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广语丝

第二十八 文化开放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新文学已经有了七十年的发展的历史。在这七十年当中,新文学一直是向外国文学开放的。即使在“四人帮”统治的十年间,也通过“内部发行”这样一种渠道,或明或暗地对外开放。那么,最近几年为什么又提出开放的问题呢?按个人揣测,也许是照套了经济建设工作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提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开放,就是向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学开放。在经济上,有人主张全方位开放,就是“全盘西化”;在文化(文学)上,也有人主张全方位开放,也就是“全盘西化”。

怎样开放才是合适的,暂且不谈。经济上如果开放,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哲学、文化(文学)、宗教等等,是否也要同时、同样、同等程度地对外开放呢?很抱歉,事实会非常明确地告诉咱们,这是不可能的。例如在政治上,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多党制,三权分立制等等,咱们就不能接受。文化(文学)上的自我中心思想,个人本位主义,拜金主义等等,咱们也不能接受。

其实就是在经济上,也并不是全方位开放,“全盘西化”的。比如说,用私有制代替公有制,咱们就不能接受;对市场经济,咱们也不能够无条件接受。因此咱们所实行的,就是用计划经济指导市场经济,使后者和前者协调起来。

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当然更不能够全方位开放,“全盘西化”。特别是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潮,也就是现代派的文学思潮,也包括台湾和香港的文学思潮,对不起,咱们决不能照搬过来,无条件地加以接受。这里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对社会主义不利。吸收有益的东西,吸收外来文化(文学)中有益的东西,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的,但这只是借鉴,决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资本主义化。

所以说,叫做批判地吸收也好,叫做有选择地开放也好,总之,不是无条件地开放,或者全盘开放,这样说,恐怕还未必就能够给戴上封闭、保守、排外、义和团、清污分子、闭关锁国等等大小帽子吧?

说来说去,其实也不过就是“排污不排外”的意思,并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不过这句话说来容易,掌握起来却十分困难。因为污和外经常是混在一起的。要排污,外也就一起排掉了,要不排外,污也就一起进来了。这中间,是非标准是很不明确,很难判断的。如前所说,有些人怕污,索性连外都不要,这是不对的,有人爱外,对污也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马马虎虎地任它泛滥成灾,这是更加不对的。

所以,咱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学)必须有主旋律。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文学),港、台的文化(文学),只要对咱们有益的,都可以批判地吸收。一个是主,一个是宾;一个是本,一个是末。如果宾主移位,本末倒置,人走起路来就要像我从前说过的,脑袋冲下,两脚朝天了。不难受么?

一九九〇年二月二十七日,广州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