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幼幼集

下卷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錢氏經驗良方

初生訣

小兒生下一月餘,有病如何為分別?男左女右虎口看,若還紫紋胎驚熱,青色受胎氣不全。亦有驚多積蓄掣,青色必因數日前,皆因蹼跌□□顛。孩兒一歲至三歲,虎口脈內看兩邊。若還一關長一米,定是驚風傳候起,半寸病因是驚傳,先須用藥鎮心裡。若過第二第三關,並同驚積一般說,似出不出隱隱紋,此乃驚傳脾藏絕。若還紫色難醫療,青色其驚入脾竅,此病呼作慢驚風,好手醫人急須療,或紅顏色便心寬,用藥之時立見安,脈過三關連指面,孩兒死後立須見,不拘顏色赤白紅,十死一生休怨嘆。二三歲時看虎口,更用中指按高骨,浮即生風數即驚,緊是顛癇風作熱,沉細腹痛緩沉虛,瀉痢皆因此脈初。微遲有積兼蟲盛,遲澀元來胃脘虛。四歲脈不在指端,一指高骨按虛實,五六袞轉尋三部,平正關上為準則,七八稍多指稍許,九十次第八位取,十一十二也全看,十四十五三指數。小兒有病脈不多,先定浮沉遲數數,沉遲為陰浮為陽,更看面部屬何方,青色驚風白虛瀉,赤色痰熱黑難當,黃是脾家因有積,醫人審度用良方。

小兒脈緊風癇候,沉緩食傷多吐嘔,弦緊因知氣不和,緩急虛驚神不守,冷則沉細風則浮,牢實大便因秘久,腹痛之候緊而弦,此是胃寒宜療救。變蒸之時脈亦變,不治自然無過謬,單細疳勞洪有蟲,大小不均為惡候,脈遲而澀有寒熱,此是胃寒分別嘔,瀉痢浮弦不可醫,仔細思量宜審究。

小兒脈浮多風熱,沉細原因乳食結,弦長多是肝膈風,緊數驚風四肢掣,洪浮胃口似火燒,沉緊胃中痛不歇。虛濡有驚又兼驚,脈乳大小便中血,四至洪來苦煩滿,沉細腹中痛切切,滑主露濕冷所傷,弦緊容忤分明說。

五指尖頭冷,驚來不可當,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中指獨自冷,痘疹症相傳;男左女右分,脈紋仔細看。

看指虎口脈色法

紫熱紅傷風,青驚白色疳,黑色因中毒,黃色因脾端。

身冷熱驗症歌

鼻冷知痘疹,耳冷緣傷風;熱症渾身熱,乍熱是傷脾。

囟門高起,脈來洪大而有力,渾身壯熱,日夜不寧者,是傷風寒,宜用發表之劑。囟門高起,脈來緊大而軟,身體不熱,唇紅口乾,乃是內熱,或有驚悸,宜抱龍丸治之。

乍涼乍熱,肚腹膨脹,大小便不通者,下之;如大小便照常者,保和丸主之。

口乾發渴,大便泄瀉,小便赤短者,胃苓丸主之。

囟門陷下,肚腹膨脹,不思乳食,乃是傷寒,宜用香砂保安丸治之。

傷風 惡風發熱頭應痛,兩頰微紅鼻涕多。汗出遍身兼咳嗽,此是傷風症易和。

傷寒 傷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詳便覺難,面目俱紅時噴嚏,氣粗身熱是傷寒。

夾食 鼻涕頭痛時吐逆,面黃紅白帶不一,此因夾食又傷寒,發表有功方下積。

夾驚 身微有熱生煩躁,睡不安兮神不清,此是夾驚感寒症,亦須先表次寧心。

傷風之症,鼻流清涕,身常有汗,咳嗽不寧,兩頰微紅。宜用前胡半夏丸治之。

傷寒之症,遍身大熱,氣粗喘急,宜用羌活膏表之。

夾食者,目胞微浮,吐逆臆氣,吞酸身熱,頭痛鼻塞,心煩發渴,腹痛而膨。宜用羌活膏,次用香砂保安丸、香橘餅之類治之。

夾驚者,或被驚發熱,又感寒邪,或先感寒邪而後受驚,兩熱相乘,故神思昏沉,渴而煩躁,咬牙呵欠,目直手動,面有青紫色。宜用羌活膏,次抱龍丸、金箔鎮心丸之類,選而用之。

 咳嗽雖然分涼熱,連聲因肺感風寒,眼浮痰盛喉中響,戲水多因汗未乾。

傷風咳嗽者,前已有治矣。若微熱而咳者,抱龍丸以去痰,瀉白散以平肺。若痰涎壅盛,白玉餅子下之,或滾痰丸亦可。其內熱發渴咳嗽不已,喘,喉中痰響者,治之天竺黃丸。

 頭痛身熱膨脹□,足冷神昏只愛眠,因食所傷脾氣弱,不宜遲緩健脾丸。

積聚之症不同。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或胸前脅下,或左或右,有物堅硬,按之礙手者,為積;其發無根本,上下有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者,為聚。皆面發焦黃,昏困多睡,兩目黃赤,面目虛腫,乳食漸減,身體肌瘦。宜五疳消積丸、挨積丸、香砂保安丸之類。

