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医学答问

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50.食物對人體有什麼損益?

問:食物之損益?

豬肉 甘平無毒。形瘦體弱者少食能肥體,壯氣盛者多食生痰。無病食則有益,感邪食則閉邪,同黃連食則膨脹。

羊肉 甘苦大熱。溫補營衛,攻發一切熱病。虛寒者食之補,實熱者食之損。忌以銅器煮食,食久男損陽,女暴下。中其毒者,以甘草解之。黑羊白頭,白羊黑頭其肉毒。

牛乳 味甘寒。補脾,治虛損瘦弱。脾虛寒人食則有補,脾實熱人食則無益。忌酸醋、生魚、豬肉。同食久,則發症癖病。中其毒,以大黃解之。牛乳以純黑𤚩牛為良,黃花雜色者毒。

馬乳 味甘寒。瀉胃,治胃火實熱,走馬牙疳。胃熱食則有補,胃寒食則無益。忌與魚鱠,食則作瘕,與酸醋食則作症。中其毒,以川連、大黃解之。馬乳以純白馬為良,雜花色者毒。

烏骨雞 凡諸雞肉,俱溫陽動肝,無多取治,惟白絨毛、重冠綠耳、十指、烏骨者入藥。甘溫補陽,治陽火不足,氣血虛寒。男食壯陽益精,女食益孕。血氣虛寒者嘗則救補,實熱者嘗則損毒。

烏骨鴨、白鴨、花鴨,以老為良,甘寒瀉濕。惟白毛、有頂、黑骨者尤良。甘寒,滋陰補腎,長肌延年。治虛損內傷,陰陽火燥。臟腑實熱者嘗則救補,虛寒者嘗則損毒。

瑞鴿 《嘗毒經》云:鴿不一色,白鴿解諸藥毒,溫補血氣,療諸寒惡瘡。各雜色鴿多不入藥,惟頭尾毛黑,中間毛白,界畫分明,嘴短目赤黃,尾毛十二條,應十二經也,頸毛照日紅綠,取陰陽鼓盪也;形象鸚鵡者,入藥最良。白嘴極上,烏嘴次之,名瑞鴿,又名鸚鵡鴿。鴿性最淫,鸚鵡性節,此種乃鸚鵡配鴿而得。此黑白判異、陰陽相生之品,味甘平,陰陽並補。治陰陽氣血兩虛,男子血脫危急,女人血崩不止,解誤服生附子麻痹不省人事,及諸毒藥不省人事諸症。常食則調和陰陽氣血,綿延嗣孕,益壽延年。如白毛內插黑毛,黑毛內插白毛,謂之陰陽錯雜則不入藥。《傳薪集》瑞鴿歌:瑞鴿生來卻不同,祖為鸚鵡庇其躬(其始本鸚鵡,配鴿而生者),天然黑白分明見,起死回生第一功。鴿兒嘴白最為良,眼用赤黃頭要方(無鳳髻者則以方頭為止,圓頭亦可用),憐彼陰陽能判異,啖之益壽延年長。插羽佳人世共知,陰陽配合最相宜(黑毛為陰,白毛為陽,以界劃齊為上),休誇毛腳爭先市,鳳髻朝陽勿倒垂(有鳳髻者則以朝陽為上,倒垂者不入藥)。又云:每年夏至、冬至、端陽日,宰三冬瑞鴿熬湯,漂鹽調淡味,取湯一甌,鴿腎一隻,面向東方食之。食後伏氣叩齒三通,延年益壽,寒熱虛實人均宜。(瑞鴿血能解諸藥及百蟲毒。瑞鴿屎以生雛後拾取者為良,名左盤龍,味辛溫,治冷氣心痛。用瑞鴿屎存性,以酒少許熬水服即止。陰症腹痛面青甚者,用瑞鴿屎一勺炒黃研末,以酒少許和開水澄清後服之即愈。頭瘡、白禿,用瑞鴿屎炒黃研末,先以醋洗淨患處,摻之即愈。反花瘡毒,初生惡肉如米粒,破之,血出肉隨生反出於外,用瑞鴿屎三兩炒黃研末,以溫湯水洗後摻之即愈。及中風、中陰風、上下馬風,不省人事,外感風寒諸症,均炒黃瑞鴿屎一勺,煎水急投可以救活。或陰風夾外感時邪者,則用薄荷五分,荊芥五分,配孳尾後瑞鴿屎炒黃十二粒,同前水服神效。)

燕窩《嘗毒經》云甘平補肺,是海燕痰也,當春夏時,掠空翔飛,相逐風雨,勞其筋骨,活其氣血。春來秋去,冬月伏蟄海邊巖洞,不食物而吐其痰,以舒氣。初吐血痰,後吐白痰,其痰即春夏勞活之精血。人嗜食之,以其能補也。家訓云,近因此物難得,價值日昂,人心不古,皆以燕窩一成,和海風菜九成,煎成膠,用純毫筆點滴,巧造成窩,欺世圖利,前所謂真燕窩者,概未曾有。夫真燕痰,本清潤補肺健脾,海風菜生於海濱石上,乃燥斂溫血,今人往往食燕窩反覺燥斂者,非燕痰之誤,乃海風菜之假也。食今之燕窩作清潤肺脾則誤,作溫斂肺脾則驗。

魚翅 即沙魚翼之筋也。色黃白,味甘辛,補肺脾胃,益氣血。與雞湯煮則補陽,與鴨湯煮則補陰,與肉湯煮則平補。常食令人強健。

魚肚 色黃白,味甘。以閩黃花魚肚為良。補肺脾,益精血,與烏骨老鴨煮食,能治虛勞內傷。凡陰虛人用半酥而不透心者,漂清火氣,煮老鴨湯常食,能長肌強健。

海參 即海螞蝗。能食人血者,毒物也。凡醃海參,必用一池,以石灰生礬等藥制其毒性,故必漂淨灰氣方可食,然仍發熱助陽。自明汪穎以其熬能成膠,謂可滋陰者誤也,按《傳薪集》食物類云:海參有毒,但治女人乳汁不通,與豬腳熬食能通乳汁,餘外惟利口耳。一切舊病,吐衄諸症,食之能發。

鱉 在水者小,俗名團魚,又名黃沙鱉;在山者大,俗名山睡,形似龜,無耳,以目為聽,身有肉裙。純雌無雄,以蛇黿為匹,隔江噴卵,隨日影而生,陰中陽物。《嘗毒經》云有大毒,不用其肉,惟用其甲耳。漢唐後諸家本草謂其肉甘平無毒,可滋陰補益,有團魚丸之方。又因其味厚,人嗜食之。家訓云當以有大毒為是。(此物之損人,確有明徵,戒之為妥。倘同莧菜食,肚脹痛,生血鱉;與雞子食、胸滿氣急。皆以白馬尿治之。孫思邈云:同豬兔鴨三樣肉齊食,損人無治;同芥子食,生惡瘡;妊婦食,令子頸短。戴原禮云:久食生髮背。《名醫錄》云:薄荷煮鱉,損人無治。又云:食其肉能發癥瘕,水腫勞瘵,積年吐血舊疾。藏器云,《禮記》食鱉去醜,謂頸下有軟骨如龜形者,食之令人患水腫。凡鱉之三足者,赤足者,獨目者,頭足不縮者,其目四陷者,腹下有王字、卜字文者,有蛇文者,是蛇化也。在山者名旱鱉,並有毒殺人,不可食。)

