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给新青年

万物静观皆自得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宋 程颢《秋日偶成》

以上四句出自宋朝程颢(程明道)的诗。最重要的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颇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自都市发达,人口集中后,“静”这个字差不多要销声匿迹了。都市的特色是繁华、热闹、嘈杂、混乱。除富商巨贾、达官显宦外,普通中等以下的家庭,住的是拥挤的陋室,行的是沙丁鱼似的公共汽车,食的是万头攒动的公共食堂。至于办公的地方,有的是轧轧轧的打字机、计算机、电话铃的声音。假如在工厂工作,那隆隆的马达及上下移动的机器的声音,不但震耳欲聋,而且使人觉得又单调又烦腻。

本来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在一种环境下,人类的反应是这样;换了一个环境,他的反应是那样。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撇开“知者”和“仁者”这些名词不谈,我们知道住在山上的人多数爱静,因为爱静,所以他享尽天年。住在海滨的人多数爱动,因为爱动,所以他的生活比较丰富,享乐的机会也比较住在城里的人多了几倍。

“静观”的人一定恬淡寡欲的;一个人能够恬淡寡欲,便不会热衷。庄子就是这么一个人。据史记的记载,楚威王听说庄子的能力很强,特地派人用许多礼物送他,答应请他做首相。假如别的人处在这地位,难免高兴得连眼泪也流出来。可是,庄子却拒绝了。假如他平时对于“静观”的工夫做得不够,我相信他绝不会这么恬淡寡欲。

我常觉得诸葛亮给他儿子那封信里的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他一生最得力的处世南针。生活不够淡泊的人,整天争名夺利,征逐酒色财气,久而久之,把所有抱负都放弃了。态度不够宁静的人,凡事只见个皮相,便沾沾自喜;这种人急于近功,绝没有比较远大的计划。诸葛亮爱子心切,所以他才把平生最得力的秘诀传授给儿子,希望他不致误入歧途。

“静观”不是逃避事实,而是有计划地作“宁静”的准备。到了心平气和的时候,一个人的精神集中,意志如神,凡事比较别人总看得深刻些。事实上,真正能够“静观”的人,他心空如明镜。外物的美丑妍媸,一一可在镜里反映出来。假如一个人的心不够宁静,甚至有些浮动,那么这好像一面蒙尘的镜,摇来晃去,外物再也看不清楚了。

宁静的心情是养生的秘诀。它可以益智,可以延年。整天纷纷扰扰地胡思乱想,白天固疲惫不堪,到了晚上照样不能安眠。这种生活,正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能静观的人,一定能达观,一个人能够把事物的本末先后,表里精粗,是非利害都看透了,他哪里还肯为芝麻大的事情去跟人争执呢?

由环境的宁静,造成心情的宁静;由心情的宁静,把周遭的景物也一一美化了。只有在这情形下,对任何事物,才可尝到优游自得的滋味。

1955年2月6日清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