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一章文献资料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五代十国史料

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新旧《五代史》《旧五代史》,150卷,宋薛居正监修,开宝七年(974)成书,主要依据五代各朝实录和范质《五代通录》修撰,称《五代史》,也称《五代书》。后欧阳修以《五代史》不合“春秋笔法”,遂于皇祐五年(1053)撰成《五代史记》74卷。史称前者为《旧五代史》,后者为《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流行渐稀,明初以后绝版。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并以他书所引文字补充重编,其史料价值高于《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亦有少数记载较详,但都略于“十国”。至于清陈鳣《续唐书》,是以后唐、南唐为正统的纪传体五代十国史,史料价值不高。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自卷266至294,为五代十国编年史,共29卷。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条理明晰,便于检索,卷37至42的27目,专叙五代十国事。

《五代会要》、《册府元龟》《五代会要》宋初王溥监修,30卷。分类记载五代典章制度。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编纂,1000卷,31部1004门,保存了许多五代史料,部总序、门小序又常对五代各种典章制度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可补《五代会要》之不足。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中亦有五代典制的记载。“十国”史料宋代记载“十国”的史书,以南唐为最多,如史虚白《钓矶立谈》、龙衮《江南野史》、陈彭年《江南别录》、郑文宝《江表志》、佚名《江南余载》等,而以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为著。

记载前、后蜀的有句延庆纂《锦里耆旧传》、张唐英撰《蜀梼杌》,记载吴越的有题范坰、林禹撰《吴越备史》。

综合性的有周羽翀《三楚新录》,记载荆南、楚、湖南事迹。佚名《五国故事》,记吴、南唐、前后蜀、南汉、闽“五国”,实为六国事。路振《九国志》原记九国事,张唐英补北楚(荆南),遂成十国史。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纪传体(有表无志)“十国”史;清梁廷枏《南汉书》,纪传体(无志、表)南汉史,两书汇集了有关史料,便于使用。文集、笔记史料五代有少量文集传世,如闽人黄滔《黄御史集》,吴越罗隐《罗昭谏集》,后蜀杜光庭《广成集》,以及由南唐入宋的徐铉《徐公文集·骑省集》,多有诏旨碑传等原始史料。笔记小说,主要有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孙光宪《北梦琐言》、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钱易《南部新书》等,也有有关五代十国的史料。

清代所编《全唐文》、《全唐诗》,都收录五代十国作者的诗文,便于检索有关史料。

第二节辽代史料《焚椒录》及其他辽人著作

同中原历代皇朝一样,辽朝也重视国史的撰修。辽太祖时,曾置监修国史。圣宗时,设修史机构国史院,置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和修起居注、日历等史官。“对其国史之努力,固不少逊金人,其成绩亦有足述者”1。但以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战争频繁,官私著述,流散殆尽。流传至今者,实属凤毛麟角。

自太祖以耶律鲁不古监修国史以来,历太宗至兴宗先后编修了《始祖奇首可汗事迹》、《统和实录》、《辽国上世事迹及诸帝实录》(又称《遥辇至重熙以来事迹》、《先朝事迹》)。道宗大康年间,耶律孟简上表称:“本朝之兴,几二百年,宜有国史以垂后世。”1同时编著耶律曷鲁、耶律屋质、耶律休哥三人行事以进。道宗乃命置局编修国史,至大安元年(1085),太祖至兴宗《七帝实录》已具。天祚乾统三年(1103),复命监修国史耶律俨(李俨)纂修太祖诸帝实录,俨撰成《皇朝实录》70卷,是金、元撰修《辽史》的重要依据。

此外,尚有私家著述《礼书》、《契丹官仪》、《辽朝杂礼》、《辽四京记》、《契丹地理图》、《疆宇图》、《大辽对境图》、《契丹会要》、《大辽登科记》、《七贤传》等,惜今只有目而无书。

辽朝契丹、汉臣多有诗文集,如辽道宗《清宁集》、耶律资忠《西亭集》、萧孝穆《宝老集》、杨佶《登瀛集》、李瀚《丁年集》等,都已不存。今存者有进士王鼎的《焚椒录》,记录了辽道宗皇后被诬致死的情况,为研究道宗朝政事和辽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辽人著述流传至今者,尚有释希麟的《续一切经音义》、行均的《龙龛手鉴》和耶律淳的《星命总括》,对研究辽朝的社会和宗教也不无裨益。《契丹国志》及其他宋人著作中的史料与辽为兄弟之国的宋人著作中,专记或涉及辽事者,为数颇多,为研究辽史的重要文献。其中专记辽事者首推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全书27卷,包括帝纪12卷,后妃、诸王、外戚、群臣列传7卷,书、表、语录、杂记等8卷。记录了契丹初兴、建国始末,搜集了与后晋、宋、西夏交往文书,今有贾敬颜、林荣贵点校本。又有节本名《辽志》,摘取书中有关契丹初兴、部落、族姓、制度和风俗等内容,不分卷。

