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痘疹精详

卷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灌漿辨症賦

九日十日,順候漿行半足,若或稍為不順,此時方作膿窠,痘內之漿行否,外觀便見分明。毒重而壅遏者,乾枯退縮;氣盛而升發者,充飽光榮。頭面行漿,四肢末起,見之切莫慌張;腿臁發泡,而頰焦枯,見之且休歡喜。既已慮其發嗆,且又慮其喘急。飲食不多,或因臟虛而內陷;水漿頻進,恐來泄瀉而復顛。調理失宜,倒戈反掌。熱甚煩渴,到此休依實論;吐兼溏泄,此時定作虛看。紫黑乾枯,急攻發而或可生;氣虛塌陷,重溫補而幸能活。發嗆懼其失聲,喘急恐其腹脹。瘡或白而少神,根雖紅而難治;頂不起而軟弱,腳雖赤亦難生。淡白而闊塌,此內必無漿汁;皮薄而嬌紅,有漿亦是清稀。犯此數端,八九日必然發癢,若還壯熱燎人,不癢定行乾燥,紫黑乾枯,不須著眼,中凝血跡,或可幸生。漿既行而半足時則未宜收斂,忽爾一時紫黑,古名倒靨,請君莫謂結痂,攻發若得其宜,此症猶堪復活,旁生血點,再行漿,危症也當文治。若見痰鳴而喘喘,黃泉其邇;失聲而悽悽,陽數無幾。論死生之決斷,總看膿漿之有無,有漿則生,無漿則死。漿有六分猶可活,三分漿汁亦歸陰。內托補劑,速宜攻救,遲延一日,莫可誰何,醫若救焚,豈可緩乎。

