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汗
疹之初出未出時,俱宜微汗。汗則肌膚通暢,腠理開豁,而毒自透。一見微汗,不宜過用升發之藥,致使汗多亡陽,輕者變重,重者難救。隱暗不透之症,因之併發,不可不慎。又有無汗者何?緣重感風寒,使皮膚乾燥,毛竅不開,而疹不出,多成內攻之患,使腹脹氣喘,秋夏宜微加升發,春冬重以疏散,但使渾身有微汗為妙。又有痰鳴,無分遲早,急用寒涼降火清潤之藥,佐以升發,否則變為敗症。故自始至終,得汗為主,若無汗,後必多餘毒,宜解毒為要。
秋夏微加升發湯
升麻 葛根 蘇葉 羌活 赤芍 甘草
春冬重以疏散湯 即升發湯。加
麻黃 桂枝
寒涼降火湯
生地 黃芩 黃連 山梔 石膏 花粉 杏仁 蘇子 生甘草
佐以升發湯
薄荷 山楂 大力 桔梗 杏仁 蘇子 升麻
麻症乾渴發熱論
(微熱 壯熱 乍熱 潮熱 復熱)
小兒口唇紅如丹,是欲發渴,皆內熱所致。然宜辨其虛實,二便閉是實,用清熱和涼之藥。二便清利,唇口淡而渴是虛,必其先食寒涼,致中氣乾燥也,急補中氣。若腹脹不食,是為敗症,至於麻症有遠近,不比於痘,或三四日,或五六日,或八九日或半月,又乍寒乍熱,至壯熱經日不退是也。若始熱遂見外疹,又宜詳察。有微熱者,熱輕而不壯也,此初起之時則猶可,將出之時則不可,恐其不能透表,急用疏托之藥。如沒當未盡沒時,毒輕而清,不必服藥。若夫壯熱者,熱甚而經日不退也,初見太熱,至出時而不稍退,其症必重,若先熱至出重是為順症,如已出盡而有此壯熱,宜服疏托和解之藥,至沒後而熱不退,更宜用和解之藥,以免後患。又有乍熱者,或熱數日,過數日又熱,或乍熱,或午熱,未出之時見之,總毒不透,急宜疏托。沒後及未沒見之,毒有未盡,宜涼解分利。亦有因病後中氣虛弱者,臨症者須酌治。若夫潮熱者,一日一至,如潮之汛而不失也。初出必無此症,至出後沒後者有之。此因氣血而作,治宜益陰而退陽可也。且有復熱者,謂熱退而復發也,皆因餘毒未解,宜疏解為上,妄用燥劑,必致不治。
論下身冷全身冷
疹之有下身冷者,不比疫疾,謂頭溫足冷,作逆症看,麻出自上,故上熱而下冷。若初起時上熱下冷,不妨,出完之時,下身冷是逆症,須詳審而治。又有身體四肢如冰者,麻本屬火,全身自應溫暖,今反冰冷,必是逆症。若初出正出之時不熱,則毒不能盡出,而反漸沒。若正沒沒後有此者,必脾胃倒壞,氣血大虛,毒不能盡,後變無窮,定為不治,故不立法。
論口瘡
口瘡者,心脾之火,多見於正沒之時,皆因餘毒未盡,留於上焦,必大便閉,小便赤,宜清利脾火,兼滑大腸為主。若乳上小兒之母,亦當服藥,使乳清涼。
論腹痛
疹之腹痛者,毒氣內作而不能透表,多見於初出正出之時,治宜疏托,發出即止。如正沒未沒盡而痛,緣外邪未盡。而復於內,亦宜疏托,佐以清涼。然細微處,以意度之,從外症加減。
論吐痰
痰之吐有二,有吐出如絲者。有吐出成塊者,皆由肺胃之火,久積而作。宜清肺消痰降火為主,不可用南星、半夏香燥溫脾之藥。
論唇舌乾燥唇舌破裂舌苔
舌燥多屬於脾,脾熱有二:一則唇白而燥,其熱尚微;一則唇赤而燥,其熱則重。又有帶紫黑而燥,其熱尤重,治宜清熱分利而已。何則?舌乃心之苗,麻本火候屬於心,故舌苔有三種,黃白黑是也。白者微熱,黃者雖重可治,黑則難治。此症不分始末,不過清熱疏利而已。舌破唇裂者,此心脾二火盛,上衝所致,其色必深紅而紫黑。亦有不紫紅而赤甚者,其火不輕,治當分首尾。若初熱而色赤,此火不解而毒不盡。若其色有活,猶可以治用寒涼,加以疏托。倘紫黑焦枯,而色不活者不治。若已出而有此症難治。蓋毒雖出而唇舌破裂者,心脾二經俱壞也。若將沒之時有此,亦危候也,當謹慎細察為要。
論發斑
發斑者,火毒熾甚,血被熬煎,當以紫草、紅花、石膏等味,涼血清火為主。亦有初熱時為風寒所搏,而成癮疹,似斑非斑,治宜疏解,其癮自退。若誤為真斑,而用寒涼,以致水瀉不止,元氣下陷,不能透表,危亡立至,可不慎諸?
