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白喉辨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江省重刊白喉辨證序

白喉,方書世傳不一,大半宗張善吾之說,專主於熱,重用寒涼,間有偶經應驗,則矜為奇方。轉相授受,幾於無省蔑有,不論寒熱虛實,往往拘守五六方,示以一二日服,何劑三四日服,何劑甚至日服三四劑,且謂即白加病重,仍須始終堅守而不移,此最足誤人者也。夫病有萬變,方法無窮,藥無中立之理,況陡進寒涼,豈有服下全無效者乎?服下無效,而仍執守者乎?固執不通,何至於是!其服至一二十劑或二三十劑,幸獲全愈者,大抵皆命不當死之人。試觀所立,除溫化毒丹、神功避邪散、神仙活命丹、龍虎二仙湯、清心滌肺湯、養陰清肺湯,一派陰寒,定為主方,忌表忌溫,諄諄教誡,語語印定,後人眼目,可痛可恨。迨至不救,則以為本屬不治矣,是何言與?所列無治諸條,必真無治者也。大抵皆一味寒涼,堅執不移所誤耳。如末列「服藥後,大便瀉與白塊自落,七日白滿不退,皆無治」。抑知浮火上升,龍雷飛越,下真寒上假熱,常有服附桂八味而痊者。如所補蔣仲芳諸案可悟矣。白塊自落,白滿不退,皆寒痰凝結。如所採舒馳遠兩案可徵矣。曩年初,閱張氏方,即頗疑之。後復見王祉庭先生書,辨證詳明,治不一法,不覺大為欽佩,乃知張氏確為邪說也。余攻岐黃術幾三十餘載,靡書不讀,竊見喉科專門,列症雖多,而用藥則一,不足為法。而白喉一門,尤為可哂可鄙,求如王君所論,實不多觀,惟力闢白喉非疫,未免矯枉過正。凡有傳染者,皆屬疫受病雖同,而或由本體而化,或由誤藥而化,治法卻非一端,原未可以一疫字橫梗胸中也。近聞白喉盛行,漸傳江省,爰亟付剞劂,以救群迷,竊願仁人君子廣刷廣傳,更祈行醫諸君加意揣摩,反覆尋玩,庶胸中先有把握,下筆不至模糊,補偏救弊,起死回生,救人疾苦,不亦一大快事哉!

壬寅暮春南昌方內散人謹識於省垣客寓

凡例

一、是書專為不知醫者設法,故語多俚鄙,並欲便刷印,故引證亦簡。

二、方書長篇累幅,每令不知醫者目眩,故縷析條陳,俾閱者開卷瞭然,易於記憶。

三、是書宜分看、合看,庶臨症時不顧此失彼。

四、白喉用單紙刊方,傳者雖屬善舉,究誤大事,何也?其人或曾患熱症,服涼劑而愈,則所傳者必涼劑也。倘寒症信之,鮮能救矣。其人或曾患寒症,服溫劑而愈,有上病療下之說也。曰:何死之速也?曰:生與死亦只從脈而別之。白喉非死證也。若熱症投以熱藥,寒症投以寒藥,或表症而過於攻下,或虛症而過於表散,如人之無辜受戮,雖欲不死,焉得而不死?且每聞白喉之死者,無死於附桂,多死於大黃。大抵人知有熱症而不知有寒症,即知有寒症而不知有虛寒之症,皆誤於疫之一字也。然則,予之辨之也其容已乎!但見淺學寡,不無疏漏,高明之士倘能匡予以不逮,則幸甚。