灌漿調治總論

凡痘至七日宜灌,八日宜滿,九日十日乃漿期也。初出是血,其後血化為水,水化為膿,至於成膿,其毒方化。然必漿滿,毒乃出盡;必漿濃,毒乃化盡。痘雖起脹,若不成膿,則毒雖出而末化,勢必擾擾於皮膚,倒流入里,故在外則為癢塌,在內則為內攻,而痘瘡抓碎,滿面無皮,腹脹喘急,音啞痰鳴,不可救矣。是以人之生死,判於膿之有無,有膿則生,無膿則死,理必然也,此灌膿三日之中,乃生死存亡之界,此際可不慎乎?然膿之所以不成者,皆由五六日前,失於解毒,以致毒壅而熾,血燥而凝,氣滯而餒,故不能運化以成漿也。然至九日十日以來,內臟空虛,候當用補。且正氣與毒氣,相持已久,至此元氣必衰斷,以扶元為主。況痘為臟中之毒,即斬關破壁出於皮膚,臟腑必為不固,若不內托以衛元神,則方出之寇,恐復乘虛而入,此倒陷倒靨之所自來也。至於倒陷倒靨,則毒返內攻,雖有良醫莫能救矣。故時至九日,總宜溫補,不敢清涼,固肌內托,是此時之要領,健脾補氣,為此日之綱常。人參、黃耆,乃助氣行漿之要藥。當歸善於補血,欲行氣須用酒洗,恐滑泄則土炒為宜。鹿茸最善攻漿,補血而又能助氣。酒酥原是良方。白芷排膿止痛,行漿劑中必用。川芎提氣行血,起脹方內宜加。欲斂血以行漿,功莫勝於白芍;欲滋陰而活血,勢必用乎元枝。攻毒排膿在川甲;起漿灌汁喜淫羊。丁香暖胃又攻漿,肉桂扶陽而補氣。木香行氣且行膿,山楂健脾兼散毒。白朮、淮山,乃除泡實漿之聖藥,凡漿清皮薄者,非此不能解其厄;附子、乾薑,乃暖胃行陽之上品,凡咬牙寒戰者,非此孰可救其危。泄瀉若來,則朮、苓、訶、蔻,力健脾而不畏;嘔吐或至,則參、砂、丁、藿,宜溫胃以為良。至此虛症若形,任是辛熱之劑,總恐之而不懼,縱或稍形熱症,亦不敢純用清涼。石膏、大黃,慮傷脾故不用;前、通、豬、澤,恐利水而干痘。漿雖熱毒未清,只用雄黃、牛子,凡芩、連、梔葉,戒之切莫輕試,恐臟寒而告變須臾。即或偶中風寒,用薑、附、桂枝而發汗,凡羌、獨、柴、荊、升、防、蘇、葛走表散氣之藥,慎之切莫妄行,慮表虛而變症旋生。若咳嗽痰涎,款冬、白附、桔梗、陳皮可用,而川貝、膽星,清痰之藥休行。忽然驚譫狂言,莫謂此為實熱,妄行驚風施治而用清解之劑,此是血耗神馳,只宜養心補血,歸脾湯實得其宜。又有足攣手戰,勿謂風生手足,而用驅風峻藥,此亦氣血有虧,而不能榮四體,必大補湯加續斷,以滋筋血之榮。腹痛多為不吉,平胃散是良方,任他腫脹總無妨,只要痘瘡肥壯。七孔流膿不怕,此是內中有痘,於今潰出膿漿。大便或瀉膿血,亦非腸胃有傷,皆因腹中有痘,痘潰不要驚慌,調脾解毒最為濃,五芩散加牛蒡。他如口渴身熱,是作漿之本症,偏宜用補,切勿投涼;號啼叫痛,是行漿之吉兆,最喜作痛,切忌發癢,痛則其漿必成,癢則其毒不化。頂尖腳聚是氣血之調和,知其漿之必滿;便不滑利,是脾土之堅剛,勿慮膿之不成。試觀痘形,外明內暗,則其行漿已實;粗肥堅硬,喜其中氣不虛。由白而黃,其漿已熟;紅暈漸小,其漿已行。至腳不紅而痘蒼蠟,此是成功之地,見此喜出眉端,其後總無變症。面部漿充,遍體之膿,雖有三分未足,吾知生氣已成。頭面蒼黃,四肢漿即清稀,斷不至於死地。若其痘也內外俱明,其中必含清水;起而不潤,其內必是空瘡,腳漸闊而暈漸散,此為平塌;頂漸平而中漸陷,毒入內攻;皮易破而癢愈甚,豈能外化?最忌灰白而伏,尤兼紫黑為殃。疔在舌上最難當,人在其魂已往,抓破並無膿血,十兒九個必亡。若還復堆膿汁,結聚猶帶赤黃,此症尚為可救,急用內托之方。汁結形如雞糞,色灰枯而不光,抓破大凶之兆,十三日見閻王。九日十日腫忽退,此兒端的赴泉鄉。十一日間聲忽啞,丹田氣絕必傾亡。喘噓而兼腹脹,咳甚而且痰鳴,更或泄瀉不留停,藥物值下死症。糞門如同竹管,將來定赴幽冥。吐瀉蛔蟲必死,此其臟腑已傾,遍身魚泡死堪憐,皆是勿療之症,若見如此之症,何須罔用精神。

凡治痘之法須宜預慮,莫待變症而始愴惶。故發熱之初,當為出痘之計;見點之日,宜思起脹之謀;出齊起水,即要立行漿之地。蓋漿之不行,多由毒之內滯;毒之不滯,必解於七日以前。若以前失於解毒,至九日以後,不敢清涼,明知毒入內攻,而亦難於救藥。故犯痘之家,必於六日以前,宜急請醫調治,勿遷延以致自誤;治痘之師,當於七日之內,速為力救危亡,毋怠忽以致誤人。若至九日十日以往,而始慌忙求治,則猶苗已稿,即有甘注亦何益乎?余所以痛心疾首,而為天下告戒也。

灌漿順症

九日十日,為灌漿之期,其痘圓滿光澤而有膿窠者,其毒漸化而漿行也,色如綠水,而漸變蒼蠟,將手按之,其皮堅硬,身全溫和,二便如常,飲食能進,並無雜症者,順候也,不必服藥,但節飲食,謹風寒,慎起居而已。

