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喘急

經旨

《舉痛論》曰: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經脈》篇曰:肺手太陰也,是動則病肺脹,膨膨而喘咳。腎足少陰也,是動則病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

脈法

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脈宜浮遲,不宜急數。上氣脈數,身熱不得臥者,死;上氣面浮,脈浮大者,死。

喘症

肺主氣也,一呼一吸,上升下降,榮衛息數,往來流通,安有所謂喘?惟夫邪氣伏藏,痰涎浮湧,呼不得呼,吸不得吸,於是上氣促急,填塞肺脘,激亂爭鳴,如鼎之沸,而喘之形狀具矣。

虛損有陰虛,有陽虛。陽虛之症,雖類陰虛,而行動則氣喘,治宜參、耆之屬。陰虛或熱或嗽,或痰多,飲食漸減,或失紅,日漸羸瘦,而獨不氣喘。

氣虛喘者,呼吸急促,不能接續。陰虛喘者,氣從臍下直衝精道。

脾肺氣虛而喘者,不過在上中二焦,化源未虧,其病猶淺。若肝腎氣虛,則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則深。此當速救其根,以接助真氣,庶可回生。其有久病而加以喘者,或久服消痰散氣等劑,而反加喘者;或上為喘咳,而下為泄瀉者;或婦人產後,亡血過多,則榮氣暴絕,孤陽無依,而為喘者,此名孤陽絕陰,剝極之候,已為難治,更無蹈剝廬之戒也。

澄按:雜症之喘,有虛有實,而惟虛損之喘,則有虛無實也。若兼外邪,是為虛中挾實,亦不能作實症治。蓋其本臟氣虛,或陰虛火動,為孤陽飛越之狀。虛勞至此,亦危甚矣。若初起而元氣未虧,兼挾痰火者,猶可施治。若病久者,甚屬可憂。

脾肺氣虛,上焦微熱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脈散、保金湯。或但以氣虛而無熱者,惟獨參湯。若火鑠肺金,上焦熱甚,煩渴多汗,而作喘者,宜人參白虎湯主之。若火在陰分,宜玉女煎,然惟夏月有此症。若陰虛,自小腹火氣上衝而喘者,宜補陰降火,以六味地黃湯加黃柏、知母之類,或培土養陰湯。

治案

羅兼甫治一人,六旬余,素有喘症,或唾血痰,平居時則不喘,稍行動則喘促。急以黃柏、知母、滋腎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症減。此坎離丸能泄衝脈之火者,故如此效。

汪石山治一婦人,年五十餘,素有嗽病,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全似命絕之狀。令速用麥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後痰亦漸少。再於前方加瓜蔞實一錢五分,白朮、當歸、白芍、黃芩各一錢五分,服二十餘帖而安。此生脈散之功也。

生生子治一婦人,患喘嗽,夜分氣壅不能臥,本體素弱,脈右滑大,左細弱,每咳嗽必連連數十聲,痰不易出,甚至作吐。以東垣人參平肺散加減治之,四日而愈。人參、桑白皮、地骨皮、青皮、茯苓、五味子、知母、滑石、麥芽、天麻、粳米、甘草,水煎服。夜與白丸子。

口渴

虛損多渴。內熱陰虛,引水自救,非真渴也,宜六味地黃湯。

真水不足

水之本在腎,真水不渴,何渴之有?火炎上蒸,津液乾枯,而渴病生焉。治宜補腎水,濟身中津液,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漓。宜味補飲、六味地黃湯。

血渴

內傷勞役,精神耗散,胃氣不升,或血後亡津,名曰血渴。當與甘溫酸劑,以滋其陰,陰生渴止。宜理脾益榮湯、味補飲、當歸養血湯。

治法

初病宜養肺清心,久病宜滋腎養脾。蓋五臟津液,皆本乎腎,故腎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又五臟之精華,悉運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脾健則津液自化。宜麥冬飲子、地骨皮散、理脾益榮湯。

治案

薛立齋治一男子,遇勞役食少胸痞,發熱頭痛,吐痰作渴,脈浮大。薛曰:此脾胃血虛病也。脾為土,為至陰而生血,故曰陰虛。彼不信,服二陳、黃連、枳實、厚朴之類,諸症益甚。又服四物、黃柏、知母、麥冬,更腹痛作嘔,脈洪數而無倫次。薛曰:先用六君加炮姜,痛嘔漸愈,又用補中益氣乃痊。