南宋李焘所纂《续资治通鉴长编》,为编年体北宋史,其中涉及辽事也多有记载,可考订《辽史》的舛误和补充《辽史》的不足。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250卷,记事起自宋政和七年(1117),终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在记宋金和战事时,对辽末形势,北辽和辽、1冯家昇《<辽史>源流考》,见《冯家昇论著辑粹》,中华书局1987年版。1《辽史·文学·耶律孟简传》。

宋、金三方交往事也有较多记载。

南宋王称的《东都事略》有契丹专传可资参考。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契丹人的早期活动、辽的建立和辽与中原五代各政权的交往以及辽朝某些制度的记载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宋大诏令集》、《文献通考》、《通志》、《册府元龟》、《宋会要辑稿》、《武经总要·北蕃地理》以及宋人使辽语录、宋人行记、宋人文集、诸臣章奏等也多有关于辽朝史事的专门或零星记录。近年,贾敬颜教授对宋人使辽行程录作了整理、疏证,有《宋元人行记十一种疏证稿》(油印本),搜集了胡峤、晋出帝、王曾、薛映、宋绶、沈括等人的使辽行程录,所记为宋使所亲见,对研究辽代地理、风俗、军政制度等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辽史》按照中国历史传统,后继的朝代应为前朝撰修史书,以记录其君臣行事,政事得失。金朝曾两次撰修《辽史》,第一次在熙宗时,以耶律固主持纂修。后其徒萧永祺纂成75卷,未及刊行。章宗时,再次置局编修,以移剌履、党怀英等提控、编修,陈大任继成之,称陈大任《辽史》,仍未及刊行。陈大任《辽史》中当使用了大量辽时著述,时“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1。元修《辽史》时,陈大任《辽史》和耶律俨《实录》尚存,是元修《辽史》的重要依据,今亦不存,有关资料赖元修《辽史》得以保存。

《辽史》是记录辽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元顺帝时宰相脱脱奉敕撰,116卷,其中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另附国语解1卷。在陈大任《辽史》和耶律俨《实录》已佚的今天,它是所能见到的保存辽代史料最为丰富的史籍,是研究和学习辽史的主要文献。《辽史》中的部分志、表为其独创,内容相当丰富。如《营卫志》中记载了契丹人的部落族帐、斡鲁朵和行营捺钵;《百官志》记录了辽朝的北、南面官;《礼志》记载了汉礼和契丹礼仪;《仪卫志》记载了“国舆”、“汉舆”,“国服”、“汉服”,“国仗”、“渤海仗”、“汉仗”,不但保存了辽朝的大量典制,而且为研究契丹民族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清人赵翼称“《辽史》立表最善”2,所列《世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可补纪传之失,并可与纪传相互校勘;《游幸表》更体现了辽朝行国的特征。

金朝虽曾两次撰修《辽史》,终因体例未定,未能刊行。及至元朝修撰《辽史》时,屡经朝代更迭,文献散失已多,可资参考的资料已感匮乏。而《辽史》自至正三年(1343)四月开局编修,次年三月成书,历时仅11个月。时间短促,缺乏周密安排和详审考订,因而疏失、遗漏、重复、抵误之处所在多有,如纪年错误,记事矛盾、疏失,史事错误,译名混乱,一人两传等,因而使用时应与其他文献互证。《辽史》元刻本已失传,现有明、清和民国时数种版本。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辽史》标点校勘本,为目前通行的较好版本。

高丽曾为辽朝属国,与辽交往也很密切。明代郑麟趾编纂的《高丽史》1《金史·文艺·党怀英传》。

2赵翼撰,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也有大量关于辽朝和辽与高丽交往的史料。此外,明人杨循吉还著有《辽小史》,主要记叙辽政权的建立、更迭、西迁和帝位争夺,颇简略。

第三节宋代史料《宋史》、《东都事略》

《宋史》元脱脱奉敕撰,496卷,至正五年(1345)成书,主要依据宋朝国史、实录、日历、时政记等删削增补而成,详于北宋,略于南宋,南宋后期尤疏略,向以粗疏芜杂著称,但保存史料丰富。