論云暗
疹如雲暗者,上有大片紅腫者,大片紅腫之間,又有小顆粒於其上,皆由火盛所致,重用寒涼之藥,不可遲緩。如身上一片紅暗,與皮內一片並樣,此症只可發散。若發散後仍如此者,不治。
看疹諸色論
疹色之美惡,與痘無異,紅活滋潤者吉。有一樣色淡而潤,是無內症,其疹最清。若淡而不潤,或乾燥,或嫩豔,此不正之色。火毒盛伏,當清火解毒為要。又有一樣深紅者,其色紅而且重,是血熱,宜清散之。又有一種豔紅者,其色如胭脂,是血熱,其內必有火,火遇火必發毒,大用寒涼,以先制其焰,否則狂躁喘急立至。又有一種乾紅者,如紙之礬於紅,滯而不活,內有伏火,血受其瘀,顆粒必大,嗽而必喘,急用攻破。又有一種色紫者,是熱極將瘀,急破血以涼之,若帶豔則重甚矣。又有一種色黯者,其症較紫更重,初出急破,遲則難救,若半靨色黯者無妨。又有一種其色白者,血瘀之極,此是內症,急破其瘀,遲則倒靨面白,故須山楂、丹皮、紅花、大黃、生地、桃仁等劑,如勻淨無內症,身不熱,不咳嗽,是血不足而無火,不必多治,宜審之。
論咳嗽
麻症之乾咳,連聲不斷也,因火旺肺躍。凡疹先時喜咳,咳甚則毛竅開而易透,咳微則腠理閉而難透,故方出之時欲其咳。至既出之後,欲其不咳為佳,如仍有咳,當以清痰降火為要。若初起時不咳,麻必不出,於發散中加半夏,以助其嗽,使麻可出。
論鼻涕鼻衄鼻扇
鼻通多涕,此肺氣順也,最吉。故初出時至沒後,而皆有是者,此肺氣和平而不阻塞,順症也,不必服藥。今云多涕,謂濃涕而時有也,非謂涕少而暫有,臨症者宜推之。若無涕鼻乾,肺腑火熱,閉塞毛竅不通,初出未出時,得此必重。又有內為熱甚外為鼻眵所結,至於無涕,云其眵結而涕自見,是肺氣通。雖重可救。如真有鼻乾無涕,此症甚危,亦輕沒後,治宜詳審。若下藥得噴嚏,肺氣得解而通也。將出未出之時,必先外感,而今得通故也,其毒雖重可救。正出而得此症,其毒盡解,又何後患?又有衄血者,因內熱狂盛,邪血沸騰,血從火化,是以從肺而上溢於鼻,名曰衄血。將出未出之時,而忽有衄,是毒從衄解,不必服藥。至於久衄不可,若出透與沒後有此症者,宜於清肺藥中佐以涼血之味,使火退而衄止。如並口中有血者,服涼劑不止,惟用發散,使毒得出,而衄自止矣。又有名為鼻扇者,是肺氣將絕也。喘滿喉鳴,多屬於痰,因火毒內結而亢甚,若喉中無痰喘,精神如故,還可挽救,急用潤肺消痰清熱為主,否則難治。
論發搐
疹之發搐,不比尋常。若喉中發痰,非真搐也,當分先後。若見於發熱初出之候不妨,治宜疏托,引加清涼。若見於正出已沒之時難治。總要清上焦之熱,兼利小便而已。
總附咳嗽諸方論
凡疹回後,有咳嗽者,是火氣旺燥,肺金受克故也。治宜清金降火湯,用黃芩、黃連、山梔、石膏、花粉、貝母、陳皮、桑皮、杏仁、蘇子、甘草、麥冬、栝蔞仁。如不應,外加葶藶、枳殼。若聲不出,以清金降火湯作主,再加葶藶。倘有煩躁腹脹,瀉痢不止,聲啞唇青紫黑者,宜用黃連解毒湯,藥用黃芩、黃連、枳殼、歸尾、紅花、赤芍、生甘草、大黃。或用甘桔湯,甘草、桔梗、力子、玄參、連翹、知母、杏仁、乾薑。若痰中帶血,喘促悶亂,用涼膈散,黃芩、山梔、薄荷、連翹、生甘草、大黃。
總附渴症諸方論
凡疹渴有二者,虛實是也。看其舌苔起,唇紅色,有如丹,二便閉,此內熱所致,內外皆實,治宜清涼疏理之藥,生地、黃芩、花粉、牛蒡、連翹、荊芥、葛根、桔梗、石膏、黃連,加燈草。若唇口淡紅,舌上無苔,二便清調,此是內虛,宜清金益肺湯,沙參、麥冬、生地、丹參,綠豆湯或芝麻茶炒米湯。如氣喘腹脹,是為敗症,切不可飲冷水,致生蓄水之患。
總附鼻涕鼻衄諸方論
凡疹無涕者,此因火旺鑠金,治宜清金肺潤湯,藥用知母、黃芩、生地、花粉、連翹、蔞仁。一疹有鼻衄者,皆肺金鬱熱火沖之故,當以葛根、生地、山梔、薄荷、丹皮、茅根、犀角、羚羊角、黃芩。出齊之後而有此症,當用犀角地黃湯,加茵陳、木通,使火下行而愈。犀角地黃湯,生地、犀角、丹皮、白芍加茵陳、木通。
發水泡論
疹有發水泡者,此因火毒太甚,迫於肌膚而不能透表,故發水泡,此症多於見點之時,亦有於未見點之時,皆為不治,故不立法。
論氣促
疹之有氣促者,由肺不清而致,當分先後。若見於正出未出之時,宜疏托。若見於已出正沒之時,宜降火清痰之藥。
眼閉論(總附白珠赤珠)
