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四十四章回回诗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明代回回有不少诗人,其中以丁鹤年最负盛名。金大车在南京,锁懋坚在杭州,马继龙、闪继迪等在云南,也都享有令誉。

1本文采自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卷二八、二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一节丁鹤年及赛景初等

丁鹤年

丁鹤年(1335—1424),号友鹤山人。曾祖阿老丁、曾叔祖乌马儿是元初西域巨商。元世祖西征时,财力匮乏,阿老丁、乌马儿兄弟把全部资财奉献,并从军。元朝以功授官,阿老丁年老不愿仕,特赐田宅留京奉朝请;乌马儿擢道宣慰使,后拜甘肃行中书省左丞。其祖苫思丁累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其父职马禄丁,四十岁始入仕任临川县簿,后迁武昌县达鲁花赤,性豪迈,有惠政,解官之日百姓为之建“种德堂”,并请求留居武昌,遂为武昌人。

职马禄丁有五子,鹤年最幼,兄弟皆业儒,四个兄长中有三人举进士,其中有爱理沙,字允中,官翰林应奉;烈瞻,官至万户。其姐月娥,亦富有才学。鹤年十二岁时丧父,“幼时读书皆月娥口授”1。

丁鹤年从小习儒书,就读于南湖书院,十七岁即精通《诗》、《书》、“三礼”。曾师事豫章名儒周怀孝。在诸弟子中周独器重鹤年,欲以爱女妻之。鹤年以母老,兄皆在外而辞。

丁鹤年不求仕进而厉志为学。幼时其父欲使他袭荫叔父桓州官职,鹤年辞之曰:“吾宗固贵显,然以文学知名于世者恒少,吾欲奋身为儒生,岂碌碌袭先荫,苟取禄位而已耶?”2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武昌,年仅十八岁的丁鹤年将生母冯氏安顿于城郊,护侍嫡母顺长江东逃至镇江避难。后嫡母病逝于镇江,他徒步往浙东投奔任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3。由于浙西日乱,当时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赏识丁鹤年的才干,推荐他做官,都被他一一回绝。不久,吉雅谟丁去世,鹤年生活无依无靠,几乎陷于绝境,只好“或旅食海乡为童子师,或寄食僧舍卖药以自给”4。当时,浙东一带属方国珍的势力范围,方氏“深忌色目人,鹤年畏祸迁徙无常居”5。在浙东海岛潜踪匿迹,逃亡避祸,不得不“居简便夷俗,含凄效越吟”6。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亡。政局逐渐安定,丁鹤年在定海海边筑室定居下来,名其室为“海巢”。明洪武十二年(1379),各地交通多恢复,丁鹤年告牒武昌长官回乡迁葬生母遗骨。回武昌后,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生母冯氏埋葬之所,将其尸骨迁至武昌城西寒溪寺后山父墓旁。

丁鹤年后半生主要是在杭州和武昌两地度过的,其间他曾游历江西、安徽、吴越、湖北、湖南等地,也有人说他到过四川。1丁鹤年晚年有较长一段时间隐居杭州,八十岁时曾代杭州父老作《送周1乌斯道:《春草斋集》卷七《丁月娥传》。

2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高士传》。

3一说是丁鹤年亲兄。

4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高士传》。

5瞿佑:《归田诗话》下。

6《寄乡亲济阳公》。

1《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七。

(一作月)侍郎定江浙赋税还大都》一诗。乾隆《钱塘县志》说他“晚习天方法”,参加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最后,他结庐于父墓旁。永乐二十二年(1424)卒于武昌,葬于武昌寒溪寺后的山上。2丁鹤年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在当时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漂泊,诗多有遗失。曾自编《海巢集》,他的诗在明清两代中均有刻本和抄本流传,各种版本收诗数目不尽一致,以艺海珠尘本《丁孝子诗集》为最多,共收诗三百四十六首、铭五篇。丁鹤年尚有文集,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丁鹤年早年是在大动乱中度过的。他的不少诗篇真实地描述了他“避地长年大海东,萧条生事野人同”3的悲惨处境。在《腐儒》一诗中,他沉痛地写道:落魄乾坤一腐儒,生逢四海日艰虞。

