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志
仙、释、寺观
天台在隋梁间多为仙释所栖,丹室瑶台、梵宫宝刹,弥漫于赤霞翠巘间者,不曰洞天福地,则曰佛国祇园。近代以来,较前大异,盖吾儒道明,则异端教息,理固然也。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况彼固游于方以外者乎?为志方外。
仙
昔老聃著《道德经》五千言,遂为清净之宗。乃前此,崆峒赤松之流,则何以称焉?台为山水秀区,居之者大抵如司马子微辈,轻爵禄、脱尘埃耳。而崔尚桐柏观颂云:“不死之福庭,养真之灵境。”甚矣,人之好奇也。旧志已载,外一无所续,不敢妄为附会,以蹈蓬瀛三山之幻。
周
王乔:字子晋,灵王太子,好吹箫作凤鸣。浮丘公接以上嵩高三十余年,后人求之不得。偶见桓良曰:“告我家人,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至时,果见乔乘白鹤而去。道家称为右弼真人,治桐柏山,掌吴越水旱。五代时,封元弼真君。宋政和三年,封元应真人。绍兴间,加号善利广济真人。
汉
茅盈:字叔申,景帝时咸阳人。其高祖濛,字初成,秦时至华山飞升。盈年十八,诣南岳上真、西城王老君受道。道成,命太元真人。哀帝元寿间,乘云驾龙至大霍赤城玉洞之府。见《临海图经》。
刘晨、阮肇:永平中入天台山采药失道,登山见桃实,食之觉身轻。下视溪岩中,杯盘茵席浮波而下。行数里,至溪浒,有二女方笄,笑迎以归。留半载,谢而去。至家,子孙已七世。时晋元康元年也。
吴
葛元:丹阳人,字孝先,洪之从祖。尝入赤城山学道,后尸解而去,为太极左仙翁。宋政和中,封冲应真人。见《高道传》。
晋
袁根、柏硕:剡县人,因驱羊度赤城山,忽有石门豁然,见二女方笄,遂为室家。后谢归,女以香囊遗之。根后羽化,硕年九十余。见《搜神记》。
白云先生:《洞天福地记》,灵墟乃白云先生隐处。《世说》载,王右军得笔法于白云先生。又按野史,辨才云:“右军作兰亭记三百七十五字,始梦天台了贞传授笔诀,以永字为法云。”其后,司马子微亦号白云子。
刘根:字君安,长安人,隐永嘉飞霞洞,常至天台赤城,访紫极君。见葛洪《神仙传》。
羊愔:兄忻为台州乐安令。游阮郎亭,崖上有字,世传刘阮题。愔醉亭畔,七日方醒,梦入洞遇灵英,食青灵芝,百节俱轻。自括苍至天台,一日可到,日行三四百里。
班孟:不知何许人,能飞行,或终日坐空中与人语,或入地中,或含墨喷纸成字各有意义,或饮酒饵丹。年四百余岁,童颜鹤发。后入天台,不知其终。见葛洪《神仙传》。
魏华存:字贤安,司徒文康公舒之女。幼而好道,志慕神仙。年八十三,托剑化形而去。后太微黄老帝君授以玉劄金文,位为紫虚元君,使治天台。见《集仙录》及夫人内传。
徐则:字则本,东海郯人,居天台观,立道真斋,号隐真中峰。武帝诏讲道要,徐陵钦其风致,为作颂焉。晋王广,召问道法,则逊免,一夕死。柩自江都还,道中多见则徒行。令子弟扫室,曰:“客至,宜延于此。”语讫,跨石梁而去。须叟柩至,方知其异。见《隋书》及徐灵府《小录》。
夏馥:字子治,陈留人,入桐柏山遇王真人,授以黄水云浆之法。今在洞中为明晨侍郎。见陶弘景《真诰》。
唐
司马承祯:字子微,洛州温人也。居天台山,曾至洞霄。事潘体元,传辟谷、导引术,无不通。后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维、孟浩然、王适、毕构、李白、贺知章为方外十友。睿宗召之延问其术,对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夫心目所知见,每损之尚不能已,况攻乎异端而增知虑哉。”帝曰:“治身则尔,治国奈何?”对曰:“国犹身也。故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则天下治矣。”帝嗟叹久之。乞还山,赐宝琴霞帔。公卿赋诗送之。卢藏用早隐终南山,后登朝,见祯将还,指终南山曰:“此中有大佳处,何必天台?”对曰:“以仆观之,仕宦之捷径尔。”藏有惭色。女真谢自然泛海,欲诣蓬莱求师,至一山见道士谓曰:“天台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真良师也。”自然遂还求之,得度冲举。时年八十有九,元宗亲撰碑文。有《修真秘旨》《天地宫府图》《坐忘论》《登真系》等书行世。诏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正一先生。
王远知:天台道士也。其母梦灵凤有娠。僧宝志曰:“生子当为神仙宗伯。”年七岁,目览万言。十五入华阳,事陶贞白。善易,知人生死祸福。作《易总》十五卷。一日,雷雨云雾中,老人叱之曰:“汝所著书何在?上帝命吾摄六丁雷电追取。”远知方惧,傍有青衣人已捧书立矣。老人责曰:“上方禁文,自有飞仙保卫,汝何敢轧藏缃帙?”远知对曰:“青丘之老传授。”年二百二十六岁,后于东海借迅风,与人飞渡登州。
谢自然:华阳女冠。幼入道,慕南岳魏夫人之操,至天台,从司马子微学道,后白日仙去。事见《续仙传》。
叶法善:字道元,松阳人。开元初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封越国公,充景龙观主。初,法善奉命修黄箓斋于天台桐柏观,显迹甚多。见《仙传拾遗》。
李元:开元间云游华山采药,忽一日骑白鹿谓山下人曰:“我今游天台。”有三老人遮道留之不可。见王简《疑仙传》。
甘泉先生:不知何许人,隐华顶峰,频诏不起。开元十八年,明皇遣官于王屋山置台观以居之。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人。按许鼎撰通和先生祖贯碑云“贯学黄老”。初,贺监得摄生之术,负笈卖药,数百年不死。后于天台山升仙。见《高道传》。《唐书隐逸传》云:“知章尝弃官入道,升仙之说恐未必然。”
