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不居集

下集卷之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風熱

經旨

經曰:虛風賊邪,陽先受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吳澄曰:天地之間,惟風無所不入。人受之者,輕則為感冒,重則為傷,直入則為中,挾寒則寒,挾熱則熱,兼暑則為暑風,兼濕則為風濕,兼時令之暖氣則為風熱。然必其人真氣先虛,營衛空疏,然後外邪乘虛而入。風能煽火,兼熱則令人津液頓消,肌肉暴脫,有似虛勞之症。

《風論》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按:風在皮膚之間,令人寒熱,衰飲食,肌肉消。若入於肺,則咳嗽失血,痰涎潮熱,有似虛勞之症矣。

脈法

左寸關脈浮弦有力者,傷風也。右寸關脈洪滑有力者,風熱也。右寸關脈濡弱無力者,兼虛也。浮數風熱。

按:浮脈主表,數則為熱,浮數相兼,則為風熱。

陽浮而陰弱,大概肺部見浮者多,以此為辨。

按:傷寒脈緊,傷風脈浮,兼熱必數。

《平人氣象論》曰:脈滑曰風。

總論

吳澄曰:風之傷人也,多在肩後頸根,大杼、風門、肺俞之穴,由茲達肺,最近最捷。初起必兼咳嗽清痰,舌無苔膜,鼻流清涕。若挾風熱,則咳嗽稠痰,舌有紅點,鼻流濁涕。故凡體薄氣弱,血氣虧虛,素有痰熱者,最易犯之。內外合邪,二火相煽,治之不得其法,則津液頓亡,肌肉銷鑠,痰嗽失血,有不成虛勞者乎?

風熱成虛損

凡受風熱必氣壅,則咳嗽而吐血者,皆風熱使之然也。當用清涼輕揚發散之劑,以治風熱。風熱清而咳嗽自止,何必印定咳血門中藥餌,做成虛損。

澄按:春溫風,夏熱風,秋涼風,冬寒風,此四時之風也。東邊來者其風溫,南方來者其風熱,西方來者其風涼,北方來者其風冷,此四方之風也。有風送熱來,熱從風至,開發腠理,竭人津液,涸人精血,使人咳嗽痰涎,音啞失紅,而成虛勞之症者,皆風熱誤治之所致也。

內外虛實

風熱論

羅太無曰:風、寒、熱,諸病之始也。人之臟腑,皆風之所起。火熱,陽之本也。曲直動搖,風之關也。眩暈嘔吐,風之甚也。夫風熱本於郁,風生於熱,以熱為本,而以風為標。此言風者,即風熱病也。謂火熱甚則制金,金衰則木旺,木旺則生風。或熱微風甚,則當治風;或風微熱甚,但治其熱,則風自消矣。河間本《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之旨,立防風通聖散,能治一切諸風,以其主消風解熱,散鬱閉,開結滯,而使氣血宣通,怫熱除而自愈矣。設使勢甚者,非調養緩劑可治。

又曰:河間以此方加天水對停,名雙解散。煎蔥須、薑、豉,普解風熱寒暑,飢飽勞逸,內外諸邪所傷,無問自汗無汗,汗後勞復,但覺不快,便可通解得愈。或婦人產後諸疾,小兒驚風、積熱、瘡疹諸症,不論日數遠近,但服之,周身血氣宣通,百病皆除。治瘧,則加柴胡、桂枝。凡人衰老,腎水不足,真陰虧損,風熱燥郁,積血涸竭,宜常用此藥扶補滋潤。惟產後月水過多,及泄瀉者不宜。如治雜病無不可。

澄按:風熱燥郁,以致真元虧損,若不以辛涼解散之劑,而惟以滋潤補陰是務,則風必入內,而躁益甚。雙解散,治風熱之聖藥也。但云老人腎水不足,婦人產後,並雜病無不可,此亦言之過也。方中大黃、芒硝、麻黃、石膏,若稟受素弱,無實症者,當斟酌加減用。

