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经名:太上老君年谱要略。一卷。宋谢守庙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参校本:《重刊道藏辑要》本。

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永嘉谢守濒编集隐山李政道校正

老君在天皇时降世号通玄天师,一号玄中大法师。徐整《三五历》云:岁起摄提,元气肇始,有神人号天皇。

地皇时降为师,号有古先生。《春秋纬》作九头纪。

人皇时降为师,号盘古先生。《三五历》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天地开辟,盘古在其中。后乃有三皇,此三才之始也。

伏羲时降于田野,号郁华子。

祝融时降于怛山,号广寿子。

神农时降于济阴,号大成子。

黄帝时降于崆峒,号广成子。

少昊时复降崆峒,号随应子。

颛帝时降于衡山,号赤精子。

帝誉时降于江滨,号录图子。·

唐翰林承旨乐朋龟《青羊官碑》云:伏羲氏之王天下也,老君以道弘济,降逵为师,仰观圆盖之文,俯察方舆之理,教之以画八卦,指之以分三才,助之以造书契之文,制之以代结绳之政。洎乎神农氏之王天下也,老君救时屈己,下降为师,付之以五运,分之以四时,助之以正万机,明之以辨百谷,变饮血茹毛之化,移黄标土鼓之音,毁穴焚巢,上栋下宇。洎乎轩辕氏之王天下也,老君隐身於崆峒之中,放心於杳冥之外,帝乃亲降笔辖,礼展师资,既枢衣以趋隅,遂屈膝而问道,受丹经於王屋,登苍冥於鼎湖。洎乎少昊氏之王天下也,老君说庄敬之典,教之以顺时迎气,昭配神明,羽族呈休,命之以乌官为理,分布九应,以统百司,景合璧以表灵,凤衔图而示肌,悉由至道,彰此帝模。逮至颛帝之王天下也,老君教之以解纷塞兑、治国安民,荡条九黎,陆明八凯,追呼六甲,役御百灵,训之以微言之经,教之以

大顺之道。及乎高辛氏之王天下也,老君敷道布化,济世为师,谈黄庭之妙言,隐日遁月,称录图之嘉号,返邑移城,制九州之名,作六英之乐。

帝尧时降于姑射山,号务成子。

帝舜时降于河阳,号尹寿子。

夏禹时降于商山,号真行子。

殷汤时降于潜山,号锡则子。

以上事迸互见於《帝系谱》、《帝王世纪》、《洞神大有经》、《玉历经》、《出塞记》、《尹氏玄中记》、崔玄山《地理志》、谯周《古史考》、《神仙传记》、《郡国圆经》。老君虽分身应化,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殷朝第十八王阳甲庚申之岁,自太清仙境分光化气,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托胎於玄妙玉女天水尹氏。已而孕历八十一年,当殷二十二王武丁庚辰岁二月十五日,降诞於亳之苦县濑乡曲仁里,即今太清官也。殷以建丑为岁首,殷之二月十五日,即今之上元节也。《青羊官碑》云:殷高宗御极之世,周文王演易之初,神光流入於琼胎,瑞彩结成於金骨。不坼不班,诞弥於八十余龄。降瑞降祥,过期者二万余画。至甲寅岁,历三十五年。一日忽乘白鹿、履庭桧而升天矣。

今升天桧太清官犹存,欧阳文忠公诗云:青牛西出关,老子始着五千言。白鹿去升天,尔来忽记三千年。当时遗迹至今在,隐起苍桧犹依然。

帝纣丁卯,老君降于岐山之阳,号燮邑子。时周文王为西伯,召为守藏史。武王克殷,迁为柱下史。

隋内史薛道衡《祠庭颂》云:爰自伏羲至於周世,绵历岁代,易号变名。在文王、武王之时,居藏室、柱史之职。市朝屡易,貌不改焉。

成王时号经成子。

康王时号郭叔子,仍柱下之职。

昭王时去官归亳,以二十五年癸丑五月壬午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明年甲寅,授喜《道德》五千言。是岁.四月,於喜宅南小山上升天,即有五色光贯紫微,井水皆溢。二十七年乙卯,复分光降生於蜀国李太官家。至二十九年丁巳,会尹喜於青羊之肆。唐记云:青羊肆者,太上玄元天皇大帝第二降生之所。

穆王四年甲申,复还中国,束游扶桑,会大帝,校集草仙。《穆王内传》云:穆王闻尹真人得道上升,乃为修楼观,置道士七人以奉祠事。

夷王元年乙丑,老尹与玄古三师降于蜀绵竹之三学山,授李真多之道。厉王二十一年庚子,老君降於楼观,授道士宋伦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经并灵飞六甲素奏丹符。

