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咏(有序)[1]〔十四首〕
古来咏此题者几于有意尽皆说尽,无从下笔。菽园闲披纪传,偶触吟怀,事用征实,语主翻空,并加自注以畅其说,庶免落弹词家之臼科,窃比于历史家之论赞云。
汉皇重色太蹉跎,纵遇明妃奈晚何。见说赐胡刚岁首,渭陵五月罢笙歌。
汉世后宫至武帝而始盛,迨元帝尤加纵焉。传称,自皇后而下有职位者,若昭仪、倢伃之号尚十四等,皆妃嫔妾御也。[2]昭君在当日以良家子待诏掖庭,是未经进御之女,不在职位中者也。史载[3],元帝末年,竟宁之岁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4]稽侯㹪修宣帝时故事,再来朝,上书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敕以良家子五人赐之,诏王嫱为阏氏[5]。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单于。是岁五月帝崩,七月葬渭陵。是其崩时距所心知有绝色一人字昭君者,为日固甚短也。
【校注】
[1]诗题:邱菽园《菽园诗集》初编卷四收录此题,系于丁巳年(1917)。诗题作《昭君咏十四首(有序)》,无自注,诗前小序删去“并加自注以畅其说”一语。
[2]“传称”句:昭仪、倢伃均为古代妃嫔称号;“倢伃”一作“婕妤”。见于《汉书·外戚传》。
[3]史载:昭君出塞之事,《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均记载,尤以后者为详。
[4]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前31),名稽侯㹪,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在位二十八年,结束五单于并立局面,重新统一匈奴。竟宁元年(前33)正月,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娶汉宫女王嫱(昭君)为妻,号为宁胡阏氏。此后,汉与匈奴四十多年无战事。
[5]诏王嫱为阏氏:王嫱,王昭君名;阏氏,汉时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见诗钞卷三《明妃曲》“明妃”注、“阏氏”注。
西京外戚竞三王,文母[1]宫中话更长。谁识明妃村别有,流传家世独微茫。
宣、元、成、哀四朝,外戚邛成侯及商、凤家,史称三王。[2]昭君却亦氏王,但与后戚了无系援。史注言彼为南郡秭归人,此杜少陵咏明妃诗中“荆门”二字之所本。水乡山郭每产名姝,不以贫贱而久微,亦第二之苎萝村矣。或问,若据古籍《琴操》[3]所载,昭君乃齐国王襄女,《汉书·王莽传》复载,昭君兄子名歙,新室[4]侯爵,以诱胁匈奴功得封,其家世似非尽微茫者。
菽园按:《琴操》虽汉人手撰,然好存异说。如云昭君后不肯妻其子,吞药自杀,明与正史纪载不符;且曰其子,书法[5]亦简得大谬。[6]匈奴兽性,仅妻后母,非并蔑本生也。新室时候[7],与昭君初年相隔已远,倒果为因,何足取证。况新莽用人杂揉伪谶,勿辞猥滥者乎。惟齐国一辞另有解释。宣后父族世称邛成,与元后别,故王莽[8]为元后侄,竟娶于同姓宜春侯王诉家而自谓不宗焉。盖诸王每各异系,有本姬周者祖王子晋,有本田齐者祖齐王建,凡属齐裔谓之齐国,犹夫唐人言姓必举郡望,非实指其产地。如是,则与史注南郡秭归恒说仍无抵触云。
【校注】
[1]文母:指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元后王政君在汉哀帝时被尊为太皇太后,王莽篡位后改其称号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2]“宣、元”句:“三王”,见《汉书·王商史丹等传赞》唐颜师古注。外戚邛成侯,指汉宣帝第三任皇后王氏之父王奉光,宣帝封其为邛成侯。商、凤,即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之兄王商、王凤,汉成帝朝位居要津,掌握朝政。
[3]《琴操》:古代著录琴曲的乐书,相传为东汉蔡邕编著。编著者对所录古琴曲作题解,介绍其作者、主题及背景故事,部分附录歌词。其中《怨旷思惟歌》一曲,被系于王昭君名下;题解辑录王昭君的相关事迹。《琴操》载:“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原书已佚,现存者为清人辑本。
[4]新室:新朝。汉初始元年(8),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曰“新”,后因称其王朝为新室。
[5]书法:史家记事的体例笔法。《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6]“如云”句:《琴操》云:“昭君有子曰世达,单于死,世达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达:‘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达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此说与正史记载不符。
[7]时候:原作“时侯”,“侯”字误。
[8]王莽:王莽(前45—23),字巨君,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西汉权臣。西汉末年,皇权旁落,王莽秉政。汉初始元年(8)十二月称帝,代汉建立新朝,改国号为“新”,同时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后死于农民起义的乱军之中,共在位15年。
