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治痘詳說
論種子不宜服熱藥
世人有無子嗣者,皆謂腎家不足,乃服鹿茸、鹿角膠霜、鎖陽、蓯蓉、龜板等輩以溫腎,不知腎不可溫也。蓋腎水本寒,衰則熱矣,故腎虛為病皆是熱症。夫欲壯腎水以滋陰,而反以藥助其熱,則水益涸而腎益虛。蓋人之得子,全賴腎水。故二八之年,腎氣勝,天癸至,陰靜陽動即易之,所謂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故能有子。是宜以和平之劑,壯水之源,如人參、當歸、地黃、枸杞等藥,服之則水滋火降,精滿氣充,何患無子?不然如劉河間所謂「病本熱而無寒,又得熱則病轉甚」,世人不悟,乃謂服此熱藥,自誇陽事易舉,行房不倦,甚得其助,不知熱藥助火,一時舉陽有功,火易舉則水易涸,徒知房中之藥而不知所損於腎者居多也。每每見服熱藥者,或生癰毒,或染風疾,色槁齒落,身瘦耳焦,既絕其子嗣,而又傷其身軀,不亦可哀也哉。《醫學鉤玄》內云:五湖陸君兄弟,以文名縉紳儒林間,而獨不悟此說,生平服壯陽固精藥,兄弟俱染中風而卒,豈虛語哉!夫服熱藥,豈徒不能結胎生子,而熱毒流注胞胎,雖生其子,往往為痘疹所患,故深為之戒也。世人慾種子者,幸勿以予言為迂。
論出痘根源
夫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有生,受父精母血以成形,固自然之理,然父母交會之際,不無淫火之毒,至於兒在母胎數月,借母之氣,飲母之血,為母者不能節房欲,忌口腹,冬則烘衣被,夏則頻洗浴,日積月累,蘊於胎胞,蓄於兒身,謂之胎毒。降生以來,其毒不即發泄,俟外邪沖搏,與原受穢毒相激,遂令出痘。先年痘氣之行,多在於午卯酉之年。蓋子午年君火司天,卯酉年君火在泉,諸瘡癢痛皆屬心火,況痘自頂至踵,無所不到者而豈泛常瘡之痛癢可比者乎。故其發也,得於有生之先,受於已生之後,自始至終,無不假氣血以生長收靨;其遲速之不同,則歲運之乘否;而輕重之互異,則毒氣之淺深,此理之可測而亦勢之必然。其曰痘瘡者,蓋象氣以命名耳。至於所謂茱萸痘,菀痘、蠢痘、蛇皮痘之說,則又老嫗之俗談也。方書所載預備痘法甚為詳切,如所謂挖去口中惡血,於啼聲未出之先服甘草、黃連、朱蜜於既去惡血之後,並瓜蒂散、兔血丸、稀痘丹、三豆湯浴體法之類,以解逐胎毒,安調臟腑,無不善者。其間又有效於彼而不效於此,效於此而不效於彼者,學者不可以為無益而盡廢之。至於沿街遍野,不分大小,一概染出瘡痘,輕者俱輕,重者俱重,此則歲氣並臨,疫癘傳染,天行瘟毒所致,豈可概以為胎毒?必須明歲氣所及,人之氣血虛實,天之寒暑溫涼,地之東南西北,或消毒,或和中;或解,或表,或下,或補,或涼,或溫,使正氣得保全之功,邪氣無留滯之患。若他鄉市井老嫗、幼婦之說,予不敢書以亂人心志,惑人之聽聞也。為人父兄者,當熟思而詳察之。
論大痘水痘斑疹分別
發熱後,三五日之間,紅點出水疱,水疱成膿疱,膿疱結痂,干靨脫落者,總謂之痘。此則胎毒之所發也,其或隱隱見於皮膚之間,不發胖,不膿不痂者,謂之癮疹。一見紅色出而覆沒,沒而復現者,謂之膚疹;北人謂騷疹。遍身紅瘢如蚊蚤所咬,如錦紋雲霞者,謂之斑疹;吳人謂為疹,越人謂為瘄。其或初紅點有類痘瘡,不三日而灌水灌漿,顏色紅潤,方見漿而即焦者,謂之水痘。世人有以水痘誤認為正痘者,或有醫人奉承病家妄言水痘內帶過幾粒大痘者。殊不知大痘之毒,五臟之毒,毒之重者也,出不易長,長不易漿,漿不易收。水痘之毒,毒之輕者也。出即生清漿,漿滿即破,皮破即乾結痂。間有人家不忌表藥,妄食毒發之物,以致水痘潰膿成瘡,作麻點者,又不可不辨也。且大痘毒重,水痘毒輕,重病兼輕病容或有之,豈有患輕病而帶過重病者耶?以上諸症,乃脾肺經蓄熱,或外感風熱,或傷食積熱,或驚後、傷寒後乘間而發,不可盡歸於胎毒也。方書內皆謂痘瘡色赤而小者,屬心色;白而大者,屬肺色;青而小者,屬肝色;黃赤而淺者,屬脾。又有陳氏三穢毒之說。皆以意逆之而云然耳。予何人斯而敢妄為議論耶?醫者能審表裡,察虛實,別寒熱而施治焉,自無夭枉之患矣。
論發熱
