰也。旧传尝有光如月,照耀于其上,故名。(上二山俱东北隅。)登高山自天宝山一脉蜿蜒起伏三十余里至此,一峰耸拔。山顶旧有临漳台,山半又有半漳台。宋郡守危稹撤临漳台构亭,匾曰“登高”,后守黄朴复匾曰“碧玉千峰台”。国朝洪武中,建亭山顶曰“威镇”。日华峰,登高山左臂第一峰也。旭月初升,此峰先得其光,故名。净安山登高山右臂耸起一峰,复耸一小山而下,为府治来山也。其下旧有净安寺。(已上三山俱府治西北。)腾龙山旧名龙亭山。奇石攒凑突起,有亭翼然,俯瞰溪流。旧传尝有龙腾于溪,因名。起凤山旧名高亭山,与腾龙山对峙。宋儒吴勋构亭读书其上。(上二山在府治西南县学前。已上四山俱西隅。)名第山在二十一都。旧名天成山,为州前山。唐郡人周匡物、潘存实读书于此。匡物登元和进士第,因名。石狮岩山峰峦奇秀,延袤数里。上多怪石,有若狮子者,有若蟾蜍者,有可梯者,有如门者,状类不一。又有半月池、罗汉峰、超然亭、宝月岩、南泉岩及圆明、石门、龙泉、妙峰、玉泉五庵,以石狮岩为最胜,故以名山。宋李弥逊诗:“翠合峰峦万叶榈,云擎佛屋出岩幽。秋光不到迟阴树,晓日先明竹外楼。”太平岭山岭道坦夷,行者便之,故名。(上二山在十二、三都。)九龙山在二十五都。山北有九龙水,又有金溪水。宋陈尧佐诗:“人生五马贵,山有九龙游。”龙际山在十一都。下有龙潭,飞泉百尺,直泻而下。潭之前有龙祠,祷雨多应。(已上五山俱府城南。)观音山一本作岩,在十一都。与凤凰、水头二山品峙,下有观音寺。水头山在十二、三都。由太平山而下至溪滨,耸拔奇秀,与凤凰山对峙,夹于郡东之水口。按旧志有浮山,在龙溪、龙岩之间,和溪之上,有聚落田水头,盖泛舟溯流至是而止。官盐场之北一里许,有山当路,圆如覆瓯,在两山之间,而不相接,故曰浮山,疑即此山也。岐山与鹤鸣山联峙,三峰秀耸龙江之上,延袤十里许。五代时,僧楚熙居此。石禅床。凿石为之。宋胡梅所诗:“空山危石平如掌,云锁苔封自昔时。不识山僧曾坐处,几回弹舌两龙归。”题诗石。一石覆之,其文字漫灭,可识者数字而已。桃源口。胡梅所诗:“洞门无锁白云深,洞口闲来一问津。安得当时种桃者,相逢花下说前因。”诵经坛。有石斜迭,色如银,击之有声。一作诵经石。胡梅所诗:“昔人曾此月明中,扫石樊香礼碧空。千载台空人不见,野花啼鸟自春风。”一人泉。在虚白岩。出于石穴,深不盈尺,清冽可爱。以其水仅足供一人,故名。潜翁岩。隋唐间,有潜翁者修炼于此。石棋枰。虚白岩。上覆全石,下窈而平,日华照耀,洞然虚白。千人洞。在桂练石下。洞口狭而暗,其中宽朗,可容千人。黄巢之乱,郡人多避于此。胡梅所诗:“天生岩穴受千人,隐隐幽深隔世尘。不识人间经几劫,洞门依旧锁闲云。”谦师岩。僧从谦坎石为室,居四十年,因以为号。(已上俱在岐山。宋郡守郭永尝即景为十咏。)石室岩。在岐山之上。巨石如室,其中廓然平朗。正统初,有僧绝尘者,修行于此,因作楼岩前以居。尝刳竹引水入厨,竹节间生笋,遂成丛竹,今号瑞竹岩。瑞龟岩。屏风石。石壁峭削如屏。青云洞。在山之阴,峭壁岩,有石室。深广丈余,其上时有云气氤氲。按《方舆胜览》谓郭功父有《岐山仙亭十咏》。考之旧志,乃郭永,非功父也。又谓潜翁、虚白、谦师三岩,俱在鹤鸣山。盖岐山与鹤鸣山本一山也。今依旧志移置于此,以足十咏之数。鹤鸣山层峦峭壁,高矗云霄。相传潜翁修炼于此,养一鹤,时鸣山巅,因名。仙亭岩。相传宋僧从谦见二士对奕,就之,化为双鹤而去。宋祭酒郡人刘植,建亭其处,名曰仙亭。后颜颐仲复拓为庵。胡梅所诗:“风送白云归洞口,钟随明月到人间。”冯善诗:“鸟啼芳树野花落,龙起寒潭山雨来。”陈孟光诗:“风回万壑松声壮,泉落双崖水气清。”凌云阁、天开图画亭。皆宋颜颐仲所建。风动石。在山巅,高五丈,围一十八丈,下有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凤凰山1在鹤鸣山之南,形如飞凤之展翼,故名。好景山纡回起伏,风景奇胜,故名。(上四山在二十七都。)仰盂山在二十八都。其山高大峭拔,顶凹如盂,上有田池,又有仰盂岩。金鸡山在二十九、三十都。山顶有石,赤色,如鸡之展翼,故名。与长泰县钦化里连界。(以上八山俱府城东。)望高山在西厢。明秀耸特,出于众山,故名。铜钵山山势蜿蜒数里,内一峰中洼而外圆,其形如钵,故名。罗汉山五代唐天成中,王延休憩此,忽闻异香馥郁,得一龟,背有罗汉像,遂建寺,山因以名。尼姑山山旧有尼寺,故名。(上三山在二十一都。已上四山俱府城西。)龙山在府城东北二十六都。北来诸山,此为最秀。天宝山五峰峭列,周回百余里,郡诸山皆祖于是。宋时山有明珠,夜飞入九龙江,为渔人所得,以贡,因名。旧志作三峰。天公山上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上二山在二十一都。)石蚝山在二十五都,尖耸千仞,南下小山累累,盖天宝来山也。其顶石多粘蛎壳,故名。望月山秀出群山之表,每海月初升,此山辄先见,故名。鹫峰山下有鹫峰寺。(上二山在二十六都。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云盖山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山多奇石,岩峭拔。上有石室。可容百人。云气常覆其上。宋天圣中,勅名云盖山大悲岩。