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天台县志卷之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杂志

古迹 坵墓 灾祥 书籍 备考

杂志者,志之余也。其大者已各为标榜,而细者不可概略。此羽陵蠧书、酉阳杂爼、博物君子窃有取焉。况古迹坵墓皆先贤遗泽所在,而一二轶事亦难听其湮没无传。爰辑杂志。

古迹

往古来今,人事代谢,而胜迹长存,凭眺者不胜徘徊无已之思。邑自汉唐以来,如右军墨池、太白书堂,遗址依然可寻也。略志一二,以为好古者之考镜云。

汉高察读书堂,在县北二十里佛陇之东,今废。

吴葛玄丹灶,在桐柏山,志要云,玄筑坛修于此,丹成仙去,遗灶尚存。

晋王右军墨池,在华顶峰,王羲之尝与友遁游天台山,临池取水作书,今池水犹黑。

黎护将军刘伭宅,在县西五十步永坊,赤城志云,伭因遇雨,有金钱之异,遂捨宅为阐法寺,后寺徙溪南,伭庙食其地。

南齐处士顾欢宅,在县东北二十里十一都欢溪,今普庆寺即其地,有读书堂故址。

唐太白书堂,在华顶峰,李白尝游天台,读书华顶,为建书堂,今废。

寒拾灶,在国清寺前,见张性中游国清录。

孟简歇亭,在县北十五里大慈寺西北,当华顶石桥之冲,简尝廉察浙东,捐俸以建,为游人憇息处,今废。

柳刺史泌宅,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元和十二年,泌于此修筑药室,号紫霄仙居,其中多植灵芝翠茎修竹奇葩,又有曲池环沼药院丹炉,今废。

宋贺元枢允中宅,在县东四十五里兴化嶴,今废。

曹开府勋宅,在县北城外二十步太坊,又县西二里有松隐园。

黄待制宜宅,在县东一里九都东门外,有园号南园奇观,今废址为农田,俗呼黄府园。

徐竹溪书院,在县东南六里溪南下黄,见天台志要,又有竹溪钓台在其侧。

金波亭,在县南墨湖上,许仁建,今废。

探花裘淳宅,在县东门。

稽古亭,裘淳建。

宋阁学之瑞宅,在县西十五里十九都三里,有樵隐园,今废。

贾制置涉宅,在县北一百二十步,后为社稷坛,坛徙,为民居,申详变价。

林公善利亭,在县西北桐柏岭上,有石臼,泉注其中,久旱不竭,清甘可发,旧右上有题云:建炎四年拱卫大夫博州防御使前充高丽国信使韩衍记。

瀑布溅珠亭,旧志载,天台观碑阴刻□云,建安游茂先游福圣观溅珠亭观瀑布,绍兴四年九月题,又名喷雪亭,今废。

览众亭,在万年寺,宋淳熙中,僧营西建。

玉霄阁,宋陆游有诗,未详所在,《方舆胜览》云,在天台寺,即国清寺也;《一统志》云,在天台山。

志復亭,在国清寺东岗,邑令康彦民永乐二年出郊观稼至此,乐其山川之胜,作亭其上,扁曰“志復”,以见时平岁丰而志前盛之已复也,因自为记,今废。

徐文肃公善述宅,在县东八里八都下白园。

鲁端毅公穆宅,在县治西南太坊。

陈主事道德宅,在县治东。

夏都宪迪宅,在县治西文明巷。

范少宰理宅,在县治西十字巷,有天曹大臣坊。

杨氏养亲园,在县东五里,邑人杨守善种椒养亲,宋潜溪为之记。

伴菊轩,在妙山,陈伯杰仕柳州中梦作诗云,“多年种得渊明菊,留向窗前伴幽独”,遂致仕,归筑此轩以自娱。

藏器轩,李宗鲁建,方希直记。

知学斋,徐一夔建,王予充记。

玉仙亭,在县东,离城五里,今废。

广仁亭

明德楼,第可敬建,周伯温篆额,徐一夔记。

凭远楼,韩茂常建,王原彩记。

拙存斋,朱望建,夏原吉记。

志学书院,在佑圣观东,后废,崇祯三年,旧址变价充遼饷。

喜雨亭,知县胡来聘立,杨守勤记。

流芳亭,为知县王孙熙立。

见霞亭,在赭溪,夏鍭建,自为记。

朝宗楼,知县胡来聘建,今废。

三皇堂,在县北后郭,今废。

涵玉亭,杨三省建,在利济门外杨园,今废。

张氏茅园,有书种堂,在涣文门三里。

张氏度予亭,在县西巷内。

附军寨

诸寨多系往代遭乱置以备敌,事息辄废,惟镇守军营。宋时额设弓兵数人,元明以来遗迹荡然。今依旧志附列于此。

始丰寨,宋咸平元年建,镇国将军庙基中掘得古镜,文曰:“始丰寨主镇国大将雷晔造”,疑此庙即始丰寨,在县北七里十二都赤城山西。

石垒寨,在县北五十里十五都关岭之北,垒石为之,有李相公庙,盖唐广德元年王师讨袁晁处,今遗迹尚存。

洗马潭寨,在县西北下马桥,旧志有洗马潭,载唐裘甫之乱,王师战于福圣观前,时以国清建寨,与马敞墠、三敷堂皆诸将议事之所。又有王军塘为犒军之所。按旧志,未有寨名,而此云洗马潭寨者,未知果在何时。

镇守军营,在县北九都,地名后营,今废。宋志有营在县东十步,盖教场址也。

寿昌寨,在县北五十里关岭之西,今属新昌县界。

松门寨,在县北四十里十六都山口。

胡窦寨,在且西六十里三十三都,元末杨镇龙反,事平,于此置寨设巡检司,今废。

乌岩寨,在县西四十里二十八都,前志无载,疑正统末于此防守,遗址尚有。

附酒坊

酒坊数处,宋创,以征酤税,元明间已□之矣。今因旧志附列。

上泉酒坊,在县西四十里二十六都,今废。

下泉酒坊,在县西四十里十十六都,今废。

飞泉酒坊,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六都,今废。

孟岸酒坊,在县西二十里十七都,今废。

鼻山酒坊,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二十二都,今废。

鲍岸酒坊,在县东二十里六都,今废。

界溪坊,在县东四十里,今废。

黄村坊,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杜潭,今废。

石塘坊,在县西十六都,今废。

施水坊,在县前,今废。

以上三坊俱见旧郡志。

附坑冶

天柱铅坑,在三十六都。

楢溪铁坑,在县东二十里十一都,今废。

郭婆铅

赤岩铅坑

赤岩银坑,宋元佑四年,因矿发置巡检、监场、监镇等官。净慧寺碑:政和三年有秉义郎充赤岩场巡检,张授是也。后因凿山压死人众,烧炼无银,遂废。又尝开运河一带,与大溪相接入州。后居人占为田。以上三坑俱在县南一十里二十都,今皆废。见旧志。