 小兒下痢細尋推,不獨成於積所為,冷熱數般雖各異,寬腸調胃在明醫。

痢症皆於冷熱不調,飲食積滯,不能運化而成。大要分陰陽,行滯氣,消積消熱,補脾開胃進食為主。蓋陰陽一分,陽胃自厚,故香連胃苓膏先服之。其元氣未虛,裡急後重,欲出而不出者,以大承氣湯、木香檳榔丸、妙應丸下之。純白者,胃苓湯加黃連、芍藥、枳殼、砂仁治之。純紅者,胃芩湯加當歸、芍藥、生地黃、黃連、黃芩、滑石、山楂、枳殼等治之,要以涼血活血為主。此後略加地榆,借意而止之為妙。

 脾虛胃弱病根源,水穀如何運化行,清濁相干成吐瀉,久傳虛渴便成生。

小兒吐症皆脾胃虛怯,或過傷冷熱所致,是胃氣不和則逆而上行,故作嘔吐。嘔者,有物有聲;乾嘔則無物矣。吐者,有物無聲。其症不同,有熱,有冷,有虛,有痰,有食,當詳辨之。

熱吐者,或感驚而心熱,或感暑氣而脾熱,或飲熱乳而胃熱,吐有黃涎而夾乳食成片者,頭額溫熱,五心熱,小便短赤者,是用五苓散加生薑及抱龍丸、香薷飲、天水散等去驚、清熱、清暑之藥。

寒吐者,或冒風寒,或寒時就與乳吃,冷氣入胃,吐必夾乳食,或夾清水白沫,四肢淒冷,面白,喜熱惡寒者,是治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四君子湯加陳皮、丁香、乾薑之藥;其或面有青氣則肝來克脾,急用附子理中湯加炮姜,量小兒虛實以治。

虛吐者,肌弱神困,面白。脾胃久虛,或源患疳積,及節次傷乳食,胃氣衰,寒不能停蓄飲而即吐,治用實脾化痰溫胃,木香餅、參苓白朮散、助胃丸等施之。

痰吐者,傷風痰塞,咳嗽氣急,或身發熱,面色青紅,此因有風生痰,痰積日久,膈於中脘,遂令乳食不化不下,故咳嗽連聲,氣逆上塞,即便吐出。治法先與化痰定心,服天竺地黃丸、抱龍丸,後用解表惺惺散,寧嗽補脾潤肺之藥治之。

食吐者,因過傷乳食,吐出酸水或宿乳,食不消。蓋胃氣不和,物積不化所為,滿而溢者,必肚腹發熱作痛,面額熱,時作噯氣。治先消其食,用妙應丸、挨積丸、保和丸之類,愈後用助胃丸、參苓白朮散等調理之。

瀉症有五:曰溏,曰泄,曰滑,曰痢,曰洞,俱當分別。溏者,糟粕不聚,似瀉非瀉;泄者,無時無度,或出不知,稀薄如水;痢者,氣從中脘下奔,直射濺溜,如卒筒然;滑者,水穀不化,腸胃直過;洞者,頓然大下,如桶傾水。凡此皆脾胃不調,或寒或熱,或過傷乳食,或素有蟲積所致。如大便黃赤有沫,糞出射遠,此熱也,宜五苓散、天水散,分其陰陽,後平胃氣。如面青唇白,眼輪紫黑,糞白或青,手足冷,未瀉時先腹痛叫哭,此寒也。宜木香餅、助胃丸,調其胃氣;參苓白朮散補之;五苓散分利之。

瀉下臭穢如抱退雞子,肚腹膨脹,其手脈紋紫,身熱,此裡實有食積。宜妙應丸治之,後與調補。

如瀉出青色,乳片不化,小便短少,面色青紅,或糞腥臭,自傷乳食也,夾驚也。宜先與清寧散、抱龍丸去驚,後五苓散、胃苓膏利小水;後錢氏白朮散溫補之。

暑月作瀉清水,口發渴,小便短少,此傷暑熱也。宜天水散、五苓散、錢氏白朮散、香薷飲之類。

面紅卒腫渾身熱,唇黑牙關氣如絕,

自播搐搦喉有痰,此是急驚容易決。

陰盛陽虛病已深,吐余瀉後睡揚睛,

神昏搐緩涎留甚,此症分明是慢驚。

急驚受病之源,皆因其母平日恣食辛辣熱物,厚衣暖室,閉藏太過,致使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生風,四症既具,則變為八候。蓋風盛則兩手伸縮而成搐搐,盛則十指開合而成搦,搦盛則熱如相撲而成掣,掣盛則頭搖不定,或偏而成顫,顫則身仰向後而為反,反則臂若開弓而為引,引則兩目或上視、邪視、直視而為竄,竄則睛露不動而為視。所為八候者,其類俱牙關緊急,痰如拽鋸,手足拳攣,張口出舌,唇紅臉赤,或滿面俱青,唇青瀉青,虎口脈紋紅紫或青者,皆急驚也。此症積於平時,發於頃刻,最能駭人,然專屬心肝二經,乃風火相搏之故,必先去痰瀉肝,後清心利小水,定驚安神養脾,方無變症。宜用瀉肝散、天竺黃丸、滾痰丸、牛黃清心丸、琥珀抱龍丸、參苓白朮散等施治,無不愈者。但當辨認搐之順逆,蓋男搐左視左,女搐右視右為順,反者為逆。如發逆症者,金木相戰也,俱當瀉肺湯以瀉肺,地黃丸以補腎,瀉肝散、涼驚丸以瀉心肝;又當採其氣之冷熱,如氣冷不乳者,難治;氣熱能乳者,雖搐不妨。至於慢驚則或吐或瀉,涎鳴微喘,眼開神緩,目慢露睛,昏睡跳搐搦,似有似無,乍發乍止,口開臭,氣冷或身熱,或冷,脈紋透關。皆因吐瀉之後,脾胃虧損,元氣虛弱,及下吐太多所致。唯當醒脾溫胃之中加以截風化痰之藥,宜醒脾散、惺惺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蘇合香丸之類。

