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战争论

说明[1]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我认为,已经誊写清楚的前六篇还只是一堆相当不成形的文字,完全应该再修改一次。修改时,应注意让人到处都能更清楚地看到两种不同的战争,这样所有思想就会有更清晰的含义、明确的指向和更具体的运用。这两种不同的战争就是以战胜对手为目的的战争(无论是在政治上消灭他,还是仅使他无力抵抗,以便迫使他签订一个符合我们意愿的和约),以及只是要在其国家的边境地区占领一些地方的战争(无论是为了占据这些地方,还是为了在媾和时将其作为有用的交换手段)。当然从一种战争到另一种战争之间必然有一些过渡性的战争样式,但是这两种有着不同努力方向的战争,其完全不同的本性[2]必然贯穿于一切方面,并将其互不相容的部分凸显出来。

除了指出这两种战争实际上存在的区别以外,还应明确且准确地确定以下这一实际上同样不可或缺的观点:战争无非是政治[3]以其他手段[4]的延续。如果我们始终坚持这个观点,就会更多地使考察前后一致,一切问题就会更容易得到解决。虽然这个观点主要在第八篇中才发挥其作用,但在第一篇中就必须对它进行透彻的阐述,而且这一观点在修改前六篇时也应一并发挥作用。对前六篇做这样的修改,会去除书中的一些糟粕,弥补一些漏洞,可以把一些一般性的东西归纳成更明确的思想和形式。

第七篇《进攻》(各章的草稿已经写好)应该被视为第六篇《防御》的对应篇,并且应该根据上述更明确的观点立即进行修改,这样以后就可以不必再修改了,而是可以更多地在修改前六篇时作为一个标准。

第八篇《战争计划》(关于整个战争的准备)已经草拟出多个章节,但它们甚至还不能算作真正的素材,而只是对大量材料的粗略加工。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在真正写作时再明确重点所在。这些篇章已经达到了这一目的。我想在完成第七篇以后,立即着手修改第八篇。修改时我主要是要贯彻上述两个观点,简化一切内容,但同时也要使一切更具思想性。我希望在这一篇中能够澄清某些战略家和政治家头脑中的模糊观点,至少要向世人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及人们在一场战争中到底应该考虑些什么问题。

如果通过修改这第八篇能厘清我的思路,并充分确定战争的大的轮廓线条,那么此后我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这种思路带到前六篇中去,让战争的这些轮廓线条在那里也处处得到体现。只有到这个时候,我才着手修改前六篇。

假如我过早离世,使这项工作中断,那么现有的这些当然就只能叫作一堆不成形的想法了。它们将受到无休止的误解,成为大量不成熟评论的动因,因为在这些问题上,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提笔写下的突发奇想同样很好,足以被他人引用和印刷发表,认为自己写的内容就像二二得四一样是无懈可击的。假如评论者也像我一样花费这么多精力,长年累月地思考这些问题,并且总是把它们与战史进行对比,那么他们在进行评论时自然就会更加慎重了。

尽管本书尚未成形,但我仍然相信,一位不持偏见、渴望真理和追求信念的读者,在阅读前六篇时对那些经过多年思考和对战争潜心研究之后得到的果实不会视而不见,而且或许会从中发现可能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1827年7月10日于柏林

除了上面的《说明》以外,在作者的遗稿中还有下面一篇未完成的文章。这篇文章看来是他在辞世前不久写的。

在我辞世后,人们会发现这些关于大规模战争引导[5]的手稿。像目前这个样子,这些手稿只能视为汇集起来的素材,从中应建立起一个关于大规模战争的理论。对其中大部分内容,我尚不满意,而第六篇只能看作一种尝试,我很想对这一篇进行彻底改写,并另寻论述的方法。

不过人们在这些材料中看到的占据主要地位的主要观点,我认为是关于战争的正确观点。这些观点是我始终面对现实进行多方面思考,以及始终记取战史经验教训和与优秀军人交往所受教益的结果。

第七篇《进攻》谈到的问题是在仓促之中写下来的。在第八篇《战争计划》中,我本想更突出地指出战争中政治和人文方面的不同。

我认为第一篇第一章是唯一已经完成的一章。它至少指出了我在全书处处都要遵循的方向。

建立起有关大规模战争的理论或者所谓的战略,是特别困难的。可以说,只有很少的人对其中的各种问题持有清晰的观点,即了解其中各种事物之间必然的和不间断的联系。在行动中,大多数人根据判断情况时的直觉[6]行事,而这一直觉是随着人们天赋的多少而变化的,有的正确,有的则不那么正确。

所有杰出的统帅就是这样行动的。他们判断时的直觉之所以往往是正确的,部分是由于他们的伟大和天赋。对统帅亲为的行动来说,也永远会是这个样子。对这样的行动来说,这种判断时的直觉也足够了。然而如果不是统帅本人行动,而是他要在讨论中说服别人行动,那就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并指出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于在这方面的训练还很落后,因此大部分讨论只是一些没有根据的话说来说去,结果不是各说各话、各执己见,就是为了顾及对方而妥协,走上毫无价值的折中之路。

因此在这些问题上持有明确的观点并非无益,而且人的思想一般来说都倾向于要求具有明确性,要求找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如此富于哲理地建立军事艺术[7]是非常困难的,加之人们在这方面的很多尝试是非常糟糕的,因此大多数人得出结论,认为不可能建立这样的理论,因为这里涉及的是现有法则无法加以概括的东西。假如不是有很多毫不困难就可以弄清楚的语句的话,我们就会同意这种看法,并放弃建立理论的任何尝试。这些语句包括:防御虽带有消极目的,却是比进攻更有力的作战形式,进攻虽带有积极目的,却是较防御更弱的作战形式;大的胜利一并决定小的胜利;针对某些重点所取得的胜利能产生战略效果;佯动是弱于真正进攻的一种力量运用,因此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采用;胜利不仅体现在占领战场,还体现在从肉体和精神上摧毁对方军队,而这种摧毁大多只有在赢得会战后的追击中才能实现;经过战斗赢得的胜利,其战果才总是最大的,因此对于从某一战线和方向转到另一战线和方向,只能视为一个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只有在具有全面优势或者在交通线和退却线方面较对手占优势时,才有权利进行迂回;只有具备前一条中的同样条件时,才能占领翼侧阵地;任何进攻在前进过程中都会受到削弱。

* * *

[1]即编者在前言中提及的克劳塞维茨于1827年撰写的文章。——译者注

[2]“本性”(die natur),意为“本身即有的属性”,此处指战争本身具有的属性,如暴力性、对政治的从属性等。以往有的中文译本将其译为“性质”,易使人误解为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译者注

[3]“政治”一词,作者在此处使用了“staatspolitik”,也可译为“国家政策”,但由于作者在书中其他涉及战争与政治关系的论述中均使用了“politik”一词,为保持前后一致,故在此将该词译为“政治”。——译者注

[4]在原作中,“手段”一词,作者用的是复数(mitteln),似可理解为战争只是政治以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延续的其中一种手段。——译者注

[5]“引导”,原文“führung”,依不同语境可译为“指挥”“指导”“引导”。——译者注

[6]“判断情况时的直觉”(takt des urteils),如果直译的话,也可译为“判断情况时的分寸感”。——译者注

[7]“军事艺术”(die kriegskunst),如果直译的话,可译为“战争艺术”,但是从作者在第二篇第一章和第三章中所做分析来看,其含义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故译为“军事艺术”。——译者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