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邱处机
金宋蒙三方争取的全真道首领
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山东登州栖霞县人。幼年失母,父娶继室抚育之。聪敏强记,能日诵千余言,久而不忘。金大定六年(1166),十九岁弃家遁居昆嵛山石门峪学道。次年,闻重阳真人王喆在宁海州(今山东牟平)传道,创全真庵,道行甚高,即前往拜谒,礼之为师,遂被留庵中掌文翰。其名、字及道号皆王喆所命。王喆本京兆咸阳儒生,兼精武艺,家产丰厚,但文武两业均无成。正隆四年(1159),自称遇异人面授口诀,不久弃家屏居终南刘蒋村修道。大定七年游山东,得到宁海州富者马钰的尊信,乃建庵授徒。其创立的道教新派,因主张三教合一,道、释、儒兼修,倡言“屏去幻妄,独全其真”,故名“全真”。大弟子有马钰(号丹阳子)、谭处端(号长真子)、刘处玄(号长生子)、邱处机(号长春子)、王处一(号玉阳子)、郝大通(号广宁子)及马钰妻孙不二(号清静散人)七人。后全真道门以祖师王喆(重阳)与马、谭、刘、邱、王、郝并称“七真”。
大定九年冬,马、谭、刘、邱四子从师至汴。十年初,王喆死于寓舍,遗命马钰(丹阳)掌教,令邱处机师事之。四子遵师命同往王喆原修道处终南刘蒋村故庵(此处全真门人奉为“祖庭”)。十二年,赴汴奉灵柩归葬刘蒋村,为之守墓。十四年,四子分处,丹阳仍守祖庭,长真、长生往游汴洛传道,长春则西至磻溪(今宝鸡东南),凿洞以居,日丐一食,潜心修炼。二十年,移居陇州(今陕西千阳)龙门山娄景洞,率门徒数人继续苦修,自谓至此道业始成。从居磻溪以来,长春道誉渐著,秦陇士人颇有与之结交者。二十二年,丹阳归山东,以关中教门事付处机。二十六年,金陕西统军使夹谷清臣差官召他主持终南祖庭。此时全真道在陕右、河南北、山东诸地已拥有很多信徒,声名甚大。二十八年初,金世宗遣使者访求重阳门人,长春应召至中都,主持万春节醮事,敕建官庵居之。都下亲王、公主及官民等多有来问道者,金世宗也两次召见,问以养生之术及“天人精微之理”。八月,辞还,途中在河南北各地传道数月,创立卫(今辉县)、孟、洛阳等处道观数所。次年春回到祖庭。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东还栖霞故里;门人先已于其祖宅建长春庵,后请于礼部,命名为太虚观。
全真道提倡“除情去欲,忍耻含垢”,“以柔弱为本”,不抗争,勤耕作,耐辛劳。这一套逆来顺受的哲学,很有利于统治者,因而受到赏识。但其势力发展很快,到处“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形成宗教社团,又引起统治者的疑忌。金章宗明昌初年,即以全真“惑众乱民”下令禁罢。明昌六年,又“沙汰道流”,连终南祖庵也被没官。到承安二年(1197),经长春倾资纳粟,金廷才许登、莱、陕右重立道观九所,并赐额。全真道经过这些年的挫折后,“稍微而更炽”,道门复兴,长春起了很大作用。泰和三年(1203)刘处玄(长生子)死后,邱处机成为最有威望的掌教首领。他1本传主要依据《长春真人西游记》、尹志平《北游语录》、史志经《玄风庆会图说》卷一《龙门全真》等著作。
与金统治者结合起来,“达官贵人敬事者日益多”,定海军(莱州)节度使刘师鲁、邹谷皆与为友。大安三年(1211),他再次奉召赴都,后因蒙古攻金而未成行。次年,山东红袄军起义,两年中发展到数十万人,夺取许多州县。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向蒙古求和后,即派仆散安贞率军镇压起义,时登州、宁海都在起义军手里,仆散安贞请长春出面“抚谕”,长春果然用说教平息了起义,因而得到金朝的封号。