痘至九日,面上即帶漿腳,其漿漸升,其暈漸小,其初則如葡萄色,其後則如黃蠟色,而根腳漸收紅暈,則漿熟矣,頂射黃漿,則漿滿氣充,此順症也。

痘至起脹,腹中作飽,不思飲食,是毒猶滯於內也。若知飢餓,貪慕飲食,是毒不內留,盡皆發出,臟腑清快,而又空虛,乃吉兆也。

灌漿險症

痘當起脹之後,氣血虛弱者,漿乃遲緩,且皮薄而清稀,毒氣盛者,痘色紫赤,且板硬而乾枯,皆險症也,然無他壞症,故尚可治。

灌漿逆症

痘色紫黑乾枯塌陷者,不治。

諸痘有漿,而天庭不起,乾枯而陷者,不治。

頭面甚腫,瘡皆抓破,臭不可聞者,不治。

面腫早退,瘡陷無膿,目無神光者,不治。

灰白無膿,擦而即破者,不治。

皮薄無膿,純是清水,形如水晶者,不治。

二便閉結,腹脹聲啞,肌肉焦黑,目閉無魂者,不治。

痘頂不起,腳漸散闊,平塌乾燥,此為倒靨,不治。

灌頂之際,面部諸處,即有乾枯黑靨者,亦為倒靨,不治。

抓破之痘,復與內托,亦不生膿,不補漿,目開腫退,是毒入內攻也,不治。

痘頂有孔,滿出膿水堆結,乾枯而色灰白,如天泡瘡,及癩頭之形者,不治。

起灌之時,忽舌上有黑點,此疔生舌上也,不治。

灌漿治法

毒盛漿滯

痘至灌期漿不升,只因毒盛氣血凝,清毒活血湯為主,壯實參耆何須增。

釋:痘至九日十日,為灌漿之期,而痘暈紅紫,或帶乾枯,間有焦黑,此毒火內盛,傷其氣血,必不成膿,急宜用清毒活血湯治之。湯內人參、黃耆,形氣壯實者去之。

清毒活血湯 見卷三七暈門。

元虛漿清

血虛氣弱漿難生,雖生皮薄漿亦清,內托參歸真妙劑,七真實漿效並宏。

釋:痘當灌漿之時,氣血虛弱,不能領載其毒,則漿不生,即灌得三四分,而根無紅暈,瘡不尖圓,皮薄而易破,漿清而色嫩,此氣虛血縮,變在須臾,急宜以千金內托散,及參歸鹿茸湯補之,或先用七真湯,後用實漿散亦可。

千金內托散、參歸鹿茸湯 二方並見三卷七暈門。

實漿散 見三卷異痘門。

七真湯

錄方:淫羊藿(三錢) 黃耆(二錢) 人參 川芎 當歸 鹿茸(各一錢) 穿山甲(六分) 甘草(五分) 木香(三分) 糯米 黃豆(引)

水泡

毒不成膿泛於脾,故令水泡滿四肢,通身若少治猶易,內外兼理豈容遲。

釋:痘之順症,次第長漿,決無水泡間雜,惟險逆兩途,元氣內虛,不能送毒成膿,以致毒伏於內,水溢於外,侵克脾經,故四肢常多。大約長漿之時,三分之中,有一分水泡,猶可望生。若通身全是水泡,必變癢塌而死。治以平肝健脾為主,外以針刺去其水,雖百餘顆,亦盡刺之,以除泡散敷之。服藥敷方之後,刺破者仍復灌膿,則可望生,倘遍身如魚泡,則必死矣。

錄方:白朮 山藥 白芍(各二錢) 黃耆 茯苓 白芷 苡仁 鹿茸 當歸(各一錢) 官桂(八分) 半夏(七分) 丁香(九粒) 人參(五分)

除泡散

錄方:滑石(二兩) 白朮 白芷(各五錢)