《宋史翼》40卷,清末陆心源以宋人文集、史书以及年谱、方志资料,辑补《宋史》未立传人物,补传781人(附传64人),可补《宋史》之不足。

《东都事略》130卷,南宋王称撰,纪传体北宋史,无志表,时称“信而有征”,少数史料为《宋史》所无或可纠《宋史》失误。

《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南宋李焘据国史、实录、家传、野记等修撰,淳熙十年(1183)成书,广征博引,考证异同,保存大量史料,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重编分卷,已佚徽宗、钦宗两朝以及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各一部分。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50卷,南宋杨仲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编撰,按朝各分事目,虽太祖、太宗、哲宗、徽宗四朝共佚8卷,另2卷亦残缺,仍保存了许多史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南宋李心传撰,高宗一朝编年史,据国史、日历、文集、碑传等修撰,约于嘉定元年(1208)成书,保存了南宋初期及宋金战争史料。

《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南宋徐梦莘编撰,绍熙五年(1194)成书,具载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史料,全录或节录原文,尤为珍贵。《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会要辑稿》宋代至宁宗朝历朝修撰会要皆已成书,久佚。清嘉庆时徐松自《永乐大典》辑出,后经多人整理未能完成。1936年据整理稿影印出版,为200册;1957年再缩版影印,为八大册。分为17门,门下分目收录大量诏令、法令、奏议,虽多有残缺,但保存了大量宋代典章制度史料。陈智超将本书整理时的复文或误作复文而被删落的遗文约八十万字,整理为《宋会要辑稿补编》,1988年影印出版,为一大册。

《文献通考》348卷,马端临编撰,元大德十一年(1307)成书,分为24门,门下分目,为典制通史,下迄南宋宁宗朝,对宋代典制记载尤详。《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南宋李心传撰,分甲、乙两集,各20卷,甲集分13门,乙集分12门,体例类同会要,分类记载嘉定以前典制、事迹。南宋李攸《宋朝事实》20卷,记北宋典制,体例亦近会要。

《宋大诏令集》、《庆元条法事类》《宋大诏令集》原为240卷,今存196卷,1962年中华书局校印出版。传宋绶后人于南宋初编辑。存17门,分类辑录北宋八朝(无钦宗朝)诏令3600余篇。

《庆元条法事类》存36卷,南宋谢深甫等奉诏编集,嘉泰二年(1202)

编成,为当时现行法令汇编,也保留一些已不实行的北宋法令,存16门,门下分类,排列敕、令、格、式、申明,“申明”载有时间,自元祐七年(1092)至嘉泰元年。

《诸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诸臣奏议》150卷,南宋赵汝愚辑,为北宋奏议分类选集,分12门114目,每篇奏议附有时间。

《历代名臣奏议》350卷,明黄淮、杨士奇辑。分64门,分类辑录,其中宋代奏议约占十分之七,许多为他书所未载。1989年据邓广铭先生藏明永乐刊本影印,附有篇名目录和作者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传记类史料《名臣碑传琬琰集》107卷,南宋杜大珪编,共录碑传文254篇,传主221人,极大部分为北宋人。1938年,燕京大学将其中《实录》附传27篇及已佚宋人文集的碑传文53篇,编为《琬琰集删存》。

《伊洛渊源录》14卷,南宋朱熹撰,录宋代理学人物27人的行状、墓志、家传或小传及有关文章、言行录,末卷为“无征述文字者”20人,大多有小传。

《鄂国金佗稡编、续编》共58卷,南宋岳珂编,收集大量有关岳飞的原始资料和时人有关著作。王曾瑜的校注本征引书籍近两百种,更丰富了本书内容(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名臣言行录》共75卷,南宋朱熹、李幼武纂集,分前(即《五朝名臣言行录》)、后(即《三朝名臣言行录》,以上朱熹编纂)、续、别、外五集,共收北宋及南宋中期以前人物225人,列有简介或小传及言行等。此外,尚有南宋刘宰《京口耆旧传》9卷,记镇江(今属江苏)府属县25人传记;元初佚名《昭忠录》1卷,记宋末近五十年间(宋元战争)死难人物130人;元吴师道《敬乡录》14卷,辑婺州(今浙江金华)属县人物,有宋人近40人;明初宋濂《浦阳(今浙江浦江)人物记》2卷,有宋人16人,都保存了不少史料。

《宋元学案》100卷,清黄宗羲、全祖望编撰,立宋代学案、党案、学略84案(略),涉及约2000人,记述师承、传授,选录传记、著作、论述,汇集了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史料。