金宣宗迁都汴京后,先已遭受蒙古军攻掠过的黄河以北地区,更陷入蒙、金及各地土豪武装的争夺攻战之中,战祸使人民处于极度困苦境地,希望从宗教得到庇护以免兵燹之苦。在这种背景下,全真道徒众大为增加,成为北方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宗教派别,金、南宋和蒙古三方也都想争取它。贞祐四年,长春居登州长春观,金宣宗命东平监军王庭玉来请,公主亦差官来请,皆辞不赴。兴定二年(1218),移居莱州昊天观。这一年,山东红袄军首领李全、益都金元帅张林等归附南宋。兴定三年八月,南宋命彭义斌、李全邀请长春南行,众人以为南方重道,他会接受邀请,却也被推却。他说:“我之行止天也,非若辈所及知。当有留不住时去也。”所谓“天”,其实就是时势。此时金朝已衰弱不足依倚,南宋比金更弱,新兴的蒙古则势力强盛,非金、宋所能抗衡。待机选择新的依托,是长春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时机果然来到了。这年五月,成吉思汗西征途中,侍臣刘仲禄荐举长春“有保养长生之术”,侍臣耶律楚材从三教“皆有益于世”、能帮助大汗“安天下”的角度也加以赞成。于是成吉思汗遣刘仲禄与蒙古20人传旨邀请长春面见。仲禄等经半年跋涉,先到潍州访得其门人尹志平同行劝驾,十二月抵莱州。尹谓长春:“道其将行,开化度人,此其时矣。”此言正合其意,遂决意应召北行。时年已七十岁。
晋见成吉思汗1220年正月,长春与选定同行的弟子十八人从山东出发,二月抵燕京。
闻成吉思汗尚在西域,惧年老不堪远行,欲留在燕京等待班师后觐见。仲禄派使者去西域报告,长春亦上表请求。八月,应宣德路长官耶律秃花邀请至宣德(今河北宣化)。十月,使者阿里鲜、燕京宣抚使王檝分别传达斡赤斤旨意,请他西行时先到其斡耳朵。去西域的使者带来成吉思汗诏书,敦请西行,命仲禄善为护送。次年二月,离宣德,出野狐岭,过抚州(今河北张北)向东北行;三月初一,至鱼儿泊(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四月初一,至斡赤斤斡耳朵(今内蒙新巴尔虎旗东辉河旁),停留十七日,转西北行,过大海子(呼伦湖),沿陆局河(克鲁伦河)南岸西行至其上游,又西进入多山地区(土拉河之南),经契丹故城(辽镇州,喀鲁哈河下游青托罗古城),度数河及山岭(鄂尔浑河上游东西),六月底至皇后斡耳朵;七月,西南行过大山(杭爱山),西行至镇海城(在今哈腊乌斯湖之南),金公主及被掳章宗妃等并众多汉民工匠居此,有城郭、耕作。镇海来见,长春表示想留在这里过冬以待成吉思汗回,镇海称奉有圣旨不许稽其行程,愿亲自随从长春去西域,遂留弟子九人于此,选地建栖霞观;八月八日在镇海、仲禄护送下启行,南越金山,过大沙陀(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二十七日抵阴山(天山)北,西行过二小城,至憋思马大城(别失八里,今新疆济木萨尔);九月二日,沿阴山北麓西行,经诸城,由大池(今赛里木湖)南越阴山,二十七日,至阿里马城(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十月二日过亦列河(伊犁河)西行,十六日至大石林牙(西辽故都虎思斡耳朵,今古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又十余日至赛兰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南渡霍阐河(锡尔河),十一月十八日至邪米思干(撒马尔罕)。这时,成吉思汗正击溃花剌子模王扎兰丁,统兵溯印度河而上攻略诸地。又已届严冬,长春获准留在邪米思干等待明年春天朝见。1222年三月,阿里鲜从成吉思汗行营来传旨慰劳,并告已回师,命长春前往朝见。十五日启程南行,二十九日渡阿姆河,四月五日至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行营。成吉思汗问:“真人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答曰:“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嘉其诚实,命以“神仙”称之。因该地发生叛乱,准其回邪米思干。八月七日奉旨再赴行营朝见。二十七日随成吉思汗回师北行,九月一日渡阿姆河。十五日开始论道,由耶律阿海(邪米思干长官)、阿里鲜、镇海、仲禄陪同听讲。