 五疳五臟五般看,治法推詳事不難。若見面黃肌肉瘦,齒焦發豎即為疳。

疳之為病,所得不同。或乳食不調,過餐甘肥;或缺乳食物大早;或乳母喜怒房勞即與乳吃;或飲有娠之乳,大抵皆脾胃受病,內無津液之故。又有因病服吐下表散之藥先後失宜,為醫所誤而得者,皆當詳其五臟所主而用藥。如身體壯熱,臉赤唇紅,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小便赤澀,五心煩熱,盜汗發渴,多哭者,在心頭;焦發立,筋青腦熱,躁渴多汗,下痢,疥癬者,在肝;胸熱肌消,手足冰冷,寒熱時來,滑泄肚疼,牙疳口臭,尿黃多渴者,在腎;咳嗽喘逆,發熱惡寒,皮膚粟起,鼻癢流涕者,在肺;面黃身黃,肚大腳細,吐逆身滿乏力,啼哭,水穀不化,泄下酸臭,合面困睡,搭口發豎者,在脾;至如肚大青筋,如吃泥土並雜物茶、米、沙、炭之類,肚腹膨大,釀乳洞泄,骨蒸潮熱,尿如米泔,上下蟲出,羞明雀目,俱是疳症,此皆脾家受病,傳入諸臟。惟先理脾氣則諸臟皆安,故總用五疳保童丸、消疳肥兒丸、木香蘆薈丸。有蟲者,追蟲丸、使君子丸。牙疳者,人中白散、雞金散,次第用之。

又吐論 熱寒虛痰食五吐解見於前

凡未周小兒吐奶最為重病。吐奶必夾痰,三吐之後,胃氣即虛,虛則外風乘入,內外夾攻,痰涎愈生,而閉於胃脘,胃脘閉而四肢關亦閉,遂發驚搐,或慢驚等症。如手足搐搦,口眼翻脹,頭額強舉,不可名狀,往往用藥無效,故此乳要預先治之。如吐成乳片者,是胃熱。熱盛生痰,久則成風矣,必先與清胃化痰定吐之劑。若吐久則胃久虛寒,尤宜溫補不可熱。一如鼻有青色,夜間煩躁身熱,是客風傷肺也,先宜發表,然後止吐。如唇口黑色,多哭,喉中作聲,是傷脾,宜調脾止吐。如吐出夾清水,面青唇白,是胃寒,宜溫胃木香餅、助胃丸之類。如早夜發熱,不睡多啼,則將發驚矣,急宜調胃補胃補脾,人參溫中之藥,參苓白朮散、緩驚餅子、鎮驚丸、調中正氣等劑治之,切莫孟浪可也。

泄瀉

泄瀉之症,皆脾胃不調,或寒或熱,或過傷乳食,或素有蟲積所致。

若面色痿黃,肚脹腳細弱,頭大項小,肌肉消瘦,貪餐妒食,瀉出或黃或白,或稀或稠,其臭異常,其瀉有時或二日、三日一次,腹似蜘蛛,瀉去頗軟,自瀉自止,此釀瀉也。釀者,如酒之意,皆疳積為病,宜蘆薈丸、肥兒丸,多服後,調脾自安。若瀉出青綠色者,此肝來侮脾,將發驚也。

若初瀉出色黃,良久變而為青,乃脾虛而受制於肝也。此等症,三五次即困乏,治之稍緩,即成慢驚風。急先溫其臟氣,調其胃氣,平順三焦,和正榮衛,如瀉不能止,且先投其補脾益黃散、參苓白朮散加肉豆蔻、訶子之藥,止之後,徐調理。若困乏,四肢厥冷,目無睛光,鼻中乾燥,則逆症也,附子理中湯之類,宜酌量用之。如遲,過投熱藥,瀉止則痢作無疑矣,須當詳審。

又有吐瀉並作者,身體壯熱,不思乳食,大便白色,或所出物不化,此傷食也。當先消導之,後與助胃調脾。若身溫,或冷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化,此上實下虛,尤當兼其所現之症治之。大要補脾益黃散、參苓白朮散為先也。

又有吐瀉並作,身熱多睡,吐痰咳嗽,能食乳,大便稀黃,渴欲飲水,胃虛而有風熱之故。當先與白朮散,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後以抱龍丸發散風熱;更服養脾胃之劑。

痢症

痢症不同,非有積滯,終不能成,須當辨其致病之由。大要分陰陽,行滯氣,消積消熱,補脾開胃進食為主。蓋陰陽一分,腸胃自厚,故五苓散、胃苓湯必先服之。一二日間,元氣未虛者,以大承氣湯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切不可驟用補藥,亦不可用澀藥,至變作禁口、刮腸等痢,為害非淺。

冷痢者,脾胃虛寒停滯,物冷不化,遂下,或青或白,凍沫夾水腹痛者是也。治宜胃苓湯加白芍藥、理中湯、參苓白朮散、胃風湯、木香餅之類,屢效。

熱痢者,胃中濕熱,凝蓄不散,乘於血分,而散於大腸,故下或赤或黃腥臭,或多或少腹中窘痛,裡急後重,或身發熱,噁心口渴,不思飲食者是也。宜五苓散加車前子,次香連丸、芍藥甘草湯、不換金正氣散、人參、赤茯苓、薑棗,後以參苓白朮散調補,無不愈者。