丘墓

礼云,过墓必式,过祠必下,盖名贤虽没,而封树攸存,景仰者顾而思敬。昔周武王封比干之墓,秦师不犯。柳下季之垄,良有以也。沧桑递更,茫茫一坵,最易芜没,揭而书诸左,亦犹行古之道尔。

晋杨氏墓,在县西五里官路侧,砖文云:大元八年八月十二日杨长迈葬。

齐钱氏墓,在县南七里,砖文云:齐永明六年岁戊辰钱叔齐葬。

隋鲍氏墓,在县东二都,砖文云:大业六年庚午鲍宝胜葬其祖。

智者塔,银地岭上大慈寺侧,智者禅师葬焉,名南峰,上累石,周屍植松覆坎,仍立双塔,使见者发心,。大业二年,炀帝巡淮海,遣使送寺额入山,僧开石室,唯空榻而已。

郑廿二司户墓,在县东,地名下郑,旧灵溪馆之西、灵水桥之北,为司户郑虔墓。故老相传云,一行禅师自临海白石峰相地至此,为之定穴。洪武初,墓碑尚存。郑氏子孙居其旁,代久碑毁而墓亦无存矣。按虔贬台州司户,《辍耕录》云,虔字弱齐。杜少陵有怀台州郑司户诗。

金吾將军宋得遇墓,在五都苍山,前秘书省校书郎金济时撰墓铭云:得遇字昌会,广平人,为金吾将军、海门都防御使,元和三年葬。

柳刺史泌墓,在县西北福圣观东,碑记元和十五年十月葬。

丰尚书墓,在县东九都丰家桥,赤城志云,近有人穿土得墓记,尚书五子,最幼者名干,为僧,即丰干也。

一行塔,在国清寺前,有碑。

秦鲁国贤穆大长公主墓,在护国寺侧,驸马都尉钱太师景臻、少师忱、参政端礼、丞相象祖墓俱祔焉。

贾制置涉墓,在县南二十三都。

勝忠烈侯膺墓,在县治北十一都传教寺侧,膺为台州户曹,有御贼全城功,俄谪居兴化,台父老迎至此,病殁因葬焉。

黄少师宜墓,在县北下松门,有黄遂碑,高斯得志二碑,立塜前,其子亦術于此,后为人所发,匠者六人皆殁,惟一见墓而去者获免。

陆县令淞墓,在县西南二十里龙潭岙。

杨秘书幼度墓,在县北窑头庙后。

裘探花淳墓,在县东路下。

贺元枢允中墓,在县东资福寺东侧。

曹学士墓,在县西南二十四都,上有石碑,高五尺,阔一尺五寸,刻宋学士曹公之墓。失其名。

许府尹仁墓,在县西北十九都官塘,土名许家山,有石碑。

潘教授时举墓,在县北思贤桥侧。

袁提举栋墓,在县西南二十都,土名水南墓,紫藤如伞,俗名紫萝伞袁氏墓。

张太傅世杰夫人叶氏墓,世杰殁于崖山,其子舜功奉命徙台,葬县东后洋百花园。

陈郎中赵卿墓,在灵溪大岙。

许进士德著墓,在县西北二三都□山,孙赠江浙提举,嗣曾孙元进士广大、明别驾崇仁俱祔。

朱进士桂先墓,在县东螺溪黄山菴,四世孙明翰林侍书思平祔。

徐少保善述墓,在县东八都,洪熙初遣官营造,每岁春秋祀之,杨文贞公士奇志其墓。

赵长史季通墓,在县南三里冷水殿后。

陈主事道德墓,在县溪南。

杨御史公直墓,在县西南两头塘大路之北。

朱解元文中墓,在尖山。

陈知州伯杰墓,在县北三里上洋。

夏都御史迪墓,在县南七里龙廻山之侧。

鲁都御史穆墓,在县西北十里百步洋,杨文敏公荣志。

杜榜眼宁墓,山口改葬县北二里,钱学士溥志。

范侍郎理墓,在县西长洋,成化中遣官营造,杨尚书守陈志。

夏都御史埙墓,在县北赤城山西,成化间遣官营造,谢祭酒铎志。

鲁府尹崇志墓,在县北上皇山,成化间遣官营造。

杨副使泽墓,在县北画眉岙,吴大学士宽志。

庞布政泮墓,在县西廿五都芝山,有神道碑。

范郎中絪墓,在县北十一都国清寺左侧。

范太守吉墓,在县西北金墩山。

卢太守濬墓,在县西北金墩山。

齐郎中汪墓,在县西二十里十三都。

姜兵马楠墓

赠石侍御史张助墓,在县南五里大科山后山塘上,翰林蒋得璟志。

杨知州三省墓,在县西利济门外,门人文选郎中徐大相志。

张工部左侍郎文郁墓,在县西北桃源。

许郡丞鸣远墓,在十七八都积岙,黄岩柯夏卿志。

裘进士参墓,在县北开口岩。

赠尚书潘日升墓,新昌人,在县西无相寺飞凤山。

大学士潘晟墓,日升子,在县西廿七都柘溪蟠龙山。

陈长史昭墓,在东门外三株松后。

灾祥(附兵乱)

书曰,惠迪吉,从逆凶。又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一方之氛祲,亦守土者所以省德而修政也。宋君有仁人之言三,而荧惑退舍,天人感应,捷如影响。详志之者,亦春秋书灾异意也。至祥瑞而志甚略,余亦无考,姑仍其旧云。

庆历五年乙丑夏六月大水,人溺死万余,时漕使田瑜、副使王偕亟至县,掩骸赈济。

大观二年戊子秋,大雨经月。

绍兴十七年丁卯,连理木生于阐法寺,枫榆共干,三分三合。

绍兴二十二年,芝草双头莲生于县圃(时邑令陆淞)。二十四年甲戍,四月不雨,至九月,五谷无收。

乾道九年癸巳,夏秋大旱,民多流亡。

淳熙十四年丁未九月晦,大雪,平地盈尺。

庆元二年丙辰六月,大水伤禾,民饥,疫疾大作。

嘉泰二年壬戍,部民贾甫卿献瑞粟,一茎六穗。

绍定二年五六月不雨,七月大雨,至九月不止,水溢,淞溪居民尽为水漂,二十里烟火断绝(时邑人叶守棠捐资往平江籴米赈济,寺僧收养遗孤,官给衣粮,立义塜以瘗骸骨,县令潘晋孙至,奏减本年租赋十之三,不差夫以坊农,平价以赈饥,贫民赖以甦)。

