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祖庭事苑

卷第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祖庭事苑卷第八

睦庵 (善卿) 编正

●十玄谈

丛林所行十玄谈皆无序引。思曩游庐阜。得其序於同安影堂。今录之。云。夫玄谈妙句。逈出三乘。既不混缘。亦非独立。当台应用。如朗月以晶空。转影泯机。似明珠而隐海。且学徒有等。妙理无穷。达事者稀。迷源者众。森罗万象。物物上明。或即理事双祛。名言俱丧。是以殷勤指月。莫错端倪。不迷透水之针。可付开拳之宝。略序微言。以彰事理。

辨题目

窃观十玄谈所作题目。不无深旨。而后人輙自删改。盖由不知当时命题制作之由。妄建私意。良可叹也。而传灯又复削去祖意.转位二题。所幸者。后之四首不失旧目。若夫不明祖意。何由得造玄机。果未回机。安能转位。此传灯之误也。而又近世题目。全不与颂意相符。学者宜自考之。

立题

一.心印。二.祖意。三.玄机。四.异尘。五.佛教。六.还乡曲。七.破还乡曲。八.回机。九.转位归。十.止位前。

心印

达磨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三贤十圣  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十圣者。即十地圣人。一.欢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难胜。六.见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

涅盘云。菩萨位阶十地。尚不能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邪。譬如醉人欲涉远路。蒙笼见道。十地菩萨於如来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尚未那能

丛林商搉。往往谓行布差殊。语言颠错。殊不知作句有声律。命意无渐次。如断句云莫问西来及与东是也。虽然。愚读至此。未尝无惑焉。顷游京师。俄於檀越刘氏书府中得故本禅录。书尾有十玄谈。而不见序引。其第二章曰。三贤固未明斯旨。十圣那能达此宗。予得此句。涣然冰释。方知后人传写之误。

三乘

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

次第演

佛初成道。三七日思惟已。便往仙苑及诸住处。十二年间说诸有为法。缘生.无我然犹未说。然无我理名初时教。即阿含等一藏小乘经是矣。次依诸徧计所执。说诸法空。然於依它圆成犹未说。有名为空教。次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名中道教。即深密等经是矣。次开示一切众生如来知见。会三乘为一乘。会权归实。名同归教。即法华经是矣。临入涅盘。说一切众生乃至阐提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常乐我净。名常教。即大涅盘经是矣。

龙宫

按华严疏。佛灭度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入龙宫。见华严大经。凡有三本。上中二本非凡力所持。遂诵出下本。流於天竺。此土晋译成五十卷。唐译成八十卷。然於下本四十八品。止有三十九品。余九品未至此土。

满字

梵书制文有半字.满字者。字义未足。方有半偏。犹汉文月字亏其傍也。理既究竟。文义圆满。犹汉文日字满而实也。半字恶义。以譬烦恼。满字善义。以譬常住。又半字为体。如汉言字。满字为体。如汉语字。两合即满之例也。言字单立即半字例也。半字虽单。为满根本。缘其半字而成满字。譬凡夫无明为因。而得常住。因字制义。皆此类也。

鹤树

世尊临般涅盘。其娑罗林垂覆宝床。时即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故曰鹤树。

终谈

涅盘捃拾残机。为众经之殿后。故曰终谈。

优钵罗

此云黛华。又曰青莲花。此华叶似梨。而果大如拳。其味甘。无华而结子。亦有华而难值。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

●释名谶辨

七佛  传灯叙七佛。引长阿含偈及云黄故事。断自七佛。而下文意粗略。未能通晓。如增一阿含四十二云。阿难白佛言。如来亦说过去恒沙诸佛取灭度者。如来亦知当来恒沙诸佛方便来者。如来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今但说七佛本末。佛告阿难。皆有因缘本末故。如来说七佛之本末。过去恒沙诸佛亦说七佛本末。将来弥勒之徒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师子膺如来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柔顺佛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名号。若无垢佛出现世时。亦当记迦叶之本末。若宝光佛出世时。亦当记释迦文之本末。由此因缘故。如来记七佛名号尔。

又圭峰密禅师答裴拾遗云。若据真谛。本绝名数。一犹不存。何言六七。今约俗谛。有其所表。如国立七庙。七月而葬。丧服七代。福资七七。道释皆同。经说七佛持念遍数坛场。物色作法方便三绕。请僧之限皆止於七。过则二七.三七。乃至七七。不止於六。不至八九。顺世生信。何所疑焉。然圭峰之说虽冥合世谛。亦未能必信於后人。故引此经以为证焉。

传灯

般若四百八云。大者善现谓舍利子言。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如来为它宣说法要。与诸法性常不相违。诸佛弟子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由是为它有所宣说。皆与法性能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

祖师

涅盘云。复至它方有诸烦恼毒箭之处。示见作祖为其疗治。又期城太守杨衒之礼问达磨大师云。西土五天竺国。师承为祖。其道如何。曰。明佛心宗。寸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复成偈曰。亦不观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愚而近贤。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

