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飲食不甘

經旨

《靈蘭秘典》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刺志論》曰: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本病論》曰:飲食勞倦則傷脾。

《玉版》篇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脈法

脾氣受傷,脈浮大而無力;胃氣受傷,脈沉弱而難尋,此皆不足之脈,易於尋按者。更有脈大飽悶,有似食滯,誤用克伐疏利,而鬱悶轉甚者。此乃脾虛而現假象,即洪大之脈,陰必傷;堅強之脈,胃必損也。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故無論浮、沉、遲、數,皆宜兼見緩滑,方是脈中之胃氣。若見但弦、但鉤、但毛、但石、但代,或強搏之極,而全無和氣,或微渺之極,而全無神氣,總云真臟脈見,無胃氣也。

脾胃虛實論

徐東皋曰:百凡治病,胃氣實者,攻之則疾去,而恆易愈;胃氣虛者,攻之不去。蓋以本虛攻之,則胃氣益弱,反不能行其藥力故也。若峻攻之,則元氣傷而病益甚。若不見機,攻盡元氣則死矣。如虛熱者,服寒涼之藥,而熱反甚,何也?經曰:服寒而反熱者,奈何?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若胃氣不虛,雖有病者,不攻自愈。故中醫用藥,亦常效焉。觀夫藜藿野人之病,嘗不藥自愈可知矣。故曰治病不察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大醫。

虛損以調理脾胃為主

人之一身,脾胃為主。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也。人惟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損傷脾胃。胃損則不能納,脾損則不能化,脾胃俱損,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而飽悶痞積,關格吐逆,腹痛瀉利等症作矣。故潔古制枳朮丸,東垣發《脾胃論》,使人知以調理脾胃為主。後人稱為醫中王道,厥有旨哉。

脾胃補瀉

脾附於胃之外,形如馬刀,聞聲則動,動則磨食,以健運為體,喜燥而惡濕。其味甘,其臭香,其色黃,其聲歌,其液涎。脾之合肉也。損於脾,則肌肉消瘦,飲食不甘,不能為肌膚。故宜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脾虛升陽

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奉者,脾胃和,穀氣升,行春夏之令,故人壽。降者,脾胃不和,穀氣下流,行秋冬之令,故人夭。升降之理,所關甚巨,所以脾虛久病宜升陽,扶胃藥中,每寓升發之品。

脾虛補腎

脾腎交通,則水穀自化。若房勞過度,下焦陽虛,不能上蒸脾土,熟腐水穀,故飲食少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或食而嘔吐,或食而不化,大便溏泄。用補脾不效者,當責之少火不足,以火能生土也,其症必兼腎泄、遺精。宜八味丸、四神丸治之。

胃虛補心

有前富後貧,身心悲苦,或銳志功名,或勞神會計,氣散血耗,皆令心主不足,無以生長胃氣。由是飲食減少,肌肉瘦削,宜補養心臟。蓋脾為己土,以坎中之水為母;胃為戊土,以離宮之火為母。所以補胃必先補心。甚則每多驚悸怔忡,健忘不寐。宜歸脾湯加益智仁。

胃氣為本

經曰:人以胃氣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真陽不足

房勞過度,真陽衰弱,不能上蒸脾土,中州不運,以致飲食不甘,或脹悶痞塞,或痛滯不消,須知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盛,上蒸脾土,土氣溫和,中焦自治,膈能食矣。

胃氣為行藥之主

凡治病,必先藉胃氣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胃氣虛者,攻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也,以胃虛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藥力不能行,必致元氣敗亡而已。

脾胃強弱

東垣云:脾胃之氣壯,則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若脾氣虛弱,不能腐化者,宜培補之。若脾胃虛寒者,宜溫養之。若命門火衰者,宜溫補之。大凡食積痞塊,證為有形。所謂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惟當養正,則積自除矣。雖云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若胃氣未虛,元氣尚實,乃可用也。或病久虛羸,或元氣素弱者,亦當固本為主,而佐以消導。不然,反致痞滿不食,而益其病矣。

食後反飽

人有能食難化,而食後反飽才是,乃脾氣虛弱,不能腐化水穀也。若服清胃、平胃等劑,或加熱渴嘔吐,或腹脹泄瀉等症者,乃是脾胃復傷,急用六君加白芍、木香、炮姜補之。亦有脾氣鬱結者,當解鬱健脾。若用清涼降火,以致中氣虛痞而不食,或食入而反出,又以為膈噎,用行氣化痰者,必不救也。