阿海充当翻译,成吉思汗命记其所论(当用畏兀字蒙文),并“誌以汉字”。自此行途中多次讲论,关于长生之术,以“减声色,省贪欲”为言;关于治国之方,则劝以戒杀戮,敬天爱民,择良吏治汉地等。月末至邪米思干。十月下旬扈从东还,十二月末过霍阐河,成吉思汗再次召见,并集太子、诸王、大臣,以长春先后奏对之语告之,并谓“汉人尊重神仙,犹汝等敬天,我今愈信真天人也”。次年二月,一再请求先行东还;三月,获准,命阿里鲜等护送,并赐旨许汉地神仙门人并道观悉免差发。五月初,至镇海城栖霞观。取东南道南还,六月二十二日到丰州(今呼和浩特东白塔镇),七月九日至云中(今山西大同),应阿里鲜请求,派弟子尹志平持其谕书随之前往山东招谕未降人民。八月中,回到宣德。又次年二月,燕京行省石抹咸得不、刘敏等,遣使者迎请居燕京天长观。
长春的应召西行,使成吉思汗十分满意,尽管他并无长生之药进奉,仍给予极高的礼遇。在东还后,还一再遣使传旨问候。居宣德时,元帅贾昌来传旨问其回途食宿行旅是否安好,“招谕在下人户得来否?朕常念神仙,神仙无忘朕”。及入居燕京,使者曷剌又来传旨:“神仙至汉地,以清净道化人,每日与朕诵经祝寿,甚好。教神仙好田地内爱住处住。”后又命宣差札八(即都达鲁花赤札八儿)传旨,表示思念之意,并许随意居住,“门人恒为朕诵经祝寿即佳”。于是行省及札八以北宫(即金宫城东北之琼花岛离宫)园池并其近地数十顷给之,遂立道院于此。又重修和扩建天长观,1226年完工。次年五月,成吉思汗从秦州(今甘肃天水)遣道人王志明来传旨,改北宫仙岛(即建道观之琼花岛)为万安宫,天长观为长春宫,“诏天下出家之人皆隶焉,且赐金虎牌,道家事一仰神仙处置”。其所以如此优待,正如多次诏书所示,主要是因为长春在汉地民众中有很大影响,可利用他“招谕在下人户”,“以清净道化人”,使汉地人民归服和顺从蒙古的统治。燕京等处官员秉承旨意,对长春备极尊礼;士人们也竞相逢迎,拜谒、求名者不绝于门,处于逆境者希望得到他的庇护。长春与其众弟子也利用蒙古大汗给予的特权大肆扩展全真道势力,“教门四辟,百倍往昔”,甚至恃有圣旨、金牌,驰驿四出,宣称可通管僧尼,或抑僧为道,改寺为观,种下了僧道矛盾尖锐的祸根。不过,在当时蒙金战争正激烈进行的情况下,长春“大开玄门,遣人招求俘杀于战伐之际,或一戴黄冠而持其署牒,奴者必民、死赖以生者,无虑二三钜万人”,对保全人民,减轻社会生产力受破坏的程度,不能不说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全真道势力的扩展丁亥(1227)七月,长春病死于燕京,享年八十。遗命以门人宋道安提举教门事,尹志平副之。金中叶时全真道初创,本主除情去欲,清静无为,到长春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尹志平说:“丹阳师父以无为主教,长生真人无为、有为相半,至长春师父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尝云:‘无为之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行之率不可至,..都不若积累功行最为有效。’”(尹志平:《北游语录》)这一演变过程,与全真道越来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正相应。在蒙、金、宋三方纷争中,长春成为各方争相笼络利用的对象,身价陡增。他选准了最强的蒙古一方为依托,完全摒弃师父、师兄的无为思想,提倡有为,广招徒众,扩大地盘和道观财产,使全真道势力臻于极盛。其诗文有《磻溪集》、《鸣道集》、《大丹直指》等;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详载其西行旅程以及自奉召启程至去世期间的诗词、讲论;尹志平《北游语录》记载了他的重要议论;《玄风庆会录》1记载了他对成吉思汗“论道”的言论。
1《金莲正宗记》谓系耶律楚材所记。
第二节 八思巴
继任萨斯迦法主八思巴(hphags-pa,1235—1280),又译发思八、拔思发、八合思巴。
