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天台县志卷之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建置志

城垣 公署 学校 储备 驿传 里图 坊镇 津梁 恤典

建置者,一邑之创造所存,可以观为治之规模,施行之次第焉。邑非金汤不固,故首城垣;非长吏不治,故次公署。而庠序为育才之地,仓廪为足民之资,故学校、储备又次之。至驿传所以优宾旅,里图所以均徭役,坊镇、津梁所以聚居民、便贸易、通往来,皆为治者所不可缺,故一一详列于篇,使触目而有得焉。则治民何道,造士何方,兴除何法,必使鉴观于昔,而举行于时者,为志建置。

城垣

《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金城汤池,使人望若天堑,不敢逾焉;所以壮形胜,备守御也。台城迄今百有余年,虽雉堞如故,而迭为修改可考。而知第有形之险,尤赖无形者以固之。众志成城,端在抚绥之得其道耳。

县旧无城。吴永安中,于县治筑墙,周围四百余步,高丈五尺。明嘉靖乙卯冬,倭寇深入,无险可凭,公私庐舍,悉付烈烬。邑令冯兰建议筑城,经始于丙辰春。至丁巳冬,令钟纽迄工。周回五里,延袤计一千三十九丈七尺,高厚一丈八寸,垛堞一千五百八十。开大门四:东“应台”,南“玉笥”,西“通越”,北“金庭”;小门四:东南“水陡”,西南“广济”,东北“跃龙”,西北“利济”。计费折里甲役银九千四百二十两。其通越门逼近溪桥,难造月城,令吴谦建“永清门”以卫之。万历甲午,南门为溪水冲激,日将就圮,推官刘启元署邑篆,欲收山川灵秀萃于黉序,移南门于学宫之前,从丁向,名其门曰“环碧”。扁其楼曰“三台道脉”,王士性为记。明季于城之四隅,树立望台四座,以备守御。台久毁坏。国朝辛酉,南城楼复圮,令胡万宁重修。形家谓,南属离火,楼不宜高,建平屋以像书笥,余堵堞俱加增葺,高坚如故。

公署

公署者,长吏出治之所,其规制不可不备。故令佐听政有常署,监临行部有行署,使节往来有宾署。至椽曹、邮亭、管库、司属之类,莫不各有其处。但居其地必思尽其职,则缁衣羔羊之颂,不得专美于前矣。

县治居城正中,始建无考。宋庆元以来,迭有建置。逮元至正中,遭火为墟,令周琏复建。明洪武初,令邓林重修。洪武三十二年,令张时习增葺。永乐八年七月大风雨,公宇摧坏,令张坰重新之。正统六年,令吴昌建公厅。弘治七年,丞杨兰建后堂。崇祯间,公厅倾颓,令复修葺之。其余创修靡常,不能悉纪。

公厅三间。幕厅三间(在公厅东)。

戒石亭,在公厅前甬道中,按石铭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系宋太宗颁行天下。至高宗绍兴间,复以黄庭坚所书,命州县长吏刻之庭石,至今仍焉。