异邦作客歌黄鸟,空谷怀人咏白驹。

岂有纵横干七国,亦无词赋拟三都。

时危那敢辞贫贱,第恨长年走畏途。

战乱连年,兵戈四起,元朝在各族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摇摇欲坠。而作为元朝功勋之后的丁鹤年,不但“有家不可归”1,而且仲兄烈瞻、姐姐月娥都死于战乱之中。丁鹤年百忧并集,千愁齐聚。思乡,忧国,怀亲,悲己。于是,“志国怀乡一寸心”2,“一寸丹心都是愁”3,便成为他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旋律。

丁鹤年忠于元朝。他清醒地感到元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心急如焚,但又束手无策。他看到元朝官吏的腐败,同情人民的疾苦,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在《题余姚叶散常州判海堤卷补先兄太守遗阙》中写道:呜呼!只今四海俱横流,平地风波沉九州。

苍生引领望援溺,州县有官非叶侯。

州县有官非叶侯,御灾谁复忧民忧?

无人忧民忧,而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全国。丁鹤年看清了“有柱难擎杞国天”4的局面,只好“惆怅无人解补天”5,祈求“天运行将返治平”6。元亡不久,丁鹤年写了《自咏十律》组诗,格调悲苍凄恻,集中体现了丁鹤年当时的政治态度和内心世界。如第一首诗写道:长淮横溃祸非轻,坐见中流砥柱倾。

太守九江先效死,诸公四海尚偷生。

风雪意气惭豪杰,雨露恩荣负圣明。

2清光绪《武昌县志》卷九《冢墓》。

3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九。

1《岁百忧集》。

2《九日登定海虎蹲山》。

3《劳劳》。

4《逃禅室与苏伊举话旧有感》。

5《题族兄马子英进士竹石嘉树图》。

6《寄张廷言》。

一望神州一搔首,天南天北若为情。

对元朝的覆灭表现了无限的沉痛和惋惜,对自己未尽到臣子职责感到无限的惭愧和悔恨。他希望有朝一日元朝再次兴起:洪运未移神器在,周宣汉武果何人?(之九)

独有遗民负悲愤,草间忍死待宣光。(之六)

所以,戴良在《鹤年吟稿序》中指出:“一篇之作,一语之出皆所以寓夫忧国爱君之心,愍乱思治之意,读之使人感愤激烈,不知涕泗之横流也。”1丁鹤年是饱蘸自己的血泪写诗的。

历史的潮流无法阻挡,元亡的现实不可抗拒。丁鹤年决心做一个元朝的“草泽遗民”,“偷生江南”,唯求“只留清气在人间”2。

浪迹浙东时,丁鹤年常常隐匿佛道寺院;与僧道唱和,有《方外集》之作,其中多寄怀之诗。

丁鹤年大半生是在明朝度过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时,他年仅三十四岁。明朝建立后,社会日渐安定,丁鹤年的心境也逐渐平静下来,有时还颇为舒畅,他在《武昌南湖度夏》一诗中写道:湖山新雨洗炎埃,万朵青莲境里开。

日暮菱歌动南浦,女郎双桨荡舟来。

丁鹤年由于长期生活在下层人民中间,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所以对明初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明朝的政绩是给予赞扬的。如《送周侍郎定江浙赋税还大都》一开头就说:“戈甲三边静,车书四海同。时平尚文治,第士明光宫。”对明朝削减赋税的措施,丁鹤年也极力称赞:宣朝廷德意,问闾阎疾苦。

游民亦占籍,编户悉安堵。

力役均平赋敛轻,去者讴歌来鼓舞。

目击盛事,岂容缄默,乃歌曰:生逢舜日当尧天,经营内外皆英贤。

八十衰翁百无外,茅檐击壤歌丰年。

但是,丁鹤年的出身和身世,特别是他的忠孝思想,使他始终抱着忠于元朝的态度。他曾著诗赞颂抗元“死节”的南宋士大夫是“端合附高名”1;对于仕明的人,他可以结合为朋友,可以鼓励他们建功立业,但他本人却对元朝忠贞不二。他谢绝了推荐、邀请,不做明朝的官,以“遗民”终老一生。他有一组《采莲曲》,从内容到情调均为后期作品。这组诗以情歌的形式表达了他的气节情操,其中一首写道:采莲复采莲,争如采荷好。