鱔 《嘗毒經》云:鱔一胎四條者補血,一胎五條者必有一條見火頭豎起數寸,頸似有毛者,食之令人到水即化骨。家訓不食此物,白鱔味甘無毒,可食。

鹿肉 甘溫,入脾溫血,虛寒人食則宜,實熱人食則無益。

蟹 鹹寒,散血消食利口。熱人食則宜,寒人食則無益。秋冬季者食無毒,春夏季者多有毒。凡獨螯、獨目、兩眼相向、六足、四足、腹下有毛、腹中有骨頭、背有星點,足斑目赤者,皆有毒。中其毒者必腹痛,以東瓜、紫蘇、蒜子、豆豉煮湯飲之可以解。忌柿子、荊芥,同食則作霍亂,木香煎水能解。

海燕 與燕同名而物異也。生海水中,背青黑,腹白,口在腹下,長約五寸。陰雨則能飛丈餘,東海人嗜食之,味甘肉脆,補氣壯陽。寒人食則宜,熱人食則無益,忌黑豆。

淡菜 浙人呼為殼菜。神農未嘗此味,宋時入食物,味甘溫。藏器云主治虛勞傷憊,精血衰少,吐血久痢等症。家訓云此物本溫,吐血人食之往往加重,虛勞尤甚,急以寒涼藥解則效。前人之解,未知果是此物否?《日華》謂能補五臟,益陽事。此解於此溫物似相符合。寒人食則宜,熱人食則無益。

蝦 味甘溫燥火,淡水者味尤甘,海蝦味甘平,無病食則壯陽,有病食動風燥火發疥。誤食鱉發瘕,輕者多食蝦亦能制。寒人食宜,熱人食不宜。

鮑魚《嘗毒經》云即肉魚也。無鱗、無介、無骨,鹹淡水均有,淡水者良。味甘平無毒,補脾陰。按《綱目》所引薧魚、蕭折魚、乾魚各名色,均與今之鮑魚似不相符。家訓云當以古經為是。忌鱔魚。

鰍魚 銳首,肉身無鱗,鹹淡水均有,以淡水者良。味甘溫,益氣溫中燥陽,寒人食則宜,熱人食無益。忌犬肉、鶴肉。

魚品類甚多,味甘平甘溫不等,多食之動風燥火,有病食則發病。惟有鯮魚,俗名崇魚,名蓮魚,巨口細鱗,頭大額扁,長喙,腹白,背微黃色,甘平無毒。補氣血,益臟腑,壯筋骨,多食宜人,亦不發病。又石首魚,嶺南名石頭魚,《浙志》名江魚,《臨海志》名黃花魚。乾者名白鯗石頭魚,出水能鳴,夜視有光,頭中有二石棋子,即野鴨頭中有石者所化也。形如白魚,扁身、弱骨、細鱗、色黃,閩廣最多。味甘平無毒,開胃益氣,常食令人強健。生於均宜,亦不發病。頭中二石研末,治膈食石淋諸症。

蠔豉 即干蠔肉也。出廣東香山,淡水者良。甘平無毒,滋陰補血,益臟腑,常食令人長肌肉,亦不發病。

西瓜 甘寒,濕滯勞力者可食(食後勿坐臥),內無伏暑者可食,若有伏暑者忌食。緣臟腑中暑,初未甚知覺,多食西瓜冷濕之物,逼遏暑毒於內。又有甜性,傳入陰分,留而不散,驟發暴症(暴悶、暴吐、暴瀉、暴暈、暴逆、暴脹、絞腸痧,汗出如雨,頃刻亡陽,撒屎氣絕之類),頃刻即亡,無可救藥,此名伏暑食瓜症。(南中夏秋間因此殞命甚多,肥人尤甚。)人但知暴疾而亡,究不知伏暑食瓜之害。(家訓云,此症與痢疾相似而實異,瀉清水,或紅黃水百十次不等。全舌青黃、深黃,或焦黑透尖,澀指如銼,或有黃青綠各色膠漲,口乾渴,或兼喉痛各狀,全見便屬不治。未見齊者,先用苦參治痢湯,繼用芩連治痢湯,參用三黃白虎湯、大承氣湯,循環急服,十中或救一二,逡巡則不救。或疑西瓜解暑,有天生白虎之號,何以伏暑不宜食,況發病則兼投白虎湯之苦寒,非自相矛盾耶?答曰:元以前書無言西瓜治病者,夫暑之潛伏,毒中於脾,脾受濕困,發則交腸暴瀉,未發則謂之伏暑。瓜性寒凝,再助脾濕,脾困極而敗,伏暑乘機發泄,其初本暑濕,其後郁久變熱。脾胃既熱傷,治之下當,用生石膏救胃,大黃救脾,三黃及諸痢藥和中以救陰乎。有歌曰:西瓜甜如蜜,利口不利腹,伏暑在胸中,服之如服毒。

龍眼 即桂圓。甘溫凝滯。鮮者味淡而苦,熟後即甜。多食則悶。曬乾入藥補血益智。乾者尤宜少食,得濕氣而驟胖,令人脹死。(小孩干食至四兩,大人食至五六兩便脹死。三四歲小兒最喜食此,有將其核梗住咽喉而死者,茲幼者宜慎之。

凡實熱人,及體瘦火旺者,平時宜力戒發熱之物,如羊肉、魚、蝦、鱔、薰魚、雞、雞蛋、麻雀、海參(行水石間甚健,故壯陽。捕時以石灰醃尤燥)、燕窩(多假物,燥肺)、人參(雖吉林亦絕少真品,種時用硫磺入糞最傷人)、麗參、元參、沙參、洋參(凡甜物皆補、皆升提,凡參非清火)、荔枝、棗子(送行客勿用棗,溫補太甚,途中易閉塞風火)、桂圓(小孩易脹,產婦不宜多食)、桃、杏、楊梅、蒲桃、辣茄、薑、椒、芥、蒜、酒、醋、菸葉(水旱菸皆無益,罌粟尤升提促年壽)、炒米湯、油、灼燴烙餅、各種糖物(炒米湯可抵補中益氣湯,人有忽然翻病,因食炒米湯所致者,自己不知不信,宜慎之),皆當切忌。若宜食者,則有香谷稀飯(宜為厚粥,勿作清湯)、茶葉(古時老耆始食肉,後世人人食肉,必以茶滌垢消之,即所以補之也)、蔬菜、豆腐、萊菔、筍、藕、梨、枇杷、荸薺、苦瓜、海帶菜、螃蟹、螺螄、海蟄皮、魷魚、鰻魚、火腿、老鴨湯(去舌及尾,用文火熬一夜,須清淡)。春日宜飲蘆根、茅根湯,夏日服金銀花、夏枯草、霜桑葉代茶。

51.制方用藥的原則是什麼?

問:制方用藥精要若何?

凡用藥專經,謂之專師;用藥分經,謂之分師,用藥偏經,謂之偏師(偏師不走正經,用相搏之法由絡取勝也)。專師不用節,分師必用制,偏師不節制。不節者何?獨用一經之藥,則不用宜畏藥以節之也;必制者何?分用各經之藥,則必用宜畏藥以制之也;不節制者何?偏師以相搏藥取勝,若有節制,則相搏無力也。不用節,必用制,不節制,三者施之各當,則用藥歸經自無慮顧此失彼也。更有要者,節三制(一用三味藥為節,用一味藥可制也),升三降七(用降藥七,用升藥三,即使藥氣過而不留也),去九留(一重用去藥之九,輕用留藥之一,即使藥氣留而不害也)。譬如一經病重,三經病輕,必重用一經之藥為君,佐用三經之藥為臣。三經之藥,又必歸一經節制,然後呼應乃靈。或四經病均相等,則用四經之藥並行不悖,勿使受節制於一經,斯能奏功神效。余即此類推,庶乎不差。

52.怎樣進行方劑配伍?

