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十章于成龙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康熙时期,社会趋于安定,扫除了前代明朝的一些积弊,居官清廉者不断出现。于成龙1与张伯行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著名清官,被人们赞为“江南第一清官”,“天下廉吏第一”。

1康熙时有两个于成龙,一为山西人,一为直隶人,皆以居官清廉、勇于任事而受到朝野称道。时称前者为“老于成龙”,后者为“小于成龙”。本篇即指“老于成龙”。

第一节勇于任事

于成龙,字北溟,别号于山,山西永宁(今离石县)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八月二十七日,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乡绅之家,从小就受良好教育。崇祯十二年(1639),二十三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仅得个“副榜”贡生2。清顺治十八年(1661),进京备选,授广西省罗城县令,3始登仕宦之途,这年,他已四十五岁。

罗城位于广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万山峻岭,沟谷纵横,虎狼昼行无忌,四时毒雾迷天,瘴疠盛行,北方人视为绝境。加之瑶、僮(壮)等民族杂处,语言不通,纠纷时起,很难治理。于成龙受命时,罗城县几经战争蹂躏,已残破不堪。显然,把这个最荒凉、最贫穷而充满了危险的地方交给了于成龙治理,亲友们都为他担心。他却不以为然,说:“君命也,独不闻义不辞险耶!”1行前,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2于成龙明知前途多艰,仍毅然接受任命。他辞别泪流满面的母亲和妻儿,跨上一匹驴,带了四名仆人,离家上任。他涉历重重险要,行程六千余里,终于来到了罗城,只见遍地蒿草,荒无人烟,瘴雾弥漫,群山隐现。县城仅有六户人家,城无寸墙,衙门仅是茅屋三间,门窗皆无。他一到,马上砍篱棘,插地为门,在院中积土,当作几案,旁边挖坑做饭,炊具只有一锅一盆。

于成龙到任后,就实心做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天召吏民来“从容问所苦”,宣谕朝廷慰抚之意。在当时情况下,召集流亡百姓,保护他们安居,不再受战争袭扰,特别是打击盗匪的抢劫活动,使他们安心生活,就成了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发现有抢劫、盗窃等事件发生,立即命随从侦破,审讯属实,迅速做出处理。经此不断打击,抢劫、盗窃以及危害百姓的不法事明显敛迹,地方渐获安宁,百姓也开始安下心来。

与罗城邻近的瑶族头人酋长,经常到罗城一带杀掠,成为当地百姓一大祸患。于成龙到任后,组织一支乡兵,将其击退,追剿残敌,欲一举捣毁其巢穴。瑶人酋长非常害怕,发誓再也不敢侵犯罗城境。于成龙这时才下令停止进兵。百姓免去年复一年的惊恐,更安心于生产,专力耕耘。1他体恤当地百姓疾苦,屡次请求上司放宽徭役的规定,减轻他们的负担,还想尽办法,从内地运进当地百姓急需的食盐,解决了人们生活的一大难题。诸事稍有头绪,他便兴建一处学宫,开展文化教育,培养人才。他创设了一座“养济院”,救济衣食无着、无亲故的贫穷人和无人侍养的老人的生活。于成龙面对现实情况,什么该办,什么该废,他都一一清理落实。原先一个残破毫无生气的罗城开始变得富有生机。

于成龙在罗城七年,全县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他与当地百姓也结下密切关系,受到他们的爱戴,亲“如家人父子”2。在每次缴纳田赋时,他们总2熊赐履:《于公成龙墓志铭》,载《碑传集》卷65。