圆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一都。形如覆釜。顶有石池天坛,每云气冒其上辄雨,郡人恒以为候。旧传尝有人货药于市,自言姓康,家在琵琶坂,语竟不见。今山麓有康仙祠。万松峰在府城内西北。丰衍夷平,乱松蓊郁。丹霞峰在府城南一里许南厢。其峰土石皆赤,每晨夕日照,望之若丹霞然,故名。下有南山寺。蔡公岭在二十四都。旧名揭鸿岭。为安溪、龙岩通道。因其高峻,元末,于其岭南畔少低山腰,别开新岭为道。唐慕容韦诗:“闽越曾为塞,将军旧置营。我歌胡感慨,西北望神京。”新岭在二十五都天宝山之东南。石磴盘回十余里,路通安溪、龙岩、漳平三县,旧有亭。(上二岭俱府城北,今废。)九龙岭在府城南十二、三都。两山夹峙,中萦石磴,凡十里许,路通湖广,巡检司在焉。景泰间,知府谢骞建亭其上,以憩行者。龙门岭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上刻“龙门”二字。万松岭在岐山、鹤鸣二山间。旧名马岐,路通泉福,上有亭。正统间,郡人陈克聪植松夹道,连阴十里,行者便之,因改今名。(上二岭俱府城东。)白云岩有层峦迭,上薄苍旻。岩壑间时有白云来往。紫云岩岩前诸峰甚奇,其巅常有紫云覆之。宋僧雪山尝创庵其上。乌石岩在石狮岩山。宋淳熙间,有僧陈圣者居此。(上三岩在二、三都。)龙泰石在二十三都。据龙溪、长泰二县界,故名。上有佛庵。(已上四岩俱府城东。)水西岩在府城西北二十三、四都。上有佛庵。山明水秀,左右环抱。浯屿林木苍翠,上有天妃庙,官军备倭者,置水寨于此。荆屿多生荆木,故名。梁屿上有水豹水人。(上三屿俱在府城东海中。)丹霞屿在府城东南海中。一名赤屿。晏殊《类要》云:“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宋林宗臣诗:“笑凭诗句说丹霞,城郭人民数万家。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东鲁道源赊。”宝珠石在府城北二十五都北溪大濑之下。高大丈余,中一穴,径二寸。旧传渔人所贡之珠,时或飞入其穴,故名。西湖在府城西西厢。发源自金仙院,南流折而东,遂潴为湖。有泉极甘美,可辟瘴疠。宋绍兴初,统制陈敏令军士运薪木填塞几平。谚云:“圆山青,西湖平,此时出公卿。”宋张成大诗:“水绕漳城湖已平,向来有记出公卿。白袍不倦三冬学,锦绶行看驷马荣。九龙江在府城东二十五都,历二十三、四都及二十二都。旧名北溪。源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及延平、沙县界,合龙岩、安溪、长泰诸水,经蓬莱峡,是为柳营江。过虎渡桥,抵到河,会南门溪之下流而注于海。梁大同间,有九龙游戏于江,因名。历代见宝珠辉莹其中而不可得,宋时渔人网得之。江中有潭,潭有五曲,深不可测。夏秋间,时有龙潜跃其中。柳营江。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之界。蔡如松《十辨》云:“漳州东偏之险要也。”到河,今名福河。南门溪在府城南门外。源接南靖县大溪,入县西界,故又名西溪。历天宝山之南,圆山之北,绕府城西转抱南门,弘澄静深,吞吐潮汐,由薛公桥而出,逆绕城东,折旋西浦,迤逦出镇门,抵到河,会九龙江县境。又有苦竹溪,在府城北二十五都。源出龙岩,历南靖县深渡硿头浦,至龟洋浦下塔,与西上溪合,沿木场双溪,与西下溪合,其流亦入南门溪。南溪在府城东南六、七都。源出三平山分水岭,历百丈漈,从渐山何浔,沿泰江丰田市出港,入于海。龙须水在府学前。按旧志,棂星门内有石沟,出门外,分为两道,达于龙骇瀛池,谓之龙须水。宋淳祐间,郡守章大任重浚治之。更鼓水在府城北二十五都天宫溪中一石漈,高丈余,其水倾泻潭中,激成水泡,自底滚出水面,泡散有声如击鼓,良久复然。春夏水大声细,秋冬水小声洪,夜闻其声,次第不停,故名。龙潭在府城南六、七都。由渐江、何浔二溪合流至北,汇而为潭。尝有龙起潭中,故名。茭洋潭在府城东南四。五都、源出龙漈及澄溪,周围四里许,深四丈余,溉田六百余亩。金龟漈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塘头山绝顶。树木阴翳,岚雾霏微,深不可测。岁旱,祷雨多应。丽藻山在府学前。东南通溪,秋冬不竭。夏月绝蛙声。满月池在开元寺。池上有松百余株,号松关。蔡襄有诗。盐仓池在府治东马平街之左。旧传池有神物,遇云雨晦冥,或腾跃而起。惠民泉在府城北门外。泉甚清冽。《泉郡志》作井。卓锡泉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大悲岩前。相传昔怀真禅师卓锡于此,泉因涌出,清澈而甘。天庆观井在府城中。相传漳南水土薄恶,初至者饮其水即病,惟此井水极甘美,且可辟瘴疠,凡仕宦者至,必先汲此泉。开元寺井在府治西北开元寺登高山右肩下为井泉第一。今呼为东井。天宫井在西湖天宫院2。泉极甘美。石眼泉井在府城北净众寺口。相传井初凿,深丈余,遇石盘,坚不可入,一夕雷震石裂,泉迸出,故名。龙井在府城南六、七都。相传井底有穴,通大帽山。泉极甘冽。岁旱祷雨或应。其上有亭。龙须山中井在府城东北一、二、三都吴真君祠内。其水同海潮消长。相传真君炼丹,取水于此。