花谢叶独存,团圆以终老。另一首写道:莲开花覆水,莲谢藕在泥。

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

他要“团圆以终老”,决不“随波东复西”。丁鹤年时刻都没有忘怀自己是先朝遗民。国破家亡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心头。因此,他在明初写的诗仍蒙上一层哀怨忧愁的轻纱。有些诗虽比战乱时的诗委婉含蓄,但因时过1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三。

2《赠表兄赛景初》。

1《题宋贡士袁庸死节传后》。

境迁,痛定思痛,更显得冷静深沉,艺术上也更趋老成,如《重到西湖》:涌金风月昔追欢,一旦狂歌变永叹。

锦绣湖山兵气合,金银楼阁劫灰寒。

雪晴林野梅何在,霜冰苏堤柳自残。

欲买画船寻旧约,荒烟野水浩漫漫。

澹居老人至仁在《海巢集题后》云:“鹤年予友也,其诗忠义慷慨,有骚雅之遗意焉。”正点出了丁鹤年诗的主要特点。

丁鹤年的诗在艺术上善于学习古代诗人和元朝诗人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鹤年既绝意于功名,惟覃思吟咏。故所得颇深,尤长于五七言近体,往往沉郁顿挫,逼近古人,一无元季纤靡之习。”特别是他的怀乡志国之作,情真意切,雄浑悲苍,又“炼句精致”。他的古体诗语言朴实,晓畅自然。他的题画小诗数量多,质量高,清隽流丽,富于情趣。如《题天柱山》:枝翠五云中,擎天不计功。

谁能凌绝顶,看取日升东。

丁鹤年的诗在元末明初别树一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是萨都刺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回回诗人。

丁鹤年不仅以诗鸣于世,而且以孝子之名轰动一时,他主张做人“毋忘孝与忠”1。时人乌斯道曾撰《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2,详细记载了丁鹤年回乡迁葬父母遗骨的经过,诗开头就赞叹道: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因此,丁孝子之名广为传诵。清乾隆年间重刻他的诗集,“艺海珠尘”本即以《丁孝子诗集》题其集名。

赛景初丁鹤年的表兄赛景初,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曾孙。其祖纳速刺丁,其父乌马儿,皆元朝显宦。

赛景初是元末明初著名回族曲家、书法家,惜其作品未有流传。《录鬼簿续编》载其名,并曰:“公天性聪明,姿状丰伟,幼从巙文忠公学书法,极为工妙,文忠深嘉之。”曾任常熟判官。元末张士诚据吴,赛景初在其幕下任将军之职3。朱元璋灭吴后,赛景初隐居杭州,以鬻字为生。丁鹤年《赠表兄赛景初》写道:“萧条门巷旧王孙,旋写黄庭换绿樽。富贵倘来还自去,只留清气在乾坤。”描述了赛景初晚年的处境和生活。

吴惟善1《送赤土矶巡检徐白任满》。

2《春草斋集》卷七、卷二。

3张宪:《玉笥集》卷八《简景初》云:“千里淮吴府,先登得壮侯。马蹄开鸟阵,虎气绕蛇矛。春酒花攒帽,秋筝目满楼。幕宾虽老病,曾识旧风流。”此外,有卷五《临安道中寄赛景初》,卷九《送赛将军入吴兴收集故业》、《春日寄赛将军》、《留别赛景初》等。