大德十一年丁未,大旱无禾,人采草根树皮以充食。

洪武十七年甲子八月,大风雨,山谷水暴涨,沿溪居民多被冲溺。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夏秋大旱。

壬午夏六月旱蝗,减税粮一半。

永乐二年,春夏旱,二麦无收(知县康彦民、典史林同,往乡劝富户发粟赈济,仍于郡仓借给麦种,次年偿官)。

永乐七年己丑,八月大风雨,拔木没水,倾屋无算。

永乐十一年癸巳,春夏之交,滛雨复大旱(自五月至六月终不雨,禾尽槁,通判陈岩、知县张洞虔祷小应)。

正统八年癸亥三月,谷雨陨霜如雪,杀草木,蚕无食叶,自四月至八月连雨水溢,麦禾无收。

景泰七年丙子,大饥,民多流亡。

正德三年戊辰大旱(谷价腾湧,民流就食官发粟赈之)。

嘉靖五年大饥,民食草根木实,多至饿死。

嘉靖八年八月,经旬大雨,平地水深寻丈,民居冲漂,通衢以竹筏济渡。

嘉靖十年十月,县东火灾,延烧儒学。

嘉靖二十年七月,龙见大风雨,昼夜莫辨,树木田禾尽拔。

嘉靖二十四年,大旱民饥(自四月至六月不雨,无麦禾,不下种,邻邑俱荒,米麦每石银三两,盗贼公行里邑消耗,民多逃亡饿死)。

万历十五年七月中旬,大风雨拔木伤禾,民以树皮草根充食,复大疫(巡按蔡系周行县,设醮施药,活数万人,杜潭叶世源备药救济一方,县令给匾旌之)。

万历十七年又饥。

万历十八年大旱(五月至九月不雨,后滛雨,孟冬至次年仲春方霁,麦禾俱无,二十年廿一年俱荒,民多流亡)。

万历二十三年冬至日地震。

万历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地震,六月初十日又震,十一日十五日又震。闰八月初一日日蚀将昼。岁大歉。

万历二十六年三月二十日雨霰,四月初三日立夏大雪,是岁饥。

万历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县东火灾,明伦堂、启圣祠、斋房俱毁。

万历二十七年大饥,东门外雷击死四人(邑令张弘代发粟赈荒,于四门煮粥活饥民万余)。

万历四十七年饥。

天启五年秋,烈风暴雨,田禾尽拔,民采蕨充食。

崇祯九年奇荒,民掘土号观音粉,食之多毙。

崇祯十五年壬午,岁饥,复大疫,死者相籍。西乡民家鸡雏有二头四翼六足。

崇祯十六年七月初三夜,有火块大如车轮,自东角屋上流入西门,余光如线,长数丈,经时方灭。

崇祯十七年正月朔,城中夜闻鬼哭。

国朝(清)

顺治三年丙戍,奇荒,斗米银陆钱,民多逃窜。

顺治十一年甲午大早,斗米银伍钱,民食樟树皮,饿殍盈野。

顺治十三年七月大水,近水民居悉淹,杜潭、苦竹、平头潭尤甚,水满屋梁,漂没人畜无算。

顺治十七年庚子,旱虫食禾殆尽,乡民皆入山采蕨,村舍无烟。

康熙七年戊申七月,烈风猛雨,连旬不息,田卢冲没(县令侯仁爵申请巡抚蒋具题蠲免民田,少苏)。

康熙九年十二月,大雪月余,平地积数尺,人畜树木多冻死,山谷房屋尽崩。次年辛亥大旱,人民仰食于黄太(县令赵廷锡申请抚院范具题蠲本年钱粮十之三,人获甦)。

康熙十三年三月十八日,西门刘将军庙神像汗出如雨。六月初七日,有二海鸟,黑色,大如鹤,飞入城中,获其一,不食数日,死。

康熙十八年,四乡多虎,人多徙居逃避(巡海道卢行部至台,准廪生裘多艺条议,令各禆都多设虎櫃药弩,一月连毙十二虎,其患始息)。

康熙二十年春夏大水蜃见,方山崩,山麓裘、叶二姓田庐一时䧟没。

康熙二十二年正月至四月阴雨不止,二麦无收(麦种隔一□者俱有收□)。

附兵乱

唐大中十三年己卯冬十二月,浙东贼裘甫作乱(浙东观察使郑祇德遣兵,合台州兵共讨之。咸平元年正月乙卯,战于天台观前。续志云战于桐柏观前。官军大败。甫自称天下都知兵事,使改元罗平,铸印天平。三月,朝廷以前安南都护王式为浙东观察使,检校工部郎中李师望为台州刺史。己亥,贼又遣兵掠台州、破唐兴。乙巳,甫将万余人入奉化抵宁海。四月,式命浙西将凌茂贞等,各帅本军与台州唐兴军合,号南路军,大破贼将刘旺、毛应天于唐兴。式又命忠武将张茵将三百人屯唐兴,断贼南出之道。八月,刺史李师望募贼相捕斩之,所降数百人,得刘从简首以献师望,有小记在桐柏观。元稹碑稜云,检校尚书工部郎中兼台州刺史李师望,大中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准诏领忠武、义成、武宁、兖海、宣润等道兵一千七百人,乘驿赴任讨除草贼,至本年四月二十三日,战于天台观前,二十六日收复唐兴县,自此四十六战,斩首四千级,招降九千人,至九月方平。其以咸通元年为大中十四年者,盖此年十一月丁未方改元咸通也)。

宋宣和二年庚子,睦寇方腊作乱(贼众进逼台城,其徒吕师囊、金七佛攻䧟城池,滕膺力战破之,克敌全邑)。

元至元二十六年己丑二月,宁海人杨镇龙反(贼众据玉山县二十五都,伪称大兴国,有众十二万,分攻新、嵊、天台,王甕吉䚟浙东宣慰使,富弼讨破之。本县人季六、洪采皆为协从,后全家抄没,乡民註误者众。事平,因于胡窦置巡检司,设兵防御。今官聀田地多系季、洪二家产业)。

至正十六年丙申九月兵燹(为宁海寇兵所焚,里巷萧然)。

明嘉靖三十一年五月倭乱(由海门烧毁黄岩县,羽书驰报,烽火不息,本县戒严。三十三年十月,又自平阳犯仙居马鬃,人民惊窜。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又自平阳至仙居颜坑,由百步踰横山岭至溪南抢掠,次日于义里街放火,天寒风烈,县西民居焚毁殆尽。时太平日久,武备不修,故得入为患。后戚将军继光讨平之。以上俱见旧志)。

国朝(清)