掖庭待诏几年中,见嫉遥怜未入宫。越席自饶同队上,当胡愤慨等当熊。
近人俞樾[1]著书引《琴操》,言昭君年十七进于宫,谓此说可补正史所未及,诚以《后汉书》但言入宫数岁不得见御云云,而未详其初入之年龄也。
菽园谓:即两说而互参之,知昭君进号阏氏,临辞大会,内而光明汉宫,外而竦动左右,正当秾姿粹质,二十许之丽人也。史言入宫,考应劭注《前汉书》,言郡国献女未御见,须命于掖庭,故曰待诏。然则昭君数岁不得见御,须命掖庭,曾未备位十四等女职之例,与未入宫者何殊?其不得见御之原因,据《西京杂记》[2]言,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见,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与,乃恶图之,遂不得见。吾人对此纪载辄起无穷感喟。美人势力终古不敌黄金,一可叹也;专制朝廷大权移于群小,二可叹也;后宫冗滥,萧艾杂陈,一白受蔽,众缁人材无由自见,三可叹也。世有入宫而见嫉者矣,昭君未入宫帏先憎图卷,其遭遇为尤悲。间尝论之:昭君之被遣行也,既非单于夙饮香名指实要索,亦非元帝深信恶画有心淘汰,一方面以无意得之,一方面以无意失之,其机均出于昭君之自动。《后汉书》明言是昭君因积悲怨,自请于掖庭,令以求行;《琴操》更言是越席请往者[3]。曰越席,曰求行,有何迫逼?而汲汲若此,诚皆数年积怨之横决耳。冯倢伃身当逸熊,祈代主死,彼自欲报元帝之私恩。[4]则然昭君密迩习闻,自身独无可报者,适有诏遣掖庭良家之行,偾起投身,参列五女队中,鹤立鸡群,庶几借以自见。窥其意,量与先朝李广请愿幕府,居前一当单于者,[5]同是慷慨。果也,临辞大会秀出班行,感均内外,一时无两,昭君之气亦可少纾矣。惜乎其初志期欲为李广者,今卒无赖沦为李陵[6]。龟玉毁于椟中,君子谓元帝不得辞其责。
【校注】
[1]俞樾: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见诗钞卷二《有赠》“俞樾撰《曲园笔记》”注。
[2]《西京杂记》: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相传为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所记为西汉杂史,既有历史也有遗闻轶事,当是杂抄汉魏六朝佚史而成。其中有“昭君出塞”事,称宫女王嫱不肯贿赂画工致远嫁匈奴。
[3]“《琴操》”句:《琴操》云:“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娼乐,乃令后宫妆出……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惟妇人丑陋,不如中国。’乃令后宫欲至单于者起,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
[4]“冯倢伃”句:冯倢伃,即汉元帝妃冯媛,生子后被封为倢伃,颇得元帝宠爱,其父、兄均官居朝廷要职。此处用“冯媛当熊”典。史载,建昭中,元帝率左右于后宫观斗兽,有熊逸出圈,攀槛欲上殿,冯倢伃恐伤及元帝,直前当熊而立,以身挡之。事见《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
[5]“量与”句: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长年率兵抗击匈奴,镇守边郡,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史载,李广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出塞后卫青捕虏而知单于所居,自带精兵追击。“广自请曰:……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6]李陵:李陵(前134—前74),字少卿,飞将军李广之孙,西汉将领。天汉二年(前99)奉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卒与匈奴八万骑兵作战,寡不敌众,力尽而降。汉武帝诛其全家。后娶匈奴公主,被立为右校王。居胡二十多载,常思汉地、怀念故乡,相传其曾筑高台以望乡。
竟宁明诏册阏氏,备物辞朝盛可知。曷禁民讹腾嫁后,孱皇恨史至今疑。
坊间流行演义及伶人剧本、盲翁鼓词,均言昭君为元帝后,艳名远播,以致匈奴单于指明坐索,志在必得,倾国内侵,烽火达于甘泉。昭君仓卒和戎,谲敌退兵,手抱琵琶,拥上征骑,迨出塞边,投江而死。如是语均失实,殆亦附会先朝白登秘计[1]、冒顿谩书[2],而为此不经之谈乎。究之,美人例为人慕,过后千百年,尚有如唐人杜撰《周秦行记》[3]等书,涎彼昭君艳魄描写冥会者。文人且为笔孽,于俗说又何诛乎?则亦等诸梦词谤书观之可已。
今按:正史帝纪,元帝末年正月,因单于复修来朝,特为改元竟宁,诏示中外,盖甚看重此事者。其赐王昭君为单于阏氏,亦同在此月。“阏氏”胡语,音读若胭脂,苏林注“如汉皇后也”。考匈奴多妻旧俗,阏氏原不止一人,然史中《匈奴传》复言汉赐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盖特加以徽号,自与普通备位者不同。他日子以母贵,所生男曾居副储,是亦一证。尤足异者,玩其赐号,直与汉家改元共此“宁”字,用意明白,不啻自承借彼妇力以安边患。当时国人对此感想为何如耶?