飲食不甘論

吳澄曰:脾胃為後天之根本,飲食為萬化之源頭。蓋人之所賴以生者,脾胃氣;虛損之賴以可治者,亦脾胃也。脾胃旺則飲食自甘,脾胃虧則飲食無味。故凡察病者,必先察脾胃強弱;治病者,必先顧脾胃勇怯。脾胃無損,諸可無慮。若見飲食不甘,此必脾胃漸敗,此將不食之機,豈但不甘而已哉。

吳又曰:飲食不甘,多因脾胃有虧,有藥誤傷,有生冷傷,有停滯傷,有惱怒傷,有火內格,有津液不足。藥誤傷者,脾胃喜溫而惡涼,喜燥而惡濕。虛損之人,陰虛多熱,喜服滋陰降火之劑,病未降而脾胃先受其傷也。生冷傷者,素稟陰虧,內多虛熱,喜食生冷瓜果,致傷胃氣,此虛損之通弊,人多不察也。有停滯傷者,虛損之人,脾陰不足,胃陽又虧,多食肥濃凝滯之物,以為補益,孰知停駐難消,飲食漸減,而傷食惡食也。有怒氣傷肝,木旺乘土,脾胃受傷,致飲食不甘,此因善怒所致。一中氣薄弱,腎水不足,虛火上泛,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為虛火。若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為無火也。一胃中元氣盛,津液足,則能食不傷,過時而不飢。無別故而飲食不甘者,乃胃弱津液少也。況今時之人,所願不遂,稟氣益薄,先天不足,日從事於勞役名利之場,甚至蹈水赴火,而不自知;耽於菸酒色欲之樂,甚至離魂喪魄,而不自惜,廢寢忘食,靡有虛日,遂致脾氣日傷,元氣日削,絕谷而斃,終莫之救,悲哉!

治案

薛立齋治一婦人,年逾二十,不進飲食者二年矣。日飲清茶果品之類,面部微黃浮腫,形體如常,仍能履步,但體倦怠,肝脾之脈弦浮,按之微而結滯。薛用六君子加木香、吳萸,下痰積甚多,飲食頓進,形體始瘦,臥床月餘,仍服六君之劑而安。

李士材治張七澤夫人,穀食不安,小便不禁。李曰:六脈沉遲,兩尺益甚,水泉不藏,轉輸違度,是衰火不生弱土也。投以理中湯,與八味丸互進,再劑而驗,十劑而瘥。

又治宋敬夫令愛,中氣素虛,食少神倦,忽然喘急厥逆,不知人事,咸為立斃矣。李曰:氣虛之極,土府違轉輸之職,金空失治節之權,非大溫大補,奚以拯其積虛?人參一兩,熟附子三錢,煎成加醇酒進之,一劑即蘇,十劑愈。

飲食不甘例方

資生丸 治婦人男子,調中養胃,飢能使飽,飽能使飢。

人參 白朮(各三兩) 茯苓 山藥 陳皮 麥芽 神麯 蓮肉(各二兩) 苡仁 芡實 扁豆 山楂(各一兩五錢) 甘草 桔梗 藿香(各一兩) 白豆蔻(八錢) 川連(四錢)

上十七味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二丸,米湯下。

羅東逸曰:是方以參、朮、苓、草、蓮、芡、山藥、扁豆、苡仁之甘平,以補脾元;陳皮、曲、麥、豆蔻、藿、桔之辛香,以調胃氣;其有濕熱,以黃連清之燥之。既無參苓白朮散之滯,又無香砂六君之燥,能補能運,臻於至和,名之資生,信不誣矣。

養胃進食丸 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面色萎黃,肌肉消瘦,怠惰嗜臥,或不思食。常服滋養脾胃,進飲食,消痰涎,闢風寒濕冷邪氣。

人參 茯苓 白朮 厚朴(姜炒,各二兩) 神麯(二兩五錢) 麥芽 橘紅(各五錢) 甘草(一兩,炒) 蒼朮(米泔水浸,去皮,五兩,炒)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大健脾丸 一名百穀丸。

人參 茯苓 陳皮(各二兩) 枳實 青皮 半夏曲 山楂 白朮(各三兩) 穀芽 白豆蔻(各五錢)

川黃連(一兩六錢,同吳萸五錢浸,炒) 木香(五錢)