問:制方之法。

治病之要,宜明制方。君、臣、佐、使配合得宜,則必效驗。看病在某經多者,即立某經藥為君;某經病次者,即用某經藥為臣,兼用各經之藥。以助君臣者謂之佐使,欲使藥力至某經,即以某經藥為佐使。凡佐使藥勿奪君臣之權,方能助君臣之力。一方中專藥者專經,別無二義。若配合各經並用者,必有升降去留之道,如古方地黃湯:熟地、淮山降也,留也;萸肉、丹皮升也;茯苓、澤瀉去也。四君子湯:人參升也,白朮留也,茯苓去也,甘草降也。附子理中湯:人參升也,白朮、乾薑留也,附子去也,甘草降也。白虎湯:石膏、甘草降也,留也;知母升也,去也;粳米去也。大承氣湯:大黃、芒硝降也,去也;枳實留也;厚朴升也。制方規矩由此類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53.用什麼態度對待古方?

問:古方可恃否?

醫者抄集古方,果能對症,用無不效。若不對症,必致誤人。欲歸咎於古方,而古方不任咎也。何也?古人本因病以制方,非先立一方以求病症之對方也。後人不理其理,第知古方為良,相沿抄用,昧於加減之義,雖有古方,不如其無。蓋古方猶古文耳,如病在一經,而亂用通行十二經之藥,是拈單句題,而抄襲全章題之,又連上犯下,害不勝言。

54.常用古方的組成和適應證是什麼?

問:古方甚繁,請約舉其概,以饜管窺。

古方者,規矩也;用方者,工師也。規矩只一器,工師執此以絜度之。高堂華屋,鉤心鬥角,無不悉中繩墨。良醫亦不能盡廢古方,摘錄數十條,舉治一二症,一隅三反,非謂一方專治一病。惟中病則用,不中病則隨時審經加減,不必泥古。今之自謂知醫者,莫不案存醫書數十卷,古方新方驗方不一其名,其莫名其妙。遇人求醫,不辨受病在何經,不求致病之何因,不審表裡寒熱虛實之別,不察風寒暑濕燥火之殊,竊取古方而醫之。偶效則居其功,致禍則歸諸命,終不虛心研求。一則為謀食之計,一則為塞責之圖,比比然也。某家詩禮仕宦二百餘年,施藥濟人,罔矜岐術,習醫原屬為己之學,兼存救人之心。制方治病,只求能療人之病。不求悉合於古,無所汁,亦無所圖也。略舉數方於下,知我者其諒之。

節錄古方:

香蘇散 治時邪感冒,頭痛、發熱等症。

蘇葉(一錢五分),陳皮、香附(各一錢二分),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各一錢),川芎(五分),甘草(七分)。此治寒邪,若熱邪則不宜。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脹、滿、嘔吐、霍亂等症。寒者宜之,熱者不宜。

藿香(一錢五分),厚朴(一錢五分),蒼朮(八分),陳皮(二錢)。

二陳湯 治肺胃寒痰。

製半夏、陳皮、茯苓(各一錢五分),炙草(八分),加生薑(一片),棗(二枚)。熱痰不宜。

手拈散 治血滯心腹作痛。

元胡索(醋炒),五靈脂(醋炒),草果、沒藥(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

滾痰丸 治老痰變生怪症。

大黃、炒黃芩(各四兩),青礞石、沉香(各三錢),辰砂(二錢)。以水為丸,辰砂為衣,每服一二錢,開水下。

越鞠丸 治郁膈痞滿。

香附、山楂、炒神麯、炒麥芽、川芎、蒼朮、炒梔子(各等分)。共研末,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開水下。

逍遙散 治肝經血虛木鬱。

柴胡、甘草、茯苓、白朮、當歸、白芍、丹皮、黑山梔(各一錢),薄荷(五分)。

神佑丸 治沉積變病,氣血壅滯,濕熱風痰鬱結。

黑醜(二兩),大黃(一兩),芫花,大戟、甘遂(各五錢),輕粉(一錢)。共為末,用皂角去子煎濃湯糊丸,每服必瀉,不可輕用。

葛根湯 治邪傳陽明,以此解肌。

葛根(二錢),升麻、秦艽、荊芥、赤芍(各一錢),蘇葉、白芷(各八分),甘草(五分),生薑(二片)。

搐鼻散 治一切悶症,不省人事,吹入鼻中得嚏者生。

細辛、皂角(各一兩),生半夏(五錢)。共為細末,入磁瓶勿泄氣。

牛黃丸 治中風、痰火閉結,或喘嗽痰壅,不省人事。

牛黃、麝香、龍腦(以上各六錢,另研),羚角、當歸、防風、黃芩、柴胡、白朮、麥冬、白芍(各七錢五分),桔梗、茯苓、杏仁、川芎、大豆黃卷、阿膠(各八錢五分),蒲黃、人參、神麯(各一兩二錢半),雄黃(另研四錢),甘草(二兩半),白蘞、肉桂(各三錢七分),乾薑(三錢七分),犀角(一兩),山藥(三兩五錢),大棗、金箔(一百五十片為衣)。共為細末,煉蜜同棗膏丸,每兩作十丸,金箔為衣。

三化湯 治中風入臟,熱極閉結。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一錢半)。水煎服。

五生飲 治寒風中臟,六脈沉細。

生南星、生烏藥、生附子(各一錢五分),生薑(五片),生木香(五分)。此方用人參兩許,同投更有益。

益元散 利竅清暑。(童叟中暑不省人事,服之令小便通即愈。)

甘草(一兩),滑石(六兩)。

消暑丸 治中暑昏悶。

製半夏(四兩),茯苓、甘草(各二兩)。共為末,生薑汁湖丸。

五苓散 治小便不通。

茯苓(三錢),豬苓、澤瀉(各八分),白朮(一錢半),桂枝(一錢)。

四苓散 治伏暑小便不通。即五苓散去桂枝。

五皮飲 治胃經蓄水發為水腫。

大腹皮、茯苓皮、陳皮、桑白皮(各一錢五分),生薑皮(八分)。

蠲痹湯 治風寒濕三氣成痹。

羌活、獨活(各一錢),桂心(五分),秦艽(一錢),當歸、桑枝(各三錢),川芎(七分),海風藤(二錢),炙甘草(五分),乳香、木香(各八分)。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寒。

桂枝、芍藥、生薑(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大棗(四枚)。

麻黃湯 治太陽傷寒無汗。

麻黃(四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一錢),杏仁(十二枚)。

白虎湯 治陽明胃腑大熱及誤服溫補藥熱傷者。

生石膏(五錢),知母(三錢),甘草(一錢),粳米(一撮)。熱甚者加倍用,尤甚者重加石膏治之。

四逆湯 治少陰中寒,肢冷厥逆。

附子(五錢),乾薑(五錢),炙甘草(二錢)。

止嗽散 治一切風寒咳嗽。(若實熱咳嗽不可久用,誤服此易致吐血,宜用三黃白虎加減。)

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炒十二兩),陳皮(一斤)。共為末,每服三錢,初感風寒生薑湯下。

月華丸 滋陰保肺,平肝,為治勞之聖藥。(陽火瘦人忌用。)

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山藥、百部、沙參、川貝、真阿膠(各一兩),茯苓、獺肝、廣三七(各五錢),白菊花(二兩),桑葉(二兩)。熬膏將阿膠化入,和藥煉蜜為丸,日三服,每服一丸。