乌思藏萨斯迦(今西藏自治区萨迦县)人。家族为款氏(hkhon)。1235年3月6日生于后藏昂仁的鲁孔地方。父索南监藏(bsod-nams-rgyal-mtshan),母觉卧公却吉。1244年镇守凉州的蒙古王子阔端致函萨斯迦派首领萨斯迦班第达公哥监藏(sa-skyapanditakun-dgahrgyal-mtshan,1182—1251,简称萨班),邀其前来商谈吐蕃归附蒙古事宜。萨班从大局出发,接受邀请,八思巴遂与伯父萨班及其弟恰纳朵儿只(phyag—nardo-rje,1239—1267)启行前往,1246年抵达凉州。其时阔端正在和林参加推举贵由为可汗的忽里台大会,次年返回凉州。双方商订归附条款,由萨班通告乌思藏纳里僧俗首领。吐蕃正式归附大蒙古国。嗣后,萨班做了阔端的供应上师留居凉州,八思巴则随伯父学法,恰纳着蒙古服,学习蒙古语言并娶蒙古王公女为妻。
1251年,萨班在凉州地方去世,八思巴继任萨斯迦法主之位。次年,蒙哥下令在吐蕃括户,八思巴受命派格西朵儿只不鲁克(dge-bshesrdo-rjehbrug)与格西孙不(dge-bshessum-bu)率人配合金牌使者行动。同时,蒙哥在吐蕃推行分封制,萨斯迦仍为阔端及其后裔封地。
封为国师,掌天下僧政1253年,八思巴与受命经营漠南中原地区的忽必烈初次相会,忽必烈接受其密续灌顶。随后,忽必烈南征大理,八思巴也在凉州主持萨班灵塔开光仪式之后回乌思藏,拟从伍由巴大师受比丘戒。行至朵甘思,从商客处得知伍由巴大师已去世,遂折回。次年,在阔端子蒙哥都王的陪同下,与从大理班师北上的忽必烈相会于六盘山。忽必烈喜出望外,“留下了萨斯迦人(即八思巴),[为他]授了灌顶,结为施主与福田”(《红史》)。忽必烈赐给八思巴一道诏书(hjah-sabod-yig-ma),宣布保护寺院不受侵害,号召僧人不可争官位、依恃圣旨欺凌他人,应该“敬奉上天,为我祈祷”(阿旺·公哥索南《萨斯迦世系史》)。
1255年五月,八思巴前往河州,从涅塘巴·扎巴生格、恰巴·却吉生格及雅隆巴·喇嘛绛曲监藏等人受具足戒。然后,到内地从事宗教活动。1257年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朝拜,写下了《文殊菩萨名号赞》、《文殊菩萨坚固法轮赞》等诗及《听法广记》。
1258年,佛道争执加剧,忽必烈受蒙哥之命,在开平城主持大辩论,双方围绕《老子化胡经》真伪展开。八思巴参预其事,位次那摩大师而名列第二,以其雄辩之才为释教一方获胜立下功劳。会后道士樊志应等十七人被削发为僧,伪经被毁。八思巴声名渐著。同年著《道果法明鉴》,阐述本派主张。
1260年,忽必烈称帝,建元中统,封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王磐:《八思巴行状》),成为全国最高的佛教首领。1264年,元世祖立总制院而领之于国师。“总制院者,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元史·桑哥传》)同年,元世祖颁布诏书,说明自己从八思巴处接受灌顶,已封之为国师,令掌天下僧政,不可违背,以及优礼僧人,保证其寺院财产不受侵犯。
建立乌思藏行政体系,创制蒙古新字至元元年(1264)夏,八思巴与恰纳离开大都前往吐蕃,受命建立乌思藏地方行政体系。至元二年(1265)元旦,八思巴至拉萨,在大昭寺向元世祖献辞遥贺新年,春天抵萨斯迦。在萨斯迦修建了塔庙,并为七座纪念前辈教主的灵塔树立伞盖、金铜法轮及金顶,用金汁写制显密经典及般若等经二百余部,同时还向名师大德求学问法,增广见闻。
至元四年,八思巴建立了“剌让”(bla-brang),设置司礼官(gsoldpon)、掌内室与服饰之官(gzim-dpon)、司宗教仪式之官(mchod-dpon)、司礼宾官(mjal-dpon)、主文书官(yig-dpon)、司库官(mdzod-dpon)、司厨官(thab-dpon)、司引见官(hdren-dpon)、司座位官(gdan-dpon)、掌运输之官(skya-dpon)、掌马官(rta-dpon)、掌犏牛官(mdzo-dpon)、掌犬官(khyi-dpon)等十三名,负责其起居与日常生活。