上為末,用長流水煮荷葉老米粥,搗丸綠豆大,每服百丸。

徐東皋曰:此方健脾養胃,滋穀氣,除濕熱,寬胸膈,去痞滿,強中益氣,百病不生。

張景岳曰:此方雖佳,但脾多畏寒,若非有火,當去黃連,加炮姜二兩為妙。

和中丸 治久病厭厭不能食,而大便或閉或溏,此皆胃虛所致。常服之和中理氣,消痰積,去積滯,厚腸胃,進飲食。

白朮(二兩五錢) 厚朴(二兩) 陳皮(一兩六錢) 半夏(一兩) 檳榔 枳實(各五錢) 甘草(四錢) 木香(二錢)

用生薑自然汁為丸,每服三十丸。

東垣和中丸,用四君、乾薑、木瓜、陳皮。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嘔吐泄瀉,或久瀉,或大病後調助脾胃。

人參 山藥 扁豆(去皮,薑汁炒) 蓮肉(去心,各一斤半) 白朮(二斤,米泔浸,炒) 桔梗 砂仁 苡仁(炒) 茯苓(去皮) 甘草(各一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或加薑、棗,水煎服。

吳鶴皋曰: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於脾胃而後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故見羸弱矣。宜以脾胃為主,然脾胃喜甘而惡苦,喜香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朮、茯苓、山藥、蓮肉、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於地道矣。

方見各門

八味丸(見仲景治法。)

四神丸(見泄瀉。)

歸脾湯(見血。)

六君子湯(見痰。)

益黃散(見嘔吐。)

虛損禁忌

吳澄曰:虛損之人,有治而可愈者,有愈而且老且壽者,有纏綿數紀而終不可療者,有一病即治竟不愈者,何也?蓋人之既虛,如器物之損壞,它珍重愛惜,加意護持,乃能長久而不敝。若不愛惜而顛擊之,寧有不壞乎?所以虛損之症,能守戒忌,則功過藥之半矣。蓋祛邪去病,固藉藥餌之能,而燮理調元,又非禁忌不可,何也?夫所謂禁忌者,欲患虛損之人,形如朽木,心如死灰。凡酒色財氣,飲食起居,多言厚味,實病人生死關頭。遵之則不藥自愈,違之則終日服藥無益也,惟病者自裁耳。

學山曰: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動靜以敬,心火自定。寵辱不驚,肝木以寧。恬然無欲,腎水自足。

又曰:心牽於事,火動於中,有動於心,必採其精。心調則息自調,心靜久則息自定,息機以養心,死心以養氣,此調病之無上一乘也。

高子曰:人生孰不欲倚翠偎紅,沉酣曲糵,明眸皓齒,溺快衾裘。何知快樂之悅吾心,而禍害因之接踵矣。故莊生曰:人之大可畏者,衽席之間,不知戒者,過也。故養生之方,先節欲。欲且當節,況欲其欲而不知所以壯吾欲也,寧無損哉?夫腎為命門,為坎水,水熱火寒,則靈臺之焰,藉此以滅也。使水先枯竭,則木無以生,而肝病矣。木病則火無所制,而心困矣。火焰則土燥,而脾敗矣,脾敗則肺金無所資。五行受傷,而大本以去,欲求長生,其可得乎?嗟夫!元氣有限,人慾無窮,欲念一起,熾若炎火,人能於欲念初萌,即便咬釘嚼鐵,強制未然。思淫逸之所,虎豹之墟也,幽冥之徑也。身投爪牙,而形甘嚅齒,無雲智者勿為,雖愚者亦知畏懼。故人於欲起心熱之際,當思冰山在前,深淵將溺,即使他思他涉以遏其心,或行走治事以避其險,庶忍能戒心,則欲亦可免,此為達者言也。平居當熟究養生之理,守靜之方,秉慧劍截斷塵緣,舉法眼看破幻影,無為死可以奪吾生。清靜恬淡,悉屏俗好,無令生反速就其死,定性存誠,務歸正道。俾仙不誤我,而我不誤身,久往長年,不為妄誕。然余之論人,孰不曰嚼過飯也。余亦知為熟談,但人知為嚼過飯,而不知飯所當食,知此談為熟奈何?熟此談而不行,所以百日沉疴,經年枕蓆,芳華凋謝,早歲泉扄,皆由厭常談而希平地可仙,薄淺近而務談高遠,於爾身心果何益哉?採錄法言,覺彼色欲,死生關頭,惟人自受,病知警戒,反得延壽。