田虚应:齐人,字良逸,得大洞法。每水旱请祷,敝衣岸帻而坐,应不旋踵。元和中入天台,屡召不起。见唐《高道传》。
吴善经:缙云仙都山人。年十七为道士,遍登匡庐、天台、三茅。元和甲午,年八十三羽化。详权德舆《大清三洞法师吴先生碑》。
冯惟良:相人,字云翼,修道衡岳。元和中入天台,廉使元稹常造请问方外事。后以三洞法行于江表。宪宗屡诏不起。见唐《高道传》。【杨氏注:相人,即相州人,相州,在今河南安阳市西。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应夷节:汝南人,字适中。生时母梦流星入牖。后游天台,与叶藏质、刘处静为林泉友。会昌中,于桐柏观建壇以居。年八十五岁卒。及窆,止空棺。罗隐为之赞。见《高道传》。
徐灵府:钱塘人,号默希子,居天台云盖峰石室中,以修炼自乐。会昌初,频诏不起。绝粒十余年,凝实而化。尝著《天台山小录》《山洞要略》《寒山子集序》《真经十二篇》。
闾丘方远:字大方,舒州人。初学出世术,受箓于天台玉霄道士叶藏质。笃好群书,每披卷,一览不忘。自言葛稚川、陶真白,吾师友也。铨太平经十三篇。昭宗屡召不起,降诏褒异。大德六年,沐浴端坐而逝。举棺但空衣,而尸已解矣。后人尝于仙都及庐山见之。
叶藏质:字函象,括苍人。咸通初,创道斋于玉霄峰,号石门山居。尤精符箓。婺州牧为邪物所挠,诣请符,中路犯忌秽失之,牧乃亲造,见案上封筒,乃前符也。捧归,祟遂绝。懿宗以其居为玉霄观。一日,召其友告以行日,及期,题于门曰:“鸡鸣时去。”门人忽于空中闻珠珮鼓乐声,须叟鸡鸣,视之,已化矣。
左元泽:永嘉人,性介不随俗,居玉霄峰三年,绝粒不语。尝制真一颂。见《赤城志》。师徐征君,常游山,经旬不返。樵者见与三虎坐,不食五谷,后尸解。详《总仙录》。
陈寡言:越人,字太初,隐玉霄峰,号曰华琳。尝以诗咏自娱。将尸解,谓徒刘介曰:“当盛我以布囊,置室中,勿以木为也。”见《高道传》。
王可交:苏州人,尝棹舟入松江中流,见画舫有道士七人,皆玉冠霞帔。一人呼可交,与以二栗,命一黄衣送上岸,且令合眼。洎开目,已失黄衣,但见峰峦中松柏参天,问之,乃天台山瀑布寺前也。自是不粒食。后挈妻子入四明山不复出。见《续仙传》。
夏侯隐:不知何许人,大中未游天台,独止一室,或露宿草树间。每登山渡水,则闭目而睡,比至,则觉。人呼睡仙。见《仙传拾遗》。
杜光庭:字圣宾,邑人,或云括苍人,号东瀛子,为时巨儒。懿宗朝与郑云叟赋万言。不第,遂入道。初从僖宗入蜀。有文集百卷。终上都大清宫内供奉。见李畹《该闻录》。或云,唐麟德为内供奉,蜀主王建欲大用之,为张格所沮,以其切于度世无以爵禄。赐号广成先生。
刘处静:自号天台山耕人。会昌中,与叶藏质、应夷节为林泉友。见旧图经。
刘方瀛:天台道士,受天师剑法、符箓。尝咒水愈疾。咸通末卒。见《云笈七签》。
莫道士:不知何名。孙郃有与天台莫道士书。
陈世安:京兆人,好道,遇仙白日升天。治小台山。见《总仙传》。
月光童子:《巨鳌记》云,有人误入嵩高山,见东南天岩下石孔中,入有大宫阙,自然明燭,与日月无异,有六仙人,云“月光童子在天台,往来此中,非有道不得见。”又见《总仙记》。
吴筠:华阴人,字正节。天宝初游天台,观沧海,与名士相娱乐。文辞传京师,元宗召见,献元纲论。大历中,卒于剡。见唐书《隐逸传》《高道传》。
王旻:不知何许人。天宝中,赐号太和先生。有姑亦得道。年七百岁,往来天台,貌如婴孩。见《湖海纪闻》。
许碏:高阳人,少为进士,累举不第。晚学道于王屋山,周游五岳,自荆湘抵天台山。见《续仙传》。
陈惠虚:河东人,为僧,居国清寺。尝与同侣游石桥遇异人,自此慕道。晚归终南山,遇一老叟,遗以大丹,服之升天而去。见《仙传拾遗》。
五代
朱霄外:郡人,居天台崇道观。有题梁云:“吴越两街,道统天台,道门威仪,栖真明德。”太师通元先生,正一天师,特进检校太傅,守太保,上柱国,吴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朱霄外建。
厉归真:邑人,嗜酒,常单衣,精水墨。汉乾祐二年,于中條山飞升,语人曰:“吾台州唐兴人也。”见旧图经。
宋
王茂端:行上清大洞法,通真达灵,事验甚著。养母至百岁。自年九十八,清健不衰,人呼为王灵宝。其弟契真,亦行大洞法,号小灵宝。所著《灵宝教法秘录》十卷,留桐柏观。
张无梦:凤翔人,字灵隐,号鸿濛子。幼入华山,与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师陈搏,得微旨。久之,游天台,庐于琼台。真宗召问,令讲易,即说谦卦,曰:“方大有之时,宜守以谦。”上喜,除著作佐郎,不受。复召讲《还元篇》,答曰:“国犹身也。心无为则气和,气和则万宝结;有为则气乱,气乱则英华散。此还原大旨也。”赐处士先生号,亦不受。上以长歌赠行,朝士咸赋诗。后终于金陵。有《琼台集》行世。
吕洞宾:游天台,居福圣观,灵应事迹甚多。尝题一绝于壁云:“青蛇绕地月徘徊,夜静云闲鹤未回。欲度有缘人换骨,暂留踪迹在天台。”宋绍兴间,一丐者负其母歌于市,但云“只两口”。既久,询素丐所聚,则无是人。一日,到台州,出崇和门,至泉井岸,掷其母于水,乃一巨瓢,跨而升空。人方思“两口”,乃吕字也。
皇甫垣:蜀人,于丈人山遇朱仙翁,得轻举之术。曹勋怀二圣蜡书归,自北庭过孟津,于逆旅中病危得救,相与偕行至临安,高宗召见。后曹居天台,复来过之,留桐柏甚久。后入庐山结菴,赐名冲虚。
毛洞元:不知何许人,隐莲花峰石湖。范参政有诗赠之。
张云友:邑人,元明宫道士。白玉蟾以其仙风道骨,劝往琼台卓菴。张亦师事玉蟾,得雷法。
祝通元:桐柏观道士,专事修炼。所著修真诗五首在桐柏观。
姜仙翁:邑人。牧牛山谷中,夏热招云覆之,旱则呼雨,多著神异。后坐化,人以其真骨塑像,见存丰饶坑庙,旱潦有祷必应。
沈仙翁:邑人。岁旱,谓人曰:“请我以瓜酒,必雨。”果如其言。子小仙翁,灵异如父。并塑于尖山庙。
元
