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怔忡驚悸健忘善怒善恐不眠

經旨

《陰陽應象大論》曰: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脈解》篇曰: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本神》篇曰: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五臟生成》篇曰:肝氣虛則熱,實則怒。

《調經論》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脈法

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驚者,其脈止而復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

怔忡驚悸等症

吳澄曰:心者,身之主,神之舍也。心血不足,多為痰火擾動,心神不寧,多有驚悸怔忡諸症。惟虛損之人,陰虧於下,元海無根,氣浮於上,撼振胸臆,是心不能下交於腎,腎不能上交於心,則築築心動,惕惕恐畏,為怔忡驚悸者有之;心為事擾,神動不安,精氣耗散,而不寐者有之;子午不交,神明濁亂,精氣伏而健忘者有之;心動神搖,志歉精卻,神無所依,善於驚恐者有之;木本水源,子病及母,水不養木,而善怒者有之。蓋神之不安其舍者,多由於心血之不足,而心血之不足,多由於腎之虛衰,不能上下交通,而成水火既濟也。

怔忡驚悸恐

心為一身之主,人身之血,生於心,藏於肝,統於脾,布於脾,而施化於腎者也。苟心血一虛,神氣耗散,則宅舍空虛,痰因以客之,此怔忡之所由作也。驚者,因有所觸,而畏怖不安也。悸者,心中惕惕然跳,築築然動,不能自安,如人捕獲之狀,本無所恐,而心自不寧也。驚則安其神,悸則定其志。心主神,腎主志,水火既濟,須在陰精上奉,則其神安;陽氣下藏,則其志定。但其中有氣虛、血虛、停飲之不同,須分治之。

虛損怔忡

怔忡之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此症惟陰虛勞損之症恆有之。蓋陰虛於下,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原,所以在上則浮撼於胸臆,在下則振動於臍旁。虛微者,動亦微;虛甚者,動亦甚。凡患此者,速宜節欲節勞,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養氣養精,滋培根本。若或誤認為痰火,而妄施清利,則速其危矣。

氣虛驚悸

陽氣內虛,心下空豁,狀若驚悸,右脈大而無力者是也。

血虛心悸

陰氣內虛,虛火妄動,體瘦心悸,五心煩熱,面赤唇燥,左脈微弱,或大而無力者是也。

肝膽心虛

或思怒傷肝,或因驚入膽,母令子虛,而心血為之不足;或富貴汲汲,貧賤慼慼,憂思過度,或遇事煩冗,則心君亦為之不寧,皆致驚悸怔忡之症,其脈弦者是也。

陰火怔忡

有陰火上衝,頭暈眼花,耳鳴齒落,或腹中作聲,怔忡。不宜滋陰抑火,及養心之劑。久服不愈,為無根失守之火,脈必空虛。

氣鬱怔忡

失意之人,懷抱抑鬱,氣生痰涎,涎與氣搏,心神不寧,脈必沉結,或弦者是也。

痰鬱心悸

或耳聞大聲,目見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心,大驚大恐,以致心為之忤,停積痰涎,使人有惕惕不寧之狀,甚則心跳欲厥,其脈滑大者是也。

怔忡治法

心脾血氣虛而怔忡,宜七福飲、大補元煎。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歸飲。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右歸飲。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怔忡,大營煎、理陰煎。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怔忡者,二陰煎、加減一陰煎。思郁過度,耗傷心血則怔忡者,逍遙飲、益營煎、暢郁湯。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保陰煎、薑朮湯、資成湯、平補鎮心丹、寧志丸。

驚悸治法

心虛血少,神志不寧而驚悸者,養心湯、寧志丸、十四友丸。因驚失志,而神不寧者,寧志膏、遠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熱多驚者,硃砂安神丸。心神虛怯,微兼痰火而驚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氣鬱滯,多痰而驚者,加味四七湯。痰迷心竅悸者,溫膽湯、茯苓飲子、硃砂消痰飲。風熱生痰,上乘心膈而驚悸者,簡要濟眾方。若大恐大懼,以致損傷心脾腎氣,而神消精卻,飲食日減者,必用七福飲、理陰煎、大營煎、大補元煎之類,酌宜治之。然必洗心滌慮,盡釋病根,庶可保全。