漳浦县

罗山在七都。环邑诸山,皆此山发脉,罗列拱邑,故名。山之上有东罗岩。大帽山在县北二十八都。高大圆秀,自泉而下,远见此山。(上二山俱县北。)良山高数百丈。东接潮界。宋贤良潘存实读书于此,故名。梁山高数百丈,周回百余里,秀丽而崇圆,又名圆山3。山有大峰十二:曰莲花,山之中峰也,相传为齐武帝所赏,更名齐帝石;曰狮子;曰金刚;曰力士;曰双髻;曰长剑;曰七星;曰八柱;曰观日;曰临海;曰晋亭,在莲花峰之西,相传葛洪常居之;曰青阁。古记云:“梁岳,闽中之望也。”《图经序》云:“梁山记董奉之游。”唐吴明伟诗:“梁山重回首,翠峰三十六。”张登诗:“孤高齐帝石,潇洒晋亭峰。”宋潘存实诗:“根盘来楚、蜀,作镇表瓯闽。”山之上有中峰岩,又有瀑布泉。宋蔡希遽诗:“会稽之南罗浮北,中有大梁神仙宅,瀑流今古挂长虹,泻下银河数千尺。”山之东南盘石上,有穴屈折上穿如井水泉涌出,大旱不竭,谓之灵泉。山南北两麓又各有汤泉。棋山高百尺许。旧志云:“乡人入山采药,因得棋子,故名。”(上三山在八都。)鼓雷山在九都。亦作古雷山。其山瞰海,潮声如雷。相传葛洪炼丹其上,丹灶尚存。(上四山俱府城南。)印石山去县数十步。山顶有石高丈余,端方如印。上有仙人足迹。海云山在七都。顶有石如龟。下有清泉,大旱不竭。又有威德行祠及海云岩。台山高数百尺,平坦如台。自近视之,与诸山齐;海上舟人自远望之,则特出乎诸山之上。灯火山距海一里许。海中乘舟夜行者,或见山上有火,光焰如灯,故名。香山有五峰,如马驰凤翥。其麓有灵顺宫,乡人祈祷甚众,香烟时散山谷间,故名。(上三山在十七都。已上五山俱府城东。)大武山在县东北二十三都。高数十仞,周回一百八十里,东邻大海。《图经》云:“山有大武夫人坛。记云:‘大武夫人者,闽中未有生人时,其神始拓土以居民’。旧亦名大母山。”蔡如松《十辨》云:“世传越王建德避兵于此。按《史记》越王勾践至无疆七世,未有名建德者。惟汉元鼎中,南越相吕嘉反,立述阳侯建德为王,城守番禺。后人误指为越王云。”好景山在县治西北,而县治居是山之麓。其巅有石,状若蹲虎,俗呼虎子山。峰山在县东南八都。山势尖耸秀丽。又名鳌峰。山巅有亭曰“连鳌”,宋时黄克宽所居之处也。云霄山以其高耸云霄,故名。按县志有此山,而郡志不载。郡志有大神山,亦在六都,而县志无之,恐即此山也。将军山唐将军陈元光初征蛮寇,筑城居之,故名。今有将军父墓在其麓。宋《祥符图经》云:“将军山,蔡如松辨之,以为古闽越王号力驺等为吞汉将军,使之南据险要以距汉。今自南抵潮梅界,又有将军山,而大海之滨北岐有将军澳,鸿儒屿有将军礁,岂皆元光之迹乎?”(上二山在六都。)九侯山在二都。山半有石室及清泉。郡志谓九侯传夏后之绪,似指夏之子孙。而蔡如松《十辨》云:“九峰之神,各主其一山。”其说不同。(已上三山俱县西南。)大桑屿在井尾港内。居民皆业渔。其地宜桑,故名。小桑屿与大桑屿连属。大潵屿在井尾港口,聚沙成之。产车螯。(上三屿在十七都。)小潵屿与大潵屿连属。鸿儒屿上有树木,多集海鸟。沙澳屿与镇海卫相近。茅屿以产茅得名。浮沉屿潮长则仅露小尖,潮退则大,若浮沉焉。(上五屿在二十二都)将军屿在十五都。盘石迭耸,舟舶不通。滨海者多乘筏取蜡于此。相传陈元光尝驻兵于其上,故名。蔡如松辨见“将军山”下。石城屿其石巍峨,远望若城壁。(上二屿在十五都。已上十屿俱府城东。)竹屿在港门之内。居民百余家皆业海。鱼肠屿在海门之中。潮通鹿溪。(上二屿在县东南七都。)仙迹石在县之东山路口。左右有二大石,紫色,上有两足迹,长尺许,指踵分明,世传为仙人迹。磨剑石在县西南二都石塍溪。世传唐将军陈元光平寇磨剑于此,故名。漳江在县南八都。蜡湖在县西口都4。旧名淡溪,忽有一蜡鱼在其中,因改今名。《郡国志》:“漳浦蜡湖,随潮盈缩。”傅公河在府学前。河通鹿溪潮。宋县令傅漺始开5。绥安溪一名绥女溪,在县南八都。源出县界,东流入海。石塍溪在二都。源发江西闽广之交。杜预《通典》6独载此。后人讹为石神。其水恶,涉之则足黑,饮之则病瘴7,俗谓之乌脚瘴。火田溪溪之西向皆山,罕有平地,便于畲田,多产黍稷。李澳溪亦名李澳川。源出良山北,灌田千顷。县境又有石峡溪,源出县界东流入于北溪。(上三溪俱在县西。)鹿溪在县东南。源接李澳溪。旧谶云:“梁山啸,鹿溪平,此地出公卿。”溪旧波流浩荡,自天顺、成化以来,地拥沙合,溪流日浅,时或暴雨,则其水泛溢,上溯梁山之麓。乡人多堰陂溉田。陂流交响,其声如啸,由是邑人登科甲为显宦者多。或谓古谶之言符于此云。温源溪在县西南。两泉涌出,一微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图经》云:“唐嗣圣间,胡商康没遮经此,将欲,投十钱8,泉为涨溢。浴毕,泉复如故。”(上四溪在八都。)放生池在县治东门外。龙湫井在县治北门之旁。泉源不竭。龙井在县东北七都9。

龙岩县

天宫山在县北万安里。山常有白云覆之。每阴晦,则闻箫吹之声。顶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唐初有山贼至,为雷所击,因而就擒,故又名天公山。奇迈山在县南龙门里,与县学对峙。峻参天,旁有小峰,形如席帽,尤为奇秀,故名。东宝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之夜,上有火光,人以为宝气,故名。”其左一山,怪石峭峙。山巅有一孔,状如牛角,可容一人。内宽平,可一丈许。有水清冷,四时不竭。岁旱祷雨辄应。成化十年,知县韦济竖表于上,匾曰“天瓢灵源”。龙岩山在屏峰山下,有小石山突起,中有石穴,容百许人。石壁上有纹状若双龙,常有泉滴故名。(上二山俱县东在坊。)紫金山在县西龙门里。层崖迭嶂,壁立千仞。上有石池,泉出石罅,有鱼游泳其中。山石皆紫色,每旭日初升,夕阳返照,恍惚如金之紫,故名。九猴山10在县西北表政里。高入云霄,延袤百余里。上有九峰列峙如猴,故名。一名筯山。三台峰11在县东□□里,旧志云:东宝峰在右。凉伞峰在左,屏风峰在中,三峰并列,故名。砚石岭在县东北节惠里。峰峦秀丽。其石可为砚。龙川在县南。源出汀之上杭古田里,历龙门,越虎岭,环绕县西,会曹溪小溪,历雁石,合众川而东出华峰三硿,注九龙江。曹溪源出表政里。小溪源出龙门里茶洞,流抵县治来会。(上二溪俱在县南。)硔溪在县东节惠里。源出万安里。滩流箭急,多石硿,故名。罗桥溪在县西。源出龙门里大小池,二水合流而下,春夏雨涨深急。罗溪在县北集贤里。源出延平沙县界,合众流而下。藿溪在县东北万安里。源出汀州连城县界。(上四流俱流入龙川,注九龙江。)三井在县西□□里。以泉味高下,分为上、中、下三井。

长泰县

良冈山12在石铭里,县治主山也。上有泉,岁旱祷雨即应。山麓有良冈寺。鼓鸣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则闻鼓声。”董奉山旧传仙人董奉尝游于此,今丹灶、棋枰、琴室犹存。(上二山在旌孝里。已上三山俱县北。)登科山在县南。拱对县治。又名登高山石鼓山在彰信里。石上有足迹,世传为仙人迹。曷山在恭顺里,县治左山也。即吴田尖。(上二山俱县东)西峰山在县西北人和里,县治右山也。双髻山双峰突起如髻。天柱山顶有一石柱,高二丈余。旧传道人杨虔诚学道天宝山,忽夜见灯明天柱上,遂移住此山。岁旱祷雨辄应。又有巨石如屏,高九丈,阔五丈,上有“天柱岩”三字,如苔藓纹,各阔三尺。有东、西、南、北四石门。又有石室、石库、百丈岩、观音岩、势至岩、象鼻岩、海湛岩、应潮岩、一线泉、忘归石、盘陀石、香炉石、大帽山、仙人亭、剑脊桥、超凡阁,为二十奇。(上二山在县东南钦化里。)朝天岭在县东钦化里,跨天柱、金鸡二山间,乃县人适京之路,故名。上有巡检司。佛手岩在县东彰信里。石形如覆手,其下可容百人。龙津前溪在县治南七十步。源出善化里,流绕县治,入龙溪县。高层溪在县西北□□里13。源出安溪县界,过高层与絃濑合。(上二溪俱流入九龙江。)西湖池在县治西。宋嘉熙中,县令郑思申凿,因亭其上。义泉井在县治南,旧环珠楼西。宋时凿,虽大旱不涸。