疳痢者,過餐冷肥甘油膩之物,或乳食並進,其下黃白色,腹不痛,下無時度,或二三日一次,或一日數次,貪食妒食,目無睛光,肌肉羸瘦,發漸脫落者是也。治宜香連丸、木香肥兒丸、參苓白朮散之類。

驚痢者,因驚積熱傳入臟腑,故印堂眉面觀病之間俱有青色,其下青多黃少,或如苔蘚,或如痰涎,睡中多哭者是也。宜五苓散加木通,或一散利其小便後,以胃苓湯去桂並抱龍丸、香連丸、緩驚紅餅子治之。冷熱不調者,因腸胃間或傷冷熱,或晝涼夜熱,氣急發渴,目胞浮腫,肚腹脹硬,其下赤白不一,或兼青白,或如魚腦,酸臭或稀散成凍,或純水交集,惡食者是也。治宜五苓散、胃風湯、或消積丸下之;下後五苓散加黃連、白芍藥、枳殼治之;仍以錢氏白朮散調自愈。純血痢者,糞少血多,色鮮,或紫或黯,午後身微熱,或能食,或不能食,服止痢止血之藥不效者,此脾家受病已深,脾病而肺亦病,遂不能統制其血,聽其乘入大腸之故。治當消食補脾,啟脾丸、消積丸、保和丸、白朮散之類,加以黃芩、當歸、白芍、滑石、山楂、神麯、麥牙、陳皮、枳殼等藥治之。又有風邪下陷者,升提之大要以涼血活血為主,此略加地榆少許借意而止之為妙。如發熱者,更加黃芩,少加黃連;血虛者,四物湯;元氣形體羸弱者,參苓白朮散調補之。

大概先水瀉後痢者難愈,先痢後瀉者易愈;脈微小者易治,浮洪數大者難治。懸絕者死,滑者生。

瘧症

瘧症不一,有痰、食、勞、暑、鬼、障、寒、溫、濕、牝、痰之症不同,六經、五臟、三陰之各一。有一日一發,二日一發,有間一日一發,有間二日一發;有日與夜各發;有上半日發;有下半日發及或發於夜者;有有汗、有無汗者;先寒後熱者;先熱後寒者,皆當詳辨而治之。

如胸膈有痰,心下脹滿,氣逆煩嘔,此痰瘧也。二陳湯加柴胡、黃芩、枳實之類治之。

胸膈不和,肚腹疼痛,吞酸噯氣,吐水,此食瘧也。和中保安丸加青皮、柴胡、檳榔並五苓散、異功散之類治之。

病愈未久,表裡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過勞即發,此勞瘧也。宜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少加柴胡、鱉甲治之。

面垢口渴,小便赤,大便秘,肌熱額熱,微微汗出及上半身汗,此暑瘧也。十味香薷飲、五苓散治之。

進退無時,作止不一,或單熱,此鬼瘧也。鬼哭散、截瘧丹、清脾飲治之。

寒熱往來,或上半日,或申酉時,噁心乾嘔,此瘴瘧也。四獸飲治之。

若纏延日久不愈者,則兩脅之間結成癖積,名曰瘧毋。此皆初發時失於解表,內傷飲食,外感風邪所成。治宜鱉甲飲、四獸飲、歸脾湯主之。但先寒後熱者,名寒瘧;先熱後寒者,名溫瘧;身重熱,骨節痛,腹脹滿,自汗善嘔,名濕瘧;但寒不熱者,名牝瘧。皆因正氣之虛,感受邪氣,留而不發散之故也。必須先解表邪,後扶胃氣。丹溪謂: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固正氣為主,此治之大略也。然亦不拘有汗無汗、三陰六經,悉以四君子湯、人參養胃湯為主,熱多加柴胡、山梔;寒多加乾薑、肉桂;有汗加黃耆、浮麥;無汗加蒼朮、葛根;元氣下陷者,加升麻、柴胡、鱉甲以主治之。慎勿泥於時俗之說,以藥露冷而服,致傷元氣變成浮腫瀉痢,致脾胃虛弱,飲食不進,遂成大害,戒之戒之。

羌活膏

茯苓(五錢)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各七錢) 桔梗 枳殼 天麻(各五錢) 川芎(七錢) 地骨皮 薄荷 甘草(各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生薑湯化下。

前胡半夏丸

紫蘇(一兩二錢) 乾葛 陳皮 枳殼 半夏曲 桔梗 前胡(各一兩) 甘草(三錢) 金沸草 款冬花(各七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生薑湯化開服。

香砂保安丸

香附(炒,四兩) 砂仁(炒) 白朮(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二兩) 山楂(三兩) 益智 陳皮(各一兩半) 木香 檳榔 使君子(炒,各一兩) 甘草(六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米飲化開服。

青橘餅子

木香(炒) 青皮 陳皮(去白,各二錢半) 厚朴(薑製,七錢半)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捏作餅子。每一餅,不拘時,用米湯化開下。

抱龍丸

牛膽南星(二兩) 天竺黃(五錢) 雄黃 辰砂 甘草(各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薄荷湯化下。

金薄鎮心丸

山藥 硃砂(各一兩) 牙硝(一錢半) 甘草 人參 茯苓(各五錢) 麝香(五錢) 片腦(一錢) 紫河車(黑豆水煮,二錢五分)

上用金箔十五片為衣,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薄荷湯化開下。

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入糯米一百粒,煎服。

白玉餅子

滑石 輕粉 半夏 南星(各一錢)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用水一碗煎乾,將豆細研後,入眾藥和勻)

