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四 明理习静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四  明理习静

上阳子曰:“修士先须洞晓内外两个阴阳作用之真,则入室下功,成功亦易。内药则一己自有,外药刚一身所出。内药不离自己身中,外药不离色相之中。内药只了性,外药井了命。内药是精,外药是气。精气不离,故云真种。内丹与外丹炉火,同是一理。薛紫贤曰:‘《破迷歌》云,道在内来,安炉立鼎却在外。道在外来,坎离铅汞却在内,此明内外二药也。外药者,金丹是也。造化在二八炉中,不出半个时辰,立得成就。内丹者,金液还丹是也。造化在自己身中,须待十个月足,方能脱胎成圣。二者作用虽略相同,及其用功火候,实相远矣。’吾侪下功,外药和合丹头之际,龙虎交战之时,金木相吸,分毫不可差忒。稍差,大药不就。内药和合丹头之际,最须防危虑险。内药虽有天然真火在土釜之中,赫赫长红亦须凭外炉勤工加减,抽添运用,令无差忒,至于危殆也。然内外真火,变化无穷,实借真铅之妙绝。此物偏能擒汞,使不飞走,久之,铅尽汞干,则无火无金。”

莹蟾子曰:“大凡学道,必须从外药起,然后及内药。内药者,无为而无不为也。外药者,有为而有以为也。内药则无形、无质而实有,外药则有体、有用而实无。外药者,色身上事。内药者,法身上事。外药是地仙之道,内药是天仙之道。外药了命,内药了性。夫惟道属阴阳,所以药有内外。”

陶素耜曰:“产药川源,虽属坤位,然坤乃老阴,不能自行。兑为少女,乃坤同类,代坤行道,故又以西方兑为主,乃金之正位也。炼金丹者,不求于干,不求于坤,不求于坎,专求于兑可也。但功夫虽是一般,而法度则有次第。关窍既开,方可筑基。筑基既毕,方可得药。内药既凝,乃可还丹。筑基以前,皆后天中先天之药。还丹一节,乃先天中先天之炁。炁一入舍,则如痴如醉,全仗侣伴、黄婆助我行符运火。”

陶素耜曰:“癸中壬,后天中先天之药也,筑基用之。铅中阳,先天中先天之药,还丹用之。”

《脉望》曰:“采后天中先天,延年益寿。先采先天中先天,作佛成仙。”

张三丰曰:“采后天,筑基炼己。盗先天,成圣成仙。逆成仙,龙吞虎髓。顺生人,虎夺龙涎。”

陶素耜曰:“先天之金水,取为丹母,还丹用之。后天之金水,资为炉药。炼己养丹用之。”

陶素耜曰:“丹乃和气所成,呼吸于内,神依息而凝,息恋神而住。临炉之际,呼吸调和,收取外来真一之炁,入吾戊己之宫,与我久积阴精两相含育,则真息自定,脉停丹结矣。”

“人间少阴一受胎孕,其经即止,土填水不起之证也。丹士驱龙就虎,执其平衡,调其胜负,猛烹而极炼之,则火蒸水沸,其金自随水而上腾。及夫水沸已极,其盛入于离宫。离火反为坎水所灭,制伏拘钳,不飞不走。水逢土而掩,火得土而藏。铅汞惧死,同归厚土。三家相见,三姓会合矣。”

陶素耜曰:“夫水何以能生金乎?阴阳始交,天一生水为五行之首,是道之枢而阴阳之始也。水—加以土五,得水之成效。一数玄,五数黄,其玄黄含芽之象乎?

“坎离配日月。丹法有内日月,有外日月。欲令内日月交光于内,必先使外日月交光于外,光耀垂敷而偕以造化者在是矣。

“日月行于黄道之上,一出一入,迭为盈亏。互为卷舒,各有次序。朔而晦,晦而朔;弦而望,望而弦。如辐之辏毂,轮转不停。此阴阳之往来也,日月之神化如此,然则吾身之日月日用不知者可默识矣。故学道之士知晦朔弦望之妙于往来辐辏,知采药之符,是穷神也。知动静早晚之期于出入卷舒,识运火之候,是知化也。亦在于反身而求之耳。

“合一不测为神,推行有渐为化。是神者,乃阴阳之主宰。而造化者,即阴阳之迭运也。则欲穷其神,知具化,其惟阳在则阴来乎?”