3戴震:《于成龙传》及熊氏《于成龙墓志铭》载成龙于顺治十三年任罗城县令。误,应为顺治十八年。1熊赐履:《于公成龙墓志铭》。

2《国朝先正事略》卷7《于清端公事略》。

1戴震:《于清端传》,载《碑传集》卷65。

2《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详见陈廷敬《清端于公传》,载《碑传集》卷65。留出数钱放到于成龙的案桌上。开始,于成龙不明白他们的意图,便问此为何意?他们说:“阿耶(同爷)不要‘火耗’,不谋衣食,宁酒亦不买耶?”3于成龙十分感动,仅留下够买一壶酒的钱,余钱全部退回。他的生活十分清苦,他的四个仆人忍受不了,有的离他而去,有的受瘴疠之害而死。罗城人很同情于成龙,每天早晚都去给他请安。有时还凑些钱献给于成龙,说:“知阿耶苦,我曹供些少盐米费耳。”他笑着回答:“我一人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一如我受也。”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有一天,于成龙家人来探望他,消息很快传开,罗城人高兴得奔走相告:“阿耶人来,好将安家去。”他们以为于成龙家人来此取钱,作生活之用,而于成龙一定缺钱,于是便凑了不少钱献上去。他婉言谢绝,笑着说:“此去我家六千里,单人携资,适为累耳。”让大家都回去。罗城人跪伏地上,感动得痛哭流涕,于成龙也忍不住跟他们一起哭了。最后还是不受他们的馈赠,劝他们把钱都收回去。1于成龙在罗城的政绩受到总督卢兴祖等人的赏识,向朝廷作了报告。康熙六年(1667),朝廷下达新的任命,提升于成龙任四川合州知府。这年,于成龙已经五十二岁了。罗城人得知他将要远调四川,倾城出动,都拦在路上,失声呼号,哭着说:“耶今去,我侪无天矣!”在于成龙起程之日,罗城人追送数百里,痛哭而回。有一个瞎子不肯回去,于成龙就问他为什么不走。瞎子说:我算计您袋中公费不够一千里途中用。我学过算卦,有这么点本事可以沿途挣点钱,以备不足之用。一席话,说得于成龙心里热乎乎的,就把他留了下来。由于阴雨连绵,在路上一再耽搁,钱也花尽了,多亏瞎子挣回些钱,做了路费,才使于成龙抵达合州。2合州这个地方,生活很困难,与罗城相比,也不差上下。这里经过明末农民战争、清兵进川,当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背井逃亡,州城仅剩下百余户人家。一年收缴正赋仅十五两白银,而供役相当繁重。于成龙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经济。他把一切不合理的规定和明朝遗留下来的弊政统统废除,招集百姓开垦荒芜土地,由当地官府贷给种子和耕牛,迅速恢复生产。他上任才一个来月,百姓纷纷迁回合州,骤增至千户。

不久,于成龙又被调到湖广黄冈(今湖北黄冈)任同知,驻岐亭。这里一向多盗,甚至白天公然行抢,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制止,闹得人心惶惶,生活不得安宁。于成龙意识到,此事关系到百姓生计,决定从捕盗入手,整顿州治。他首先招抚盗首彭百龄,赦免了他的罪过,令其捕盗自赎。他还不顾危险,亲自装扮成一个乞丐,打进盗贼之中,每天给他们打扫庭院,暗中观察他们的行迹。他住了十余天,完全掌握了他们的罪证,就脱身逃走了。他回到衙门,集合健壮捕快,亲自率领他们前去捕捉,一举将他们全部逮捕,审问完毕,将有血债的人处以死刑。经此打击,残余盗贼胆战心惊,纷纷逃离岐亭,地方从此获得安宁。

于成龙于公事之余,改穿便装,打扮成普通百姓装束,深入到各村堡,3民人纳税赋,多系碎银,而官府须将此加火重炼,制成重量规格一致的银块,便于存储。在重炼中银有所损耗,故规定缴税须将其损耗之部分也计在内。此项银即称火耗银,当地官皆以多加此项银两以饱私囊。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1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2以上见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访查案件,体察民情,举凡当地情况,无不了若指掌。论事决是非曲直,办案依刑律,都准确无误。于成龙在黄冈的政绩,受到湖广巡抚张朝珍的器重,把他作为良吏向朝廷推荐。