南靖县

欧寮山在习贤里张仓社,又名大帽山,县治主山也。南北二峰峭耸,周回百余里。岁旱,邑人祷雨于此。金山在永丰里。山形尖圆秀拔,堪舆家以为金星,故名。(上二山俱县北。)鹅头山县治前山也。形如鹅头昂峙,故名。俗呼鹅觜山。湖山下有黑潭。(上二山在由义里。)琯山旧南胜县在其下14。五牙山五峰尖耸如牙。山多产矾,又名矾山。南胜县初建于此。三平山岩谷深邃,登者历三险三平,乃止其上,因名。唐僧义中建三平寺。上有龟蛇峰、仙人亭、和尚潭、九层岩、双髻山、高柯岭、煎茶坞、侍郎亭、虎爬泉、锡杖树、大伯山,凡十一奇。(上三山在清宁里。)麒麟山在归德里。峰头高仰,若麒麟状。大峰山在新安里。高大巉岩,顶多巨石。(已上七山俱县南。)镜山在县西北习贤里。夕阳斜照,山崖入映目,光耀烨然,故名。峰苍岭在县北习贤里天宝山之西南。山之腰,石磴盘回,路通汀、赣。其上有亭。旧岩在县北习贤里。双溪在县治前,合大小二溪而名。小溪发源永丰里龙岩县界,历金山涌口至永济桥下,与大溪会。大溪发源卢溪太平者,历赫潭而来,发源山布禾平社者,历西林寺等处而来,至县前与小溪会,是曰双溪。自是合为一大溪,经县治东,趋入龙溪县西溪。深渡溪在县西永丰里。源出龙岩县界,趋龟洋,流入小溪。三团溪在县西南永丰里。源出上杭县界,历山城水寨,至西场寨下。横溪源出小平山至溪口。九团溪源出漳浦县,历洋头径下经后市15,出铜湖溪口。山隔溪源出三峰,经侯山。翠微溪源出翠微社。历三平寺,经圆济桥16下。(上四溪在县南清宁里,俱流入大溪。)三脚涧源出峰苍岭。经三脚桥下,入源渡溪。峰苍涧源出峰苍岭铜山寺前,至新寨,过得仙桥而入双溪。(上二涧在县北习贤里。)思清井在儒学大门内。元时所凿,泉极甘美。庙前井在城隍庙大门东。其泉清冽。温泉在县北永丰里者二,在清宁里者一,泉深而热不可浴;在归德里者一。

漳平县

仙帽山顶圆如帽,故名。昔乡人遭寇乱匿此,寇将逼,忽西偏大雾濛濛,寇不能及,故又名西雾寨。石鼓山山有大石如鼓状。相传天阴雨则鸣。凌家山峭拔而秀,无林木。山半地势平夷,凌氏居之,故名。(上三山在居仁里。)九星山九峰迭耸,中有石窟,号“仙人插剑”,雨不溢,旱不涸。碧凌山山色青苍,高凌霄汉,故名。天柱山其山势屹立苍冥如柱。花瓶山三峰峭立如屏状。马头溪山上有二石,一大一小,如马之引驹。(上五山在和睦里。)赖家山山高,而其巅平坦,赖氏世居之,故名。虎山如伏虎状,故名。山麓有古寺,号水月堂。(上二山在聚贤里。已上十山俱县北。)文笔峰山17去县五里许,为儒学前山,尖耸秀丽如桌笔然。新山山之石可作灰,一邑皆取给于此。覆鼎山山巅突起如覆釜状。(上三山在居仁里。)大壮山在永福里。其势宏壮。为众山之冠。(已上四山俱县南。)银瓶山在居仁里。三峰秀峙,其状如瓶。石门隔山两峰夹峙如门,又有石如将军然。云峰山其势极雄壮,常有云气浮其上,故名。中有宝台岩。(上二山在感化里。已上三山俱县东。)高岩山上有大小二石洞。龙亭寨山山半有清泉一脉。旧有骑龙仙庙,今移置东关山。(上二山在县西居仁里。)双髻山在县东北聚贤里,界漳平、龙溪二县间,以形似名。山有灵异,祷雨辄应。牛头相触岭在县东感化里。两山夹立,中一坑,相去二丈余,深数十丈,水流轰响,峭削险隘,行者病之。乡人朱崇庆募众砌石为桥。人度之者,毛发森竦。饮水岭在县北聚贤里。上有井,泉清冽可饮。三重岭在县南永福里18。山极高峻,人迹罕到。中有三龙井,祷雨多应。山之上,三峰迭出,因名。百家畲洞在县南永福里。界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间。万山环抱,四面阻塞。洞口陡隘,仅通人行。其中深邃宽广,可容百余家。畲田播种,足给衣食。四方亡命者多逋聚其间。凭恃险远,易于为乱。宣德正统间,尝有江志贤、李乌觜、卢赤须、罗兴进者,乌合郡丑,跳梁出没,至动方岳。守臣连年剿捕,仅得宁息。然服则人,叛则兽,无常性也。自漳平设县以来,官政易及,不复反侧。然尤在司民社者控御得其道云。龙门洞在县东感化里。其洞如石室,冬温夏凉。中有盘石,可容百余人。九龙溪在县治南。源出汀州上杭县界,历龙岩雁石,绕县治南,东趋华峰三硿,会下折溪,东南流入龙溪县九龙江。下折溪在县南居仁里。源出永福里。曲折萦回而下。九房溪源出汀州府连城县,历龙岩徐溪。罗溪源出延平府永安县。历和睦。溪南溪源出泉州府安溪县。历华口。(上三溪俱入于九龙溪。)拦牛潭在县南。石壁险峻,牛马莫能渡,故名。碧龙潭在县西。其水澄澈若鉴。相传尝有龙游于此。(上二潭俱居仁里。)鳌池在县北聚贤里。周围二十余里,大涝不溢,亢旱不涸。池东有祠,朔望群鱼浮列而向仰之。汤坑在县北聚贤里。其泉如汤。可澡浴。上有亭。