血泡

元氣虛弱血熱橫,僭居氣位痘通紅,刺破敷用拔疔散,內服參耆可奏功。

釋:痘當起脹之時,氣虛不能統血,血熱泛上,僭居氣位,故痘紅紫而不成漿。又有正痘之旁,忽有小泡夾痘而起,漸漸長大,其色紫赤皆謂之血泡,見此急宜刺破,令出惡血,以拔疔散敷之。有刺去而旋生者,旋覆刺之,若不刺去,則遍身之痘俱變泡,泡與水泡同矣,然紫者猶可救,黑者則不治也,內服宜參耆湯,及扶元活血湯。

參耆湯

方歌:血泡通紅不作漿,惟有參耆四味湯,制草一錢官桂五,管教服藥得安康。

錄方:黃耆(三錢) 人參 甘草(各一錢) 官桂(五分)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扶元活血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白芍 茯苓 紅花 元枝 白芷 蟬蛻 牛子 慈菇 穿山甲

空倉

倉內無粟曰空倉,痘泡無漿名相當,血虛千金內托散,血滯加味四物湯。

釋:痘名空倉,由泡內無漿,止有外面一層空殼,加倉內無粟,非空倉乎,當別虛實治之。如痘色淡白,此血虛不能化毒成漿也,宜千金內托散。痘色紫赤,此氣行血滯,毒熱伏於血分,而不能成漿也,宜加味四物湯治之。雖至日數之多,猶可望生,若少遲延,則變症蜂起。業是科者,當以手指次第按其痘頂,其中空與不空,一目瞭然,倘疑心未決,再以銀針挑破痘頂二三顆,則俱空可知,又何疑乎。

千金內托散 見卷三七暈門。

加味四物湯

錄方:生地(一錢,酒洗) 當歸(酒洗) 紫草(各八分,酒洗) 川芎 白芍(各七分,酒洗) 連翹(六分,專心)

水煎服。

漿行作痛方為吉,漿行作癢定是凶,氣虛實表毋遲緩,血熱清毒莫從容。

釋:諸痛為實,諸癢屬虛,《內經》言之詳矣。漿行作痛,非頭痛、腹痛、腰痛、口舌咽喉痛之謂也,乃膿漿充滿,內實而作痛也,此吉兆也。用生白芍末一錢,調酒服之,立止。若當長漿之際,及漿未充滿之時,以至回水之候,作癢異常,皆屬內虛,急宜大補氣血,助其足漿,暈若淡白,既用參耆實表湯,或千金內托散,皆倍加參、耆。暈若紅紫,即用清毒活血湯,亦倍加參、耆,助其足漿,漿足而癢自止。外用荊芥穗末,將棉紙卷穗於內,緊捲成筒,火上點灼,按滅火焰,隔一二層紙,於癢處焠之,其癢亦止。有穢氣觸犯而癢者,急燒蒼朮、紅棗、黃茶葉以解之,再服平和湯,自然癢止。

和平湯 見卷三應出不出門。

參耆實表湯

方歌:參耆實表保元湯,官桂芎防芷樸當,甘桔木香姜作引,氣虛作癢賴安康。

錄方:黃耆(錢半,炙) 人參(一錢) 川芎 防風 白芷 當歸(各七分) 厚朴(薑汁炒) 桔梗(各五分) 官桂 木香 甘草(各三分,炙)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吐瀉

行漿吐瀉憂痘陷,溫胃健脾毋少停,吐用參砂瀉參朮,七味之外有四苓。

釋:痘之行漿,全要脾胃堅固,吐則胃弱,瀉則脾虛,痘不虞其落陷乎?急宜溫胃健脾,吐用參砂和胃散治之,瀉用參朮散及七味豆蔻治之。若以知失於密解毒,賢於內而泄瀉者異,加味四苓散可也。

