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自序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当我编撰《印度的佛教》时就已知道,初期的大乘经典之中,《般若经》的性空思想,与被贬为小乘的《阿含经》缘起论,是很相应的。《华严经》与《维摩经》,本质上是站在排斥小乘的立场。《法华经》则起而作综合性的调停,诱导大小三乘,归入唯一佛乘,处处指出,二乘三乘是权非实,唯一佛乘才是究竟。将二乘置于阶段性的地位,承认其有进入化城的价值,鼓励其当更上一层楼,舍二乘三乘而直达一乘。

这种大开大合的思想模式,深受中国文化的欢迎,《法华经》也就成了在中国佛教徒之间,流传普遍的一部重要经典。故当我讲《维摩经》的同时,也计画讲《法华经》。《维摩经》六讲,是采用依题目性质而摘录相关的经文经句,加以解释。《法华经》则依全经原文的次第,照着经义的内容宗旨,节要而连贯的讲述。

这本讲要,虽未能依原典逐字逐句解释,还是循着原典的次第,介绍原典的内容,脉络分明,一目了然《法华经》每一品的心要何在?经义的所指为何?每品内容于全经中的位置何在?于整个佛法的修证次第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这一本讲要的任务,不是作研究的考证和与其他经典思想的对比,因为这类工作已有许多先进学者们做过了。不过我也没有忽略先贤古德们对于本经的疏解,但是除了若干经文需要借助古释来认知而酌情引用之外,并不希望全照着古释来理解经义,何况各家的古释之间,也有不少轻重出入之处。所以根据素朴的原典经文,参考梵文日译及诸本异译,掌握其初期大乘佛教的时代思潮原则,接合中国佛教的种种特色,就可看出《法华经》对中国大乘佛教的影响,是相当普遍和深远的。

本讲要除了以现代人通用的语文,将经典原文略予译介之外,更重要的是将经义内含如何引用到现实生活中来。通过依经解经的原则还嫌含糊,应该探及佛陀的本怀,以本经理解本解经,之后才会发现,本经对我们现实世界的今日社会,到底有多少用处。比如说,中国佛教的禅宗,相信众生皆有佛性,众所周知是基于《涅槃经》,其实在《法华经》中也可得到依据。又如历劫成佛与立地成佛,看来有矛盾,可是就在《法华经》中并弘并传。又如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国佛教史上似乎各有弘传的大师,却在《法华经》中,先后出现;限制女性及赞扬女性,也并行不悖。人间净土的思想、逆行菩萨的信仰,一切众生的种种状况,都有可能是诸佛菩萨化现说法的范例,其实都能在《法华经》中读到。尤其《法华经》善用譬喻、巧说故事、经文流畅,除了专门的佛学名相,乃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有散文有诗偈,读来一点也不枯燥。凡此种种,都是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且实用的佛法。

我不会牵强附会,以私意理解经义,故凡遇到名相的诠释及义理的疏解,必会参考引用经论,非不得已,尽量不用与本经性质不同的资料,就是用了,目的也是提供参考,不敢以为那就是定论。

本讲要的原貌是于一九九二年春,编成一小册讲纲,接着于该年的七月八、九、十日,在农禅寺讲了最初七品。一九九三年一月八、九、十日,讲八至十三品;同年七月八、九、十日,讲十四至十六品。一九九四年一月八、九、十日,讲十七至二十一品;同年七月七、八、九日,讲最后的七品。共分五次讲了十五场。

到了一九九七年,有几位在家弟子,将我讲出时的录音带整理成为文字。一九九八年又经一位余如雯居士润饰成稿,让我带在身边,阅读之后,觉得讲出时的资料太少,闲话太多。到了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之间,我在纽约上州的象冈道场,亲笔重写一遍。经过郑建华居士等的誊清,卢嘉雯居士的电脑打字,再经一次修正,总算于十二月二十日定稿。

由于年高七十,加上衰病和忙碌,除了希望弘扬《法华经》,没有想到毁誉问题,读者们如果因此获得利益,请感恩三宝,如果觉得不满意,罪过由我承担,并请不吝指教。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于纽约上州象冈道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