痘瘡欲出,必先發熱。然亦有因驚熱、風熱、溫熱、潮熱、壯熱之類,久而不去,內外激搏,而痘毒亦或因之而發見者,大概與傷寒相類,而實與傷寒大不相同。何也?蓋傷寒所傳,從表入里;痘毒所發,由里達表,故惡寒無汗,左額青紋,面色慘而不舒,此傷寒之所有而痘疹之所無也;目睛黃眵,耳後紅紋,耳尖尻骨獨冷,面色四肢俱赤,惡熱而不寒,此痘疹之所有而傷寒之所無也。若疑似之間,辨認未真,先以升麻、葛根、惺惺散探之。若果見其痘矣,又當別其熱之輕重,以知痘之多寡,痘之淺深。如溫溫微熱,時作時止,或二三日,或四五日,呵欠盹悶,夢中驚悸,面色微紅,沉沉喜睡,此痘必稀,其毒必輕,可俟見苗之後,隨症調治,百不失一。蓋外發熱者,由內毒之所激也。毒淺則熱輕,故遲延三四日而出者輕;身涼脈靜而出者為尤輕也。其或驟發壯熱如火,薰蒸炙手,不可捫摸,頭面俱赤,悶亂昏眩,狂躁不定,或一日、半日、二日之間即見紅點,此由內毒太盛,瘡必稠密,急宜投以解毒活血、消導清涼之劑。又有發熱之時,腹中作疼,時時攻攪,上下不定,或煩躁作渴,譫語妄言,即當通其大便,得一大通利,其痛必定,其熱必滅,瘡亦隨發。若不肯下,若下少遲,煩躁不定,胃熱發瘢,口臭唇燥,口角流血,白睛紅赤,腹脹喘滿,身發紫疱而死者,非誤乎?然則痘瘡首尾不可下之說,則又一偏之見也。
痘瘡發熱,腰脅大痛,此毒在肝腎,孰不以為至惡之候不治之症。然亦有因氣怒而起脅痛不能轉側者,當於本經藥內倍加柴胡、酒炒白芍藥、香附、青皮之類治之;亦有因閃肭而腰痛者,當於本經藥內加活血藥及官桂、乳香、木香之類治之;亦有因外感風寒而腰痛者,當減本經藥,倍加羌活、防風、白芷、肉桂之類以溫散之,不可忽略,悉認以為痘之腰痛而棄之也。予每每試驗,臨時當細加審察,不可輕易發言,驚恐病家父兄,慎之慎之。
痘瘡,或吐,或瀉並作,俱於發熱時二三日內見者,乃其邪氣、毒氣、食積作吐作瀉,當因其症而施治,不可驟然止之。俗云:千錢難買痘前瀉,蓋言熱隨利減,毒隨利減也。若痘現苗已定而吐瀉猶不止,恐損脾胃,當用人參調中湯,七味豆蔻丸,或參苓白朮散治之。若火盛迫於上下而作者,又當斟酌連翹、牛蒡子、酒炒黃芩、黃連、山楂、枳殼,皆可選而用之也。
痘瘡,發熱時發驚發搐如驚風狀者,蓋心為火,肝為風,風火相搏,是以抽搐不寧,如是見痘,俗呼為驚痘。驚痘多吉者何?蓋驚屬心火,痘發由驚則心經痘矣,是以多吉。若搐不定,痘不透,當用升麻、葛根湯加天麻、防風、木通,並抱龍丸、燈心湯調服。至如頭額胸背手足之間微微自汗者,此腠理疏通,毒氣發泄,不須服藥。若瘡已見形,驚風不定,昏昏如睡,痰壅氣喘,人事不省,兩目不開,譫言妄語,下後不減,毒氣壅盛,邪氣閉塞,清道不行,至惡之症,不可認以為驚痘。書云:驚之輕者,毒亦輕;驚之重者,毒亦重,正此之謂也。
痘瘡,發熱之時,唇不紅赤,脈不洪大,洒洒淅淅,顫顫兢兢,如惡寒之狀,間作乾嘔,此表氣素虛,瘡毒流滯於腠理之間,欲出不出所致,宜參蘇飲以和之,則痘自出而寒熱俱退,慎勿輕用解表之劑,以成虛虛之誤。若發熱日久,綿綿不已,或外感風寒,腠理閉密,痘瘡為邪毒所遏而不出,當用麻黃解表湯以表之。若大病之後失調理,或吐瀉後脾胃氣虛,痘毒內陷而不得出,須用參耆內托散以補之。若傷食膩膈,阻塞清道腸胃,與痘毒合併而不出,此內實也,當用枳實導滯湯以利之,自然痘出。若熱不止,痘不出,當以藥發之。升麻湯,羌活、防風、乾葛、川芎、桔梗之類微發,不出再加藥以發之。發後熱退身涼,此邪氣解散,無病症也,不必服藥。若服表藥後所出不多,熱退氣和,此瘡本稀少,不可重發,以增斑爛之患。
痘瘡,發熱之時,亂言狂語,見鬼見神,尋衣摸床,昏睡不醒者,此皆毒氣內攻,心神不清所致,宜導赤散加連翹、黃芩、犀角、木通、牛黃丸、抱龍丸、辰砂益元散,使小便流利,精神清爽,痘亦漸出,方望生意。若昏倦軟弱,人事不省,口語喃喃不休者,則不可治矣。
出痘遍身皆熱,獨手足如冰,此脾胃虛也。蓋脾竅通於四肢,急宜補中益氣湯、理中湯、參苓白朮散,以生胃氣。若手足熱者,可治;仍冷而厥者,則不可治矣。又有內傷冷食而手足逆冷者,當用香砂平胃枳實麴櫱之劑,不可執以為虛而妄補也。
痘出發熱,口鼻大小便皆有血出,此毒盛薰灼太過,逼血妄行,至為惡候。惟從鼻出者,由肺家大熱,可投玄參解毒湯以解之;大便內去血者,熱毒從利減也,當以黃連、當歸、芍藥、枳殼、山楂、木通、甘草、牛蒡子、連翹酒蒸、炒黑大黃治之。大抵痘瘡見血,十不救一,醫者審之。
治痘全在發熱之時,看其輕重表裡虛實寒熱,分別明白,審真認實,當表則表,當解則解,當汗則汗,當下則下,當補則補,當泄則泄,使毒氣不致於壅遏,慎勿泥於首尾不可汗下之說,以貽後患。其或痘出四五日,身熱猶不除者,尚能加添痘瘡,不可謂已出盡。大抵必待熱退盡,方可謂痘瘡出淨也。
痘瘡,出至六七日,復又身熱,此將行漿而血少也。當用保元湯加當歸、川芎、白芍藥以助之。若血少而有餘毒者,用加味連翹散一二劑,世俗所謂蒸漿熱者是也。若痘已出完,復又發熱,此非餘毒,即系血少,急宜隨症施治。若發熱兼咳嗽者,欲作疹也,俗云痧蓋痘,當用前胡、防風、荊芥、蟬退、桔梗、陳皮、熟半夏、山楂以微透其毒。書云熱不可驟遏,宜輕解之。若無熱則又不可發升,用藥者不可不知。