上用糯米飯丸如綠豆大,捏作餅子。三歲以上服五餅,三歲以下三餅,空心或臨臥時,蔥白湯下。

滾痰丸

天南星(薑製,一兩) 半夏(薑汁製,一兩半) 白牽牛末(六錢) 黃芩(一兩) 枳實(炒,八錢) 輕粉(炒,一錢)

上為末,薑汁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薑湯下。

天竺黃丸

天竺黃(一兩) 天南星(薑製,一兩半) 半夏(薑湯泡,五次) 天花粉(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一丸,薑湯磨化下。

五疳消積丸

青皮 陳皮 香附(各二兩) 山楂 三稜 蓬朮 乾薑 良薑 枳殼 神麯 麥牙(各一兩) 蘿蔔子(一兩) 吳茱萸(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粟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白湯下。

挨積丸

三稜 丁皮(各七錢半) 乾薑(炮,一錢) 巴豆(去油淨,五錢) 青皮 丁香(各二錢半)

上為末,醋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錢,食前薑湯送下,量病加減。

香連胃苓丸

白朮(炒,一兩) 茯苓 厚朴 陳皮 蒼朮 白芍(各五錢) 黃連(六錢) 豬苓 澤瀉(各七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燈心、老米同煎湯化下。

胃苓丸

蒼朮(二兩半) 厚朴(二兩) 陳皮 白朮 官桂(各一兩) 豬苓 澤瀉(各二兩) 甘草 茯苓(各一兩半)

上咀片為末。每服二錢,姜三片,燈心一十根,老米六十粒,煎服。

大承氣湯

大黃 芒硝(各五錢)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上服二錢,姜三片,水一鍾,煎三分,不拘時服。

木香檳榔丸

郁李仁(去皮) 皂角(去皮,酥炙) 半夏(泡) 枳殼 青皮 杏仁(去皮尖) 木香 檳榔(各等分)

上為細末,另將皂角四兩,用水一碗熬成膏,入熟蜜少許,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薑湯下。

五苓散

白朮(炒,二兩) 茯苓 澤瀉(各一兩半) 豬苓(一兩) 官桂(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匙,燈心湯調化,空心服。

天水散

滑石(水飛,六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清水不拘調下。

香薷飲

香薷 白扁豆(各三錢) 厚朴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用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洗) 白芷 半夏(泡,七次) 紫蘇 白茯苓(各五錢) 厚朴(薑製) 白朮 陳皮(各一兩) 桔梗 藿香(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二枚,同煎服。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水煎,加薑、棗煎亦可。

木香餅

木香 檳榔 白豆蔻(去殼) 青黛(各一錢半) 麝香(一錢) 續隨子(三錢) 蝦蟆(燒存性,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食前清米湯下。

參苓白朮散

人參(一兩) 白朮(三兩半) 石蓮子肉(一兩半) 山藥(二兩) 蓮肉(一兩) 桔梗(五錢) 白茯苓(二兩半) 薏苡仁(炒,二兩) 甘草(炙,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清米或糖湯調下,隨意加用。

助胃丸

人參 白朮 茯苓 縮砂 肉豆蔻(麵煨去油,一個) 山藥 甘草(炙,各三兩) 丁香(五粒) 沉香 木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用薑湯化下。

惺惺散

桔梗 人參 細辛 白朮 天花粉 白茯苓 川芎 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生薑、薄荷各少許,煎至三分,不拘時服。如傷風無汗,加蔥白、薄荷煎服。

保和丸

神麯(炒) 山楂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連翹 陳皮 卜子(各五錢)

上為細末,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湯下。

清寧散

羌活(二兩) 防風(一兩) 當歸(二兩,酒洗) 大黃(二兩,蒸) 川芎(一兩半) 山梔(炒黑,一兩) 龍膽草(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用清湯調服,隨意大小加減。

錢氏白朮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藿香 乾葛(各三錢) 甘草(一錢) 木香(少許)

上銼散,生薑三片,水一鍾,煎四五分溫服。

瀉肝散

軟柴胡 甘草(各一錢) 當歸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五分) 鉤藤(二錢)

上銼散,白水煎,母子同服。

牛黃清心丸

牛黃(一錢二分) 羚羊角(五分) 白芍(一兩) 白茯苓 犀角 甘草(各五錢) 乾山藥(炒,七錢) 黃芩 人參 桔梗(各三錢) 雄黃(水飛,三錢) 柴胡(二錢五分) 川芎(一錢五分) 麥冬(五十粒) 神麯(炒,一兩) 阿膠(炒,二錢半) 麝香(炒,二錢半) 冰片(三分) 白朮(一兩半) 黑豆(炒,七錢) 乾薑(炒,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竹葉薄荷湯化開,空心服。

琥珀抱龍丸

琥珀(燈心,同研) 雄黃(各五錢) 天竺黃(七錢) 辰砂(三錢) 膽星(一兩三錢) 乾山藥(七錢) 麝香(五分) 白茯苓(一兩) 姜蠶(炒去絲嘴,四錢) 全蠍(去毒,炙,三錢) 薄荷(三錢)

上為細末,水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用燈心湯、薄荷湯化開,不拘時服。

瀉肺湯

桑白皮 地骨皮 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

地黃丸

熟地黃(二兩半) 山茱萸(肉一兩) 乾山藥(一兩) 澤瀉(八錢) 牡丹皮(六錢) 白茯苓(八錢)