汀州府

长汀县

卧龙山在府治后。为郡之主山,偃卧如龙。登山椒,尽见井邑,它山皆拱揖俯伏其下。一名无境山。宋郡倅郭祥正诗:“卧龙胜事堪图画,迥压闽南七八州。”鸡笼山在府城北成上里。以形似名。旧传宋时王中正成道之所。郭祥正诗:“神仙之府名鸡笼,千寻翠玉擎寒空。秀色凌风入城郭,半街晓日金濛濛。”南山屹然如屏,青葱可爱,府治前山也。其下坦夷,有文殊、同庆二寺。宋郡守陈轩诗:“呀然碧玉洞,屹立分双户。天生护佳景,常恐尘土污。”(上二山在左厢。)圆珠山在右厢。形圆如珠。宋郡守张宪诗:“万迭层冈揖卧龙,一峰圆顶翠凌空。”一名龙珠山。俗呼宝珠峰。玉女山在古贵里。旧传王氏女修真之所。月明籁寂。隐隐有音乐声,下有通仙桥。赤坑障山在□□里19。灵蛇山在□□里20。山旧多蛇,下有佛庐及蛇山庙。(已上五山,俱府城南。)东山在府城内正东,卧龙山之首也。上有鄞江台,傍有五显庙,今废。拜相山俯挹卧龙山,如人之拜。莲花山在左厢。笔山按《大明一统志》作“笔架山”,在归阳里。(上二山皆以形似名。已上四山俱府城东。)展旗山在□里。以形似名。濑溪障山在□□里。(上二山俱府城西。)马鞍山在左厢。以形似名。翠峰山在府城东北归阳里。壁立千仞,绀碧可爱。其上烟云出没,惟天色晴霁,卓午方见其顶。一本作“翠峰,在府城东南”,误。七宝山在□□里。下有上宝场21,今废。(上三山俱府城东南。)二老峰在府城东五里。双石峭立如人形,故名。西峰在卧龙山之右。上有西峰、法林、罗汉三刹。双峰山在府城东南□□里22。峰峦双耸,高入云汉。横冈岭在府城内卧龙山之左。白叶岭在左厢。上有白鹤庵。枣木岭在□□里23。分水岭在成上里。簑荷岭在□里24。地产簑荷,故名。桑溪岭在□□□里25。(上五岭俱府城南。)东庄岭在□□里26。下有平田千顷。枸木岭在□□里27。大息岭在归阳里。(上三岭俱府城东。)白头岭常有白云冒其上,故名。新路岭峭险壁立,沙砾崎岖,行者病焉。岭下即隶江西,此天以限闽中也。宋嘉定间,郡守邹非熊尝设隘于此,以备赣寇,名罗坑隘。(上二岭在古贵里。)佛岭在左厢,今名通济岩。石壁间有佛庵,宋长史邓曾建。后人复创长史亭于庵侧。湘岭流在□□里28。流源大岭在□□里29。归岭在□□里30。路通连城县。(已上六岭俱府城东南。)宣岩在青岩里。宋崇观间,宣明隐居于此。洪刍诗:“一纶涵碧磻溪钓,千穗垂黄谷口耕。”石燕岩在古贵里。相传尝有飞燕数十,遇骤雨集石上,皆化为石。云谷岩在南山之址。朝斗岩在南山崦。缘石扪萝而上,俯瞰城市尽目睫间。下有祐圣祠。(上四岩俱府城南。)通济岩在左厢。上有庵,祀伏虎禅师,祈祷多应。霹雳岩在拜相山之隈。宋元祐间,白昼迅雷一声,岩窦划开,中有丹灶,后建祐圣道院于岩间。(上二岩俱府城东。)狮子岩在府城东南青岩里。双石为门。相传定光佛初振锡于此。苍玉洞在东禅寺前道旁。两石对峙如门,内有烟屿、仙掌、鹤巢、抱云等石,清气逼人。宋蒋之奇诗:“苍玉门径阔,白云庭院深。”谢洵诗:“溪瘦玉声小,山横翠色深。”仙隐洞在云骧阁下。石径缘溪,嵚崟深窈。洞外两石阁,一小石,天然成门,内颇宽广。宋郡守赵宗模开辟,以发天秘,创溪堂及数亭。继守林岊复创洞天书院及白鸥亭,今俱废。(上二洞在府城东左厢。)飞来石在府城内云骧阁之西。相传一夕随雷雨而至。石壁在府城南□□里31。乌鼻石在府城东惠民桥上流。白面石在府城西□□里32。鄞江在府城东,即东溪水。自翠峰发源会鄞坑水,至张家陂,与正溪合。蒋之奇诗:“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寅湖距府城二里许,周围百步,以其居郡寅位,故名。湖中一小山,虽水溢不没。宋长汀宰钱厚,濒湖创亭,今废。子地湖在□□里33,居郡子位,故名。其地入东禅寺,今垦为田。青草湖在归阳里。深不盈尺,广不逾丈,其中草色长青。蒋之奇诗:“地无一勺水,安得有湖名?世事果如此,风波平地生。”(上三湖俱府城东。)辛湖在府城西一里许,周围七十步,居郡辛位,故名。正溪在府城东南,又名大溪。发源宁化县界,出石含,历谢地、新桥、湘洪峡,迤逦至东庄潭,分为二派:一派自有年桥入,一派自济川桥入,至高滩角,复合为一,南流以达于海,即汀水也。详见《郡名志》。东溪即鄞江水。梓步溪源出大息岭,左至南田。小湘溪源出南原,至湘洪庙前。(上三溪俱府城东。)西溪在府城西。源出大原,过杉岭至南拔桥下,官引一派东至为城濠,至崇善坊兴云桥;一派又东至于西田,过富文坊,抵州湖庙前。南溪在府城南。源流不一。经普济桥至南口。北溪在府城北。源出横坑,过攀桂桥。(已上五溪俱流入正溪。)曲潭在□□里34。大潭在□□里35。(上三溪俱府城南。)龙潭在左厢云骧阁下。东岸有龙祠,遇旱则祷雨于此。白步潭在□□里36。东庄潭在东庄岭下,今水徙于都教场之后37。(上三潭俱府城东。)麻潭在府城东南右厢。郡之众流皆会于此。山势蟠亘,过此,折为九曲。磜角在古贵里。高岩怒湍。溉田甚广。磜头在归阳里。峭壁数十仞,瀑声如雷。(上二磜俱府城东。)五百滩自汀抵潮,溪滩五百。放生池因云骧阁下龙潭为之。金乳泉在府宅堂东卧龙书院之右。旧为枯池,相传宋郡守赵遂良用定光佛偈投池中,得清泉,郡人因偈中语取今名。汤泉一在府城南清泰里,周围数十丈,能熟物。宋绍兴间,郡砌石池,覆以两室,异向,则以别男女。旁结庵名“无垢”。县尉李格为记。一在府城南安仁保,由石窦涌出,溉田甚多。法林袈裟泉在府城西法林寺。旧传有老僧讲《法华经》,夜窗牖忽明,见一龙蟠石上,遂以袈裟覆之。翌旦,石裂一泓如袈裟状,清泉坌溢。玉泉在府城东南□□里38。清泚而甘,流为瀑布。旧有佛庵,前后植茶,其品与建溪相伯仲。邓长史井邓曾凿39至丈余,遇盘石,闻其下有泉声,以铁杵撞穿之,泉涌出,四时不竭。南亭井在富文坊。阔丈许,引手可掬。(上二井俱府城南。)鄞江井在府城东左厢金花坊。深仅三尺,春秋潦而不溢,夏冬泉出不涸,溉田甚多。其水称之,重于它水。弼星井在府堂西。巨门井在府治东北塔院前。旧传白鹤仙迁城之初,谓如斗形,故按斗象开七井,以七星名之。禄星井在府治后园西北。廉星井武曲井文曲井(上三井在府治东南。)魁星井在府治仪门外西南。