《仙經》曰:無搖爾神,無勞爾精,毋使爾思慮營營。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

人身元神,出入目中,五臟精華,上注於目.故機在目。經曰:不見可欲,而心不亂。是以內養之法,常要兩目垂簾,返觀內照,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氣相抱。故太玄養一曰:藏心於淵,美厥靈根。測曰:藏心於淵,神不外也。

上士異床,中士異被,服藥千朝,不如獨宿。

凡人慾念一起,熾若火炎,水火相剋,而水熱火寒,則靈臺之焰,藉此以滅矣。使水先枯竭,木則無養而肝病,火炎則土燥而脾敗,脾敗則肺金無資,而五行受傷,大本已去,欲求其生,豈可得乎?養生之家,首先節欲。嗟乎!元氣有限,情欲無窮。《內經》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此當戒也。然人之有欲,如樹之有蠹,蠹甚則木折,欲熾則身亡。《仙經》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寂靜,可以長生。識者鑑諸。

遠行疲乏之人,入房為五勞虛損。

忿怒中盡力房事,精虛氣怯,發為癰疽。

飽食過度,房室勞損。

恐懼中入房,陰陽偏虛發厥,自汗盜汗,積而成勞。

虛損戒忌

吳澄曰:近日虛損之症,百無一活,其故何也?蓋由色欲勞倦之傷,七情五味之過,遂致腎元失守,精血日虧,虛陽上泛。初起之時,飲食如常,肌肉未槁,無難調治,而病者每多諱疾忌醫,自謂無恙。及蔓延日久,真元耗散,氣血敗壞,呼天求救,不亦晚乎?此時必先救本培元,健脾養胃,緩緩投劑,或可少劑。而無如病者求治太急,取效太速,朝暮更醫,或遇庸賤之流,不顧人命,動用清火滋補之劑,暫舒目前之危,而罔識食少泄瀉之弊。細思此等症候,惟病人堅心惜命,肯遵禁戒,或可挽回。漫述六條,因歷治諸人,有遵禁忌而愈者,有不遵而致敗者,可為明鑑。

戒房室

房室之戒多矣,而惟虛損為尤甚。蓋腎水不足之人,相火易動,易犯房室,不必交接,或思想太過,或眼去眉來,亦能損人。縱朝夕服藥,百般調理,何益於事。凡無病之人,貪欲無厭,尚且精竭髓枯,氣匱力乏,而況於虛損之人乎?當此之時,宜保精以制火,益水以勝火,則服藥有益,而病亦易痊。若心神浮越,虛陽妄勸,自不能控制,復泄其精,只圖一時之快意,惟有待死而已,復何藥乎?曾見有失血者,自外路抬歸,病非不治,而調補無功,察其形情,知犯房事之戒。勸之淳淳,彼云知命,及其既敗,詎知抵家半月,房事十有八次,臨死遺腹生一女。如此等人,想亦不少。此欺人乎?自欺乎?可為虛損者戒之!

戒利慾

虛損之中,因財利損人者居多。蓋人非財則無以治其生,而際遇之苦,錢財之艱,豈能皆如所願也。諺云:財與命相連。即無病者,終日圖謀不休,亦能致病,而況有病乎?但以輕重較之,則財又輕於命也。何則人病既久,勢如累卵,善調則生,失調則死。必須清心寡慾,凝神定息,萬累盡蠲。況錢財自有分定,難以強求,豈可因病身閒,千思百想,計日食之艱,又添藥餌之費,輾轉於懷,孜孜汲汲,猶恐不及,而能當此病乎?此皆不知命者也。

戒惱怒

凡氣之中,惟怒為最,虛損之症,最易生嗔。況腎水一虧,肝火易熾,怫然見於其面,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蓋勞傷神志,心血虧乏,腎水枯竭,君火失令,相火司權,熏煉肺金,痰嗽失血,日甚一日。噫!一星之火,而能致燎原之禍。知命者,寧不自省乎?諸論詳鬱症中。

戒多言

氣鼓喉而為聲,情發心而為言。聲音肺之韻,言者心之聲。虛損之人,水虧火熾,肺易受傷,急宜省言語,寡思慮,戒應酬,凝神靜坐,養氣調息,則金旺水生,氣不耗散矣。曾有友人虛怯羸弱不堪,參、附服過數十斤,終無益處,後靜坐調息不語,如是三年,精神倍加,體氣健旺勝前。此寡言語之驗也。