疹有眼閉者,常於沒後見之,皆因脾火旺盛,致目腫而閉,但宜清上焦之藥,兼以利水,使熱退而眼自開矣。又有白珠者,又有赤紅者,俱屬肺氣,宜清肺火,兼以風藥佐之。
齧牙論
疹有齧牙者,是陽陷於陰,熱火相搏,故齧牙耳。其口必多渴,手足俱熱,喜食冷物,治宜滋陰降火,不可食辛辣之物。若誤食之,後必下血,痰響而死。
論吐沫
吐沫之症,亦由胃火亢盛而致,宜清胃降火為主治。
論蛔
疹前吐蛔者,毒火上衝,胃難安養,蛔從上出。若初出發熱之時不妨,待熱退身涼,自然不吐,亦宜清胃,用生地、當歸、丹皮、連翹、石膏、升麻,庶無他症。如已出回時而有此症,用使君子、黃芩、川連、花粉、胡連、川椒為主。如蛔死者,毒火猖獗,胃氣將絕,死期立至。有瀉蛔者,不必過治,清解自愈。如瀉死蛔者亦重。
論嘔吐
疹有嘔吐者,毒火沖胃,未經發泄,不必過治。若出齊回後有此症,宜用清涼解毒之藥。
論泄瀉
疹有泄瀉者,其色黃而有沫,小便赤澀,口乾唇燥,此因肺經熱甚,未出與當出之時而瀉者,不必服藥。經云毒以痢松,但不宜久,若回後有此泄者,是積熱移於大腸,治宜四苓散,豬苓、茯苓、白朮、澤瀉,加黃芩、黃連、木通、栝蔞仁霜。如下有紅紫色,總因熱毒留連,藥宜赤芍、大黃,行一二次,毒盡自愈,不宜多下。切不可因其泄瀉,用訶、蔻以止之,恐其腹脹喘急而死。如首尾水瀉,小便短赤,用木通、車前利水之劑,佐以升提可也。
論藥味所忌
肺屬金,輕清上浮,切忌辛熱香燥。蓋人參補肺,防其肺熱還傷肺;黃耆補中,防其助痰而氣喘。當歸辛熱助火,反欲黨邪而為惡;生地補腎,腎為肺子。經曰:實則泄其子,是腎宜瀉不宜補,防風無汗乾燥,須當表虛之堪憂。他如乾薑、附子、白朮、丁香、砂仁、肉桂、細辛、藿香、蔻仁、烏藥、草蔻、良薑、茱萸、蓽茇、香附、麝香等藥,皆以辛香,切宜禁用。又忌食物如椒薑糖醋魚鱉蝦蟹豬犬牛羊馬肉,並一切炙煿之物,非特助邪為惡,恐天行時氣必然重出,要忌四十九日外,有雞子不可食,恐其壞目,食糖恐犯牙疳。獨有歸、芎,可於血虛色白者權宜酌用。又有忌用大黃而用栝蔞何也,蓋疹發於肺,肺主氣,經曰:氣有餘便是火,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移熱於大腸故秘結,用栝蔞仁以潤肺,佐枳殼以寬腸,則秘自通矣。若大黃號曰將軍,有斬將搴旗之功,恐其太過,致使心血兩虛,則脾燥肺氣囂張,風火益猛矣。
一、疹當出之時,被風寒所折,以致色白如肌膚,毛竅聳起如粟子者,宜疏散。用
乾葛(二錢) 木通(二錢) 川芎(八分) 紅花(四錢) 陳皮(一錢) 羌活(一錢) 防風(二錢)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荊芥(一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蟬衣(八分)
倘色白如膚,但見粒頭高腫者,此表虛所致,用
生地(二錢) 川芎(五分) 紅花(三錢) 歸身(二錢) 大力(四錢) 葛根(一錢) 山梔(一錢) 桔梗(二錢) 木通(一錢) 麥冬(三錢)
一、疹因風寒所折,皮膚乾燥,毛竅不通,身熱噴嚏,以致不能透發者,宜疏托,用
羌活(一錢) 防風(二錢) 葛根(二錢) 蘇葉(二錢) 大力(四錢) 蟬衣(一錢) 前胡(一錢) 荊芥(一錢) 橘紅(一錢) 桔梗(二錢) 木通(一錢) 升麻(二錢)
加大黃、蔥白。
一、疹因風寒所折,見暖則和活,不暖則枯燥者,宜涼解。
乾葛(二錢) 薄荷(八分) 荊芥(二錢) 桔梗(二錢) 前胡(二錢) 通草(八分) 防風(二錢) 枳殼(二錢) 橘紅(八分)
一、疹因毒氣抑鬱於內,熱極不能透出,根窠渾成一片,以致色帶紅紫者,急以清解為主,佐以升發,用
乾葛(二錢) 荊芥(一錢) 薄荷(一錢) 蟬蛻(八分) 大力(五分) 石膏(一兩) 桔梗(二錢) 升麻(一錢) 山梔(四錢) 前胡(二錢) 黃連(六分) 橘紅(二分)
加麻黃四分。
一、疹有渾身麻疹,隱於肌膚之間,欲出不透者,宜大升發。
羌活(五分) 防風(一錢) 葛根(二錢) 通草(八分) 薄荷(八分) 大力(五分) 蟬蛻(一錢) 麻黃(八分) 升麻(一錢)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熱甚加石膏、大黃