風熱似虛損

三四月間,天氣暴熱,或因飲食過酣,或遠行疾走,重衣厚被,脫著不常,以致冒風者,症多咽乾鼻塞,痰嗽氣阻,先宜清涼發散。倘不知而誤用寒涼之劑,則邪愈閉,肺竅阻塞,遂成音啞聲嘶,痰紅咳血之症。

澄按:人之氣與天地之氣相通,天時之氣熱,則吾身之氣亦熱矣。熱則宣通,毫毛不閉,膚腠齊開,最易感冒。素有痰火,易引外邪,內外交併,則音啞聲嘶,痰嗽失血。症似虛損,實由風邪外束,火鬱內炎。治用辛涼外發,甘苦內和,則風散而火熄。若以苦寒施之,恐邪正不得伸,而邪郁愈不解矣。

內邪招引

其人素有熱痰,壅遏於太陰、陽明之經,內有窠囊,則風邪易於外束,若為之招引者。然所謂風乘火勢,火借風盛,互相鼓煽也。治實之法,秋冬與之辛溫,春夏與之辛涼,解其肌表,從汗而散。治虛之法,固其衛氣,兼解其邪。若專與發散,或汗多亡陽,或屢痊屢發。若兼風熱,當以辛涼解表,甘苦除熱,不得誤用辛熱,過於苦寒也。

澄按:有天稟性熱,陰虛血少之人,貪酒好色,腎水不升,心火不降,外邪乘之,復壅虛熱。新邪引出舊邪,內火相併,外火熏鑠肺金,故見咳嗽,有似勞損。風能煽火,故見煩熱,有似陰虛。傷風畏風,有似陽微。熱逼血絡,有似內傷不足。嘔吐稠痰,有似腎虛水泛。雖極相類,而實則風熱使之然也。由其血分不足,元氣不充,則托送無力,邪不易解,必兼清補解托,乃見神功。

熱傷風

熱傷風之症,咳嗽、喉疼、面熱。此素有痰火,鬱熱在內,熱極生風。或為風寒所束,不得發越。此熱為本,寒為標,治宜清熱散寒。經曰:火鬱發之。又曰:風寒外束者可發。

澄按:傷風,小疾也。日久不治,則入於肺,必成咳嗽,壅滯經絡,發為蒸熱。裡氣不清,則吐稠痰,風鬱為熱,則動血絡,風熱內熾,消人肌肉,宛若虛損,即費調理矣。一云初起時忌服茯苓,以其味淡,善於滲泄,有表症服之,則引邪入於陰經也。如當用清、用補、用托,或消食,各隨其症而施之,但忌辛溫燥烈之劑。

餘論

吳澄曰:傷風,細小之疾,似乎無恙,而其中竟有成虛勞不治者,是豈一朝一夕之故哉?雖云治之不善而亦病者,有以自致之也。蓋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土必先漬也,而後水決之;木必先枯也,而後風摧之。夫物且然,而況於人乎?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傷風小疾,豈能成虛損?亦人之自有虛損,而借風熱以成之耳。使其真元充足,精神完固,營衛調和,膚腠縝密,雖有微邪,將安入乎?惟其不戒暴怒,不節房勞,飢不輒食,寒不輒衣,嗜酒而好色,勤勞而忘身,爭名奪利,罔惜性命,以致真元耗亡,氣血消盡,大經細絡,積虛已久。遇風則成風勞,遇寒則成寒勞,遇暑則成暑勞,遇濕則成濕勞,如此之類,難以枚舉。皆因外邪陷入,元氣不能托送,故成外損之症也。其有不被六淫所傷,而亦氣血漸弱,非遇他症暴亡,亦必漸至虛損耳。

風熱上壅與肺損皆令人嗽血

熱壅於肺能嗽血,久嗽肺損,亦能嗽血。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損於肺難治,漸以成勞也。熱嗽有血,宜金沸草散加阿膠一錢,痰甚加瓜蔞仁、貝母。勞嗽有血,宜補肺湯加阿膠、白及一錢。嗽血而氣急者,補肺湯加阿膠、杏仁、桑白皮各一錢,吞養正丹或三妙丹,間進百花膏,亦可用七傷散、大阿膠丸。