辨證法

一、熱證必腫,寒症不腫,喉內反大而空(亦有虛腫者)。

二、熱證必痛,痛無止息(略痛者輕,痛甚者重);寒證不甚痛,或時痛時止。

三、熱證吃水不甚痛,吃飯則痛;寒證吃水痛,吃飯不甚痛(以虛能受物也),善於體認(王鶴識)。

四、熱證必渴,喜吃水(喜溫者輕,喜冷者重;少吃者輕,多吃者重);寒證不渴,雖渴不多吃水(喜溫者輕,喜極熱者重)。

五、熱證不思食,亦不能食(一由腫痛,一由不知味);寒證能食而不甚思食(一由脾虛,一由脾絕,一由過服寒劑)。

六、熱證有風涎(風涎少者輕,風涎多者重,均宜表散);寒證則斷無風涎(若系風寒亦有風涎,宜表散)。

七、熱證白點必乾澀,或一邊一點,或一邊數點,大小不一;寒症白點必明潤,或成點,或成塊,甚者滿喉俱白,狀如凝膏(字字皆辨症秘決)。

八、熱證滿喉皆紅色,或紅絲(紅絲者輕);寒證滿喉皆白色,或淡紅色(淡紅色者輕)。

九、熱證舌苔或黃或黑,宜察其潤燥,燥者是實熱,宜下之;潤者是假熱,宜溫補。否則不可求藥;寒證舌苔白,或間有黑黃色,亦宜察其潤燥。潤者寒重,燥者寒輕,表散之而已。鼻孔口唇俱宜察其潤燥,但有火爍肺而鼻燥者,有肺氣絕而鼻燥者,有脾火伏而唇燥者,有胃氣不升而唇燥者,有脾氣絕而唇燥者,有傷食而唇燥者,俱宜詳察。目則察其畏風與否,畏火與否而已。

十、熱證小便必赤,赤而熱者是實熱;赤而不熱且長而多者是假熱。宜補而兼瀉。其清長則是寒證矣。

十一、熱證忌滿喉白、滿喉腫,滿喉者必閉死;寒證不忌腫,並不忌滿喉盡白,只忌失音動痰。若失音動痰不能救矣(失音動痰,一由腎絕水泛為痰,一由過服涼劑,使肺胃之氣閉塞不通,切不可用表散及桑白皮之屬。宜大溫補,如溫胃湯等劑)。又方:用活魚一隻,將魚嘴扳開,入病者口中,使涎流入喉內,無涎再用數只,即時開音,屢試屢驗。

十二、治喉必分氣血,上午痛者屬氣分;下午痛者屬血分。凡證類然,不獨白喉也。

十三、氣分實熱或風熱風寒等證,俱痛無止息。虛寒證上午痛必至下午方減(治者或薑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之屬)。血分不拘寒熱,下午痛,必至交子方減(治者如熱證用元參湯、知柏四物湯之屬;虛寒證用真武湯、四逆湯、附桂理陰煎之屬。)

十四、熱證必先升散,服升陽散火湯。再察其熱之輕重投藥。輕者服連翹飲,重者服通咽利膈湯。。

十五、寒證如風寒,宜解表,服敗毒散及參蘇飲之屬;虛寒不必解表,先察其寒之輕重投藥。輕者服五積散;重者服附桂理中湯及溫胃湯之類(風寒必有表熱,虛寒無熱,亦有虛熱者)。

十六、邪熱既盛而真陽復虛之症,其脈浮緊而濡,欲下之而恐亡陽,欲不下而邪熱復熾,此中秘竅人多莫識其法,宜附子瀉心湯寒熱並用,斯為有制之兵。

十七、是證無論寒熱,總宜宣肺,桔梗、麻黃是要藥(風熱、風寒宜桔梗、虛寒宜麻黃。)

十八、熱證尚輕,過服大黃、黃連而病愈加者,宜轉服荊防敗毒散加升麻(恐邪陷下而不得出也,或因藥傷胃則必用附術)。寒證尚輕,過服姜附而現燥症者,不必用涼劑解,只用三尺深黃土定清水煎服數盅,再審何證,斟酌用方。若是虛寒而誤用大黃芒硝者(其症與實火無異,舌或黃黑,唇或乾而燥,但潤而不渴耳)非生煨附子莫治(其法:以生附子一枚,用黃土包裹,以火內煨至土乾而止)。無生附子重用熟附片,或二兩或四兩亦可。觀此一段,具見婆心。