菽园反覆陈编,知此中尚有一疑窦必需解释者。是时呼韩邪上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史体简要,不备述其书文,然亦可以意得之。[4]盖汉之婚胡,原有先朝故事,或拟以帝女亲行,或代以诸王翁主,仪同帝女,故曰“汉氏”、故曰“亲”也。今乃得一异姓良家子,便可满意以去耶?须知呼韩邪三次来朝,均待以客礼,位在诸侯王上,是俨然敌国也。竟宁春首入朝,而后忽发奇兴提起婚媾,直是空前创举。回思先朝之遣送翁主也,自我送之出塞,礼制即至隆重,至于比例公主而极矣。倘复有进于此者,则皇后而已矣。汉于呼韩邪入塞,明诏煌煌,待以不臣,异时得妇偕归,无缘杀其等差生出两重体制,故必尊册阏氏,于汉廷以銮辂致其传送,情也亦理也。所谓竦动左右,丰容固由天授,而靓饰亦与有助力焉。靓饰即阏氏靓庄之服饰也。阏氏仪同皇后,非常之举不以垂训,此所以不用宗室骨肉而用异姓良家之深意耶。正史因尊国体,辄以忌讳,过而不存,其存录者词亦隐约。无奈行有辙迹,反滋民讹,一若真有皇后和蕃也者。孰从史家隐约之词,得其不言之意,而为流俗人一正千古之感也。
【校注】
[1]白登秘计:白登,即平城白登山。史载,汉高祖刘邦因韩王信叛,率兵征伐至此,为匈奴单于冒顿所率四十万铁骑围困,七日不得食,史称“白登之围”。《史记·陈丞相世家》云:“高帝用陈平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东汉桓谭《新论》称,此秘计乃挑拨阏氏妒忌单于谋娶汉邦美女的离间之计。
[2]冒顿谩书:冒顿(前234—前174),匈奴单于。即位后灭东胡,征服楼兰等国,称霸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谩书,亦作“嫚书”,态度轻慢之文书。《史记·匈奴列传》载:“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据《汉书·匈奴传》载,冒顿书云:“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言其欲与吕后两个寡居君主互娱互乐,汉廷视为“嫚书之耻”。
[3]唐人杜撰《周秦行记》:唐传奇名篇,写唐贞元年间,牛僧孺举进士落第,归家途中误入汉文帝母薄太后庙,与汉高祖戚夫人、薄夫人、王昭君、杨玉环等相会饮酒作乐,昭君侍寝。一般认为是晚唐牛李党争中,牛僧孺政敌的诬陷之作。
[4]“是时”句:《汉书·匈奴传》载:“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官家笙瑟手亲调,合媲王褒[1]谥洞箫。遗制未闻思远曲,琵琶胡语让天骄。
《汉书·元帝本纪》评赞八十五言,其无关政治者着二十八言,恰占全评三之一。所谓“元帝多材艺,善篆书,鼓琴瑟,吹洞箫[2],自度曲,被歌声,分寸节度,穷极幼眇”是也。[3]语如可信,君人之度不足,才子之量有馀。乃其在位十六年,委政儒臣,万几多暇,后宫极意凡十四等,何独至于绝色之昭君而遗之,此可憾也。
史言元帝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菽园意,此二句必有实际可寻,并非载笔史官所能凭空加入。如仅存诸意欲,未见话言,谁从得而传信,况乎兰台典策之文也哉。至其所谓失信之“信”字何指?呼韩邪既非指名坐索,汉元之所敕与者,第亦浑言良家子五人云尔。昔娄敬尝劝高帝以嫡长公主妻冒顿,吕后不忍遣,卒用他人代往;[4]郅都不救文帝之贾姬,其言谓“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5]此乃先朝轶事,元帝当有闻知,苟用别一良家子代昭君以行,呼韩邪失一良家得一良家,未必力争不愿。如谓先时经以图貌示彼单于,古礼纳女未闻有是,而况昭君真容早被画工恶图所掩,更无令人一顾之价值哉。吾思当日铸成大错,尽在元帝事前并不理会,及至临辞,惊艳明妆,俨然玉立于前者,已非复待诏之昭君,乃新册阏氏之昭君也。到此百辟具瞻,无可挽回,万骑严装,稍纵即逝,不但元帝欲尼昭君之行有所不可,即昭君自愿请留亦有所不能矣。盖难于失礼尤重于失信。史云“信”字,乃隐约其文耳。昭君行未半载,元帝随亦崩殂。余诗右第一章所咏,乃事后追论之词,若究其朔,容有漏义。元帝崩年方四十三岁,齿犹未也,方当春秋鼎盛之时,取诸怀而与人,无端而失却尤物,环顾六宫黯然无色,其悔恨为何如者。尝考《西京杂记》,元帝骈诛画工至许多人,不少愍贷,与平昔优游不断之神情大异,愈暴躁愈彰悔恨,愈悔恨愈见苦痛,亦足稍偿昭君数年悲怨之积毒矣。
菽园尝谓:好色之性,人有同情,故相思之苦,不以天子庶民而有别。目论之士,动谓贵为专制之帝皇,曾亦何求而不得,安有区区一女足以烦其计念者。则试与之翻撷《汉书·李夫人传》,而后知天家相思之苦,脱非武帝自以词赋形容,众又安能遽喻其寝兴寤寐之诚,至于如是深痛者乎?[6]元帝非不能词赋者,所惜对于昭君既无名义相维,又非恩意所及,虽甚低徊,形格势禁,至不敢形诸歌咏。度其从容燕语,自为解嘲,若有情若无情,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似之。故史官事后追书,艰于措词,只得浑言曰意欲云云。千古相思,此为最惨,又安知其享年不永,急景相催。夫非外感于得丧者,未忘内伤于哀乐者,实甚而使之然欤。呜呼酷已!其在呼韩邪一方面,初但愿婿汉氏以自亲,卒乃觏难再得之佳人,以颓龄之老子,缔旷世之良姻,当亦自诧为始愿所不及,遇合之有神也。
【校注】