编年类史料《宋史全文》有《宋史全文资治通鉴》等多种书名,36卷,宋元之际佚名编撰,编年体宋史。附佚名《宋季朝事实》2卷,保存了南宋后期的部分史料。

《宋太宗实录》80卷,存20卷,宋钱若水等奉敕撰,咸平元年(998)

成书,是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宋代实录。

此外,宋陈均《宋九朝编年(纲目)备要》30卷,记北宋事;李■《皇宋十朝纲要》25卷,记北宋及南宋高宗朝事;汪藻(一作佚名)《靖康要录》16卷,记宋钦宗朝事;熊克《中兴小纪》40卷,记宋高宗一朝事;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64卷(佚30至45卷),记南宋高宗、孝宗两朝事;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15卷,记南宋高、孝、光、宁宗四朝事;佚名《两朝纲目备要》16卷,记南宋光、宁宗两朝事;元初佚名《宋季三朝政要》6卷,记南宋理宗、度宗及少帝(恭帝)时事,卷6系南宋末陈仲微《二王(广王、端宗和益王、末帝)首末》。

传世的宋人编年谱谱主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周敦颐、朱熹等多种,后人修撰的宋人年谱更多,其中以清代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为最著,汇集众多史料为王安石辩诬。

政书类史料《职官分纪》50卷,宋孙逢吉撰,官制通志,分官列职,下迄哲宗元祐年间,尤详于宋代政制。此外,南宋末许月卿《百官箴》,分曹列职,载当时政制。

《武经总要》前后两集,各20卷,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庆历四年(1044)成书,为军事通志,分制度、边防、故事(战例)、占候四部,尤详于北宋前期,介绍兵法、条令、战术、战阵、训练、编制、装备,附有武器、战阵等插图,介绍了三种火药配方。

此外,记载宰辅的,有宋徐自明《宋宰铺编年录》20卷,编至嘉定八年(1215)。明吕邦耀《续宋宰辅编年录》26卷,续至祥兴二年(1279)。王瑞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合二书为一。

记载北宋三馆、秘阁及秘书省制度的有程俱《麟台故事》,记载南宋秘书省制度的有南宋陈骙《南宋馆阁录》、佚名《续录》。

记载翰林学士院制度、典故的有南宋洪遵编《翰苑群书》,南宋周必大《玉堂杂记》。

记载州县地方官从政及注意事项的,有北宋末李元弼《作邑自箴》,南宋佚名《州县提纲》,胡太初《昼帘绪论》。南宋董煟《救荒活命书》,则载自古至宋孝宗政令及救荒之策等,供地方官从政参考。

南宋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分类编辑南宋宁宗、理宗二朝地方官的诉讼判语及少量有关公文,许多为他书未载史料。

地理类史料总志有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存197卷半),王存《元丰九域志》10卷,欧阳忞《舆地广记》38卷。南宋有王象之《舆地纪胜》200卷(存169卷)、祝穆《方舆胜览》70卷。

地方志现存的宋代地方志近30种,元代亦有近10种,几乎覆盖今苏南、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及宁绍平原。如今江苏南京(《建康志》)、镇江、常州(《毗陵志》)、无锡、苏州(《吴郡志》)、昆山(《玉峰志》)、常熟(《琴川志》),上海松江(《云间志》),浙江杭州(《临安志》)、嘉兴(《嘉禾志》)、海盐澉浦镇(《澉水志》)、吴兴、绍兴(《会稽志》)、宁波(《四明志》)。此外,浙江定海(《昌国志》)、临海(《赤城志》)、建德(《严州志》)、嵊县(《剡录》),福建福州(《三山志》)、仙游(《仙溪志》)、长汀(《临汀志》)1,以及安徽歙县(《新安志》)等皆有志,其中北宋仅《吴郡图经续记》1种,北方亦仅元《齐乘》(山东志)1种。

城市志记载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的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南宋首都临安的有吴自牧《梦粱录》、《西湖老人繁胜录》、周密《武林旧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两城经济、文化、风俗等史料。此外,王瓘《北道刊误志》,记有北宋开封及大名(今属河北)城的史料。类书、文集、笔记中的史料宋代分类辑录的诸书保存了许多散佚史料。著名的有章如愚《山堂考索》、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王应麟《玉海》等,皆通录历代而详于宋代,而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专录北宋神宗朝以前事。

著名历史人物如范仲淹、韩琦、包拯、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沈括、二程、李纲、朱熹、陈亮、陆九渊、陆游、真德秀、文天祥等等,都有文集传世,宋人文集多达400种以上,保存着大量书、信、奏议、制诏、碑传,以及许多诗文都属史料。吕祖谦编《宋文鉴》,选录北宋各体诗文2600篇,部分史料不见于他书。