上為細末,量加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溫湯送下。

涼驚丸

川芎(四錢) 大黃(五錢) 防風(二錢) 鉤藤(二錢) 硃砂(一錢) 薄荷(一錢) 羌活(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四丸,空心蜜湯送下。

腥脾散

人參(一錢) 白附子(泡) 天麻(煨) 白茯苓(各八錢) 甘草(炙,五分) 木香(五分) 全蠍(去尾,六分) 石蓮肉(一錢) 肉豆蔻(麵包煨,一錢) 白朮(一錢二分) 陳皮(七分) 石菖蒲(八分) 乾山藥(一錢) 南星(薑製,一錢) 砂仁(六分) 丁香(五分)

上銼散,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量大小加減。

附子理中湯

白朮(炒,一錢半) 人參(一錢) 乾薑(一錢) 甘草(五分) 熟附子(多少隨病虛實輕重加減)

上用水,加薑、棗同煎服。

蘇合香丸

蘇合香(酒熬成膏) 安息香(同上制) 乳香 檀香 沉香 丁香 青木香 麝香 香附(各四錢) 硃砂 人參 白朮 犀角 蓽澄茄 訶子(炮,各一兩) 龍腦(二錢)

上為細末,除蘇合、安息香外,用酒浸透,入瓶內,湯蒸透入藥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薑湯化送下。

五疳保童丸

蟾頭(一個,炙黃) 蘆薈(三錢) 胡連(二錢) 熊膽(一錢) 麝香(五分) 黃連(炒) 龍膽草 雄黃(水飛) 青皮(炒) 五倍子 夜明砂(微砂) 青黛 苦楝根 天將手(炒,各二錢五分) 白鱔頭(炙黃,如無,用蕪荑代之)

上為細末,糯米飯為丸,如粟米大。一歲二丸,用米飯下,不拘時服,日三服。

消疳肥兒丸

蘆薈(一錢) 胡連 使君子 青皮(炒) 黃連 陳皮 蓬朮 三稜(煨) 龍膽草 白朮(炒) 砂仁 山楂 白茯苓 木香 香附(炒) 檳榔 夜明砂(炒) 蒼朮(米泔浸,炒,各三錢) 訶皮(二個,炒) 柴胡(二錢)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食遠用米飲送下。

木香蘆薈丸

蘆薈(一錢) 蕪荑 檳榔 黃連(炒) 青黛(各二錢半) 胡連(五錢) 木香(一錢) 蟬蛻(去足,二十一個)

上為細末,豬膽汁為丸,如黍米大,食遠米飲下。

追蟲丸

新苦楝根皮 貫仲(綠木者) 木香 桃仁(炒) 蕪荑(炒) 檳榔(各一錢) 鶴蝨(炒,一錢五分) 輕粉 蟬頭(各一錢) 使君子(去殼,二十五個) 當歸 黃連(炒,各一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黍米大,用肉汁食前服。

使君子丸

使君子(一兩) 甘草 厚朴(薑製炒) 青黛(五錢) 訶子肉(五錢,一半煨) 陳皮(二錢半)

上為細末,飯糊丸如芡實大。每服四五丸,先以豬肉汁飲之,後服藥。

人中白散

人中白(煅過多) 雄黃(中) 枯礬(少) 黃柏(多)

上為細末,先以溫鹽水漱口,後搽藥。

雞金散

雞內金(即雞肫內粗皮,陰乾,一兩) 白芷 銅綠(各五錢) 麝香

上為細末,先以溫鹽水灌,後敷藥入。

附(上用方)

抱龍丸

治小兒傷風發熱,咳嗽不寧,跌僕受驚,痰涎壅盛,心神欠安之症。宜服之,用薄荷湯送下。

麝香(五分) 天竺黃(五錢) 雄黃(二錢) 硃砂(二錢五分) 牛膽南星(二兩) 甘草(三錢)

清寧丸

治小兒肺經有火,痰涎壅盛,喘急氣粗,咳嗽連綿不寧之症。宜服之,用燈心薄荷湯化下。

陳皮 枳殼 桔梗 前胡 杏仁(炒) 貝母 黃連 桑皮 山梔 花粉 黃芩 半夏(法制) 瓜蔞仁(各一兩半) 膽南星 青黛(各一兩) 甘草(五錢)

羌活膏

治小兒感冒風寒,發熱氣喘,頭痛不利,渾身拘急,痘疹已發未發之際,皆可服之。用薑湯化下。

麻黃 羌活 獨活 柴胡 川芎 枳殼 桔梗(各一兩) 前胡(一兩) 茯苓(六錢) 甘草(五錢)

鎮肝丸

治小兒肝經有熱,兩目暴腫,睛色赤紅,時多淚下,及目常直視連劄不搐之症。並宜用竹葉燈心同煎湯下。

當歸 川芎 羌活 防風 膽草 梔子仁 生地 膽星 大黃 天竺黃(各八錢) 硃砂(一錢五分)

前胡半夏丸

治小兒傷風發熱,四時咳嗽,氣息喘急,痰涎壅盛,胸膈不利之症。皆宜用生薑薄荷湯化下。

紫蘇(一兩二錢) 乾葛 陳皮 前胡 半夏面 枳殼 杏仁(炒) 桔梗(各一兩) 茯苓 柴胡 桑白皮 黃芩(各八錢) 金沸草(七錢) 甘草(五錢)

犀角解毒丸

治小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遍身瘡癤,鼻衄痘疹,餘毒不盡之症。宜用燈心薄荷湯化下。

犀角 防風 荊芥 芍藥 連翹 黃芩 桔梗 薄荷 甘草末(各五錢) 生地黃 當歸 牛蒡子(各七錢)