后堂三间

坦荡亭,系主簿厅旧址,令蔡含灵建。

东吏房八间,丞袁时敏修,令张宏代添二间。

西吏房七间,丞袁时敏修,令张宏代添一间。

仪门三间,令陈衮重修。

库房,公厅东,康熙十一年,令赵廷锡改建楼房。

县狱,在仪门外西边。

理事厅,在仪门外东仓旧基,今废。

宾馆,在仪门外东理事厅旧基,今倾。

鼓楼,在县大门上。正德中,令刘俸建。国朝令王润民修。

知县廨屋,在后堂东。

县丞廨屋,在公厅东,今废。

主簿廨屋,在公厅西,今废。

典史廨屋,在公厅东南。

吏舍屋,在簿衙前,西廊之后,今废

土地祠,在仪门东。

旌善亭,旧在县前铺南,久废。正德十六年,知县刘俸割丽谯门内东隙地,易市民褚元勋基,新建是亭。

申明亭,旧在县前铺南,久废。正德十六年,知县刘俸因旧址重建,有记。

察院司,在县治西北二百步,大门、三门、仪门三楹,正堂左右各三楹,后堂三间,东西精膳房、吏书房各三间。

布政司,在县治东二十步,旧有大门、仪门三楹,内有正堂、两庑、后堂,规与察院司同而差狭。

僧会司,洪武十五年开设于崇报寺,今废。

道会司,洪武间设东岳庙,今废。

阴阳学,洪武十六年开设于九都莲堂,今废。

医学,洪武十七年开设于惠民药局,今废。

税课局,在县治东一百步,今废。

演武场,旧在县东一百步,后徙溪南。

学校

学校者,国家所以育人才也。上而黼黻皇猷,下而化成民俗,皆由此出,厥惟重哉!台旧无城垣,黉宫前临大溪,清流环绕,秀淑之气钟为人文,故科名甲于两浙。自雉堞拥蔽,堪舆家以为形势未便,然士习诗书,家敦絃诵,则人杰地灵,自有真儒,应运而兴,形势之说何有焉?

学在县治东南二百步,前临大溪。溪流旧分为三,谶云:“三水合一流,此地出公侯。”宋绍兴戊辰,大水冲突,溪流遂合,自此人文日振。旧基在县西南四十步,杂居市廛,凡三徙至今地。庆历七年,县令石牧之建。淳熙中令赵植、嘉泰二年令丁大荣、嘉定元年令詹阜民俱增修。元至元丙子,大成殿燬于寇,县尹张伯达、刘庆相继修复。至正十六年,复遇兵燹,邑人杨伯宁重建。明洪武初,勅天下所在立学,时知县邓林因旧址而新焉。三十三年,令张时习复新之。正统间,再修。成化己亥,建大成殿。二十一年,学宫皆燬,惟大成殿独存,令王凯重修之。嘉靖八年又燬。十一年,令周振建。万历二十二年,推官刘启元,请于知府阎邦,徙城南门,与学宫相对,以溪流作泮水,颜曰:“三台道脉”。建楼于城门上,颜曰:“经笥文波”。至甲午冬,张弘代莅任,始落成焉。戊辰民居火,延烧明伦堂、敬一亭、启圣祠、两斋,俱属煨烬,惟存文庙两庑而已,知县张弘代重建。嗣后,殿庑日久圮坏。

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县陈献可请于上台,复鼎新之。府学教授查继佑、本学教谕吴辂、及邑绅衿皆捐资俸有差,始于是年冬,落成于十八年秋。胡兆龙为记。其名宦、乡贤二祠,康熙丁已,教谕邹楷、训导徐德恂增修。戟门及墙垣,教谕杨王治重葺。

先师庙三间。

启圣公祠三间(在西斋北,令董大翮修)。

东庑五间,西庑五间。

戟门三间,棂星门三间(俱顺治十六年重建)。

宰牲房三间(在棂星门外,今废)。

库房三间(今废)。

名宦祠,在戟门东,令陈衮建,明季颓圯。国朝顺治十六年重建。祀宋县令石牧之、王无咎、郑至道、卢崇、韩元龙、王琰、丁大荣、詹阜民、潘晋孙;元县尹刘庆、佟复、杨维祯、周琏、县尉元文本;明知县邓林、张时习、康彦民、皇甫贵、方印、熊希古、陈衮、郑光与、陈世显、郁浩、程良符、县丞张诚、教谕储振、杨诚、梁璋、徐麟、陈璿、训导旷恩、陈弘乘、周大埏、主簿江清、朱允祚、典史林同。

乡贤祠,在戟门西,明天顺间重建,岁久倾颓。国朝顺治十六年重建。祀南齐顾欢;宋开江尹贾伟、无为军教授潘时举、淮东制置使贾涉、监行在草料场徐大受;元鄞县尹许广大;明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赠太子太保文肃公徐善述、毅庵、贾富、吏部左侍郎范理、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鲁穆、福建按察司副使杨泽、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夏埙、兵部左侍郎杜宁、彬州知州陈伯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夏迪、赵府长史赵季通、兵部郎中齐汪、江西抚州府同知范昌龄、宁国府知府范吉、四川潼州知府姜凤、黄州府知府卢濬、河南道御史张环、吏科给事中范洵、司训娄能、应天府尹鲁崇志、工科给事中陈祥、教谕戴宗贤、夏圭、孙诚心、严贞可、江西饶州通判杨士伟、诰赠都察院副都御史张助、封诰文林郎礼科给事中姜泻里、孝子恤赠翰林待诏姜坡(按,姜泻里、姜坡系山东人,明季姜埰寓台,因入乡贤,非邑人也)。

