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年八十六。)
黄宗羲,字太冲,号黎洲,又号南雷,余姚人。父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庄烈帝即位,黎洲年十九,袖长锥入都讼冤,至则魏阉已磔死,锥夙与忠端仇者,又锥杀狱卒。归,益肆力于学,师事刘蕺山。时越中承周海门之绪,援儒入释,姚江之绪大坏。黎洲约吴越高才生,力摧其说。时蕺山专言心性,而漳浦黄石斋兼及象数,人比之程、邵两家。黎洲曰:“是开物成务之学也”,乃出所学律历诸书相质证。弟宗炎、宗会,並负异材,黎洲自教之,有东浙三黄之目。明末,尝纠合志士,举义兵以御清兵,且至日本乞援师。事不成,归后奉母返里门,肆力著述。复举蕺山证人书院之会,从之请学者数百人。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不读,但从事于游谈。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又谓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读书多而不求于心,则又为伪儒矣。故受其教者,不堕讲学之弊,不为障雾之言。其学盛行于东南,时有“南姚江、西二曲”之称,二曲者,李中孚也。说者谓黎洲之学,以濂洛之统,综会诸家,横渠之礼教,康节之象数,东莱之文献,艮斋、止斋之经术,水心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自来儒林所未有也。清世屡征不起,平生著述甚富。尝辑《宋元儒学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门户;又著《明儒学案》,为明三百年理学之薮。又著《易象数论》,力辨《河》《洛》方位图象之非,其余不可胜纪。有《南雷文定》《南雷文约》。其《明夷待访录》与《留书》,则言王佐之略。顾炎武见之曰:“三代之治可复也。”[1]
黎洲本蕺山高弟,故亦宗阳明之学,而以慎独为入德之要。慎独者,即所明致良知之功,故《明儒学案》力主阳明良知之论,亦见其渊源所自也。然尝辨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为非,又驳王龙溪性本空寂,随物而有善恶之说。盖黎洲意在致用,故不喜空虚之谈,而归重于实践也,故以修德为心学之本。其《明儒学案》序曰:
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港。夫先儒之语录,人人不同,只是印我之心体,变动不居。若执定成局,终是受用不得。此无他,修德而后可讲学,今讲学而不修德,又何怪其举一而废百乎[2]![3]
盖能悟达心之本体,则充塞天地皆心,万物万殊,悉归一心。先修德后讲学,则陆王之教义然也。所云诸家语录不同,可以证心体之变,若执而不化,则有碍实践之受用,所见尤卓。其论政治,如《明夷待访录·原君篇》,以“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4]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5]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6]使天下释其害。……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7]。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8]又《原臣篇》谓“我[9]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10]当时国家观念未明,而黎洲之言,已能如此,可为特识矣。
* * *
[1] 按:如上黄宗羲生平,参见《清史稿》第四十三册第13102—13106页;《黄梨洲先生事略》:《国朝先正事略》下册第802—806页;《梨州先生神道碑文》:《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十二册第1—14页。
[2] “盈天地”至“废百乎”,诸本皆同《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七册第3页。《明儒学案·原序》(《四库全书》第457册第3页)、《明儒学案序》(《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7页),文多异同,作“盈天地间皆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穷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不几于义外乎?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夫茍工夫著到,不离此心,则万殊总为一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也。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剿其成说,以衡量古今,稍有异同,即诋之为离经畔道,时风众势,不免为黄芽白苇之归耳。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涔,莫不昼夜曲折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於海而为一水矣。使为海若者,汱然自喜,曰:‘咨尔诸水,导源而来,不有缓急平险、清浊远近之殊乎?不可谓尽吾之族类也,盍各返尔故处!’如是则不待尾闾之泄,而蓬莱有清浅之患矣。今之好同恶异者,何以异是?”
[3] 《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七册第3页。
[4] 诸本此处皆有“君”,衍。据《续修四库全书》第945册第466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一册第2页删。
[5] “而”,诸本皆无,脱。据《续修四库全书》第945册第466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一册第2页补。
[6] 同上注。
[7] “公”,诸本皆同《续修四库全书》第945册第467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一册第2页作“大公”。
[8]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一册第2页。
[9] “我”,诸本皆误作“人”。据《续修四库全书》第945册第468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一册第4页改。
[10]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一册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