禅师

善住意天字所问经。天子问文殊师利。何等比丘得名禅师。文殊曰。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名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后世。不取三世。至一切法悉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名禅师。无少取.非取.不取。於一切法悉无所得。彼无忆念。若不忆念。彼则不修。若不修者。彼则不证。故名禅师。

长老

今禅宗住持之者。必呼长老。正取长阿含经有三长老中。所谓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之人。以训领学者。

祖偈翻译

禹门太守杨衒之名系记略云。东魏兴和年中。高僧云启往西域求法。至龟兹。会天竺三藏那连耶舍欲传法至东夏。云启曰。东夏佛法未振。宜且留此。耶舍遂出祖师传法偈梵文与启翻译。既而启游印土。耶舍乃将新译华言祖偈至于西魏。值时多事。乃入高齐。齐文宣帝延居石窟寺。以齐方受东魏禅。未暇翻译。耶舍乃将龟兹所译祖偈授于居士万天懿。天懿闻魏有西域三藏吉迦夜.昭玄寺沙门昙曜所译付法藏传缺於佛祖传法偈。遂写本进于魏。梁简文帝闻魏有本。乃遣使刘玄运往魏。传归建康。唐贞元中。金陵沙门慧炬同西竺胜持三藏编入宝林传。云启。一名昙启。龟兹。或云屈随。音丘兹。禅。音缮。

注祖师谶  诸祖谶偈自云启翻译。编於智炬宝林传。编二十八首。般若多罗十一.那连耶舍一十三.竺大力一.志公一.达磨一.六祖一。虽录于传。而罕知其由。或闻仰山笺注颇详。竟不获见。

晚於云门曜禅师录中。得曜所注十八首。般若多罗止有三首见注。今并录于后。禅师讳重曜。嗣天台韶国师。名振当时。为钱氏礼重。其谶注手泽尚存。今閟于会稽云门雍熙之影堂云。

般若多罗  昔在天竺授达五不偈一十一首。见注者三。

其一曰。

路行跨水忽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此谶达摩西来始终之事。达摩始来见梁武帝。帝名衍。衍从行。从水。故云路行跨水。帝既不契。祖师遂有洛阳之游。故云逢羊。羊。阳声相近也。祖师不欲人知其行。是夜航苇西迈。故曰暗渡江也。祖师西来。见梁.魏二帝。此言日下双象马也。九年面壁於少林。故曰二株嫩桂也。久。九声之近也。

其二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米。供养十方罗汉僧  此谶马大师得法於让和上之缘。无别路。其道一也。故马大师名道一。儿孙。嗣子也。脚下行。所谓一马驹子踏杀天下人也。金鸡衔米。以让和上金州人。鸡知时而鸣。以觉未寤。罗汉僧。马祖生汉州之什仿县。受让师法食之供。

其三曰。

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此谶周武帝名邕。破灭佛教。至庚子兴复。故云小鼠。寂寞。谓邕也。

未见注八首  其一曰。路上忽逢深处水。等闲见虎又逢猪。小小牛儿虽有角。青溪龙出总须输。

其二曰。八月商尊飞有声。巨福来群鸟不惊。怀抱一鸡来赴会。手把龙蛇在两楹。

其三曰。寄公席脱权时脱。蚊子之虫惭小形。东海象归披右服。二处蒙恩总不轻。

其四曰。日月并行君不动。郎无冠干上山行。更惠一峰添翠岫。王教人识始知名。

其五曰。高岭逢人又脱衣。小蛇虽毒不能为。可中井底看天近。小小沙弥善大机。

其六曰。大浪虽高不足知。百年凡木长乾枝。一鸟南飞却归北。二人东往却还西。

其七曰。可怜明月独当天。四个龙儿各自迁。东西南北奔波去。日头平上照无边。

其八曰。鸟来上高堂欲兴。白云入地色还青。天上金龙日月明。东阳海水清不清。

首捧朱轮重复轻。虽无心眼转惺惺。不见耳目善观听。身体元无空有形。

不说姓字但验名。意寻书卷错开经。口谈恩幸心无情。或去或来身不停。

耶舍

那连耶舍。作谶偈一十三首。授五戒优婆塞万大懿。其一曰。

尊胜藏今古。无肱又有肱。龙来方受宝。奉物复嫌名

此偈谶二祖也。尊持胜事。今古自藏。遇大圣人。即能发见。祖既断左臂以求法。即达摩大师有股肱矣。龙象西来。即可祖获法宝之日。奉物。即易名慧可。嫌名。神光不足道也。其二曰。

初首不称名。风狂又有声。人来不喜见。白宝初平平

此偈谶三祖也。师初以白衣谒二祖。竟不称名氏。示有风疾。来继祖位。人所不喜。以赤头璨名之。白宝。师名僧璨也。初平平。师虽已传二祖之道。初不显赫。已当周武灭教之时也。其三曰。