顺治五年山寇作乱(新嵊贼首余书素、东阳贼首小倪、北山贼首金汤、西乡贼首李和尚,皆头裹白布为号,延村烧毁劫掠。六年八月初八日,贼众数千直犯北门,时防将徐守贤带兵从南门出,潜摄其后,擒杀数百余人,横尸遍野,贼党逃遁,复诛内应数人,城池以全。县令蔡含灵往乡招抚,相继投降,其患始息。后东阳贼周钦贵复踞罗城岩作乱,金、绍、台、处四府会剿方平)。

顺治十四年丁酉八月,海寇犯郡至台焚掠(天台防守韩文盛降贼,于九月初四日引贼万余至台,皆裸体赤脚,号火兵,入城焚掠,杀伤甚众,人民逃散,城野萧然。知县董大翮赴省请兵剿平)。

康熙十三年福建耿逆反(贼将曾养性破黄岩,直犯郡城,踞小两山,我兵沿江守御,炮声昼夜不绝,台民惊窜。十月,贝子统满汉大兵征剿,分兵数千驻扎天台 ,贼党从仙居入寇,啸聚潢水、紫凝山、梁坑、莒溪诸处。十一月十二日,贼破平头潭镇,各营入山会剿。十一月廿三日战于孟湖岭,杀贼千余人,擒馘者不计其数,余党逃散。十四年正月,由天台进兵收复仙居。八月,大兵攻陷小两山,贼众连夜遁还温州。巡海道杨知府高驰檄县令王润民招抚,台民方入城复业)。

书籍

大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其足不朽一也。台后先君子立言者伙矣,但其言之传不傅,则有数存焉。今为标榜其目,使作者之苦心没世如见,虽则言之不传,亦可按图以索骏云尔。

天台图经(五卷,宋之瑞著)

祥符旧志(失姓氏,见图经).

竹溪文集(徐大受著)

台山小录(徐灵府著)

寒山诗集(寒山子著)

坐忘论(司马承祯著)

茹芝广览(桑庄著,计三百卷)

莫庵集(桑泽卿著)

掖垣制草(黄宜著,又有读书手抄二卷,丧礼二卷)

江东天籁(刘知变、知过著)

玉堂吟草(许仁著)

琴堂论谷编(应俊著)

幽忠录(许德著撰)

霞间稿(曹文炳著)

乐府集(陆淞著)

训儿录(曹祺著)

礼记集解(贾蒙著)

桧轩集(丁复著)

竹坡稿(潘和道著)

新山稿(曹文晦著)

得静集(许嗣著)

云斋集(朱雪著)

白斋稿(贾恒著)

蟠庐集(丁可著)

灵墟稿(周伯焕著)

始丰稿(徐一夔著)

尚书直旨(徐善述著)

思仪略(夏迪著)

北征稿(朱文中著)

葩经或问(鲁穆著)

礼记日抄(鲁穆著)

玉堂稿(朱思平著孝思集)

溪斋墨稿(奚国贤著)

拙存斋稿(朱望著)

天台志稿(曹宜约辑)

东轩集(方明敏著)

友竹稿(曹筠轩著)

乐全稿(杜宁著)

介轩稿(夏埙著)

裨政丛说(夏埙著)

石梁吟稿(杨泽著)

竹窗稿(陈宏著)

读史备志(范理著)

丹城稿(范理著)

来鹤亭集(潘祯著)

名臣事略(庞泮著)

壁缠要义(杨一贞著)

石壁稿(庞泮著又谏垣草)

玉霄吟意(潘渊著)

定性书、洪范数(俱王宗元著又有西轩稿)

存华录(潘球著又箍桶录)

首斋稿(朱麟著)

贻笑草(褚思敬著)

老圃集(杨伟生著)

羊城续稿(许端弘著)

天台揽胜(潘瑊辑)

黄州集(卢濬著又渺粟稿)

赤城集(夏鍭著)

松窗珍稿(王環著)

天台胜纪(李素编辑)

墨湖集(许载著)

淡然子集(杨季著)

一笑草(杨士伟著)

醉梦集(许国光著又续偶言)

归霞集(许鸣远著)

天台诗选(许鸣远辑)

方外志(释传灯著)

归欢集(徐光□)

自问草(韩昌祚著)

慎亭心书(又阅史纪笔裘多艺著)

伴菊轩草(陈伯杰著)

附碑碣

有者,其文已载;废者,录其名于左。

放生池记(陈国子祭酒徐孝克撰)

【杨氏注:《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

[陈]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东海徐孝克撰

夫太易无体,品类所以咸亨。太一无名,至人于是设教。仰观俯法,远取旁求。兼三以才,吹万维物。建官台铉,则五岳作镇。辨方伯牧,故四渎分流。辟伊阙,览八纮,凿龙门,陂九泽。播厥习险,因之以利民。相生卜洛,树之以君长。坎之时用大矣哉!

我皇帝,作圣凝神,乘图御箓。无为无欲,道契汾阳。垂拱垂衣,德隆至治。辰象贞明,管灰合序。方外无虞,海内有截。被风雅于华戎,盛雍熙于曩代。巍巍乎难得而称者也!

至如光启法式,荣敷道树。化彰十善,弘济四生。天台修禅寺智顗禅师,蔬练自居,苦节行矣,奉扬皇风,总持像季。禅师俗姓陈氏,颍川人也,乃有妫之后焉。四友惊座,逖听多美。六奇列爵,世载其贤。祖诠早世。父起祖,梁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禅师童真出家,聪敏易悟。寓居荆峡,游化幽并。自北徂南,兼行禅智。禹穴将探,台山是卜。白鸡路出,青髓岩开。攀桂结宇,萧然憩止。林交五柳,既馥栴檀之氛。塔现三层,终悬水精之色。云崖天乐,不鼓自鸣。石室金容,无形留影。秀岭嵚崟,浪波浩瀚。洪涛蜃气,冒远苞空。巨壑乔松,干云翳日。翔集飞走,丛育珍怪。地中藏玉,观曲枝而易辨。渊内沉珠,见圆流而可别。神通开士,如意桑门,振锡咒泉,腾空舞钵。受丹仙客,泛急水而时来;避官真人,乘回风而迥至。厥土宏丽,灵谶斯在。禅师福慧镃基,声光利益。

宣猛将军临海内史计尚儿,子勋之胄,世显方术。卖药登仙,闻干昔汉。剖符作守,即此明时。请转法轮,讲《金光明经》一部。前云骑将军临海内史陈思展,及其犹子陈要卿等,即土人也。戎章衣绣,优秩家邦。奉屈禅师,次讲《法华》经典。白牙团扇,初开律藏之门。玉柄麈尾,旁阐经王之偈。系珠始训,亲友醉除。梦鼓将鸣,梵魔疑遣。因乃双明诫劝,广辩殃福。尚儿仍奖谕簄主严续祖、羊公贺等群贤,凡百君子,信誓斯立。丹诚恪勤,白业谐辩。嗟如棠之往累,叹钓濮之来缘。各舍簄业,及鱼梁等,合六十三所。二缘树下,悬唱善哉。五旬座上,遥闻弹指。巨海无际,一时清谧。众生无边,同荷安快!掌擎世界,未粤难思。手把虚空,非名希有。桂阳王殿下,皇枝之贵。思懋闲平,情崇孔释。吐悬河之旨,击节证明。示半月之形,深心随喜。五侯三杰,曾不间然。黄发青衿,咸同踊跃。藏诸篆素,青编落简。树以贞碑,芳声靡绝。假令山止海运,惠施之美犹传。龟吉筮凶,镌勒之功无毁。