宋代数百种笔记中,保存着大量史料。著名的如司马光《涑水纪闻》、陆游《老学庵笔记》、王明清《挥麈录》、赵昇《朝野类要》、岳珂《愧郯录》、周密《齐东野语》和《癸辛杂识》等等,大多记载史事、典制、见闻、佚事。沈括《梦溪笔谈》则还有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记载,而洪迈除《容斋随笔》外,还有记载神怪的《夷坚志》,其中有反映当时市民生活的社会史料。

专门著作中的史料宋代还有数以百计的各种专门著作,门类庞杂,数量众多,保存了各个方面的史料。如机械有苏颂的《新仪象法要》,建筑有李诫《营造法式》,数学有秦九韶《数书九章》,医学有《政和本草》、《和剂局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董汲《脚气治法总要》,法医有宋慈《洗冤集录》。

农业和园艺有陈旉《农书》,桐、荔枝、橘、菌、竹、笋等经济作物,1《永乐大典》卷7889—7985,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本;其他宋元方志,辑入《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影印本。

牡丹、芍药、海棠、梅、兰、菊等观赏植物,无不有专著,陈景沂《全芳备祖》,备载各种花、草、果、木、蔬、笋、木耳、菌、茶、药材及五谷、桑、麻等。

此外,茶、酒、糖、蟹、香料,以及琴、棋、书、画、体育、游艺、杂剧、小说(话本)、笔、墨、纸、砚、藏书目录等等,也无不有专门著作,提供了各方面的史料。

今人编辑史料《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宋辽金部分)邓广铭主编,辑录125种著作,全面系统地分类选编最基本的史料原文,校点注释,信实可据。

《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编,收人物400多,辑自500多种著作原文,但引文常有误。

《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何竹淇编,从380多部著作中,以事件分别辑录原文,大体齐备,间有考订。

《宋辽金画家史料》陈高华编,收录宋辽金画家87人(内辽3人、金6人)(清厉鹗《南宋院画录》所录画家,大部分未收入本书),以人分编辑录史料。

《宋代吐蕃史料集》汤开建、刘建丽辑校,除《宋史》外,辑录各种史籍、文集、笔记、方志的史料。

第四节 西夏史料

西夏有专设的史官与修史机构。据夏仁宗时制定的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十章《司次行文门》规定,夏国“史院”位列三品(中品)1。仁宗时担任蕃汉教授的大臣斡道冲,世代掌国史2。天盛十三年(1161),设立翰林学士院,任命焦景颜、王佥等为学士,修撰李氏实录。

西夏所修实录、国史都没有流传下来。史载西夏献宗时,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知国且亡,谱夏国世次二十卷藏之”3,未见传世。西夏末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入西夏后,收其“遗书”,其中当有西夏的实录、国史等史籍。据明人姚士粦《见只编》记载:“兰溪魏某,客华州王槐野祭酒家,见架上有‘夏国书’,凡阅三旬始遍。”又清人钱谦益《牧斋有学集·黄氏千顷斋藏书记》云:“庆阳李司寇家有西夏实录,其子孔度屡见许而不可得。”近人柯劭忞为戴锡章《西夏纪》所作序中有:“犹忆光绪辛巳(1881),予与福山王文敏公(懿荣)俱客成都。文敏言:有得西夏国史数册者,皆梵字也。属文敏购之,其人秘为鸿宝,不肯售。”据以上记载,西夏的史籍是逐渐散失亡佚的。

佚失的宋人所著西夏史籍,据今所知有孙巽《夏国枢要》2卷,记西夏“兵屯会要,土地肥硗,井泉涌涸,谷粟窖藏,酋豪姓氏,名位司存,与夫城池之完缺,风俗之所尚”1。元修《宋史·夏国传》所述帝王谥号、庙号、陵名等,都采自此书。刘温润曾任鄜延都监,驻守延州(今陕西延安),著有《西夏须知》1卷,记载西夏境内杂事,凡15条目2。这两部书大约在清中叶时尚存残本3。此外,宋元人著作的西夏史书尚有存目而无撰者姓名的,有《西夏杂记》4、《西夏事实》、《西夏事宜》等。5宋人著作中的西夏史料由于现存的西夏史料极少,今日研究西夏历史,主要依靠宋人所编的史书中与西夏史事有关的著作。此类著作很多。记载西夏史料最为丰富的,如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后人编辑的西夏史书多取材于此,如果将其中有关的西夏史事摘录成编,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西夏编年史。其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是现存宋代史料最重要的一种,特别是其中《兵》、《方域》、《蕃夷》等门类,保存了丰富的西夏史料。托名曾巩撰的《隆平集》、王称《东都事略》,都是宋人著作为夏国作传者,采撷史料较早,且“信而1黄振华:《评苏联近三十年的西夏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原件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