八思巴在吐蕃的几年间,除了建立地方行政系统之外,很重要的一项成果是创制蒙古新字。六年,八思巴回到大都,受到真金太子及王公大臣的欢迎。八思巴向元世祖献上了受命创制的蒙古新字。元世祖大悦,随即颁行天下,诏令:“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元史·释老传》)次年,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大元帝师,赐玉印。作为帝师,八思巴向皇帝、皇后及太子讲经说法,祈求福寿,并广做佛事,佑国久安。至元六年(1269)十二月,八思巴率领僧人在太庙作佛事七昼夜。次年,又在御座上置白伞盖,上书金字梵书,用以“镇伏邪魔,护国安刹”(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集史》)。
萨斯迦派在乌思藏的影响至元八年,八思巴离大都至临洮住夏,并在当地建寺传法。十一年三月启程前往拉萨,由真金太子率军护送,帝师之职由其异母弟亦怜真(rinchenrgyal-mtshan)代理。途中八思巴还多次写信给元世祖问安,并祝贺元军攻克南宋诸城,劝戒行善止杀。并向真金讲解佛教教义,此即后来成书的《彰所知论》。十三年底抵萨斯迦,乌思藏地方掌管教法的格西与管理各地事务的首领,都前来相会。次年正月,在出密举行了有七万僧人参加的大法会,真金太子以元世祖的名义充当施主,扩大了萨斯迦派在乌思藏地方的影响。
八思巴在萨斯迦期间,对乌思藏地方的官员重新作了任命,免除了原来还是由他任命的公哥监卜(kun-dgah-bzang-po)的本钦(dpon-chen)职务,以尚尊(zhang-btsun)代之。同时,指定恰纳的遗腹子答耳麻八剌(dharmapala-rakshita,1268—1287)为萨斯迦款氏家族与教主的继承人。这些措施在当时均引起一定的不满情绪。真金护送军返回后,矛盾尖锐。《汉藏史集》记“由于本钦公哥藏卜做了背信弃义之事,有人将此情奏报朝廷。皇帝顾念朝廷与萨斯迦派关系重大,遂决定予以护佑,派大臣桑哥(senggha)为首领,率蒙古大军前往究查”。桑哥率蒙古军七万及朵甘思(mdo-khams)和朵思麻(mdo-smad)军三万人,共十万人前往,迅速击败对抗者,处死公哥藏卜。嗣后,还拜见八思巴喇嘛。桑哥率军返回后不久,1280年11月22日,八思巴在萨斯迦中的拉康喇让中逝世,终年46岁。“讣闻,赙赠有加,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元史·释老传》)为之建大宰堵波于京师。至治年间(1321—1323),元英宗特诏郡县建庙通祀。泰定元年(1324),又以绘像十一幅,令各行省为之塑像,备极尊崇之礼。
帝师制度的沿袭八思巴是元代杰出的宗教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对巩固元朝在吐蕃地方的统治,加强蒙、藏、畏兀儿、汉等民族的相互了解与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佛教各派信仰自由,繁荣文化事业等方面,有过积极的贡献。由元世祖所确立的帝师制度也为元朝诸帝所沿袭,直至元亡。这一制度规定:帝师由萨斯迦一派掌握;由皇帝任命,总天下释教兼管吐蕃地方事务;荐举宣政院及乌思藏地方行政官员;为皇帝、皇子、后妃讲经说法,祈福祷寿,为护国安刹躬尽其力等。有元一代有帝师十四人,简介如下:(1)八思巴(hphags-pa),1260—1270年任国师,1270—1274年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2)亦怜真(rin-chenrgyal-mtshan,1238-1279或1282),八思巴异母弟,萨斯迦款氏家族人。1274年八思巴前往乌思藏,以其继任帝师,直至去世。
(3)答耳麻八剌剌吉塔(dharmapala-rakshita,1268—1287),萨斯迦款氏家族人,白兰王恰纳朵儿只的遗腹子。1282年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至1286年去职。1287年卒于朵甘思。