康熙十三年(1674),于成龙再调任武昌知府。这时,正值吴三桂发动叛乱,叛军已推进至湖南境内,逼临长江南岸。局势变得非常严重。朝廷全力应付叛乱,所在地方官率当地军民配合清军同叛军作战。于成龙驻地武昌处长江中游,是一战略要地。他作为武昌知府,自然负有守土之责,并参加了平叛的实际斗争。康熙帝命平叛大军攻取军事重镇岳州,成龙的任务是为大军造一座浮桥,以保证大军顺利进军。但浮桥刚造好,恰遇上一场山洪爆发,将浮桥冲垮。此事关系重大,上司追究责任,将于成龙免职。

但是,于成龙很快又得到立功的机会。吴三桂在湖北各州县散发反清檄文,引诱清地方官吏投降,凡投降叛军的都给予任命札书。如麻城、大冶、黄冈、黄安等地占山为王的武装力量都响应吴三桂,倚山结寨,树起叛军的旗号。大冶县逃犯黄金龙、大盗周铁爪、原于成龙手下捕役刘君孚等人相互勾结,推邹君升为首,接受吴三桂伪札,占据曹家河公开叛乱,威胁清军后方。湖广巡抚张朝珍知道于成龙任黄冈同知时很得民心,就令他前去招抚。于成龙侦知刘君孚虽然叛变,尚犹豫动摇,首鼠两端,便决计先招抚他。成龙兼程前往曹家河叛兵营地,离此十里,寻地投宿。他立即发布通令,凡自首者皆免罪。叛兵看到成龙的通令,纷纷投顺,日以千计,都免于处罚。与此同时,于成龙派遣当地乡官向刘君孚当面传达他的爱护之意,约定只要投降,就予以赦免。接着,他骑上一匹黑瘦的马,只带随从二人,“张盖鸣钲”,直接去刘君孚的住处,呼唤刘君孚出来见面。刘君孚一见于成龙,拜倒在地,接受招抚。当即有数千人跟随刘君孚投降。于成龙令他们分区保护地方,并挑选精壮,命他们征讨叛军。黄金龙在曹家河无法立足,逃到纸棚河,与首领邹君升企图保住山寨。于成龙督率新降的精壮兵尾追不舍,终将邹君升与黄金龙活捉,把他们斩首处死。1张朝珍得到捷报,大喜,马上向朝廷奏报:“武昌知府于成龙等,督率官兵堵截,擒杀贼首,胁从余党,俱已安插。”康熙帝令“下部议叙”2。批准张朝珍恢复于成龙职务的请求,提升他任黄州知府。

继收抚刘君孚,擒斩邹君升、黄金龙之后,于成龙又以巨大的勇气和深思熟虑的谋略,一举平息“东山贼”的叛乱。永宁乡何士荣、阳逻陈鼎业、石陂刘启业、泉畈鲍世庸与漏网的周铁爪各起兵数千人反清,号“东山贼”,他们依附吴三桂叛军,其中何士荣还受封为游击,纠结这几股叛兵,同清军对抗。他们遥与湖口、宁州诸土贼配合,图谋黄州。这时,各镇清兵大部进入湖南,屯驻荆州、岳州,与吴三桂主力对峙。而湖北地方空虚,黄州又为诸贼包围,形势危险,州中官吏主张退保麻城。于成龙不同意,说:“黄州,七郡门户,我师屯荆、岳,转运取道于此。弃此不守,荆、岳且瓦解。”誓死固守。1他召集乡勇二千人,派遣黄冈知县李经政进攻阳逻,擒获陈鼎业,处死。何士荣率叛军自牧马崖分两路进犯。于成龙派千总罗登云率千人当东路,他自率一部当西路。又令千总吴之兰攻击其左翼、武举张尚圣攻其右翼,1以上见《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详见戴震《于清端传》。