四物湯 治血虛肝腎不足。

熟地(四錢),歸身、白芍(各二錢),川芎(一錢)。

八珍湯 即四君子四物相併,治氣血並虛。

熟地(四錢),黨參(二錢),白朮、當歸(各二錢),茯苓(二錢),白芍(一錢五分),川芎(一錢),炙甘草(五分),加大棗(二枚)。

通音煎 治音啞。

白蜜(一斤),川貝(二兩),款冬花(二兩),胡桃肉(十二兩去皮研爛)。將川貝、款冬為末,四味和勻,飯上蒸熟,開水服。

又方 荷葉燒灰和開水,面東服。

澤蘭湯 治經閉,調血脈。

澤蘭(二錢),柏子仁、當歸、白芍、熟地、牛膝、茺蔚子(各一錢五分)

秘精丸 理脾導濕,治濁固精。

白朮、山藥、茯苓、茯神、蓮子(各二兩),芡實(四兩),蓮花須、牡蠣(各一兩五錢),黃柏(五錢),車前子(三兩)。共為末,金櫻膏為丸。

樸黃丸 治堅積作痢,腹痛拒按。

陳皮、厚朴(各十二兩),大黃(一斤四兩),廣木香(四兩),荷葉。水為丸。

和中丸 治寒腹脹食積;

土炒白朮(四兩),炒扁豆(三兩),茯苓、砂仁(各一兩半),半夏(薑汁炒一兩),枳實(麵炒),神麯(炒),麥芽(炒),山楂(炒),香附(薑汁炒,各二兩),陳皮、五穀蟲(炒焦黃色,各三兩)。共為末,荷葉一張,煎水為丸。

白朮丸 治氣虛中滿。

白朮、茯苓、陳皮(各二兩),砂仁、神麯(各一兩五錢),五穀蟲(四兩)。以荷葉、老米煎水為丸。

七福飲 治心血虛而驚悸者。

人參、熟地(各三錢),當歸、棗仁(各二錢),白朮(炒一錢半),炙甘草(五分),遠志(五分)。

歸脾湯 養血安神。

人參、白朮、歸身、白芍、棗仁(各一錢五分),黃耆(一錢五分),遠志(七分),炙甘草(五分),元眼肉(五枚)。

十補丸 治氣血大虧。

黃耆、白朮、萸肉、杜仲、續斷、棗仁(各一兩),熟地(三兩),人參、歸身、白芍、遠志(各一兩),茯苓、山藥(各一兩五錢),北五味、龍骨、牡蠣(各七錢五分)。

清膈煎 治痰壅心膈。

制膽星(三錢),白芥子(二錢),海石(三錢),陳皮、木通、川貝(各一錢)。

化蟲丸 治蟲積心腹諸症。

蕪荑、白雷丸(各五錢),檳榔(二錢五分),雄黃(一錢五分),木香、白朮、陳皮(各三錢),神麯(四錢)。以百部二兩熬膏糊丸,每服一錢五分,米飲送下。

姜附湯 治寒厥心痛及真心痛,手足青至節者,宜用此方重劑飲之,或可救十中之一二。痛而喜按者加人參、乾薑、附子各(三錢),水煎服。(若實熱心痛不宜此方,當用黃連瀉心諸涼劑。)

導赤散 治熱閉小便不通。

生地、麥冬(各三錢),木通(一錢),甘草(四分),竹葉(十片),車前、赤茯苓(各一錢五分)。

瀉心丸 治心火。

川連(五錢),為末,燈草湯下。

阿膠散 治血虛熱及尿血。

阿膠(一錢),丹參、生地(各二錢),黑山梔、血餘、丹皮、麥冬、當歸(各八分)。

甘露飲 治陰虛胃血熱。(若實熱瘦人誤認陰虛者,服此有損無益,宜用白虎湯加芩柏。)

枇杷葉、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黃芩、石斛(各一錢),甘草(五分),枳殼(八分)。

瓜蔞散 治肝氣躁急而脅痛。

大瓜蔞(一枚,連皮搗),甘草(二錢),紅花(十錢)。水煎服。

清空膏 治肝經風熱夾寒為頭痛。

羌活、防風(各六分),柴胡(五分),黃芩(一錢二分),川芎(四分),甘草(一錢),薄荷(三分),酒炒黃連(六分)。

奔豚丸 治小腹氣結作痛。

川楝子(一兩),茯苓、橘核(各一兩五錢),肉桂(三錢),附子、吳茱萸(各五錢),荔枝核(八錢),小茴香、木香(各七錢)。

橘核丸 治七疝。

鹽酒炒橘核(二兩),小茴香、川楝子、桃仁、香附(醋炒),山楂(各一兩),木香、紅花(各五錢)。以神麯三兩打糊丸。

暖肝煎 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

當歸、枸杞(各三錢),茯苓、小茴香、烏藥(各二錢),桂肉、沉香(各一錢),加姜三片。

柴芩煎 治內火上衝或為痢瘧頭痛諸症。

柴胡(三錢),黃芩、梔子、澤瀉(各一錢五分),木通、枳殼(各一錢)。

五痿湯 治五臟受虛熱而痿。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炙甘草(四分),當歸(一錢五分),苡仁(三錢),麥冬(二錢),黃柏、知母(各五分)。

保和丸 治傷食。

麥芽、山楂、萊菔子、厚朴、香附(各一錢),炙甘草、連翹(各五分),陳皮(一錢五分)。亦可作煎服。

木香丸 治寒積腹痛拒按,名曰陰結。

木香、丁香各(一錢半),乾薑(三錢),麥芽炒(五錢),陳皮(三錢),巴豆(三十粒)。以神麯煮糊為丸,每服十丸。

紫菀散 潤肺止嗽並治肺痿。(陽火人忌用。)

人參(五分),紫菀、知母、川貝、桔梗、茯苓、阿膠(各一錢),五味子、炙甘草(各三分)。

推氣散 治右脅寒氣痛。(重讀寒字,若非寒氣者忌用。)

枳殼、鬱金(各一錢),桂心、炙草(各五分),桔梗、陳皮(各八分),生薑(二片),大棗(二枚)。

桔梗湯 治肺癰。

桔梗、白及(各一錢),橘紅、甜葶藶(炒,各八分),生甘草、貝母(各一錢五分),苡仁、金銀花(各七分)。

瀉白散 治肺熱。

蜜炙桑白皮(二錢),地骨皮(三錢)。

茜根湯 治衄血神煩。

茜根、黃芩、阿膠、側柏葉、生地(各二錢),甘草(一錢)。

左歸飲 壯水劑。

熟地(五錢),山藥、枸杞(各二錢),茯苓(一錢五分),山茱萸、炙甘草(各一錢)。

右歸飲 補命門真火不足。

熟地(五錢),山藥、枸杞、杜仲(各二錢),山茱萸、肉桂、製附子、炙甘草(各一錢)。

枳朮丸 除脹消食,虛寒者宜之。

炒枳實(一兩),炒白朮(二兩)。

和胃飲 治霍亂。寒者宜之,熱者不宜。

厚朴、陳皮(各二錢),乾薑(一錢),炙草(六分)。

二冬湯 治上消虛。寒者宜,實熱者不宜。

天冬(二錢),麥冬(三錢),天花粉、黃芩、知母(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

玉女煎 治陽明有餘,少陰不足。

熟地(四錢),石膏、麥冬(各三錢),知母、牛膝(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抽薪飲 治一切火盛。

黃芩、石斛、木通、梔子、黃柏(各二錢),枳殼、澤瀉(各一錢半),甘草(三分)。

安胃飲 治胃火呃逆。

石斛、麥芽(各三錢),黃芩、澤瀉、山楂(各二錢),陳皮、木通(各一錢)。

假蘇散 治氣淋。

荊芥、陳皮、香附、炒麥芽、瞿麥、木通、赤苓(各二錢)。

溫膽湯 治膽氣虛寒,夢遺滑精等症。

製半夏(一錢五分),枳實(八分),陳皮、茯苓(各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熟地、炒棗仁(各三錢),遠志(一錢),五味子(一錢),炙甘草(五分)。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