參砂和胃散 見卷二嘔吐門。

參朮散 見卷二吐瀉門。

七味豆蔻丸 見卷四泄瀉門。

加味四苓散 見卷二泄瀉門。

口瘡臭爛

痘當長漿火內攻,牙齦糜爛臭氣衝,始用清毒終至翹,二方加減各不同。

釋:痘出稠密,口舌必多破爛,但不宜作臭穢氣。若在長漿之際,極力攻漿,不必憂口舌之破爛,或毒火內盛,以清毒活血湯加煅熟石膏,服一二劑,臭穢之氣自除。如值回水之候,急用大連翹飲去木通、車前、滑石,加酒炒黃連、煅熟石膏、薄荷、麥冬、花粉、桔梗,連進一二劑,可免牙疳之患。若漿不足,服此臭穢不除,愈見破爛串開,是牙疳已成,再加胡黃連,又用蘆薈煅過取末,入前方調服,奏功如神。

清毒活血湯 見卷三七暈門。

加減大連翹飲

錄方:連翹 牛蒡 柴胡 當歸 赤芍 山梔子 防風 荊芥 黃芩 蟬蛻 石膏 川黃連 薄荷 麥冬 花粉 桔梗 甘草

咽喉腫痛

長漿咽痛毒上炎,催漿利咽治相兼,外用玉鎖匙吹法,咽自清平得安恬。

釋:痘出稠密,長漿之際,毒火上炎,咽必奇痛,以利咽解毒湯,與攻漿藥相間服之,外用玉鎖匙末,吹入咽喉,自然奏效。

利咽解毒湯、玉鎖匙 二方俱見卷二喉痛門。

嗆水

嗆水出於長漿時,毋因嗆水亂紛馳,就中惟有催漿法,漿足咽清飲自宜。

釋:痘當長漿之際,飲水而嗆,不必治其嗆水,惟有催漿一法,催足其漿,漿足自不嗆水矣。

失聲

長漿聲忽啞,多因氣道塞,漿足始無虞,不足補宜亟。

釋:痘當長漿之際,忽然失聲,因肺管有痘,阻塞氣道,故聲不響亮,又或兒小痘多,啼哭失聲,總以漿足為吉。若漿不充滿,又失其聲,則是毒陷內攻,肺氣將絕,其危甚矣,急用內託大補元氣,氣旺痘升,其聲復完,方保無虞。

五陷總論

痘出齊後,當治不治,則漿不行,而五陷之症作矣。五陷者,紫陷、黑陷、白陷、灰陷與血陷也。紫、黑二陷,其症屬熱;白、灰二陷,其症屬虛;惟血陷乃是氣虛,不能領血毒而外化。故紫黑宜清,白灰宜補,血陷則專補氣,此調治之大要,又當詳分其目也。

紫陷黑陷

紫黑二陷由毒盛,清毒活血第一方,更有紫黃無價散,小靈丹及化毒湯。

釋:痘出稠密,暈紅紫而頂陷下者,紫陷也;甚則轉而暈腳乾枯,中有黑臍,而成黑陷,此乃毒火內盛,榮血燥焦故也。宜用清毒活血湯,不加生黃耆、黃芩、黃連、紫草茸以治之。然當紫陷時,不過一二劑,而痘立起,及至黑陷,則毒火亢極,雖用此方,十之中止能救活一二。至於紫黃飲、無價散、絲瓜化毒湯、小靈丹諸方,及水柳草煎水外浴法,用之,亦有效者。

清毒活血湯 見卷三七暈門。

紫黃飲

錄方:紫草茸 人中黃 人參

無價散

錄方:無病小兒糞陰乾,火煅存性為末,加冰片研入,以紫草煎水調服。弱者,加人參。

絲瓜化毒湯

錄方:絲瓜干(取近蒂五寸,以此為君) 赤芍 紅花 當歸 紫草 川芎 牛蒡 連翹 升麻 赤小豆 黑豆(等分)