又治廷平張海言,胸膈作痞,飲食難化,服枳朮丸,久而形體消瘦,發熱口乾,脈浮大而微。用補中益氣加生薑,諸症悉退。惟見脾胃虛寒,遂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一月而飲食進,三月而形充。此症若不用前丸,多變腹脹喘促,腿足浮腫,小便淋瀝等症,急用濟生加減腎氣丸,亦有得生者。

又治一男子,發熱煩渴,或時頭痛,服發散藥,反加喘急腹痛,其汗如水,晝夜譫語。此勞傷元氣,誤汗所致。其腹必喜手按,詢之果然。遂與十全大補加附子一錢,服之熟睡而不醒,舉家驚惶,及覺諸症悉退。屬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肚腹喜暖畏冷物。此乃形氣病氣俱不足,法當純補元氣為善。

煩躁

心中煩躁,津液不生,不思飲食,真陰不足也。

心腎不交

煩屬乎心,躁屬乎腎,心腎不交,則津液不生,而易於煩躁。宜培土養陰湯。

陰陽不和

虛損時多煩躁者,陽中無陰,柔不濟剛也,味補飲主之。

澄按:云騰則雨施,故欲天氣下降,必先地氣上升。若水中無氣,即坎中無陽,而云中之澤不騰,天地之氣不交矣。虛損者,陰虧也,人皆知之,而陰中之陽,人多不講。蓋陰中無陽,則為死陰,雖有肺金,而不能生水。有腎精而不能生五液,有血而不能生津,有水而不能生水。下無上達之陽氣,則絕竭生化之源源。因此痰多血少,蒸熱咳嗽,吐血,五臟枯涸,事無頭緒,鬱鬱不樂,自生煩躁,甚則動怒,有不知其然而然者。腎中陰虛,而陽不虛者,宜滋腎生津之法。腎中陰虛,而陽又虛者,徒然滋腎,則五液不生;徒然生津,則津液不至。宜補腎中之陽,則陽生而陰長矣,宜茯苓補心湯。

治案

薛立齋治高光祿,脾胃素弱,因飲食勞倦,腹痛胸痞,誤用大黃等藥下之,譫語煩躁,頭痛喘汗,吐瀉頻頻,時或昏憒,脈大無倫。用六君加炮姜,四劑而安。但倦怠少食,口乾發熱,六脈浮數,欲用泄火之藥。薛曰:不時發熱,是無火也;脈浮大,是血虛也;脈浮虛,是氣虛也。此因胃虛,五臟虧損,虛症發見。服補胃之劑,諸症悉退。

汪石山治一人,年五十,過勞倦怠,煩悶惡食不爽。汪診之,脈浮小濡緩。曰:此勞倦傷脾也,冬春宜仿補中益氣湯例,夏秋宜仿清暑益氣湯例。依法受方,服之良愈。

江篁南治一人,症患耳聾煩躁,身熱譫語。醫曰此傷寒少陽症也,服小柴胡不效。更醫投白虎湯,亦不減,又兼唇乾齒躁,舌乾倦甚,神思憒憒,且備後事矣。江曰:此內傷症也。以生脈散加陳皮、甘草,一服舌稍津潤,耳稍聞,神思略回。繼加白朮、柴胡等藥出入而愈。

兩頰赤

腎虛兩顴紅赤,或唇紅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仲景曰: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

真陰虧竭

腎者主骨,骨之所屬者,腎也。腎實則寒,腎虛則熱。凡骨蒸潮熱,最忌兩顴發赤。此乃龍火太旺,煎熬真陰,真陰虧竭,熱無所容,流入於骨,故成骨蒸。骨蒸既久,上蒸於顴,顴赤面熱,則不救矣。蓋顴者,骨之本也,骨本一枯,則腎已竭。

