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用功的目的是在发明己躬大事,悟彻本觉心源,并解开一切众生无始来的生灭、垢净、圣凡、增减等情见的死结,而复归自在无碍、寂灭无为的本元心性。但禅宗之开悟与否,须视疑情之能否现前而定。如果疑情现前,早晚必得开悟;如不现前,则开悟无期。唯疑情之是否现前,端赖平常所做的功夫,是否亲切绵密而有进步,所以吾人参禅欲求悟明心地者,须急切地抱定话头,把牢疑情,自不难有了当之时期也。
甲,真疑现前
参禅人在话头上,照顾得绵绵密密、清清朗朗,不为昏散境界所动,他照顾话头的功夫总算有了得力处。如果在二六时中,行也参、坐也参,功夫不打失走样,也不杂用其心,这便是疑情有了着落处,久之,定有疑情发起。但此处不可停滞呆板,保守不前,见有一丝丝疑情现前,便认为是功夫得手,更无余事,这是错误的。此时必须要活活泼泼地参将来、疑将去,亲亲切切地参将去、疑将来,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虽遇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也务要保持疑情不失,丝毫放松不得。此时话头与疑情成为二而一,一而二,纯然一体,不可分别的东西,梗塞在行人心中,吞不下,吐不出,长时如此,乃得到真疑现前。否则,稍纵即逝,功夫便不能进步,如仰山古梅禅师说:“将本参话头提将起来,疑来疑去,拶来拶去,凝定身心讨个分晓。”这便是对参话头起疑情,用功夫的明确指示。功夫更进一步,便是疑情结成一团,打成一片,不参自参,不疑自疑,动静恒一,寤寐一如,从朝至暮,彻头彻尾,只有这个疑情在。古人所谓:“到此时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不分人我,忘却身心。等同铜墙铁壁,无针缝之隙可入;恰似足立千仞,无半步之地可移。”到此疑情甩不开,放不落的境界,你不找它,它不离你,彻天彻地,只此一疑,这便是真疑现前的境界。此处又名黑漆桶子,又名疑情团子。一旦功夫相应(因缘成熟,瓜熟蒂落),磕着碰着,打破疑团,桶底脱落,㘞地一声,翻过身来,抓着娘生面孔,亲见自己本来,这才是开悟境界,到家消息。
此节所说“真疑现前”与“开悟境界”,本是方便之谈。其实此处功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用口说得出来的境界,更不是用笔写得出的东西,但本书既定名为《学禅方便谭》,不妨方便谈谈作个参考。
但此处有个简别,有等禅和,不知此处所说“真疑现前”的境界,完全是由行人日用寻常的功夫逼拶至此,如香林禅师说:“老僧三十年不杂用心,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不是一般狂慧禅者,尚未用上三天功夫,凭着自己的臆想,或是看了几则公案,便妄自夸大,以为自己的功夫到了如何程度,见着人便乱通机锋,这是禅宗切忌之事。又有一类钝根者流,不了解此处所说真疑现前,乃从自心功用,逼拶出来的境界(非下一番苦功不能到此),而乃误听人言,谓此种境界,如何神秘微妙,如何能致开悟之境,反将自己生灭念头上所起的一种相似疑情,当着是真疑现前。这是天大的错误!因为真疑现前,必有悟处,古人云:“行到山穷水尽处,自然有个转身时。”若是生灭念头上所起的疑情,纵使功用相应,犹似是而非,乃属光景门头之事,并非真正无漏功用,所以古人说:“须将真金多勘验,莫把鱼目混珍珠。”
又有一类狂慧者,于所见所闻之中,得知吾人六根门头,有一个无位真人,在那里放光动地,便以为日用寻常能见能闻的这个,即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不须另起疑情,更不肯死心踏地做功夫,这是大错特错的见解!须知他所知的“无位真人”和“本来面目”是属于知解一边的事,并没有亲证实见到,所谓光景门头之事,法尘分别影事,距明心见性尚隔一重须弥大山。极而言之,这等人将识神当作真的本来人,哪知起惑、造业、受报的也是他,如楚石琦禅师说:“以为认得能嗔能喜能见能闻者,便是一生参学事毕。我且问你,无常到时,烧作一堆灰,这能嗔能喜能见能闻的什么处去也?”所以古人亦说:“修道之人不识真,只因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当作本来人。”又洞山禅师亦呵斥此等人,不肯用功的错误云:“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恰似入京朝圣主,只到潼关即便休。”这都是叫我们认清真妄,奋志前进,不可停滞之意,学者于此,切须留神。此处再引于頔参紫玉公案作证:于頔刺史问紫玉禅师:“如何是佛?”紫呼:“于刺史!”于公应“诺”。紫玉云:“更莫别求。”于公似有省悟。药山禅师闻之云:“可惜一位于刺史,活埋向紫玉山中。”后于刺史赴药山处求教。药山亦呼“于刺史!”于复应“诺”。药山云:“是什么?”于自此彻悟。
乙,悟境浅深
疑情是功夫的过程,开悟方是功夫的最后阶段。功夫的过程,在前面各章,都已述过。此节所说正是开悟的境界,但有浅深不同的差别,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有疑必悟,不疑不悟”,由此即知“无疑不是功夫,有疑必然开悟”。如果真的疑情现前,并不须要很久,即有悟处可见,或于一二枝香,通个消息,得到一知半解的悟境,或于一二日内,得个歇处,亦能于向上一着,有个相应的照会,但因所见不彻,所悟不深,并非大悟之境。如疑情打成一片,结成一团,在三五日内(或十日半月)忽然磕着碰着,打破疑团,爆地一声,透得关来,便是打破本参的境界。更于三五个七日(或于一二月不等)忽然桶底脱落,翻过身来,管取惊天动地,从此撤去藩篱,斩断葛藤,露出自心天真,还我本来面目,光灿灿,赤陀陀,不见一物,不少一法,是为大彻大悟之境。古人云:“上与诸佛同体,下与众生同根,今日始知根之与体,亦了不可得。”又云:“从此识得娘生面,更不与人作怨亲。”又云:“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这都是说的此处开悟之境。但此事说来容易,实际行之甚难。从前有位善知识说,他做了十五年功夫,还不能得个入处,后来发愿,十年不出禅堂门,功夫才用到壁立万仞;再又五年,方得打破黑漆桶子。又长庆禅师二十年来,坐破七个蒲团,一日卷起门帘,方才忽然大悟,乃说偈曰:“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子看天下,有人问我是何宗,拈起拂子擘口打。”这亦是说的开悟之事,颇非容易,凡我同参,各自努力。又上面所说开悟之时间的长短,乃是随各人宿世善根与今世用功情形而定,并非有固定开悟之期限,希阅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