陶素耜曰:“金丹大道,至简至易,进退有法,炼养有诀。皆顺乎造化自然之妙,初不待于勉强安排也。然所谓自然者,非付之自然,毫无所用也。祖师云‘顺自然’,非听其自然,其自然所为之妙谛乎?

“炼己三年,温养十月,中间得丹,止一个时辰。吕祖云:‘三千日里积功夫’,又曰:‘大功欲就三千日,妙用无方十二时。’《黄庭经》云:‘积精累气以成真’,长生久视之道由平铢积寸累,功夫无息,所以能化形而仙也。”

《脉望》曰:“此意从静极而生,即真土也。神气交感,皆是真意所摄。意不专一,其神散而不凝。神不凝聚,则大用现前而失之俄顷,是故安静虚无以养其神也,万乘之主以尊其神也,辰极受正以用其神也,闭塞三宝以敛其神也。神灵则气应,始可从事服食而行返还之道,故神之丹君,气为丹母,用功之纲要也。”

《脉望》曰:“古之真人,知神由中主,而气自外来,故必以神驭炁,而保厥长生。夫人之一身,常以元神为宰,而取坎填离,气始复焉。

“有情、有信四字,尽《参同》、《悟真》之蕴。情者,静之动也。信者,动之符也。信之一宇,千圣万真,同此一诀。

“气精交感,道归自然。魂魄相拘,行分前后。慎御政之首,转生杀之机,为之而主之以无为,有作而还归于无作。生人之道,顺道也,神仙则逆而用之。掀翻天地,颠倒五行,盗机也于将动未动之际。隐情密审,潜食而不令人觉。其转杀为生,藏恩于害,全在这点机括,微乎妙哉!”

《脉望》曰:“成丹不过水银一味而已,运火不过玄牝之门而已。其数虽烦,其旨甚约。若火满周天,金满干体,火数足则金气亦足,然后七者返,九者还,真人自神化不测矣。”

《天仙正理》曰:“天仙是本性元神,不得金丹,不得复至性地而为证。金丹是真阳元气,不知采取,不能烹炼而为丹。”

又曰:“仙道简易,只神炁二者而已。子于是知所以长生者以炁,所以神通者以神。

“不知真动真静之机,不可以得真炁。不知次第之用,采取之功,又何以言伏炁哉?

“始言炼己者,以其有诸相对者,是性之用于世法、世念中而逆回者言之也。终言还虚者,是性之无相对者,独还于虚无寂灭而言之也,其实只是一个性真而已。世人不知仙即是性,与佛无殊,所以举世谈仙,而莫知所学,而亦莫有成也。”

上阳子曰:“万物有归根之时,至人明长生之理。”

《契》曰:“不得其理,难以妄言。竭殚家财,妻子饥贫,讫不谐遇,稀有能成。”

石仙翁曰:“学仙甚易,而人甚难。脱尘不难,而人未易。深可哀哉!”

《抱朴子》曰:“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然又宜知房中之术,所以尔者,不知阴阳之术,屡为劳损,则行气难得力也。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

《抱朴子》曰:“夫损易知而速焉,益难知而迟焉。人尚不悟其易,安能识其难哉?夫损之者,如灯火之消,脂莫之见也,而忽尽矣。益之者,如苗禾之播植,莫之觉也,而忽茂矣。故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防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所以至亿也。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着,则几乎知道矣。”

刘长生真人曰:“尘心绝尽可全于性,色心绝尽可全于命,无明心尽可保冲和。”

陶素耜曰:“鸿蒙既顺,药化丹成,必得纡徐容与情境两忘,人法双遣,一念不生,万缘顿息。《契》曰:‘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丹法始终以无念为常,而有念者,乃一时半刻之事,不可不知。”

上阳子曰:“无念二字,最为受用。真人潜深渊,无念以应之。浮游守规中,无念以候之。呼吸相含育,无念以致之。三性既会合,无念以入之。其功最多,故曰为常。妙哉!