十九、治白喉可以薑湯試,畏熱畏辣者屬熱證,不畏熱、不畏辣者屬寒證。如貧戶無錢服藥,熱證用三尺深黃土定清,水煎路邊荊服;寒證用生薑數兩加紫蘇葉煎服亦可全愈。

二十、達原飲乃疫症用此以達其膜原,全不與白喉相干。今治白喉者,好用此方,殊不可解,亦幸而獲愈者。恰是熱證,適逢其會耳。虛寒者服此,雖有扁鵲莫能挽矣(達原飲有白苔滿布,形如積粉,乃濕熱之邪蘊於募原,對症者自當見效。)

二十一、忌治白喉者,各有忌藥:有忌升麻者,忌細辛者,忌麻黃者,忌白朮者,忌地黃者,並全忌表藥者。種種惡習深可慨嘆夫!症有必用,雖砒孀皆要藥;症不可用,雖參茸皆毒藥,若舍證而言藥,何藥不忌?

二十二、熱證過服表劑者,雖不愈,尚不死;誤服補劑者必死。虛寒證過服表劑者(升散太過,大傷元氣),誤服下藥者,不過五日必死。

二十三、表藥不過宣發內邪,使無遏抑,原不能取急效,治者不可因其無效而過服,或涼或溫,急宜轉方。

二十四、白喉惟地黃最難用。果系血虛、血熱、真陰虧損,非地黃莫治,否則不可輕投。大約近今少年,半多虛弱,亦半多剝喪,以致真元虧損而寒氣乘虛而入,直中少陰,迨入之深,外面雖不見症,而五內之受傷多矣。外甚者,肺管內俱白,非姜附何以攻出,但必用參朮歸地始能搗其巢穴,否則全不著痛癢,雖獲痊,可不免遲延時日耳。

而通之,神而明之,古方具在,不能備述。

辨證宜相天時,度地勢,審人事。大約夏秋多熱;春冬多寒。住平洋者多熱;住深山冷浸之地者多寒。體強者多熱,體弱者多寒。論虛實,不論肥瘦,好酒者多熱;好色者多寒。少壯者多熱;年老多寒。雖不盡然,此其大較也。

辨脈法

脈理至微,言難筆罄,只此數言,亦可辨證。

熱證脈主浮。浮細而數為風熱,其熱輕,宜清散(如升陽散火湯之屬);浮洪而數,按之有力為實火,其熱重,宜下之(如清咽利膈湯之屬);按之無力乃是假熱,宜補(補中益氣湯隨加);若浮數而弦長則胃氣絕矣,不治(熱脈無沉,沉而牢實,亦為實火,宜下之)。

寒證脈主緊。浮數而緊為風寒,其寒輕,宜表散(荊防敗毒散);沉細而遲緊,重按不見為虛寒。其寒重,宜溫補(如附桂理中湯之屬);遲緩而緊按之有神,其寒在表裡之際,宜溫散。

鼠黏子解毒湯 治肝肺火盛風寒相搏。

鼠黏子 桔梗 青皮 升麻 黃芩 花粉 甘草 黑元參 梔子 黃連 葛根 防風 生地 漂白朮

玄參湯 治少陰邪熱。

玄參 桔梗 生地 赤芍 連翹 升麻 甘草 治同上。

滋陰降火湯 治同上。

生地 當歸 知母 酒芍 川芎 麥冬 五味 黃柏

清胃散 治胃火咽痛。

生地 丹皮 升麻 當歸 黃連 石膏

匯方備用

熱證重劑

清咽利膈湯

荊芥 防風 連翹 牛子 桔梗 薄荷 甘草 銀花 大黃 芒硝 黃芩 梔子 黃連 竹葉

普濟消毒飲 治咽痛及頸項頭面俱腫者,名大頭天行,俗名蝦蟆瘟。

桔梗 連翹 升麻 柴胡 薄荷 僵蟲 陳皮 鼠黏子

一方無薄荷,有人參。便秘加大黃。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等分)