2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西夏相斡公画像赞》。

3《金史》卷134《西夏传赞》;吴广成:《西夏书事》卷42。

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1。

2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2下,参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3《西夏书事》,周郁滨序。

4尤袤:《遂初堂书目》。

5袁桷:《清容居士集》卷41。

有征”6,前者多记载西夏习俗和制度,后者专述西夏立国前后至北宋末与宋朝有关的史事。此外,大量的宋人文集、笔记小说中都有不少的西夏史料,尤其是那些出任过西北边疆或参与处理西夏问题的大臣的文集、笔记,时有珍贵记述,如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张方平《乐全集》、余靖《武溪集》、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笔记如沈括《梦溪笔谈》、司马光《涑水纪闻》、魏泰《东轩笔录》、陈师道《后山谈丛》、田况《儒林公议》、曾布《曾公遗录》等。类书如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政书有彭百川《太平治绩统类》及宋人编的《宋大诏令集》等,都含有各种不同的西夏史料。西夏与辽、金并存,关系密切,辽、金的史籍如《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归潜志》、《闲闲老人滏水文集》,都有涉及西夏史事的记载。

宋、辽、金三史及其他史书、文集中的西夏史料元代脱脱主持修撰宋、辽、金三史,各有《夏国传》或《西夏记》、《西夏传》,是与本朝有关的比较集中、比较系统的西夏史事记载。“三史”虽然修于元末,但它主要取材于宋、辽、金三朝的国史、实录、日历及当代著作,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失传,因此“三史”保存的资料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三史”中以《宋史·夏国传》最为详细,内容也较丰富。《辽史·西夏外记》最为简略,内容基本是本纪中有关西夏史事的摘录。《金史·西夏传》主要依据金代历朝实录。此外,“三史”的本纪、志、表、列传中也包含有相关的西夏史事。

西夏建国前的党项族,早在唐末已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党项族的兴起与建国前的历史,主要见于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党项传》,《五代会要》的《党项羌传》及《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史籍中。西夏灭亡后,元代西夏人(唐兀氏)的活动主要见于《元史》及大量的元人文集与有关著作中1。

汉文史书中的西夏史料,一般说来都是从本朝角度出发,记录与西夏发生关系的史事,不外是和平时期的朝聘、交往和冲突时期的仇杀、战争。对西夏的政治制度、社会阶级结构、生产力水平等方面,记载很少,或语焉不详,这是利用汉文史籍中西夏史料时感到的最大不足。

西夏文史料西夏在元昊建国前夕创制了西夏文字,汉文史书称为“蕃书”。西夏文创制后,元昊“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2。西夏文文献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少。1908年至1909年,沙俄军官柯兹洛夫在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的西夏文书,其中有官私文书、法律文献、语文著作、6《东都事略》洪迈序。

1除《元史》外,较重要者如《蒙古秘史》,柯劭忞《新元史》,屠寄《蒙兀儿史记》,邵远平《元史类编》,苏天爵《国朝名臣事略》,虞集《道园学古录》,余阙《青阳文集》等著作和文集。2《西夏书事》卷12。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赵元昊自制蕃书十二卷,字画繁冗,屈曲类符箓,教国人纪事悉用蕃书。”

文学作品、历史、医卜、佛经以及译自汉文或编译成书的汉籍译著3,这些都是第一手的西夏史料。

政治、法律史料法律著作有六七种,其中《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共20章,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间(1149—1169)制定的法典,它规定了西夏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家政治机构及国家各阶层所应遵循的准则1。西夏神宗光定年间(1211—1222)还制定了《新法》和《猪年新法》。军事法典有夏崇宗贞观年间(1101—1113)制定的《贞观玉镜统》。职官制度的记载,有一份《西夏官阶封号表》,列举西夏官阶七品,以及皇后、公主、嫔妃、诸王、国师、文武大臣的封号2。这些都提供了研究西夏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的重要资料。社会经济史料《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十章《司次行文门》中列有国家设立的管理手工业生产的机构司、院有七八种以上。

西夏文韵书《文海》,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要集》,词书《圣立义海》、《义同一类》3,记载西夏时期的各类词语,反映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都可当作史料来利用。西夏文书《瓜州审判记录》4、《天盛二十二年卖地文契》5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夏的社会经济制度。

