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天台县志卷之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祀典志

坛壝 祠庙

《虞书》,“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而祀典肇此矣。汉唐以来,代有殊制。明合祀天地于南郊,而六宗、山川、群神,皆各为坛以从祀。国朝因之。神祗响答,庶征屡见,亦足验感孚之有素矣。台邑群祀悉备。《传》曰:“鬼神非德不歆。”司民社者,明德以荐馨香,神灵有不式凭者乎?为志祀典。

【杨氏注:肆类,《书·舜典》:“肆类于上帝。”孔传:“肆,遂也。”类,祭名。后以“肆类”称祭天之礼。六宗,古所尊祀的六神,有天、地、春、夏、秋、冬和水、火、雷、风、山、泽等说法,一直没有统一。】

坛壝

《周礼》,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是社稷之有坛,由来旧矣。国朝郡县皆立天地、六宗、山川之坛。岁春秋,有司祭于其处。复为厉坛,以祭死亡之无依者。立法可谓至备。然坛壝经久,不无倾侧,而修葺以时,享祀不忒,则五谷顺成,八蜡可通矣。

【杨氏注:八蜡为祭拜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八种神明。《礼记·郊特牲》:「八蜡以祀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

山川坛

洪武初制,命天下郡邑祀风、云、雷、雨、山、川之神于东南隅。县丞叶弘建坛。嘉靖己未,知县冯兰移置东门外。

社稷坛

旧在县治西南一百步。宋嘉定间,邑令詹阜民建。明洪武三年制,祀社稷于西北隅。县丞叶弘改建县北,地系贾涉故宅,当县北龙脉。嗣以民居寝繁,稠杂未便。万历四十年,知县胡来聘徙于县西曹岗岩。

国朝坛壝,悉仍明旧地。但邑经兵燹之后,墙围倾圯,树木稀少。清军同知李德燿,奉巡海道,郑宪牌亲诣遍览,捐俸修葺,四围结墙,栽植松柏,俾灵爽有所凭依云。

厉坛

旧在县治北后郭。明洪武八年,知县张文玉置。形家以其右据龙胁,灵气受伤。万历四十年,知县胡来聘迁县北马公庙后。其祭文云:“我高皇帝创立祀典,念及尔等无祀鬼神,令天下府州县设坛城北,春秋有祭。”先叙治人之法,次及事神之道。且曰:“神依人以血食,人敬神而知礼。”末又责以监察之明,一体照报。详慎至此,讵非以人鬼虽殊,幽明理一。有不便于人,即不妥于神。两相保护,以成一方之治耶!台龙脉来自国清,厉坛义取合幽,不宜横踞其上,伤残灵气。职此之由,来聘承乏兹土,一切利病,咸得更始。况此为士民之关系最大者乎?叶同众谋,蠲日改卜,敬告本县城隍之神,谕尔等无祀鬼神知悉。尔等其乡之人耶?抑流寓之人耶?乡之人,莫不愿其乡之士庶,寝昌寝炽,以光梓里;流寓之人,血食兹土,亦莫不愿此邦之人,共昌共炽,以无殄厥祀。倘顾坛壝之一坏,致伤全邑之风水,尔等其何利焉?今议徙之马公庙后,尔等其共来栖息,享厥秩祀,无恋故址,使流魂飘泊,聚散失依。庶不失高皇帝建坛本意、与先治人而后事神之道。鸣呼!坛石俨然,祀典无缺,幽明两得,人鬼咸宁,台其永孚于休哉!”

祠庙

国之大事曰“祀”。故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此者,不在祀典。邑之祠庙不一,皆有功于生民者也,血食至今不绝。若楚俗之尚鬼,庶几免之。

城隍庙

在县治东北二百一十步。吴越时,封始平侯。绍定五年,邑令潘晋孙祈雨感应,新庙门,塑包、寇二相于门内。咸淳中,祈祷复应,事闻,封孚佑广济王,嗣又加封孚佑广泽大帝。明洪武二年,知县邓林,依式新之。万历中,教谕袁仲锡,议塑后像于寝庙。国朝康煕十一年,知县赵廷锡重修,寝庙之东建佛堂,使僧居之。