(4)亦摄思连真(ye-shesrin-chen,1248—1294),八思巴弟子之东支,夏尔巴(shar-pa)系统。1286年继答耳麻八剌剌吉塔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至1291年去职。
(5)乞剌斯八斡节儿(grags-pahod-zer1246—1303),八思巴弟子的康赛(khan-gsar,萨斯迦新寺)传承,西夏王室后裔。自1291年起先后为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穆耳的帝师,直到去世。
(6)辇真监藏(rin-chenrgyal-mtshan,1258—1305),八思巴弟子的东支传承。夏尔巴氏家族人,为第四任帝师亦摄思连真之弟。1304年任元成宗铁穆耳的帝师,次年卒。
(7)相家班(sangs-rgyasdpal,1267—1314),萨斯迦康赛传承,帝师乞剌斯八斡节儿侄,西夏王室后裔。从1305年至1314年先后任元成宗铁穆耳、元武宗海山及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帝师。
(8)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kun-dgahblogrosrgyalmtshandpal-bzang-po,1299—1327),萨斯迦款氏家族人。自1315年至1327年,先后任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英宗硕德八剌及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帝师。
(9)旺出儿监藏(dbang-phyugrgyal-mtshan,?—1325),家族出身不详。自1323年至1325年先后任元英宗硕德八剌和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帝师。或云其为前任帝师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去萨斯迦期间代理帝师。(10)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kun-dgahlegs-pahihbyung-gnasrgyal-mtshandpal-bzang-po,1308-1330),萨斯迦款氏家族人,自1327年至1330年先后任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元幼主阿里吉八及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帝师。
(11)辇真吃剌失思(rin-chengrags-shis),家族出身生卒年不详。
《元史》卷三三文宗二及《元史》卷二○二均记其天历二年(1329),任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帝师。
(12)公哥儿监藏班藏卜(kun-dgah-rgyal-mtshandpal-bzang-po1310—1359),萨斯迦款氏家族人,帝师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之弟。自1333年至1359年任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帝师二十七年。
(13)唆南罗古罗思(bsod-namsblo-gros,1332—1362),萨斯迦款氏家族人,白兰王公哥儿列思八监藏班藏卜之子。1361年至1362年任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帝师。