宁化县

翠华山在城里。山色苍翠,为邑人游览之所。宝山旧传山有五色石,璀璨如宝,故名。其石性刚,或磨以为珠,不堪用。凤凰山崇冈峻陇,蜿蜒起伏,其形如凤。(上二山在龙上下里。)陶峰山峰峦峻耸,四面壁立。旧传有陶姓者结茅其上,因名。梳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招得里。已上五山俱县北。)南山在兴善里。其山中起一峰如笔架,为一邑之望。流水一带,环绕其下。五灵山在县市。即五家山。上有普惠王祠。祠前昔尝产灵芝五茎,闻于朝,敕改今名。(上二山俱县南。)龙须山在县东招得里。草生岩石如龙须然。罗平山在县东北泉上里。旧传罗平者隐居于此,故名。牛头山在县西北兴善里。以形似名。鹫峰在县南新村里也。登高山在城里40。重九日,邑人多载酒囊茱登高于此。苦竹岭以所产名。其岭甚高,四时常有云气。神王岭上有神王庙,乡人旱潦疾疫必祷于此。南桥岭岭势高拱如桥,故名。(上三岭在永丰里。已上四岭俱县北。)狮子岭岭有石,形如狮子,故名。罗汉岭(已上二岭在县南新村里。)金船岭在县东永丰里。旧传山有金船,其光夜现,乡人求之弗得。狐栖岭在县治西龙上下里,其状如屏。相传有白狐栖于此,故名。城门嶂41在县东北泉上里。山势卓立如屏嶂。元季寇敌,邑人多避兵于此。瑞花岩在县北□□里42,旁有僧舍。又名下岩。龙池岩在县南□□里43。旧传尝有龙蟠于此。蒋之奇诗:“苍龙蜕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开。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昼生风雷。”西岩在县东北□□里44。石笋屹立如门。其中空洞,可坐千人。有数石室:曰宝陀石,中置观音像,曰乳穴,必烈炬然后可入,中有泉,乡人祷雨辄应;曰丹室,一小穴,匍匐乃入,其中宽明,有丹灶之属。其一方丈,初入颇暗,坐久忽明;其一如堂奥,寒气逼人,不容久立。旁有龙井,深不可测。东岩在西岩之侧。其中亦有数石室。初入隐隐若有人形,谛视则无有,谓之仙影洞。旁有石莲数朵,大如车轮。左有石龛,藏经其中。又有石如壶,高可二丈,泉涌出壶口,皆成钟乳。最高处有石鹤,若奋飞之状。灵隐洞在县北五十里。旧号洞源岩。宋治平间,有僧祖庆者结庵于此,遂芟辟其地。洞前重冈迭,小涧横绝,烟云缥缈,群石奇诡,状类不一,野花殊草,香气蓊葧荔。又有一石,拔地而起。上有洼樽,乳泉滴沥,满而不溢,病者饮之或愈,祷雨亦应。黄连洞在县东五里。地多产黄连。县旧以此得而名之。乌路峡在县南新村里。两岸壁立,水势萦回,深不可测。狮子石在登荣乡田门。以形似得名。危石在□□里45。突然一峰,四壁斗绝。宋绍兴间,有僧祖月者结庵其上,名曰翠峰。(上二石俱县北。)狂波石在县东赤冈潭中。旧传有二龙蟠石上,水涨则波涛汹涌,故名。蛟湖在龙上下里。深不可测。昔有僧结庵其上,尝见白龙卧湖面。乡人遇旱,以败铁投于内,辄作暴雨怒涛,涌出其铁而后已。宋嘉泰间,郡守赵映祷雨有应,遂建龙神庙于湖侧。柘湖在泉上里,去蛟湖不远。其水四时不涸,溉田甚多。羊鸦湖在柘湖之侧。旧传鸦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故名。(三湖俱县北。)大溪在县南。溪之源凡六派。其正西自赣之石城县堑岭来会;西南自长汀狐栖岭来会;西北自石城县长坊来会。此三派,县之上流也。其东北自台田岭与邵武建宁县分水至县来会;正北自苦竹岭至马家渡来会;正东自热水窑头至侧潭来会,又至县东渡里许,与上流三派合而为一。然后东至清流县,又东会剑津,抵福州,而入于海。龙门潭在在城里。其深莫测。自龙门桥出会大溪。神头潭在兴善里神头岭下。水清澈极深。斑竹潭在七里潭侧。多斑竹,故名。(上三潭俱县南。)龙潭在县东□里46。旧有龙神庙,今废。赤冈潭在□□里47。(上二潭俱县东。)院子坑潭在县西在城里。遇久雨,水溢,接大溪。龙潭磜在县北泉下里。旧传有鼋浮水面,溪水即涨。岁旱,乡人取其水祷雨多应。雷鸣磜在兴善里。声如雷轰。潭飞磜在县南乡。重冈复岭,环布森列,登陟极难。磜居其中,坦然宽平,山环水合,有田有地,草茂林深,易于藏聚。宋绍定间,有寇作乱于此,后讨平之,因置南平寨。(上二磜俱县南。)七孤龙在县南乌路峡下。清流激湍,逶迤七曲,舟师惮之。蓝布地在县北□□里48。旧名水丰池,产藕最佳。放生池在县南。万斛泉在县北石洞中,坌涌而出,流为小涧,下溉田数千顷。洁溪泉在县南□□里49。清泚甘冽,一名滴龙泉。甘泉在鹫峰院。光严井在县治后、光严寺前。其水清冽甘美,市人争先汲之不竭。太平井在太平巷口。水极清澈。周家井其水清冽,虽大旱汲之不竭。(上二井俱县治东。)古井在县西五里。清澈甘冽,病者饮之或愈。

上杭县

金山50邑之主山也。峦嶂,苍翠如画。宋康定间尝产金,因名。山之上有三池,名曰胆水。其上下二池有泉涌出,中一池则蓄上池之流。相传宋时县治密迩其池,水赤味苦,饮则伤人,惟浸生铁,可炼成铜。后县治既迁,则其水遂变,不异常水,而浸铁亦不复可成铜矣。山之侧有百丈磜,高可百丈,一溜如线,自石罅出,旧名黄金坑。山之阳有南宝山,望之如笔插空。旧传有童子牧牛其上,得白璧一双,因名。《大明一统志》云:“据金山之阳,故名。”近山有岩,名曰宝兴。灵蛇山峭拔凌空。旧传山有巨蟒出没,人过其处必祷之,故名。(上二山在平安里。)

七峰山在城里,为邑之后镇。七峰岌并,翠丽可爱。堪舆家谓上应北斗故又名七星山。(已上四山俱县北。)袍山51为邑之前镇,以形似名。旧志云:“未县之先,林木森蔚,有术者过之,谓其民曰:‘袍山苍苍,朱紫盈坊。未几,迁县于此。”横琴山横亘县前之溪南,平广延袤如横琴然,亦名横琴冈。冈之后有井,凡有疾者,多取其水洗之,云有验也。以其上有观音庵,因名观音井。(上二山在县南,在城里。)冷洋山在在城里。高出群山,俯见县治。旧有道人结庵其上。