泰岳行宫

在县治西北,即大清宫。每遇万寿千秋节,官吏、师生先期于此处行礼。

关帝庙

在县治西通越门内。万历四十三年,封伏魔大帝。知县胡来聘捐俸拓之。

佑圣观

在县治东妙山上,塑真武像。以山岩皆赤,有火气,故以水德压之。万历甲寅,火延妙山,教谕袁仲锡私祝曰:“使神罹于烬,几不灵矣!”已而反风,神像如故。是夜,袁梦神曰:“余大尺和尚也,大尺以量人福寿。”观其状,乃类真武,其灵异如此。庙门有温太真、张睢阳两神像,而张尤神验云。

清风祠

在桐柏山,祀伯夷、叔齐二像。宋有黄道士善医,医太后,疾愈赐之官与金帛,皆辞,请二石像归,建祠以居之。后祠圮,邑令钟纽复建,颜曰“清风祠”。萧文清为记。

神迹石庙:在县治北,今名白鹤庙。元泰定间,封“显灵忠烈昭德仁泽王”。

杏庄庙:在县治西玉京坊巷,元征召陈瑞卿,筑杏庄为居,因建庙于侧,祈祷响应。泰定初封。

明烈庙:在东门外,宋敕赐明烈王。

华光庙:在县西建宁坊巷,祀马元帅。

灵顺庙:在县东镇安坊。

灵观庙:一名前殿,宋绍兴庚午建。

刘将军庙:在县西门,晋黎护将军刘玄捨宅为阐法寺,后寺徙溪南,累著灵异,人即其旧址,立庙以祀之。

平水庙:在县北十里,祀西晋周清,宋祥符间封“平水大王”。

黄山庙:在县西十三都,元封护国显庆王。前有石穿如牛鼻,相传海船系缆处。

窑头祖庙:在县东三里,其始建莫考,俗云:“未有天台县,先有窑头殿。”则其来久矣。

三井庙:在县西南广济门内,原三井因筑城塞其二,一在庙侧,虽大旱不涸,庙系宋封。

惠济庙:在石桥下,宋封惠济,上有龙潭,祷雨灵应。

菡溪庙:在县西三十五都,系郡城隍灵康广惠威烈王行祠。详见丁世杰庙记。

应泽庙:在县西十四都。唐长庆间,令白余丰祈雨立应。五代周显德中,封应泽明王。岩下有水,随潮往来,后开庙见石龟,水遂竭。见《图经》。

赤城山庙:晋太元中建,僧昙猷居岩室中,神屡遣虎狼怖之,猷自若。一日神告曰:“予夏帝之子,居此二千余年,师威德严重,愿推此相奉。”鸣鞞鼓角,凌霄而去。《图经》云,此号“登坛大神”,每遇旱,官民祈祷能致云雨。

峇崷庙:在二都,吴赤乌二年建。

焦山庙:在县西,吴赤乌初建,祀李显忠。

梁昭明太子庙:在县西,梁末侯景作乱,太子统避地至此,后人祀之。

鲍将军庙:在县东二都,按旧志,吴赤乌二年立,高储山神讳廷赞、与兄光禄廷嗣,唐末勤劳王事,皆得庙食。

冷水庙:在县南二十都。

亚父庙:在县西茶山。旧志,有神一夕自海乘石船至其上,土人闻如万骑之声,黎明视之,见石船在山腰,有石帽覆一铜像。立祠祀之。遇旱祈祷甚应。

梓潼真君庙:在县北太坊,今移建小北门城上。

上泉庙:在县西三十一都。方腊之乱,里人洪喜祈神平寇,以功赐保义郎,遂新祠宇。

飞泉白鹤庙:在县西山口。宋理宗谢后初过此,祷于神后,后正位中宫,重新之。

马公庙:在县北二里厉坛前。明万历庚戌,生员陈光谦题曰:“庙之西南为菉筠精舍。”谦添一日长,与齐文炤、许鸣达、许鸣远、褚挟策常过庙前。悉荷神灵恩启,行翼凡岁之丰、凶时之旱涝、事之成败利钝,问兆莛蓴,厥应如响。寇攘塜虣,间时侵扰,踵未及旋,奇祸立至,亦孰非神之讨逆安民?多士钦神之明,德神之蔽,图所以报,塞莫可如何。乃共构一匾,大书“仁济英灵”,用彰显道至德,俾文馆保境,人人蒙庥,世世识神之灵勿谖云。