吴惟善,樊川人,也是丁鹤年表兄,履历与生卒年不详。《丁鹤年集》后附其诗五首。

吴惟善学问渊博,他的诗讲究章法,富于联想。如《寄武昌诸友》:黄鹄山前汉水濆,一时英俊总能文。

金钗佐酒年俱少,银烛钞书夜每分。

雁杳鱼沉劳远思,狼贪羊狠绝前闻。

兵戈故国知谁在,目断西南日暮云。

又如《小游仙》之二:河汉无声海月寒,长鲸吸浪洞庭干。

一声铁笛风云动,人在危楼第九栏。

这首诗想象丰富,情调低回,寄托了元末士大夫的哀思。

杨应奎杨应奎,为明代北方回族诗人。字文焕,号渑谷,生年不详,卒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正德六年(1511)进士及第,历任仁和县令、兵部主事、礼部员外郎、临洮知府、南阳知府,遭人中伤而被免职。杨应奎亦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后裔。明初,其六世祖莫苏奔益都,遂为益都人。因世居宛平之羊市,故改姓杨。其父鸾,字世享,府学生,累应举不第,博学有文才,善诗文,精书法。

杨应奎性直敢谏,在礼部任上因上书讽谏帝后而出为临洮知府。在临洮任上,整顿驿政,开凿水渠,引洮河水灌溉农田,深得民心。后迁南阳,荒年开仓救济百姓,又带领民众修筑堰堤,引水灌田。南阳百姓感其德,立生祠祀之。

杨应奎曾纂修《临洮府志》、《南阳府志》,著有《渑谷集》,已佚。

晚年居乡,结诗社,以吟诗唱和为乐。诗社八人之诗收入《海岱会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诗皆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故王士祯称其各体诗皆入格,非苟且者。”

第二节金大车等江南诗人

金大车

金大车的先辈是默伽(即麦加)人,东来后居永平(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明太祖赐姓金,徙其高祖洵于江宁(今南京),遂为江宁人。父名贤,字士希,号东原,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任仁和知县,入为兵科给事中,出知大名府,改知延平。金贤“性资颖敏,魁岸闳达,有巨人度”,为官“不亢不随”。改知福建延平府时,他已厌倦仕途,多次表白说:“官非我志矣”,随上疏乞挂冠还乡。晚年,居家著述讲学,与朋旧为乐。“嘉靖七年(1528),大礼成推恩进亚中大夫。年七十一卒于家。”1金贤少年曾学《易》于吴彦华,并治《春秋》学,著有《春秋纪愚》。

《明诗纪事》丁签卷九录其诗《赠刘松隐》一首:“松隐先生屏俗缘,三层高阁咏游仙。我来不解琴中理,但乞松风白昼眠。”金大车出身在这样的士大夫家庭,少年时就读了不少的书。他和弟大舆都曾随当时文坛巨宿顾璘学诗,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金大车(1491—1536),字子有,号方山。少年才华横溢,“方弱龄,学举子业,已能作奇语,为京师诸名辈所赏异”1。后学诗于顾璘,在同学中最为顾氏爱重。他又与陈凤、谢少南等修文会,其诗“词义双美,每一篇成,同社咸敛衽辍思焉”,深受好友的推崇。他从小有抱负,在《通中赠同行许仲贻》中写道:“勿翦凌空翼,君知黄鹄不?”嘉靖四年(1525)乡试中举。他自恃才高,连续四次参加会试。他的几位挚友,大多先后及第,而他却连连落选。凭他的举人身份及身在官场的名师好友,想做个小官还是不难的。但他“懒向权门试曳裾”2,故终生未得一官半职。他的家境日渐贫困,不得不依其妻族,中年便在忧愁悲苦中亡于旅途。

强烈的进取之心和屡次落第,给金大车的心灵上造成了不可解脱的矛盾。他在诗中抒发郁积心中的悲忿:“十年来往青袍在,赢得霜伴两鬓秋。”3“潦倒泥涂空白发”4,“年侵四十多穷愁”5。一种被世所遗的苦痛心情折磨着他,“忧”、“愁”、“悲”、“苦”构成了他诗歌的基调:“强颜于世计益讹,丈夫未遇奈若何?”1“世网何维挚,始愿差已非。进虞世路险,退苦生事微。高揖谢尘鞅,常与世人违。”2“琴书可消忧,不受樊笼役。”3尽管才华出众,气质非凡,但英雄无用武之地。金大车断绝了仕途的幻1顾璘:《息园存稿》文六《东园金先生传》。城《息同存椰文六《东园金先生传》。1陈凤:《金子有传》。