起自求无碍。师言我勿绳。路上逢僧礼。脚下六枝生

此谶四祖也。祖初见三祖。即求解脱法。谓无碍法也。三祖云谁缚汝。即勿绳也。路上。道也。逢僧礼。信也。师名道信。脚下六枝生。四祖之下旁生一枝。相继六世。即牛头懒融也。其四曰。

三四全无我。隔水受心灯。尊号过诸量。从嗔不起憎

此谶五祖也。三四。七也。师七岁见四祖。问答相契。达无生无我之法。隔水。谓四祖所居隔一水之间。心灯。所传法炬也。尊号。佛也。过诸量。祖也。不起憎。师名弘忍也。其五曰。

奉物何曾奉。言勤又不勤。唯书四句偈。将对瑞田人

此谶六祖也。奉物何曾奉。言勤又不勤。师名慧能也。四句偈。对北秀作颂。因以传衣。瑞田。即神秀也。其六曰。

心里能藏事。说向汉江滨。湖波探一月。将照二三人

此谶南岳让和上。心里藏事。怀让也。汉江滨。弟子马祖生汉州。探一月。谓师於曹溪画月也。二三人。师尝谓门人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常浩得吾眉。善威仪。智达得吾眼。善顾盼。坦然得吾耳。善听理。神照得吾鼻。善知气。严峻得吾舌。善谈说。道一得吾心。善古今。其七曰。

领得珍勤语。离乡日日敷。移梁来近路。余气脚下途

此谶马祖也。珍勤。谓得让师法宝。勤而受用。有本作弥勒语。非也。离卿。南也。日日。昌也。马祖阐化於南昌。有本作日月。非也。移梁。度人也。来近路。被洪州连帅路嗣恭之请。入城说法也。余气。我息也。言传法之子息。犹我而行天下也。其八曰。

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

此谶北宗神秀也。艮地。东北也。神秀於五祖下。别出一枝於北京。通尊。国赐大通之号也。媚亦。秀也。三九。秀下相承。凡一十二人。足下。五祖下也。一毛分。号北宗也。其九曰。

灵集媿天恩。生牙二六人。法中无气味。石上立功勋

此谶荷泽神会也。灵集。荷泽之旧名。天恩。荷泽也。二六。即神会门弟子十二人也。法中无气味。所谓知解宗师也。石上立功勋者。盖当时有北秀弟子普寂。说法盛於京都。倚恃势位。谓神会邪法惑众。义当摈逐。会因有南阳之行。寂乃毁能大师丰碑。别竖神秀行状。为传法六祖。寂自为七祖。至天宝五年。侍郎宋融知其前非。复奏请召会归洛居荷泽寺。却毁秀碑。竖六祖石刻。其十曰。

本是大虫男。回成师子谈。官家封马领。同详三十三

此谶印宗和上。本讲经论。为教之虎。晚参心宗。为师子儿。官家封。印也。马领。宗也。三十三。华梵祖师下自六祖。凡三十三人。印宗嗣六祖也。其十一。

九女出人伦。八个绝婚姻。朽床添六脚。心祖众中尊

此谶嵩山老安和上。九女。少室也。嵩少安所居也。八女。为安字。朽床。老安也。六脚。安之甚也。众中尊。则天礼安为国师也。其十二。

走戊与朝邻。鳼乌子出身。二天虽有感。三化寂无尘

此天忠国师。走戊。六师越人也。朝邻。东二也。鳼鸟。即鹅州也。越之诸暨。昔号鹅州。国师出身处也。二天。肃宗.代宗二帝兴敬也。三化。第三次问大耳三藏。老僧在甚么处。三藏茫然。是寂无尘也。戊。王伐切。鳼。三云切。其十三。

说少何曾少。言流又不流。山若除其草。三四继门修  此谶石头希迁和上也。说少。希也。何曾少。道付於斯人也。言流。迁也。又不流。希迁也。山除草。石头也。三四继门修。未详。

右十三颂即那连耶舍之谶。

达摩

一首。授期城太守杨衒之。以谶服毒之缘。

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

谓流支.光统密毒於吾。所以致九十也。

竺大力

一首。谶吴主孙权帝祚。

青宵吃饭。云间斗走。十二二年。逢猪闭口

青宵吃饭。天口也。口天为吴。云间斗走。各争天下。十二二年。止有十四之数。逢猪闭口。至亥年绝也。

志公一首  仰观雨扇。[伭-〦+一]腰捻钩。九乌射尽。唯有一头。

至则不至。要假须刀。逢龙不住。遇水即逃。

此谶未见注。

辨楞伽经  宝林传.传灯录。皆谓达磨以楞伽四卷之经传於学者。何得禅宗谓之教外别传。答。此盖慧炬编修之率略。后人看阅之不审也。传灯。达摩谓学者曰。吾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盖方便逗接初机。令其生信尔。故马祖示众曰。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自有之。故楞伽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夫是岂可祖师专以一经递相传授。此后人看阅之不审也。又况此经但觉大慧等。谈佛性义。意激发二乘。令舍小慕大。安足为祖门之要道邪。此经即宋元嘉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之所译也。岂可宋经而反使梁菩提达磨持来。以此考之。谬妄之论。不待考而自破矣。