治案

生生子治侄女,腹高於胸,發熱面紅,咳嗽嘔吐,甚則連血噴出,右關脈滑大有力。此風熱羈絆於脾肺之間而然。以滑石三錢,枇杷葉一錢,麥芽、天麻、半夏曲各八分,枳實、枳殼、防風、青皮各五分,熱退嗽定血止。

予治休邑霞瀛朱文載兄,內為勞倦所傷,外為風熱所束,飲食減少,咳嗽吐痰,聲音不亮,下午潮熱,神色羸瘦。里醫以羌活大劑散之,又以虛症治之,病益甚。予至以清輕和解之劑,用自制風熱咳嗽之方治之,熱退嗽止。惟飲食短少,後進以百勞豬肚丸,而飲食加精神旺矣。

隆阜戴約文兄,風熱壅塞,鬱結不通,咳嗽吐痰,發熱面赤聲啞,昏不知人。諸醫有認為中風者、中痰者、中氣者,有認為時行者、癆瘵者,攻之補之,消之散之,病日轉增,諸云不治。後迎予治,診其脈浮之若無,重按搏指;察其症口燥舌焦,聲啞昏厥,壯熱不休,大便不行有七八日。余曰:此風熱鬱閉,壅塞三焦,津液凝聚為痰,氣道不通,殊是實症,非虛候也。有老醫黃松麓者曰:病已羸悴,至此補之不逮,何敢弄險?予曰:無傷也。脈實症實,看予治之。先以雙解散,一進熱退神清,大便解下結黑糞數枚,人事清,始能言。繼以連翹飲子,去大黃、芒硝,加麥冬、瓜蔞、貝母、生地,諸症悉解,後以調理之劑遂痊。

風熱例方

消風之劑

消風散 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鼻嚏聲重。

荊芥 陳皮(去白) 厚朴(薑汁炒) 甘草(五錢) 防風 藿香 殭蠶(洗) 蟬蛻 川芎 茯苓 人參(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茶湯下。

川芎茶調飲 治諸風上攻,升散風熱。

薄荷(八錢) 川芎 荊芥(四錢) 羌活 甘草(二錢) 白芷 防風 細辛(一錢五分)

每服三錢,食後茶調服。

輕揚徹表之劑

防風通聖散 治一切風熱,以其主消風退熱,散鬱閉,開結滯,使氣血宣通,怫熱除而諸病自愈矣。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薄荷 連翹(五錢) 黃芩 桔梗(一兩) 滑石(三兩) 甘草(二兩) 荊芥 白朮(一錢) 梔子(一錢) 麻黃(五錢) 石膏(一兩) 大黃(一錢) 芒硝(五錢)

按:此方疏風解熱,利水瀉火,扶脾燥濕,上下分消,表裡交治,而於散瀉之中,猶寓溫養之意。汗不傷表,下不傷里,最妙之方也。若症不甚實,則除後四味,隨其症而加減之,亦可統治百病。

雙解散除去大黃、芒硝,予欲再除麻黃、石膏,不失立方之意乎?但南方腠理虛弱,不任麻黃,另擬四味代之,此亦一隅之見耳。

麻黃(輕者蔥、蘇,重者羌活代之) 石膏(花粉代之) 大黃(生地黃。便結,瓜蔞仁代之) 芒硝(食鹽代之)

天水散 又名雙解散。普解風熱一切之症。即益元散對停防風通聖散。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辛涼解表之劑

連翹飲子 治一切風熱壅滯,變生諸症。

連翹 大黃 薄荷 黃芩 甘草(一兩五錢) 芒硝(二錢五分) 梔子(一兩五錢)