2《怀陈汝芳》。

3《济阳道中》。

4《寄许仲贻》。

5《与舍弟子坤、高进思、陈羽宴集》。

1《赠别郑三》。

2《感怀二首》之二。

3《归途杂思》之四。

想,从著书立说、吟咏诗章中寄托志向,寻求解脱。在他的大多数诗篇中,怀才不遇的愤懑,奔走谋生的痛苦,疾世傲俗的清高,无可奈何的心境,交织在一起。长期不得志的处境,加之行义好施、不善理财,家境日贫,生活清苦。这就使他较多地接触了下层社会,亲眼看到了一些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他在《归途杂诗》之二写道:我昔游齐东,数醉村家酒。

今日经古途,访之寂无有。

惆怅憩空林,偶值苍颜叟。

为言遭岁凶,饥寒苦奔走。

布褐不掩形,藜藿不充口。

沟壑半流离,十室空八九。

我闻泣沾裳,伫立不能久。

寄谢当涂人,此意还知否?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荒年农民的苦难生活,具体地描绘了当时农村的悲惨情景。

金大车还写了一些记述旅途生活和游览山水的诗,有些诗能在严谨的格律中写得朴实自然、生动真切,如《淮阴道中》:宵发清江浦,朝来白马湖。

村童拾萍梗,水鸟集菰蒲。

索缆雨初歇,发舡人竞呼。

居民尽南语,渐喜近归途。

金大车的诗虽受当时统治诗坛的复古诗派的影响,但由于他低下的社会地位以及清贫的生活,他没有完全走上盲目拟古的歧途。他的诗尽管内容比较单薄,题材比较狭窄,但却摆脱了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窠臼。他主张诗歌要着重抒发感情。他说:“诗也者志之征也,志蕴诸中而言出焉。”1他的诗感情真挚,深沉含蓄,如潜流回萦,有一种内在的力量。由于他的处境和心情,他的不少诗给人以压抑之感。

大车以五言见长,语言朴实自然,格调细腻深幽,表现了恬澹舒缓的意境。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丁集第七中说:“子有诗法襄阳(孟浩然)随州(刘长卿)”,是有一定道理的。著作有《子有集》,收入《金陵丛书》刻本。又有《方山遗稿》,已佚。

金大舆金大舆,字子坤,号平湖,生年不详,约晚于金大车两三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以后。酷爱诗歌,“有耽诗之癖”,“不以壮暮而废吟”,“不以泰约而辍咏”2。著有《子坤集》。早年“游思故籍,极意述造,通览六纬,穷研五际”3。他也曾热衷功名,参加乡试。但连个举人也未考中,断绝了仕进的希望。为人正直不阿,“南都贵人多访,人去不答”1。他“又雅1顾璘:《浮湘集跋》。

2黄姬水:《金子坤集序》。

3黄姬水:《金子坤集序》。

1《列朝诗集》丁集第七。

不事生产,而贫顾日益甚,所居蓬室污下,脱粟不厌。而子坤处之泊如也”2。黄姬水说他:“岂因贫贱事干谒,闭门著书无斗粮。犹耻王孙一饭惠,未忘侠烈五陵狂。”

金大舆一生写了大量游览山水、述志咏怀之作,诗中大多浸透着强烈的愤世疾俗之情,不像其兄诗流露出那么浓厚的感伤情调和无可奈何的心绪。他在诗中写道:“我本丘壑人,远谢当涂客。”3“君子图鼎勒,宵人甘泥蟠。大歌种豆诗,聊以灌吾田。”4“愿言谢天罚,穷居逃世网。”5这类表面甘于清贫的隐居生活,骨子里充满愤愤不平的诗句,在大舆诗篇中处处可见。在《伯兄忌日》中,他对封建社会的不平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大声疾呼:“莫言贫贱长可欺!莫言富贵长可守!陈梁罗绮不重开,王谢楼台复何有?”6对不合理的现实进行了激烈的谴责,甚至是诅咒了。他在《哀吴中》中写道:君不见三吴自古说繁华,朱户雕梁千万家。