王中立:邑人,字定民,号足菴,为桐柏观道士。初生时,夜梦乘白鹤者止于庭。生而好清净,读书颖悟。住持于杭之西大乙宫,潜心教典。宋理宗朝宠锡优渥。元赐仁靖纯素真人。有语录藏于桐柏宫,史孝祥为之序。
明
曹法师:邑人,居溪南大路旁,曰大路曹氏。壮年为狐媚所惑,去桐柏观为道士,三年无所得,乃往谒张真人,尽通其法。回至杭,适大旱,祷雨无应。法师书片纸于背上,曰“雨出卖”。官闻之,命往吴山行事。用一大甕盛水,烧砖没其中,青天轰雷一声,四神将立左右,曰:“上仓主旱,雨不可求。”法师曰:“权借太湖三尺水。”须叟,阴云四合,黑雾漫天,大雨如注,平地尺余。顷之霁,视檐下水,悉有鲜鱼蕰草,太湖果干三尺,诸司厚贶皆不受。居家,除滛祠、伐妖树、灭魔救疾、祷雨祈晴,厥应如响。年七十余终。
释
浮屠以出生死、免轮回之说惑人,而王者不严为禁绝,盖以人有不信礼义、而反怵于祸福,此亦神道设教之意也。台多幽岩邃谷,非清修苦行者不能居。今采名缁,取其戒律精严,以为桑门式望云。
东晋
昙猷:燉煌人,兴宁中至天台。旧传赤城有五百大神居之,言轧降祸。猷至,遇一妪,问途,忽有负而投诸渊者,猷飞锡救之,水立涸,今乾溪是也。住赤城,方诵经,有猛兽巨蟒交见,猷不动。有神诣猷逊谢,原他徙,于是鼓角凌虚而去。详《罗汉圣迹记》。宋景德中,县令陈佐贤造猷像,镇岩下,今不存。见《神邕高僧传》。又按《稽古略》云,沙门竺道猷即白道猷也,初止剡之石城山,太和二年又移台州始丰赤城山,于武帝太元八年入寂,与郡志少异。
昙兰:青州人,支姓,日诵经三十万言。太元中憇赤城。一日,有神长数丈,屈膝自言愿推室相奉,世传韦乡山神云。见《高僧传》。
齐
普辽:辽东人,居白岩,号普耀禅师。事见妙智寺及王展《白郎岩记》。
从一:隐居始丰瀑布山,兼学内外典,不食五谷,惟嗜枣栗,年几百岁,与隐士褚伯玉作林下友,终山中。
慧明:东吴人,姓康,少出家,止章安东寺。建元中,与沙门共登赤城寺石室,见昙猷前身不坏而室荒芜,乃开翦重建卧佛并猷像于其中,更名卧佛岩。后召至京师,还山,建武中卒。
梁
定光:青州人,许姓,字静照。大同初隐佛垅,三十年人罕知者。初,智顗在江陵,梦光引至山巅,曰:“汝当住此。”及顗过佛垅,光曰:“忆昔时招手言否?”顗即悟。光曰:“金地吾已居之,银峰尔宜往。”陈大建十三年坐灭。凡三瘗,体骨踊出,后置殿乃已。旧传锡杖尚留在昌安,即会稽隆安院也。见神邕《高僧传》。
慧实:姓许氏,颖川人,梁末至天台禅定,绝迹人世,五十年胁不至席。
陈
智顗:颖川人,陈姓,字德安。大建七年至天台山,卜居佛垅。后宣帝创修禅寺,割始丰县租以充其粟。隋炀帝请授戒,号智者大师。居台山二十二年,建道场十二所,国清其一也。又按旧图经,师年十岁,誓佛前荷愿正法,游佛垅,感定光之梦,即建寺。后示灭,其徒舆葬佛垅。尝著正观十卷,缁流宗为天台教。天圣中,诏求其书,赐名天台总录。其徒如灌顶、普明、智晞、智璪皆有名。
灌顶:章安人,吴姓,字法云,聆智顗所说法,了无遗忘。尝入都讲演义疏,晋王遣使送之还山,为造国清寺。今为天台第五祖师。先是同门智晞绝而复苏,其徒问曰:“师生何处?”曰:“吾生兜率天上,见先师智者坐宝座,旁皆有人,惟一座尚虚,闻天人云,六年后灌顶当升此说法。”及化,果如其言。
普明:会稽人,朱姓,初止国清寺半岩,难于得水。一日,以杖叩石,泉涌出,今锡杖泉是也。后示灭,反屈三指,证三果云。见《高僧传》。
智威:姓蒋,缙云人,为天台第六祖,称法华尊者。负笈从灌顶传天台教。见《九祖略传》。
隋
智越:临海人,郭姓,亦受业智顗。尝诵法华经,瓶水自盈。居露山精舍。见《高僧传》。
圣者头陀:初憇国清寺,显异甚众。一日诣雷马山伐木建殿,运神通致雨,木皆蔽流而下。雷马潭有头陀菴。
唐
丰干:旧郡志作五代人。居天台国清寺,或云邑人丰尚书之子。形貌寢恶,披发布裘。或时唱歌,人问之第,云:“随我骑虎游松门。”与寒山拾得相亲,三人每邂逅则长吟大笑,人莫测也。正观中,太守闾丘胤尝问丰干:“天台有何圣贤?”答云:“国清有寒山拾得,状貌类疯狂,歌笑不常,盖普贤文殊后身也。公至,宜谒之。”至则二人方据火谈笑。闾丘遽作礼,二人云:“丰干饶舌耶。”遂摇手出门而去。丰干后于天台示寂。
寒山子:本无氏族,以其于寒石山中居止得名。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时来国清寺,就拾得取众僧残食菜滓食之。或廊下隨行,或时叫噪望空谩骂。寺僧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大笑而去。虽出言如狂而有意趣。尝得诗轧题石间,好事者隨录之,得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警励流俗。徐灵府序而传之。终隐寒石山中。见《传灯录》。
拾得:不言名氏,因丰干山中经行,至赤城道侧,闻儿啼声,逐寻见一子,可数岁,因名拾得,在国清厨内涤器。常日斋毕,澄滤食滓,以筒盛之。寒山来,即负之去。后隐祥云峰。时僧道翘纂寒山诗,以拾得偈附焉。见《传灯录》。
沩山佑禅师:初作沙弥,自福唐至国清受戒。时寒山拾得扫松迎迓。临行,寒山送之,云:“遇潭即止。”后于洪州泐潭山得道。见《传灯录》。
善伏:姓蒋,一名等照,义兴人,生即头白。日诵经典,一目七行。唐贞观中至天台超禅师出家,习西方净土观行。显庆五年终。
湛然:常州人,戚姓,号荆溪禅师。天宝大历间,优诏不起。晚居天台主台教,今赤城释忏岩是也。后示寂佛垅。今号天台教主。见梁肃记。
灵默:姓宣,毘陵人,谒石头禅师有悟,乃蹋折拄杖而栖止焉。贞元初,入天台山白沙道场终。
遗则:京兆人,长孙姓,六祖牛头弟子,隐瀑布之西岩。元和中,法席渐盛,自名其岩为佛窟,居四十年而终。云居智禅师其法嗣也。
普岸:汉东人,蔡姓,百丈弟子。太和初,止水磑西峰。翌日有虎引至中田,遂创平田禅院,今万年寺是也。终于本院。山门有遗塔存焉。宋赐额曰“昌岸禅师”,即寿昌开山和尚也。