宣王四十三年丙辰,老君降于渭川,告王以岁星北迁,言周将衰。后二年,幽王立。唐《历代应现图》云:周`宣王时有采薪行歌者,人莫能识,以问老君,老君日:此活国人修习无上正真之道也。

幽王二年辛酉,地动,泾、渭、洛皆震,老君日:周将衰矣,不及十年之数。后果为犬戎所灭。

平王二十三年癸卯十二月,老君复出关,开化诸国,遂至西流、麟等洲,考校草仙。事讫,复还中国。出《西升记》。

敬王十七年戊戌,孔子谓南宫敬叔日:吾闻老耻博古而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与敬叔皆至问礼。

威烈王二年丁未,老君过秦,秦献公授绾,致礼问以历数。

显王八年庚申,老君束游赤城、蒙山,过扶桑,校集草仙。已而隐于景山之太室、少室。

赧王九年乙卯,秦昭王立,老君与尹喜诸仙西游女几、鸡头、天柱,复出散关,遂升昆仑,还紫微上宫。昭王闻之,乃於老君所经由处为置城邑,以表圣迩,故立老停驿、尹喜城。见《天师传》及《蜀图经》。

老君应感无方,变化莫测,或升或降,莫能究悉。今考传记并长历,推计自殷武丁庚辰至周赧王乙卯,凡出入隐显绵历九百九十六年,在殷一百七十四年,在周八百二十二年,正与史传

及诸经典相合。魏明帝赞云:为周柱史,经九百年。大学博士昊杨昊亦云:老君变通,灵应难测,既生商日,又仕周时。计其始终,乃历千岁。此皆举其成数也。《史记》称或云百六十岁,或云二百岁者,是据孔子时人斟酌老君之岁数云尔,不能知其实,是以每事言盖言或也。刘向赞之日:德合元气,寿同两仪。据诸传记说虽不同,莫不赞其长寿。盖儒者以长生升天之说为诞,故但云莫知所终。

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封禅泰山,乃建老君祠於楼观之南,躬行飨礼。前汉文帝初,老君先降于陕河之滨,人号为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帝亲访之,老君授以《道德》二经。今陕府北有河上公庙、望仙台存焉。见《史记》。

成帝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琅琊郡曲阳渊,授干吉《太平经》。出《汉书》。

安帝永初三年己酉,老君降于泰山,召江夏吏刘图校定天下簿籍,因示图罪福报应之事。见唐(纪圣赋》及(应现图》。

顺帝汉安元年壬午,老君降于蜀之鹤呜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秘录》,五月再降,赐《太清中经》。建康元年甲申,老君再降于板州云台山,授天师以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o见《天师传》及《蜀图经》。

桓帝永寿元年乙未,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师北斗削死注生之法。今成都府玉局化是其地也。又降于鹿堂山,授以制六天斩邪之文。见《天师传》及《蜀图经》。延熹八年乙巳,帝遣中常侍左倌诣苦县祀老君,命边韶撰碑文。九年,帝亲祀老君於濯龙官,用郊天乐。见(后汉纪》。

灵帝光和二年己未,老君降于天台山,授仙人葛玄《上清》、《灵宝》、《大洞》等经及三录七品斋法。见《天台山记》及《太极仙公传》。

魏文帝黄初四年癸卯,帝亲诣苦#1县老子庙致祭,令有司重修庙宇。见崔玄山《濑乡记》。

陈留王咸熙元年甲申,老君降于陇右临洮郡,谓王始曰:天下不久当太平。见《晋书》。

晋安帝元兴元年壬寅,老君下降,按行山岳。至华山,劫仙人成公兴令移居嵩山,仍赐以仙药。见《后魏书》。

后魏明元神瑞二年乙卯,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

太武太延元年乙酉,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遂改元太平真君。并出《魏书》及《道释志》。

武帝太昌元年壬子,遣散骑常侍饶杰、侍御史那邓亮重修亳州老君庙。见《激乡记》。

隋文帝明皇六年丙午,诏亳州刺史杨元冑重修老君庙宇,劫内侍舍人薛道衡撰碑及《祠庭颂》。见(隋书》。

炀帝大业十三年丁丑,老君降终南山,语山人李淳风以唐公受命之符。出《金锁流珠》。

唐高祖武德二年己卯,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唐得圣治,社稷久长。出《唐书》。五年壬午,老君再降于庙所,告以破贼之期。出《唐书》。