春到青山争拾翠,秋来绿水采荷花。

士女游人青雀舫,王孙公子七香车。

香车雀舫相追逐,岁岁骄奢欢不足。

..自言观赏复年年,谁知海上动风烟。

五湖不见寻芳棹,三柳俄惊泛虏船。

吴岫乱麻堆白骨,横塘衰草编戈铤。

虚征恶少催骄虏,浪说将军有控弦。

..甲士孤城守戍楼,举头村落尽墟丘。

荆榛乱塞无平路,沙岸奔崩有急流。

..勤王交广军,勇悍知无敌。

上将分符领重兵,招摇映日转旌旗。

龙城王气千年在,鱼海妖氛有日平。

明代中叶以后,国势日微,倭寇屡次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金大舆在这首诗中具体描绘了倭寇入侵给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高官贵族的骄奢腐败;痛斥了当政的将领们在抗敌时的昏愦无能;表现了中国人民能够退敌、保卫疆土的坚定信念。但是,面对外敌的巨大威胁和国内政治的昏暗,明廷却不知清明政治,仍然任用奸佞,结党营私,妒贤嫉能,打击异己,使许多有胆有识之士报国无门。他对此深有感触,更加抑制不住内心的忧愤:而今海上风烟动,白骨如麻死者聚。

国贼早储递相催,羽檄飞符日转送。

见金不学鲁仲辞,哀时谁作贾生恸。

志士幽人空泪垂,经时离乱有余悲。

2黄姬水:《金子坤集序》。

3《春日雨中访许刑、曹子夏二首》之二。

4《奉送伯兄方山子春试三首》之三。

5《移古二首》之一。

6《秋日登高咏怀》。

已嗟身世终难料,况复虚名何所为?

君今蹭蹬不须叹,满地兵戈行路难。

且为言笑对儿女,村沽浊酒醉青山。1这些诗中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的形象,正是金大舆自己。

金大舆也写了一些田园诗和山水诗。有些诗写得恬静,有些诗写得清新,特别是一些绝句,写得新鲜活泼,意趣横生。如:《白下春游曲》之一:江南春暖杏花多,拾翠寻芳逐队过。

满地绿阴铺径转,隔枝黄鸟近人歌。

金大舆豪放不羁,感情炽烈。他作诗不为时风所囿。在当时诗坛诸大家中,他最推崇谪戍云南的杨慎。他和诗友们曾悬杨慎画像于堂上,每人作诗一首寄给云南杨慎,以表敬慕之情。大舆诗云:“何时一棹穿巴峡,得就扬云问太玄。”

金大舆善七言,尤其是七古成就最高。他把诗歌创作看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平生豪宕愤激愀怆之怀,一于诗发之。”2他的诗感情直率,气势磅礴,心中所想,直发于笔端,如明河湍急,瀑布飞腾,有一股暴发的力量和声势。他注意语言的锤炼,诗句对仗的工整和词藻的华美,追求意境的新奇和声音的铿锵。有人评其诗“清新秀朗”3。其兄大车赞扬他的诗“短咏长歌匹群王”4,则是很恰当的。

锁懋坚锁懋坚,杭州人,生卒年不详。有诗名,惜其无诗留传,仅存《沈醉东风》词一阕:风过处,香生院宇。雨收时翠湿琴书。移来小朵峰,幻出天然趣。

倚阑干,尽日披图。谩说蓬莱恐是虚,只此是神仙洞府。这首词是他在成化年间(1465—1487)游莒城(浙江吴兴)时所作。时朱文理向锁懋坚索诗,锁懋坚即席填此词以咏朱家假山。时人对锁懋坚敏捷的才思和清丽的文笔十分赞赏,一时传为佳话。

虎伯恭虎伯恭,明初著名的回回曲家、诗人。自幼习学儒学,与弟伯俭、伯让以孝义相友爱,并发明性理之学。虎伯恭才学横溢,“诗学韦柳,字法献羲。至于乐府、隐语,靡不究意”1。但其诗曲未有留存。