胃苓和中丸

治小兒脾胃欠和,飲食不美,水土不服,或生冷失調,小水不利,大便泄瀉之症,皆可服之。用燈心老米湯化下。

蒼朮 白朮(各三兩) 厚朴(一兩五分) 陳皮 豬苓 澤瀉 茯苓 車前子 木通(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參朮健脾丸

治小兒脾胃虛弱,嗜臥不食,面黃肌瘦,水土不服,大便瀉久,完穀不化之症,皆可治之。燈心老米湯下。

蒼朮(四兩,米泔浸炒) 厚朴(二兩,薑汁炒) 陳皮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二兩五錢) 白茯苓(炒,二兩) 白朮(炒,二兩) 甘草(炙,一兩)

和中保安丸

治小兒停食積滯,飲食少進,胸膈飽悶,夜臥不寧,用清米湯下。如大便初瀉,或赤白痢疾,加燈心老米湯下。如嘔吐噁心,肚腹作痛,則用生薑湯。

香附(四兩) 砂仁(四錢) 青皮 神麯 麥芽 白朮 檳榔末(各二兩) 甘草末(二兩) 山楂 陳皮(各三兩) 厚朴 蒼朮 三稜 蘿蔔子(炒) 黃連(各一兩)

牛黃鎮驚丸

治小兒一切急慢驚風,身體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搐逆,痰涎不利,人事不醒之症。用生薑薄荷湯下。

天竺黃 膽星 白芍 青皮 薄荷 桔梗 牛黃 陳皮 防風 醬瓜天麻 黃芩 黃連 檳榔 甘草末 大黃(各等分)

金箔鎮心丸

治小兒驚熱,鎮心安神,不拘時用,薄荷湯下。

山藥(一兩半) 硃砂(一兩) 牙硝(一錢半) 甘草(五錢) 人參(五錢) 茯苓(五錢) 麝香(五分) 片腦(一錢) 金箔(十五片為衣) 紫河車(黑豆水煮軟,二錢五分)

緩驚餅子

治小兒便青,有驚肚,腹疼痛,不拘時服。

人參 茯苓 辰砂 赤石脂 山藥(各二錢) 白朮(一錢) 麝香 乳香(各三錢)

利驚丸 化毒丸即此也

涼驚、溫驚、利驚有分別,不拘時用。

天竺黃 青黛 膽星(各一錢) 牽牛 辰砂(各五分)

牛黃丸

治小兒夜啼,多驚煩熱,不拘時服。半年者,每服五丸。量大小加減。

牛黃 硃砂 蘆薈 麝香 鉤藤(各一錢) 姜蠶(炒,五錢) 蝸牛(炒黃) 龍腦 當歸 代赭石 赤芍(各一錢)

芍藥丸

治胎寒大便青,不欲食,不拘時用。

芍藥 當歸 芎藭 人參(各三兩) 甘草(炙,一兩)

桃紅丸

治小兒驚啼,眠睡不穩,不拘時用,薄荷湯下。

丹砂 麝香(各五分) 白附子(半枚二分半) 姜蠶(炒,二分半) 全蠍(炒,二分半) 膩粉(七分) 金箔 銀箔(各二片)

養脾丸

治小兒軀啼,脾胃虛冷,心腹疼痛,胸膈滿悶,不拘時用,生薑湯化下。

乾薑(泡) 縮砂 白朮(各一錢) 甘草(炙,三錢) 茯苓 人參 麥芽(各五錢)

香連胃苓丸

治小兒下痢赤白,腹痛口乾,不拘時,清米湯化下。

白朮(一兩) 豬苓 澤瀉(各七錢) 黃連(炒,六錢) 茯苓 陳皮 厚朴 蒼朮 白朮(各五錢) 木香 甘草(炙,各三錢)

安神丸

治小兒心虛疳熱,面黃頰赤,壯熱驚啼,精神恍惚不寧,不拘時用,砂糖湯下。

麥門冬 牙硝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各五錢半) 甘草(五錢) 龍腦(一字研)

柳花散

治小兒口舌生瘡,每用少許,敷貼患處。

黃連 黃柏 青黛 密佗僧 玄胡索(各等分,為末)

五福化毒丹

治胎熱胎毒,口舌生瘡,不拘時用,薄荷湯下。

玄參(一兩) 桔梗(八錢) 人參 赤茯苓(各五錢) 青黛 甘草(各一錢) 牙硝(另研) 麝香(各五分)

沒石子丸

治小兒熱瀉久痢,皆可服之。

黃連(炒,二錢半) 沒石子(大者,五枚) 訶子(七個,炮) 木香(一錢) 肉蔻(七個,炮)

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丸,不拘時用,白滾湯下。

紫霜丸

治變蒸發熱不解及夾食停冷,溫壯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癖,乳哺不進,乳則咽食癇,先寒後熱者,用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一粒,乳汁下。

代赭石(一兩,醋浸七次,研) 赤石脂(一兩,醋浸七次,研) 杏仁(五十粒,去皮) 巴豆(三十粒,去膜油淨)

保和丸

和脾胃消食,此方與《奇效良方》不同。

《奇效良方》錄於後。

白朮 半夏 陳皮 白茯苓(各十二兩) 山楂(二斤二兩) 神麯(一斤八兩) 連翹 蘿蔔子(各六兩)

水發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分,不拘時用,米湯下。

消積丸

消積,化乳食。

宿砂(炒) 橘皮(炒) 三稜(煨) 蓬朮(煨) 神麯(炒) 麥芽(炒) 甘草(炙,各一兩半) 香附(炒,一兩)