孝克才惭十倍,学堕三余。春搜秋狝,久捐染截。书绅画地,曾何图写。虽复张池并黑,宁拟妙辞?岘石徒刊,非能堕泪。仰熏心之上善,羡山水之清音,寸志片言乃为铭曰:

设位观像,剖极开浑,荡荡为大,苍苍以尊。膏川泪渎,地脉河源,导疏咨禹,盖取维轩。嗟乎坎德,至矣坤元,淳风乐土,君临御寓。明明孝治,穆穆圣主,道冠当今,功高前古。庆协嘉瑞,美均击拊,仁沾动植,泽及遐宇。释种高族,身资瓢蓛,匪慕分圭,归心染服。辞彼缘虑,言旋幽谷,志托松筠,形随藁木。七觉善诱,五禅清肃,无远弗届,无思不服。将军邦宰,肩印销罪,淑女良夫,民业珍贿。靡宏十明,宁追百倍。不见所欲,忘怀无待,各舍货泉,同成佛海。泱漭冥蒙,瞻眺唯空,屏师送雨,列子扬风。鲲鳞以北,极外之东,远水衔日,鲁波驾蓬。地上之比,山下之蒙,泾清渭浊,朝宗会同。天台维节,林泉搔屑,顶列三辰,峰危九折。瀑布高泻,神状姝洁,响若奔雷,皎如素雪。隆冬不凝,炎旱无竭,石桥杳邈,晨晖映彻。仰止青霄,俯临丹穴,鸟路云通,人途径绝。渤澥难边,含情溯沿,嗷嗷岌岌,万万千千。鼓鳃掉尾,相望自然,壁网无挂,任钩不牵,歌舼静拽,响俎停膻。行满业大,弘生为最,断树诚规,翳樊斯诫。哙参灵鹤,敬康神蔡,随感明珠,于期轩盖,嘉会信征,潜腾是赖。逝矣虞渊,波澜易迁,高岸深谷,蓬海桑田。石余几拂,芥尽何年,大地将陨,须弥洞然。风倾金际,火及初禅,猗欤水性,报转常圆!(录自《国清百录》卷二,据《大正藏》电子本、《永乐北藏》点校)】

重建桐柏上清阁记(唐集贤院直学士郑仁规撰)

题桐柏观颂(唐明皇)

智者大师画象赞(唐颜真卿撰太和四年太守颜颙书立石)

【杨氏注:天台智者大师画赞(颜真卿)

天台大师俗姓陈,其名智顗华容人。隋炀皇帝崇明因,号为智者诚敬申。师初孕育灵异频,彩烟浮空光照邻。尧眉舜目熙若春,禅慧悲智严其身。长沙佛前发弘誓,定光菩萨示冥契。恍如登山临海际,上指伽蓝毕身世。东谒大苏求真谛,智同灵鹫听法偈。得宿命通弁无碍,旋陀罗尼华三昧。居常西面化在东,八载瓦官阐玄风。敷演智度发禅蒙,梁陈旧德皆仰崇。遂入天台华顶中,因见定光符昔梦。降魔制敌为法雄,胡僧开道精感通。又有圣贤垂秘旨,时平国清即名寺。赎得鱼梁五百里,其中放生讲流水。后主三礼洞庭里,请为菩萨戒弟子。炀皇世镇临江涘,金城说会求制止。香火事讫乃西旋,渚宫听众逾五千。建立精舍名玉泉,横亘万里皆禀缘。炀皇启请回法船,非禅不智求弘宣。遂著净名精义传,因令徐柳参其玄。帝既西趍移象魏,师因东还遂初志。半山忽与沙门颠,俄倾逡巡偡韬秘。止观大师名法源,亲事左溪弘度门。二威灌顶诵师言,同禀思文龙树尊。荆溪妙乐间生孙,广述祖教补乾坤。写照随形殊好存,源公瞻礼必益敦。俾余赞述斯讨论,庶几亿载垂后昆。(《全唐诗补编》)】

佛龛禅林寺碑(唐台州司马陈諌撰元和四年刺史徐放书)

善利亭记(唐愽州防御使韩衍撰)

刻漏铭(晋陵邵樗撰绍兴二十五年立)

赐道士叶藏质请玉霄宫勅(乾符四年立绍兴二十一年重刻)

长生田记(唐太守颜颙撰何归儒书沙门宗及篆额)

唐县库碑(在县东廊大中十年立)

修禅道场碑铭(唐梁肃撰徐放书)

【杨氏注: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并序)唐·梁肃

天台山西南隅一峰曰佛陇,盖智者大师现身得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陈朝崇之,置寺曰“修禅”。乃隋建国清,废修禅之号,号为道场。自大师没一百九十佘载,长老大比邱然公,光照大师遗训,以启后学门人。比邱法智,洒扫大师之(阙一字)居,以护宝后门人。安定梁肃,闻上易名,铭勒大师之遗烈,以示后世云。

大师讳智顗,字德安,时号智者,其先颍川陈氏,世居荆州之华容。感应缘迹,载在别传。夫治世之经非仲尼,则三王四代之训,寝而不章;出世之道非大师,则三乘四教之旨,晦而不明。昔如来乘一大因缘,菩萨以普门示现,自《华严》肇开。至双林高会,无小无大,同归佛界,及大雄示灭,学路派别。世既下衰,教亦陵迟,故龙树大士病之,乃用权略,制诸外道,乃诠《智度》,发明宗极。微言东流,我惠文禅师得之,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门,以授南岳思大师。当时教尚简密,不能广被,而空有诸宗,扇惑方夏。及大师受之,于是开止观法门。其教大略即身心而指定慧,即言说而诠解脱。演善权以鹿菀为初,明一实用法花为宗。合十如十界之妙,趣三观三智之极。自发心至于上圣,行位昭明,无相夺伦。然后诞敷契经,而会同之,涣然冰释,心路不惑。窥其教者,藏焉修焉,盖无入而不自得焉,大师之设教也如此。若夫弛张体用,开阖语默,高步海内,为两朝宗师。大明在天,光被四表;大云注雨,旁施万物。繇是言佛法者,以天台为司南,殊途异论,往往退息。缘离化灭,涅槃兹山。是岁,隋开皇十七年也。夫名者实之宾,教者道之门,大师溷其宾,辟其门,自言地位,示有证入。故感而应之,应之之事,可得而知也。若安往法界,现为比邱,等觉欤?妙觉欤?不可得而知也。当是时也,得大师之门者千数,得深心者三十有二人。纂其言行于后世者,曰章安大师讳灌顶。灌顶传缙云威禅师,禅师传东阳。东阳与缙云同号,时谓小威,小威传左谿朗禅师。自缙云至左谿,以元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