若勞心過度,兼有外邪者,宜寧神內托散。心脾兩虛而驚悸者,宜資成湯。

健忘

《靈樞經》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榮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精神短少,神氣不交,為事而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心不下交於腎,濁火亂其神明;腎不上交於心,精氣伏而不用。火居上則搏而為痰,水居下則,因而生躁,故補腎而使之時上,養心而使之時下。治之之法,當養心血,調脾土,佐以寧神定志。如思慮過度,病在心脾者,歸脾湯。精神短少者,人參養榮湯。痰迷心竅者,導痰湯送壽星丸。心神不交,神志不寧者,朱雀丸。稟賦不足,神志虛擾者,孔聖枕中丹。

虛勞𢛞惵

胸中痞塞,不欲飲食,心中常有所慊,愛居暗室,或倚門見人即驚避無地,似失志狀,此為𢛞惵之病。由心血不足者,人參養榮湯。脾胃不和者,六君子湯加益智仁、遠志肉。

失志

有所求不遂,或過縱自悔,噓嗟夜語,若有所失,宜溫膽湯加人參、柏子仁為丸。辰砂為衣,日進三次。

善怒

怒者,陽為陰遏,不得伸也。經云:陰出之陽則怒。又云: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冤善怒。

肝病善怒

肝病者,兩脅下痛,令人善怒,虛則目慌慌無所見,善恐,如人將捕之狀。

面青善怒

青者,肝之色。面青善怒,肝膽之氣大過。治法益金制木,此五行勝復之理,用藥亦當識此意。

澄按:虛損之人,未有不善怒者也。蓋五志怒本屬肝,而他臟亦多兼之,何也?如怒盛傷肝,令人嘔血,此本臟自病也。如怒氣填胸,不惜身命,此土木相干,侮所不勝也。怒則氣上,氣粗喘急,畏其所勝也。怒動於心,肝從而熾,此木火相生也。腎盛則怒不止,此木本水源,子病及母也。雖各症亦多兼怒為患,而未有若虛勞之甚者也。蓋緣真陰不足,虛火易炎,肝木失其所養;真陰不足,水不制火,上刑肺金,木寡於畏,而肝膽益熾,或稍有不如意,則怫然見於其面矣。經言善怒者,蓋本無可怒之事,而輒生嗅怒,火退之時,亦自知懊悔謹戒,未幾復又怒忿如前,有不知其然而然也。由是而咳嗽不止,由是而嘔血成盆,由是而氣脹填胸,由是而脅痛,左右不得眠,由是而飲食漸減,或由是而食滯難消,總之,皆怒氣之為害也。故曰:怒是爾猛虎,欲是爾深坑,爾若不謹焉,能爾免病者?其戒諸。

善恐

驚因內傷其心,心動則神搖。恐因內歉其志,志歉則精卻。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則氣亂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不還,則下焦脹,則氣不行矣。治之之法,驚則安其神,恐則定其志。心以神為主,陽為用。腎以志為主,陰為用。陽則氣也,火也;陰則精也,水也。及乎水火既濟,全在陰精上奉,以安其神;陽氣下藏,以定其志。

不得眠

《靈樞經》曰:病而不得眠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胸,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帝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臟有所傷,及心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論不得眠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所以左屬肝,肝藏血,肝陽也,血陰也,乃外陽而內陰也;右屬肺,肺主氣,肺陰也,氣陽也,外陰而內陽也。由陰陽互藏,左脅多兼留血,右脅多兼積痰。虛損多由積痰、留血之病。左不能貼席眠者,肝也,血也。右不能貼席眠者,肺也,氣也。此痰挾瘀血凝滯,阻塞道路。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以清乎痰,四物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之類,此治虛損未成之左右不得眠也。若病久形脫,左不眠為肝脹,右不眠為肺脹,不治之症。