明伦堂,在先师庙后,久颓。康熙丁巳年,县令王润民、教谕邹楷重建。辛酉,教谕杨王治、训导徐德恂督造。贡生朱文俸、生员张亨钺完工。

土地祠,顺治十六年建。

进德斋三间(在明伦堂东,今废)。

修业斋三间(在明伦堂东,今废)。

敬一亭(在西斋前,今废)。

馔堂三间(今废)。

号房十四间(在明伦堂左右,今废)。

尊经阁(在文庙西,今废)。

文昌阁,旧在戟门外西南。先为教谕徐璘、训导旷恩、洪受祠。万历间,司训陈阶奉文昌神像居中,后移置南城上。天启间,又移置儒学门。顺治十六年,移建于东庑后巽方,盖取巽为文明之象云。徐、旷、洪三祠今废,基存。

魁星楼,学前城侧,议者谓,魁星不宜在儒学门外,宜更置于门内。现议迁徙。

射圃,在学西四十步。康熙十四年,通判许嗣国置亭其上,以习射。

教谕衙,在文庙前西,康熙六年重修。

训导东西两衙(今废)。

社学,洪武间每里设一所,后废。永乐元年,复设,读大教;乡学一所,亦废。正德间,刘俸设施,废。万历己亥,张弘代复置四所,一在花桃街,一在小田街,一在平头潭,一在东岳庙。今俱废。

学田

按旧志,宋学田八十亩。元免学田不税。明以大慈废寺田充学租,解学道考试应用。又有净惠寺官田二顷,以赡贫生。

国朝鼎兴,诸生廪粮悉仍明制。顺治十四年,奉裁“充饷抚院蒋 题定公田抵廪之法”。奉旨依议在案,知县陈献可具详,三院批允以在官:桐柏宫官田一顷,净惠寺官田一顷四亩,给廪生二十人输粮收租,虽田瘠租微,而膏火有资升斗,亦朝廷之惠矣。

储备

《周礼·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之委积,以恤民艰;门关之委积,以养孤老;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其为民生计,至切也。后世仿而行之,如常平、义社,皆称良法。台邑旧置际留预备诸仓,然或职掌非人,名实不副,弊有不胜言者。修举之法,于良司牧不能无望焉。

宋县仓(旧《图经》不载处所)。

助济仓(在仪门外,今废,其址并人土地祠)。

省食常平仓(旧在县东,嘉定间令詹阜民徙县治东庑,今废为官圃)。

省库常平仓(在县治左,今废。其址为氶发房)。

元际留仓(县治仪门外鼓楼东,今废)。

明际留仓(初仍旧址,今废)。

儒学仓(在戟门西。旧有学田地,已籍于官。凡祭祀品物、师生膳廪、香灯之费,皆给自有司。至洪武十五年,拨秋粮六百石,以充师生廪俸,及祭祀品物之用。永乐初,又加樽节廪俸秋米,兼支其牲币等物,本府给钞收买。后师生照旧全支米石,祭祀支钞止拨三百五十石,惟师生俸廪、吏月粮、香灯,取给于此,祭礼取自正赋云。今废)。

预备仓(凡四处。洪武初,给钞本,令老人照价籴谷收贮,遇岁饥给借贫民,秋成还官。东仓在县东八都丁村,后迁仪门外集圣堂前;西仓在县西廊;南仓在县西二十四都东林;北仓在县西北十三都后宅。后俱移县西廊。今俱废)。

义仓(凡四处,一在花桃街,一在平头潭,一在小田铺,一在大明宫,俱万历二十四年令张宏代建,今俱废)。

社仓(即义仓。知县张宏代详立义仓于花桃、小田二处,有仓无谷。随谕义民陈印、陆崇慎、许榜、娄相、奚遐等,倡义各输谷一百石。巡按方元彦,以印等好义乐施,准给冠带旌奖之。共谷八百石,贮于两仓。万历二十五年饥,二十六年又饥,前谷尽行给借。次年秋成,民竞输粟还官。二十七年,又奉兵巡道彭、监察御史李,改设社仓于平头潭、大明宫,以桐柏宫租数百石,分贮四处,贫民赖之。今仓废。宰斯土者能复举行,则民生之利赖靡穷矣)。