慧恭:姓罗,福州人,谒德山鉴禅师,遂入室。后到天台瑞龙院,大开法席。天复三年终,门人塔葬焉。
幼章:夏侯姓,相公孜之犹子。游天台,感异人语,于静安乡创福田院,今慧峰是也。后守骆延训命,居灵鹫。中和四年,人死于饥,璋聚骸以葬。钱武肃王尝梦一僧,仪貌甚伟,寤求不获。后图形至此处,乃璋也。号至德大师,天成二年卒。
景欣:受业白云院,嗣法于六通绍禅师,人称欣四面。后入天台华顶,莫知所终。
光绪:号至德大师,居天台山云峰。见《传灯录》。
一行:穷大衍算法求访师资。尝到天台国清寺,立门屏间,闻僧于门屏前布算子声,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远来求法,已合在门,岂无人导达耶?”一行闻言而入,稽首请法,授其术而去。见《神僧传》。一行,张姓,公谨之孙也。
五代
大静:不知何许人。领旨于元沙和尚,憇国清寺三十年不下山,博综三学,操行孤立,禅寂之余,尝阅龙藏,遐迩钦重,号大静上座。时有小静上座,并终本山。今国清寺遗迹在焉。见《传灯录》。
全宰:钱塘人,沈姓。尝参石霜禅师印证。晚遁暗岩二十年,今趺坐处尚存。
师简:初憇天台戏龙院,时大旱,有龙卧岩间,以杖叩之,随即滂沛。简善书,求者多以鹅酒易之。德韶尝语人曰:“此简罗汉也。”后示灭钱塘,其徒迎其骨,建塔于无相院。
德韶:龙泉人,字惠丹。清泰二年入台岭,憇智顗道场。后于通元峰卓菴,凡建道场一十有二处。宋开宝五年,大星陨于华顶,林木变白,师乃示灭莲花峰,世号韶国师。
智勤:德韶法嗣,居紫凝山普门寺。
长臂道者:名全泰。显德六年,重建开岩寺,灭后舌根不坏。
宋
友蟾:钱塘人。谒天台韶国师,密传心印,住云居普贤院。吴越忠懿王召见,赐慈悟禅师号。淳化初示灭,归葬天台山。
义寂:字常照,永嘉人。周广顺中到天台,通智者教。吴越王授以净光大师,居螺溪讲道。尝过石桥,有光前导如烈炬。
延寿:姓王,余杭人。尝入华顶参韶国师,至天柱峰结菴九旬习定,有鸟类斥鷃巢于衣摺中。国师深器之,授以元旨。建隆元年,忠懿王请居灵隐山创寺。开宝七年入天台山,度成得万余人。著宗镜一百卷传于世。
遇安:姓沈,钱塘人。出家天台山华顶峰,参德韶密契宗旨。乾德中,吴越王召居天龙寺。太平兴国三年,有宝塔见资福殿,虚空中赐号明智大师。
自询:号国一道者,传法于了定大寂。尝燃臂供佛。雍熙初,初建受业寺,遂燃身报国,火灭舌根不坏,诏改寺为寿昌,今万年寺是也。
本先:姓郑,永嘉人。出家国清寺,参韶国师有悟,住温州瑞鹿寺,大中祥符中示寂。长吏以闻,诏本县检视,得所著《竹林集》十卷,藏秘阁。
道荣:淳化中居长陇院,习禅定,灵异颇多,而以罗汉目之。既入灭,人有见于寿昌五百应真位者。今肉身尚存。
居昱:钱塘人,郭姓,七岁扣疑于林逋,书如宿讽,丱角礼僧,愿隆诵法华经,七日而周。夏竦表为沙弥。天圣四年卒,后二年启棺如生。昱善为诗,有“松声和雨听,山色带云看”之句。
知白:居永庆院,郎侍郎简记行业云:“天台僧独知白为可纪。”
元照:钱塘人,唐姓,字湛如,号安忍子,深明教律,四方宗之。少游天台度石桥,合掌诵经想方广,而度者三,复达宴坐峰诵经,失足几墮,如人扶之而免。与蒋之奇、杨杰诸人为方外交。刘焘作行业记。
处咸:临海人,王姓,字应之,住崇善寺,寺弊,谋迁之。令李廷芝梦神告曰:“圣祖台下龙头,九九和尚宜见之。”令未谕。闽人陈白曰:“圣祖,天台教之第五祖师也,昔居此山,号五祖台。又指师九月九日生辰,龙也,其此僧之谓乎?”李悟之,趣为兴寺。后住白莲院。
法具:字圆复。绍兴中,居华顶峰。叶梦得、苏庠、韩驹、吕本中、王铚、宋敦儒,皆与之倡酬。有《化菴集》行世。
法一:字贯通,祥符人,李文公用和四世孙。师圆悟勤禅师,以大法炬许之。绍兴中住万年寺。
惠远:眉山人,问法圆悟勤禅师,豁然有悟。绍兴中,过天台护国、国清等寺。乾道中,赐号佛海禅师。周丞相必大铭其塔,虞似良书。
惟静:吴门人也。年十三许,入宁国寺,于天台受具。尝侵晨赴禅林寺晨粥,而多虎豹隨到寺门,虎踞地相伺候,静出复隨。迟明,巨迹极多,静恐人知,以锄灭虎迹。
蕴常:字不轻,通内外学,作诗清丽,字法遒劲。淳熙间住国清,号荷屋老人,有集行世。
志南:字明老,会稽人。朱文公晦翁、韩尚书厚吉皆与之游。终国清寺,有《指堂集》。
绍禅师:不知何许人,涌泉景欣之法嗣,住六通院。后自巾子山入于华顶峰,晦迹,不知所终。
敬遵:住般若寺。般若,今护国是也。见《传灯录》。
元
先覩:号无见,叶姓,仙居人,住华顶峰四十年,操行卓绝。其徒闻风不远数千里参问。元统甲戌五月望日,遗书谢朋旧,作偈趺坐示灭。翌日焚化,舍利凝积成五彩,白乳如注。宋濂撰塔铭,有《无见覩语录》行世,金华黄缙为之序。
光菩萨:鄞人,光世习雕塑,至光,艺益精。光好道,遍参有道尊宿,闻华顶无见和尚道行清峻,挟胸中所疑投之。年七十有三,无疾坐蜕于华顶山。
昙噩:号梦堂,住国清寺,能诗文。宋太史景濂铭其塔。
明
宗济:字北源,姓李氏,临海人。少朴而敏,尤长于义理。师事明州护圣迪元启禅师。归华顶二十七年,足不越阈,重建殿屋。后归深云菴,年七十示灭。
裘和尚:邑人。幼岁出家为僧,住国清寺。后又游外二十年而归。访亲周氏,周有婢适在采桑,遭师遽瘫,抱之,以手执其颈,类解缚状,婢惊,怒告其主,主曰:“出家人何轻薄如此?”师曰:“七日后当自知之。”主讶其语。至日,置婢于室,以人守之,夜分守者少睡,醒视婢,已经死矣。问师,师曰:“昔见鬼以十索锁其颈,吾断之,恨尚留其一耳。”华顶寺僧请师预道场,师曰:“明午有火殃到寺,正日必有火,我不预也。”明午,一妇人从轿马婢仆投寺中施斋,至晚寺中人问曰:“火殃何在?”师曰:“施斋妇人非火殃耶?”忽火从中起,一寺为墟。建眺杨千户妻施师屦,师亟穿,走泥泞中,杨妻心悔,师知之,遂还其屦,视之如未尝着土者。尝携一小孙出游,途遇虎则伏于侧。孙归,语家人,师摩其首曰:“莫说莫说。”儿遂失音。师化后,乃能语。世传尖虎禅师后身也。其变幻事迹甚多,父老犹能言之。
传灯:高明寺。博通内典,传南教宗,于八分书法尤工。所著有《天台山方外志》。