大承氣湯

大黃(酒炒) 芒硝 厚朴 枳實

附子瀉心湯

大黃 黃連 黃芩 附子

寒證輕劑

荊防敗毒散(見上)

五積散

麻黃 桔梗 川芎 白芷 桂枝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當歸 白芍 乾薑 蔥引 有濕加蒼朮 厚朴;有表症加羌活 防風 甚加附子。

參蘇飲

人參 紫蘇 葛根 前胡 半夏 茯苓 陳皮 桔梗 枳殼 甘草 木香 薑棗引煎。外感重者去棗加蔥白;無熱者去葛根或加麻黃、桂枝。

麻黃湯

麻黃 桂枝 杏仁 甘草(水炙) 或加附子 加人參。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 細辛 附子

寒證重劑

理中湯

人參 白朮(漂,米炒) 乾薑 甘草(水炙) 或加附子 肉桂

溫胃湯

人參 白朮 附子 乾薑 當歸 白芍 椒衣 厚朴 半夏 陳皮 甘草

四逆湯

附子 乾薑 甘草(水炙) 加桔梗

真武湯

附子 白朮 白芍 茯苓 生薑

氣虛之劑

補中益氣湯

黃耆 人參 白朮 當歸 白芍 陳皮 升麻 甘草(水炙) 柴胡 薑棗煎,如氣虛有熱,不能服涼劑者,加丹皮,梔子,麥冬;有濕者,加豬苓,澤瀉:有寒者加乾薑最妙。

血虛之劑

四物湯 白喉證用四物湯者最少,但喉科實有此症,故存之。

地黃 當歸 川芎 酒芍 虛甚加乾薑(焙枯)或附子,郁加香附,火加知母、黃柏。日午發熱加丹皮、柴胡、梔子。

六味地黃湯

熟地 丹皮 山藥 澤瀉 棗皮 茯苓

八味丸

前方加附子肉桂。

理陰煎 凡陰虛受寒,此為上品。

熟地 當歸 乾薑 肉桂 甘草(水炙) 寒甚加附子及麻黃,細辛之屬。短氣加人參。

鎮陰煎 凡陰虛於下,火浮於上,此為降火神方。

熟地 附子 肉桂 甘草(水炙) 牛膝 澤瀉

氣血兩虛之劑

八寶丹

黃耆(酒炒,一兩) 人參(二兩) 白朮(一兩) 附子(一兩) 肉桂(二錢) 當歸(三錢) 熟地(三錢) 乾薑(四錢)

再造丹

人參(伍錢,如紋黨宜用八兩) 白朮(漂淨油,用米炒黃,一二兩) 熟地(用生薑炒仁煮,二兩) 附子(四兩,宜用童便或鹽水炒) 麥冬(去心蜜炙,五錢) 五味子(酒蒸,二錢) 鹿茸(兌服膠亦可,一錢或三錢) 乾薑(五錢) 破故紙(鹽水炒,八錢) 枸杞(一兩) 肉蓯蓉(制,一兩) 肉桂(去皮研泡,二錢)

此方如藥真制精,亦可望起死回生(有陳姓服此,即日開音)。

吹噙法

吹噙之法,亦有分別。如風痰壅勝,積熱腫痛,則用輕清寒涼之品。咽痛惡寒,忌膽礬收澀,使邪郁不舒,宜薑汁以漱之。如氣血兩虛,臟寒喉痛,或久病咽痛者,忌用冰片以卒竄,反致昏憒也,特集數方於左。

消風散 治風熱

白芷(一錢) 桔梗(一錢) 薄荷(五分) 僵蟲(一錢) 牛子(一錢) 連翹(一錢) 川貝(八分) 冰片(三分) 人中黃(一錢)

清涼散 治實熱

硼砂(三錢) 人中黃(二錢) 黃連(一錢) 薄荷(一錢) 青黛(四分) 冰片(五分)