清魂散 治腸風下鮮血而腹不痛者。

炒荊芥(三錢),當歸(五分)。

舟車丸 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每日只可服數分或錢許。)

黑牽牛(四兩炒),大黃(二兩酒浸),甘遂(麵裹煨),大戟(麵裹煨),青皮(炒),芫花(醋炒),橘紅(各一兩),木香(五錢),輕粉(一錢)。水為丸。

四君子湯 治氣虛脾胃不足。

人參(三錢),土炒白朮(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五分),加生薑(二片),大棗(三枚)。如無力用人參即以西黨參代之。

六君子湯 治氣血挾瘀,即四君子湯加製半夏(一錢五分),陳皮(二錢)。

大承氣湯 治邪熱實熱閉結,或食積堅硬,或誤服溫補熱藥者均宜下之。

大黃(三錢),枳實(一錢五分),厚朴(一錢),芒硝(三錢)。

小承氣湯 治症稍緩,即大承氣湯去芒硝。

小柴胡湯 治寒熱往來,邪傳少陰,瘧疾、口苦、耳聾、胸滿、脅痛等症。

柴胡(二錢),黃芩、赤芍(各一錢五分),甘草、半夏(各一錢),人參(五分),生薑(二片),大棗(二枚)。

大秦艽湯 治風中經絡,口眼歪斜。

秦艽(一錢五分),炙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生地、熟地、茯苓、羌活、獨活、防風、白朮、白芷、黃芩(各一錢),石膏(三錢),細辛(二分)。

大柴胡湯 治傷寒邪入太陰。

柴胡(一錢五分),半夏(七分),黃芩、芍藥(各二錢),枳實(一錢),大黃(二錢)。

生地黃湯 治腎火爍金。

生地(三錢),牛膝、丹皮、黑山梔(各一錢),丹參、元參、麥冬、白芍(各一錢五分),鬱金、廣三七、荷葉(各七分),加陳墨汁、清童便(各半杯沖服)。

百藥煎散 治咽痛。

百藥煎(五錢),硼砂(一錢五分),甘草(二錢)。

生地黃煎 治陰火盜汗。

生地、當歸、黃耆(炙)、麻黃根、浮小麥、甘草(炙)、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水煎服。

治痢奇方 治暑痢。(舌有黃苔,唇焦口渴,脈洪數,腹痛後重,宜寒涼行氣。)

川連(六分),黃芩(酒洗),厚朴、歸身,白芍(各一錢五分),山楂(三錢),甘草(五分),桃仁、青皮、紅花(各八分),枳殼、地榆(各一錢),檳榔(一錢二分)。如白痢則加木香。

大和中飲 治食脹悶。

枳實(一錢),厚朴(一錢五分),麥芽、楂炭(各二錢),陳皮(二錢),砂仁(八分),澤瀉(一錢)。

小陷胸湯 治結胸小腹滿痛,手不可近。

半夏(二錢),黃連(一錢五分),瓜蔞實(大者一個)。

大陷胸湯 服小陷胸不效,以此治之。

大黃(六錢),芒硝(四錢),甘遂(二分五釐,研沖)。

鴉膽子方 治久痢寒積在腸。(若暑痢、熱痢、暴痢、疫痢,均不可用此方。)

鴉膽子一個,蒸透將米粉包作糰子蒸熟,以開水囫圇吞下,空心服。(鴉膽子即苦參子,似梧桐,蒼褐色,敲碎有仁數十粒,味苦,詳趙氏《本草拾遺》。)

五味異功散 治氣虛,即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

調胃承氣湯 治胃熱譫語,便秘繞臍硬痛。

大黃(三錢),芒硝(二錢),生甘草(五分)。

附子理中湯 治臟寒將脫之證,用以回陽。

人參、白朮(各二錢),附子、乾薑、炙甘草(各一錢)。

六味地黃湯 滋水制火,專治陰虛。(實熱人瘦人陽火旺者均忌用。)

大熟地(四錢),山萸肉、山藥(各二錢),丹皮、茯苓、澤瀉(各一錢五分)。

十全大補湯 治陰陽並虛而畏冷,即八珍湯加黃氏(二錢),肉桂(三分)。

四味香薷飲 治風寒閉暑。

香薷、扁豆、厚朴(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若兩足轉筋,加木瓜、茯苓。)

藿香正氣散 治腹痛嘔吐。

藿香、砂仁、厚朴、茯苓、紫蘇、陳皮(各一錢),白朮、製半夏、梗白芷(各七分),炙甘草(五分)。

茵陳大黃湯 治黃疸熱閉。

茵陳(三錢),梔子、大黃(各二錢)。

茵陳姜附湯 治陰黃小便自利。

茵陳(一錢),白朮(二錢),附子、乾薑(各五分),炙甘草(二錢),肉桂(三分)。

茵陳五苓散 治陰黃小便不利。

茵陳、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各七分),薄桂(五分)。

木通四苓散 治伏暑瀉泄。

白朮、豬苓、木通(各一錢),赤苓(三錢),車前、澤瀉(各二錢)。水煎,用益元散三錢沖服。

秦艽天麻湯 治寒濕入絡,肩背臂痛。

秦艽(一錢五分),天麻、羌活、陳皮、當歸、川芎(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桑枝(三錢),如挾寒加桂枝。

柴葛解肌湯 治溫熱症,發熱頭痛不惡寒,與傷寒異。

柴胡(一錢二分),葛根(一錢五分),赤芍、知母(各一錢),貝母(二錢),生地(二錢),黃芩、丹皮(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人參養榮湯 治氣虛榮衛不固。

白芍(二錢),人參、黃耆(蜜炙),當歸、白朮、熟地(各一錢五分),甘草(炙)、茯苓、遠志(各七分),北五味、桂心、陳皮(各四分),加姜(一片),棗(二枚)。

普濟消毒飲 治大頭疫症,喉風,發斑。

甘草、桔梗、黃芩、酒黃連(各一錢),馬勃、元參、橘紅、柴胡(各五分),薄荷(六分),升麻(二分),連翹、牛蒡子(各八分)。

治疫清涼散 治疫邪入里,脹悶譫狂。

秦艽、赤芍、知母、貝母、連翹(各一錢),人中黃(一錢),柴胡(一錢五分),荷葉(七分)。

葛根治痢散 治赤白痢,初起者皆效。

葛根(一錢五分),苦參(酒炒,八分),陳皮(一錢),赤芍、陳松蘿茶、炒麥芽、山楂(各一錢二分)。共為末煎服。有火者加黃連五分。

補中益氣湯 中氣下陷,以此升之。

黃耆(一錢五分),白朮(土炒),人參、當歸、炙甘草(各一錢),柴胡、升麻(各三分),陳皮(五分),加生薑(一片),大棗(二枚)。

金匱腎氣丸 治腎經聚水,即六味丸加附、桂、車前、牛膝。

熟地(八兩),山藥(四兩),山萸肉、丹皮、澤瀉、車前子、牛膝(各二兩),茯苓(六兩),肉桂、附子(各一兩)。如水腫者用五加皮八兩,煮水煉蜜為丸。

秘旨安神丸 治驚悸神魂失守。

人參、棗仁、茯神、製半夏(各二錢),當歸、炒白芍、橘紅(各一錢五分),五味子(十粒),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