(14)喃加巴藏卜(rnam-rgyaldpal-bzang-po?)据《明实录》卷七七记,洪武五年十二月庚子(1373年1月21日,“乌思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等遣使来贡方物”,可知其曾任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的帝师(又见《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传》)。
第三节 爱薛
代父应召
爱薛(阿拉伯语名‘,即欧洲语之——耶稣的音译,—isajesus1227~1308),也称爱薛·迭屑·怯里马赤,意为通事基督徒爱薛。1西域拂林(porum,rom的突厥语读法,指叙利亚地)人。出身于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教徒世家。祖不阿里,父不鲁麻失,均有名望。窝阔台汗时,有叙利亚聂思脱里派长老审温—列边阿答(simeonrabban-ata,simeon为其名,rabban-ata系叙利亚—突厥语混合称号,意为师父、长老)者,奉命从蒙古至西域传诏,谕蒙古军帅勿滥杀无辜,保护基督教徒。大约在贵由汗即位时(1246),列边阿答回蒙古朝觐2,并推荐不鲁麻失的才能。在汗廷极有权势的拖雷妃唆鲁禾帖尼崇信基督教聂思脱里派,又很注重收罗人才,遂奏请遣使征召。不鲁麻失因年老“辞不能往”,以子爱薛能继其家学,通晓西域诸国语言和星历、医药之学,乃极力推荐于使者,让他代父应召。爱薛到蒙古后,供奉于唆鲁禾帖尼母子,甚受亲信,得娶唆鲁禾帖尼的同族侍女(克烈氏,亦信奉基督教)为妻,夫妇一同当过蒙哥汗之女的傅父、傅母,与拖雷家族的关系十分密切。“直言敢谏”,反对阿合马爱薛“直言敢谏”,忽必烈即位前对他就很器重,后召侍左右,能时进善言。中统三年(1262)春,诏命燕京于二月八日(汉地佛教以此日为佛出家日)大做佛事,临大街结五采流苏楼观,集教坊百伎,备法驾迎佛。爱薛谏曰:“方今高丽新附,李璮复叛,淮海之壖,刁斗达旦,天下疲弊,疮痍未瘳,糜此无益之费,非所以为社稷计也。”二月十五日,元世祖游燕京道观长春宫,欲留宿,爱薛又急入谏:“国家调度方急,兵因民罢(疲),陛下能安此乎?”其言都得到嘉许。他不仅是从基督教的立场反对崇奉佛、道,也是从国计民生利害的角度提出意见。如至元五年(1268)春,元世祖大猎于保定之新安县(今安新)境多日,人民疲于供应。他有意在世祖面前问供给之民:“得无妨尔耕乎?”世祖悟,即日罢猎。自蒙古征西域以来,有不少擅长天文历法和医药之学的西域人才被征召来华。中统年间,由爱薛建议设立了西域星历、医药二司,即命他掌其事。他创立了京师医药院,至元十年改为广惠司(正五品机构,后升正三品),仍由爱薛兼领。广惠司掌管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为宿卫士及京城疲癃残疾、穷而无告者疗疾。至元十三年,伯颜灭南宋班师,阿合马以伯颜所赠礼物太薄,诬告他私取宋玉桃盏,元世祖下令审查,爱薛叩头力谏,事得解。时阿合马任宰相(中书平章政事),恃宠擅权,专事聚敛,回回人(木速蛮)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势力甚大,借机谋利,侵害国家财富和百姓。朝中许多官员对此极为不满,爱薛也加入了反对阿合马和回回势力的行列。至元十六年,有回回商人从八里灰、火里(barqu,qori,部落名,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取海青鹰隼到大都贡纳,所过之处,拒绝食用供应给他们的别人宰杀的羊,而索要活羊按伊斯兰教规的断喉法宰杀,因而搔扰沿途百姓。此事触怒了元世祖,下令回回人必须食1本传资料主要依据程钜夫《拂林忠献王神道碑》(《雪楼集》卷五)、《元史·爱薛传》。2有关列边阿答及爱薛事迹的西文资料,参见伯希和《蒙古人与罗马教廷》页15—66。用任何人宰杀的羊肉,不许按伊斯兰教规“抹杀羊”,违者处死,其奴仆首告者放出为良,并以其主人家口财物赏之。爱薛及其下属基督教徒,正利用这道诏令压制回回人,诱使他们的奴仆告密,夺取他们的财富,以致回回人一连四年不敢奉行其教法,其经商者纷纷离开汉地,不敢再来。后来回回人用重金贿赂丞相,以商税减少、珠宝不至为由奏请解除了禁令1。