2《清圣祖实录》卷49。

1《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

他则攻其中坚。战斗非常激烈,千总吴之兰牺牲,叛军得势进逼,乡勇被迫后撤。在此危险的时刻,于成龙一马当先,冒着矢石,向叛军冲去。他一边疾驰,一边对千总李茂升说:“我死,汝归报巡抚!”茂升被于成龙敢战敢死的精神所激励,率部奋力迎战,越战越勇。这时,张尚圣自右侧出叛军之后,与于成龙、李茂升合军夹攻,叛军大败,活捉何士荣。于成龙乘胜进军,收复泉畈。前后激战二十四日,“东山贼”被全部歼灭,叛军首领何士荣被押送到巡抚张朝珍处,斩首示众。2张朝珍对于成龙勇平叛乱,保卫地方极为称赞,写成详细奏文,向朝廷报捷,力陈于成龙平叛之功。这件事给康熙帝留下了深刻印象,至数年后,即康熙二十年,于成龙进京陛见时,康熙帝还特别问起他在黄州任剿抚叛军的事,深表赞赏。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从黄州知府升任黄州江防道。次年,再升至福建按察使。成龙每在一处为官,必得当地百姓爱戴。当调任他去福建任按察使,广大士民一再恳请将于成龙留下。在他离去之时,蕲黄及周围邻郡人“沿岸遮送至九江”,数万人“哭声与江涛相乱”,成龙也感动得流泪,目不忍视1。不久,成龙又调任布政使。康熙十九年,升任直隶巡抚,第二年,再升至江南江西总督。2这时,他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成为朝廷的一员封疆大吏,地位显赫。

尽管于成龙官越做越大,但他勇于任事的锐气不减,仍以重民命为宗旨,关注民间疾苦,尽自己权力所及,不断为民请命。当郑成功入据台湾后,朝廷严行海禁,封锁郑氏与沿海人民的来往。地方官吏动则以“通海”之罪,随意逮捕沿海渔民,株连数千人,皆判处死刑。于成龙此时正在福建按察使任上,而康亲王杰书率军驻福州,维持耿精忠乱后的社会治安。于成龙便去见杰书,力陈“通海”各案所涉及的人多是平民,应予释放。但地方大吏们以案已定,不好更改,感到为难。于成龙声色俱厉地用手一指庭堂中被审的妇女儿童,说:“此曹皆何辜乃撄斧锧?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缄阿从事!”3杰书久闻成龙盛名,此时听了他的慷慨陈词,“悉从其请”,使千百无辜百姓得以活命4。

清军入福建,平耿精忠之乱,乘机劫掠很多良民子女为奴婢。于成龙从各方面集资,用这笔钱把他们都赎出来,各归自己的家乡。因为岁数太小而一时不能归家的,就把他们集中到衙署中养起来,达千余人,过一段时间,用船把他们送到父母或亲戚家。1当于成龙一到直隶巡抚任,就训诫所属各州县不得私加火耗银,馈赠上司。私加火耗银,是当时官吏搜括民财的一个重要手段,实为清初的一大弊政。他们任意私加火耗银,除了自己贪占,还拿出一部分,进献给上司,以图保官和升官。农民大受其害,怨声载道。成龙起自基层,洞悉官场之弊,特制定法令予以严禁,并约束各级官吏相互监督,不许挟嫌告讦。他上疏请求严定处分办法,康熙帝批准执行。22《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参见《国朝先正事略》卷7《于清端公事略》。1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2《清圣祖实录》卷99。

3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4《国朝先正事略》卷7《于清端公事略》。

1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2《清圣祖实录》卷93。

于成龙在总督任上,年近七十,以很大的魄力“革加派,剔积弊”,每天办事常常是通宵达旦,而不知疲倦。他继续保持深入民间调查的习惯,常穿便服,独自一人到各处体察民间疾苦,考核属吏的表现。3他为官二十余年,一向清廉任事,不改初衷,贵在始终,这在封建主义时代的官吏中颇为难得。3《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