安神定志丸 治心虛惕不臥。

茯苓、茯神、人參、遠志(各一兩),石菖蒲、龍齒(各五錢)。蜜為丸,以辰砂為衣,每服二錢。

洋參麥冬湯 治心經虛熱而痛者。

洋參、麥冬、當歸(各二錢),生地(三錢),白芍、丹參、釵石斛(各一錢五分),犀角、甘草(各五分)。

沉香降氣散 治氣滯心痛。

沉香(三錢),砂仁(七錢),炙甘草(五錢),香附(鹽水炒,五兩),元胡索(酒炒一兩),川楝子(煨淨一兩),共為末,每服二錢,淡薑湯下。

萆薢分清飲 治心移熱於膀胱而為赤濁者,並治諸淋。

川萆薢(二錢),炒黃柏、石菖蒲(各五分),茯苓、白朮(各一錢),蓮心(七分),丹參、車前子(各一錢五分)。

柴胡疏肝散 治肝氣左脅痛。

柴胡、陳皮(各一錢五分),川芎、赤芍、枳殼、醋炒香附(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芍藥甘草湯 治木侮土而腹痛。

酒炒白芍(三錢),炙甘草(一錢五分)。

太無神功散 治一切痞積。

地萹蓄 瞿麥穗、麥芽(各五錢),神麯(二錢五分),沉香、木香(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五錢),酒蒸大黃(二兩)。共為末,每服二三錢,燈心竹葉湯下。女人用紅花當歸湯。

香砂二陳湯 治脾滯腹痛。

木香(一錢),砂仁(一錢),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各一錢五分),加生薑(一片),大棗(二枚)。

蒼白二陳湯 治受濕身痛。即香砂二陳湯去木香、砂仁,加蒼朮、白朮(各一錢)。

香附理中湯 治脾寒腹痛。

木香(一錢),砂仁(一錢),人參、白朮(各二錢),乾薑、炙甘草(各一錢)。

黃芩芍藥湯 治脾熱流涎如蟹渤等症。

黃芩、白芍(各二錢),生甘草(一錢)。

加味枳朮湯 治酒疸濕熱發黃。

白朮(二錢),枳實、陳皮、麥芽、山楂、茯苓、神麯、連翹(各一錢),茵陳、荷葉(各一錢半),澤瀉(五分)。如傷酒者加葛根(一錢)。

葛花清脾湯 治酒濕生熱生痰,頭眩頭痛。

葛花(一錢),枳椇子(三錢),赤苓(三錢),澤瀉、茵陳、黃芩(各二錢),山梔、車前子(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橘紅、厚朴(各一錢)。

梔子柏皮湯 治鬱熱在裡而發黃疸,名曰陽黃。

梔子(三錢),黃柏(二錢),炙甘草(一錢)。

桔梗前胡湯 治肺氣閉塞悶咳。

桔梗(一錢),前胡、蘇子、赤芍、桑白皮(炙)、陳皮(各一錢五分),杏仁(三錢),竹茹(薑汁炒一錢),生甘草(五分)。

加味甘桔湯 治肺郁哮喘。

甘草(五分),桔梗、川貝、百部、白前、橘紅、旋覆花、茯苓(各一錢五分)。

貝母瓜蔞散 治肺熱液干。

貝母(二錢),瓜蔞仁(一錢五分),膽星、黑山梔(各五分),黃芩、橘紅、炒黃連(各一錢),甘草(五分)。

知柏八味丸 滋水降火。

知母、黃柏(各一錢五分),大熟地(四錢),萸肉、山藥、茯苓(各一錢五分),丹皮、澤瀉(各一錢)。

八味地黃丸 治命門火衰。

製附子、肉桂(各一錢),熟地(四錢),山藥、萸肉、茯苓(各一錢五分),丹皮、澤瀉(各一錢)。

生地八物湯 治中消。(陰虛者宜之,實熱者不宜用地冬山藥。)

生地、麥冬(各三錢),山藥、知母、丹皮(各一錢五分),黃芩、黃連、黃柏(各一錢),荷葉(二錢)。水煎服。

生地四物湯 治血淋。

生地(三錢),歸身、赤芍(各一錢五分),川芎(一錢)。

犀角地黃湯 治血熱妄行及斑疹。

犀角尖(先煎)、丹皮、麥冬、白芍(各一錢五分),生地(四錢)。

黃芩知母湯 治火嗽煩熱。

桔梗、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天花粉、山梔、川貝母、生甘草(各一錢)。

黃芩清肺湯 治肺熱小便不利。

梔子(二錢),黃芩(一錢)。

加味七神丸 治腎虛雞鳴泄瀉。

肉豆蔻、吳茱萸、廣木香(各一兩),蒸茯苓、補骨脂(鹽酒炒),蒸車前子(各二兩),土炒白朮(四兩)。以大棗煎湯為丸,每服三錢。

犀角大青湯 治胃火發斑,大渴大熱,咽痛不利。

犀角尖、大青、元參、甘草、升麻、黃芩、黃連、黃柏、人中黃、黑山梔(各一錢五分),或加石膏(一兩),同煎。

三黃解毒湯 治火毒內盛。

黃連(二錢),黃芩、黃柏、黑山梔(各二錢五分)。

加味升麻湯 治胃火上衝,頭痛甚熾。

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各一錢),石膏(三錢),薄荷(五分),加燈心(二十節)。

香砂六君子湯 治胃寒吐瀉。即六君子加藿香(一錢),砂仁(二粒)。

歸芍六君子湯 治脾陰虛弱下血。

歸身、白芍(各二錢),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陳皮、半夏(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千金牡丹皮散 治腸癰。

丹皮、苡仁(各五錢)、瓜蔞仁(一錢五分),桃仁(十二粒研)。水煎服。如大便閉,加大黃(一錢半),當歸(三錢)。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飲停膈間,加蒼朮、木通更效。

半夏(姜炒),白茯苓(各三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片)。

人參燕窩百合湯 潤肺清金。(實熱人忌用。)

人參(一錢,如無力者以洋參沙參二三錢代之),燕窩(三錢),百合(五錢)。

55.《傳薪集》中載有哪些良方?

問:《傳薪集》無從訪購,所載良方若干,請約言之。

《傳薪集》有簡便方,破格方,用之中病,無不神效,明於醫者可減加酌用,略舉如下。

簡便良方:

薄荷湯 涼散太陽熱邪。

薄荷(一錢五分),荊芥(一錢),竹葉(一錢),甘草(五分),紫蘇(八分)。

麻黃湯 溫散太陽寒邪。

麻黃(二錢),桂枝(一錢),杏仁(一錢),甘草(五分),陳皮(一錢)。

桂枝湯 溫散太陽寒邪,(風邪有寒有熱,若所中非寒邪則不可用此方。)

桂枝(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生薑(一錢),甘草(五分),半夏(一錢)。

羌防湯 搜發表里大風寒邪。

羌活、防風、荊芥、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秦艽、獨活(各一錢)。

柴葛湯 表散少陽熱邪。

柴胡(一錢二分),葛根(一錢五分),黃芩(二錢),赤芍、竹葉(各一錢),甘草(五分)。

柴半湯 表散少陽瘧疾。

柴胡(二錢),半夏、赤芍、厚朴(各一錢),黃芩(二錢),葛根(一錢五分),陳皮(七分),甘草(五分)。

芩葛湯 表散太陽少陽熱邪。

黃芩(二錢五分),葛根(二錢),秦艽、荊芥、薄荷(各一錢),蘇葉(八分),甘草(五分)。

姜防湯 溫散少陽陽明風寒邪。

生薑(一錢五分),防風、羌活、陳皮、半夏、白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

三仙丹 治脾火鬱滯。

黃芩(三錢),川樸、枳殼(各一錢)。

麥楂湯 治食滯肚痛。

麥芽(一錢五分),楂肉(二錢),舊厚朴、枳殼(各一錢)。

舊樸湯 治寒氣腹痛。

多年厚朴、生枳實、藿香(各一錢),春砂(二粒)。

止瀉湯 治瀉水無尿。

白茯苓(三錢),車前子(一錢五分,炒)。

竹葉石知湯 表散太陽少陽陽明熱邪,散表防里。

竹葉(一錢五分),生石膏(五錢),知母、黃芩(各二錢),葛根、薄荷(各一錢),甘草(五分)。

苦參治痢湯 治紅白痢。(活血則便膿自已,行氣則後重自除。舌黃者宜之。)