左谿门人之上首今湛然大师,道高识远,超悟辩达。凡祖师所施之教,形于章句者,必引而伸之后来资之以崇德辩惑者,不可悉,数盖。盖尝谓肃曰:”是山之佛陇,亦邹鲁之洙泗。妙法之耿光,先师之遗尘,爰集于兹。自上元宝历之世,邦寇扰攘,缁锡骇散。而比邱法智,实营守塔庙,庄严佛土。回向之徒,有所依归,繄斯人是赖。汝吾徒也,盍纪于文言。刻诸金石,俾千载之下,知吾道之所以然。小子稽首受命,故大师之本迹,教门之继明,后裔之住持,皆见乎辞。其文曰:

诸佛出世,惟一大事。天台教源,与佛同意。赫赫大师,开示奥秘。载宏要道,安住圆位。白日丽天,天下文明。大师出现,国土化城。无生而生,生化两冥。薪尽火灭,山空道行。五世之后,间生上德。微言在兹,德音允塞。明明我后,易名净域。此山有坏,此教不极。(《全唐文》卷0520)】

桐柏观建金箓斋记(宋郡守曾会撰,又有设醮铭、灵宝斋投文记,其文亦会撰)

天台观碑(宋隐居徐观撰,宁熙四年道士杜有廷书碑阴,有赵标、晁端彦、杨璠、张璹等题字,又有刻云:建安游茂先游福圣观溅珠亭观瀑布小绍兴四年九月题)

九天仆射祠记(郡倅李汇撰绍兴十一年姑苏丁椿书)

重修老君殿记(天台居士鲍嶷撰隆兴二年松阳陈戒书)

玉霄宫记(殿中侍御史内供奉陆潜撰乾符二年立)

重建国清寺碑铭(福建安府司参议谢伋撰,提举王隆观曹勋书,主管崇道观贺允中撰额,绍兴十八年立)

歌罗神像记(苾蒭慧远撰,释蕴尚书,隆庆二年立)

国清三隐堂记(禹穴沙门至南撰,绍兴二年立)

护国寺碑铭(中书平章钱惟演撰,天圣九年工部尚书李端懿书,检校司空鄂州刺史钱惟济篆额)

秦鲁贤穆大长公主墓碑(给事中兼直学士院杨愿撰,绍兴十四年兵部侍郎宋友仁书)

元符荐贤录(刘石在赤城寺鲁布撰)

无相寺记(礼部员外郎杨杰撰,元佑六年礼部郎中□陵崔度书,主客郎中河南鞠承之篆额)

广严院记(苾蒭有严撰,则休书,县令吴师正撰额)

传教寺碑(特进判和州钱弘俶撰)

习养瀑泉记(陈古灵襄撰)

【杨氏注:天台山习养瀑记(陈襄)

夫水有君子之道二,其大焉者。《易》曰:“习坎有孚”,言其用焉者。孔子曰:“水哉水哉”,言其本焉者。圣人有忧患,言能行天下之险者,莫善于水,故文王取之。君子之道,犹原泉之有积,不可以不养也,故孔子取之。予游天台山,始至福圣观观瀑,寻而上,观三井,渉潭洞,历桐柏观,登琼台,下龙湫。顾其飞流壮猛,出高入下,不见所困,竟又不得其原焉。其畜之也不匮,其施之也不困,非善习险而固有本者欤?宜名其前曰“习养之瀑”。县令石牧之、进士余京、与吾勉焉。其余岩峰之秀,林麓之好,真神人所居?吾不能言。】

福圣院记(吴越国王钱弘俶撰)

导元院记(秘书校书郎张仁颖撰,仙都山道士叶璚秀书)

重修三贞人殿碑(句曲山道士王简行文,范子诠书,薛如初篆额,元丰五年立)

万年寺览众亭记(福建转运副使贺允中撰,绍兴十二年书立)

万年寺塗田记(大理少卿宋之瑞撰,绍兴三年提举浙东常平仓黄唐书)

九祖略传(僧有严集,元符三年朝散大夫罗适篆额)

智者塔钵盂记(通判台州贾廷臣撰,绍兴六年书)

智者大师赞(无为杨杰撰,又飞白隶书浄名堂扁三字)

浄慧寺记(宋承议郎致仕韩韶撰,传轮藏记赞二碑,政和三年尚书□部员外郎韩昭书)

政成记(绍兴中和院陈骙为县令王琰作)

重建桐柏道藏经记(宋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台州夏竦撰)

【重建道藏经记(宋承奉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台州军兼管内劝农事借绯夏竦撰)

唐景云中,天子为司马承祯置观桐柏,界琼台三井之下。五代相竞,中原多事,吴越忠懿王得为道士朱霄外新之,遂筑室于上清阁西北,藏金银字经二百函,勤其事也。国家有成命之二十载,削平天下,列为郡县,舳舻千里,东暨于海。有灵静大师孟玄岳者,始越会稽,济沃洲赤城,访桐柏,为山门都监,冲一大师稽常一等请掌斯藏。至雍熙二年,有诏悉索是经付余杭,传本既毕,运使谏议大夫雷公德祥(骧)命舟载以还,从师请也。又十载,藏室几坏,虞于风雨,师募台越右族并率己钱共二十万,召工治材,更腐替朽,丹漆黝垩,皆逾旧制。又十三载,会国家获瑞命于承天门,建封禅之议,有诏改赐观额为崇道。越明年,天子感三篇之事,筑玉清昭应宫于京师,制诏天下,访道士之有名行及仙经之有尤异者,郡籍师等名驰驿上之。师治装俟命,且有请于我,愿纪藏室之实以勒于石。我以为太虚无著,况之曰道,生二仪而不有,长万物而不知,惟圣与神,其殆庶几乎!故老氏五千言清净简易而不泥,后世其教神而明之,于是灵编秘牒、金简玉册,有太上正一品练形飞步之术,熊鸟赤白丹石图之法,总而谓之曰经,聚之于室曰藏。钱氏之建也,信重矣,金篆银隶以取其贵。孟师之守也,不懈矣,二十八载于兹而栋宇更丽,编简不脱。若夫观于斯,悟于斯,出处语默而不失其中,不亦达者乎。于戏!后之嗣孟师守者,为我爱之,而观者择其正焉。大中祥符三年岁阉茂建寅月记