[1]王褒(前90—前51),字子渊,西汉时期辞赋名家,汉宣帝时擢谏大夫。其辞赋代表作为《洞箫赋》。《洞箫赋》先写做箫之竹、吹奏之人,后写箫声极尽其妙的变化,着力铺陈,细腻有致,颇具感染力。相传汉元帝喜爱此赋,做太子时曾“令后宫贵人皆诵读之”。
[2]洞箫:原作“洞萧”,“萧”字误。
[3]“所谓”句:引语出自《汉书·本纪第九·元帝纪赞》,“善篆书”当为“善史书”,“分寸”当为“分刌”。
[4]“昔娄敬”句:娄敬,西汉初齐国卢人,后因刘邦赐姓改名刘敬,拜为郎中,号奉春君。曾力劝刘邦迁都关中,建议与匈奴和亲。其劝高帝以嫡长公主妻匈奴单于冒顿事,见载于《史记·刘敬传》。
[5]“郅都”句:郅都,西汉景帝时任中郎将、济南太守,敢直谏,是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的酷吏。因得罪窦太后被罢黜免官,又启用为雁门太守,守卫边境。《史记·酷吏列传》载:“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6]“则试”句:《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抄录汉武帝所作悼亡赋《李夫人赋》。此赋以浓墨重彩的手法,表达汉武帝刘彻对其妃子李夫人的深切怀念和哀思。
休拟人间武媚娘[1],汉廷家法胜唐皇。丰容靓饰人如在,肯诩昭阳有异香。
本章所咏,下笔时较偏于理想。盖设言当元帝时昭君诚得以绝色被留勿遣,未几元帝崩殂,成帝继立,以彼为湛于酒色之人,后事正难预言。前汉自开国以来,宫廷之内本自多故,诸王子化之放无礼衷,观于景、武儿曹,若者为内外乱、鸟兽行,史不绝书。又昌邑王贺徵立为帝,瞬即被废,罪状半属淫乱,虽胡人无知礼义,尚不过此陵夷。至于成帝,萦情床箦间甘自殄,其胄祚女色之祸,千古称烈,徒为稗史家描画赵氏姊娣[2]者,添多话靶耳。昭君尤物,使得盘互宫闱,成帝否德,岂足以胜妖孽。则夫为蛟为螭将焉,测其所至,是亦一飞燕、合德也。今幸既已遣出,未必非复汉宫之福。此菽园用赋本章之正旨也。或请咏史篇章当以实事为依归,则菽园迩日固尝具有他感,请得根据事实连类,附注于此。
考前后两《汉书》载,元帝竟宁元年,昭君以阏氏名义偕呼韩邪单于归胡,成帝建始二年,呼韩邪死,至是三载,生二子矣。其前阏氏呼衍氏生子名雕陶莫皋,以年长得立,是谓复株累若鞮单于,循胡中蛮俗,欲妻其后母昭君。昭君上书汉廷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复株累单于之阏氏,生二女焉。复株累立十年死,昭君之龄仅三十馀耳。半老佳人,已丧二夫,其后卒于何时,史传盖阙,殆以其无重要之事可纪欤。论者每谓,成帝不凉昭君求归,为失于处置。菽园则谓,倘准昭君之归为更难于处置。当时亦幸而未归耳,得以省却许多葛藤。至彼胡中陋习,昭君岂初未有闻,而贸然戴阏氏之袆翟以行者哉?且呼韩邪竟宁来朝,已屈颓龄。昭君忍舍乡邦,婞辞宫掖,触风沙、蒙雾露,经行万里之绝域,长征不顾,岂为预备作大漠守陵人,劙面毁容,白头槁卧,称胡中老节妇来耶?其上书求归,不过以身为汉女须再得汉廷一言,以自明其地位之高,示与匈奴宫中群雌有别云尔。倘孟浪而许之归,彼以敌国皇太后之道来,薄待之诚为失体,厚待之亦为无因。如视为匈奴废后,则京师岂胡人之长门,关中成天下之逋薮,更说不去。况乎生入国门,必求面谢。夏姬中年寡媪,犹动楚旅之心;[3]武氏先帝才人,尚陷雉奴于罪。[4]身非玉牒,齿未古稀,不能上援楚主归老京师[5]之成案以自解,因果牵缠,人欲尤险,正不可不防其渐。夫以盛年艳孀如昭君,遇彼天性慕色之成帝,于此则有两方面之看法。其纵之者,则谓情殊聚麀之丑,廷臣不能执古义而争;其虑之者,则谓事类桑中之期[6],边塞或终招三军之惧。何去何从,君请择于斯二者,与其贻悔于他时,毋宁速止于此日,故终究以不准其归者为得体也。本章所咏亦可兼明此一义,见仁见智,是在知人论世之君子。
【校注】
[1]武媚娘:即武则天(624—705),十四岁入后宫为才人,唐太宗赐其号“武媚”,故称“媚娘”。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天授元年(690)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
[2]赵氏姊娣:指汉成帝刘骜宠妃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二人同侍皇帝,专宠后宫,享尽荣华富贵十多年,稗史记载多云红颜祸水。
[3]“夏姬”句:夏姬,春秋时期美女,郑国国君郑穆公姬兰之女,嫁陈国大夫夏御叔为妻,夫死而成寡妇。后楚国伐陈,为楚国所得。楚庄王慕其美貌,意欲娶之。后为楚国大夫屈巫设计而获,并携之叛楚奔晋。
[4]“武氏”句:雉奴,唐高宗李治的小名。武则天在先帝唐太宗时入宫,做了十二年才人;唐太宗去世后入长安感业寺为尼。李治即位后,纳其入宫,封为昭仪,后为皇后。
[5]楚主归老京师:楚主,指西汉解忧公主。解忧为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太初四年(前101),汉武帝以刘解忧为公主,远嫁乌孙国王,继续与乌孙国和亲。五十年后,解忧公主归老京师。《汉书·西域传》载:“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
[6]桑中之期:即“桑中之约”典。指男女幽会的密约。见诗钞卷四《留别金玉校书》“桑中”句注。
作俑几希遣鲁元[1],婿胡故事汉恩存。他时便益王新室,数到明妃自出孙。