国朝预备仓(在县治西舍之后)。

驿递

古者,候人修路,馆人戒垣墉,燎人具膏烛,遗人掌委积,各以其职,为国家,优宾旅,此驿传所自来也。今之驿站非昔矣。台以疲邑,界于孔道,羽书绎络,冠盖相望,靡有宁晷。虽有额设协济之银,而夫马浩繁,里甲疲敝,良可悯也。蒿目时艰者,得不为一借箸欤?

唐灵溪馆,在县东二十五里三都。旧驿道由灵溪到郡。宋元祐中,罗提刑适,改自横山,出小石岭,以达于郡,馆遂废。

宋赤城驿,在县西二里二十都马铺桥,今废。飞泉驿,在县西二十五里十六都,今废。

元赤城站,在县北二百步,本贾涉旧居,旧社稷坛右,至正丙申废于火。

明金庭驿,仍赤城站旧址,官置驴骡,以给使客。洪武中,邑民告病;官议,以非驿道奏革。

桑洲驿,旧属宁海县。隆庆三年,分守崔曾建议宁海县至临海,抚按不过一次;经临天台至新昌,官使尤烦,合将桑洲驿改建关岭,属天台县。抚按题疏批允。后新昌知县萧,阻挠,以建驿不便,复止。万历二十一年,兵道吴献,悯台民之疲,定建衙门于王渡,遂建驿廨正厅、穿堂、后堂、鼓楼、仪门、驿官房舍,及书房、厨灶等屋。时董其事者,主簿王榭也。至二十三年,知县张宏代缮完,王士昌撰碑记。盖王渡系新昌县十七都地,自台至昌一百二十里,王渡于两邑道里相半,建驿甚宜。计轿夫三十六名,每名工食银十两,共银三百六十两,系临海各县帮贴;扛夫四十名,天台新昌各半,每名工食银五两,共银二百两;馆夫一名,供应银每季一十两五钱零;书手工食银四两,纸张银每月三钱。各县俱解至府转给。今驿馆俱废,天台之夫竟至新昌,民不堪命,莫此为甚。故留心民瘼者,往往有复驿之议。

铺舍,旧《赤城志》,四铺,花桃、二里、小田、关岭是也。其后添县前、横山、苦竹、泉亭,并小田、关岭为六铺。洪武初,知县邓林又于泉亭、小田之间设新丰,凡七铺,皆设铺司,以传文移。今仍旧。

县前铺(在县治西十五步)。

横山铺(在县东南一十里)。

苦竹铺(在县东南二十里)。

泉亭铺(在县西一十里)。

新丰铺(在县西二十里)。

小田铺(在县西三十里)。

关岭下铺(在县西四十里)。

附窝铺(凡七铺,每铺设总甲火夫以巡夜警。东门铺、桥亭铺、城后东、城后西、市门下、西桥下、西郊外)。

里图

尝览《舆地志》,一邑置里有三百六十有奇者矣,有二百至一百有奇者矣,有八九十、六七十有奇者矣。台之为里,仅三十有六半。古子男之国,而供输徭役,日无宁晷,当事者不为加意轸恤,则流亡之患,曷以免焉?