刘阮庙:在双阙下,祀刘晨、阮肇,宋元祐二年建。

松溪庙:县西廿七都,宋贾观察自越奉夏禹王香火,初拟祠岭上,俄风雷大作,移今地。

折山庙:在县二十里,吴赤乌初建。

云峰庙:在县东四十里,宋嘉定初赐额。

元应善利真人祠:在县西十二都。宋淳熙八年,郡守唐仲友,因旱诣祷获应,遂迎像至郡天庆观祀之。今遗址在琼台之左,真人王乔也。详旧志。

湖山庙:在县西三十五都。宋宣和三年,吕师囊剽掠,郡县统制姚平仲、张思正捕之,祈于神,即日平之,遂新庙庭。仍建祠于杭州浙江亭侧,今七郎堂是也。

镇国大将军庙:在县西十二都,宋咸平初重建,民有于庙侧掘得古镜,文曰“始丰县寨主镇国大将军雷晔造”。《图经》云,疑五代间人。镜旧在贺允中家,今亡。

上方庙:在县西二十五里,祀显佑王。

桥亭庙:在县西北三十里,宋宣和二年建。

真君庙:在县西六十里,祀元弼真君王乔。

七里庙:在县西七里,宋宣和二年建。

金相公庙:在县西。

尖山庙:在县东三里螺溪。

丰饶庙: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祀姜仙翁。旧志云:“神生于吴赤乌二年七月一日,仁德七年卒,肉身不腐。”

显应庙:在县西三十二都白衣山。

太平庙:在县西六十五里方山之巅。

支岩庙:在县北二十五里,即灵康行祠,太平乡主。

榧溪庙:在县东三十里,祀董将军。

灵泽庙:在县东苍山,宋嘉泰间封。

松山庙:在县东二都,吴赤乌二年建。

峇山庙:在县西五十里二十五都,本龙王祠,吴赤乌二年建。

新妇岩庙:在县东八都。陈之稷一夜忽梦神告曰:“吾新妇庙主也,尔为我易信武。”梦觉奇之。旬日间,奉旨易五显塑关帝于庙,始知梦之不诬。关公之信武益著。

独孤庙: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石壁岭东。周显德二年建。神本妇人。曩常见怪,后配以支明龙王,怪遂释。

湖波庙: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一都,祀广济王。渭溪先生厉仲亨,景德中游学古汴,奉香火祠之,并奉孚济王。

浙峰庙: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二都,祀平水大王。

方岩庙:在县西六十五里三十五都。

四峰庙: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三都,祀善利真人仁济王。

珂山陈仙师庙:在县西六十里三十五都。

淡山庙:在县西八十里三十五都。

龙归山庙:在县北五里十二都。

白王庙:在县西三十五里。

慕蚁庙:在县西六十里三十二都明岩山,宋宣和建。神号“孚济王”。初,乡人定基于济溪,黎明将建,一夜众蚁移木于其地,人皆异之,遂建庙,因名。

葛将军庙:在县西三十五里十五都。

元坛庙:在县东门月城内,屡著灵异。

鹫峰西山庙: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一都。

嘉应公庙: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祀胡正惠王之子。

赤山东庙:在县西四十五里二十七都。神号泰明祖德王。乡人贾伟自汉州载像以归祀之。

土墙山庙:在县西三十六都。

顺福显佑王庙:在县西二十五里十二都,又名上方殿。

花桃庙:在县东南一十五里。

白祥庙: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感应庙:在县西四十里二十八都风帘口。

棠阴遗爱祠:在西门外道塘街,即药局基为之。合祀知县钟纽、黄道年、毛鹤腾,主簿王榭。今废,尚存“三台鼎望”、“百里棠阴”二石坊。

方侯祠:在县东北二百十步城隍庙右。公讳印,桐城人,弘治甲寅至任,廉洁恬静,甫一年卒,祀“名宦”。万历丁未,士民追慕,欲建祠特祀。其曾孙、巡盐御史方大镇,发本院节省公费银两立祠。自兴工以至落成,并不派士民。陶望龄为之记。又置祭田一百一亩三分五厘六毫,并祭器什物,每年春秋二祭,教官主之。其田亩、祭器,俱载石碑中。岁久,祠宇颓废,惟石坊大门尚存。国朝教谕邹楷、训导徐德恂,于康煕十七年重建中堂三间,以供祭享。

刘司理祠:在儒学之西,以祀署县事、本府推官刘启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