㕮咀,隨病加減。

防風羌活湯 太陽風熱上壅。

防風 羌活 秦艽 荊芥 薄荷 赤芍 連翹 梔子 滑石 甘草 玉竹

防風葛根湯 兼陽明風熱上壅。

防風 葛根 白芷 花粉 薄荷 貝母 玉竹 知母 甘草 石膏

防風柴胡湯 兼少陽風熱上壅。

柴胡 防風 玉竹 黃芩 梔子 薄荷 赤芍 連翹 荊芥 甘草 滑石

以上三方,自驗增入。

辛平解表之劑

荊防敗毒散 治風熱時行感冒。

人參 羌活 獨活 荊芥 防風 甘草 茯苓 枳殼 柴胡 前胡 川芎 薄荷

—加黃芩,一加連翹、銀花。

菊花茶調飲 治風熱上攻。

菊花(一錢) 殭蠶(三分)

加入川芎茶調飲合服。

辛平發散之劑,總以消風敗毒為主,再隨其症而清之涼之,或二方並用。

金沸草散 治風熱上壅痰嗽。

旋覆花 前胡 細辛 荊芥 半夏 甘草

薑、棗煎。一加柴胡、黃芩。

風熱咳嗽方 治風熱內郁,生痰咳嗽,吐血潮熱,有似虛損。

荊芥 防風 白前 百部 紫菀 橘紅 薄荷 桔梗 甘草

加陳茶、姜。

熱壅於肺,吐痰咳嗽,熱甚則又嗽血矣。不宜十分清散,故自制此方。

補中佐以解托

補中益氣湯 遵東垣法,加以和解之藥,托邪外出。

黃耆(一錢五分) 白朮(五分) 陳皮(五分) 當歸(五分) 甘草(一錢) 人參(一錢)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薑、棗煎。

芎歸湯 遵丹溪法,加以和解之藥,托邪外出。

川芎(一錢) 當歸(一錢)

加薑、棗。

逍遙散

柴胡 白芍 當歸 白朮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薄荷(少許)

薑、棗煎。

加味,丹皮、梔子。

以上三方,隨症加解散之藥,即為補托之法。如氣分用補中益氣,血分用芎歸湯,兼郁者用逍遙散。

樂令建中湯 治臟腑虛損,身體消瘦,自汗潮熱,將成癆瘵。此藥大能退虛熱,生氣血。

前胡 細辛 黃耆 人參 桂枝 陳皮 當歸 白芍 茯苓 麥冬 甘草 半夏

薑、棗煎。

大青龍湯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石膏 生薑 大棗

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煎。

柴陳煎 治傷風咳嗽,發熱痞滿多痰等症。

柴胡(二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五七片)

水一鍾半,煎七分服。

瀉白散 治肺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喘急。

桑白皮(一錢) 地骨皮(一錢) 甘草(五分) 粳米(百粒)

易老加黃連。

涼膈散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瘈瘲,胃熱發斑發狂,及小兒驚急,痘瘡黑陷。

連翹(四兩) 大黃(酒浸) 芒硝 甘草(二兩) 梔子 黃芩 薄荷(一兩)

每服三錢,加竹葉、生蜜煎。

小柴胡湯 治傷寒中風,少陽症,往來寒熱,嘔,口苦脅痛,耳聾,及春月時嗽。

柴胡(八兩) 半夏 人參 甘草 黃芩(三兩) 生薑 大棗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大便不利。

蘇子 半夏 前胡 厚朴 甘草 當歸 橘紅 肉桂

加薑、棗煎服。

芎蘇飲 治傷風咳嗽,吐痰氣壅。

紫蘇 葛根 半夏 茯苓 陳皮 甘草 枳殼 桔梗

—加杏仁、桑皮,治肺中有火。一加川芎、柴胡,治肺實有熱。一加人參、前胡、木香,治外感風寒,名為參蘇飲。

升麻湯

升麻(三錢) 茯神 人參 防風 羌活 犀角 羚羊角(各一錢) 官桂(三分)

柴胡飲子 解表裡陰陽交錯。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歸 白芍(各五錢)

用水煎,溫服。

方見各門

金水六君煎(見景岳治法。)

百勞丸(見風勞。)

益營內托散

補真內托散

清裡內托散(見師朗治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