第二节 清苦克俭

于成龙从为官的那天起,终其仕宦生涯,他的生活一直是很清苦的,克勤克俭,以澹泊为乐。他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哪级官位上,都未尝有丝毫改变。

于成龙在罗城县长达七年,这段时间是他为官的三分之一,他生活在一个极其艰难的环境,却与当地百姓同甘共苦,不贪不占,将生活保持在最低的水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自黄冈同知任上及以后,他从穷乡僻壤逐渐迁向繁华之地,从破败的小县城迁至生活优越的大都市,他的政治与社会地位也迅速提高。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官职不断地提升,但是,他的生活却一如既往,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

于成龙远离家乡,长期在外做官,职务频繁变动,从不携带家眷,独自一人生活,一切从陋从简。他从黄州江防道前往福建上任按察使,快要开船了,他催仆人上岸买萝卜,多达数石。船家不解地问:“这是贱物,买这么多干什么?”于成龙说:“我沿途吃饭,全靠这些东西,还可以压船呢!”1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康熙帝因于成龙“在直隶居官甚善”,“特简任江南总督”2。按朝廷礼制,像于成龙这样的大员上任,沿途必有相应的接送,而他自己也要携带差役、随员一大批,以显示其崇高的地位和权威。但于成龙从河北到南京,一切排场和仪式全免,事先不做任何通知,为避免走漏风声,他不打扰驿站,不住沿途专设的公馆,而是自找宿店,自雇一辆驴车作为交通工具。正巧他的幼子来了,便陪他去上任。他身上仅带了制钱数十文,供沿途投宿之用。

南京方面,已知朝廷旨意,于成龙即将到任。各级官吏早已听说成龙为官清廉刚正,很敬畏他,又想巴结他。因此,至到任之日,都出城远迎。可是,直等到中午,还不见人来。正在猜疑不定时,巡逻的差役报告说:于总督早已单车入府了。于是,群吏争先进献宴席、各色礼物。成龙一概回绝,弄得一城官吏不知所措。

于成龙日常食用极为简陋,“日食粗粝”,“佐以青菜”。对他来说,最好的菜要算豆腐,他每天早晨,从市场上买回二斤豆腐,足够一日之用。在他的餐桌上,从无鸡鸭鱼肉,“终年不知肉味”。1江南人传为“于青菜”。于成龙喜欢半夜饮酒,每次以半壶为限,其价钱不过五厘钱而已。他在湖北做官时,长子前来探望。儿子要回家时,成龙才买了一只腌鸭,只切了一半给儿子,供作途中食用。这些事传开,人们给他编了一首歌谣:“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归割半鸭。半鸭于公过夜钱,五厘酒价何处拈。”2南方人有喝茶的习惯,他的仆人也习以简朴,每天采摘衙门后院的老槐树叶当茶饮用。天长日久,槐树叶子都被采光了。他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严格要求,从不准穿华贵的服装。他的子女冬天穿民用的褐衣,或木棉袍,未曾穿过一件珍贵的裘衣。3他到了江南总督任上,虽然官位显赫,收入增多,可他的生活还是那1熊赐履:《于公成龙墓志铭》。