●语缘

禅家流声前体道。岂涉言诠。然古人接物应机。不无兼带。聊出数缘。以示来学。

阿閦国  总持尼所证语缘。摩诃般若二十二云。佛於大众前而现神足变化。一切大众皆见阿閦佛国种种功德成就。佛摄神足。皆不复见。不与眼作对。佛告阿难。如是。阿难。一切法不与作对。法法不相是。法法不相知。如阿閦佛国亦如是。何以故。一切法无知无见.无作无动.不可捉不可思议。如幻人无受.无觉.无真实。菩萨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亦不着诸法。

○总持。号也。讳明练。梁武之女。事达磨为弟子。悟道示灭。塔云少林五里许。事具褚询望所写塔碑。

弥勒说法

西域记曰。无着菩萨与弟世亲.弟子师子觉二三贤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其后师子觉先舍寿。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无着於初夜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忽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空而下。即进阶庭礼无着足。着云。尔来何暮。分名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命。往睹史天慈氏内众莲花中。莲花才开。慈氏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才周。便来报命。无着曰。师子觉者。今在何处。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着欲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无着曰。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雅。闻者忘倦。受者无厌。

宾头卢见佛

杂阿含云。无忧王集诸圣众。问佛如何。宾头罗汉以手举眉。语王曰。佛如金山。巍巍堂堂。难可名也。

多子塔  青莲目顾视迦叶处也。辟支论曰。王舍城大长者。财当无量。生育男女各三十人。适化游观。到一林间。见人斫於大树。枝柯条叶繁美茂盛。使多象挽不能令出。次斫一小树。无诸枝柯。一人独挽都无滞[得-彳]。

见是事已。即说偈言。我见伐大树。枝叶极繁多。稠林相钩挂。无由可得出。世间亦如是。男女诸眷属。爱增系缚心。於生死稠林。不可得解脱。小树无枝柯。稠林不能[得-彳]。观彼觉悟我。断绝於亲爱。於生死稠林。自然得解脱。即於彼处得辟支佛。以至现通入灭。时诸眷属为造塔庙。时人因名多子塔。

信位行位  传灯。信位即得。行位即未。

金刚三昧经。佛言。从阐提心乃至如来。如来实相住五等位。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种子为妄所翳。舍离妄心。净心清白。知诸境界。意言分别。二者思位。思者观诸境界。唯是意言分别。随意显现。所见境界。非我本识。知此本识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起同时故。先以智导。排诸障难。出离盖缠。四者行位。行者离诸行地。心无所舍。极净根利。不动心如。决定实性。大般涅盘。唯性空大。五者舍位。舍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虚空不证。心无边际。不见处所。是至如来。善男子。五位一觉。从本利入。若化众生。从本来处。

长养圣胎

仁王护国经。佛言。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初发心相有恒河沙众生。见佛法僧於十信。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愿心.护法心.回回心。具此十心而能少分化诸众生。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是为菩萨初长养心为圣胎故。

赤县神洲  达磨初观赤县神洲。有大乘种气立世。毗昙藏二云。四大洲各有八洲围绕。南八洲曰牛洲.羊洲.椰子洲.宝洲.猴洲.象洲.女洲.神洲。

张衡虑图云。昆仑东有赤县之州。风雨有时。寒暑有节。苟非此土。南则多暑。北则多寒。西则多阴。故圣王不处焉。

又史记邹衍着书云。中国於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赤县。内有九州。禹之叙九州是也。

师子咬人

大般若论云。有掷块於犬。犬逐块也。块终不止。有掷於师子。师子逐人。其块自止。

为蛇画足

战国策曰。昭阳适楚伐齐。齐王使陈轸见昭阳。曰。臣切譬。楚王有祀者。赐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蛇。蛇先成者饮。有一人先成。引酒且饮。乃右手持杯曰。吾能为之足。未成者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今伐齐。乃为蛇画足耳。

入水见长人

见云门录下。

看楼打楼

见八方珠王集王漏。

纪信诈降

项羽急攻紫阳。汉王甚患之。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於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羽见纪信。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怒亨纪信。

李广上霸桥

广自匈奴生得至汉。当斩。赎为庶人。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上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天子乃召拜广为北平大守。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二鼠侵藤

宾头卢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云。我今为王略说譬喻。王至心听。昔日有人行在旷路。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上有黑白二鼠。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三大毒龙。旁畏四蛇。下畏毒龙。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三两滴堕其口中。于时动树敲坏蜂窠。众蜂散飞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复来烧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不可称计。而彼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大王。旷野者喻於生死。彼男子者喻於凡夫。象喻於无常。井喻於人身。根喻於人命。白黑鼠者喻於昼夜。树根者喻念念灭。四毒蛇者喻於四大。蜜者喻於五欲。众蜂喻恶觉。野火烧者喻其老迈。下有三毒龙喻其死去堕三恶道。是故当知欲味甚少。苦患甚多。

