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沟一说,盛行约十年。它的出处,传说不一。有认为是香港出品的,有认为是从某国引进的洋货,也有认为其实不过是某一个省的土特产。我没有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不敢断定。
有些青年朋友认为,现实生活里面,确实存在这么一条沟。他们相信得这么确凿,仿佛他们当真亲眼看过,亲手摸过,亲脚走过似的。据说那条沟是根据年龄划分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跟七十年代的旧一辈之间就有沟,跟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或者更以前的年代的更旧一辈,就不用说了。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九十年代的更新一辈,或二十一世纪初的更新一辈,跟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之间,也必将有沟。这样沟沟不已,势必遍地都是深沟,而且据说都是无法填平,不能逾越的。这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封锁八路军,或许很有用处。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民来说,实在是妨碍交通,太不方便了。因此我对于仅仅按年龄来划沟的高见,实在有点怀疑。
咱们从历史上的许多事实来看,既不能证明青年人的思想行为和壮年人、老年人的思想行为必然存在着矛盾和对抗,也不能证明青年人的思想行为一定比壮年人、老年人的思想行为更加正确、更加接近真理。举个例子,拿鲁迅先生(即便是人,不是神)来说吧:当他是一个青年的时候,他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他和当时的一些壮年人、老年人像康有为、梁启超、章士钊诸先生之间,是存在着代沟的;可是他跟同时代人像陈西滢、梁实秋、张资平诸先生之间,也存在着代沟,甚至跟他的亲兄弟周作人之间也存着代沟;后来他成了老年人,和有些青年人像苏汶(即杜衡)、叶灵凤、杨邨人、徐懋庸诸先生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代沟。他和老年人、壮年人、青年人之间都存在着代沟,并且都是他代表着真理,而其他那三种人都代表着谬误。由此可见,仅仅用年龄来划分代沟实在是不敢恭维。
再举个例子,拿个人经历来说吧:鲁迅先生比我整整大了二十七岁。他去世的时候,我的年纪才刚刚是他的一半。由于他热心帮助咱们青年人,扶掖咱们,教导咱们,带领咱们到什么地方去战斗,告诉咱们跟什么东西去战斗,所以我一直尊敬他,爱戴他,拥护他。现在回想起来,我俩年纪虽然相差几乎三十年,可是我俩之间从来没有发现过什么沟壑的痕迹,连一点坎坎儿的痕迹也没有。
举第三个例子,拿这次搞动乱、暴乱的青年头头们来说吧:他们跟老一辈革命家,壮年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存在代沟,恐怕是在所难免的了;然而他们跟那些支持、怂恿、挑拨、操纵他们的,那些有胡子的,比他们年纪大二、三十岁的先生们之间,甚至跟那些白头的,比他们大三、四十岁,五、六十岁的先生们之间,为什么又不存在什么任何形式的代沟呢?
这最后一个问题,我不必明说,亲爱的读者想必早已一目了然了。
建军节六十二周年后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