有種金被火傷,遂成郁遏不得眠之症,宜以訶子、青黛、桃仁,取其味酸苦,有收斂之功,加以海石、瓜蔞、香附、半、曲、姜,蜜丸,噙化。

房勞過多,腎虛羸怯之人,胸膈之間,多有積痰、留瘀,礙滯道路,皆由腎虛不能約氣,氣虛不能生血之故。氣猶水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虛損之人,不眠之時,則左右之陰陽氣血道路相通,眠則道路阻塞,是以不得眠也。宜補腎和血,地黃、牛膝、石斛、木瓜、苡仁、桃仁、芎、歸、參、耆之屬。

《難經》曰:老人寤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營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寐也。宜用八珍加棗仁、遠志。

不寐

驚悸健忘,怔忡失志,心風不寐,皆是痰涎沃心,以致心氣不足。若涼心太過,則心火愈微,痰涎愈盛,惟以理痰順氣為第一義,宜導痰湯、溫膽湯。

陰虛目不瞑,補其不足,益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凡無外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或為驚惕,或為恐畏,或若有所繫戀,或無因而偏多妄想,以致終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為神魂不安者,皆以養營氣為主。

凡精血虛耗,思慮太過,神魂無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顧,只宜培養氣血,血氣復,諸症自退。若兼顧而雜治之,病必難愈,漸至元神俱竭,不可救矣。

忡悸不寐

勞傷心脾,思慮太過,則驚悸怔忡,氣虛精陷,而不成寐者,宜資成湯。

恐怖不寐

血氣耗損,驚懼恐畏,精虧氣弱,神無所依,而不寐者,宜中和理陰湯,或培土養陰湯。

晝夜不寐

榮衛不足,氣血大壞,精神失守,神魂無主,而晝夜不寐者,宜十全大補湯,或理脾益榮湯閤中和理陰湯。

夾邪不寐

勞傷心脾,中氣不足,升陽不升,兼夾外邪,而為寒為熱不寐者,宜升補中和湯。

煩熱不寐

思慮太盛,心血漸虧,或兼煩熱不寐者,宜資成湯,或培土養陰湯。

熱渴不寐

勞心焦思,耗血損氣,致動心火,而為煩熱不寐乾渴者,宜天王補心丹,或資成湯。

怔忡不寐

心虛火盛,煩熱內熱,怔忡不寐者,宜理脾益營湯,或古方安神丸。

痰涎不寐

精血虛耗,痰涎內蓄,而為怔忡、夜臥不安者,宜資成湯閤中和理陰湯。

忿怒不寐

忿怒太過,肝氣上逆,內邪留滯,煩擾不寐者,宜暢郁湯,或逍遙散、解肝煎、化肝煎俱可。

飲濃茶不寐

茶性陰寒,心氣被伐,元氣受傷,神志消索而不寐者,宜養陰中之陽,宜理脾益榮湯、理脾陰正方。

心事煩擾不寐

心為事擾,神動不安,精氣耗散而不寐者,人參養榮湯,或培土養陰湯。

產後不寐

凡病後及婦人產後不得眠者,皆氣血虛,而心脾二臟不足也。雖有痰火,不宜過於攻治,仍當以補養為君,佐以清痰降火之藥。其不因病後而不寐者,雖以痰火處治,亦必佐以養血補虛之藥,方為當也。

澄按:虛損多由失血太多,或自汗、盜汗、遺精之後,多有怔忡驚悸,健忘恍惚不寐之症,皆因心氣不足,心神不安,殊非氣鬱痰涎為患。速宜養其氣血,救其根本,此脫運之機也,宜養心湯、酸棗仁湯、加減茯苓補心湯。

治案

滑伯仁治一人,病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軟,發熱,小便白而濁。眾醫以內傷不足,擬進茸、附等藥未決。脈之虛大而數,曰:是由思慮過度,厥陰之火為害耳。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者也,相火一擾,能為百病,百端之起,皆由心生。越人云:憂愁思慮則傷心。其人平生志大火高,所謀不遂,抑鬱積久,久則內傷也。服補中益氣湯、硃砂安神丸,空心進小坎離丸,月餘而安。