一、疹有胸腹腰背暖處,見粒即紅,手足頭面暫無者,宜清解。
升麻(一錢) 乾葛(二錢) 荊芥(一錢) 薄荷(一錢) 大力(五錢) 石膏(三錢) 蟬蛻(八分) 桔梗(二錢) 花粉(六錢) 山梔(四錢) 黃芩(三錢) 前胡(二錢) 橘紅(八分) 福花(二錢)
加麻黃
一、疹有色紫赤暗,粒頭尖聳者,急用寒涼解毒,佐以消痰。
石膏(一兩) 黃連(一錢) 桔梗(二錢) 荊芥(五分) 山梔(三錢) 乾葛(一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一錢) 薄荷(五錢) 前胡(二錢) 大力(五錢) 花粉(一兩) 通草(八分) 紫草(八分)
加大黃。
一、疹色鮮紅,點子低陷不高者,其毒重甚,急宜清肺瀉火。
乾葛(二錢) 前胡(二錢) 石膏(一兩) 蟬蛻(一錢) 大力(五錢) 薄荷(二錢) 桔梗(二錢) 木通(一錢) 山梔(一錢) 升麻(一錢) 陳皮(一錢) 枳殼(四錢) 荊芥(二錢)
加大黃。
一、疹色淡紅,為風寒所折,點子低而色燥不潤,宜疏散。
荊芥(二錢) 防風(二錢)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大力(四錢) 川芎(八分) 紅花(四分) 蟬衣(八分) 乾葛(二錢) 通草(八分) 橘紅(八分) 升麻(一錢)
一、疹色淡紅,顆粒不高,唇舌俱燥而赤,此毒火內郁,宜用寒涼,佐以疏托。
大黃(三錢) 枳殼(三錢) 山梔(四錢) 桔梗(二錢) 大力(五錢) 蟬衣(二錢) 薄荷(一錢) 木通(一錢) 生甘草(八分) 陳皮(二錢) 紫草(一錢)
一、疹已出而粒頂尖焦,無論赤紅,皆為熱極,急宜清鮮,佐以涼血。
石膏(一兩) 木通(一錢) 紫草(一錢) 桔梗(二錢) 大力(五錢) 薄荷(一錢) 陳皮(一錢) 黃芩(六錢) 荊芥(一錢) 生甘草(六分) 大黃(三錢)
一、疹已出,紅腫太甚者,藥用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乾葛(二錢) 薄荷(二錢) 大力(五錢) 荊芥(三錢) 防風(二錢) 山梔(三錢) 木通(一錢) 生甘草(一錢)
如口渴,加石膏、花粉。便閉,加大黃、枳殼。身煩熱,加黃芩、黃連、元參、陳皮。
一、疹未出透,而見風早沒,及誤食葷腥油膩,以致毛竅閉塞,不得透表者,俱宜疏托。暖處無點影者,謂之早沒,二症用藥
石膏(八錢) 麻黃(八分) 升麻(二錢) 乾葛(二錢) 大力(四錢) 蟬蛻(一錢) 桔梗(二錢) 生甘草(一錢) 杏仁(一錢) 荊芥(二錢) 防風(二錢) 木通(一錢)
早沒者加蘆根,誤食者加山楂、枳殼。
一、疹未出而呃逆者,是胃敗惡症也,悉屬火毒,以升陽透發為主。
荊芥(二錢) 葛根(三錢) 羌活(二錢) 桔梗(二錢) 大力(四錢) 陳皮(二錢) 石膏(二兩) 黃連(一錢) 生甘草(一錢) 前胡(四錢) 蟬衣(二錢) 升麻(四錢) 竹茹(一錢) 薄荷(一錢)
若疹已透而呃逆者。
花粉(一兩)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葛根(三錢) 羌活(二錢) 桔梗(二錢) 大力(四錢) 陳皮(一錢) 石膏(二兩) 黃連(一錢) 生甘草(一錢) 竹茹(一錢)
一、疹子出透,三四日而不沒者,此毒火亢盛,宜清涼解毒。
前胡(二錢) 乾葛(二錢) 石膏(一兩) 山梔(四錢) 連翹(三錢) 杏仁(一錢)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木通(一錢) 元參(二錢)
一、疹沒肌膚之上無點粒,又見紅片,平而不高者,此沒不盡也。藥用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乾葛(二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荊芥(一錢) 木通(二錢) 山梔(二錢) 蟬衣(八分) 生甘草(八分) 陳皮(一錢) 枳殼(一錢)