論見形
痘瘡,發熱三四日而出,或身涼而後出,大小不一等,顆顆相間如痘,如珠,摸之礙手,明潤光澤,根顆紅活,痘與皮肉紅白分明,作三次出,天庭無,年壽無,喉下無,頭、面、胸、背稀少,飲食言動、大小便如故,至吉之兆,順之症也。不須服藥,當觀其日後何如,隨時調理而已。
熱便出瘡多稠密,當詳視其稠密之中,根顆分與不分,顏色紅潤不紅潤,有無黑色痘疔、芋頭皮色痘疔、紫色痘疔,更察其元氣虛實,年紀少長。若疔少根腳分明,顏色紅潤,元氣實,年力大,飲食強者,當以銀針挑破疔口,括去惡水、惡血,塗以四聖丹,拔其毒;內用小劑保元湯,加活血解毒之藥治之。如頂不起者,倍加鼠黏子;小便秘者,燈心湯調益元散。用藥後如飲食不減,大小便調,瘡色飽滿,光澤日長一日,依期灌漿,不煩躁,不癢榻,不瀉,或癢而抓破,鮮血淋淋,扶過十三日、十五日,自然平復。其或過用解毒之藥,致寒氣損傷脾胃,作瀉作嘔,癢渴不止,咬牙寒顫者,投以陳氏異功散、七味豆蔻丸,止瀉調元,溫胃亦可得愈。
痘既見形,雖分根顆,身尚發熱,瘡色乾焦枯紫,大便燥結,此火盛毒熾,氣血分俱有熱也。久則津液枯而發渴,當用四聖散、導赤散、犀角飲,使心火有所導引,則熱自退;更用涼血解毒湯、辰砂益元散,無使其變壞轉黑而為危惡症也。若身不熱而止乾焦者,此內熱也,導赤散加木通即安。
痘色雖紅活,卻過於嬌嫩,如水噴桃花之狀,此皮嫩囂薄,元氣不實,毒入氣分者也。當大劑保元湯,少加酒洗焙乾當歸身、酒炒白芍藥、肉桂、糯米為治。
痘色淡白而嫩,或皮寬者,此毒雖少而元氣至虛,不能擴充者也。宜參耆內托散,倍加糯米為主,保元湯加生磨木香汁、官桂等藥治之。
痘瘡起色雖紅,但乾燥口渴者,此火盛血不足,當用生地四物湯加牛蒡子、紫草、木通、連翹等治之。
痘雖光潤,以手摸之即破,此血有餘而氣不足,或衣被過厚,汗出過多,或先用表藥劑大,以致如此。宜大劑參耆內托散主之,保元湯加官桂等治之。
痘色如麩殼,無紅色,無水氣者,此氣血俱虛,雖用八物,亦不能轉。間有一二服八物湯並黃耆、肉桂之類,變為紅潤含水者,此又可治也,否則危矣。以上諸候,俱有癢搨之變,均之為險症也。
痘內遍身有碎小密如芥子者,此夾疹也;有內色鮮紅成片,或塊者,此夾斑也,皆毒火太盛,薰於中,故一齊湧出。宜解毒涼血使斑疹消去,則可施治,以蟬退、荊芥、殭蠶、川山甲等治之。蓋痘瘡夾斑疹,如五穀中夾荑稗,未有不耨去荑稗而得五穀茂盛者也。書云: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三日退者可治,三日不退者難治。
痘初出時便見水泡,才二三日即頭戴白水,不久即干,其餘平頂不起,此毒至盛,謂之太過失序。俗云:未老先白頭,不治者也。
痘既出之後,若叢雜團聚,密如蠶種,堆垛如魚子,平搨如胖蠶,抓破如蛇退皮,結痂如冷粥皮,頭面眼胞口唇上下一齊光腫,則五、七日內當發斑,發血泡,及口鼻出血而死。蓋痘瘡喜其腫而皮肉不喜其腫。書云:瘡腫肉不腫者昌;肉腫瘡不腫者亡,正此之謂也。若簇簇於皮膚中,如寒風粟起之狀,或隱或見者,此不待長髮,當啼叫煩悶而危。若正面胸、背、手、足腫硬成塊,或青或紫,如丹瘤之狀者,當成黑陷,破爛挖坑而危。若紅紫黑斑如蚤咬,如蚊跡,如灑朱,如點墨,如青黛,與皮膚一平及頭面一片如胭脂者,此極惡之候,三朝五日即危矣。
論部位
痘瘡於初放點之時,先察部位所發之處,即可預知其輕重吉凶。若口鼻兩傍,人中上下,腮耳之間先出現者,吉;若從兩鬢角耳後,咽喉處先出現者,凶也。其起漿收靨亦如是。至如頭者,諸陽聚會之處;兩頤兩頰,五臟精華之府;咽者,水穀之道;喉者,呼吸之門;胸腹者,諸陽受氣之地,為心肺所居,痘疹最要五處稀少。若頭額多者,謂之朦頭毒參陽位也;頸項多者,謂之鎖喉;胸前多者,謂之縵胸。朦頭則視聽廢,氣化絕;鎖喉則內不出,外不入;縵胸則陽不清而神失守。兩頰兩頤多致成片,或如塗朱,則肝盛克脾,八九日當作滑泄,瀉青色,不食而為險候,故不宜多也。惟四肢雖多不妨。以上諸症,俱要疏通榮衛,活血調氣,健脾生胃,使無干枯焦黑之患,紫草消毒等味似不可少。若熱甚者,酒炒芩、連、地骨皮;渴者,天花粉;氣虛者,參、耆、木香;大便秘者,枳殼;小便澀者,木通;食少者,山楂、白朮、陳皮;癢者,桂枝;脹者,大腹皮、厚朴;肚疼者,白芍藥、丁香。然亦看人之大小,稟之虛實。大而實者可救,小而虛者難痊。
論長髮