胡俗虽是多妻,然颇假妇女以实权,故妇女之有才者,托身贵族,遇军国大事亦在所转移之耳。缅维汉高平城之困,三十二万大军声灵,不及一胡妇内间作用。人言冒顿至暴抗也,而彼之阏氏能制止之,则以阏氏是时所领之兵,尤强于冒顿自将者也。何以阏氏甘为汉用,诚属咄咄怪事。史称此为陈平[2]六出奇计之一,亦惟此一计纪传都无明晰记载,后贤各以意为揣测。考知是时,天实大雾,双方间谍不绝往来。一说谓陈平使谲阏氏,言汉有好女为道,其容貌天下无有,今困急,已驰使归迎,欲取进与冒顿媾和。冒顿见此女必大爱之,则阏氏日以疏远,不如及其未到令汉得脱,亦不持女来矣。一说谓陈平使画工虚图美女,遗眩阏氏。一说谓陈平实仿偃师遗制,被傀儡以文绣,乐舞城堞间,阏氏从雾隙偶然远望,不知其为非人,虑城破后冒顿必纳,乃愿为汉内奸疑误冒顿。右所云云,无非谍知胡后有权,故遂利用妇人妒媔之心理收此奇效,一经道破反觉平平无奇,事后秘而不泄,姑示人以不测云尔。
菽园则谓:汉高脱围后别采娄敬策,纳女子冒顿,是由风谣而生出事实,谚所谓弄假成真者矣。初,娄敬劝高帝以和亲之利,谓必须遣嫡长公主,否则匈奴不贵。高帝极善其说,便欲遣行,吕后日夜泣谏,以为仅有一鲁元公主,奈何弃以与胡。今考史、汉,娄敬奉使送女往胡时,盖在陈豨反后,鲁元之夫赵王张敖方以失察贯高罪削去王爵降为列侯,时制公主或可离婚再嫁。惟已儿女成行,齿非少艾,为事实上所不许耳。此事归结不用鲁元而别遣代者,细疏纪载,颇可玩味。其在汉一方面,《高帝本纪》不见书于何时遣女,一也;娄敬等传仅云取家人子为公主妻单于,师古注谓即于外庶人家取女而名之为公主而已,二也;其在胡一方面,《匈奴传》则言娄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师古注翁主乃诸王女,三也。三说初若不相关照,颇予人以疑窦。
菽园谓:均事实所在,并无容疑。试以行迹联贯之,盖高帝初念既为吕后打断,转念忽取外间庶人子诈称公主以往,毫无诚意,事类滑稽。高纪弗书者以此,单于亦果如娄敬所料,不贵重其人,虽有若无。阅时四载,再遣和亲,证以《惠帝本纪》,三年春乃始大书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之明文,可知是补救前失慎重将事,而匈奴至此亦始承认为正式婚媾也。此例一开,历世无易。文景以来,胡亦两遭大丧,其继位者为老上及军臣,传于汉,亦以时各遣翁主妻彼,竟成故事。史载,冒顿曾孙乌维单于,自对汉武来使杨信宣言:“故约,汉尝遣翁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复扰边”[3]云云。审是汉廷遣婚一事,明与安边之策有益,故为之不已。终西汉之世,朝议国论并无以此举为屈辱者,亦可见矣。惜前遣诸翁主皆乏超人之材,莫建冯嫽[4]之绩,特汶汶焉耳。胡人俗虽尚力重气,然是贵族政体,故其虚荣心胜不下于汉人。彼所掳略及移住诸降人中尽多汉女,然无为贵也,所欲妻者必汉之翁主亲骨肉刘氏,乃足夸耀。数百年后有如晋代强胡,自明汉甥且冒刘姓,岂不以是哉。独元帝末,乌维之侄曾孙继位者呼韩邪单于,亲自来京面请者,乃得王昭君而非刘氏,此意可参观右诗第四章注语便明。三十馀年后,汉之玺祚亦恰移归于王新室,王莽习知故事,其与匈奴来往均假虚荣以相钓铒,犹之汉法也。考王昭君为呼韩邪[5]阏氏,生男二人,其一名行无考,殆属早逝,其一名伊屠智牙斯,初封右日逐王。呼韩邪多男,身后尝得继位为单于者,共至六人之众。中间王新室且欲为之大出兵援立,其馀众子分王胡地以弱之,作为十五国单于,不果。伊屠智牙斯当其异母兄呼都而尸道皋单于在位时,已晋右谷蠡王,俨然太弟,以近事兄终弟及之惯例,应得候代呼都,因是见忌被杀,不闻有后也。昭君之女二人,乃为复株累单于阏氏时所生,均封居次,译言公主。长女名云,嫁须卜氏,次女失名,嫁当于氏。云最初即被王莽征入汉宫中侍太皇太后,为衔匈奴使命、增进两国邦交,故盛获赏赐而归。其夫匈奴[6]右骨都侯须卜当,胡中贵族兼用事大臣也,常有亲中国之心。适值汉新革命,乃援立呼韩邪子咸不当伦序者为乌累单于,为其为新室所喜也。云、当夫妇协助乌累毋失善意,莽亦为之罢诸将率屯兵,当及子大且渠奢,并受新室公侯爵号。乌累立五载死,弟呼都而尸道皋继位,仍遣奢偕云女弟之子醯椟王当于某,奉献来长安。皋[7]以昭君侄歙护返至边界,预先授意,要求与云、当会晤,因即诱胁云、当、奢夫妻母子及其亲属贵人从者,移置京中。当至,便以其氏为封,拜号曰须卜单于,使遥领匈奴而黜革呼都也。大兵未集,当遽病死,莽复以己女陆逯公主配奢,冀继当后以竟前策。迨莽败亡,云、奢亦卒,长安兵乱,更始二年,刘玄乃遣使送将馀人还授呼都焉。
菽园曰:新莽欲辅立王昭君外孙奢为匈奴主,使其策略果成,以汉宣帝助呼韩邪之旧恩相例,或可再续现六十馀年保塞之勋乎。匈奴者,贵族政体者也,须卜氏贵族自有部兵世袭。异姓极位骨都侯,绵延至后汉灵帝时,曾一度为国人拥立,即史称为须卜骨都侯单于者。以呼韩邪统系且当伦序之人如于扶罗,桀谲有众,乃不敢与彼争利,避止河东,徐俟其自毙焉。安在新莽之朝,独不可以变置其位,废立由我哉。即或全功未讫,犹可离贰彼之君臣,中分胡众而支配之。吾知所谓南北匈奴者,不必俟至光武朝二十四年春而始出现也。君子不以成败论人,王莽能利用王昭君一支之线索,以干涉匈奴内政,固不失为对外之中策尔。
【校注】