又方治陰虛火盛。

黃柏(二錢) 乾薑(八分) 焙成灰

又方 治虛寒咽痛(或研末吹,或煎水噙嗽,不拘) 川椒衣(五分) 川烏(一錢) 細辛(三錢) 良薑(四分) 芥穗(一錢)

又方 治寒痛

肉桂(五分) 蛇床子(五分) 硼砂(五分) 姜(五分)

治驗略述

一人患白喉,小舌旁一邊一點,脈浮數而細。予用敗毒散,轉用連翹飲,未服,而予以他故往,其家恐藥之太輕也,別請醫,與涼膈散而病愈劇,繼又轉服荊防敗毒散加升麻而愈。此證輕而用重劑之一戒也。

一婦孕數月,病月餘矣。雜症多端,尚不知為白喉也(不因其痛,故也)一日偶言喉痛,視之,內關盡白。予曰:幸而未服涼劑也,急與溫胃湯,數日而愈。夫附子、半夏,孕忌藥也,竟無恙,後產一女。此虛寒用溫補之一法也(內關盡白的屬虛,寒因濕痰凝結也,誤服治白喉涼藥套方,必死無疑,慎之)。

一貨翁年五十餘,得一子,護惜倍至。凡食物之稍寒者,必禁勿與。忽患白喉症,痛不可當。予知其有積熱也,用清咽利膈湯,翁不與服予,辭去後,醫迎其意,以附術,未三日而死。此實熱必用涼寒之法也(如此方無偏見)。

一周姓有子三,長與季俱患白喉而死,人薦予往視之,白將滿矣,服理中湯而愈。後其家傳染者三人,一五積散,一連翹飲,一理中湯而愈。此傳染者所以不可拘方也。

補錄良方

秘傳吹喉錫類散

真象屑(焙) 真珍珠(各六分) 飛淨青黛(一錢二分) 上梅片(六釐) 壁錢(四十個,俗名喜兒窠,須用土磚上者,木板上者勿用,燈上燒焦) 真犀牛黃 人甲(各一分,燈上燒枯存性,男病用女,女病用男,合送濟人,須分別配之)。共研極細粉,塞緊勿泄氣。用時,取少許吹患處,流出惡涎即愈。此專治爛喉痧之神方也。乳蛾牙疳,口舌腐爛,凡屬外淫為患,諸藥不效者吹入患處,瀕死可活。昔張瑞符傳此方而得子,故名之曰錫類散。功效甚著,不能殫述。有力之家、預製救人、功德無量。

青龍白虎湯

橄欖(即青果,若未有新鮮者,鹽青果漂去鹽亦可) 白蘆菔 冷水煎服。橄欖色青,清足厥陰內寄之火風,而靖其上騰之炎。蘆菔色白,化手太陰外來之燥熱,而肅其下行之氣,合而為劑,消經絡留滯之痰,解膏粱魚面之毒,用以代茶,則龍馴虎伏,臟腑清和。豈但喉病之可免耶?即有在旁感受其氣而喉痛者,食此方亦可解,屢試屢驗。見功實多,且二味處處皆有,人人可服,物易功優,實能弭未形之患,勿以平淡而忽諸。

鳳衣吹蛾散

白喉熱證、雙單蛾、爛喉均可吹之,孕婦忌麝,去麝亦可。

青果炭(二錢) 黃柏(一錢) 川貝母(一錢五分) 大梅片(五分) 兒茶(一錢) 薄荷葉(一錢) 鳳凰衣(五分,即初生小雞蛋殼內衣) 飛硃砂(三分) 飛青黛(五分) 人指甲(五分) 上麝(一分) 孕婦忌之。

救急異功散(此藥只可外敷,不可入口)