痘瘡既出之後,二三日之間漸漸長髮,先出者先起,後出者後起,肥大紅潤,光澤腫胖,依期灌漿,無他症者,吉矣。若三四日內,雖無他症,但隱於皮膚,不長髮者,此元氣虛也,人參透肌散、參耆內托散,加升麻、防風、前胡、紫草等催之。若見吐瀉、口渴而不長髮者,此內虛寒也,陳氏木香散主之;胡荽酒噴之;雞冠血和酒灌之;桑蠶搗爛,白酒調下亦可。
痘出四五日,雖見長起而頂獨陷者,氣虛也,參耆保元內托等劑加糯米主之;頂陷不紅活者,此血虛也,四物加參、耆、白朮、甘草主之。若色雖血活,根腳散大,此血熱而氣不相依,當涼血、解毒、補氣,以大鼠黏子湯加紫草、黃芩、山楂等治。若色紅而焦,口乾,不起發者,紫草飲加紅花酒、炒黃芩、連翹之類治之。
若大便秘結,內有實熱而不發者,加味四聖散加枳殼、黃芩及快斑散。若大便利,口發渴而不長髮者,此內虛熱也,四君子湯加肉豆蔻。若不渴,大便利者,此內虛寒也,理中湯、陳氏木香散主之。
若夏月盛暑,炎氣薰蒸,煩躁發渴,以致痘不起發者,五苓散加木通、乾葛及人參竹葉湯治之。
若冬月寒天,為冷氣所侵,致肌膚粟起而不發者,當用陳氏木香散加紫蘇、桔梗。若鼻塞聲重,咳嗽不發者,此為風寒所侵,人參敗毒散。若氣血虛弱,偶為邪穢所觸,內伏或陷而不發者,內用十宣散,外用乳香、沉香、芫荽、紅棗燒之,以闢其氣。
痘瘡長髮之際,五六日之間頭面多者,自然腫脹目閉,此正候也。若應腫不腫,應閉不閉,此毒氣鬱留於內,不能起發之故,急用托裡快斑湯治之。腫起者吉,不腫者凶,然只要痘腫,不要皮肉腫。又須驗其色,若瘡本分顆,皮色紅活者,吉;瘡本模糊,皮色黑黯灰白者,凶。目雖要閉,不要目胞光亮。若腫後忽然平搨,目開露睛者,此為氣泄,急用參耆內托散加川山甲、糯米治之。重複腫閉者吉,不腫閉者凶。又有痘將起發便頭面先腫大者,此天行疫氣,名大頭病。宜解表救苦湯解之,消者吉,不消者凶。此症易腫、易消,七日之後,變為癢搨,嗆水錯喉,聲啞痰喘,倒陷百無一生之理。其有瘡或稀少,自然灌漿,頭面不腫,目不閉者,又不在此例。大抵痘不論稀密,俱要飽滿光澤,頂圓高起。若頂凹陷不灌漿,漿不脹不膿,目不閉,顏色不正,雖勉強灌漿於一時,亦難保其十一、十三朝之變也。
論灌漿
夫痘瘡自出齊長足,至六七日內放亮紅活,徐徐灌漿,乳食日進,無雜症者,當九日、十日收靨脫痂,自然平復,此大吉矣。其或唇上、鼻凹、天庭、耳邊有痘,皮薄先灌黃漿者,此為賊痘。毒氣內攻脾臟,當於活血內托藥中加紫草、連翹等藥治之,此又不可概謂為急也。
痘出稠密,色焦紫不能起頂者,此血熱毒盛之故。當細看其皮之厚薄。厚者保元湯加紫草、木通、連翹、桔梗、當歸、紅花為治。若皮薄如水泡者,雖灌不過半漿,必有癢搨黑陷之變。
痘頭面稠密,身上稀少,顏色淡白,不能起頂灌漿者,此氣血虛少所致,宜參耆內托散加桔梗、白芷載藥力在上,先灌頭面滿足,然後放下。若四肢不灌者,前藥內倍加白朮、白芍藥、牛膝引之,蓋四肢屬脾,前藥皆脾經之藥也。
痘瘡五六日,漿雖灌而不稠,膿雖滿而不圓,或頂陷者,此因氣弱不能統領其血,宜保元湯合四物湯加官桂治之。若漿雖飽滿,色見光白而不榮活者,此氣盛血弱也,四物湯加木香、糯米主之。
痘瘡六七日,漿雖灌不甚滿足,中間又有不能灌者,此氣血不和也,終必變為虛寒癢搨之症。宜參耆內托散加木香、官桂主之。
痘瘡雖見脹滿,但手摸則皮皺,此血雖至而氣不相依,後必難於收靨,亦險逆相兼之症。宜用參耆內托散加木香、官桂、糯米等治之。
氣虛痘瘡,因用內補藥方見長起灌漿,不能平滿而隨即倒榻者,更用保元湯加芎、歸、木香、官桂、升麻等大劑主之。此苛之症,須年大能食者,十活五六;年小不能食者,則不可治也。
漿雖灌而色大紅,根腳漫無一線之紅圍繞者,此血熱甚而未解,九朝、十朝,當有發癢之患,急宜參耆內托散、保元湯加蟬退、木通、荊芥、白芷、火煅川山甲等藥治之。更須令人看守,勿令抓破,如抓破之處鮮血淋漓,則氣流通,猶可施治。外用敗草散,或松花,或炒喬麥面,或伏龍肝末敷之,使其重複灌漿,庶亦可愈。若重複灌漿而隨灌隨干,其痂青白綠色,堆垛如雞屎者,終必咬牙寒顫,危於十五六朝,發渴發喘,未灌漿之時而內是血也。若既灌漿之後,則內是膿安得又有血乎?亦難以有血、無血而定吉凶,須以日期先後為定論可也。若抓破之處,肉如剝光魚皮,形如湯火泡者,此血為毒所滯,氣為毒所壅,二者俱脫,是名倒陷;及挖肉成坑者,是名內陷,俱為不治之症。
痘瘡八九日之內,正在灌漿之時,身發壯熱,渴欲飲水者,此必瘡多毒盛,表裡氣血俱虛,宜用人參、黃耆、甘草、當歸、川芎、白芍、麥門冬等藥,或大補湯治之。若飲食傷脾,或傷生冷,以致大便頻去,或作瀉者,宜用參耆、山楂、白朮、黃耆、肉桂、肉豆蔻、訶子、澤瀉藥以止之。若大便雖去,飲食尚強,亦還可施藥餌,順序調理得獲安妥;若胃弱脾虛則危矣。