[1]鲁元:鲁元公主(?—前187),名不详,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独女,嫁赵王张敖为妻。其时匈奴单于冒顿来犯,刘敬提出以长公主嫁冒顿,与匈奴和亲之策。《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云:“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2]陈平:陈平(?—前178),西汉著名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先后六出奇计,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汉高祖死后,傅教惠帝,任右丞相。吕后死后,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任丞相。
[3]“故约”句:“给缯絮”,原作“结绘絮”,“结”“绘”二字误,据《汉书·匈奴传上》改。缯絮,缯帛丝绵,亦指缯帛丝绵所制衣服。又“汉尝遣翁主”之“尝”,《汉书·匈奴传上》作“常”。
[4]冯嫽:冯嫽,西汉著名女政治家、外交家。太初四年(前101),随公主刘解忧远嫁和亲到乌孙国,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屡次作为汉帝的正式使节,到异邦从事外交活动。《汉书·西域传》称其“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5]呼韩邪:原作“呼韩耶”。本组诗自注言此匈奴单于名,“邪”“耶”二字并用,现均统一用“邪”字。
[8]匈奴:原作“勾奴”,“勾”字误。
[7]皋:指匈奴单于呼都而尸道皋。此处当指新室王莽,故“皋”字疑为“莽”字之误。
龙驾鸣钟耀外臣,高谈甘露竟宁春。单于廿载多恭顺,博得王家一美人。
宣、元两代,呼韩邪凡身自入朝于汉者三。首为甘露三载,再见黄龙纪年,终于竟宁改元,均以春正时至,遂成故事。未至之前,汉议仪注,宣帝特下明诏,以客礼待之。既至就邸,宣帝乃龙驾鸣钟,出游长安五十里,登池阳、上原阪,复经渭桥,一任单于从臣及属国蛮夷,纵观数万人夹道阵欢呼万岁,想见空前盛举,夸耀远人焉。逾月单于辞归,汉乃发万七千骑兵,使韩昌等率将以护送为名,至塞留屯。此兵自单于入境,即由所过内地七郡,郡调二千骑列迎,并合边兵所成,是盖宣帝雄略之作用。考甘露三载,呼韩邪立为单于已历五年,而国内未定,不敢北归,移近南驻边塞,频年狼跋,倚汉为重,来京辞归仅越一岁,即黄龙纪年又再来京,三于两朝,其勤也。以此是冬宣帝崩殂,元帝继位,得十六年,呼韩邪仅于帝之末年所谓竟宁改元者,乃远续朝礼,则因其时长养实力,得返归北居冒顿故单于廷久已。其北归也,在元帝初立之第二年,韩昌等虑其远离后难约束,不得已要与盟誓,嗣是久不来朝亦不为寇。
菽园曰:和亲之议发于娄敬,据史陈迹,所利尤在于汉,故匈奴屡屡背约侵边,虽结以婚姻、系其质子,彼曾不顾。盖侵边之利,诸胡普获岁钜万计,而和亲赂遗不过千金,利之大小既不相侔,婚媾、质子亦仅限于单于一家耳。呼韩邪威行自北约束,种人在冒顿以来为比较的恭顺,百年纷扰告一结束。历宣、元、成、哀、平以讫王莽间六十馀载,胡中主权亦六壇递,不出呼韩邪众子,故能保世相安,边境久宁也。此其枢筈尽在呼韩邪,一身有是大功,纵酬以第一等美人原不为过。特所为遗恨者,昭君之美当时无辈,未应以流俗等次论耳。况夫元帝意计初不如此,徒以昭君积忿,自试心急,仓卒弗察,听置遣中。呼韩邪以无心得之,为彼嫣肢山上陡添颜色,天宠骄子全胡之实也。[1]汉之所失,刻削感情,举国无欢,千秋永叹,又非仅边境钜万之比也。吁噫!
【校注】
[1]“呼韩邪”句:嫣肢山,即焉脂山,又名焉支山。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进,过焉支山,击败匈奴,夺得河西地区。相传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等是良家遇合分,最怜陈圣践妖文。绛袿早进丰容暮,不后昭君后政君。
元帝皇后王氏,字政君,即王莽之姑母。《前汉书》赞言“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享国六十馀载,群弟世权,更持汉柄,五将十侯,卒成新室之纂”者是也。初遇颇奇,当宣帝五凤中,王政君年十八岁始入掖庭待诏。岁馀,宣帝闻太子因良娣司马氏死悲恚发病,乃令皇后择后宫良家子可以娱侍太子者五人,政君预焉。令旁长御问知太子所欲,太子殊无意于五人者,不得已于皇后,强应曰:此中一人可。是时政君坐近太子,又独衣绛缘袿衣,长御即以为是,送政君太子宫。甘露三年生长皇孙,即后来之成帝也。幼得皇祖爱,宣帝屡欲易太子,卒赖诞育皇孙。而太子之位确定刚越一载,宣帝告殂,太子继位,是为元帝,立政君为皇后。
菽园曰:右之事迹奇已,尤奇在恰与王昭君遥遥相对,颇足引起读者之兴味也。菽园又曰:王氏世执国命,实自成帝一朝,政君群弟侄等凭借戚畹,蝉联级位,得其根据已历二十六年。哀帝入嗣大统,中心忧忿无奈,彼何激而横决,曾一度诏称改号陈圣刘太平皇帝。采术家言欲为厌胜[1],无聊已甚;又欲法尧禅舜让位董贤,更属慌张。可悯痼疾痿痹,六年殂落。东朝[2]以内旨突召莽入,重握大权,物望归之,遂不可制。莽尝自承陈后,因利用前日陈圣之言以为应谶,天下摇惑,嗣而汉亡。元后备极尊崇,由两朝太皇太后易称新室文母太后,先莽灭亡九载死,寿八十四岁。哀平短祚,元后长龄。天之生是老妪,既以结西汉一朝之局,还而自覆王氏之宗,其末造为尤奇。缅维初进原,非以色得幸。自古之论妇人误人家国者,咸以色为其罪。今若以色谳狱然也,则政君、昭君成案具存,吾于两王氏之已事,不得不变例以求合矣。知言者以为何如?
