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三十六不可以疑心听人言

天下之物,不可以疑心观之也。万物错陈于吾前:凫短鹤长,绳直钩曲,尧仁桀暴,夷廉跖贪。区别汇分,本无可惑,疑心一加,则视凫如鹤,视绳如钩,视尧如桀,视夷如跖。此非物之罪也,以疑先物,所见固非其正也。内疑未解,外观必蔽。岂特物而已哉?惟人之听言亦然。执桀、跖之辔而誉桀、跖,出申、韩之门而誉申、韩,则人孰信其誉?以乡原而毁伯夷之廉,以里妇而毁西子之美,则人孰信其毁?何者?彼其所言之人,吾固以惑心听之也。宋昭公去群公子,而乐豫以公子而争之。豫之言虽是,而昭公固以为已疑之也。楼缓从秦至赵,而请与秦地。缓之言虽当,而赵固至计无自而入矣。由是观之,则凡言有出于公而涉于私者,固人主之所疑,而君子之无以自明也。昔者西汉之世,儒术之不振,任子之不减,外戚之不抑。是三者之弊,其是非可否了然而甚易知也。然赵绾、王臧言儒术而窦太后不从者,赵绾、王臧身为儒者也。王吉请削任子令而宣帝不从者,王吉则以明经进也。刘向排外戚而成帝不从者,刘向则宗室之老也。(三)〔四〕君子之言不见用,岂非汉之人主皆以疑心待之乎?公父文伯之死,女子为自杀于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不肯哭也。其相室者曰:“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昔吾有斯子也,吾将以为贤也。今及其死也,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斯人也,必多旷于礼。”孔子曰:“知礼矣!”夫母,贤母也;孔子,圣人也。逐于鲁而是人不随也。今死而妇人为自杀者二人。若是者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也。虽然,是言也,母言之则为贤母,使妻言之,是必不免于妒妇矣。(三)〔四〕君子之言,所谓以妻言之者也。汉人之主之疑,所谓以妻疑之也。虽然,君子之事君也,惟用其情而已。执论以逃嫌,隐辞以远谤,皆不情也。不情以钓其名,而谓君子为之乎?是故出于公,虽不免于私,君子亦力言之。

三十七民心难以小惠劫之

尝观《孟子》之言。至于“邹与鲁”,“有司死”焉,“而民莫之救”,孟子以为凶年不发仓廪以赈之,而不可以尤民。至梁惠王移粟于民,而孟子又以为非先王之政。夫饥而弗恤,穆公固有愧也。饥而恤之,惠王犹无取。何也?天下之事安于莫之为者,诚非也。迫而为之而不及其本者,亦非也。是故以梁之政视邹之政,梁若可喜;以先王之治责梁之及民,则末矣。圣人之仁,其积之有源,其发之有机。其所以爱天下者无穷,而见于恤天下者,则特其有限者也。天下之人,不以其有限之施而致不足之望,而常以是信其穷之屯而怀不尽之感者,盖于其所发,占其所积。圣人之心,始形见于此。夫其形见在于一日,而天下之吾戴者,则非其形见之日也。

鲁侯弗(夺)〔专〕于衣食,而必以分人。曹刿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子产以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以为惠而不知为政。夫衣食之利,私也;而鲁侯、子产割以与之,岂不为美哉?而曹刿、孟子不之信,何也?其大者不立,则小者吾固知其不足以动人也。

三十八人主当固结人心

昔楚子伐萧,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德宗在奉天,帝遣人谍贼,寒而请。求不能得,悯默而遣之。士亦竟为之用。夫二君于艰难之中,而用人不能以实惠及之,而徒空言悦之;人亦不能得其实惠,而感悦其空言。此其故何也?人之情,得百金之惠于其己敌,而不以为重,而王公大人下一语接之,则诧然以为己荣。盖凡出于意之所不期而分之所不及者,为能动人。彼其军旅之贱,而得拊劳之勤,固已不啻纯绵之温;而奔走之卒,领吾君悯默之意,亦已逾于五之赐。人主之于天下,又焉用汲汲于财,而后可以用为哉?艰难多事之时,一言足以感动人心而固结之。况天下无事之际,苟能爱养存恤,抚之以德,发之以政,辅之以仁,则天下之所以感吾君者,宜如何也?故其国非山河之固而不可破,非甲兵之守而不可攻,则人心之固结而已。