济颠:邑人。父李茂春,高宗李驸马之后,隐于天台。母王氏,梦吞日光生师。年甫十八,亲丧,投杭州灵隐寺出家,居净慈。逆行顺行,言行叵测。其济物利生、神通感应事迹甚多,载《济颠语录》。天台五百应真之流也。见《方外志》。【杨氏注:济颠是宋朝僧。而本志列入明朝,应系错列。《天台山方外志》也是列在宋朝。】
圆悟:号密云,初住通圆,清修悟道。有“金粟开花,通圆结果”之讖。嗣历诸方,佛法大行。后住天童,开堂聚徒千余,传衣钵者十二人。崇祯壬午春,忽曰:“吾可以归通圆矣。”果应其言。
寺观
天台据瓯越之灵胜,極山海之瑰奇,自晋唐以来,凡栖真习静者,莫不藉以为福田胜地。故自有智顗,而五峰银地即是灵山;自有承祯,而双阙琼台便成蓬岛。苐沧桑屡变,劫火常灰;蓬蒿瓦烁莫非绀殿琳宫,缨络袈裟究作飞尘积土。然盛衰有运,纪载难忘,为志其旧,俾览者或按图而讨胜、或即境而披奇,一切废兴,俱作梦幻观可也。
国清寺
在县北十里十一都,旧名天台,隋开皇十八年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禅于此,梦定光佛告曰:“寺若成国即清。”大业中改名国清。五峰耸峙,双涧环流,为四绝之一。唐会昌中废于兵火。大中五年重建,柳公权书“大中国清之寺”六字。宋景德二年,改景德国清寺。后被兵燹,三朝御书数百卷俱焚,独顗所题莲经、与西域贝多叶经一卷、及隋栴檀佛像佛牙仅存。建炎二年重修之,有三贤堂,谓丰干、寒山、拾得也。又有兜率台、锡杖泉、香积厨、诃罗大神。寺前有新罗园。东南有祥云峰、拾得岩、清音亭,其最高处有更好亭,后岩瀑布循涧而下,尤为奇胜。元至正辛巳,邑人胡荣甫建山门,僧朂宗冕建雨华亭,筑万工池。明洪武甲子大风雨,佛殿、钟楼、御书阁尽毁,后寺僧稍继补葺,然非昔比矣。雨峰亭,隆庆庚午重建,今废。大雄殿,万历乙未郡节推刘启元,劝旧檀越许均庄、孙汶棐等捐资助建。国朝康熙十八年,大殿又圮,祖宪禅师募许均庄孙许原平助修。
大慈寺
在县北二十九里十一都,旧名修禅,或名禅林。南齐中兴二年僧智顗建,盖即定光佛所示银地岭,示门巽隅,号佛垄,顗第二宴坐处。隋创国清,乃更寺为道场。唐会昌中废。咸通八年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其法堂曰“净名”,以顗尝讲是经故也。又有顗所供普贤及手书陀那尼经、隋所赐宝冠。有漱玉亭。又有虞世南所书华严经,绍兴中为秦桧取去。明洪武十七年八月,殿宇为风雨所坏,僧德兴重建,临海梅畋为之记,张性中游佛陇记。有高丽铜铃杵,永乐初尚存。
天封寺
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陈大建七年僧智顗建。初,顗入山见一老父告云:“师卜菴遇磐石可止。”其后,果如所告,遂结庐焉,因自号“灵墟”,盖第五思修地。其注涅槃经处号智者岭,中有卓锡泉。北望一峰摩云,即华顶也。隋开皇五年赐号“灵墟道场”。汉乾佑中改“智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寿昌寺”。治平三年改今额。旧有瑞云阁,今废。
石桥寺
在县北五十里十五都,旧传五百应真之境,又有方广寺隐其中,宋建中靖国元年建,后毁于火。绍熙四年复新之。中有应真阁、妙音亭、先照亭,俱废,惟曇花亭独存。
万年报恩寺
在县西北六十里十五都,唐大和七年僧普岸建。图经云“隋大业二年建”。初,晋兴宁间僧昙猷憇此,四顾八峰回抱,双涧合流。八峰谓“明月、婆罗、香炉、大舍、铜鱼、藏像、烟霞、应泽”,以为真福田也,遂经始焉。会昌中废。大中六年号镇国平田。梁龙德中改福田。宋雍熙二年改寿昌。建中靖国初火。崇宁三年重建,号天宁万年。绍兴九年,改报恩广孝,后改广孝为光孝。今复为万年。先是宋太平天禧中,累赐朱衣宝盖、及御袍曳履,诸珍玩甚众,故有“亲到堂”,以仁宗赐衣时有“如朕亲到”之语,故名。有妙莲阁、览众亭。淳熙十四年,日本国僧荣西建山门、西庑,仍开大池、香积。有釜极深广,世传阇提首那首者所铸。东南十里有岭曰“罗汉”,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围,凡供五百大士于是邀请。寺后过溪,有西天大师菴,生身尚存。明万历十五年,李太后赐藏经,知县毛鹤腾建经阁。
善兴寺
在县东北六十里十一都,旧名华顶圆觉道场,晋天福元年僧德韶建,盖僧智顗尝宴坐于此,故上降魔塔、伏虎坛、鬼叠石、太白书堂、甘皇先生居,岁久芜翳。旧传又有葛元茶圃、王羲之墨池,然无所据。宋治平三年改今额。明洪武四年毁于火,僧宗济建,后僧照祖、普慧通相复兴。
宝华寺
在县东六十里四都,旧名太平,唐乾符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禅林寺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十九都,旧号“龙山集云院”,隋僧智顗建。唐天宝六年,改“龙山”为“始丰”。宋乾德二年,号“龙山崇修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后废。明崇祯间重建。
东安隐寺
在县东六十里一都,旧名隐岙,汉乾佑三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普庆寺
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旧名保兴福庆院,晋天福四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慧明寺
在县东北六十里五都华顶峰上,旧名慧日,俗又呼东峰,梁乾化元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后废。今之慧明,不知其所始,岂华顶废后,更徙于此耶?