出使远域爱薛因通晓西域诸国语言,曾数次被派遣出使远域。至元二十年四月,又奉命副孛罗丞相出使伊利汗国,并充译人(怯里马赤,kelemechi)。二十一年冬,孛罗、爱薛一行抵达伊利汗冬营地阿兰草原(今阿塞拜疆共和国南境,阿拉斯河下游)之满速里牙行宫,晋见阿鲁浑汗。大汗派出以显贵大臣为首的高级使团在伊利汗国受到高度重视,《史集》中作为大事予以记载;在梵蒂冈档案中有1285年阿鲁浑汗致教皇信的拉丁文本,信中提到了大汗派来的使者iseterchiman(波斯文tarjuman,“译人”),即爱薛怯里马赤。孛罗丞相被留在伊利汗国,享有极高的地位和礼遇;爱薛则带着阿鲁浑汗献给大汗的礼物宝装束带等回朝。当时叛王海都、都哇正与元军在西北境激战(如至元二十二年进攻和州,二十三年战于马纳思河,攻彰八里、哈密力等地),爱薛途遇战乱,与其他使团成员失散,冒矢石,出险境,路上走了两年才回到大都。他以阿鲁浑所献礼物进呈,报告了往返情形。元世祖对他的归来大加赞誉,说:“孛罗生吾土、食吾禄而安于彼,爱薛生于彼、家于彼而忠于我,相去何远耶!”即拜平章政事,固辞不受。二十四年六月,擢为秘书监(掌管皇家图籍及阴阳禁书并领司天台的中央官署秘书监的长官,正三品)1。二十六年,置崇福司,“掌领马儿·哈昔、列班·也里可温、十字寺祭享等事”,以爱薛为崇福司使(从二品)。“马儿·哈昔”是叙利亚语mar-hasia的音译、聂思脱里教派主教的称号(义为圣者);“列班”即长老;“也里可温”系波斯人对聂思脱里教士的称呼(erke-’un,似源于希腊文αρχων),元代通指基督教教士和教徒;“十字寺”是元人对基督教堂的称呼。崇福司是掌管全国一切基督教事务的中央机构,品级次于掌管佛教的宣政院(从一品),与掌道教的集贤院相同(从二品)。基督教在元朝境内传播甚广,自京城至诸路,也里可温为数颇多,从此开始和佛、道一样有专门官方机构管理有关他们的各类事情,这无疑是爱薛为基督教势力争取到的地位和权益。爱薛及其子相继担任这个机构的长官。元世祖对爱薛日益亲信,时常召见,他也能提出许多利国利民的建议,如谏止迁移原燕京南城居民以实大都新城,请赐宿卫士庐舍,下令禁止猎杀怀胎鹿及幼鹿,设立广惠司,给在京贫穷残疾者赈济、治病等。
秦国公之封至元三十一年,元成宗即位,加授爱薛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荣衔,优遇益隆。因其年老,特赐腰舆乘以出入宫廷。大德元年(1297),遥授平1《元典章》卷五七刑部十九《禁回回抹杀羊做速纳》;《史集》第2卷,汉译本页346—347。1据《秘书监志》卷九职官题名(作海薛)。
章政事。大德七年以后,元成宗久病,国事多取决于皇后卜鲁罕,爱薛常数月不得一入见。这几年屡有灾异,皇后以爱薛知天象,有时召见询问。他乘机进言,力陈弭变之道,辞语激切,不被采纳。十一年,元成宗死,皇后谋立安西王阿难答,遣内官到秘书监迫取仅供御览的秘文,爱薛厉色拒绝,表明了他在这场皇位继承斗争中的态度。元仁宗母子诛灭卜鲁罕和阿难答一党,迎海山即帝位,为元武宗。以爱薛为忠,封秦国公。至大元年(1308)六月,爱薛病死于上都家中。
据程钜夫撰的爱薛神道碑,有子六人:也里牙,袭职为崇福使、领司天台事;皇庆元年封秦国公,为权臣铁木迭儿之婿,后以贪赃罢。天历元年(1328),命为太医院使。至顺元年(1330),复加秦国公,同年,以诅咒皇帝罪被诛。腆哈,翰林学士承旨。黑厮,光禄卿。阔里吉思,同知泉府院事。鲁哈,提举广惠司事。咬难,为宿卫。另据姚燧《牧庵集》所载,爱薛尚有一子名阿实克岱(原文应为阿速台),先于也里牙任崇福使;其子蒙克特穆尔(原文忙哥铁木儿),为元武宗侍臣,至大二年任尚书省左丞,爱薛遂以孙贵追封秦国公。元仁宗即位后,罢尚书省,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罪名惩治尚书诸臣,忙哥铁木儿被杖流海南1。
1参见韩儒林《爱薛之再探讨》,《穹庐集》页9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