“道家之无念,非寂灭之谓,乃心专之谓,只有正念现前,并无别念纵横也。《丁灵阳心性诀》云:‘静中抑念功深,一切境界,现于目前,不得起心生爱憎。’盖修行人,静中境界多般,皆是自己识神所化,因静而现,引诱心君。惟心主专一不动,见如不见,体同虚空,无处摸捉,自然消散。太上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上阳子曰:自太极而至于复,凡几太极而几复也。明至于此,则九还之道尽矣。”

《规中指南》曰:“原夫人之未生,漠然太虚。男女媾精,其兆始见。一点初凝,纯是性命。混沌三月,玄牝立焉。玄牝既立,系如瓜蒂。婴儿在胎,暗注母气。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凡百动荡,内外相感。何识何知?何明何晓?天之炁混混,地之气沌沌,但有一息存焉。”

《中和集》曰:“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内坎离辐辏,乃内药也。外有作用,内则自然。精气神之用有二,其体则一。以外药育之,交合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气,更要细细。至于无息思虑之神,贵在安静。以内药言之,炼精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感之精目不泄。炼气炼元气,补离中之元阴也。元气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入。炼神炼元神,坎离合体成干也。元神凝,则思虑之神自然泰定。”

《性命圭旨》曰:“情合性,谓之金木并。精合神,谓之水火交。意大定,谓之五行全。

“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漏。元气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入。元神凝,则思虑之神自然泰定。”

朱元育曰:“何谓性?一灵廓彻,圆同太虚,即资始之干元也。何谓命?一炁氤氲,主持万化,即资生之坤元也。性本无去无来,命却有修有证。命之在人,既属后天造化,便夹带情识在内,只因本来真性,搀入无始以来业根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为八识。识之幽微者为想,想之流浪者为情。情生智隔,想变体殊,颠倒真性,枉入轮回矣。

《唱道真言》曰:“太虚之中,得其气者成形,得其理者成性。太虚无为,而万物自遂。太虚无心,而万物自滋。

“静以养心,明以见性,慧以观神,定以长气,寡欲以生精,致虚以立意,此要诀也。”

吕祖《证道经》曰:“能知元始之由,太极动静之理,阴阳消长之机,明此三者,根本立矣,正理存焉,见性之原也。

“道心者,天地之心,是心非心,空空洞洞,无一理不具,无一物能着,乃五行精一之神。”

《唱道真言》曰:“美色淫声,究同我性。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不分,神无去留。”《性命圭旨》:‘世间万物本一神也,神本至虚,道本至无,易在其中矣。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物居中,自融自化,气在其中矣。中天地而立命,本虚灵以成性,立性立命,神在其中矣。命系乎气,性系乎神,潜神于心,潜气于身,道在其中矣。’

“神气合而后性命见,性命合而后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乃吾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即虚空之真性命。

“性者,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命者,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在天为命,在人为性,其实一原。

“毗卢性海干元面自,原是廓然无际,神妙莫测的。原是浑然大中,不偏不倚的。原是粹然至善,纯一不杂的。本来圆明,洞彻无碍。以为有,不睹不闻,奚所有也?以为无,至灵至神,未尝无也。本无方所,亦无始终,未有天地万物之先,这个原是如此。既有天地万物之后,这个只是如此。至无、至有,至有、至无,乃乾坤之灵体,元化之玄枢,人人性命之本原,天下万物万事之大本。《易》所谓太极、四象、八卦,皆由此出。大舜之谓中,孔子之谓—,帝王之授受,圣贤之相传。明此便是克明峻德,知此便是知《易》,见此便是见道。