水煎,磨犀角調服。氣弱者,加人參。

小靈丹

錄方:大蟾酥(取心肝焙乾,五錢) 人中黃(四錢) 乳沒(各一錢五分) 硃砂 雄黃(各一錢) 麝香

共為末,取豬心血、雞冠血和勻為丸。以紫草湯煎送下。

水楊柳浴法

釋:古方書所載水楊柳是木,今所用水柳是草,生於溪澗水邊,其葉如柳,其莖春時青,夏末秋初則赤,條條直上不分枝椏,至秋略含赤花。凡痘焦紫乾枯者,以此洗之,立見光亮,漿水即行,其效如神。已洗之後,若往視之,則已洗未洗之處,其明潤焦暗形色判然,取水行漿之效,孰有速於此者,但須用巾醮其藥水,頻頻與拭,必水足而後已也。若秋冬葉落,取根用之。

白陷灰陷

血虧氣弱痘白灰,補養氣血毋遲徊,內托參歸皆妙劑,隨症加藥死可回。

釋:痘出稠密,其色淡白,根無紅暈,而頂陷者,白陷也,甚則痘色如灰而陷矣。此皆氣血兩虛之症,必大補氣血為主,宜用千金內托散及參歸鹿茸湯,再添隨症藥味。泄瀉,加豆蔻、訶子;寒戰,加附子、泡薑、丁香。但陷伏之症,其病已深,如巨寇入關,非良將重兵不能與敵,且非一戰可以成功,故藥必重劑,人參、鹿茸至少必用一錢,更不於一二服,遽期其效,必連進數劑,乃可見功。

血陷

血陷通紅不帶紫,紫陷屬熱血屬虛,治法無他惟補氣,保元湯與參耆符。

釋:血陷之症,與紫陷相似,須要詳辨,血陷透頂通紅,不帶紫色。紫陷屬血熱,必氣粗身熱,口渴煩躁,治宜涼血為主。血陷屬氣虛,氣弱不能統血,故血潛居氣位,痘乃紅而陷也,現症必氣緩身涼,不煩不渴,治以補氣為主,斷不可投涼血之劑,加味保元湯,與參耆湯對症藥也。

加味保元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甘草(炙) 肉桂 附子 川芎

泄瀉,加白米、肉豆蔻。

參耆湯 見卷內血泡門。

紫浮萍

紛紛小粒連成片,擬以浮萍名不差,清毒湯中生耆倍,胭脂汁調明雄搽,色若淡白虛弱論,內托參歸次第加。

釋:痘名浮萍,如浮萍之叢聚也;名之以紫,因其色而名之也。此症時氣出痘,十之中必有二三。紫浮萍者,或二三十顆,湊合一處,其萍之顆粒獨小,周圍之正痘獨大,紫浮萍黏連一片,止見有小小顆粒,俱皆紫色,而根腳亦紫色一片,不分顆粒,其症有三五處者,有七八處者,有十幾處者。治此等症,當長漿之期,內服清毒活血湯,倍加生黃耆,倘受得補,即用人參。外治用真明雄研細末,用滾白水泡細胭脂,取濃汁,調明雄末搽上,日搽三次,則毒氣盡行拔出。正痘長漿,彼亦長漿,打成一片,不論三五七八處之多,俱皆成漿,按期亦如正痘回水。至於擦破膿水淋漓,外用松花粉⿰扌豔上,可以收功。若清毒活血湯,不能足漿,則用參歸鹿茸湯以補之。倘元氣虛弱,亦有浮萍幾片,其色淡紅或淡白,當用千金內托散,以催漿,如漿不滿,即用參歸鹿茸湯,大補氣血,漿成而毒解矣,切不可用清毒活血湯。外仍用綿胭脂汁,調明雄末搽之。

清毒活血湯、千金內托散、參歸鹿茸湯 三方俱見卷三七暈門。

漏漿

痘未成膿水先漏,元氣虛弱肺亦虧,外須松花粉⿰扌豔上,內治回漿飲甚宜。

釋:歌曰:繞試漿來未滿囊,瘡頭有孔漏膿漿,依然團聚封瘡孔,泄去真津毒氣藏。故痘作膿窠之時,最要皮厚,包裹完固。如膿未成,而瘡頭有孔,其水漏出,結聚成團,堆於孔外,或水去囊空而乾黑,此名漏瘡,乃元氣虛弱,而肺氣不固也,其症甚險,急用松花粉⿰扌豔上,堵其小孔,結其厚痂。內治須用回漿飲。若膿熟之後,囊皮亦熟,漿水沸出,因而結靨者,此頭額正面之間,屢多有之,俗謂之堆屎收,不可以漏瘡論也。蓋漏瘡則膿未成,堆屎收則因膿過熟,其間分辨,正在毫釐之間。