蚌含明月

月望则蚌蛤实。余时则虚。故选曰。蚌蛤珠胎。与月亏全。

兔子怀胎

论衡云。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一说北人捕兔。剥其皮毛。资用为笔。常同中秋月夜。如无云翳。则其年多兔矣。云兔向月有孕。

弓落醆  晋乐广。字彦辅。善谈论。群贤美之曰。此人如水镜。见之莹然。若坡云雾睹青天也。

尝有亲客。久闻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壁上有角弓。漆画作蛇。广杯中即角影也。复置酒於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意豁然意解。沈痾顿愈。故借用此缘答疑不疑问。

秦无人

春秋.文传十三年。秦大夫绕朝谓土会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尔。

华表柱

古今注曰。尧设诽谤之木。即华表也。以横木交柱头。如华形。如桔槔。大路交衢悉设焉。或谓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亦表识衢路。秦乃除之。至后汉重修。

木鹤飞

搜神记云。辽犬城门外有华表柱。忽有一白鹤集头。时有一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去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载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冲天而上。今人以木肖之。以置於杵上。

金鸡鸣

见怀禅师前录。

●杂志

志。记也。积记其事。故曰杂志。如世书.律历.食货.五行皆有志也。

宗门

谓三学者莫不宗於此门。故谓之宗门。正宗记略云。古者谓禅门为宗门。亦龙木祖师之意尔。亦谓吾宗门乃释迦文一佛教之大宗正趣矣。但其所谓宗门之意义者。散在众经。隐覆故今。未如章章见于天下也。大凡其人预吾教者。尽当务此秘密极证。乃为之正见。涅盘曰。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能为汝等作大依止。是岂非谓而今而后皆可依止於迦叶无上妙微密法而为之正乎。出世者。乃据是妙心密语。以为后之明证也。若智度论曰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者。其旨亦在大圣人之遗意。以妙微密法为其教之大宗也。欲世世三学之者。资之以为其入道之印验标正。乃知古者命吾禅门谓之宗门。而尊於教迹之外殊是也。

禅居  自达磨来梁。隐居魏地。六祖相继至於大寂之世。凡二百五十余年。未有禅居。法州百丈大智禅师怀海方且创意。不拘大小乘。折中於经律法。以设制范。堂布长床。为禅宴食息之具。高横椸架。置巾单缾钵之器。屏佛殿。建法堂。明佛祖亲属受。当代为尊行。普请法。上下均力。置诸寮务。各有司存。齐粥二时。宾主均徧。示法食之平等也。

后世各随所宜。别立规式。呜呼。禅居之设。其益殊甚。今当代主者。果不能遵守而自为己利。诚何心哉。诚何心哉。椸。音移。屏。音饼。

住持

子潜子云。教谓住持者。何谓也。住持也者。谓藉人持其法。使之求住而不泯也。夫戒定慧者。持法之具也。僧园物务者。持法之资也。法也者。大圣人之道也。资与具。待其人而后举。善其具而不善其资不可也。善其资而不善其具不可也。皆善可以持而住之也。昔灵山住持以大迦叶统之。竹林住持以身子尸之。故圣人之教盛。圣人之法长存。圣人既隐。其世数相失茫然久乎。吾人儌幸。乃以住持名之.势之.利之。天下相习沓焉。纷然几乎成风成俗也。圣人不复出。孰为正之。外卫者。不视不择。欲吾圣人之风不衰。望圣人之法益昌。不可得也。悲夫。吾何望也。

开堂

开堂乃译经院之仪式。每岁诞节。必译新经上进。祝一人之寿。前两月。二府皆集。以观翻译。谓之开堂。前一月。译经使.润文官又集。以进新经。谓之开堂。今宗门命长老住持演法之初。亦以谓之开堂者。谓演佛祖正法眼藏。上祝天算。又以为四海生灵之福。是亦谓之开堂也。

拈香  世典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曰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是以释氏之作佛事。未尝不以拈香为先者。是所以记香而表信。经曰。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此其意也。

今开堂长老必亲拈香者。以所得之法。必有所自。所行之道。其外卫者。必藉乎王臣。俾福慧双资。必图报於此日。岂偶然乎。然古今尊宿拈香。多云一瓣。瓣。皮苋切。瓜辨也。以香似之。故称焉。或作[片*分]。步还切。片也。后世相袭。皆为此言。何必尔也。当云一片.一炷。庶免薄俗之讥。

白椎

世尊律仪。欲辨佛事。必先秉白。为穆众之法也。今宗门白椎。必命知法尊宿以当其任。长老才据座已。而秉白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长老观机。法会酬唱既终。复秉白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此盖先德之真规。皆不失佛意。且见丛林多举世尊升座。文殊白椎。或谓徧阅藏乘。不见其缘。然秉白仪范既出圣制。复何区区求文殊之说。以恣无益之论耶。