大智寺
在县东五十里四都,宋开宝七年建,太平兴国初赐号大明,治平三年改今额。
护国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旧名“般若”,周显德四年建,盖僧德韶第九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后钱太师忱家乞为香灯院,加“广恩”。
白岩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宋末僧普耀初憇此地,有神江白郎告曰:“此吾居也,以师德业尊广,愿推此室相奉。”遂呼“白岩”。隋大业中,僧纯陀徙平地五十步。唐贞观十年赐号“白岩寺”,会昌中废,咸通二年重建加“咸通”,宋大中祥符六年改赐“妙智寺”,今复为“白岩”。旧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
大同寺
在县东北九十里十一都,旧在墺西,名“菩提大同”,周显德五年建,后徙今地,宋治平三年改“大明院”,今复为“大同寺”。
太平寺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十一都白云峰侧,旧名“云峰”,梁乾化元年建,前对香炉峰,又有宴坐峰石、石鼓、石床、看经台,皆顗经行处也。旧有雷峰堂。宋太平兴国五年改今额,洪武初年废,今重新之。
无相寺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三都,旧在瑞岩北,名戏龙,唐咸通二年建,时有僧师简以杖叩卧龙起雨,故名。远近胜概凡十,瀑布潭、石门径、咸水涧、瑞龙、天柱、香炉、紫凝、应泽、五峰、宝陀罗汉二岩。宋祥符元年改今额,治平中徙今处。
寒岩寺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六都寒石山,旧名“崇福”,梁开平元年建,盖寒山子栖遁处。周显德中改“圣寿昭仪”,孙氏重新之。由明岩北五里而上,四山耸秀,水流乱山间,锵如佩環,院宇间阿并置,岩下窗扇轩户,开阖于烟云紫翠中,故南山之标胜者推寒明二岩。宋大中祥符二年改“福善院”,今为“寒岩寺”。
明岩寺
在县西南七十里三十三都,旧名云光院,号暗岩。周显德四年,吴越昭仪孙氏舍资,俾天台镇将陈希靖建,即僧全宰栖禅处,更名明岩,介居岩谷间,道狭不容轨,入门两石夹峙,号石门,前对幽石,横敞飞阁,岩窦嵌空,堂宇半居岩下,大概如寒石山。宋开宝七年升为寺,祥符元年改大梵寺,明初归并,今复为明岩寺。寺有十景,云栖洞、摄石、八守岩、初来菴、瀑布、水索、幽石、重岩、洞门、响岩。旧传寒山拾得隐身之地,今岩中有人迹仿佛,俗称闾丘太守云。
净慧寺
在县西九十里,旧名宝慈,唐乾化元年僧景瑫建,盖天台十八刹之一也。旧为隋高僧飞锡处,及是瑫卓菴,已而造寺,燃柏香密祷,以烟至处为址焉。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旧传葛元尝植芦数本,故今寺前有芦峰。
澄深寺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十一都,旧号澄明,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真觉寺
在县北二十三里十一都,隋开皇十七年建,僧智顗葬焉。龛前置双石塔,号定慧真身塔院。有绘像与所赐方袍,今亡。宋祥符元年改今额。
高明寺
在县东北二十里十一都,按旧经,本名高明,唐天佑七年建,今考所藏钱氏遣墨,乃清泰三年,号智者幽溪道场。今殿前有石经幢,刻云“天福二年捨入幽溪禅院”,可验也。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净名”,不知何时复今额。相传谓:顗居佛陇讲净名经,忽经为风飘,翩翩……(以下缺十一卷二十四五六七页)
〖(以下为根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一百二十二卷补,文字根据本志体例有删节。)
高明寺
在县东北二十里十一都,按旧经,本名高明,唐天佑七年建,今考所藏钱氏遗墨,乃清泰三年,号智者幽溪道场。今殿前有石经幢,刻云“天福二年舍入幽溪禅院”,可验也。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净明”,不知何时复今额。相传谓:顗居佛垄讲净名经,忽经为风飘翩翩不下,乃杖锡披荆寻经所诣,行五里,风息而经坠此,顗遂即其地营刹。万历间,僧传灯作幽溪讲堂,著《天台山方外志》若干卷,徒孙寒月重修楞严坛,钟鼓等处,台山称首刹焉。
通圆定慧寺
在县北三十五里十一都,周显德四年建,盖德韶国师第一道场也。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净名院。明天启壬戌,释圆悟重兴,仍旧额。今重修。
慈圣寺
在县西北八十里十五都,旧名圣迹,宋治平三年改今额,后废。今重建。
九明寺
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汉乾佑二年建,盖僧智顗宴坐九持道场。宋治平三年,改仁寿院,今复为九明寺。
大觉寺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六都,宋乾德三年建。初号华严道场,治平三年,改今额。政和甲午,有谢道人者,精于阴阳,尝欲以寺之支垄,就乡豪易田数顷,不售,遂谓寺僧为藏基,香积不绝,灵应如响,缁流仰给,异哉。明初废而复兴。弘治中,有谋为葬地者,倩人焚之,遂废,今复兴。
资福寺
在县东四十五里一都,旧名清化,赤乌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兴化。隆兴初,参政贺允中乞为香灯院,改今额。明初废,重兴。
长寿寺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十一都,唐清泰元年建。宋祥符元年,改普光院。永乐初废,复兴。
阐法寺
在天台山南,晋黎护将军刘元舍宅建,名建平。旧传,元因遇雨感金钱之异,建寺,原在县南五十步,后有鸽子和尚徙今地,号鸽子道场。寺侧有灵龟峰,又有缀石坡,陀罗迤逦,草木蒙茂,左右溪流萦带,民居皆桃花,熙春弥望如绮错焉。宋祥符元年,改今额。绍定四年,县令潘晋孙篆额。洪武初,废,后许源平捐赀助建。
宁国寺
在天台山西南麓、县西二十九都。梁普通三年,僧智达斩荆结庐,每诵经,则群鹤翔空,紫云覆顶,故山名紫凝,后建寺,名栖禅。唐会昌中废,大中五年重建,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天圣四年,僧居昱新之,名法华寺,明初废,今重新。
慈云寺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旧名安国云居院。晋天福元年建,盖僧德韶第二道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隆兴初,并入护国,有双松亭,今圮。明季寺废,今新之。
广严寺
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九都,旧名长垄。唐光启三年,檀越徐八、长史凌舍建。凌生平乐善好施,与僧道荣交善。一日,僧恳凌袈裟地,凌遂将石冢岙屋基,建立宝殿法堂,置佛安僧,以为植福之地,所舍产业,悉载徐氏家谱,每年祭品住持备办,俟徐氏子孙拜扫,至今不朽。宋治平三年,改今额,旧传寺铸一钟,屡不就,有老妪施一钱投于冶中,钟成,而钱宛在,号贫婆钟。
天宫寺
在县西三十里十二都,旧名栴檀瑞像院,吴越时僧德韶建,号第十一道场。宋祥符元年改今额,明废,今重兴。
东广福院
在县东二十五里七都,旧名灵水庵,唐刺史奚承芳香灯庵,宋宝元二年建。治平三年改寿圣,绍兴三十一年改今额。明废,今复兴。
水陆寺
在县西三十里二十三都,太平兴国四年建,熙宁三年改寿圣,绍兴三十一年,避高庙尊号,改西广福寺,今复为水陆寺。
翠屏寺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唐乾符二年建。先是吴赤乌中,有周禅师居此,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宋治平三年,改净安院,今为翠屏寺。