“人之灵明,一窍六合而内,六合而外,本无不周,本无不明,其不能然者,为形所碍耳。性命之学,是一是二。苟能见得真真性体,即能立得真真命根。纯至十月胎全,阳神透顶,虽曰了命功夫,实是完得我性分内事。”

《唱道真言》曰:“道者一也,不变而至常之谓也。太极既判之后,起初是此时,到底是此时。起初是此物,到底是此物。自一世界,以至十万世界,皆是此时,皆是此物,未尝少变而失其常也。人之心体,原是不变而有常,其所以变而不常者,是妄想杂尘,非心也。观乎天之道,则知人之心矣。”

《唱道真言》曰:“一无之中,万有具焉。以言无精,其实有精。以言无炁.其实有炁。以言无神,其实有神。如太古之世,民风熙皞,无在非德泽之洋溢,不可执—名一象以求之,而礼乐刑政,灿然具足。”

上阳子曰:“世人执为《易》之辞,不明卦之用。苟明卦之用,不知《易》之道。欲明《易》之道,道在身中,不属卦气。常以灵知寂照为心,虚空不住为观,返本还原,复归太极。”

子思曰:“心之精神谓之圣,故心定而能慧,心寂而能感,心静而能知,心空而能灵,心诚而能明,心虚而能觉。”

《楞严经》曰:“知见立见,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夫岂同于木石之无知、无见乎?”

《定观经》曰:“惟灭动心,不灭照心。

“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

荷泽曰:“心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

马丹阳曰:“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清净之域,而无邪心也。故俗人无清冷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

白紫清曰:“生我于虚,致我于无,是宜归性根之太始,返未生之以前。藏心于心而不见,藏神于神而不出,故能三际圆通,万缘澄寂,六根清净,方寸虚明。不滞于空,不滞于无,空诸所空,无诸所无,至于空无所空,无无所无,净裸裸,赤洒洒,则灵然而独存者。”

马丹阳祖曰:“夫体空者,心体念灭,绝尽毫思,内无所知,外无所炁,其难住迅若奔马,惟静可以御之。当先去其外党,若在众人之中如在深山穷谷,方是道人。若不到无心田地,难以制御。

“守清净恬淡,所以养道。处污辱卑下,所以养德。去嗔怒灭无明,所以养性。节饮食,薄滋味,所以养炁。然我性定则情忘,形虚则炁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此自然之理也。

“儿女心多,烟霞气少。初学入道之人,截自今以住,俗事不挂心,专心至志,始终如一,莫中路而废之。若有毫末不除,则道不固。已往之事不可思,未来之事不可念,且据目前为现在,便是无事之人。

“外日用,大忌见他人过,自夸己德,妒贤嫉能,起无明俗念,欲心种种之过。内日用,真修真净,不染不着,调气养神,逍遥自在,暗积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诗》曰:“大道人情远,无为妙本基。世间无爱物,烦恼不相随。’

“酒为乱性之浆,肉为断命之物,直须不吃为上。酒肉犯之犹可忽,若犯于色,罪不容诛。盖色之害人,甚于狼虎,败人美行,损人善事,亡精灭神,至于损躯,故为道人之大孽。

“佰、色、财、气,是、非、人、我,忧、愁、思、虑,攀缘、爱恋,此心一起,迅即扫除。十二时中,常搜已过。稍觉偏烦,即常改正。

“十二时中,天道运行。斡旋造化,还有息否?炼道之人须象天道,亦要十二时中,无暂停息,斡旋自己身中造化,要常清常静,不起纤毫尘念,乃是修行。”

赤脚刘真人曰:“修行人制身如制大囚,不敢放令自在,稍纵必脱去枷锁,啸聚山林,不可复制矣。马丹阳曰:‘稍令自在神丹漏,略放从容玉性枯。’