上堂

或问。每质诸佛经。所集四众。未尝不坐。今禅门上堂。必立而听法。何谓也。曰。此百丈禅师之深意也。且佛会说法。四众云萃。所说法义。不局性相。所会时节。未知久暂。今禅门自佛教东流后六百年。达摩祖师方至汉地。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接学者俾於一言之下顿证无生。所聚之众非久而暂。故不待坐而立也。百丈曰。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示依法而住。此其深意也。

入室参问  祖师传云。五祖大师至夜密令侍者於碓坊召卢行者入室。遂传衣法。

又法华云。着如来衣。入如来室。

阿含经云。佛告苾刍。吾欲两月宴坐。汝等不须参问。唯除送食及洒地时可至。於此应知佛祖当时有入室参问之仪也。

巡寮

僧祇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桉行僧房。一.恐弟子着有为事。二.恐着俗论。三.恐着睡眠。四.为看病僧。五.令年少比丘观佛威仪庠序。生欢喜故。禅门巡寮。正拟大圣之遗范。今天下率丛林为师匠者。莫不遵依此式。

小参

禅门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晡念诵谓之晚参。非时说法谓之小参。夫是皆以谓之参者。何乎。曰。参之为言其广且大矣。谓幽显皆集。神龙并臻。既无间於圣凡。岂辄分於僧俗。是以谓之参也。其主法者。以平等一心。应勤植万类。令法久住。岂曰小补。或以小参为家训。愚未之前闻。

首座

即古之上座也。梵语悉替那。此云上座。此有三焉。集异足毗昙曰。一.生年为耆年。二.世俗财名与贵族。三.先受戒及证道果。古今立此位。皆取其年德干局者充之。今禅门所谓首座者。即其人也。必择其己事已辨。众所服从。德业兼备者充之。

监寺  僧史曰。知事三纲者。若网罟之巨绳。提之则百目正矣。梵语摩摩帝。此云寺主。即今之监寺也。详其寺主。起於东汉白马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至东晋以来。此职方盛。今吾禅门有内外知事。以监寺为首者。盖相沿袭而然也

大集等经云。僧物难掌。佛法无主。我听二种人掌三宝物。一.阿罗汉。二.须陀洹。所以尔者。诸余比丘皆不具足。心不平等。不令是人为知事也。更复二种。一.能持净戒。识知业报者。二.畏后世罪。有诸惭愧者。今吾禅门必择心通法道而不着诸有。身忘利养者。以掌僧务。此先德之遗意也。

维那

寄归传云华梵兼举也。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略梵语。删去羯磨陀三字。此云悦众也。又十诵云。以僧坊中无人知时。限唱时至。及打楗椎。又无人涂治扫洒讲堂.食处。无人相续铺床。众乱时无人弹指等。佛令立维那。又声论翻为次第。谓知事之次第者也。今禅门令掌僧藉及表白等事。必选当材。

典座

桉僧史。谓典主床座九事。今举一色以摄之。乃通典杂事也。今禅门相沿以立此名耳。

直岁

桉僧史。谓直一年之务。故立此职。今禅门虽不止定岁时。立名亦法於古制也。

辨服色  禅家所服黪衣。按宝林传。达摩所传屈眴衣。此云第一布。正青黑色。盖祖其先制也。律本无文。或多讥毁。然梵语迦沙。此云不正色。且佛制毁形坏色。固欲异俗而有惭媿。今之黪色。俗所不用。又非正色。道人服之正得其宜。且林下禅人既远城市。染衣犹难。黪淡之色不繁不费。又从其简也。

如诚法师云。律有三种坏色。谓青.黑.木兰。钞云。青谓铜青。黑谓杂泥。木兰即树皮。注云。此说坏杂衣之色。今云染色。亦无出此三也。今详禅僧多着黑黪衣若染色者。可是律中皂黑衣摄缘用墨靛与杂泥不远故。若淡而青白者。可是律中青衣摄以用铜青板缘杂墨染故。正符律意。安得谓之无文邪。

西方服色。佛灭后亦随部类不同。有部博通敏智。道利法化。应着绛色衣。经部奉持重戒。断当法律。应着皂衣。上座部精勤奉决。承护众生。应着木兰色衣。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玄理。可着青色衣。摩诃僧祇部勤学众经。敷演义理。应着黄色衣。

僧史云。后梁有慧朗法师服青衲。志公预记云。兴皇寺当有青衣开士广行大乘。至朗。果符其言。唐末。豫章有观音禅师。见南方禅客多搭白纳。常以瓿器盛染色。劝令染之。今天下皆谓观音衲也。近有衣白色者。失之太甚。佛记迦沙变白不受染色。此得非是乎。或有识如法众生夺之而坏其色。真谓有力之胜士也。