三十九物以顺至当以逆观

物之以顺至者,必当以逆观。天下之祸,不生于逆而生于顺。剑、盾、戈、戟未必能败敌,而金、缯、玉、帛每足以灭人之国;霜、雪、霾、雾未必能生疾,而声色游畋每足以殒人之躯。久矣,夫顺之生祸也。物方顺吾意,而吾又以顺观之,则见其甘而不见其毒,见其吉而不见其凶。溺心纵欲,盖有陷于死亡而不悟者。人之有为于天下,盖不可以不知此。

夫小人之得君也,将欲移其权柄而迷其耳目,则有声色货利以啖之,甘言巽语以顺之,射猎歌舞以娱之。迎其好而逢其欲,觇其所向而俟其所归。有可爱也,则徇之以欢;有可惧也,则寝之以为安。其意凡此者,皆所以眷其君而蛊其心术也。而人君不能以逆观之,而乐其顺矣。豢于其说而阱于其术中而莫之辨。夫是以奸欺之患生,不几于危亡则不悔。

若夫忠臣义士则不然。识高而见殊,虑远而忧大。射猎歌舞之娱,则禁而抑之;声色货利之欲,则谏而止之。宵旰之勤,吐哺之疲,非人之所愿为者,则顾从而强之。其说虽逆,其理实顺。人君有能以顺而观今之逆,以逆而观前之顺,则天下可以常治而无乱矣。昔者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申侯伯与吾处,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之,不见戚戚也。虽然,我终无得。”唐明皇谓左右曰:“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夫共王之所谓“吾终无得”,明皇之所谓“我不安寝”,其能以逆而观顺者欤!

襄二十三年,孟孙恶臧孙,季孙爱之。孟孙卒,臧孙入哭甚哀。其御曰:“孟孙之恶子也,而哀如是。季孙若死,其若之何?”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之美,其毒滋多。孟孙死,吾亡无日矣。”

四十谏因其明处乃能入

人臣进忠于其君,必因其所明而后能入也。人心有所蔽,有所通。其蔽者,其暗也;其通者,其明也。因其明处而告,求信则易矣。自古能谏其君,未有不因其所明者也。故讦直强劲者,率多取忤;其温厚明辩者,其说易行。古之人有行之者,左师触龙之于赵,子房之于汉是也。高祖爱戚姬,将易太子,是其所蔽也。群臣争之者,众矣。嫡庶之义,长幼之序,非不明也,如其蔽而不察何?四老人者,高祖素知其贤而重之。此其不蔽之明心。故因其所明而及其事,则悟之如反掌。且四老人之力,孰与张良群公卿及天下之心?其言之切,孰与周昌、叔孙通。然而不从彼而从此者,由攻其蔽与就其明之异耳。赵后爱其少子长安君,不使质于齐。此其蔽于私爱也。大臣谏之虽强,既曰蔽矣,其能听乎?爱其子而使子富贵长久者,其心之所明也。故左师触龙因其明而导之以长久之计,故其听也如响。在《易?坎》之“六四”曰“纳约自牖”。约,所以进结其君之道也。自牖因其明也。二子之言,其知坎之“六四”欤?

四十一救弊毋为目前之计

人有居于河濒者,一旦水至,彷徨四顾,莫知所为,于是毁室徙薪四塞之。有家人失火者,仓皇卒迫,乃举其所有之金帛器皿,投之烈焰而扑之。然是人也,能解目前焚溺之患,而退有失所焚溺之忧。前患方去而后患继生,则以其所一时苟且不思而为目前之计故也。弊之在天下,固不可以不救也。然吾观自古君臣之救弊,往往旧弊未除,新蔽复作者,无乃蹈于焚溺之失乎?赵广汉之治颍川也,恶其俗之朋,设筒以招讦讼,行诡谲以起怨仇,务使其民为不朋而已。不知朋党之祸去,而告讦之祸复生也。唐明皇之讨安史也,知天子之兵弱而不能制,于是倚功于节度、结援于回纥之祸复作也。汲汲于救一时之弊,而不为安全经久之计,祸患之相仍,吾亦不知其所终矣。雍按:“回纥”下有阙文。

四十二天下之事不能两全

天下之事不能两全也。仰观乎天,夏涝而秋旱;俯察乎地,丘夷而渊实。在天地犹不能两全其所不可全之利,而况于人乎?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故欲生而毋望乎义,欲义而毋爱其生。二者不可兼全也。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故欲富则不必言仁,欲仁则不必言富。两者不能以俱大也。事之不能以两全,类皆如此。昔者尝怪宋襄公泓之战,而欲不重伤。子鱼曰:“君未知战。今之者,皆吾敌也……,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恶重伤,则如勿伤。”夫既欲杀敌,又欲不重伤,是襄公欲全其不可全也。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愿也。天生民而立之君,以利于民也。民苟利矣,迁也。”夫既欲利民,又欲利君,是邾人欲全其所不可全也。是以贤君之有为于天下,将以便民,则不敢求以便己;将以裕民,则不敢求以裕国。以(己)〔民〕与国,国可后也。势有所不能全也。哺一雀而十虫损,爱一牛而一羊死。既欲便民,又欲便己;既欲裕民,又欲裕国:虽圣人有不能矣。