虎伯恭居杭州,经常与友人“作湖山之游,当时钱塘风流人物,咸以君之昆仲为首指云”2。

1《托赠西门仲氏》。

2黄姬水:《金子坤集序》。

3陈凤:《金子有传》。

4《与舍弟子坤、高进思、陈伯羽宴集》。

12《录鬼簿续编》。

2《录鬼簿续编》。

第三节马继龙等云南诗人

马继龙

马继龙,字云卿,号梅樵,云南永昌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曾在四川一带任职,官至南京兵部车驾司员外郎。著有《梅樵集》,未刊。《滇南诗略》录其诗六十八首。得天居士在《滇南人物志》中说:“金齿明诗,禺山后惟梅樵一人而已。”1对其评价颇高。诗多感情深沉,气象浑厚,不少是抒发壮志未酬和仕途失意的感慨。他说:“壮志于今萧瑟尽”2,“老去功名成画饼”3。在《雨中漫述》中写道:芙蓉城上雨霏霏,浊酒清吟独掩扉。

泽国水寒云不散,江天风急雁孤飞。

十年弹铗无人识,千里思乡有梦归。

世味从来浑嚼蜡,生涯还忆故山薇。

这首诗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浑然一体,真切感人。诗人把对官场生活的切身感受和对湮没人材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淋漓尽致地倾吐出来。“世味从来浑嚼蜡”,是对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追逐功名的有力否定,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意义。

马继龙还有不少怀古之作,大多写得苍劲古朴,耐人寻味,如《沧江怀古》:孤江铁索跨长虹,鸟道从天一线通。

树响龙来陵谷雨,山空猿啸石楼风。

白蛮南诏襟喉地,万木荒祠鼓角中。

象马年来归贡赋,土人犹说武侯功。

诗中不但生动地描绘了祖国西南边陲的奇异风光、险要地势,而且表现了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他在其他一些诗中也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马继龙的诗篇格调高昂雄健,语言清新凝炼,“清奇朗润,跌宕风流”1闪继迪闪继迪,字允修,云南保山人。生年不详,卒于崇祯十年(1637)2。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任吏部司务。“天性笃孝,家法严正,生平喜奖掖人,不喜人谀”3。曾携季子仲侗游历吴越等地,游览唱和之诗甚多,晚年居故乡。他以子仲俨贵,赠检讨,赐御祭。

闪继迪喜为诗文,著有《羽岑园秋兴》(一作《雨岑园秋兴》)、《吴1禺山,即张含,字愈光,号禺山,明代云南著名诗人,著有《禺山集》。2《春日出仁寿郭门有感》。

3《雨中忆梁大山》。

1张履程:《滇南诗选序》。

2据《徐霞客游记》卷十七考证。

3《永昌府志》卷四二。

越吟草》诸集。诗集已佚,现仅存诗六十余首。4他富有才学,但未受重用。其诗多有怀才不遇之慨,如:“少壮身违俗,江湖晚弄桡。牢骚贫贱骨,潦倒圣明朝。”5“有酒芳辰共潦倒,裁诗深夜破牢骚。”1但如《定海演武场怀李于鳞先生》诗,通过怀念、颂扬隆庆,万历年间的强盛,流露出对明朝后期的国势日衰、文风日颓的忧虑。他希望朝廷重用忠良贤能,对奸佞当道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在《忠肃公庙》一诗中对爱国正直的于谦表达了深切的怀念:“浮云不散英雄恨,碧草黄鹂涕泪中。”而在《铜铸破像秦桧夫妇》中写道:亘古此夫妻,阴阳戾气齐。