见《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天台山志》】

佛陇记(宋龙图阁直学士叶清仁撰)

金文藏院记后序(太原五机撰,庆五年立,八分书)

金文藏院(邑令郑至道撰,元佑三年县尉郑仪书)

城隍修造记(宋临海左棠撰,宣和二年主簿苗青立石)

石桥罗汉圣迹记(宋县令太史章撰碑亡文存)

重建桐柏山门记(国初道士吴彦钦文)

重建法轮真一宫记(元学士虞集撰,以上今俱亡[说明:指倒数六条])

备考

备考者何?盖纪录以备参考也。昔司马温公修通鉴为考异三十卷,朱子读韩文为考异十卷。缺疑慎言,君子所不废也。旧志分纪遗、正误、传疑三款,类虽分而事未核,今合为一,并详所未备者,庶是非同异一览而得其大概矣。

天台山在县北三里,自神迹石起,按陶弘景《真诰》云,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十道志》谓之顶戴三辰,或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顾野王《舆地志》云,天台山一名桐柏,众岳之最秀者也;徐灵府记云,天台山与桐柏接而少异;神邕《山图》又采浮屠氏说,以为阎浮震旦国极东处,或号灵越,孙绰赋所谓“托灵越以正基”是也。按诸书名称不同,惟天台乃其正号,余亦各有所据,独上应台宿之语,虽本道书邈不可考尔(见赤城旧志)。

天台山者,山之总名也。自神迹石至桐柏、赤城、瀑布、佛陇、香炉、华顶、东苍,皆是。支遁《天台山铭》序云,往天台当由赤城为道。而神邕《山图》亦曰,赤城为南门,石城为西门。徐灵府《小录》又以剡县金庭观为北门。盖皆指山之所至言之。蜀樊建《天台山行记》云,自桐柏至华顶,台山八重,盖其延袤有如此者。近卢守仁修《台州郡志》,力辨天台山专指华顶,志未成书,其说特见于《赤城集》。而藏教所载《罗汉灵迹记》有云,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明相连,而天台悬崖峻特,峰顶切天,下有石桥跨涧,则又以石桥为天台。晋束晢《启蒙记》云,天台去人不远,路自福溪,水浅而清,福溪在县北四十里,与华顶、石桥相近。大抵其说各有所本,而今无所考矣。范侍郎《志要》云,华顶为台山绝顶,特秀,其原远未可穷,昔人谓发脉绍兴,故孙绰赋以为“托灵越以正基”,又谓海濒起伏三百六十余峰,而融结于此,自此又分为五支,其最东一支为天封、欢岙诸山,至邑东横山而止;稍南一支为大慈、佛陇,萦纡至神迹石,以及县治中;一支则为国清寺迤西;一支为桐柏、玉霄诸山;又西一支则衍为石桥诸峰,而天台乃其总称。其说颇为近理(见邑旧志)。

《天台山赋》云,“济楢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吕向注云,五界峻道名济,此险阻经峻道而疾行也。李善注云,五界,五县之界。援徐灵府《会稽记》曰,此山旧名五县之余地,谓余姚、句章、鄞、剡、始宁,此说是也。然《登真隐诀》谓,大小台处五县中央,又以余姚、句章、临海、天台、剡县为五界矣。

孙赋又云,“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盖言天台山据越地之灵,以正基址尔,非专以灵越为台山也。江总《修心赋》曰,喜南斗之分次,肇东越之灵秘。又晏元献《石氏山斋》诗云,书仙十阕壮儒宫,灵越山川宝势雄,以是考之,则会稽本名灵越,非止台也。

陶弘景《真诰》云,越有桐柏之金庭,按剡县《金庭馆记》曰,沈约定居桐柏岭,建馆曰“金庭”,则是剡之金庭亦桐柏也。天台县洞宫以桐柏名,始于唐景云二年司马承祯所置。而宁海之西南亦有桐柏山连天台山,故神邕《山记》力辨云,从极东至宁海界有桐柏山,其状高峻。道经云,越有金庭桐柏,与四明天台相连,岂其山之绵亘如此耶?

《真诰》又云,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李白《梦游天姥吟》乃云,“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不知何据而云然。

《名山福地》记玉京洞在赤城右肋,盖十大洞天之第六,周三百里。《会稽志》载,越之诸暨亦有玉京洞。及考徐灵府《小录》云,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里,南驰缙云,北接四明,东距溟渤,西通剡川,其说亦诞而难信。

《会稽志》载,司马悔桥在新昌县东南四十里,旧传司马承祯被召,至此而悔,因以为名,后人重建此桥,错书“悔”字为“晦”,其义益舛。按《云笈七签》载,司马悔山在天台山北,系第十六福地,李明仙人所治之处,山在天台新昌二境间,桥以山得名,非为司马承祯设也。昔人有题云,道书司马悔,福地在天台,兹山秀盘古,亿载青崔巍,如何越中志,纪载殊未该,浪云唐子微,曾过兹桥来,奉诏悔轻出,欲勒俗驾回。观此益见。

青溪在县西五里,按宋灵运《登临海峤》诗云“旦发青溪阴”,又唐玄宗送司马承祯云“青溪阻逸人”,皆作“青”字,俗呼为“清”者误(以上见赤城旧志)。

明《一统志》载,天姥峰在天台西北,与天台山相对;李太白天姥吟云“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盖此山旧属天台,自五代间钱氏分台割剡置新昌县,今属新昌,故不载。

黄振岭在县东四十里,与临海分界。范志作王进岭,谓宋高宗尝从此岭进幸周氏宅,题诗于壁云:“秋入幽岩桂影团,芳心日夕照林丹,应知月窟天香种,染得朝霞下广寒。”后人因以名岭。稍东十五里为王爱山,亦以高宗坐玩得名。旧志以高宗止至章安镇而回,未尝至天台,其诗想系宗室大臣避乱者作。

丹丘山即东横山也。相传汉时有老姥于此山种菜采药,号丹丘老姥。又有刘仙人号澹竹居士,于此山修炼,故名丹丘。其山土色红润,顶方而阔,中多沃田,泉水虽旱不竭,西有绢机岩,南有新妇岩、犀牛望月山,北有鸡笼石,上有赛雨坛,即曹法师祈雨处,有许真君庙在焉。又有教书堂,乃朱文公与徐竹溪讲学之所,其小径则竹溪所居也。嘉靖戊午,邑令钟钮筑丹丘台于其上,今废。