明洪武间,一百二十八图。永乐元年七十三里。十年,定为三十七都七坊,总五十四图。后分析归并,为坊八,为都二十有八,为里总三十有六。今仍之。

太坊:旧二图,今五图

永坊:旧二图,今三图

一都:旧一图,今并四都为一图

二都:旧二图,今一图

三都:旧一图

四都:旧一图,今并一图

五都:旧图

六都:旧一图,今并九都为一图

七都:旧二图,今一图

八都:旧二图,今一图

九都:旧二图,后一图,今并六都为一图

十都:旧二图,今一图

十一都:旧二图,今一图

十二都:旧二图,今一图

十三都:旧一图,今并十四都十四都

十四都:旧一图,今并十三都

十五都:旧日一图,今并十六都

十六都:旧一图,今并十五都

十七都:旧一图,今并十八都

十八都:旧一图,今并十七都

十九都:旧一图,今同

二十都:旧一图,今同

二十一都:旧日一图,今同

二十二都:旧一图,今并二十三都

二十三都:旧一图,今并二十二都

二十四都:旧一图,今并二十八都

二十五都:旧二图,今一图

二十六都:旧一图,今同

二十七都:旧二图,今一图

二十八都:旧一图,今并二十四都

二十九都:旧一图,今同

三十都:旧一图,今并三十一都

三十一都:旧一图,今并三十都

三十二都:旧一图,今同

三十三都:旧一图,今并三十四都

三十四都:旧一图,今并三十三都

三十五都:旧一图,今并三十六都

三十六都:旧日一图,今并三十五都

三十七都:旧一图,今废

坊镇

古者日中为市,所以聚货财准贸迁。坊镇,盖其遗意也。台邑虽小,熙熙攘攘,鳞集辐辏,裒然有都会之观焉。若夫忠孝节义、科名宦绩,朝廷赐坊,用示旌奖,并附纪以备览观。

崇化坊:在县东南二百三十一步儒学东。又有宾兴坊。邑志,作在县东南二百三步。邑图,在巷之南,与戟门相并。

镇安坊:旧郡志,在县东北一百三十步,以通镇安庙,故名。亦名福庭坊。邑志,在县东北十五步。

阜民坊:县西南六十七步,在义井之侧。

旌孝坊:县东南五十二步。《图经》《赤城志》皆云:“溪流中夜暴涨,众仓皇奔逃。有妪几恶,其子尚稚,架木为小杓,母遂免溺。”后人因以名坊。世传稚子即潘丑也。其子孙,今家桥亭,尚蕃衍云。又名“孝义”。旧志,在县东九十七步。

