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时代,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在青年时代,读书固然容易进步,玩乐也是够痛快。简单说一句,青年时代,无论做什么行业,都不难达到出色当行的地步。
固然我们同意“大器晚成”的说法,不过这儿所谓“晚成”,是指准备的时间较长,成名的时间较晚,并不说是青年时期毫无准备,整天束书高阁,好像守株待兔的笨汉那样,期待“晚成”。我承认书本知识仅算是学问的一部分,但它无疑地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书本记载着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经验,读者可以把他们的经验做基础,或者以他们的经验来做参考,然后再加上自己的经验。只有这样,他才有大成就。不然闭着眼睛,漠视前人或时贤的经验,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干一遍,恐怕人类文化永远不会进步。
本来学问没有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完。不过同样的学习,青年好过中年,中年胜似老年。古人早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慨。
青年精力的充沛,这一点谁也知道。最重要的是他不必忧虑家务,可以全力以赴地读书。另一方面,一般中年人也许因为先天不足,后天亏损,到了四十岁左右,已经呈现“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未老先衰的状态。青年一天到晚做不累的事,一般中年人仅做三四个钟头,已经连气也喘不过来。精力的衰退,使他对于人生的前途,从灿烂的金黄色,改为渺茫的灰暗色。
精力的衰退,已经是个很大的负担,最麻烦的就是要谋生。许多人都是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要找到适当的工作来发挥特出的才具,颇不容易。就算你能够找到称心的工作,你还要应付许多意想不到的人事问题。
你瞧,一个中年或老年人,他的精力既不如青年那么旺盛,而他的家庭负担繁重,人事关系的纠纷,简直弄到他没有一刻宁静的心情。在心烦意懒的状态下,连报也懒得看,更不用说要读什么书了。
在旧时代里,中国最有学问的人算是高僧。高僧的生活问题解决,加以他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事的纠纷也减少了许多。他们响应晨钟的号召,天未黎明即起来念经。几部重要的佛典,费了几十年的工夫翻来覆去地朗诵、默念、潜思,只要中等的天资,也可以念出一些道理来。这证明“老大”还能够读书,还能够做学问。不过这种机会并不多,一般人一经离开学校,学问的前途便大受限制。除非他们老早养成读书的习惯,治学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忙里偷闲地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并且懂得充分利用这一分一秒的时间,进步恐怕很困难。
“老大谁能更读书”,这并不是给中年人浇冷水,而是警告一般青年须趁精力充沛,生活无忧,心情宁静的时候打好基础,因为将来开花结子的情形,全看青年所打下的基础的深浅而定。
1955年10月2日于海景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