回漿飲

方歌:回漿飲內參苓朮,芍草黃耆及首烏,漏漿須用此調服,補塞何憂氣弱虛。

錄方:人參(二錢) 黃耆(錢半,炙) 茯苓 白朮 首烏(各一錢) 白芍(八分) 甘草(五分) 煨姜(一片)

水煎服。

潰爛

痘出稠密藥力攻,漿足潰爛臭流膿,毒解止用敷治法,清表溫表症不同。

釋:膿漿充滿,而潰爛作臭穢氣,多因痘出稠密,藥力攻其長漿,漿足而潰爛流膿,喜其潰爛也,喜其流膿也,更喜其多臭穢氣也。蓋膿成則毒解,止宜用松花粉、除泡散敷之,或茶葉方亦可,不必妄加調治。若身熱不結痂,清表敗毒湯主之。若身不熱不渴,唇淡食少,手足冷,不能依時結痂,須大補氣血,助其收結,宜用溫表調中湯。

除泡散 見卷內水泡門。

茶葉方

錄方:多取茶葉,揀取粔梗,入水一煎,取茶葉鋪於床上,用草紙隔一層,令兒睡其上,二夜膿水盡干。

清表敗毒湯

方歌:清表敗毒地骨冬,牛蒡花粉草翹宗,炒芩澤瀉豬苓共,歸與同煎用木通。

錄方:麥冬(一錢五分,去心) 地骨皮 花粉(各一錢,酒炒) 牛蒡子(炒研) 當歸(各八分) 連翹(去心) 豬苓 澤瀉 黃芩(各七分,酒炒) 甘草(三分,生)

水煎溫服。

溫表調中湯

方歌:溫表調中參朮耆,丁香熟附桂當歸,茯苓甘草乾姜共,白芷防芎一處施。

錄方:黃耆(一錢五分,蜜炙) 人參 茯苓 白朮(各一錢,土炒) 川芎 當歸(各七分) 防風 白芷 乾薑(各五分) 官桂 丁香 附子(各三分) 甘草(一分,炙)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痘爛生蛆

痘爛生蛆真可畏,毒盛元虛治異方,床鋪柳葉令兒睡,無名蛆藥⿰扌豔之良。

釋:痘爛臭穢,蠅蚋逐臭而至,凡有膿水之處,蛆乃生焉。見之令人可畏,然亦不必驚惶。毒火盛者,用清表敗毒湯;元氣虛者,用溫表調中湯,催其回水結痂。外用柳條連葉鋪於床上,令兒睡臥,其蛆自出,或用蛆藥搽之,其效更神。

清表敗毒湯、溫表調中湯 二方俱見卷內潰爛門。

蛆藥

朱氏純嘏曰:蛆藥原無藥名,予家濱大河,每春夏間,鮮魚廣出,居民買來剖而醃之,不過三五日,蠅蚋叢集,蛆生魚上,採此生葉以押之,其蛆即死,人因呼為蛆藥,不知他處亦有此苗否。其苗在地,高不過尺許,葉長寸余而尖,有似於綠豆苗,凡後學於各處見之,以魚肉生蛆試之,蛆見即死,苗真無疑。摘來以瓦鍋焙乾,研為細末。凡痘內有蛆者⿰扌豔上,立刻蛆死。邊外有一種開翠花,約長寸余,杆有尺余直挺,小葉其根槌碎,可以殺蛆,其花似金銀花,心與花瓣俱一樣,但花之顏色不同,極青翠可愛。