【校注】
[1]厌胜:指厌胜术,古代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胜,压服所厌恶之人或物。
[2]东朝:原指汉朝的长乐宫,以其在未央宫之东,故称。因太后常居此,故又借指太后。
远嫁乌孙有乐弹[1],长途马上慰汍澜[2]。齐奴比例原饶舌[3],权当明妃[4]外传看。
晋石崇谓:“汉以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昭君,亦必尔也。”[5]今据右语观之,明言是汉武帝时遣送楚主之事,第推想及于后来元帝朝之昭君,并非坐实掌故,抑亦指伴送者而言耳。乃后人附会,流作丹青,良以佳想韵思,不欲争为必无,致煞风景也。
菽园曰:与胡通婚自古已然,此为汉族欲使外人同化于我之一种手段[6],不如坊间演义小说家言,视为屈辱者也。证以秦惠王时兼并巴蜀,以巴氏为彼土世袭蛮长,许其世尚秦女,此例甚明。[7]考之史传,汉家以女女匈奴及乌孙,其机皆出于自动。匈奴初遣,遵娄敬策,隐寓阴谋;乌孙远行,断匈奴臂,良资军略。汉不自惜,后人乃为之惜耶。抑前昭君而遣者,百馀年间贵主几人,并昭君而遣者,同时奉诏良家有四,至竟事过辄忘,不挂人齿。昭君试以色著,故能倾动一世之感情,引起异时之怜念。石氏齐奴涉思及此,遽欲掠夺姼姼公主[9]之乐队,以给侍宁胡阏氏骆马之间,后人并无非议之者,亦以彼之臆说为凑趣得好耳。
【校注】
[1]“远嫁”句:汉武帝元封年间,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王昆莫。见诗钞卷三《明妃曲》“昔汉”句注。乌孙,汉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2]汍澜:原作“汎澜”,“汎”字误,据《菽园诗集》本改。
[3]“齐奴”句:齐奴,即晋朝石崇。见诗钞卷三《明妃曲》“晋石崇”句注。“齐奴比例”,见于自注所引石崇语。
[4]明妃:《菽园诗集》本作“昭君”。
[5]“晋石崇”句:引语出自石崇《王明君辞·序》。王明君即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故改。
[6]手段:原作“手叚”,“叚”字误。
[7]“证以”句:语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
[8]姼姼公主:姼姼,美好貌。《汉书·叙传下》:“姼姼公主,乃女乌孙。”唐颜师古注:“姼姼,好貌也。”
汉法官仪太认真,女莹玉体亵横陈。剧怜绝代昭君貌,幸未淫思玷秘辛。
两《汉书》屡言,凡为后者均中相法,盖其时宫廷必先令相工来女家相女,而后入选也。明杨慎尝从南方土司家得古本《杂事秘辛》[1]残书数页,刊布之,书中恰有纪载汉廷令女官往相女莹之事,即后来之梁皇后也。其文备疏女体顶踵肩背以及幽隐韶容媚态,刻画唯恐不尽,殊非大雅所宜。或疑慎夙浮艳,彼实伪为此记,以自写其淫思耳。
菽园则谓:汉伶元据妾樊昵口述以著《飞燕外传》[2],实写赵家姊妹见好成帝,纤微必至,语尤佻荡。古来文人好弄笔头,原有此一种著作,初弗计及为造文字孽,唐突西施矣。昭君幸蒙众赦,未被轻薄描摹,而且弹词剧本增饰行述,群加以节烈贞义之名,里巷流传其书,更占胜于《秘辛》万倍。美人固易惹人怜,亦易招人妒。如昭君之萃获佳评于身后,殆由妒之者,同时有尽怜之者,奕载无穷欤。凡怀才沦落、生世不谐之奇士,其亦借鉴于是而少慰乎。
【校注】
[1]《杂事秘辛》:旧题汉无名氏撰。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1488—1559)在序中称得于安宁土知州董氏;又曰:“此特载汉桓帝懿献梁皇后被选及六礼册立事,而吴姁入后燕处审视一段,最为奇艳,但太秽亵耳。”论者多认为颇类唐人传奇,不似汉人作品。
[2]《飞燕外传》:古代历史小说,记汉成帝时赵飞燕与其妹婕妤争宠宫闱之事,颇多猥亵之辞。旧本题汉代伶元撰,书末有伶元序,自称字子予,潞水(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人,官至淮南相。《四库总目提要》称“其文纤靡,不类西汉人语”,应是后人伪托。
杂记徒闻谴画工,须怜描画本难穷。风流独写函光侠,史笔传神竦汉宫。
两《汉书》中均不言元帝诛画工事,惟《西京杂记》有之。此记或传是新莽时刘歆[1]所撰,对于先汉都无忌讳,故颇采异闻。所诛自毛延寿以外,尚有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众。
菽园按:今毛延寿一名特著,殆以唐宋人诗歌屡提及之耳。诗自有体,不能兼叙多人,却便宜了毛氏附传。平心论之,绝艳倾国要从何处下笔,试例诸诗,硕人可画,凝脂可画,倩盼有不可画也。[2]词章家每称汉武“佳侠函光”之言[3],为能状出活美人态度。余谓,武帝尝图李夫人于甘泉宫矣,当时画院诸师之技俩,果能传将此四言与否,亦属疑问。史言昭君之美,见于《后汉书·南匈奴传》,尝以“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一十六言括之。盖持笔也是非范晔悬想之词,乃本于蔡邕、华峤诸家之旧记。[4]蔡等亦必前有所授,故状述自然,直同目接。彼其丰容,即硕人凝脂之代词,而顾景徘徊,又倩盼之注脚也。光明竦动,内外咸俯,传神至此,虽诗言胡帝胡天、如山如河[5]者,亦无以过。画所难传者,文能传之,岂不谅哉。
【校注】
[1]刘歆:刘歆(约前50—23),字子骏,后改名刘秀。西汉著名学者,古文经学的开创者,在经学、校勘学、天文历法学等方面均称大家。历任黄门郎、中垒校尉,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领校天禄阁秘书。与其父刘向合编《山海经》,编撰《七略》等。