戒肥濃

虛損之症,百脈空虛,非肥濃黏膩之物,不能填補。以多方設計,強食肥甘滋潤之品,借飲食之味,以補真陰。但脾元未損,能勝肥濃者,固自有益。若脾土有虧,一見肥濃,便發畏惡,其敢食之乎?有種將虧未虧之輩,貪其補益,強食肥濃,寧無傷乎?上必吐而下必瀉矣。蓋土弱金傷,咳嗽多痰,再以黏膩之物滯脾,則痰必增而嗽益甚,食必減而熱益加。惟甘淡爽脾之物,不妨脾土者,方合調理之法。曾治一友人虛損,咳嗽痰多,不食肥濃,甘於淡薄,惟淡食白豆腐一年而愈。

戒風寒

肺主皮毛,專司腠理。虛損之人,肺金易傷,治節失權,六淫易襲,輕則入於皮毛,噴嚏涕咳,重則散於經絡,傳變不測。虛勞之人,何能堪此?特立外損風勞各門,專為此種而設,惟願病者,起居當慎,勿犯風寒,自殞身命也。

以上六條,首須痛戒,然猶不能盡其詳。復採十六條,言近旨遠,有仙人點化之妙。病者當抄一紙,置之座右,心體力行,觸目警心,勝於僧道之流,誦經做佛事多多矣。

虛損調攝

吳澄曰:虛損一症,酷厲可畏。溯所自來,多因自致。不惜身命,奪精耗氣,不遵禁忌,死期將至。爰採數條,以醒當世。病者能之,不須刀圭,小心翼翼,重可轉輕。確守調攝,起死回生,危可立安,寒谷回春。勝於藥石,過於金針。勸彼病人,自惜自珍,置之座右,永保遐齡。

卻妄

彼妄想者,名為客塵。而我真神,原不妄行。倏忽入極,神飛杳冥。真元幾何,堪此淫騁?

遠色

脂干燈盡,汲頻水竭,物理固然,匪云妄說。皓齒娥眉,是吾勾牒,伐性斧斤,永宜簡節。

貴達

靜坐觀空,皆為幻景。死生大事,蝶夢泡影。達者視之,千古一瞬。何與天真,日用凜凜。

調息

身中坎離,即在土釜。不拘天邊,別尋子午。取彼鉛龍,益我汞虎。練氣歸神,還吾真府。

除煩

無明為障,莫大煩惱。種種多礙,自性明瞭。肝木上炎,如焚如燎。矧此沉疴,識之宜早。

節食

五經環列,土位中都。病從口入,昔有良謨。過飽脾怯,食多胃浮。不節則嗟,是則淮辜。

酌飲

曲臺糟丘,濫腸狂藥。無量不亂,至人斯樂。溺則精撓,湎則神索。知止弗殆,是在自酌。

慎勞

乾靜則專,坤靜故翕。人身二氣,惟休乃逸。如彼勞薪,燃之猶急。筋骨日瘁,安有餘息。

懲忿

怒氣屬肝,過並傷肺。衝冠裂眥,忽發難制。炎炎隆隆,肆口狂吠。克之弗力,胡以息氣。

守口

古人有訓,守口如瓶。匪第蓄德,亦以尊生。多言耗氣,漫語搖心。淵然靜默,抱寂凝真。

防感

邪氣乘虛,風寒襲逆,榮衛稍疏,感輒易入。譬猶勁敵,有間則變。慎之慎之,宜固吾鏑。

去疑

弓影非蛇,蕉夢豈鹿。境因疑生,致此成郁。忽二忽三,茫無定局。渙然冰消,乃慊幽獨。

破拘

神圓則融,脈膠則括。抱此沉憂,天機宜活。瀟然散步,灑然獨樂。解攣釋拘,生意灼灼。

寡交

伐木丁丁,友生是求。值此煩疴,艱厥應酬。靜處一室,可以優遊。何用往還,頻如馬牛。

自貴

吾性吾命,吾愛吾真。彼蒼畀我,肩荷匪輕。百爾調攝,衛生有經。藐然桎梏,胡不自尊?

能斷

我有慧劍,倚天耀雪。水可斷蛟,陸可剸革。況此情緣,何難斬絕。一揮立碎,乃為俊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