封倉

痘出稠密貴封倉,兩目炯然難成漿,封倉止有攻漿法,毒化腫消自安康。

釋:痘出稀疏,何必以封倉為順候;若稠密,必須封閉兩目,元氣內固,名曰封倉。若兩目炯然,決難成漿,如五陷之症,仍照治五陷之藥,極力攻漿,兩目自然封固,倉不期封而自封矣。封倉之後,必要至十二三日,痘毒已化,乃開目消腫,則為毒化腫消者吉;若九日十日,即開目消腫者,則毒陷內攻必凶。

寒戰咬牙

咬牙寒戰灌漿時,氣血虛弱又何疑,建中湯固為主劑,參歸鹿茸用亦宜。

釋:長漿之時,有氣血虛弱,而寒戰咬牙者,必身涼不渴,大便溏,小便長,而膿色清稀也,宜用建中湯,或加味參歸鹿茸湯。至回靨時寒戰咬牙者,亦宜用此湯治之。

建中湯

方歌:咬牙寒戰建中湯,參朮黃耆熟附當,肉桂炮姜須炙草,川芎姜引用丁香。

錄方:黃耆(三錢,蜜炙) 白朮(錢半,土炒) 人參 當歸(各一錢) 川芎 乾薑 肉桂 公丁香 附子(各五分,制熟) 炙草(三分) 生薑(一片)

溫服。

譫語

膿血淋漓心計虛,舍空神亂若邪居,睡中妄語難蘇省,養血安神病自除。

釋:凡痘稠密成漿之時,或昏昏而睡,呼之不醒,口中喃喃妄語,如被邪祟之狀,時人不知多生驚怪。殊不知此由膿血出多,心臟空虛,神無所依而然,若養血安神,病當自退,宜寧神化毒湯與安神丸,相間服之。

安神丸 見卷七昏迷門。

寧神化毒湯

錄方:人參 當歸 生地 麥冬 木通 石菖蒲 赤芍 梔仁 燈心(引)

水煎服。

腹痛

瘡成腹痛果何因,便秘腸中火煉津,又恐誤傷生冷食,消詳補瀉貴情真。

釋:痘出之初腹痛,乃為毒氣,若漿足膿成而腹痛,未可以為毒也,當審其大便飲食何如耳。如久未得大便,此燥屎在裡而痛,用膽導法,或大黃化毒湯微利之,不可拘於首尾,不可下之說,坐以待變也。若因誤傷生冷,或飲冷而痛,宜溫中化毒湯暖之方效。

膽導法

用豬膽汁醋和,以竹管插入肛門中,將汁灌入即便。

大黃化毒湯

錄方:升麻 當歸 生地 桃仁 紅花 火麻仁 枳殼 大黃 檳榔 生薑(為引)

空心熱服。

溫中化毒湯

錄方:人參 木香 白朮 肉桂 白芍 公丁香 砂仁 枳實 陳皮 甘草 炮姜(灰) 大棗 生薑(引)

水煎服。

不食

內臟空虛宜嗜食,猶作飽脹毒滯留,急暖胃脾無少待,痘起能食始無憂。

釋:八九日前毒未出盡,不思飲食,固其宜也。至此毒宜盡出,內臟空虛,當大進飲食矣,而猶作飽脹者,必毒留內滯,脾胃已敗,不亦危乎,急用加味參耆湯,大暖脾胃。若痘起有膿,飲食稍進,方可無虞。

加味參耆湯

錄方:人參 黃耆 山楂 白朮 肉桂 公丁香 煨姜(引)

水煎服。

便血

便下膿血不須疑,腸胃痘潰故如斯,莫將痢疾調方藥,只用術苓散得宜。

術苓導滯湯

錄方: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牛蒡子 肉桂 發灰

諸竅出膿

忽爾諸竅盡出膿,令人難測其吉凶,豈知內痘方潰散,不服藥餌也從容。

釋:行漿之際,有眼耳出膿,鼻竅流膿,口吐臭膿者,皆其內中有痘,不能結痂,潰而出膿,不必施治,自可無虞。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