玉京坊:县西北一百四十八步,旧名“祥鸾”。《图经》云:“负山面邑,常有鸾集其上。”即今杏庄巷是。

访真坊:县西北六十七步,又名归真”,以厉归真在此飞升,故名,一名“集贤”,今行宫巷口是。

保宁坊:县西北八十七步,又名“寿宁”。今华光巷是。

嘉祥坊:县西南一百八十步,今三井巷是。旧名“灵溪坊”。

惠泉坊:县南十步,又名“建平”。旧志,近阐法寺三井,故名“建平”,刘玄二子也。

利涉坊:在县东南三百十七步,又名“巨济”,今应台门在焉。新郡志无此坊,以“仁寿”代之,不知固自有“仁寿”也。右十坊旧志所载。

福庭坊:《图经》,在县西北,出坊北可通金庭福地,故名。今临川桥东北有此坊。

朝桂坊:在县西二十步,与“阜民”相近,即“访真”故处也。

义和坊:在县东二百三步,与崇化坊相近。

灵溪坊:县西南百步,俗呼“薛家巷”。

旌善坊:在妙山之东,利涉之东北。

文明坊:在县北后郭。右四坊见郡新志图。

仁寿坊:在山川坛后。

始贤坊:县西南八十步,与“保宁”相近。

太康坊:在城隍庙前东。

永宁坊:在城隍庙前西,即今里仁巷。

儒宁坊:在太岳行宫之南巷。

寿宁坊:在太康坊南。右六坊县邑境图,今废。

泰宁街:自县治东至应台门,一里。

永清街:自县治西至通越门,一里。

思仁巷:在山川坛后,“仁寿”之东。

县市:旧在县西南,后移置临川桥下。月凡六市,以通易有无。后议移利涉坊,与临川桥每月各三市云。

飞泉市:县西二十五里,今废。

平头潭市:县西三十里,每逢三、八日为市,商贾云集。

下坊市:县东四十里。

坦头市:县东二十五里,系新置,每逢二、七日贸易。

清溪镇:在县西三里,其地集商贾、通贸易,外境之人,皆辐辏于此。在桥以西者,谓上清溪;在桥以东者,谓下清溪。今上清溪居民为水所冲激,稍逊下之稠密矣。

茅桥镇:在县西二十五里,即今三茅街。

太平乡:旧名醴泉,一都至十二都属焉。

永保乡:旧名宝祚,十三、四都至十二都属焉。

祥鸾乡:二十三都至三十都属焉。

积石乡:三十一都至三十七都属焉。

附牌坊

旧志,宋宝庆以来,邑有登科第者,官为建坊,皆列于篇。明万历间续修,以非志所急,悉去之。旧坊皆无所考。今略识一二,俾先贤之事功德业,庶知景仰云。

状元坊:坐东门,宋为唐尧卿建,今废。

探花坊:坐东门,宋为裘淳建,今废。

桥梓联芳坊:坐水竹,明为胡汝再、胡居安建,今存。

解元坊:坐妙山脚,明为朱文中建,今废。

祖孙都宪坊:坐行宫巷口,为夏迪、夏埙建。

父子名臣坊:在县前,为鲁穆、鲁崇志建。

天官坊:在东门,为陈道德建,今存。

进士坊:坐东门,为裘参建,今废。

榜眼坊:坐儒学东,为杜宁建。

解元坊:在乔亭巷口,为范理建。

进士坊:坐城隍巷,为齐汪建。

双凤齐鸣坊:坐水竹,为胡克哲、胡克昭建。

聚奎坊:坐城隍巷,为张环、张景元建。

联桂坊:坐杏庄巷口,为许端弘、端惠建,今废。

三世青云坊:在义里,为卢岩、卢荣、卢濬建,今废。

鸿达坊:坐东门,为胡铉建。

山左文衡坊:坐四方塘,为潘祯建。

折桂坊:坐上塘,为裘淑登建。

登俊坊:坐县前,为袁宁建。

双凤齐鸣坊:坐八都,为杨奉春、杨奉新建。

三台文献坊:坐妙山脚,为杨泽等建。

都谏坊:在西桥上。

正治卿坊:坐行宫巷。俱为庞泮建。

文武铨衡坊:坐县前,为范理、范絪、范吉建,今存。

司谏坊:在县前,为陈祥建。

进士坊:在县前,为潘汉建。

奕世科第坊:坐樟树下,为夏鍭、夏絪、夏澄等建。

继美坊:在坝塘,为徐璘、徐■■建。

累朝科第坊:在八都,为丁衡、丁卫建。

监郡坊:在后洋,为陈绂建。

闽鲁政声坊:在后洋,为张士维建。

百岁坊:在前巷,为陆■■建。

旌表贞节坊:在福庭巷口,元至正十年,为许释可妻徐氏建,今废。

贞节坊:坐四方塘,为陈用仪妻范氏建,今存。

贞节坊:坐马湖,为裘善甫妻周氏建。

贞节坊:坐山头,为鲍崇宽妻杨氏建,至今郡鸟不秽,蛛网不结,人咸异之。

世家坊:坐八都丁村,为丁可、丁会、丁存节、丁廷颉建,今存。

花萼联辉坊:在妙山下,为陈鼒、陈畅、陈晦光兄弟建,今废。

津梁

王制,水涸成梁,以利涉也。邑在万山,群壑争流,厉揭曷免?或长虹卧波,或小桥流水。所贵及时修饬,毋俟桃花水涨,方鞭石为梁,诚为济人之急务矣。【杨氏注:厉揭,涉水。连衣涉水叫厉,提起衣服涉水叫揭。】

蟹渚渡:在县东十里。

杜潭渡:在县东二十五里。

溪南上渡:在县西南半里。

溪南下渡:在县东南一里,官渡在此。

曹家岩渡:在县西五里,今湮塞。

孝义桥:在县东二十步大街上,淳化元年建。即“潘丑捍母当刃”处。

临川桥:在县西一里,旧名西桥,众流湍会,砥柱屡折。宋隆兴二年,邑令王琰始为石梁,建亭五间于上,以琰临川人,故名,令陈骙为记。元延祐五年,水坏复修,桥完而亭废。明永乐七年,暴涨冲坏,知县张埛委陆孟洋、许均庄重建。国朝康熙六年,知县侯仁爵委里民陆必捷、姜承齐等督建。

灵水桥:在县东三十里灵溪,北宋淳化三年建,今废。

螺溪桥:在县东七里九都,世传智顗于此放螺。宋景德三年建,今废。

石井桥:在县东十三里哲溪上,宋咸平五年建,其旁有石井,故名。

永宁通济桥:在县西三十里关岭溪上,宋咸平六年建。《图经》云,长老所称,钟氏所建,又呼为“钟家桥”。

丰家桥:在县东二里九都,其水自螺溪分流,相传丰尚书居此,故名。

思贤桥:在县西二里二十都赤城涧上,宋嘉定二年令詹阜民有德政,秩满,邑人送至此,刻石名桥,以记善政。又名“迎宾桥”,桥侧宋儒潘子善故宅在焉。《图经》云,咸平五年建,后坏。万历十九年,义官许榜捐资重建。