邓攸舍己之子而负弟之子以趋。盖弟之子欲全,则己之子不可不舍也。屈突通攻王世充而不顾二子之死。盖己欲徇其公,则不可复顾其私也。燕昭王爱乐毅而斩其淫者,令其心则小有所不足爱也。唐明皇谓己虽瘠,天下必肥。利于民,则己有所不求便也。

四十三利在一时害在万世

方汉宣帝时,大司农耿寿昌奏立常平法。籴三辅近郡粟以给京师。岁省关东漕六十三万人。又曰:“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价而籴,贵则减价而粜。”当时民皆便之。寿昌至爵为通侯。而萧望之乃非之。元帝时,在位诸儒又非之,并与盐铁愿罢,以为毋与民争利。元帝亦听用其说。终汉之世,不行一常平也。寿昌既以便民,而望之诸儒乃以为与民争利。愚于此未尝不窃疑之。及为之反复其故,而参之以当世之变,然后始知望之诸儒之议,果非迂阔而不切事功者。

盖君子之于天下,法必虑其所终,行必稽其所弊。事固有利在一时而害在万世者。彼常平之法,大抵利于丰稔而不便于荒歉之岁。而神爵、五凤间,谷石五钱,县官常增价而籴之,岂不便于民?及元帝即位,谷石乃至三百余。丰凶之不常,如此而官吏奉行,所谓增价损价,安保其必如寿昌乎?《禹贡》之法,在禹行之则善。其后也,莫不善于贡矣。盖禹虽立为九等,然有所谓错出者,故能无害。后世执之以为常,不复知所除,则其病民为始甚。今使县官与民为市,倘非贤官吏,大率皆知责其所入之多。所给之直,未暇问也。就使增价而籴,亦有其名耳。给直不时,使民诉而得之,往往费一而得二。所增何补?望之之说曰:“筑仓治船,费直二万万余,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望之之非寿昌不在是也。曰:“寿昌习于商功分铢之事,其深计远虑,诚未足任。”愚独谓此语最为得之。侧闻国朝熙宁中,司马温公论青苗之弊,因曰:“太宗皇帝平河东,立和籴法。是时斗米十余钱,草束八钱。民乐与官为市。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之患。臣恐异日之青苗,犹河东之和籴也。”望之之意,得无与温公类乎?

四十四致治非难保治为难

天下非未治之可畏,已治之可畏也;非未安之可忧,已安之可忧也。方天下之未治未安,为士者相与讲治安之术而为学,为公卿大夫者相与进治安之术而为忠,为人主者则又日夜求治安之术而为政。上之所以焦心劳思,下之所以进计献议,无非治安之是图也。故天下非未治之可畏,非未安之可忧也。天下治矣,而可畏始生;天下安矣,而可忧始生。士不知讲治安之策,公卿大夫不知进治安之忠,人主又不知求治安之政。上下相从于逸乐,中外相忘于闲暇。治不知所以保其治,安不知所以固其安。天下之治安,始有不足恃者矣。

愚不暇远引旁取,姑取春秋齐桓公之事以言之。齐侯自庄公十三年北杏之会,至僖九年会于葵丘,衣裳之会,凡十有一也。自僖八年洮之会,至十六年会于淮,兵车之会,凡四也。齐侯图伯之心亦勤矣。然方邵陵之师未举也。贯泽之会,齐侯不以伯主之尊而与江、黄之微者盟。其汲汲于伯功之成,何如也?及其邵陵之师既举,而齐侯向日之心始荒矣。陈大夫一谋不协,其身见执,其国见伐。黄人被兵守城,更历三时。告命已至,而援师不出。意骄于葵丘之盟,礼失于阳谷之会。狄入王畿而不能伐,大夫救徐而诸侯不行。是以狄人窥伺中国,今年侵卫,明年侵郑。淮夷亦取于病杞,而不忌圣人。谨而书之,以志其侈心之动,而伯业之始衰也。故尝以为齐之伯成于邵陵,而亦败于邵陵。使桓公返自邵陵之后,而不忘前日贯泽之会,则夷狄之畏服,而中国之尊安,宁有既乎?以桓公之事而论今日之事,愚是以知未治未安之不足忧,已治已安之为可忧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