灌漿之時,十朝之外,身體倦怠,精神不舒,煩悶嗜臥,口有氣息,口舌生瘡,此必胃中蘊熱,急用牛蒡子、白朮、茯苓、黃連、桔梗、連翹、薄荷煎濃汁,食後徐徐服之,遲則瘡雖收靨脫痂,延至二十日外,漸成牙齗蟲蝕生瘡,時時出血,謂之牙宣;呼吸息出為之息露;為走馬;為崩砂,為狐;為惑;為齒脫;為唇爛,為不治矣,慎哉,慎哉。
論觀形驗色
大凡出痘,當先看形貴尖圓,起發瘡皮堅硬雖在,稠密顆顆成珠,豐厚沖滿,此氣勝毒,吉也。若頂陷平搨,皮鬆皮薄,毒盛元氣,凶之兆矣。色貴光澤明潤紅活,雖至稠密,粒粒有血絲圍繞,此血勝毒,吉也。若慘黯昏昧,或赤或白,根顆成片,乾枯焦黑,凶之兆矣。灰白色者,氣虛也,大補氣血。色赤者,焦紫昏暗者,血熱盛也,當涼血解毒;色白而漿不滿,或倒搨,或皮薄易破,大補湯、內托散主之,若色焦紫而漿不滿,欲成乾枯黑陷者,四物湯、消毒飲加紫草、紅花、升麻、乾葛主之。蓋氣和血順則痘色明潤,氣弱血滯則痘色昏慘。血非氣則毒不能出,氣非血則毒不能化,故初見紅點者,毒始出也。次見水泡者,毒未散也。繼成膿者,毒將解也。若色黑,則毒滯血乾;焦黑,則氣血枯槁,乃毒勢過盛,非藥所能療者矣。故於六日之前,須看根顆。無根顆者,必不灌漿。六日之後,須看漿色。無漿色者,必不收靨,所以昏慘而形搨陷,擦破而無膿血,縱有善治者,亦存十一於千百耳。
論收靨
痘瘡自八九日之後,內外大勢已定,漿滿氣足,膿汁漸干,或如蒼蠟色,或如蓮肉色,或如肥皂色,先從人中上下、口鼻兩邊收起,漸漸收至頸下、額上,後身手足心及兩腳,一齊收盡,痂厚色黑,逐漸脫落,飲食如常,大小便如故,身體輕快,別無他症者,大吉也。若漿未稠,頂未滿,面腫忽退,目閉忽開,瘡腳散闊,白色,皮皺乾燥,似靨,痂薄如紙者,此因津液枯竭,血氣虧敗,內症未除,不可誤認以為收斂而徑許其可救也。其或八九日,瘡尚未收,目忽開,腫忽退,眼睛白珠紅赤,痘色淡白,腹脹煩悶,喘渴不寧,此必曾經泄瀉,或過用涼藥,虧損脾胃,木香散、異功散救之,百可活其二三。
痘當靨之時,大片潰爛,膿水淋漓,黏沾衣被,疼痛難忍,此因出痘時當發表而發表少遲,毒氣停留於肌肉之間,不當發表而發表太過,元氣露泄,衛氣不生,毒火薰灼,以致潰爛,甚則內虛轉瀉轉利,悶亂呻吟而為死候,急用陳氏木香散、參苓白朮散、豆蔻丸以止其瀉;外以敗草散,或松花,或炒喬麥面,敷患處,或用芭蕉葉襯在身下以收其毒,使之徐徐自干,庶亦可保。若手足臂膊臀胯之間,久著床蓆,展轉擦破之處,若非灌漿堅實,鮮有不傷者,急難成痂,須皮肉潤澤,膿水浸淫,方有生意;苟破爛成片,焦乾黧黑,如火燒湯潑之狀者,必無生理也。凡痘行漿之時,宜痛不宜癢。書云:諸疼為實,諸癢為虛;外痛則內快,外快則內虛。若漿已收,痂已結,而肢體猶痛者,此必發痘毒也,宜活血解毒藥服之。又有一種疔毒,生於痘後,狀如羊眼之類者,內服消毒散,外貼膏藥,亦自漸安。
痘頂破膿出結聚於上,如曬乾飯,如碎松香,不肯結痂,口有熱氣,胸腹飽滿,悶亂不寧,掀衣揭被者,此必過用溫補之藥,致邪氣得補反蝕正氣,如火薰灼,不速為清解則毒入攻心,為害不淺。生犀水,六一散,宣風散,皆可選而用之也。聞人氏常用豬尾膏,神效特異者,正此之謂也。又有用涼解藥過多,或冷水過多,致寒濕之氣侵入脾胃,停蓄壅滯,水氣浸淫,致腹中滑泄,氣短體倦而不靨者,宜除濕湯內滲其濕,胃苓湯和胃安脾,亦能收靨,否則發癢抓破為倒搨矣。其或瘡頭有孔,膿水流出如天泡瘡、癩頭瘡之狀;或清水無膿,卒然自破,水出瘡干,色黑則不可治矣。瘡欲靨不靨,其痂欲落不落,當辨其寒熱虛實施治。若身熱作渴飲湯,此脾胃氣虛也,參苓白朮散、木香散、六君子湯治之。若身熱煩躁,手足發熱,欲飲冷水者,此脾胃蓄熱也,人參麥門冬湯主之。如手足心熱,日晡潮熱,面赤心煩者,此肝脾血虛也,四物湯合逍遙散及歸脾湯主之。如作渴飲冷,大便秘結,煩悶不安,此腸胃實熱也,四順飲、解毒湯主之,則靨收痂落,更無他變矣。切不可概謂氣虛而純用補藥也。
痘瘡日久,肌肉潰爛,膿血淋漓,遍身手足和皮脫去,腥臭不可聞者,其說有二。須當問其成膿而後潰爛,能進飲食,別無他症者,但當和脾助胃,避忌風寒,多用伏龍肝或敗草散滲之,自然平復。若先未曾成膿,逕自潰爛者,是名倒靨,不治症也。今人見此,概云漿臭者吉,不知臭有二說:有瘡乾臭者,有瘡腥臭者。乾臭者,其瘡稠膿,其痂紅紫而厚,如肥皂色,此吉也。若腥臭者,其漿清,其痂或白,或黃,或油綠而薄,間有如雞糞色者,此逆也。若潦漿白泡之症,最忌破損。若破損而赤,不臭者,此無陽症也,可不辨哉?