湯浸蒸餅丸如麻子大。每二十三丸,不拘時用,白滾湯下。量歲長幼加減。

蘆薈丸

治小兒積聚,清熱消肝,健脾胃,爽精神,美飲食,潤肌膚,大有神效。不拘時用,滾白湯下。

蘆薈 胡黃連 神麯(炒) 白朮(炒) 當歸 芍藥 青皮 使君子 香附 三稜(煨) 黃連 蓬朮(煨) 檳榔 蘿蔔子 麥芽(炒) 木香 甘草(各等分,末為丸)

肥兒丸

治小兒疳病,臟腑胃虛蟲動,日漸羸瘦,不拘時,白滾湯下。用麵糊為丸。

黃連 神面(炒,各五錢) 肉豆蔻(麵包煨) 麥芽(炒) 使君子(各二錢) 木香(一錢) 檳榔(一個)

香橘餅子

治小兒食積腹脹作痛,面黃肌瘦不思飲食並皆治之

木香(二錢,炮) 青皮(三錢) 陳皮(三錢) 神麯(炒,五錢) 厚朴(薑製,七錢半) 麥芽(炒,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捏作餅子,不拘時用,清米湯化下。

至聖保命丹

治胎驚內吊,肚腹堅硬,目睛上視,手足抽掣,角弓反張,痰涎壅盛,一切急慢驚風,並皆治之。

全蠍(十四個) 姜蠶(直者) 白附子 天南星(炮) 硃砂(研) 麝香(研,各一錢) 防風 天麻(各二錢) 蟬蛻(去泥,一錢) 金箔(十五片為衣)

上為末,粳米飯取中心者,搜和丸,每一兩作四十丸。不拘時用,薄荷湯下。

天麻防風丸

治小兒一切驚風,壯熱,痰涎壅盛,並皆治之。

天麻(煨) 防風 人參(各一兩) 牛黃(一錢) 硃砂 雄黃 麝香(各二錢半) 姜蠶(去絲嘴,炒) 全蠍(去尾炒,各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不拘時用,薄荷湯下。

保和丸

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能克化,日久羸瘦。

山楂肉(四兩) 陳皮 茯苓 半夏曲(各五錢) 蘿蔔子(二錢半) 使君子 白朮(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一兩) 砂仁(四兩四錢) 木香(二兩二錢四分) 黃連(四兩五錢)

上為末,水發丸。每服一錢,不拘時用,米湯下。

犀角丸

治小兒風熱痰實,面黃頰赤,大小便秘澀,三焦邪熱,臟腑蘊毒,此藥疏導極穩。

生犀角(一錢半) 人參(五錢) 黃連 枳實(麩炒,各一兩) 大黃(二兩,酒浸,切作大片,用巴豆一粒,貼在大黃上,用絹包裹,湯鍋內蒸過,取出去巴豆,將大黃曬乾,研末)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臨臥熟水下。未動再服。

消疳健脾和中丸

白朮 茯苓 陳皮 芍藥 枳實(各五錢) 山楂 黃連 厚朴 蕪荑 使君子 麥芽 香附(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一丸,用清米湯或白滾湯,食遠下。

金不換

治小兒九種心疼。

雄黃(一錢) 焰硝(三錢) 硫黃(一錢) 白礬(五分,飛過)

上為末,丸如粟米大。

天王補心丹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健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療咽乾。

天門冬(湯洗,去心) 五味子(去梗) 石菖蒲(去毛) 桔梗(去頭,泔洗) 麥門冬(湯泡,去心) 玄參 茯神(酒鹽拌,炒去絲) 酸棗仁 遠志(甘草水,煮去梗) 人參 當歸(酒洗,去泥) 丹參 熟地黃(去梢,酒洗) 生地黃 柏子仁(去殼,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一兩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用燈心紅棗湯,食遠化下。

辰砂異功膏

治小兒夏月傷暑,水瀉熱瀉,口渴未開葷者更妙。又名術苓膏。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滑石(各一兩)

祖云:去滑石加白朮更妙。

安胃和中丸

半夏曲 陳皮 枳實 青皮 厚朴 黃連 砂仁 香附 檳榔 茯苓 山楂 大黃(各等分,為末)

琥珀抱龍丸

琥珀 天竺黃 辰砂 雄黃 山藥 茯苓 麝香 姜蠶 膽南星 全蠍 薄荷(各等分,為末)

敗毒散

治一切腫毒瘡癤。

皂角(炒去尖)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 防風 連翹 黃芩 赤芍 白芷 川芎(各五錢) 甘草(四錢) 貝母 乳香 當歸尾(各一錢) 川山甲 明沒藥 蛤粉(炒,各二錢) 天花粉(八分)

上分作八貼,每服小二鍾,煎八分,入白酒半杯再煎三五沸,看瘡上下服之。

又一方蘆薈丸

神麯 黃連 白朮 檳榔 麥芽 使君子 青皮 陳皮 龍膽 三稜 蓬朮 香附 枳實 蒼朮 厚朴 蕪荑 蘿蔔子(各七錢半) 山楂(一兩) 柴胡 青黛(各五錢) 蘆薈(六錢) 木香(四錢)

又一方參朮健脾丸

人參 茯苓 白朮 山藥 苡仁 扁豆 澤瀉 蕪荑 砂仁(各五錢) 麥芽(七錢半) 木香(四錢) 豆蔻(六錢) 山楂(一兩半) 陳皮(一兩) 甘草(三錢) 使君子(五錢)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