开岩寺
在县西南四十里,梁普通三年建。初,有异僧擘开此岩,六瑞缤纷如雪,遂赐额曰:天花尊者开岩院。唐会昌中,罢。周显德六年,西土长臂尊者全泰重建,改泗洲禅院。宋祥符元年,改镇国院。明洪武中废,今重兴复为开岩。
文殊寺
在县西五十里,晋天福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禅智,明初废,后复为文殊,今废。
永福寺
在县西六十里,唐咸通四年建,旧名灵瑞,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明洪武初废,后重新之。
崇善寺
在县北五里赤城山下,晋太元元年建。先是,兴宁中僧昙猷依岩造寺,号中岩。后以多赤蚁,徙平地。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崇善。政和八年,改玉京观,未几仍旧,放生池在焉。明永乐中,僧一元重建佛殿、山门、廊庑。近为大风雨所坏,僧徒逃散,田地悉为豪右所占,则无复重兴之望也。
普光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盖僧德韶第十三道场,旧名大觉普光塔院。宋祥符元年,改慧觉,后复为普光,后废,今复兴。
西安隐寺
在县东北四十里,旧名臻福。宋建隆三年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前有双溪五峰,颇为幽胜,今废。
清心寺
在县东十里十一都,有山名招隐,下有石泓如釜。昔智顗放螺溪中,旧号螺溪院,今有螺如巨蛎,或出没焉。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崇报寺
在县东北二百五十步,旧号接待院。绍兴五年,内侍陈良弼乞为荐福之地,赐显宁崇报院。后废,遂不复兴焉。
传教寺
在县东北一十里十一都,宋乾德元年建。五代时僧希寂于此演天台教,故名。大中祥符元年,改东定慧院,邑西有普贤院,亦号定慧,呼为西定慧,今废。
宝相寺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三都,旧名宝国华严院,吴越钱王时僧德韶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今废。
鹫峰寺
在县西五十里,旧名峆岭庵,唐大中三年,僧怀玉建。宋咸平三年改额,今废。
证教寺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名无量寿塔院。宋建隆元年建,盖僧德韶第十道场。后于此示寂。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瀑布寺
在县西北十五里十二都瀑布之侧,宋元嘉二年,僧法顺建,久废。
隐岳寺
在县东五里六都凤凰山之西,梁大同元年,西域梵僧建,隋大业元年废,唐贞观元年重修建。今废。
白马寺
在县西十里,陈时建。唐会昌罢。
飞霞寺
在赤城山腹,梁岳阳王建立,其后僧定光居之。梁亡,寺废。
佛窟寺
在天台山之三并西峰上,不知建自何时。唐会昌中废,后为昭庆院。元复为佛窟寺,今又废。
宝相寺
在县西南二十五都,旧名弥陀塔院,盖僧德韶第七道场,周显德中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后废,今复兴。
西竺院
在县西北五十里十一都,旧名国泰。唐大中十年建,盖僧智顗著止观之地。前有溪流,亦号幽溪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今废。
赤岩寺
在天台山南,旧名宝寿观音院,周广顺初建。宋治平三年,改明圣院,后为赤岩寺,今废。
金绳院
在县西二十八都,实栖禅支院,宋庆历中赐额,今废。
秀岩寺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一十四都,旧名西云,晋天福八年建,盖僧德韶第三道场。宋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永宁院
在县东北十五里十一都,旧名普宁。周显德四年,吴越王建,今废。
西定慧院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汉乾佑元年建,盖僧德韶第四道场。宋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净居院
在县西北十三里三十三都,旧名华严庵,宋咸平三年改额,今废。
金文藏院
在县西北六十里十五都,盖万年支院,汉乾佑三年建。宋咸平二年赐今额。太宗尝赐《大藏经》五千二百卷,护饰甚伟。建中靖国初毁。
景福院
在县西二十五里十四都,周显德七年建,俗呼茶院。盖僧德韶施茗处。宋开皇三年,赐号崇福。大中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普慈院
旧在莲花峰顶,名大慈院,开宝七年建,治平三年改额。熙宁三年,徙县西北二百步,今废。基为豪右所占。
景福禅院
在县西三十里,万历五年,九都裘子静舍建。
金地庵
在县北二十五里十一都,晋开运三年建。以梁大同初,僧定光卓庵居之,巽峰有枯石数片,屹然林莽间,谓之招手石。古语云:定光金地遥招手,智者江陵暗点头。其庵久废,今所遗者,惟茅茨而已。
头陀庵
在县西九十里二十五都,隋开皇十八年建。初,国清有圣者头陀诣雷马山,伐木建殿,相距绝远,圣者一夕致雨瀑涨,木蔽流而下,后人为卓庵焉,今废。
(在下为本志原文)〗
头陀菴
在县西九十里二十五都,隋开皇十八年建。初,国清有圣者头陀诣雷马山伐木建殿,相距绝远,圣者一夕致雨暴涨,木蔽流而下,后人为卓菴焉。杨公杰为施结界文,今废。
宝福菴
在县西三十五里十六都,今废。
石桥道场
在县北七十里十五都,宋开宝元年建,太平兴国五年废。
莲社
在崇报寺西,宋嘉泰元年旱不雨,县令丁大荣率缁徒咏莲经于公宇,继时雨作,因度地建堂,名“莲社”,仍榜门之外曰:“为民祈福之所”,凡水旱祈祷于此,后废,基为豪右所佔。
观音堂
在县东一里九都,旧有观音堂在山川坛之右仁寿坊侧。
临清堂
在县南门外。
正觉禅院
在县西利济门外,僧普闻系孝廉夏增之后,自幼祝发,矢志清修,因旧址扩为精舍,延名僧讲《愣严经》,听者千余人,附郭斋舍之清幽者,必推此为首云。
信行菴
在西门外,明季有僧寂信寂行结茅华顶山数十余年,戒律精严,因台山无接众处,遂跣足叩首通衢,募建此菴,日饭僧数百余人,后相继生化,人谓寒拾再来也。后住僧慈珍亦如信行接众焉。
松隐居
在县西十五里龙山顶上智者大师隐居处,后废,国朝如玺重建,其地有玉屏、石门、龙泉诸胜,颇为幽静。
廻龙菴
在县东三里,明崇祯间建。
长生菴
在县北五里,与国清寺相近,明崇祯间建。
奇龙菴
在县东十里。
云山堂
在县西五里大路侧,檀越张■■■■圮,曾孙参修。
慧日菴
在县南五里大路侧,国朝康熙十三年重建。
白云菴
在县东南十里横山,嘉靖间八都丁岳建。
圆觉菴
在县西三十里二十六都平头潭。
种福菴
在县东门外。
崇善菴
在县东二十五里,旧有灵溪馆,邑人奚蒙建,施茶以济行旅。
南明菴
在县小南门外坡街,许姓建。
六止菴
在县小南门外大溪边,坡街许姓所建。
万缘堂
在县西门外,国初顺治年间建。
目莲菴
在县北门外。
延寿禅院
在县北六十里华顶之上,其山高耸,去天尺五,因名天柱峰。文穆王时,延寿禅师卓菴居之,有习定基及碑塔在焉。宋太平兴国元年,赐额寿宁院。明洪武三年改今额,明末毁于火。国朝僧云衢念予力主法席,懿行薰修,慨然复兴。
再隲亭
在坦头街,慎亭建。
松溪菴
在县东,离城五里黄潭街,邑人裘忱赤捨建,施茶以济行旅。国朝康熙七年建。
盤松菴
在南门外五里下泗洲,慎亭施建,今废。
白云菴
在县西四十里二十八都风濂,檀越庠生陈献徵因父墓捐资创建,置田供僧以绵香火。
镇福菴
在县北三里,檀越马太尉号世信。
宫观