痘先因皮薄破損,多用補藥,重複腫脹灌漿而不能收靨,身復發熱者,此正氣得補,雖將邪毒驅逐為膿,然正氣終為邪毒剋剝,到此之時,其氣又衰,故不能逼逐邪氣以成痂,宜大補湯倍加人參治之。又有重複灌漿,但膿血淋漓,浸漬面目之間,不能幹靨,必有壞眼、損鼻、傷面之患,宜多服犀角消毒飲,升麻解毒湯。若元氣本實,能飲食者,可愈。如或出血不止,膿水不幹,變成疳蝕瘡,名陽瘡出血者,雖內服大補湯,外用綿繭散敷之,縱幸而得生,亦難免於傷殘面目之患,然終百不救一也。
痘痂干潤圓滿,如螺螄殼,最為吉兆。然忽身體戰慄,口作胡言,或乾噦,發渴煩燥者,此正氣不能接濟,邪氣不能禁持,宜生脈散、燈心湯酌用之。
論痘瘡首尾不可汗首尾不可下
夫痘賴氣血以成終始,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初發之時,若不惡寒,遍身不拘急,頭不痛,脈不洪大,此無外感症也。若妄汗之,則榮衛虛,肌肉開泄,風邪乘間變成斑爛異症,首之不可汗也。若不惡食,不煩躁,大小便調,不譫言妄語,脈不沉滑,此無傷食症也。若妄下之,則脾胃氣虛,毒不能外出,而反內入變成倒陷,首之不可下也。已出之後,氣血虧損,身作潮熱,惕惕惡寒,或頭痛,四肢痠痛,不思大補氣血,以為傷寒惡寒也,而妄用羌活、防風、乾葛、升麻,苛發表之劑,或服後愈增大熱,病家猶以為邪氣未盡,復更一醫而重加發表;若痘後胃弱不思納受,脾弱不能運化,毒氣不清,身熱不除,不思健脾、養胃、敗毒、調元,誤認以為傷食惡食而妄加克伐之劑反增嘔噦泄瀉,病家或以為消導未盡,復更一醫,而重加利之,如是二症,未有不傳變而為慢驚。若慢驚已成,溫補回陽尚近於理。若徒治其標,率用天麻、防風、羌活、全蠍、殭蠶等藥,牛黃丸、鎮驚丹、紫金錠之類大傷陰血,如是夭亡,非庸醫妄汗、妄下者以殺之乎?所以痘後最忌汗下也。
論痘瘡首尾當汗當下
夫痘始於胎毒,發於時氣,類乎傷寒,行乎氣血。初出之時,若身體壯熱,頭痛鼻塞,噴嚏咳嗽,煩躁面赤,六脈洪數者,此表實熱甚也,須用升麻葛根湯、麻黃湯微汗以解之。已出之後,風邪乘虛而入致熱毒鬱而不發,或寒熱往來,或發驚搐,或鼻流清涕,或頭背身痛宜人參羌活湯、敗毒散、抱龍丸以和之,否則熱不解而邪毒停蓄於肌肉之間,不變為濕爛膿水疼痛之症者幾稀矣。若將見形、已見形時,大便秘結,身熱腹脹悶亂,煩躁狂言奔走,此裡實熱盛也,小承氣湯、四順飲加連翹利之。既膿之後,能食易消,大便秘結,發渴煩躁,此血熱停滯也,宜當歸芍藥湯加黃連、黃芩以順之;肥豬脂湯以潤之。小便澀者,六一散以利之,否則熱毒停於腸胃之間,未有不為口疳、牙宣、癰毒、下痢症者矣,豈可拘首尾不可汗、首尾不可下之說而誤之耶。
保元湯辨
人參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氣;黃耆溫肉分而實腠理,補三焦而托瘡膿;炙甘草之甘溫以健脾胃,合藥性而不走失,立此三味為保元湯,固其理,實其表,誠確然之至論矣。但以此而治虛症,何施之不得?若煩躁發渴引飲,壯熱二便不通者,可以保元湯施治乎?舌心焦黑,六脈沉滑,夾斑疹、失血發泡者,可以保元湯施治乎?是以治痘者,須當分別寒熱虛實,表裡氣血,隨症處方而治療焉,斯百發百中矣。故苟得其人,則硝硫砒豆投之,而當誠中病之奇方;苟非其人,則雖參耆菽粟用之失宜,亦皆殘生之烏喙也。豈可以保元一湯而為治痘首尾之要藥哉。然則《博愛心鑑》一書,醫者當變通而酌用之耳。若以溫補為是,以清涼為非;以保元為是,以疏通為非,則非予之所敢知也。予意治痘始末,莫若以理脾胃為主。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不惟氣得其正而血未必無小補矣,又何必拘拘於參、耆、甘草之三品也哉。
見紅點忌用升麻辨
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升麻之功,誠不小也。古人治斑疹已見未見、痘瘡已出未出而悉用升麻葛根湯以治之者,蓋欲疏通氣血,因其熱而發達之,俟出齊長髮之後,分氣血虛實,調理治療,未為不善者。若云見紅點忌用升麻,予不能不疑焉。且痘之始出也,潮熱驚悸,眼目清白,氣息和平,飲食如故,二便調停,痘形疏朗,大小不一,作三次出,此順症不必服藥。升發者當以飲食湯水,微發之,如白酒漿、芫荽鮮筍湯、雄雞汁之類,頻頻用之。若發熱煩躁,欲出不出,或見而不透,或透而不淨,肢體倦怠腹滿氣粗,不用升麻葛根等味,則毒邪何由發泄?元氣何以疏通,若停滯於肌膚之間,未有不變為蚊跡蚤斑,喘滿光腫逆症者幾稀矣。若依期見形,顆顆點點,摸之打手光澤明淨,氣血沖和,其毒已透,其出已淨,無俟人為者,而妄以升麻、乾葛、羌活,防風等藥以重表之,則表虛氣泄,灌漿收斂之際,傳遍斑爛,搨皮沾衣汙被苦痛不安者,不能保其必無也。大抵當發則發,當表則表,當汗則汗,變而通之,存乎人耳。若曰大凡見痘紅點,悉忌用升麻,則非。予之所敢深信者,因錄之以備擇。