真血竭(六分) 制乳香(六分,去淨油) 斑蝥(四分) 全蠍(六分) 上梅片(三分) 制沒藥(六分,去油) 大元參(六分) 上麝(三分) 斑蝥(去頭、翅、足,糯米拌炒,以米色微黃為度,去糯米) 除血竭外,合諸藥共碾極細末,另碾血竭拌勻,瓷瓶收貯。按:血竭用少許磨指甲上,以紅透指甲者為真。若以諸藥同碾,則血竭飛去,市肆多以海母血作為,有腥氣。凡遇白喉、單雙蛾、纏喉風,關內外浸腫並頸項發腫,咽喉將閉及爛喉痧症,不拘何膏藥,開攤小張,將此散用黃豆大置膏藥上,距耳垂下半寸許軟處貼之。左腫貼左,右腫皆貼右,左右發腫,皆貼。閱五六時貼處即起水泡,用銀針或用熟針刺破,揩淨毒水。能消腫止痛,誠救急良方也。此方切忌入口,孕婦亦忌。

又:燕泥消腫法

燕窩泥(一塊) 土雄黃(三錢) 上梅片(三分) 共研極細末,燒酒調敷頜下腫處,干則透濕再敷。

回生萬應丹 治白喉,單雙蛾、喉痹、喉癰、纏喉風、爛喉痧,陰虛喉痛等症,神效無比。如牛黃、珍珠、血竭不真則不效。

真牛黃(一錢) 川鬱金(四錢) 黃連(四錢) 兒茶(五錢) 白芷(二錢) 真珍珠(一錢) 滴乳石(五錢) 青黛(三錢) 薄荷(七錢) 硼砂(三錢) 真血竭(三錢) 川黃柏(三錢) 甘草(三錢)

牛黃用少許磨指甲上,以黃染透甲者為真。市肆多以駱駝黃混充。真珍珠不論圓扁,以通身有五彩光芒者為真,人乳浸二日,晾乾,研細,如堅結不能成粉,用豆腐煎兩晝夜即摧剛為柔,再合諸藥同碾極細,拌勻,瓷瓶收貯。早年京都傳染喉症,俗呼狼搗脖,傷人甚多,各方罔效,後得此方,救人最眾,此亦喉症第一神方也。

咽瘡方 從舒氏傷寒集註錄出。

用雞蛋一個,打一小孔,濾去蛋清,將黃攪碎以水洗淨,燈心築滿蛋內,紙封孔,外包黃泥,曬乾,火煅紅透,候冷取出,研末二錢,壁錢長針穿,燈上燒枯,膽礬(瓦炕,研末) 鴨嘴(炕,研末) 雞內金(炕,研末) 真降香(研末) 黃丹(水飛炒研) 各一錢共研勻。鵝毛管吹。虛寒咽痛用燈芯灰(一錢,生附子漂去鹽,曬乾,研末,三錢) 共研勻,鵝毛管吹。

虛寒,實火,何以別之?凡虛寒者,不赤不腫,略可硬飯,而飲水咽津則甚痛。實火痛者,赤熱而腫,飲水咽津不甚痛,而飯則摻粒不能下。

補錄名案數則

蔣仲芳治一友,始而牙痛,既而咽腫,醫投涼藥,痛轉甚,診其脈沉細,大便一日二三次,浮火上升也,其足必冷,察之果然,以金匱腎氣丸料(即附桂八味加牛膝、車前) 作湯與之,服完即睡,覺來病如失。

裴兆期治一人,咽喉痛不能飲食,時作時止者半歲,吹喉科清痰降火藥,咸罔效。裴診之兩寸洪大而虛,足部虛而無力,兩足喜暖畏寒,口喜冷飲(乃假象)甫下咽,旋越去(內寒不受,真虛在此),此下真寒,上假熱也。治當從其性而伏之。用八味丸料加炒黑乾薑水煎,入青鹽少許為嚮導,冷而與之(服藥有法)三劑而愈。

吳孚先治柯子寧患咽喉齒痛,脈沉細,足冷,大便泄瀉,此腎虛龍火飛騰,欲用金匱腎氣。彼疑火症,恐附桂不合,或以石膏、黃連、連翹、苦寒進之,病益甚,復求治,用前方一劑減,二劑痊。