苦參(一錢五分),葛根(二錢),赤芍(一錢),楂肉(二錢),枳殼、厚朴(各一錢),黃芩(三錢)。如便膿多,加歸身(一錢);如裡急後重,則加大黃(二錢),檳榔(一錢五分)。

芩連治痢湯 治紅多白少痢。(舌黃者宜之。)

川連(二錢),黃芩(三錢),大黃(二錢五分),厚朴、枳殼(各一錢),楂肉、槐花(各二錢),地榆、苦參(各一錢),檳榔(一錢五分)。

木香治痢湯 治白痢。(舌白者宜之。)

木香(一錢),白芍、楂肉(各一錢半),歸身(二錢),陳皮(七分),麥芽、厚朴、陳茶、枳殼(各一錢)。

破格良方:

姜附湯 治臟腑寒極,氣血兩虛諸症。

乾薑(一兩),熟附子(六錢),土炒白朮(三錢),炙黨參(四錢),玉桂心(二錢),炙甘草(一錢),茯苓(二錢)。

參耆湯 治臟腑氣血虛虧已極。

人參(七錢),黃耆、熟地(各一兩),歸身(三錢),白芍(二錢),茯神(三錢),炙甘草(一錢),白朮(二錢)。

膏知湯 治肺胃熱極,或邪火入陰,燒陰單熱,口乾心躁。

雪白生石膏(一斤),知母(六錢),生甘草(一錢)。

硝黃湯 治鬱火熱結已極諸症。

芒硝(四錢),生大黃(六錢),生枳實(一錢五分),舊厚朴(一錢)。

平陽清裡湯 治實熱內傷未成症,五臟陽火偏盛諸證。

雪白生石膏(四兩),暹犀角尖(三錢),生知母(三錢去毛),黃芩(三錢),黃連(一錢五分),黃柏(二錢五分),羚羊角(二錢),生甘草(一錢)。

涼補肺胃湯 治陽火極盛,肺胃大熱。

生石膏(八兩),犀角尖(四錢),肥知母(四錢)生甘草(一錢),生竹茹、生桑白(各三錢)。

瀉里承氣湯 治陽火盛,大小便不利。

錦紋大黃(三錢五分),芒硝(三錢二分),舊厚朴(一錢一分),生枳實(一錢六分)。

將軍駐防湯 治脾熱下焦濕腫。

錦紋生大黃(三錢),漢黃防已(三錢),鮮黃柏(二錢五分),桑枝(三錢),枯黃芩(三錢),暹犀角(三錢),芒硝(三錢),木通(一錢)。

十全辛溫救補湯 治臟腑積寒已極,痰結甚深,及誤服苦寒,毒損臟腑諸症。

熟附子(一兩),乾薑(一兩),肉桂心(二錢),肉豆蔻(二錢),木香(一錢),陳皮(二錢),半夏(二錢),川椒、丁香(各一錢),藿香(一錢五分)。

十全甘溫救補湯 治臟腑氣血虛虧已極,及誤服甘苦寒攻瀉,毒損臟腑諸症。

炙黃耆(一兩五錢),人參(一兩米炒),白朮(六錢土炒),大熟地(一兩),川芎(二錢五分),歸身(八錢),鹿茸(三錢酒炒),白芍(四錢),茯神(四錢),甘草(一錢炙)。

十全苦寒救補湯 治臟腑陽火實熱,郁久內熱,邪火入陰,燒陰已極,及誤服甘辛溫,毒損臟腑諸症。

生石膏(八兩研粉),暹犀角尖(四錢),鮮黃柏(四錢),枯黃芩(六錢),川黃連(三錢),生知母(六錢),生錦紋大黃(三錢),芒硝(三錢),生舊厚朴(一錢),生枳實(一錢五分)。

十全甘寒救補湯 治臟腑陰虛血熱,陰火內傷已甚,及誤服甘溫,毒損臟腑諸症。

大生地(三兩),麥冬、天冬、萎蕤(各一兩),元參(八錢),沙參(四錢),淮山藥(八錢),丹皮、澤瀉、地骨皮(各三錢)。

以上四救補湯不可輕用,有病則病當之,憑舌脈辨症全對者全用。若看某經無病,即除某經之藥,非限定全方畢用。若病稍輕者減半用,再輕者遞減之。惟苦寒救補湯治邪火燒陰,及誤服溫補,毒損臟腑,危在旦夕者,則宜一二三四倍加重石膏,余不加。如大便不通,倍加大黃、芒硝,余不加。若傷寒傳經,欲以大黃下之者,則宜酒洗,余均用生藥。

附雜治方及跌打方:

雄青湯 治飛點蛇瘡。(小點熱痛,由少加多,飛延而生,如蛇纏繞,不拘定處。)

雄黃(一錢五分),青黛、黃連、黃芩、黃柏、生大黃(各二錢),生石膏(四錢),冰片(七分後入)。研末,開水調敷即效。

線蹄湯 治一切血熱吐血證。

生紅絲線草(數根),豬蹄(一隻)。同熬湯,連豬腳食之神效。(紅絲線,草名也,葉梗俱青嫩。與豬腳同煮,其湯成紫紅色。)

白芋湯 治濕疥癲。

白芋頭熬爛去滓,取湯洗患處,數次即愈。

雞鹼散 治手指生蛇頭,腫痛不可忍。(或初起有二眼如蛇睛形,或無眼者。)

用雞卵殼,內盛石鹼水一勺,浸患處,令出膠絲,其毒從膠絲帶出即愈。

二味瀉脾湯 治脾熱小便不利,四肢腎囊腫脹,氣喘急迫,夜不能眠諸證。

用三冬後老烏骨鴨一隻,去尾與老冬瓜(白粉色者)同熬,食七天,立效。(如無烏骨鴨則老白鴨亦可,惟功力稍減耳。)

陰陽生活湯 陰陽並補,益嗣延年。(難於生育者常食,三年必有孕。)

每年夏至、冬至、端陽日,宰瑞鴿一隻(詳食物損益篇引《嘗毒經》說),並其腎同熬湯至爛熟後,略用鹽調淡味,獨取其腎送湯一甌,面向東方食之,勿令人見,食畢伏乞叩齒三通。

瑞鴿救生湯 治血崩、氣脫、血脫,男女陰陽兩虛氣血虧損,形體瘦弱,一切虛脫急症。(或誤服生附子,麻痹不省人事者均宜,若邪熱實證不能用。)