升麻葛根湯
升麻 乾葛 白芍藥(酒炒) 羌活 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水煎服。
惺惺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天花粉 桔梗 細辛 甘草 薄荷(各等分)
水一鍾,姜二片,煎服。
人參調中湯
人參 黃耆(炙) 甘草(炙) 木香 白芍藥(酒炒) 陳皮(隨意加減)
水一鍾,棗一枚,煎服。
七味豆蔻丸
木香(三錢) 肉豆蔻(麵煨去油,七錢半) 砂仁(二錢) 龍骨(火煅過,五錢) 訶子肉(五錢) 白礬(煅過,七錢) 赤石脂(煅過,七錢)
上共為末,糊丸如粟米大。三歲者,五十丸。量兒大小加減,陳米湯送下。
抱龍丸
天竺黃(一兩) 膽南星(二兩) 辰砂(三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燈心湯或白滾湯化下。
參蘇飲
人參 紫蘇葉 桔梗 前胡 甘草 乾葛 川芎 陳皮 防風 熟半夏 赤茯苓
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麻黃解表湯
麻黃(去節) 羌活 防風 升麻 乾葛 荊芥穗 牛蒡子 蟬退 甘草 桔梗
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參耆內托散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厚朴 防風 桔梗 白芷 官桂 木香(隨時加減)
水一鍾,糯米一錢
參苓白朮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蓮肉 乾山藥 桔梗 薏苡仁 藿香 乾葛 肉豆蔻(麵包煨,去油)
牛黃清心丸
牛黃 人參 神麯 桂 乾薑(炮,各一錢五分) 冰片 麝香(各五錢) 雄黃(飛過,一錢) 川芎 茯苓 柴胡 桔梗(炒) 犀角屑(各二錢) 白朮(炒) 黃芩(炒) 黑豆(炒) 阿膠(炒成珠) 麥門冬(去心) 杏仁(去皮光,各二錢五分) 蒲黃 白芍藥(炒,各一兩) 乾山藥(八錢) 甘草(七錢) 金箔(一百五十片) 羚羊角屑(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竹葉燈心湯磨化,不拘時服。
六一散,一名辰砂益元散
滑石(為細末,水飛淨,六兩) 甘草(刮去皮,炙過,為細末,一兩)
上為一處,每服一二匙,用涼燈心湯調下。夏月井水調服,加辰砂末二錢,名為辰砂益元散。
補中益氣湯
人參 黃耆 甘草 白朮 當歸 升麻 柴胡 橘紅
水一鍾,姜二片,棗一枚,煎服。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煨,各等分)
水一鍾,煎服。
玄參解毒湯
玄參 黃芩 山梔(炒黑) 桔梗 甘草 生地 荊芥穗 乾葛(各等分)
水煎服。
保元湯
人參 黃耆 甘草 肉桂(隨意加減)
水一鍾,糯米一錢,煎服。
加味邊翹散
連翹 升麻(各酒洗) 葛根 甘草 桔梗 赤芍藥 黃芩(酒炒) 木通 牛蒡子 麥門冬(去心) 山梔(酒炒)
水一鍾,燈心竹葉煎服。
四聖丹
血餘(一錢) 珍珠末(三分) 菀豆(十粒,為末)
共為細末,用油胭脂調成膏。凡有痘疔,將銀針挑破,刮去惡血、惡水後用膏點入。
陳皮異功散
木香 當歸 陳皮 丁香 肉豆蔻(麵包煨) 官桂 人參 白朮 厚朴 白茯苓 熟半夏 附子(制過)
水一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五分,空心服。
四聖散
紫草 木通 蟬退 甘草 一方加枳殼
川芎(名加味四聖散)
水一鍾,煎服。
導赤散
木通 生地 甘草(各等分) 淡竹葉(三十片)
水一鍾,煎服。
犀角散
犀角 防風(各一錢) 甘草(五分) 黃連(錢半)
水一鍾,燈心竹葉煎服。
涼血解毒湯
當歸 白芷 升麻 紫草 紅花 赤芍藥 桔梗 連翹 燈草
水一鍾,煎服。
生地四物湯
生地黃 當歸 白芍藥 川芎
水一鍾,煎服。
八物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當歸 白芍藥 熟地黃 川芎
水一鍾,煎服。
人參透肌散
人參 白芍藥 川芎 甘草 蟬退 陳皮 白茯苓 白朮 木通 紫草 當歸
水一鍾,煎服。
陳皮木香散
木香 大腹皮 赤茯苓 人參 前胡 青皮 半夏 丁香 訶子肉 甘草 桂心