太宗真观元年丁亥七月丙午,劝修亳州老君庙,给户二十以供洒扫。出《通志》。

高宗龙朔二年壬戌,帝幸洛阳宫,建清庙于北郁山以祠老君,设醮庆赞。老君降于殿上,二真人夹侍,光曜阶坛,众咸瞻仰。宫闱令权大力等列状奏闻,诏依所见图写为瑞像。见《洛州录事》、杨濩师奏状。乾封元年丙寅,帝封岱岳,驾至亳,谒老君,御制册文,上尊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大后。出《唐书》。仪凤二年戊寅,劫建醮於洛阳清庙,老君降于坛上,祥光照映,乘白马履坛,石皆有迩。众所瞻仰,即以奏闻。贺表有云:金相玉毫,彩夺夜明之景。白驹丹鬣,迩流天驷之庭。见朝散大夫孙瑞奏表。

玄宗开元三年乙卯,束封岱岳,回谒亳州老君庙,亲书《道德》二经,俾刻诸石。以老君降诞日为玄元节,御制赞文,书于宝帐额上。见《实录》。开元二十九年辛巳闰四月,帝梦老君告云:吾有像在京城西南。上遣使求之,果得老君玉像,迎至兴庆宫,命画真容,分置诸州开元观。出《通鉴》。天宝元年壬午,老君降于丹凤门外,语田同秀日:我昔将入流沙,藏一金匮灵符在尹喜旧宅、可奏帝取之。帝遣使求得之於函谷关故墟。出《唐书》。天宝二年癸未正月,上老君尊号日太圣祖玄元皇帝。九月制改谯郡紫极宫为太清宫,此太清宫得名之始也。见《唐书》。十二月,帝幸华清宫,老君降于朝元阁上,遂改朝元阁为降圣阁。见《唐史》。天宝七载戊子,上老君尊号日圣祖大道玄元皇帝。九载庚寅,老君降于太白山,语山人主玄翼以宝仙洞有妙宝真符,上命刑部尚书王捶等往求,果得之。十三载甲午二月癸酉,帝朝献太清宫,加上老君尊号日太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十五载丙申,老君见于汉中郡黑水之侧,帝命刻石像於所见之处。老君又乘白鹿降于利州益昌岭上,示收禄山之兆,诏於所见之处立自然观。并出《唐书》。

肃宗至德二载丁酉,老君降于通化郡云龙岩,自地接天,仪像炳然。诏图其本,明皇御制赞日:昼见殊相,浮空瑞色。道释人天,作礼瞻奉。申命藻绘,示诸郡国。见唐(太上高皇瑞像赞序》。

敬宗宝历二年丙辰,老君降于太清宫前御路。见柳公权书韦处厚所撰碑。

懿宗咸通十年己丑九月,徐州贼庞勋来寇亳,领其徒三千余人趁太清宫,欲据为营垒。时士庶数百余家在宫避难,咸见老君乘空而行,须臾黑雾昏噎,贼迷路,自相蹂践,勋亦溺水而死。见汴州节度李蔚奏状。

僖宗广明二年庚子七月,黄巢攻劫郡邑,将焚亳州太清宫,忽阴风四起,变暑为寒,贼众骇散,卒不能攻而去。见《唐书》。

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遣使诣亳州太清宫致祭。

太宗淳化四年癸巳,遣内侍李守伦等下两浙选择良材,重修亳州太清宫,韶水部员外郎和蒙撰碑。

真宗咸平五年壬寅,遣内侍陈延庆增修亳州太清宫,仍给卫士。大中祥符五年壬子,遣三司使丁谓代谒。七年甲寅,驾幸亳州,谒太清宫,亲奉宝册,上尊号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已上并出(宋朝事实》。

哲宗绍圣五年戊寅,亳州刺史喻陆奏太清宫屡降瑞应,遂遣内侍苏珪就宫建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仍诏本路转运司,凡宫宇弊坏者,随即缮完。

徽宗崇宁元年壬午,诏翰林学士张商英撰《亳州太清宫碑记》,徽宗御篆额,贲于碑首。出《宋实录》。政和二年壬辰,老君乘白马,驾祥云,降于茅山玉晨观,授梁先生《加句天童护命经》。见(句曲志》。其余降见事边,记传不系时代者不述,与夫放光现瑞灵应等,事非化身下降者,亦不复载于谱也。

太上老君年语要略竟

#1『苦』字原作『若」,据《重付道藏辑要》本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