2《清圣祖实录》卷116。

1熊赐履:《于公成龙墓志铭》。

2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3熊赐履:《于公成龙墓志铭》。

么清苦,每天食用依然是粗食、青菜。遇有荒年,他继续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日以屑糠加少许米做粥喝。即使家属探亲,或客人来,也是以此粥相待。他说:“如法行之,可留余米赈饥民也。”4于成龙轸念饥民之心,并非说说而已。江南习俗侈丽,讲究吃穿玩乐,特别是那些豪强地主、贪官污吏,竞相追求,大肆挥霍,从不顾及百姓的苦难死活。于成龙决心改变这种风气,他从自己做起,率先示范,大力倡导节俭。食用简陋,连他居住与办公的总督衙门也是如此。堂堂的总督府,空空荡荡,无一奢侈之物。据亲眼见过的人说,“几案间蛛丝鼠迹”,一个竹笥,装有他的朝服一件,一只锅,备烧饭用,再有文卷书册数十束,“此外都无一物”。他的同僚以及满汉大臣们都不得不叹服:“于公清苦天下第一也。”1他自己做出榜样,便制定具体条例,严禁奢侈的各种表现。在他的倡导与强制下,“相率易布衣”,士大夫家减舆从,去排场,仪仗从简,毁掉涂有各种颜色的华丽装饰,婚嫁不用音乐。他到任才几个月,“政化大行”,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改变,有些豪族巨猾被迫携家远避。2于成龙为官清廉之名,朝野上下皆知。康熙帝对他十分赞赏。康熙十九年十月,这位英明的皇帝对大学士们说:“居官者,宜以清廉为尚,官皆清廉,百姓自得遂其生矣。今朝臣有如于成龙之清者否?”3他把于成龙作为居官的榜样,让他的臣属们仿效,同时,要以于成龙为标准,去鉴别官吏的好坏。次年二月,康熙帝在懋勤殿第一次接见于成龙,称赞他说:“尔为今时清官第一,殊属难得。”又问起当年在黄冈剿抚“土寇”叛乱之事,再询问他的属吏中有无清廉的人,于成龙当即推荐知县谢锡兖、同知何如玉、罗京等人清廉。康熙帝又提到在此之前于成龙参劾知县赵履谦是正确的。于成龙回答说:“赵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而参之。”康熙帝很满意,最后说:“为政之道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为多。且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之。”1接见后,特赏赐钱物、良马,以示鼓励。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成龙已六十八岁。康熙帝调江苏巡抚余国柱任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任湖广总督,命成龙兼任江苏与安徽两巡抚事。不久,于成龙因病不治,至四月十八日死于任所。各将军、都统等地方大员及同僚、属吏都前来瞻仰遗容,只见室中空荡无物,仅在床头放着一个陈旧的方形竹制容器,里面装有一件绨袍,还有几只瓦罐,有的盛了一点粗米,有的盛了盐制的豆豉(此为大豆发酵后用盐泡制,供调味用)。仅此数物而已。2于成龙逝世的消息一传开,江宁(南京)市民百姓罢市,聚在一起痛哭,家家绘图像供奉祭祀。每天有数百、千人拥至衙舍哭拜,以至衙舍内外拥挤不堪。康熙帝得报,赐祭葬,根据他生前的为人和节操,谥“清端”。3于成龙逝世不久,内阁学士席(或写作锡)柱自福建、广东查勘海界回4《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

1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2《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

3《清圣祖实录》卷92。

1《清圣祖实录》卷94。

2《郎潜纪闻》卷3。

3《清圣祖实录》卷115。参见《于公成龙墓志铭》。

京复命,康熙帝还问到于成龙在江南居官时的表现。席柱以自己耳闻目见,如实作了回答。他说:“臣过江南,人俱说于成龙居官甚清。但因轻信,被属员欺罔。”康熙帝说:于成龙到总督任上,听说“居官不及前,变更素行。至病故后,始知其居官廉洁,甚为百姓所称。或于成龙素行梗直,与之不合者挟仇谗言,造作属下欺罔等语,亦未可定,是不肖之徒见嫉耳。”说到这里,康熙帝不禁感叹:“居官如于成龙者有几!”4于成龙去世的同年十一月,康熙帝巡幸至江宁,召见江宁知府小于成龙,勉励他说:“务效前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无负朕优眷之意。”1他又对大学士等人说:“朕博采誉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2康熙帝回到北京,仍追念于成龙一生劳绩,于十二月,特加赠太子太保,荫一子入监读书。3至雍正时,准于成龙入祀“贤良祠”。

4《清圣祖实录》卷116。4991《清圣祖实录》卷117。

2《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

3《清圣祖实录》卷118。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