[2]“平心”句:语本《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佳侠函光”之言:语出汉武帝《李夫人赋》。见诗钞卷四《佳人》“佳人”句注。
[4]“盖持笔”句: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官员,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历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在被贬为宣城太守期间撰写《后汉书》。《汉书·匈奴传》记载昭君出塞之事甚详。蔡邕(133—192),字伯喈,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多才博学,通经史、善辞赋,精于音律和书法。相传乐书《琴操》系其编著,书中所录《怨旷思惟歌》有昭君出塞的记述。华峤(?—293),字叔骏,西晋学者、史学家。任太子中庶子,又以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博士。他改作东汉官修《东观汉记》,写成《汉后书》,记载从汉光武帝到汉献帝近二百年的历史。该书于西晋末年遗没,现有清人辑佚本。
[5]诗言胡帝胡天、如山如河:胡帝胡天,意即什么是天、什么是帝,形容服饰容貌天神般美丽,后也表示尊敬崇仰;如山如河,意谓稳重如山、深沉似河。语本《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儿抚诸羌过一生,佛香足印礼文成[1]。昭君三十无消息,肠断琵琶阙尾声。
自汉家以大队人马伴留嫁女于外国,浸变夷风,使就华范,历代因之。尤收奇效者,则唐以文成公主嫁吐蕃,即今西藏,盖古之羌族也。文成享国日久,诸蕃敬服,目为观世音转世。蕃人信佛,以观世音为至大之神,一若欧美人崇耶稣为上帝矣。世传西藏供案佛灯,实仿文成履式所造。余尝得其图谱察视之,纤头圆跗,宛然一女鞋也。李氏老妪,何修而得此。
菽园曰:昭君为文成前辈,乃其胡中轶事纪载殊疏。计自复株累单于死时,昭君年华度不过三十二三岁之间,史中竟无下文,岂伊时实已前卒耶,否则何以长此寂寂。吾人读史至此,辄兴有馀不尽之思,而又未尝不叹为缺典也已。
【校注】
[1]文成:即文成公主。文成公主(625—680),唐朝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太宗李世民封其为文成公主;第二年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朝与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在吐蕃,文成公主被藏人视为绿度母菩萨的化身,备受敬仰。
冢草犹瞻翠黛凝,清晨陇首孰同登。史中恨事天边迹,一个明妃[1]一李陵。
汉时疆域较今为狭,王昭君墓在塞外,今属绥远特别区归化[2]城南三十里。归化即归州。其称青冢者,据归州图经言,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云。
菽园谓:昔人哀怜昭君,为此说以留纪念,必如袁子才《随园随笔》[3]之质言。今人有经是地者,亦不甚验也。此语诚认真,但未免太煞风景。又宋牧仲《筠廊偶笔》[4]则言,墓无草木,远望冥濛作黛色,故云青冢。以物理曲用调停,亦近沾滞耳。要之美人如英雄,均为不世出之怀宝,故当其时,一以世态处之,必造成千秋之永恨。菽园每读《汉书》至于李陵、王嫱之已事,未尝不废书而三叹也。陵以扩拓君心,请率五千步卒孤军深入,横挑强胡十万众,武帝不责其面谩而重觊其杀身,是弃之也。嫱以积年悲怨愿与五人者伍,越席自陈诡试绝域大单于,元帝不察其迩言而遽听其远徙,亦弃之也。奇材异质,本为国光,谁实使之沦胥以亡,徒令塞外平添李陵一台[5]、昭君一冢,留供吊古者之永望,不其伤欤!
“嫱”,《前汉书》作“樯”,又作“墙”,古人名喜书同音别字者,此不足异。原字昭君,传至晋初以避司马昭讳,因改称明君。浸复易称明妃,以彼尝为胡地阏氏,则妃之也亦宜。沿用至今,词章家习呼已久,偶施句中,但随音节之安,不与司马家儿讲交道也。
【校注】
[1]明妃:《菽园诗集》本作“王嫱”。
[2]绥远特别区归化: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市旧城。绥远特别区,民国时省级行政区划名。1914年1月设置,1928年改为绥远省,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省会归绥,由归化和绥远二城合并而成,即今呼和浩特市。
[3]袁子才《随园随笔》:袁子才,即清代诗人袁枚。见诗钞卷二《题赠黄郎》“袁枚《随园随笔》”注。
[4]宋牧仲《筠廊偶笔》:宋牧仲,即宋荦(1634—1714),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清代诗画家、政治家。曾任江苏巡抚,官至吏部尚书,后加官为太子少师。性嗜古,富收藏,精鉴赏。著有《漫堂说诗》《西陂类稿》《沧浪小志》等十多种。《筠廊偶笔》为其所著笔记,杂记耳目见闻之事,其中乡野趣事、野史考证,无不涉及。
[5]李陵一台:指李陵台。相传西汉将领李陵降匈奴后,因思念故乡,筑此高台以望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