論部位

看病必須察色。如兩眉心,肺也。兩眼之中,為明堂,心也。明堂之下,在鼻之中,乃肝之位。肝之兩旁,膽也。鼻尖之上以候脾,鼻尖兩旁以候胃。兩顴之上以候腎,腎位之上以候大腸。鼻之兩旁以候小腸。肺位之上為額,以候咽喉。額之上,以候頭面。心位之旁,以候膻中。人中、承漿,以候膀胱。三焦無部位,上焦寄於肺,中焦寄於肝,下焦寄於腎、膀胱。其兩顴者,腎之部位也。兩顴紅赤,腎水虛而真陽上泛也。若右顴紅塊大如拇指者,不治。

治案

李士材治張飲光,發熱乾咳,呼吸喘促,始為蘇子降氣湯,繼投八味、理中,均無當也。後視其兩頰俱赤,六脈數而有力,金木兩家,蘊熱不得越也。用逍遙散,以秋石地黃丸濟以龜膠,歷歲不怠,乃克全功。

足膝冷

虛人膝以下冷者,命門衰絕,火不歸原也。

澄按:病人不能節欲,以至命門火衰,腎中陰盛,龍火無藏身之位,故遊於上而不歸,是以上焦煩熱咳嗽等症。善治者,以溫腎之藥,從其性而引之歸原,使行秋冬陽伏之令,而龍歸大海也。宜八味丸。

治案

—人年逾三十,神色清減,初以傷寒過汗,嗣後兩膝冷,身則惡寒,食則易飢,日見消瘦,頻頻夢遺,筋骨疼痛,久伏枕榻,醫用滋陰降火罔效。汪視左脈浮虛而緩,右則浮弦而緩,此陽虛耳。病者曰:易飢善食,夢遺,似屬陰虛,若作陽虛,而用參、耆,恐益余病。汪曰:古人謂脈數而無力者,陰虛也;脈緩而無力者,陽虛也。今脈虛浮弦緩,則為陽虛可知。以症論之,病屬陰虛,陰虛則熱發午後。午後屬陰,則午後當遍身發熱惡熱,揭胸露肘,蒸蒸熱悶煩躁矣。茲患是症俱無,何以認為陰虛?夫陽虛則惡寒惡風,雖天暖日和,猶畏出門庭。今患兩足膝冷,身多畏寒,皆陽虛之驗。又汗多亡陽,非陽虛而何?食則易飢者,非陰虛火動也。蓋脾胃以氣為主,氣屬陽,脾胃之陽已虛,又瀉以苦寒屬陰之藥,故陽愈虛,而內空竭,須假穀氣以扶助之,是以易飢而欲食,雖食亦不生肌肉也。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曰飲食不為肌膚,其此之謂歟?夢遺亦非特陰虛。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今陽既虛,則陽之精氣,不能養神。心以藏神,神失所養,則渾身筋骨因以疼痛。魂亦不藏,故夢寐不寧,安得而不遺乎?經曰:氣固精實。陽虛則不能固,而精門失守,此遺之所以頻而不禁也。經曰:腎者,胃之關也。今若助陽以使其固,養胃以守其關,何慮遺之不止。乃以參、耆各二錢,白朮一錢,甘草五分,枳實、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服半載,隨時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療理乃安。

—婦人年逾三十,形色脆白,久病虛弱。汪診治十餘年,不能盡去其疾。一日復診之,左則似有似無,右則浮濡無力。汪曰:疇昔左脈不若是,今倏反常,深為可慮。越三日診之,兩手脈皆浮濡,惟右則略近於快而已。乃知脈之昨今異狀者,由虛然也。近患頭眩目昏,四肢無力,兩膝冷弱,或時氣上衝胸,梗於喉中不得轉動,則昏憒口噤,不省人事,內熱口渴,鼻塞食減,經水漸少。汪用參三錢,歸身、白朮、麥冬各一錢,黃耆一錢五分,黃柏七分,枳實五分,甘草四分,煎服。若缺藥日久,則病復作,服之仍安。

喘急渴煩等症

吳澄曰: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主精,施而在下焦。真陰虧損,精不化氣,則上下不交,而為喘促。火炎上蒸而乾渴,津液不足而煩躁,逼陽於上而面赤,火不歸原而膝冷。此金水二臟俱傷,而上下皆受其病矣。豈同雜證中為痰為火,以有餘實證概治乎?