今长老披绛色大衣。世谓红绡。及碧色衣。乃西方道人多被此服。如西域记云。商那和修九条衣。绛赤色。入灭时。以智愿力。留待遗法尽方坏。奘云。今已少有损。详此传法大士所被绛色衣。乃绍传授之风。所谓法衣者。如法之衣也。碧色衣者。或谓则天尝取曹溪衣入内供养。以碧绢[袖-由+衣]之。故后世当位者尚之。

又法眼传通记云。衲衣。或青绢者。或贴相者。始於唐肃宗诏南阳国师入内。衲衣损坏。宫嫔以青绢帮紫绢贴相。国师多着。由此相承矣。靛。音殿。以蓝染也。瓿。蒲口切。小[賏/(几@(冰-水))]也。

辨制衣  世尊制比丘畜六物。其三皆衣也。一.安陀会。二.郁多罗僧。三.僧伽梨。僧伽梨。大衣也。自九条.十一条.十三条。皆两长一短。谓之下品。窃见禅人多作九条衣。而不问长短之数。但取方整可观。而不顾佛制。良可悲也。

比又见作墨黪短回。此盖取宣律师感通传问天人黄琼之说。其略曰。比见西域僧来。多缝衣叶者何。答。此佛灭后二百年。北天竺僧与外道同住。外道嫉之。密以利刃内衣叶中。同往王所。外道告王。沙门释子衣藏刀刃。将欲害王。因即捡获。由是普诛一国比丘。时有耶舍罗汉。令诸比丘权且缝合。为绝命难。此乃北方因事权且立制。非佛所开。今有南方比丘。皆亦缝合。无识者亦学缝之。黄琼又曰。西国比丘披着迦沙。多不齐整。诸离车子讥言。无有威仪。所披衣服。状如淫女。犹如象鼻。佛因此制上安钩纽。又曰。今以衣角达于左臂。置於左腋之下。不得令垂如上过也。宣曰。子备闻雅论。前后宪章纵无此示。情或广之。五分律云。余方为不清净者。虽制不行。据此可依准的。况复天人赐降。周统制开。恨知之晚也。

愚详读宣公驾天人之说。为覼缕之论。意易其旧制。以衣角达于左臂。置於左腋之下。嘻。借如正揲右角使其不露。置其左臂之上。行於此方。何为不清净邪。又谓南方比丘缝合衣叶。有违佛制。以学之者为无识。今以衣角置左腋之下。又岂得谓之佛制耶。其学以从之者。必得为有识者乎。且耶舍之制缝合衣叶。所以避绝命之难。又以见昔之存叶不为置物而然也。虽缝之。盖未失为福田之相。今使挂衣腋下。复何缘乎。置衣色於腋下。则援引虽制不行之文以为准的。缝衣叶以防难。而余方不为清净之言。岂不然乎。

唐玄嶷有言。天上人间境界全别。非唯净秽有异。谅亦言语不同。至於文字尚好。是事悬隔。但方域之言。随地改革。万里之外。音音不通。况在诸天。固殊声韵。今禅人不问乎然与不然。但取便於披挂。辄作此衣。何无识之甚邪。嶷。鄂力切。

易挂子名  诚法师云。挂子。或呼络子。此盖先辈僧始创。后僧效之。又亡衣名。见挂络在身故。因之称也。今南方禅僧一切作务皆服。以相不如法。诸律无名。几为讲流非之。予因读根本百一羯磨第十卷云。五条有三品。上者竖三肘横五肘。下者减半。二内名中。又佛言安陀会有二种。一者竖三肘横五肘。二者竖二肘横四肘。此谓守持衣。最后之量限。盖三轮。上盖脐。下揜膝。因详。颇是今挂子之量。若作之。但五幅一长一短。或褶或贴。呼安陀会。即色谤。一切处着。合律无过。实胜空身矣。

予每观此说。益见法师之公议。而嗟乎丛林禅人凡所制作。未尝取此为则。而又不更挂络之名。复何意邪。世典尚云必也正名。况释氏乎。褶。音折。

打包  毗柰耶杂事云。时有苾刍作三衣竟。置在肩上。随路而行。遂被汗沾并尘土污。佛言。应以袋盛。其袋可长三肘。阔一肘半。所置之衣。常用者在上。非常用者在下。

今禅人腰囊虽装束小异。亦乃承佛之制。游方之人。束囊之时。亦当念佛祖遗德之重。无自忽也。言肘者。准佛肘也。尺则用姬周尺为准。人长八尺。佛长丈六。今言三肘。即六尺也。

行脚  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所以学无常师。徧历为尚。善财南求。常啼东请。盖先圣之求法也。永嘉所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岂不然邪。

中阿含帝释偈云。我正恭敬彼。能出非家者。目在游诸方。不计其行止。往则无所求。啀无为为乐。又高僧慧乘。事祖强为师。年十六。启强曰。离家千里。犹名在家沙门。请远游都鄙。以广见闻。强乃从之。夫是行脚之利。岂不博哉。