乱石隔山在古田里。其上乱石巉岩,故名。(上二山俱县东。)展旗山在在城里,为邑之右镇。数峰联属,迤逦若展旗然。石狮山在来苏里。山石巉岩,状若狮子。铁嶂山在胜运里。石壁峭拔,势若平嶂52。山之西产铁矿。(上三山俱县西。)覆箩山在县西北在城里。高耸特立,山顶端圆,若覆箩然。高唐山旧传有姓高、唐者二人,年皆九十余,一日登此山,遂不复归,因名。羊厨山高可百丈,盘亘百余里,据汀、潮二州之界。危峰怪石,千态万状。其巅常有群羊栖止,人迹罕到。(上二山在县西南来苏里。)插笏峰在县南□里53。其峰有四,葱蒨秀丽,故名。又名美女峰。双髻峰在县东□□里。为邑之左镇。双峰并耸,若双髻然。三层岭在县南□□里54。岭三级始至其脊。成化元年,邑民李时英夹道植松五百余株,行者便之。罗括岭旧传有罗括者结庐于此,因名。双溪岭有二小溪环绕其下,与长汀县隔界。(上二岭在平安里。)炉背岭在□□里55。乡人尝建炉于其前,故名。石冷羊岭在在城里。岭多石,密迩冷羊山,故名。成化十二年,邑民丁质植松数百株,以荫行者。香岭在白砂里。旧有檀香木数本,因名。新志谓上产木乳膏,居人采而爇之,故名。(已上五岭俱县东。)大磜岭在□□里56。路通武平。石牌岭下有巨石,方正如牌,故名。灯笼岭上有石若灯笼状。蜈蚣岭岭路蜿蜒若蜈蚣然。正统间,乡民吴广植松千株,以便行人憩息。棉岭在棉村,故名。景泰间,邑民唐常夹道植木千余株,人赖以荫。(上五岭在县西胜运里。)管公岩在县北平安里。深广数丈,内有石鼓,击之辄鸣。旧传有管姓者修行于此,故名。仙女岩在县东白砂里。负冈瞰溪,中广三丈,有穴上透天光。旧传尝有仙女居此。黎公岩在□□里57。旧传尝有黎姓者修炼于此。青峰岩在来苏里。尖耸苍翠,故名。(上三岩俱县南。)东安岩旧传定光佛尝栖息于此。石燕岩天顺间,乡民建庵于其上。(上二岩在县西胜运里。)赤面石上圆下方,峭直如壁,其色赤。石龙横亘大溪中,背有鳞文。遇旱,乡人积沙石于其背,即雨;水涨,荡去沙石乃已。观音石在大溪中。其石有三,以形似名。前有观音潭。(上三石在县北平安里。)乌虎石在□□里大溪中58。俨然如虎之蹲踞。狮子石在□□里梅溪寨之西水口山巅,高数十丈,长称之,状若狮子之卧。香炉石在白沙里九曲水口,以形似名。(上三石俱县东。)鬼湖在县北平安里。广丈有奇,深不可测,旁无寸草,人莫敢狎。相传下通大溪,乃蛟龙窟宅。天井湖在县南新运里59。阔五十余丈。旧传深浅莫测,一日水忽涸,而复涌出于十五里之外。今春盈秋涸为常。大溪在县南。发源于长汀县界,众溪汇合,入县境,与旧州语口水会,至县治南山下西流,又南经潭口,抵广东潮州入于海。九曲溪在县东白沙里。源出新坊口,萦纡九折至语口。黄潭溪源出龙岩县石门,至汉漈硿。安乡溪源出东安岩山涧中。(上二溪在胜运里。)濑溪萦纡至展旗山下。(已上三溪俱县西。)南宝溪源出南宝山下。纳矾水,会金山下溪,至钟寮场,与南桥小涧竹林坊水合而东流。矾溪赤水出钟寮场之东,与南宝溪合。新田溪在钟寮场西。与南宝溪合流,过灵蛇山,会语口溪,南流至旧州。金山下溪流数里,渗入沙石中,号干坑,数百步外复涌出长流。水浦溪源出武平县界。经岩头铺至水布滩。(上五溪俱县北。)苦竹溪在县东北。源出白沙里山涧中,合众流至水西渡。(已上十溪俱流入于大溪。)草鞋潭在□□里60。延袤数里。舟人云,行竟此潭,可成草鞋一双,盖状其长也。黄土潭在平安里。潭旁土皆黄色。(上二潭俱县北。)相公潭在县南三里。滩头潭在县东一里。石壁潭在县西石壁寨之下。县溪诸滩高车滩。旁置高车,转水溉田。马尾滩。滩水散流若马尾然。(上二滩在县在城里。)逃船滩。滩势甚险,舟至此,必避溪旁,齐力备器,然后敢过。掺篷滩。上徐滩。下徐滩。大笼钩滩。屈曲若笼钩然。(此七滩尤险。上五滩在县西胜运里。)大孤滩。在县南来苏里,众石槎牙,船不可下,行者至此,必易舟而去。回龙滩。有石如龙渡江。白石滩。禾滩。滩侧有石平坦,农者往来,常顿禾其上。目忌滩。水极湍急,舟人畏视之。镬风滩。滩有二水,一直一横,浪滚如镬。(上五滩在县北平安里。)御天池在县南塔院前。蓄水备旱,宏深不竭。放生池在县西驷马桥下。佛岭泉在县东□□里61。水自石孔中出,清澈可鉴。往来行人饮之,未尝少减。瀑布泉自山巅直泻而下,如飞链然。里田汤泉其热可熟生物。旁亦有冽泉,盥濯者恒取以相济。小拔汤泉其泉性温可澡浴。(上三泉在县西胜运里。)碧泉井在县南三十步。观音井在县治西北。吴公井宋庆元间,有龙见于水中。射圃井在射圃前。东门井在昭场门62内。(上五井俱县治东。)灵源井大旱不涸,霪雨不溢。普济井甘泉井在进士坊北港内。其水重于它水。石固井在石固庙前。(上四井俱县治西。)应星前在县治东北。所前井在县治西北千户所前。新开井在县治西南。

武平县

交椅山在□□里63。山两脉交加,形如交椅。鹅头山在□□里64。山上有石若鹅头然。(上二山俱县北。)天马山在□□里65,以形似名。梁野山《大明一统志》作梁山。在信顺团里。高五千余仞,凡十二面。绝顶有白莲池。旧传乡民采茗至一岩,内有佛像经帙钟磬幢盖,焕然如新。后再往,遂失故道。唐开元中,有福僧卓锡此山,毒蟒恶兽为之驯伏。(上二山俱县东。)双廌山在□□里。双峰高插云汉。灵洞山在□□里66。山有仙人上马石、蛟池、汤泉、石龟之类。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下有灵洞院、洞元观,今俱废。又有石井凡三,旧传为葛真人炼丹井。(上二山俱县西。)石径岭在□□里67。高峻多石,路通羊角,水接江西会昌县界。当峰岭在□□里68。凿石为路,其长五里,下接永平寨。上有泉两泓,自石眼出,名双井泉。黄公岭在□□里69。与长汀县分界。修阻二十余里。上有圣公泉。旧传定光佛过此,偶渴,因而卓锡,泉迸石中,仅杯勺许,虽千人饮而不竭。(上三岭俱县北。)伏牛岭在□□里70。岭有石,高广百丈,状如卧牛。狮子岭在县南□□里71。上有石若狮子状。桥背岭在县东北五里。路接太平桥。南安岩在县南□□里72。其形如狮子。旧为龙鼋窟宅,俗呼龙穿洞。后定光佛卓锡于此。中有二岩:南岩窈窕虚旷,石室天成;东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又有石鼓、石虎、石龙、石龟、石猫,俱以形似名。宋郭祥正诗:“汀梅之间山万里,南安岩窦何玲珑!青瑶屹立敞四壁,巧匠缩手难为工。”前有十二峰,森然并峙,若拱揖然。宋孙章诗:“苍峰十二碧岩隈,岂是飞从海上来。灵境莫将巫峡比,但令云雨下阳台。”象洞在县南□□里73,接潮州界。其初林木深阻,后渐次芟辟为聚落。萦纡环抱之地,凡九十有九,号九十九洞。宋时尝置寨于此。旧传象出于其间,故名。绿水湖在南安岩前。相传定光佛创院时,水色深绿,可以彩画,妆饰院宇所用大绿,皆取于此。及其化去,则水色遂变,不异常水矣。化龙溪一名南安溪,在县治前百步许。源出清平乡,南流合归顺乡小溪,入广东程乡县界。千秋溪在县东。源出梁野山。武溪濠坑溪在丘留东里。源出江西安远县界,西南流。(上二溪俱县西。)渔溪在县北丰顺平里。源出当峰岭,下会禾丰溪,合径口水南流。黄沙溪在县东南。溪多沙少石,故名。禾丰溪在县东北。源出当峰岭下,南流入渔溪。(已上六溪俱流入化龙溪。)大顺岭小溪在县东信顺团里。流自露溪保北入长汀县界七里河。顺明溪在县西顺明里大岭下。西流出江西会昌县界,入大溪。露溪在县东北一里。一溪七湾,俗呼露溪七渡。九潭在县东北。众水所聚。今淤塞已平。龙溪潭在县西□□里74。旧传龙穴其间,祷雨辄应。云磜溪在县东□□里75。色如白练,又名白水磜。县溪诸滩剪刀交滩。在县西归郡里。白鹭滩。在县南丰顺平里。七里滩。在县北大湘亭里。大顶滩。弩牙滩。钩丁峰滩。小笼钩滩。(上四滩俱在县北归郡里。)放生池在县治西门外。热水泉在县南□□里。龙泉井在县南禅果院殿后。相传定光佛所凿。其水澄滢甘冽,后有以污浊触之者,一夕,龙斗于井,飞腾而去,自是色味俱变。宋庆元间,龙复见,水复其旧。