文化典籍西夏文献中属于文化方面的典籍最为丰富。字(词)典中除上列几种外,还有《音同》、《五声切韵》,分类词语《三才杂字》,历史著作《太祖继迁文》,诗文集《三世属明言文集》、《贤智集》,诗歌《新集金碎掌直文》,故事《新集慈孝记》,格言集《圣立义海》,谚语集《新集锦合辞》等。还有宗教咒语《魔断要语》,法术图《谨■》以及历书、乐器图等1。

西夏时期曾从汉文或藏文翻译佛教经典,现存的西夏文佛经十分丰富。

佛经中译经图及其序跋如实地描绘了西夏译经的场景、组织、规模;列举了译经的时代,译、校者及译经缘起2,是研究西夏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3戈尔芭切娃、克恰诺夫编:《西夏文写本和刊本》,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1963年版。汉译文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资料组:《民族史译文集》第3辑,以下简称《西夏文写本和刊本》。1黄振华:《评苏联近三十年的西夏学研究》。

2《西夏文写本和刊本》。

3史金波、白滨、黄振华著:《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西夏]骨勒茂才编:《蕃汉合时掌中珠》,载《嘉草轩丛刊》;又见《西夏文写本和刊本》。

4《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第3号,1930年版。

5黄振华:《西夏天盛二十二年卖地文契考释》,载《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西夏文写本和刊本》。

2史金波:《西夏译经图解》,《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译证》,载《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第五节 金代史料

金朝重视文化的发展,崇尚文治,“典章法度几及汉、唐”3。金仿辽、宋设官修史,由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属下的著作局掌修日历,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金史》卷13《卫绍王纪·赞》载,元初王鹗奉诏修金史时,采摭杨云翼《日录》40条、陈老《日录》30条。日录当如唐、宋宰相的时政记或与日历相类4。实录有《先朝实录》3卷,记始祖以下十帝事迹。从太祖至宣宗(包括睿宗、显宗)均有实录,只缺卫绍王,但有《卫王事迹》而无实录,哀宗实录亦缺,金代实录早已亡佚。

至今保存下来的最基本的金代史料是《金史》、《大金国志》。

此外尚有金、宋、元人的著述。金代文人辈出,著述亦丰,惜多已失传。元时刘因《金太子允恭墨竹》诗:“百年图籍有萧相,一代英雄惟蔡公。策书纷纷少颜色,空山夜哭遗山翁。”1所幸有元好问、刘祁、王鹗诸士为存金朝史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金史》、《大金国志》《金史》元脱脱奉敕撰。全书135卷,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近百万字,是全面记载金朝兴亡的一部史书。

在元脱脱修《金史》前,致力于写金朝史的有二人,一是金元之际的大文学家元好问,晚年以“国亡史作,己所当任”2,欲据实录撰写金史。《静修先生文集》卷5记载:“汴亡,张蔡公以金实录归,遗山尝就公誊录。”但因乐夔所阻,以实录为基础撰写金史的计划未能实现。于是“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3。著有《遗山文集》、《中州集》、《壬辰杂编》、《续夷坚志》。其著述多为纂修金史所本。二是王鹗,金实录在金南京(今河南开封)失陷时,张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4。于元中统二年(1261)将实录献上,王鹗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命国史院修辽、金二史。王鹗为修金史,搜集和采访史事,得故金部令史窦祥所忆旧事20余条,司天提点张正之写灾异16条,张承旨家手本载旧事5条,金礼部尚书杨云翼《日录》40条,陈老《日录》30条。5元好问《壬辰杂编》亦于此时搜得,并藏在史馆。王鹗的金史编写目录至今保存在王恽《玉堂嘉话》中。王鹗《金史》成为后来修金史的底本。

元灭金后,于中统二年因王鹗奏请,而修辽、金二史,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又命修辽、宋、金三史,但由于正统之争,体例不能确定而中止。到3《金史》卷126《元好问传》。

4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08页。

1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卷5。

23《金史》卷126《元好问传》。

4《元史》卷147《张柔传》。

5《金史》卷13《卫绍王纪·赞》。

顺帝至正三年(1343),方定“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1,命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主持修史,次年十一月《金史》成。时脱脱已罢相,由丞相阿鲁图继任为都总裁,并上《进金史表》。

《金史》所据资料较为丰富,既有实录、国史,复有王鹗的《金史》为底本,元好问、刘祁生前即有意识抢救史料和著述,均为金史的编写奠定良好的基础。《金史》在三史中,一直评价很高,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7称:“金史叙事最详核,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说者谓多取刘祁《归潜志》、元好问《壬辰杂编》以成书,故称良史。”