三冬瑞鴿(一雙)。熬濃湯飲之(少用漂白鹽調淡味為度),食腎不食肉。

一味救陰保元湯 治陰虛虛勞第一方。

三年老白鴨(白絨頂,烏骨者),除去尾加清水七碗,先用武柴火燒滾,後用木炭文火緩熬至四碗水,候涼,掠去浮面油,以清湯暖飲,陰虛人常食延年。

七釐散 治跌打損傷筋骨,流血不止,及一切無名腫毒。外調不限數,內服以酒沖,限用七釐。

麝香、梅花冰片(各二分四釐),硃砂(二錢四分),乳香。沒藥(各三錢),血竭(二兩),兒茶(四錢八分)。共研細末,每服七釐,孕婦忌用。

歸尾湯 治一切跌撲傷,內有積血,大小便閉者。

歸尾(二錢),生地、川芎、桃仁、紅花、蘇木、生大黃(各一錢)。

全歸湯 治跌打損傷,未破口而內傷有淤痛者,服之可散淤活血,熬時以酒和水。

全當歸(五錢),川芎、紅花、丹皮、澤瀉(各三錢),蘇木(二錢五分)。

白糖湯 治跌打內傷,不省人事,能去淤血而安神魂,孕婦跌傷不能服他藥者,飲此湯即效。

白糖(三兩)。衝開水服,加酒少許。(無酒量者不用酒亦可,或急時以童便和白糖飲之。俗謂紅糖去傷者,非也,實不如白糖。)

桃花散 治一切跌打損傷流血。(以散末摻之,微按片刻,立能止血。且傷口不忌冷水涼風。)

陳石灰(四兩),生錦紋大黃(一兩)。各研極細末,同下銅鍋微火略炒,視其色如淡紅桃花色為度。(用舊牆上多年石灰皮研末炒。)

熊麝回牛丸 治一切跌打損傷。(無論見血不見血,皆可內服外塗,惟孕婦忌用。)

真人熊膽(五錢),真麝香(三錢),真田州老三七(螺紋黑色者,四兩),自然銅(三兩,燒紅,以醋淬制數次),乳香、沒藥、硃砂(各二兩),巴豆(二兩去油),活土鱉蟲(五兩,研末,瓦上焙乾),血竭(一兩,飛淨),生大黃(二兩),紅花(三錢),桃仁(四錢)。共研細末,蜂蜜為丸,如中指大。(外敷用酒抹塗,內服用酒調飲,或和白糖湯服。重傷者每服一二丸,輕傷則半丸一丸均效,沖童便尤佳。各藥必真地道方能神驗。入熊膽必苦,氣透掌,滴於磚地,闢塵尺余。以少許置水面,有血絲轉走不停者為真,如無真熊膽則此方功力較緩矣。又熊膽為治眼科神藥。)

生草藥再造丸 治一切跌打極重傷損,服之復甦。每草五斤,搗爛為丸,外塗內服。

紅毛還魂草、白毛還魂草、百折不回草(任折不斷,以石砍之則爛),一劍霜寒草(刀斬不入,用石擊之即成粉),起死回生草(一折即斷,接之便生),落地生根草(其葉落地隨地生根),接骨草、接筋草(雞鴨腳折斷,封之立接)。

竹林內活活雞仙丹一顆(此鳥似雞,鳴聲活活故名。春日育雛,人窺其母出巢,折雛之腳,其母即採取百藥蓋護雛身,逾日即瘥。人取此藥以治跌打損傷,名曰活子仙丹。)

56.梁氏家訓大略是什麼?

問:先生世業岐黃,必有家訓秘傳,願聞其略。

家六世福文芸公(諱康寧)壽逾期頤,於一百十三歲時,作訓以貽後人。其略曰:治病者治平也。人生本無病,偶有所偏則為病,治其病則補偏救弊也。失之寒,以溫藥補其偏;失之熱,以寒藥補其偏;失之虛,以補藥補其偏;失之實,以攻藥補其偏。救以為治,補以使平,補字勿呆讀,治平之道得矣。古聖垂訓後世,何以非治平之道哉?日嘗七十二毒,言判三千餘經,錯綜者三百二十條,畏忌者三百一十七,區經別絡,了了明言。吾家傳《嘗毒本經》一百卷,及仲景各書心法相傳,毫釐不差。凡我子孫有心救世者,讀聖賢書,行聖賢事,毋學殊途,毋存利心,毋矜奇術。不為良相,亦為良醫。近世醫家,或泥湯方而不明加減,治病不辨何經,昧藥性而但喜升提,言醫必先以補,習俗移人,牢不可破,各行其是,不必從流。夫藥本毒物,故神農辨百草謂之嘗毒。藥之治病,無非以毒攻毒,以毒解毒。草木無情,有益於此,未必無損於彼。《易》曰「勿藥有喜」,在占應不醫而病自痊。蓋藥能醫病,不能醫命,神聖神醫,無如命何!餘一介儒生,頗好藏書,於經史諸子詩文外,兼攻醫術。偶有疾病,自治幸痊,齒逾百歲,豈醫藥之力,亦死生有命耳!然人定則勝天,寡欲則延年,尤宜涵養太和,居易俟命。若六氣偶侵,用藥以補偏救弊,稍得治平,當以勿藥為良醫。陰陽往復,否極泰來,人身臟腑血氣,久之亦有變更。善衛生者,切勿以素寒、素熱、素虛、素實之私見存於胸中,宜就候脈辨舌驗症之時,所見寒熱虛實分別醫治,不必論其臟腑之素。餘一生臟腑之變,已經四次,此閱歷之境,學醫者毋執滯鮮通也。

57.養生防病有哪些要訣?

問:衛生有要言乎?

凡人守身,必先慎疾。春風有溫,夏炎有暑,秋露有濕,冬天有燥。風寒燥火暑濕,時時有之。起居必謹,毋干其暴。六氣無所犯,百草勿輕嘗。飲食莫過度(過飲傷血氣,過食滯中州),疏食勝膏粱(膏粱厚昧易生惡疾)。穿臍不洗浴(幼時脫臍太早,皮未生合,陽氣泄出,遂有穿臍之病。當其出水之時,以艾灰少許,冰片研末摻之,使臍孔常結膩,可無病患。若洗浴太多,必致臍常出水,則百病叢生,子嗣維艱),宴客不飛觴(適可而止),隙風須要避,酒後禁行房(易中陰風,最為危暴),耳目毋從欲,心思勿用傷(養性存心,延年益壽)。知醫能為己,藥性貴審詳。治方遵仲景,學古法岐黃。茹古無泥古,知方必制方。(讀《靈》、《素》,當知其發揮之妙。八面玲瓏,非死煞句下,如痰血休治,瀉子補母,無殞無殞,虛虛盛盛句,言在此,意在彼,當正本清源也。其譬喻之詞,如「紅如裹朱,白如鵝羽」句,非確有是色,可意會不可言傳。醫家均遵仲景,或效或否,蓋萬病之變化無窮,古方之治療未盡。設仲景處今,亦必因病立方,必不拘於舊說。《傷寒論》一書,乃因長沙時疫,醫者多誤,仲景制方皆對病能愈,因編此書記當時經驗諸方,並非預先立論也。後人不察,以為設方以待病,其知辨證者用之如神,其不知者執方誤人。余家訓治病必審證,古方若合則遵用之,若不合則仿製之,以能療病為良,不必泥古。)辨證參舌脈,真假判陰陽。重病舍脈治,憑舌較短長。(凡閉瀉痛及危病、假絕症,脈多怪代,散亂無憑。七絕怪脈,常常有之,醫書多雲不治,家訓遇此必舍脈憑舌,多有可治。)不為庸醫誤,自得永康強。(凡人能食能睡,二便通利,別無所苦,即是無病。切勿誤信庸醫,妄求補益,漸生他弊。凡藥能對病,服之必安,不對則否。惟大承氣湯有除暴安良之力,氣勢交攻,入腹後必發熱微擾,有片時難禁。藥未勝證則腹不痛,藥既勝證則腹必痛,瀉出之後,立即胸寬體爽,不可不知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