如內熱煩渴,加黃連、石膏。
一、疹色帶白乾燥,隱隱於皮膚之間,似沒非沒,必因風寒所致,而不能透表故也。急用疏托,勿加寒餌。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生甘草(一錢) 乾葛(一錢) 防風(二錢) 木通(一錢) 蟬衣(八分) 大力(四錢) 陳皮(二錢) 福花(三錢)
一、疹發熱及正出之時,沉睡不醒,此是火抑於內,而不達於外,後必發熱煩躁,變症多端。藥用
前胡(二錢) 乾葛(二錢) 荊芥(一錢) 薄荷(一錢) 大力子(六錢) 桔梗(二錢) 木通(一錢) 防風(一錢) 橘紅(八分) 升麻(五分)
一、疹子因熱火拂抑而無汗,以致皮膚乾燥,唇口破裂,二便不通,沉昏腹脹,氣喘痰鳴,急用寒涼,佐以升發。
石膏(一兩) 紫草(二錢) 麻黃(八分) 蟬衣(八分) 大力(五錢) 乾葛(二錢) 薄荷(一錢) 前胡(二錢) 木通(一錢) 紫蘇(一錢) 桔梗(二錢) 荊芥(二錢) 滑石(三錢)
加蔥白三條。
一、疹初發熱時,因毒火內迫,以致渾身大汗,不能盡透者,宜清解。
石膏(一兩) 紫蘇(一錢) 乾葛(二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桔梗(二錢) 生甘草(一錢) 丹皮(二錢) 山梔(二錢) 前胡(一錢) 荊芥(一錢)
加大黃、淡竹葉。
一、疹有冒風寒,皮燥無汗不出,反有腹脹氣喘者,宜疏散。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乾葛(二錢) 防風(一錢) 羌活(一錢) 橘紅(八分) 紫蘇(二錢) 大力(四錢) 蟬衣(一錢) 荊芥(二錢) 木通(一錢) 枳殼(一錢)
或加麻黃、蔥白、陳皮。
一、疹症忽有汗,忽無汗,汗後肌膚仍燥,身子大熱,而疹仍未透,宜清解。用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乾葛(一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蟬衣(一錢) 生甘草(一錢) 丹皮(二錢) 山梔(一錢) 木通(一錢) 石膏(一兩) 紫草(一錢)
加大黃、淡竹葉。
一、疹未出先,昏沉喜睡,倦夢譫語,此因熱毒煩盛,不能外達故也。宜清心解毒。
乾葛(一錢) 防風(一錢) 大力(四錢) 蟬衣(八分)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滑石(一錢) 木通(二錢) 陳皮(一錢) 青皮(二錢) 鉤藤(二錢)
加大黃、石膏、黃連、淡竹葉。
一、疹已出透,而有譫語者,用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前胡(二錢) 枳殼(一錢) 黃芩(一兩) 滑石(一錢) 大力(四錢) 木通(二錢) 陳皮(一錢) 青皮(二錢) 鉤藤(二錢)
加大黃、石膏、黃連、淡竹葉。
一、疹有元氣素虛之人,疹已透而譫語者,用
當歸(三錢) 生地(一錢) 丹參(二錢) 麥冬(三錢) 川貝(一錢) 陳皮(一錢) 連翹(三錢) 生甘草(八分) 山梔(三錢) 鉤藤(一錢)
一、疹已出透,而仍煩躁,面赤咽痛,目赤唇焦,宜清降。
黃連(一錢) 石膏(一兩) 黃芩(一兩) 山梔(五錢) 生甘草(一錢) 元參(三錢) 丹皮(一錢) 大力(四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三錢) 杏仁(二錢) 蘇子(二錢) 知母(二錢) 蔞仁(一兩)
再加大黃、淡竹葉。
一、疹未出,唇紅似丹,二便閉塞,喜飲冷,此熱毒內蒸,宜用辛涼藥。
乾薑(三錢) 薄荷(一錢) 前胡(三錢) 桔梗(二錢) 大力(五錢) 荊芥(一錢) 滑石(二錢) 石膏(一兩) 生甘草(一錢) 花粉(三錢) 木通(二錢)
再加蘆根、竹葉。
一、疹已出而發渴者,鼻氣勃勃沖人,此肺中火邪熬煎,宜清金降火。