喘急例方

百合固金湯 治肺傷咽痛,喘咳痰血。

生地(二錢) 熟地(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白芍(炒) 當歸 貝母 甘草(各一錢) 元參(八分) 百合(一錢) 桔梗(八分)

人參胡桃湯 治喘急不得臥。

人參(一錢五分) 胡桃(五枚)

用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定喘湯 治諸喘久不愈。

白果(三七枚、去殼,研) 款冬花 桑白皮 麻黃 半夏(各三錢) 蘇子(二錢) 黃芩(炒) 杏仁(各一錢五分)

貞元飲 治氣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劇垂危者。常人但知其為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虧損肝腎,此子午不交,氣脫症也。凡診此症,脈必微細無神,若微而兼緊,尤為可畏。倘庸醫不知,妄云痰逆氣滯,用牛黃、蘇合,乃青皮、枳殼破氣等劑,則速其危矣。

熟地(七八錢或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三錢) 當歸(二三錢)

氣虛者加人參。肝腎陰虛,手足厥冷,加肉桂。

兩儀膏 治精氣大虧,百藥不應,或以克伐太過,耗損真陰。凡虛在陽分,而氣不化精者,宜參朮膏。若虛在陰分,而精不化者,莫妙於此。其未有至大病,而素覺陰虛者,用以調元,尤稱神奇。

人參(八兩或四兩) 大熟地(一斤)

上二味,用好甜水十五碗浸一宿,以桑柴文武火煎取濃汁。若味有未盡,再用水數碗,煎柤取汁,稍濃乃入磁罐,重湯熬成膏,入真白蜜四兩或半斤收之,每以白湯和服。

若勞損咳嗽多痰,加貝母四兩。

《局方》安腎丸 治腎經積冷,下元衰憊,目暗耳鳴,四肢無力,夜夢遺精,小便頻數,臍腹撮痛,食少體瘦,神困健忘。常服壯元陽,益腎水。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 川烏(焙,去皮臍,各一斤) 白朮 山藥 茯苓 肉蓯蓉(酒浸,炙) 巴戟(去心) 破故紙(炒) 萆薢 桃仁(麵炒) 石斛(炙) 白蒺藜(炒,去臍,各三斤)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疝氣,茴香湯下。《三因》安腎丸,無茯苓、肉桂二味。

方見各門

生脈散

人參白虎湯

玉女煎(以上見暑。)

六味地黃湯(見血。)

觀音應夢散

寧肺湯(以上見嗽。)

保金湯

味補飲(以上見師朗治法。)

石刻安腎丸(見膝冷。)

小安腎丸見齒衄。

口渴例方

麥冬飲子 生津止渴。

麥冬 黃耆(各一錢) 人參 當歸 生地(各五分) 五味子(十粒)

《拔萃》方,加紫菀、五味子。五味子湯無當歸、熟地,多甘草。

麥門冬飲子 治膈消,胸滿心煩,氣多血少,津液不足,為消渴。

麥冬 生地 人參 五味子 甘草 茯神 花粉 知母 葛根(等份) 竹葉(十四片)

地骨皮散

地骨皮 茯苓 甘草 柴胡 人參 知母 半夏

玉泉丸 治煩熱口渴。

人參 麥冬 黃耆 茯苓 烏梅肉 甘草 花粉 葛根

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湯嚼下。

方見各門

六味地黃湯

八味地黃湯(見血。)

當歸養血湯(見東垣治法。)

味補飲

培土養陰湯

理脾益榮湯(以上見師朗治法。)

煩躁方見各門

茯苓補心湯(見血。)

當歸補血湯(見東垣治法。)

培土養陰湯

味補飲(以上見師朗治法。)

足膝冷例方

石刻安腎丸 治腳膝軟弱,夜夢遺精,小便滑數。

附子 肉桂 川烏 川椒 菟絲子 巴戟 破故紙 遠志 茯神 茯苓 蒼朮 山萸 杜仲 赤石脂 石斛 柏子仁 韭子 小茴 川楝 鹿茸(各一兩) 肉蓯蓉 青鹽(各四錢) 山藥(四兩) 胡蘆巴(二兩)

酒煮山藥糊丸。

方見各門

八味丸(見仲景治法。)

大菟絲子丸(見汗)

《局方》安腎丸(見喘)

小安腎丸(見齒衄。)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