碧水桥:在县西十五里涌泉溪之上,旧名碧泉,宋咸平六年建,今废。

长洋广济桥:在县西二十里十八都长洋涧上,里人洪氏建,宋濂为记。

石湖桥:在县西二十五里二十五都,有石刻“石湖桥”三字。

落马桥:在县西北七里十二都南岙溪上。

五峰双涧桥:国清寺前,宋景德三年建。

横山铺前桥:在县东南十里八都。

马铺桥:在县西二里二十都。

钱椿桥:在县西三里二十都。

开溪桥:在县西四十里。

土公桥:在县西四里十二都。

步上桥:在县西四里十二都。

石棚桥:在县东十五里。

岭下桥:在县东三里。

界首桥:又名三里桥,在县东六十里一都。

通化桥:县东北五十五里一都,又名“张家桥”。

丹霞桥:在县西十五里福圣观前,以近丹霞洞,故名。宋绍兴间,邑令李亦建。元时冲坏,后桐柏宫设黄箓醮,以余资再建,故又名“黄箓桥”。

振锡桥:在县北十里国清寺东,以水声如振锡,故名。

飞泉桥:在县西二十里,居瀑布飞流,故名。太平兴国九年建,今废。

清河桥:在县东十五里响山溪上,宋景祐四年建,今废。

洪桥:在县南七里,地多洪姓,今废。

清化桥:在县西五里清溪上,宋咸平元年建,今废。

曹家岩桥:在县西五里,溪流峻急,宋令丁大荣改创石桥,长三十二丈,即“清溪桥”,今废。

清溪桥:在县西五里二十都,地当孔道,水势湍悍,宋令丁大荣建大桥,长四十丈,阔一丈六尺,以“鹤仙”名之,杨似起为记。万历六年,邑令岳如厚重建石桥,环洞二十有八,名“岳公桥”,碑存。四十三年,令胡来聘修。崇祯间,知县程良符重建,石桥七大洞,广一丈余,行人利焉。国朝顺治间,夕蜃出,大水冲突,桥废,里人设木桥以济涉。

安定桥:在县南门外,即溪南下渡,万历三十九年,令胡来聘以溪多浮沙,木石易泛,建造浮桥,板船一十六只,铁挛八十三丈,南首又石桥二十七洞,立二石坊于两岸,名安定桥,今废。

夏家溪桥:在县东七里。

茅桥:在县西三十里十四都小田铺,以地多茅姓,故名。

从化桥:在县西北一里,方国珍于县北筑寨,取石为城,遂废。万历二年,邑令黄道年建石桥,更名平政桥。

乌石桥:在县西北五里赤城溪涧上

秀溪口桥:小田铺之上,邑令岳如厚建,碑存。

乾溪桥:在县东十五里,里人徐昙建。

欢溪桥:在县东三里,耆民许推建。

平政桥:在利济门外,今名“利济桥”。

恤典

先王之世,鳏寡孤独皆有养也。故生则有济贫之所,病则有药饵之施,没则有葬埋之地。噫嘻,仁矣!台之养济义塜尚尔举行,而药局久废,良有司能恻然兴复,庶疮痍其有瘳乎?

养济院:元设于县东二百步主簿厅基。明洪武中,改院北后廓,与厉坛相近。万历三十八年,知县胡来聘,以邑治来脉所关,复移置西北郊外宋旧院址,今仍之。

惠民药局:在道塘,今废。

漏泽园:宋嘉泰间,县令詹阜民置地筑园为义塜,在县治西北五十里十二都,邑人裘淳为记。明置地四处,一在西郊外戚家巷,一在渡侧湖头,一在曹家岩庙下,一在溪南演武场下。近来豪右强占开地,抛散遗骸,殊属痛心。圣王泽及枯骨之谓何?司兹土者,当时为稽査,按之以法,庶顽民知所儆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