清流县

屏山在坊郭里。屹然特立于县治之后,苍翠如屏。象形山以形似名。莲花山中有莲池。(上二山在永得里。已上三山俱县北。)龙山在县南坊郭里。自长汀平原山一脉蜿蜒而来八十里许,至是顿伏,低昂盘旋回顾,乃县之左山也。堪舆家有“左龙右虎”之说,因名。山腰一峰高耸,陟其巅,则邑之风景,俱在目睫,名南极山。上有二小庵。龙山之左有铜锣山,其顶平圆如锣状。又有塔山,盖龙山之支山也。山巅旧有塔,今废。下有万寿寺。东华山高大而长,林中郁茂。上有二庵,一据绝顶尤胜。笔山层峦迭嶂,盘亘数里。中耸一峰如笔。(上二山在坊郭里。)莲叶山斗笠山上二山以形似名,在仓盈里。(已上四山俱县东。)方山在大溪之西。山形方正,故名。西灵山县之右山也。旧有西灵庵。(上二山在县西坊郭里。)贵人山梦溪山铁石山多石,坚黑如铁。或云旧产铁。(上三山在梦溪里。)丰山在罗村里。山极峭绝。其顶如磨,常有云气覆之,秋霁方露全体,人迹罕到。宋有道士刘姓者,尝与其徒五、六人,裹粮攀跻,凡六日乃至其巅,坦夷可坐数十人。上有田地,又有棋局、丹灶、础石散于地,如故居废址,疑为神仙窟宅云。(已上四山俱县东南。)拜龙山在坊郭里。与南极山对峙,状若人拜。渔沧隔山枫隔山多枫木。(上二山在四保里。已上三山俱县西南。)向阳岭一名激阳。玉华岭上有玉华西洞,石峰矗立,翠色横空,玲珑穿透,可容百余人。中有石窗、石龛、石观音、石莲花、石狮子之类。宋乾道间,始建佛庐。玉华洞之西有三穴。旧传一道人秉炬赍粮,行一日余,出洞口,乃宁化县境,名石燕洞。玉华洞之东,又有灵龟洞。高地岭在大山中。其地最高。(上三岭在县北永得里。)高阳岭在县东,岭之上先得日光,故名。高风岭在县东北坊郭里。宣德间创亭其上,匾曰“高善”。长空岭在县东南仓盈里76。蒋公岩在□□里77。丛石嵯峨,外险中宽,宋绍兴初,有蒋道人居此,能辟谷,后不知所终。七峰岩七峰突然聚于一处。清溪岩中有一水流出,清莹异常。灵龟岩旧传有僧见大龟于岩下,而心异之,因创庵以居。(上三岩在永得里。)狮子岩在归仁里,以形似名。(已上五岩俱县北。)马儿岩在县东梦溪里。一名马子岩。旧传有马生驹,化而为石。灞涌岩在县东北坊郭里。飞泉怪石,茂林修竹,为一方之胜。旧传定光佛游憩于此。岩前尝有金莲涌出,故又名灞涌金莲岩。白云岩在县东南永得里。相传国初漳州有江姓者栖此岩后,惟见白云冒其上,访其人已化去矣。乡人因像而祠之。金乌石在龙潭桥东78,今没于水。廪石在仓盈里。高大圆尖,若廪米然。(上二石俱县东。)玉兔石在凤翔桥北。色莹白,春夏或变青红色,今坠溪中,惟见其底。狮子石以形似名。(上二石在县西坊郭里。)大溪在县治西。源接宁化大溪,环抱县治三折,经渔沧潭,出九龙滩趋沙县而东。芹溪源出归化县至安镇。沙溪在归仁里。连城县溪自连城至县东六十里罗口。(上三溪俱县东。)清溪在县北。发源宁化县至嵩口。梦溪在县东南山涧合流。三港溪在县西南。源出宁化县。半溪在县东北。源出高地岭至白石桥。(上七溪俱流入大溪。)渔沧潭在龙津桥南。三潭相属,深不可测。西岸有巨石对峙,渔人多萃于此,故名。长空潭秋口潭二潭俱以滩名,皆深不可测。(上三潭俱县东。)长空滩在县东。其中屹立一大石,水势汹涌,舟人惮之。九龙滩在县东南。内三滩在永安县境,故又名六龙滩。详见《永安县志 山川》。放生池在县西登真观前。东峰泉在晏公庙下。邑人架竹引过龙津桥,利济甚多。东庵泉在庵山之麓。泉甚清冽,宜作茗饮。(上二泉俱县东。)汤泉在县东南,凡三:曰池溪,曰丘源,曰嵩口,其热如汤,发源处可熟鸡卵。泗圣井在县北平山。仓前井真武井石岩四围,中一穴,泉味清甘可饮。一名圣堂井。今亭于其上。(上二井俱县南。)县前井水清冽而美。尝覆以小楼,水即涸,因撤去之,泉水如故。城隍井水味淡,以煮茗则有矾气。(上二井俱县治东。)东岳井在县治东南。水甘而冽。

校注

1乾隆《龙溪县志 山川》作“凤山”。

2乾隆《龙溪县志 水利》作“在城西西湖天妃院”。

3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圆峰山在梁山之南小尖之麓。”《方舆胜览》云:“梁山秀丽而崇圆,又称圆山。按梁山崇而不圆,亦未闻以圆称者,所谓圆山疑即此矣。”与此所记不同。

4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及《闽书 方域志 漳浦七都》注云:“屿曰竹屿,湖曰蜡湖。”然则蜡湖故在七都也。并存以俟考。

5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作“宋令傅希龙所凿也”。

6应作“杜佑《通典》”。

7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上》引沈存中《笔谈》,以证此水不会致瘴,可互考。

8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作“将浴投十钱”。

9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作“在二十八都”。

10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九侯山又名九猴山。”

11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无三台峰,只有三尖峰,并谓在州东百里。不知是一是二。

12乾隆《长泰县志 舆地》作“梁冈山”。

13乾隆《长泰县志 舆地》作“在石铭里”。

14按同治《南靖县志 建置》载:元至治申割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设治,曾一度徙治于此。原名南胜,后名南靖。

15同治《南靖县志 山川》作“历洋头,经下里、后市”。

16同治《南靖县志 山川》作“历三坪寺,经圆渚桥”。

17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作“文笔山”。

18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作“在县南三十里居仁、永福之间”。

19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峰障山”,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称:“赤坑障山,县南五十里。又名赤峰障山。”

20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南百八十里”。

21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东南二百里”。惟前者作“下有上宝场”,后者则作“下有七宝场”。

22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在府城东南三十里”。

23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南二十里”。

24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南百里”。

25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南百五十里”。

26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东五里”。

27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东二十里”。

28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南三十里”。

29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东南四十里”。

30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东南五十里”。

31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南二十里”。

32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西五十里”。

33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东十三里”,《长汀县志 山川》及《方舆纪要》作“名子湖,县东十三里”。

34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南十五里”。

35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南六十四里”。

36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东十里”。

37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今水仍复故道”。

38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城东八十里”。

39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郡人正已开凿”。

40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登高岭,在县北门内”。

41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城门障山”,谓卓立如屏障。

42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灵隐山东北十里”。

43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南四十里”。

44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北五十里”。

45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北六十里”。

46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一里”。

47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48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蓝布池”,应改“地”字为“池”字。又“在县北二十里”。

49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北四里”。与此不同。

50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紫金山”,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亦作“金山”。

51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均作“挂袍山”。

52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势若屏障”,宜据改。

53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南十里”。

54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南十五里”。

55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箩峤山下”。

56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西十里”,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十五里”。

57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二里”。

58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志“在县东十五里大溪中”,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59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胜运湖,一在县南胜运里,一在北门外,有二湖,亦名天井”。“新”字宜改为“胜”字。

60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北长汀界”。

61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十五里”。

62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昭阳门”。

63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十里”。

64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十五里”。

65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二十五里”。

66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十里”。

67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八里”。

68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三十里”。

69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70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南五十里”。

71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石狮岭,在县西十里”。

72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南八十五里”。

73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南一百里”。

74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六十里”。

75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二十里”。

76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坊郭里”。与此不同。

77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坊郭里”。

78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龙津桥畔”。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