顾儒岭因顾欢名,见宋以前诸志。俗传朱文公与徐竹溪讲学去而复顾,因以名岭,此附会之甚者也。

前志称汉兴平四年置始平县。兴平,汉献帝纪年也,止二年而改建安,今止书兴平间,而不书年分。

紫极宫在郡城,《赤城续志》误作天台,今不载。

屈晃、舒岳祥,《一统志》《万姓统谱》俱天台人,《赤城志》屈载郡人,岳载宁海,旧志入天台,今仍之。

郑至道,宋邑令,《一统志》误作唐。

王烈妇,天台赤城山脚人,《一统志》作临海,今从旧志跋正。

潘时举,邑志载思贤桥人,徙居三十都,开馆授徒,有上下二儒堂,故址存焉。《赤城旧志》书时举系大年之孙,临海人。按时举为嘉定十五年该恩释褐科,而《赤城旧志》成于嘉定癸未年,正时举释褐之明年也,岂其释褐时固在临海,而徙居天台乃其后也耶?近有人于王婆山穿地得石碑,乃邑人陈舜道墓表,其文系时举所请,中备述时举之为人,且曰:“与舜钦同里闬亲而且善。”则时举为天台人无疑矣。

陶宗仪,字九成,尝著《辍耕录》三十卷,《说郛》一百卷,《书史会要》九卷,《四书备遗》二卷。《赤城志》《尊乡录》皆载天台人,盖以其书有天台陶九成著故也。今按宗仪实系黄岩人,不敢掠美混入。

杨贞妇,名顺荣,字静安,黄岩金沙里人,年十七归同邑杨伯瑞,夫死妇年二十七,权贵争求之,至截发欲自刭,卒不贰志,宋潛溪为之传。《尊乡录》《郡志》皆云天台人,今亦不敢擅入,存其名于此。

洪缙翁寺正,洪益中四世祖也,元绍兴总管行军都尉,封燉煌郡侯,前志失载,见《魏文靖公文集》。

陈处久,元举人,任萧山县教谕,见《萧山志》。陆起晦,不知某都人,与于景魏同隐逸,见桂彦良撰《杨伟生传》(以上见邑旧志)。

宋太史景濂有言:“自晦庵朱子,绍伊洛之正绪,号为世适,益衍而彰,传道而受业者,几遍大江之南,而台为特盛。”当是时,台之从晦庵游者,若石公子重,杜公晔与其季知仁,以及赵公几道、林公恪、潘公子善、郭公磊卿辈,皆林立并起,以有闻于世。由是,二杜公一传而为丞相,清献公范再传而为玉峰车公若水,寿云黄公超然,师友渊源益濬,而洪益扩而大伊洛之学,彬彬于台,家诗书而人逢掖,宛然邹鲁之遗风矣。朱子尝言:“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反为天地之中?”而风俗之美若是哉。自是以来,忠节孝义,史不绝书,凡天下称文献之邦者,舍吾台恒莫之先焉。

《一统志》载:台之风俗,其人朴静,其俗俭约。吴荆溪子良记也:闾阎兴礼让,囹圄长榛芜。陈古灵襄诗也:二公一在宋庆历,一在宋嘉定,去今日犹未远也,今当承平熙洽之世,礼逊之风当益盛,朴静之俗当益厚。乃有以狠斗健讼称吾邦,而号为难治者,其诬也不亦甚哉。于乎此岂吾民之罪也哉(以上见《赤城新志》)。

天台乐户二处,在官塘者王张二姓,在下前溪者彭朱二姓。其所由来,前志无考;男职鼓吹,女善歌唱;良家婚娶宴会,则群至服劳;犒以酒食,不与施礼。王太初《广释志》所谓“惰民”是也。妇女中前亦有以能诗名者,如宋严蕊,字幼芳,太守唐仲友即席命赋红白桃花词云云,盖官妓非乐妇也(见邑旧志)。

《赤城旧志》载,天台四乡一十二里,太平乡在县东,管里三,五支、三归、楢溪;永保乡在县西,管里三,定公、长松、两岐;祥鸾乡在县西二十五里,管里三,桐柏、大固、兴正;积石乡在县西三十五里,管里三,三异、曲池、同仙是也。后析为三十六里,地不加广,而里较昔为多,无怪乎事日烦而民日瘠也。

天台古迹甚盛,旧志多逸而不载。今考《赤城志》所书,有班春亭在县治之东;宣诏亭在县治西;静治堂上有标霞阁;丁大荣建平心堂在宅堂西;薛洪建瑞粟堂在观政堂北,旧名瑞萱,嘉泰间令丁大荣以得瑞粟一茎六穗,更是名;观政堂县圃内,令刘孝常建;松风亭在宅堂后,有大松如偃盖,故名,后更问松台;多锦亭在县圃内,令邵继元建。此外多不胜纪,聊存其名,以备览古之万一耳。

凡志,省本之郡,郡本之县,所以徵实也。间有异同,必标其由来,以为证据,非可意为增损,况选举尤国家之大典乎。天台自宋以来,科目见于曹杜二志者,班班可考,而《赤城新志》多所遗漏,如赵璥夫、周邦基、陈定、丁衡辈一十余人,皆略而不载。一邑如此,则他可知矣。而邑旧志不加考核,于名下著“《赤城新志》不载”数字,何昧昧之甚也。

明洪武三年庚戌开科,台郡入彀者十有八人,而天台居其八;六年罢科举,耑用荐辟,其目有经明行修,有怀才抱德,有贤良方正,有人才,有秀才,有孝悌力田,有神童等科;至十七年复科举。其间十有二年,而天台载在浙士登科考者,只赵复卿、闻宗范、杨秉为、胡叔彦、闻宗远、周孟辅、陈声远、陈昭、周伯文、杨子相、刘献、于用达、朱行中一十四人列于秀才科,则所遗者又不知凡几矣。

按《浙士登科考》,宣德己酉科浙场中式额四十五名,而天台获隽者六人,范理第一、曹昌第五、胡克昭第七、石孟康第九,亦一时之盛俊。景泰癸酉科中式六人,成化庚子科中式八人,而名次俱未详,亦旧志之略也。又洪武丁卯中式四人,章尚义、章谟、杨克俭、夏迪,旧志只载杨、夏,而无二章名,今附识于此。《明浙士登科考》系兰溪郭若纬编。

《朱子实纪》载从游者有潘子善、林恪、赵师䢼,皆天台人,旧志惟载潘子善,而恪与师䢼皆不载,今补入。按林恪《赤城新志》云,郡人而不言某县,意亦以郡该天台也。又按黄岩赵氏从朱子游者甚众,如赵师渊、赵詠道、赵师端、赵师雍,《实纪》皆书黄岩人,而独赵师恕载余杭人,赵师䢼载天台人,必非无据而然也。

胡吴二节。海人一适,洞桥胡宗道一适,南溪人也,详厉员外士荣传,赤城新志不书天台,宜补入。

【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