挂锡

西域比丘。行必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於壁牙上。今僧所止住处。故云挂锡。二十五威仪。具锡杖经。

展坐具  僧史云。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师坛。就上作礼。后世避烦。尊者方见开尼师坛。即止之。便叙暄凉。又展犹再拜也。尊者还止之。由此只将展尼师坛拟礼为礼之数。所谓蓌拜也。如此设恭。无乃太简乎。然随方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今丛林尊宿亦行此礼。所未便者。僧方展坐具。即反答一拜。实为倒置。往往輙谓一展即当二拜。不知据何而为此言。所谓蓌者。诈也。卑以诈拜。而尊实答之。既重轻之不分。使后世将何以为法邪。而今而后。慎勿言答拜之礼。以取笑於傍观。蓌。祖卧切。

钵囊

佛在施鹿林中。有一苾刍手擎钵去。在路脚跌。钵堕遂破。因斯缺事。以缘白佛。佛言。苾刍不应手擎其钵。便以衣角裹钵而去。废亦同前。佛言。应作钵袋盛去。苾刍手携。招过如上。佛言。不应手持。应可作襻。挂膊持行。若异此者。得非法罪。跌。音凸。襻。普患切。

净缾

四分律云。有比丘遇无水处。水或有虫。渴杀。佛知制戒。令持触净二缾。以护命故。

戒刀  根本杂事云。佛在室罗伐城。苾刍欲裁三衣。便以手裂。衣财损坏。佛言。可刀子裁。六众便以杂宝饰之。加以太长。佛制。不听。此是大刀。不是刀子。汝等应知有三种刀子。谓大.中.小。大者可长六指。小者四指。二内名中。其状有二。一.如鸟羽曲。二.似鸡翎。不应尖直。

僧史云。比丘畜刀名戒者。盖佛不许斫截一切草木。坏鬼神林故。草木尚戒。况其它也。

拄杖

佛在鹫峰山。有老苾刍登山上下。脚跌倒地。佛言。应畜拄杖。闻佛许已。六众即便以金银杂彩等物雕饰其杖。俗旅嫌贱。苾刍白佛。佛言。苾刍有二种缘应畜拄杖。一.为老瘦无力。二.为病苦婴身。又制大小不得过粗指。正如今禅家游山拄杖。或乘危涉险。为扶力故。以杖尾细怯。遂存小枝许。串铁永者是也。行脚高士多携粗重坚木。持以自衒。且曰。此足以御宼防身。往往愚俗必谓禅家流固当若是。岂不薄吾佛之遗训乎。

拂子

佛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比丘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见已。问曰。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苾刍畜拂蚊子物。是时六众闻佛许已。便以众宝作柄。牦牛尾为其拂。俗人既见。此是何物。答言。佛令苾刍畜拂蚊子物。是故我持。彼言。圣者仁虽剃发。贪染未除。以缘白佛。佛。有五种祛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周[宋-木+林]作。三.用细裂[迭*毛]布。四.用故物。五.用树枝梢。若用宝物。得恶作罪。牦。音茅。祛。音墟。举也。

眠单  时佛在给孤园。有一比丘赤体而睡。不护旃褥卧具。人皆讥嫌。佛言。宜令着卧具。即今禅家所用眠单是矣。

寄归传云。礼拜敷坐具。五天所不见行。其所须者。但拟眠护它旃席也。若用它物。新故并须安替。不令汗染。亏损信施。

枕子  寄归传云。南海十岛.西国五天。并皆不用木枕支头。神洲独有斯事。西方枕囊样式。其类相似。或取帛或布染色。随意缝为直袋。长一肘半。宽半肘。中间财者。随处所出。或可搷毛。或盛麻缊。或蒲黄柳絮等。或决明麻豆。随时冷热。量意高下。斯乃取适安身。实无坚强之患。然为木枕踈硬。头下通风。致使时人多苦头疼。既而软物除风。麻豆明目。且能有益。用实无爽。又为寒乡冻顶。多得伤风。冬月鼻流。斯其过也。

今禅人多畜木桥枕。盖便於行脚收抬易然。故利时之用。亦不可革也。缊。音酝。

脚絣  律所谓护腨衣也。僧祇云。我弟子着三衣。足遮寒苦。若性不忍寒者。弊故衣随意重着。

五分云。三衣.儭身衣.被衣.雨浴衣.护髀衣.护踝护腨衣等。皆御寒。故许畜之。

然此衣最为凡下。趣得不破足矣。今见禅人行界细刺。动废时序。而又烦暑如焚。高裙紧礼。自谓雅合禅规。岂知佛为御寒而设。腨。竖兖切。腓肠也。髀。部礼切。股也。

皮鞋

央掘经云。施主买施。不见杀故。如有施主牛死。卖与屠生。转买皮令人作革屣施。许受用着。说文云。皮作曰履。麻作曰屦。黄帝臣於则制。屣。所绮切。屦。音句。

祖庭事苑卷第八(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