舒馳遠曰:胎如積粉,布滿無隙者,寒疫亦有此症(此處一錯,認生死如反掌)其人身重嗜臥,少氣懶言,法當驅陰回陽。若為熱疫,則必心煩口臭,身輕惡熱。曾醫堂嬸中寒喉痹,陰火上蒸,津垢結而成塊,堅白如骨,橫於喉間,痹痛異常。其症惡寒嗜臥,二便不利,白苔滑而冷,不渴,懶言,以上諸症雖囑虛寒,何以二便不利?蓋為陰寒上逆,喉間清涎成流而出,津液逆而不降,用生附子(驅陰散寒) 熟附子(助陽溫經) 桔梗(苦以發之) 甘草(甘以緩之) 半夏(辛以開之) 阿膠(以潤咽膈) 服一劑,喉間白骨即成腐敗而脫其半,痹痛稍緩,略可糜粥,小便漸長,三四劑而大便行,糞多且溏,如是十二劑而全愈矣。由今觀之,彼時識力尚欠,阿膠,桔梗可以不用,當用黃耆以助胸中之陽,白朮以助脾中之陽。接引真陽上達,更為合法(茯苓、白朮、半夏、白蔻亦決不可不用,蓋滿白腐塊,皆中焦寒濕,痰飲結成也)。又醫徒侄患中寒,人事倦臥,乳食少進,滿口布白,牙齦,上齶以及喉間皆無空隙,驗其症:舌上滑而冷(三字著眼),手足厥而小便清白,證與喉間白骨無異,方用附子理中(人參、白朮、附子、乾薑、甘草)加半夏、茯苓、固脂、白蔻大劑涉進,更濃煎生附汁,絹蘸頻攪口舌,如是者二三劑,溫醒胸中冷痰,吐出碗許,人事稍康。前藥投,冷痰漸熱,布白漸退。十二日乃得全愈。

是書因白喉症凶,醫多棘手,故專名白喉。辨證究竟,咽喉唇舌諸症,症不同而理則一,依此法治之,百無一失。

白喉辨證

湖南王裕慶祉庭氏著

白喉證,書所未載,而時醫目為疫症。謬矣!凡治病必先尋經絡,次察寒熱,次審虛實。虛實既定,雖雜病百出,可一以貫之。如白喉一症,亦寒暑之不時,血氣之不調所至。非人身之外別有一病也。焉有不審寒熱虛實而概指為疫乎。經云:赤屬熱,白屬寒。果如所言,則白喉只有寒而無熱。其曰:熱者亦從症而別之耳。若概指為疫,則只有熱而無寒矣。於理安在?此其弊皆由不辨脈,不辨症,徒聽時醫之說,以人之性命委諸無形之斧,及予甚恨之。詩酒之暇。因將白喉一症條分縷析,一寒一熱,頗費推敲。而寒熱之中又分輕重,庶用藥無毫釐千里之謬。書既成,或有疑之者曰:「既非疫,焉有傳染?」曰:「氣之相感,理之常然,如傷風、瘡毒之類,防身者每不與共寢食,若以傳染為疫,則傷風瘡毒不亦可云疫乎?」曰:「有傳染不傳染何也?」曰:「物必先朽也,而後蟲生之乎,其傳染者,其人內有寒熱而未發現也。故有同一室而傳與不傳各異,傳者之寒與熱亦各異」曰:「其色白,何也?」曰:「白屬肺,凡風寒暑熱之中人,未有不由肺入而傷肺者,喉為氣之門戶,故宜宣發。而時醫忌表藥,非也。」曰:「寒熱之為病多矣,而獨發於喉何也?」曰:「十二經惟足太陽主表,別下項,余皆內循於喉,盡得而病之也。蓋陽明為水穀之海,而胃氣直透咽喉,故喉疾惟陽明之火為最盛,少陽、厥陰為木火之臟,亦多熱證,少陰之脈絡於舌本,凡陰火沖逆,多生喉疾。但其中有虛有實,不得概從火斷,而少陰尤不可概從火斷。如酒色過度,真陰虧損,火無所歸,非壯水不可,否則,非溫補命門不可。此褚氏遺書所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