水一鍾,煎服。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水一鍾,煎服。
五苓散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肉桂(三分)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米湯調下。煎服亦可。
人參敗毒散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人參 茯苓 枳殼 甘草 川芎
水一鍾,姜一片,煎服。
十宣散
人參 當歸 黃耆 官桂 甘草 川芎 防風 桔梗 木香 白芷 厚朴 紫草
水一鍾,煎服。
托裡快斑湯
人參 當歸 桔梗 牛蒡子 連翹 防風 甘草 白朮 赤芍藥 黃耆 荊芥穗(各等分) 一方加木香
水一鍾,煎服
解毒救苦湯
升麻 葛根 牛蒡子 桔梗 天花粉 地骨皮 荊芥穗 甘草 連翹 川芎 黃芩 紫草
水一鍾,煎服。
大補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 黃耆 肉桂
水一鍾,糯米一錢,煎服。
內托散
人參 黃耆 甘草 當歸 白芍藥(酒炒) 陳皮 川芎 肉桂
水一鍾,糯米一錢,煎服。
消毒飲
牛蒡子 甘草 防風 荊芥穗
水一鍾,煎服。
小承氣湯
厚朴 大黃 枳實 一方加芒硝
水一鍾,煎五分服。
穀精草散
治痘後眼睛生翳。
穀精草(一兩) 生蛤粉(二兩)
上為細末,用獖豬肝一葉,竹刀批作片,擦藥在內,或麻或草縛定,以砂罐貯水,慢火煮熟,令兒不拘時服。
蟬退木賊湯
治症同前。
蟬退(廿一個) 木賊(五錢)
水二鍾,煎一鍾,日逐隨意飲。
清肝氣黏子湯
治痘後眼黑睛紅色,怕日羞明,欲生翳沫。
甘草 桔梗 鼠黏子 連翹 當歸 赤芍 防風 荊芥 蒼朮(為君) 黃芩(酒炒) 穀精草 龍膽草
水一鍾,煎五分,食遠服。
洗肝散
退痘後眼翳。
甘草 桔梗 川芎 木賊 草決明 沙苑蒺藜 穀精草 柴胡 當歸 黃芩 防風
水一鍾,煎五分,食遠服。
甘桔湯
治痘瘡首尾喉痛。
甘草 桔梗(各等分)
水一鍾,煎四五分,食遠服。
射干鼠黏子湯
治痘後喉痛不可忍者。
射干 山豆根 牛蒡子 桔梗 升麻 木通 燈草 防風 薄荷 玄參
水一鍾,煎五分,食遠服。
白虎湯
治痘瘡,熱極煩躁引飲,舌上生刺,睡臥不安者。
石膏(三錢) 甘草(一錢) 知母(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分) 粳米(二十粒)
水煎服,淡竹葉隨意加減。
水楊湯
浴洗瘡疹最妙。
水楊柳,生於溪邊,細條叢生者是也。亦有用苑內栽培觀音柳者。春冬用枝條,秋夏連枝葉,銼斷,用長流水一鍋,入楊柳枝葉在內,煎六七沸,將三分中一分入浴盆內,不要太熱,不要太冷,先要用過升表藥或內托藥,然後將兒浴洗,漸添湯,浴畢抱置溫暖處,勿令見風,以燈照看,隱隱有起發意,此佳兆也。若先後不見起發,不見紅綻,則津液枯矣,不必更洗。
解毒鼠黏子湯
治痘後口瘡。
白朮(於潛者佳) 黃連 甘草 桔梗 鼠黏子 連翹 玄參 薄荷 防風
水一鍾,煎五分,食遠服,渣煎,攪口洗瘡。
口瘡藥
治諸瘢口瘡。
黃連 細辛(各等分,為極細末)
先用米泔水攪淨後,用藥末擦上。
立效散
治痘疹、口瘡、口疳神效。
冰片(二分) 干胭脂(二分) 麝香(一分) 珍珠(三分) 龍骨(三分) 血竭(三分) 鏡秀(二分) 兒茶(三分) 生肌散(四分,外科醫家處取)
共為極細末,先用米泔水洗,攪淨後,擦藥末,嚥下亦無妨。
柴胡門冬散
治痘後咳嗽。
柴胡 麥門冬(去心) 茯苓 甘草 白朮 乾葛 陳皮 半夏 桑皮
水一鍾,姜一片,煎五分,食遠服。
敗草散
用多年蓋牆屋上爛草不拘多少,曬乾或烘乾,為細末,擦在破爛處。若膿水不絕,沾衣服難以坐臥,可用二三升,攤在席上,令兒坐臥在上,此草經霜露,感天地陰陽之氣,善解瘡毒,其功不可盡述。如一時不得敗草者,滑石末、綠豆粉、喬麥面代用之亦可。
綿繭散
治痘疳。
出蛾綿繭子不拘多少,將生白礬捶碎,入繭內令滿,以炭火燒之。白礬汁盡,取出,研細,加密佗僧五錢,白芷末二錢,和藥擦上。
當歸芍藥湯
治痘後下痢膿血。
當歸 芍藥 枳殼 黃連 黃芩 茯苓 澤瀉 陳皮 牛蒡子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千捶膏
貼痘毒、痘疳,及一切無名腫毒,神效。
乳香 沒藥 兒茶 天麻仁 松香(各等分)
用槌捶三五千下成膏,攤在段子上,貼之。
四順飲
治痘瘡,大便秘結,煩躁口渴,譫言妄語。
大黃 赤芍藥 當歸(各等分) 甘草(減半)
水一鍾,煎五六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