《金史》体例多仿《新唐书》,其创例处是在“本纪”之前列“世纪”,“本纪”之后复有“世纪补”。“世纪”是仿《魏书》之《帝纪序》而创例。《金史》创立《交聘表》,是金与宋、西夏、高丽使臣交往的记载。《金史》于西京路列部族节度使八、详稳九处、群牧十二,打破了只以府州县为地理内容的传统观点。《金史》虽称最善,但亦存在许多缺点,清人亦多有论列。《大金国志》是仅次于《金史》的一部较为完整的金朝史。全书40卷,纪26卷,开国功臣传1卷,文学翰苑传2卷,杂录3卷,杂载制度7卷,许亢宗奉使行程录1卷。托名宇文懋昭撰,载有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进书表一通。元苏天爵曾提及此书,其成书时间应不晚于元中期。《大金国志》不是以金实录、国史为资料的主要来源,而是以抄撮宋、元人请记载,间以野闻俚说而成书。此书虽多有错误,但保存了部分难以得到的史料,且大部分记载可与他书相互印证或补他书之不足。因此,《大金国志》仍不失为研究金朝史的基本史料。

《大金吊伐录》、《大金集礼》金人(包括由金入元的人)撰述,有佚撰者姓名的《大金吊伐录》,是一部难得的有关金宋关系的文书资料汇编。此书是荟萃朝廷案籍编纂而成,起金太祖天辅七年(1123)金宋交割燕云,迄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立刘豫,宋高宗南渡。收录金宋往来国书、誓诏、册表、谢表、文状、指挥、牒檄等161篇。其中49篇见于《三朝北盟会编》,详略互异,足资校用,而此书所录都是原文,作为研究金史的资料,更是可贵。

《大金集礼》40卷,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礼部尚书张■等进,是我国古代被保存下来的礼志的重要文献之一。《金史》卷28《礼志》:“故书之存,仅《集礼》若干卷,其藏史馆者又残缺弗完,故掇其郊社宗庙诸神祀、朝觐会同等仪而为书,若夫凶礼则略焉。”此《集礼》若干卷,即张■之《大金集礼》。是书依尊号、册谥、祠祀、朝会、燕飨、仪仗、舆服等门类编次而成,为元修金史的《礼志》、《仪卫志》、《舆服志》等所本。此书可据以补订金史诸志,是金朝掌故的总汇。

金人文集、史书诗文集、志、遗事保存至今的,有王寂《拙轩集》6卷,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20卷,王若虚《滹南遗老集》45卷,王庭筠《黄华集》8卷,1权衡:《庚申外史》。

蔡松年《明秀集》3卷,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8卷,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40卷、《中州集》10卷,李俊民《庄靖集》10卷,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14卷。志有王寂《鸭江行部志》、《辽东行部志》,刘祁《归潜志》4卷,元好问《续夷坚志》4卷。遗事有王鹗《汝南遗事》。其中有的是由金入元之人,有的非写于金时,但多记有金事或多存金时某一方面的史事,是研究金史所必备的。

宋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宋人撰述,涉及金事者颇多。主要有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此书是载金代女真、社会、金宋关系以存录金代史事最为丰富的一部史书,其资料多为他书所不载。熊克《中兴小纪》、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所载金朝史事亦不少,亦足资参用。宋人使金所写的书有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洪皓《松漠纪闻》正续各1卷、楼钥《北行日录》2卷、范成大《揽辔录》1卷、周煇《北辕录》1卷。诸书有关金代女真、金朝杂事、史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有记载,是对金史研究有重要价值的资料。在宋人的文集、笔记中亦多有关于金朝史事的记载,如洪皓的《鄱阳集》、洪迈的《容斋随笔》、周密的《齐东野语》、岳珂的《桯史》等等,不胜枚举。元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元继金、南宋之后而统一全国,元初多承金制,而金人入元及金源文物保留于元者颇多,因此在元人撰述中有不少关于金代史事的记载,散见于各书之中。文集方面有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其中不少碑、记涉及金代史事,特别是金末战乱的情况,文集最后的《玉堂嘉话》,是研究金朝文献及史事的重要资料。在耶律铸《双溪醉隐集》中,有些轶事和宫室制度为《金史》所不及。郝经《陵川集》,其中碑、记、序及诗,亦有不少涉及金代史事。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刘因《静修文集》、魏初《青崖集》、苏天爵《滋溪文稿》、虞集《道园学古录》、姚燧《牧庵集》、许有壬《至正集》等,均是研究金史所必须参用的。陶宗仪《辍耕录》亦有关于金朝的记事。从《元典章》中可以探求金《泰和律》的逸文。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