黃連(一錢) 黃芩(一兩) 石膏(二兩) 知母(三錢) 花粉(二錢) 滑石(一錢) 山梔(一錢) 葛根(二錢) 薄荷(一錢) 栝蔞仁(一兩) 桔梗(二錢) 生甘草(一錢) 大力(五錢) 枳殼(二錢)
一、疹有二便清利,唇口淡紅而渴者,此必過服寒涼,致中氣虛,乾渴。
當歸(二錢) 生地(二錢) 麥冬(三錢) 升麻(一錢) 桔梗(一錢) 元參(一錢) 陳皮(一錢) 生甘草(一錢)
一、疹出時手足多熱,忽爾冰冷,名曰厥逆,似水之象,宜用升散。
乾葛(二錢) 升麻(八分) 蘇葉(一錢) 防風(一錢) 大力(二錢) 桔梗(二錢) 木通(一錢) 麻黃(八分) 前胡(二錢) 荊芥(二錢) 橘紅(八分)
加蔥白。如便閉,加大黃。
一、疹後厥逆者,用清解。
黃芩(二兩) 黃連(八分) 花粉(一兩) 山梔(四錢) 前胡(二錢) 生甘草(一錢) 木通(一錢) 陳皮(一錢) 桔梗(二錢) 貝母(二錢) 石膏(一兩) 枳殼(五錢)
加大黃、蔞仁。
一、疹中寒熱似瘧,身寒手足冷極者,宜滋陰養血發表。用
柴胡(二錢) 黃芩(一兩) 當歸(三錢) 川芎(八分) 陳皮(一錢) 葛根(二錢) 生甘草(八分) 生地(二錢) 澤瀉(一錢) 茯苓(二錢) 貝母(二錢)
寒多加蘇葉,熱多加知母,渴甚加石膏、大黃。
一、疹將出而發驚,是毒蘊於心,肺火鼎沸,以致手足搐搦,宜解表發汗。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蟬蛻(一錢) 青皮(二錢) 鉤藤(一錢) 橘紅(一錢) 前胡(一錢) 紫草(一錢) 乾葛(一錢)
外加硃砂二釐。如痰多加膽星二錢。若食積加山楂、枳殼,甚者加黃連、花粉。倘有已出而發驚搐者,此由毒火元氣俱盛,宜清火解毒。用
黃連(一錢) 黃芩(五錢) 鉤藤(二錢) 陳皮(一錢) 前胡(二錢) 龍膽草(一錢) 山梔(四錢) 木通(一錢) 貝母(一錢) 枳殼(一錢) 花粉(一兩) 生甘草(五分) 杏仁(一錢) 蘆薈(一錢)
加蓮肉心、石膏三兩。又有一種驚重,元氣虛,恐變慢驚風者,用
當歸(二錢) 生地(二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生甘草(八分) 天麻(一錢) 川貝(一錢) 麥冬(三錢) 鉤藤(二錢) 連翹(二錢) 木通(一錢) 防風(一錢)
加蓮肉、膽草、橘紅。
一、疹初發時,嘔吐不能食者,此毒火壅於胃故也,宜清解疏托。
前胡(二錢) 枳殼(二錢) 乾葛(一錢) 防風(一錢) 大力(三錢) 連翹(二錢) 桔梗(二錢) 蟬蛻(一錢) 陳皮(一錢) 荊芥(二錢) 生甘草(八分) 滑石(一錢) 石膏(一兩)
火輕者,加山梔、蘆薈。火重者,加石膏、滑石。又有一種疹已出透,而嘔吐不食者,宜清解中加疏托藥。用
石膏(二兩) 陳皮(一錢) 前胡(二錢) 枳殼(三錢) 乾葛(二錢) 大力(三錢) 山梔(一錢) 薄荷(一錢) 桔梗(二錢) 生甘草(八分)
加蘆薈。如疹已沒後,仍嘔吐不食者,宜清涼藥。
石膏(二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錢) 花粉(三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三錢) 山梔(二錢) 木通(一錢) 桔梗(一錢) 丹皮(一錢) 元參(二錢) 生甘草(八分) 前胡(二錢) 大力(三錢)
一、疹有毒迫大腸,裡急後重,變為滯下者。
黃連(八分) 黃芩(一兩) 枳殼(三錢) 木通(一錢) 生甘草(八分) 大黃(六錢) 陳皮(一錢) 杏仁(一錢) 丹皮(一錢) 蔞仁(一兩)
若泄瀉不止,變休息痢,腹中痛,便見膿血,此血熱大腸也。宜用
黃連(一錢) 條芩(二錢) 青皮(二錢) 枳殼(三錢) 生甘草(八分) 滑石(一錢) 桔梗(一錢) 山梔(一錢) 大黃(八錢)
又一種變為赤痢者,用
黃連(一錢) 條芩(一兩) 陳皮(一錢) 枳殼(三錢) 生甘草(八分) 槐花(二錢) 荊芥(二錢) 滑石(一錢) 山梔(一錢) 大黃(三錢) 地榆(一錢)
或加升麻、杏仁。