汪石山治一女子,年十五病悸,如常有人捕之,欲避而無所,其母抱之於懷,數婢護之於外,猶恐然不能安寐。醫以為心病,用安神丸、鎮心丸,俱不效。汪診之,脈細弱而緩,以溫膽湯服之而安。

羅謙甫治一人,患神氣不寧,臥則夢飛揚,身雖在床而神魂離休,驚悸多魘,通宵不寐,諸醫不效。羅診視之,問曰:醫作何病治之?曰:眾皆以為心病。羅曰:以脈言之,肝經受邪,非心病也。以珍珠母為君,龍齒佐之,使以他藥,治之而愈。

—人忽覺自形作兩人並臥,不別真假,乃離魂也。用硃砂、人參、茯苓,煎服而愈。

錢少卿夜多惡夢,就枕便成,通夕不寐,後因赴官,經漢上與胡推官同宿,因言近多夢,慮非吉。胡曰:昔常如此懼甚,有道士教戴丹砂。初任辰州,推官得此戴之,不涉旬驗,四五年不復有,至今秘惜。因解髻中一絳紗囊遺之,即夕無夢,神魂安矣。丹砂辟惡果然。

張景岳治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牘勞神,致成羸疾,神困食減,時多恐懼,自冬春達夏,通宵不寐者,凡半年有餘,而上焦無渴,不嗜湯水,或有少飲,則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所從來,且半皆如膏濁,尫羸日甚,自分必死。張診之,喜其脈猶帶緩,肉亦未脫,知其胃氣尚存,慰以無慮。乃用歸脾湯去木香,及大補元煎之類,一以養陽,一以養陰,出入間用,至三百餘劑,計人參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於上,精消於下之症也。

怔忡驚悸健忘善怒善恐不眠例方

平補鎮心丹 治心血不足,時或怔忡,夜多亂夢,如墮岸谷。常服安心腎,益榮血。

人參 龍齒(各二兩五錢) 白茯苓 茯神 麥冬 五味子(各一兩二錢五分) 車前子 遠志(制) 天冬 山藥(薑汁炒) 熟地(酒蒸,各一兩五錢) 棗仁(炒、三錢) 硃砂(一兩五錢)

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八九十丸,早晚米飲或溫酒下。

—方,加肉桂一兩二錢五分。一方,加當歸、柏子仁、石菖蒲。

寧志丸 治怔忡驚悸,癲癇。

人參 棗仁(酒浸) 茯苓 柏子仁 當歸 遠志(酒浸) 茯神 石菖蒲 琥珀(各五錢) 乳香 硃砂(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棗湯下。

寧志膏 治因驚失志。

人參 棗仁(泡,去皮,炒) 硃砂(各五錢) 滴乳香(一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人參丸 寧心益智,安神固精。

人參 茯神 茯苓 棗仁(炒) 遠志 益智 牡蠣(各五錢)

硃砂(二錢五分)

上為末,棗肉丸。

琥珀多寐丸 治健忘恍惚,神虛不寐。

真琥珀 羚羊角(細鎊) 人參 白茯神 遠志 甘草(等份)

上為末,用豬心血和蜜為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湯嚼。

十四友丸 治驚悸怔忡。

人參 黃耆 當歸 生地 遠志 茯神 棗仁(炒) 茯苓 阿膠 龍腦 紫石英 薄荷 硃砂(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

八物定志丸 補心神,安魂魄,去熱除痰。

人參(五錢) 石菖蒲 茯神 遠志(制,各一兩) 麥冬 白朮(各五錢) 硃砂(一錢) 牛黃(二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溫膽湯 治氣鬱生涎,夢寐不寧,怔忡驚悸,心虛膽怯,變生諸症。