玩龙如弄雀,杀虎似刑鸡。

挞处身曾痛,诃来面不红。

黄金在何处,留得半腔铜。

对凶残狠毒、气焰嚣张的秦桧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

闪继迪的诗作格调较高,一些诗颇受李贺的影响,气势雄浑贯通,语言有力,富于想象,情绪激越。例如《霹雳石》:云根嶙峋插江岸,羲之手迹镌其畔。

砰■鸪天鼓绕飞电,葳蕤展放玉兰瓣。

文字破坏不成段,点画模糊难尽辨。

才人狙喜夸笔砚,紫霄天帝煞忻羡,六丁追取何猛悍。想象琼楼白玉案,长吉作记非妖幻。此道萧萧墨一片,天上贵重人间贱。

他也写了一些清秀明丽、情趣盎然的小诗,如《西湖逢里人》:三吴水尽越山出,五色云中乡梦长。

正是西湖秋月满,故人相遇在钱塘。

此外,还留存散文两篇1,文笔平实,章法谨严,起伏有致。

闪仲俨(1597—1642),字人望,一说字中畏。闪继迪长子。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官少詹事、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为人刚直不阿,曾忤魏忠贤,被削籍为民。庄烈帝召为撰修日讲官。

闪仲伊著有诗集,已佚,现仅存诗一首,《寄答萧五云孝廉》:骏马燕市如屯云,流星飞电谁逸群?

逞材海内罗国宝,得子天南张吾军。

愁病别来但支骨,风烟隔远疏论文。

荒园伏枕寂无事,空谷蛩然何处闻?

这首诗可能是闪仲俨遭到阉党打击排斥后,闲居家乡时写的。诗中流露出一股苦闷怨恨的情绪。同时,也表现了闪仲俨不甘寂寞,希望用“逞材海内”的强烈愿望。诗的语言流畅,格调峻峭,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倔强的进取精神,显示了闪仲俨的诗歌才华和独特风貌。徐霞客游滇西时,曾受到闪仲俨兄弟的热情帮助和款待。闪仲俨“以所4见《滇南诗略》、《诗源》(姚佺删定)、《滇南诗选》、《永昌府志》等书。5《仙政楼独坐》。

1《寄王泰符侍御》。

1《滇南文略》卷十九《刻弘山先生存稿语录序》,《滇文丛录》卷八一《创建一城碑记》。作长歌赠,更馈以赆。其歌甚畅,而字画遒劲有法”2。惜其诗、字未留存下来。

闪仲侗,字士觉,号知愿,闪继迪次子。天启七年(1627)举人,有诗才,曾随父漫游吴越,到处唱和,著有《鹤和篇》1三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集一卷为杂文,一卷为诗,一卷为制义。”

闪应雷,字明山,保山人,岁贡生,疑是闪继迪的同宗,生卒年不详。

《滇诗拾遗》、《大理府志》共录其诗三首,均为写景诗,如《登绣岭望点苍山》:山竹尽日云霄里,天际俄开十九峰。

立马乍疑青汉接,振衣翻觉翠烟重。

垂垂银涌千崖雪,飒飒暗涛万壑松。

胜概可容图画得,不禁清啸堕芙蓉。

这首诗写得开朗、明快,赞美了祖国西南边疆点苍山的壮丽风光。

马上捷马明阳与闪仲俨、闪仲侗约略同时的云南回族诗人,还有马上捷、马明阳。

马上捷,字云客,号阆仙,云南寻甸人。著有《拾芥轩集》,已佚。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游昆明,曾与马上捷相识并谈诗论文。可惜上捷无诗作留存下来。

马明阳,字异野,云南新兴人。崇祯间任顺宁府教授,后归隐不仕。

马明阳幼年即攻读儒学,才华出众,见解深邃。应童子试时,督学命诸生讲书。马明阳讲毕,督学避席赞之曰:“从来简册之所未载,前贤之所未发。”1马明阳对经史百家多有深入的研究,数学、天文、音乐、字韵、医卜之书,无不涉猎。他喜为诗文,“文宗昌黎,诗摹少陵,远近诵之如获异珍焉”2。著有《马异野文集》,惜不传世。

2《徐霞客游记》卷十八。

1《永昌府志》作《鹤鸣篇》。

1赵士麟:《读书堂彩衣全集》卷十三《马异野孝廉文集序》。

2赵士麟:《读书堂彩衣全集》卷十三《马异野孝廉文集序》。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