一、疹未出透,咳嗽不絕,面目浮腫,此係毒火不能外達,肺金受克也,速用清熱透毒。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蟬蛻(一錢) 生甘草(八分) 乾葛(二錢) 陳皮(一錢) 桔梗(二錢) 防風(一錢) 木通(二錢) 前胡(一錢)
加石膏、山梔。如疹已出透,而氣喘鼻煤乾燥,宜用清金降火湯。
條芩(八分) 黃連(八分) 石膏(二兩) 蔞仁(一兩) 陳皮(一錢) 枳殼(三錢) 蘇子(一錢) 杏仁(二錢) 貝母(一錢) 花粉(四錢) 知母(一錢) 葶藶(二錢) 桑皮(三錢)
加茅根汁。又有一種有痰有聲者,治宜
前胡(三錢) 桔梗(二錢) 生甘草(三分) 貝母(一錢) 陳皮(一錢) 石膏(一兩) 知母(二錢) 花粉(二錢) 枳殼(二錢) 桑皮(三錢) 山梔(三錢) 杏仁(二錢) 大力(四錢) 兜鈴(三錢)
加竹瀝。又有一種有聲無痰者。
黃芩(二兩) 黃柏(三錢) 知母(三錢) 花粉(五錢) 蔞仁(一兩) 前胡(三錢) 貝母(三錢) 陳皮(一錢) 蘇梗(一錢) 杏仁(二錢) 石膏(一兩) 生甘草(三分) 桔梗(一錢) 枳殼(二錢) 元參(三錢)
加茅根。
一、疹出咽喉痛,皆由肺火上炎故咽痛,治用
生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 大力(五錢)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乾葛(三錢) 木通(一錢) 石膏(一兩) 防風(二錢) 前胡(三錢) 橘紅(一錢) 射干(一錢)
一、疹已出透,而咽痛失音,發熱作渴面赤,喜飲冷物,俱是上焦實熱。
生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大力(四錢) 元參(三錢) 射干(二錢) 黃芩(五錢) 黃連(分) 石膏(一兩) 荊芥(二錢) 山豆根(二錢) 花粉(八錢) 陳皮(一錢) 枳殼(二錢) 蔞仁(一兩) 夏枯草(三錢)
有痰,加貝母。
一、疹未出而熱極火動者,致血妄行,從口鼻出者。
荊芥(三錢) 紫草(三錢) 薄荷(一錢) 乾葛(一錢) 大力(五錢) 鬱金(二錢) 山梔(四錢) 生甘草(二錢) 桔梗(二錢)
甚者加黃芩、茅根汁。若疹已出透而衄血者。
黃連(八分) 黃芩(一兩) 黃柏(二錢) 山梔(四錢) 丹皮(三錢) 元參(五錢) 生甘草(二錢) 桔梗(二錢) 花粉(一錢)
或加茅根汁,或加生地、麥冬。又衄後火氣已清方。
生地(二錢) 麥冬(三錢) 元參(二錢) 當歸(二錢)
一、疹中頭痛身疼者,此內之火毒,與外之風寒相結不散,宜疏解。
羌活(三錢) 防風(一錢) 荊芥(二錢) 大力(四錢) 蟬衣(一錢) 前胡(三錢) 桔梗(二錢) 乾葛(二錢) 蘇葉(一錢) 木通(八分) 川芎(八分)
一、疹中腰疼,因氣滯血凝脾腎二經,外感內傷所致。
青皮(一錢) 紅花(一錢) 大力(三錢)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荊芥(三錢) 蘇葉(一錢) 前胡(二錢) 桔梗(一錢) 木通(一錢)
又方
枳殼(一錢) 黃芩(二錢) 山梔(三錢) 麥冬(三錢) 當歸(一錢) 川芎(八分) 鬱金(一錢) 青皮(一錢) 陳皮(一錢) 木通(一錢) 連翹(二錢)
一、疹沒腹痛,與未出透,皆不謹起居,或食冷物,或冒風寒,以致寒熱相激而痛。
治未出透而痛方。
羌活(二錢) 防風(二錢) 荊芥(二錢) 蘇葉(一錢) 大力(三錢) 陳皮(二錢) 青皮(一錢) 前胡(二錢) 桔梗(一錢) 枳殼(二錢) 木通(一錢)
治疹已出透腹痛。
陳皮(一錢) 枳殼(二錢) 蘇葉(一錢) 杏仁(二錢) 黃芩(三錢) 桔梗(一錢) 木通(二錢) 生甘草(一錢)
一、疹後齒腮腫痛,口角流涎之症。
黃芩(一兩) 黃連(一錢) 石膏(二兩) 元參(一兩) 大力(三錢) 生甘草(一錢) 荊芥(三錢) 桔梗(一錢) 防風(二錢) 白芷(一錢) 川芎(八分)
一、疹後牙疳,根有血出腫爛。
生地(三錢) 元參(一錢) 黃連(一錢) 麥冬(三錢) 生甘草(二錢) 花粉(三錢) 丹皮(二錢) 葛根(一錢) 荊芥(二錢) 石膏(一兩) 知母(三錢) 枳殼(二錢)