半夏(湯泡) 枳實 竹茹(各一兩) 陳皮(一兩五錢) 茯苓(七錢) 炙甘草(四錢)

每服五錢,生薑七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方加人參、柏子仁為丸,硃砂為衣。

羅東逸曰:膽為中正之官,清靜之府,喜寧謐,惡煩擾,喜柔和,不喜壅鬱。蓋東方木德,少陽之溫和氣也。若大病後,或久病,或寒熱甫退,胸膈之餘熱未盡,必致傷少陽之和氣。故虛煩驚悸者,中正之官以熇蒸而不寧也;熱嘔吐苦者,清靜之府以郁炙而不謐也;痰氣上逆者,土家濕熱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是者,首當清熱,及解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陽;而臣以甘草、生薑,調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陳,下以枳實,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淡滲,致中焦之清氣,且以祛邪,且以養正。三焦平而少陽平,三焦正而少陽正,膽家有不清寧而和者乎?和即溫也,溫之者,實涼之也。若膽家真畏寒而怯,屬命門火衰,當與乙癸同源而治矣。

茯苓飲子 治痰迷心竅,怔忡不止。

陳皮 半夏 茯苓 茯神 麥冬(各一錢五分) 沉香 甘草(各五分)

加姜五片,煎七分服。

硃砂安神丸 治夢中驚悸,心神不安,怔忡等症。

硃砂(五錢,水飛,另研) 黃連(六錢) 生地(一錢五分) 甘草 當歸(各三錢)

吳鶴皋曰:夢中驚悸者,心血虛而火襲之也。是方也,硃砂之重,可以安神;黃連之苦,可以瀉火;生地之涼,可使清熱;當歸之辛,可使養血;乃甘草者,一可以緩其炎炎之焰,一可以養氣而生神也。

朱雀丸 治驚氣怔忡,並治以心腎不交,健忘。

白茯神(二兩) 沉香(五錢)

上為末,蜜丸,硃砂為衣,每服三錢。

大聖枕中丹

敗龜甲(酥炙) 龍骨(研末,入雞腹中煮一宿) 遠志(去心苗) 九節菖蒲(去毛)

各等份,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日三服。

宏格曰:是方出於孫真人之《千金方》,其來必有所自。但曰孔子大聖之方,則未敢是非也。

壽星丸 治怔忡健忘。

南星(一斤,掘坑深二尺,炭五斤,坑內燒,掃淨,酒澆,南星下坑,急蓋密一宿,焙) 琥珀(四兩,另研) 硃砂(一兩,水飛,一半為衣)

豬心血三個,生薑汁打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人參湯送下三錢,日三服。

簡要濟眾方 治心氣不寧,怔忡驚悸,清上膈風熱痰飲。

白石英 硃砂(各等份)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金銀湯調下。

遠志丸 治心神恍惚不寧,夢泄遺精。

人參 茯神 白茯苓 龍齒 遠志(薑汁浸,炒) 石菖蒲(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七八十丸。

益榮湯 治思慮過度,心血耗傷,怔忡恍惚,不寐。

人參 白芍 當歸 棗仁 柏子仁(各五分) 黃耆 茯神(各一錢) 紫石英(五分) 遠志 木香 甘草(各三分)

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

薑朮湯 治心下停飲怔忡。

白朮 白姜 茯苓 半夏曲(各一錢) 官桂(三分) 甘草(五分)

棗三枚,煎服。

方見各門

柏子養心湯(見秦越人治法。)

酸棗仁湯(見張仲景治法。)

歸脾湯(見血。)

半夏湯

六君子湯

導痰湯

硃砂消痰飲(以上見痰。)

加味四七湯

逍遙散(以上見郁。)

柏子養心丸(見夢遺。)

七福飲

大補元煎

左歸飲

右歸飲

大營煎

理陰煎

二陰煎

加減一陰煎(以上見景岳治法。)

中和理陰湯

理脾陰正方

資成湯

暢郁湯

升補中和湯

理脾益營湯

培土養陰湯(以上見師朗治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