桐柏宫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唐景云二年为司马承祯建。回环有九峰:玉女、卧龙、紫霄、翠微、玉泉、莲华、华琳、香琳、玉霄是也。宫当心,自福圣观北盤折而上,至洞门一望,佳景豁然。道书云“桐柏金庭洞天,即王子晋所治。”中有三桥,一见二隐。木则苏玡琳碧,泉则石髓金浆,人得食之,后天不老。《真诰》云:“吴有句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三灾不至,洪波不登,实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吴赤乌二年,葛元于此炼丹,故今有朝斗坛。齐永嘉元年,将军沈约一千余人弃官乞为道士居之。唐睿宗景云二年,敕为承祯置观,号桐柏。方置堂时,有五色云见,唐史记以为祥,禁封内四十里无得樵採,五里不许迁葬。徐灵府小录:炼师所居,黄云常覆其上,故有黄云堂、元晨坛、炼形室、凤轸台、朝真坛、龙章阁。又有众妙台,以篆隶八分三体写《道德经》于巨幢,置台上。故名。堂下有醴泉,极甘,可以愈疾。太和咸通间,道士徐灵府、叶藏质新之,元稹、刘处静为记。五代梁开平中,改桐柏宫。周广顺二年,朱霄外建藏殿。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桐柏崇道观。政和六年,又于后山建徽宗元命殿,一如宫制,瓦用青色琉璃。于梭溪上建二桥,桥上构会仙亭。直南岭表,建洞门一座,内则方丈、斋堂、云堂、土地堂、三真殿。又有上清阁、御书阁,閟三朝宸翰及高宗所临晋唐帖。绍兴二十二年,杨和、王存中重建三清殿,曹开府勋建三门,曹又于观北结庵,赐号冲啬宫。中为院六,一曰经藏,二曰三元,三曰延宾,四曰清虚,五曰白云,六曰浴院。屡朝宣赐则有宋太宗、真宗御书,共五十三卷。祥符中,御衣四事。高宗《史汉事实翰墨志》,用高丽僧统所舍,织成经帘二帙裹。吴越国王所舍铜像天尊一十身,连金银铜所铸火焰台座,檀香三清像一龛计二百六十身,玉花八株,铜三清像,金银字经二百函。睦亲宅昭成太子宫圣帻四十轴,历代珍袭供奉。至明朝吴元年,遘火,化为丘墟,惟檀香像一龛存焉。洪武中,道士金静观、提点吴惟敬相继营建。永乐十年,道纪鲍了静又加新之。其间架规模,崇饬艳丽,去旧为远。至今且二百馀年,道众贫匮,殿宇日就颓坏,宫中碑刻无虑十数,独崔尚所作碑颂,韩择木八分书尚存。古今珍尚,今无遗类矣。
佑圣观
在县东一百步妙山上,即玄帝庙,旧系城隍庙基。宋南渡后,曹开府勋建观,而境民崇奉,香火不废,韩择木断碑在焉。
元明宫
在县西北二十八里桐柏观之东北。徐灵府小录,由桐柏北上一峰,可五里许。唐长庆元年,灵府定室于此。宝历元年,赐号方瀛。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洞天宫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玉霄峰。唐咸通间道士叶藏质创道斋,号石门山居。十三年奏为玉霄宫。周广顺元年,朱霄外建三清殿。徐灵府小录云,道士陈寡言尝隐于此,号华琳,有经、钟二楼。经,皆咸通十一年书,后题云“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姚刘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宋祥符元年改今额。有禹钟高二尺,状如铎,上有隐文。又一大钟,汉乾佑二年铸,今废。
仁靖、纯素二宫
在桐柏观左右。元至正间,桐柏道士王足菴遇世祖,宣授仁靖纯素真人,遂于其右旧白云观基建纯素宫,又于其左崦曹开府冲啬菴基建仁靖宫,今废。
迎真宫
在县东十步,其址今并为布政分司。
福圣观
在县西北十五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岩下,赤乌二年为葛元建,初号“天台”,额乃元飞白书,王右军评其书如乌鹊势骞巑屼。东北连丹霞洞,有仙人拍掌岩。西北枕翠屏,上有三井,号三绝之一,洩为瀑布,蔽崖而下,状似垂蜺数百丈。有溅珠亭。观前对灵溪,观中引瀑布縈绕廊院、灌注池塘。宋元嘉,尝于此创瀑布寺。东一百五十步,有柳泌使君宅,号紫霄山居,今皆芜没,惟“玉清行”刻流水岩。洪武间,大水泻出而字多不辨矣。又有隐真中峰,盖梁徐则所居之处。唐咸通中,刺史姚鹄因建老君殿,得玉简上之,刻曰:“海水竭,台山阙,皇家宝祚无休歇。”诏付史馆。宋大中祥符四年改今额。天圣五年遣中侍投金龙。有布衣孟合附诗以进,重新之。绍兴十一年,置九天仆射祠。按《众真记》,夷、齐死为九天仆射,治天台山之说。三十年,杨侍郎偰妻赵,以老君殿建三清殿。陈古灵襄,皇佑间来游瀑布,命名“习养”,有记。嘉泰二年,令丁大荣立碑,刻“习养之瀑”四字于右崖上。明初并入桐柏。
白云昌寿观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观西,唐大中六年建,旧名白云菴,宋乾道四年内侍邝守宁弃官入道,乞改菴为观,遂赐今额,邝后于观侧自创白云菴,今俱废。
玉京观
在赤城玉京洞天之右,宋政和八年赐额建观,未几,中亡。嘉熙改元,朝廷设醮,祈祷天使,诣投龙简,籍地行礼,殊亏昭事。时冲静大师、高惟几,辟田度址,兴建观宇,观妙演道大师范善迁同盟助就,郡守张号奏拨公田,以助堂厨。御前宣赐沉香斗,真钟磬,及御书观额,拱辰殿扁,安镇观门。正殿崇奉徽宗本命圣君,名清平万寿殿,县令姚德辉叙其事,今废。
净元观
在县东三十里五都,今废。
圣寿院
在桐柏观西,旧名延寿,周广顺元年,朱霄外建。宋治平三年改额,今废。
妙乐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即王乔仙坛。吴赤乌二年建。殿前有石泉,名醴泉,泉南有上贞亭。去坛东二十步,有八角井坛,东有太子庵,西有朝斗坛,南去百步有吹箫台,北去三十步有瀛峰室。唐僧灵一有《题王乔观》,传道士所居。今无此观,味其景意,疑即妙乐也。旧有铜钟自桐柏移来,上刻“唐景龙二年”所铸,今已久废。
法輪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观西,吴赤乌元年,葛元卓庵于此,感三真人降,授以贞一劝诫法輪妙经,遂建台曰“降真”。汉乾佑中,钱氏复为朱霄外新之,仍造檀香像一百躯。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元至顺间重修,翰林学士虞集记。今废。
法莲院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二都,唐咸通六年,道士叶藏质建,以层峦叠出状似莲花,故号莲峰道院。宋治平三年改额,今废。
昭庆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名佛窟,唐大中六年建,盖僧遗则卓庵之地。唐会昌中废,后道士刘处静创圣祖殿,越州刺史李褒奏闻,赐号道元,张仁颖为记。宋祥符元年昭庆中有七星阁,唐咸通中物也。
赤城全真道院
在县东二百二十步,今废。
鹤峰全真道院
在县东十五里十都,元大德九年道士徐光孚建,今废。
紫霄道院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旧志所载,莫考都址。
桃源道院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都,至元间,道士陈贯道建,今废。
熙宁道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宋咸淳七年,道士徐自明建,今废。
养素道院
在县治之北,至元间,道士王中立建,后废,基为豪右所占。
松隐道院
在县西二里二十都,即曹忠靖勋松隐园,今废。
延真菴
在县西七里十二都落马桥,今废。
思真菴
旧志,元至元间,道士石好问建,今无考处所。
卧云庵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二都琼台之侧,至元间,道士周正中建,今废。
附古塔
赤城塔
在县北七里赤城山巅,七级,高二十丈,梁岳阳王妃建。
国清塔
在县北十里国清寺前,九级,高五十余丈,隋开皇间,智顗建。
双塔
在县北四里,各五级,俱高七丈,僧德韶建。
白岩塔
在县西北三十里白岩寺后山上,七级,高十五丈,普耀禅师建。
宝华塔
在县东三十里宝华寺前,七级,高二十丈,唐乾符间建。
大科塔
在县南四里,五级,高六丈,万历九年教谕朱应遇建。
文塔
在县东南十里新萝园。
万年寺塔
在县北五十里,释自询建。
降魔塔
在华顶,相传僧智顗降魔之处,后人为之建塔。
寒山塔
在寒山寺石洞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