一、疹後牙疳,是胃熱未清,以致火毒上炎。
黃芩(一兩) 黃連(一錢) 石膏(二兩) 花粉(一兩) 知母(二錢) 生甘草(一錢) 元參(四錢) 荊芥(三錢) 桔梗(二錢) 大力(四錢) 升麻(一錢) 山豆根(二錢) 射干(一錢)
一、疹後咳嗽口破。
麥冬(三錢) 桔梗(二錢) 花粉(八錢) 知母(三錢) 元參(三錢) 荊芥(二錢) 大力(五錢) 山豆根(三錢) 射干(二錢) 連翹(五錢) 薄荷(二錢)
或加
黃連(八分) 石膏(一兩) 黃芩(八錢)
一、疹後焦爛。
蕤仁(二錢) 薄荷(一錢) 甘菊(一錢) 柴胡(一錢) 決明(一錢) 大力(五錢) 黃連(一錢) 黃芩(二兩) 山梔(五錢) 生甘草(二錢) 花粉(八錢) 乾葛(四錢)
或加
石膏(三兩) 桔梗(二錢) 蔞仁(二兩) 大黃(一兩) 荊芥(三錢)
一、疹後目疾藥味。
羌活 防風 乾葛 薄荷 柴胡 桔梗 草決明 川芎 黃連 大力 花粉 山梔 生甘草 當歸 生地 甘菊 木賊 蒙花 穀精草
初二劑當去黃連、生地,後去羌活、防風。若有稍明,照依此方,加黃芩、石膏、升麻、膽草、蔞仁。
一、疹出十二三日,又發紅黑疔,小兒能自手指拔去,疔不痛癢者,急以解毒拔疔丹。使毒火盡退而愈。
礞石(煅,五錢) 黃芩(二兩) 木香(一錢五分) 元明粉(五錢) 沉香(一錢五分) 大黃(二兩)
共研末,硃砂為衣,作丸服。
獨棗湯
治疹後牙齦爛,用乾紅棗二枚,雄黃一塊,入棗內,燒灰存性研末,米泔水煎服。入鹽少許,漱口即愈。
一、疹後中氣虛弱,乍寒乍熱,是陰血虛也。
當歸(二錢) 生地(一錢) 麥冬(二十粒) 元參(三錢) 生甘草(八分) 黃芩(一兩) 生山梔(三錢) 丹皮(三錢) 白芍藥(一錢) 黃連(八分) 花粉(三錢) 桔梗(二錢) 骨皮(一錢)
一、疹未出而乍寒乍熱,是毒未透發,用疏托。
升麻(一錢) 乾葛(二錢) 荊芥(一錢) 蟬蛻(一錢) 大力(二錢)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蘇葉(一錢) 防風(二錢) 橘紅(八分) 通草(一錢)
或少加麻黃、蔥白。
一、疹已出,復乍寒乍熱,二便短赤,是餘毒未盡,用涼解。
黃芩(一兩) 黃連(八分) 石膏(一兩) 山梔(四錢) 大黃(一兩) 生甘草(八分) 荊芥(一錢) 大力(一錢) 陳皮(一錢) 枳殼(四分) 貝母(三分) 杏仁(一錢) 花粉(五分) 木通(二錢) 栝蔞仁(二兩)
一、疹後日熱不退,身熱燎人,二便不通,急用和解。
黃連(一錢五分) 黃芩(一兩) 生蔞仁(一兩) 石膏(一兩) 山梔(五錢) 陳皮(一錢) 枳殼(四錢) 蘇子(一錢) 杏仁(一錢) 花粉(一兩) 滑石(一錢) 生甘草(八分) 木通(一錢) 膽草(二錢)
一、疹回後熱退身涼,過三五日又作熱,是餘毒復還,宜疏解。
荊芥(一錢) 薄荷(一錢) 乾葛(二錢) 前胡(二錢) 桔梗(一錢) 大力(一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三錢) 黃芩(一兩) 山梔(五錢) 生甘草(一錢) 元參(三錢) 連翹(一錢)
甚者加大黃、石膏、蔞仁。
一、產後出麻,本宜補血,但麻屬火,不可驟補,補則毛竅固斂,不能出透,故須升發。
宜葛根湯加酒炒芍藥、桔梗、蘇葉發汗,使麻易出。
一、懷胎出麻,只宜清涼,佐以疏托,勿用實脾行氣等藥,以致墮胎。
安胎止痛方
生地 川芎(各五分) 桑樹羊思藤(七片葉) 當歸 人參 陳皮(各一錢) 白朮 黃芩(各一錢五分) 黃柏 黃連(各三分) 甘草(三分) 糯米(二十粒)
痛甚加砂仁,虛甚加木香。
胎產
胎疹才熱即出而即沒,此風寒所致,宜涼血疏風消痰之藥。若難沒者,亦由風寒壅盛,或經水浸行太早,速宜疏解。此雖胎疹,亦須避忌。
產後
產後雖大補氣血為主,一遇疹子,不可驟用。如發熱之後,熱甚者不嫌發散,宜升麻葛根湯,內用炒白芍加蘇葉、桔梗,以發其汗,汗出疹亦出矣,凡升發之藥不可用寒涼,使毒易出,而無後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