“初下志须要保守灵源,坐得且坐,如爱护春芽浮泡相似,难收易散,要人保惜。世间万事,艺术好恶,荣枯得失,一齐放下。如愚如痴,如枯木石头。把自己形骸,如四足相似,要在万物之下始得。把自已光明,只可深藏不露,若于万缘境上,散了一分无一分也。

“修行人学憨学痴,休开世情眼,莫作快心事,但有疑心莫为,稍有违心勿做。须要情识两忘,渐归于道。识是生死种子,修行人日用上有功处,一分也要争做。有过处丝毫即改,慢慢地换得孽少福多。”又曰:“九天之上圣贤无一个无福,在地众生无一个无孽。”

邱长春真人曰:“修真慕道须凭积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难以超凡入圣。或于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于心地用功全抛世事,但克已行心于道,皆为致福之基。然道包天地,其大难言,小善小功卒难见效,所以云刹那悟道,须凭长劫炼魔;顿悟一心,必假圆修万朽。今世之悟道,皆宿世之有功也。人不知宿世之因,只见年深苦志,不见成功,以为尘劳虚设,即生退意,甚可惜也。殊不知坐卧住行,心存于道,虽然心地未开,时刻之间,皆有积累。功之未足,则道之不入。如人有大宝明珠,价值百万,我欲买之,而钱数未及,须日夜经营,勤求俭用,积聚钱财,虽三千、五千、三万、五万,钱数未足,而宝珠未得。其所积之钱,应急且得使用,比于贫寥之家,云泥有隔,积功累行者亦然。虽未得道,其善根深重,今世后世,圣贤提挈,方之无宿根者,不亦远哉!

“十二时中,只要内搜已过,方得神气内安。神气安,为真功。不见他人过,为真行。许祖云:‘暗行阴骘万神安。’”

郝太古真人曰:“日用者,静处炼炁,闹处炼神,行住坐卧,皆是道也。昼夜现前,须要不昧。若睡了一时,死了一时。日日有功,无睡千日,功夫了也,勿信他人言有夙骨。

“凡人成则忻忻,败则戚戚。若此两者,觑若平等,便是了心地人也。”

栖云先生曰:“三千功易得,八百行难全。澄心定意是真功,苦己饶人是真行。”

《西山志》疏:“以清净为基,以无为气体,以存诚为用,以柔弱为守,以坚忍为行,以精进为心,以决烈为志,以广大为规。视天地万物,无一不在我心性之中。视天地万物,又无一事可为我心性之碍。以我心之真净,化天下之贪染。以吾心之克明,化天下之蒙昧。以吾愿之必忠,化天下之迷惘。以我力之无怠,扬吾教之无边。不希心于阳福,不或志于阴愆,不萦情于物累,不畏刺于人言。冥默有自然之宰,荣枯有一定之衡,诚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之理也。世人罔识玄微,偏欲以妄胜天,以贪争命,此无往而不获其咎者。

“炎炎者勿直任其气,滔滔者勿遇溺其情。且我之炁,养之周流万物。我之情,藏之茂对群生。岂可以先天之真性,受制于物?岂可以未凿之良心,受制于情?心之所至,气即从之。形之所寓,情即引之。人能置此身于太虚,化万物于无有,过而不留,动而能定,与物往来,无萦无扰,何有于忿?何有于欲哉?”

庄子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傈,请问何以至此?”关尹子曰:“是纯气之守也。”

《唱道真言》曰:“炼丹必先炼心,心灵则神清,神清则气凝,气凝则精固。丹经所谓筑基、药材,炉鼎、铅汞、龙虎、日月、坎离,皆从炼心上立名。至于配合之道,交济之功,升降之法,烹炼之术,此其余事。若心源未能澄澈,情欲缠绕,则筑基虽固必复倾,药材虽具必多缺。炉残鼎败,龙战虎哮,日蚀月晦,坎虚离实。配合则阴阳不和,交济则水火不睦,欲升而反降,三尸害之,六贼扰之,一杯之水,难救车薪之火,故炼心为成仙彻始彻终之要道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