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刘勰说,道家可区分为三种:(一)标榜老子的,(二)祖述神仙之说的,(三)祖述张陵的。惟所谓道教,大约是混合此等三种要素而存在。第一标榜老子的,即信奉老庄哲学的,先秦道家学者及魏晋时老庄学者皆属之。第二的神仙说,乃是由战国时燕齐海岸的方士所产生的迷信,大概以现于渤海湾上的海市蜃楼为根本,首先发生了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之传说,这传说和邹衍的九州五行说相连结,遂形成了访寻长生不死之仙药的迷信,此说最昌盛,乃在秦始皇帝时代。惟其后汉武帝决定以儒家做国家教育大方针,道家及神仙家之徒,便渐次在中央失却势力,大都集于淮南王之门下。淮南王门下所搜集的书籍,有《淮南子内外书》和《中书》,前者乃以道家之学为中心,而折中诸家的著作;后者是宣说神仙使鬼炼金及邹衍的重道延命法,故《淮南中书》之作者,皆是神仙家之徒,可知神仙家之徒皆聚集于淮南王门下。此等神仙家之徒,在两汉盛时不大活动,惟至后汉末,似乎又采取各种形态而抬头了。于吉的《太平清领书》,可见其一例。
谓《太平清领书》,乃琅琊于吉其人者,在东海曲阳发现了神书,全体分为甲、乙、丙、丁等十部,每部更分为十七卷,合计由一百七十卷而成,每卷在白底上书红界限,写以文字,青裱装,用红字标题,其内容乃说“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所以,大概是类似《淮南中书》等的东西吧。这神书在后汉顺帝之时,于吉之弟子宫崇献于朝廷而不用,次在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有襄楷其人者,上奏而极赞美此神书,朝廷犹置之不显。其后至灵帝光和年中(公元178—184年),张角和张修便根据这书而开始一种宗教运动。魏文帝的《典略》,曾说明他们的运动,这样地说:
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为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
后汉末轰动天下的黄巾之乱,即张角一派的反乱,故不能不想象其势力是很大的。张角之乱,不久为曹操所平定,其次,张修亦据巴郡而起反乱,不久张鲁又起而代之。张鲁是沛国人,其道乃是其祖父张陵在蜀鹤鸣山中修业而悟得的,传之于其子张衡,更传给张鲁的。据《三国志·张鲁传》,张鲁之道亦是五斗米道,故大概和张修同样是宗教团体,或说,据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张修即是张鲁之父张衡之误。要之,张角、张修、张鲁之道,是诵读《老子五千文》借思过符水而疗病的一种宗教闭体,这便是道教之起源。
在后汉末,除三张之道以外,有类似于此的异术起于四面八方。例如:颍川郗俭这样主张——借不食谷米而食茯苓,便可保其长生;甘陵之甘始提倡依行气吐纳的返老还童法;庐江的左慈说借补导术的长寿法,此等皆可说是《淮南中书》之遗教。左慈之弟子吴地之葛玄,玄之弟子郑隐(字思远),隐之门人晋葛洪,提倡与三张之道不同的一派道术。葛洪是著名的《抱朴子》的作者,《抱朴子》分内外二篇,其终有叙,谓内篇说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延年、禳邪、劫祸之事;外篇述说世间之得失、世事之臧否,故可知《抱朴子》之内容,大体上与《淮南中书》差不多。
原来从左慈至葛洪一派,乃属于与三张之道不同的别派,前者重养生法,以制造丹药为主眼;反之,后者重祈祷,尊重符咒。检点《抱朴子·遐览》篇所列的道书目录,则葛洪所收集之道书,凡二百九十一部,将它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有道教之教诫书二百六部,第二类有符五十六部,第三类有丹法之书二十九部,其中亦包含有于吉的《太平清领书》一百七十卷(《抱朴子》单记《甲乙经》一百七十卷),故可知葛洪当时,已综合着三张之道和左慈、葛玄之术了的。《抱朴子》之后,北魏出寇谦之,便改革三张之道而确立道教了。寇谦之是得到北魏世祖太武帝的敬信之人,据他自己所说,早好仙道,修张鲁之术,勤服食饵药,但没有效果。其后既见仙人成公兴在嵩山修业,一日太上老君从天降,授他以天师之位和《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又使玉女教服气导引之法,因此,废除谷食而得体气盛轻、颜色鲜丽,其后又有称为老君玄孙李谱文,授予《录图真经》六十卷和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法,献之于太武帝。于是,太武帝显扬寇谦之的新法,宣布于天下,帝自身亦临道坛受符箓。从此寇谦之的道,盛行于北魏,其后,循例每在帝即位时必授符箓。如上事实,乃根据《魏书·释老志》及《隋书·经籍志》而述其要点的,惟他所说太上老君授予的《新科诫》二十卷和李谱文所给予的《录图真经》六十卷及销炼金丹等之法,是未见于《抱朴子》所列举的道书中之书类,其内容或许抄袭从前道书之点很多,显然的已加以若干新修订了。《魏书》又说,他受太上老君的《新科诫》之际,老君命他说:“汝宜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又对于李谱文所授之书说:“古文鸟迹,篆隶杂体,辞义约辩,婉而成章。大自与世礼相准。”综合起来,便可想象到他改革三张之道,使之适合时世的事实。寇谦之殁后经二十三年的宋明帝太始七年(公元471年),陆修静作道书目录,其次在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70年),又出现了称为《玄都观目录》的道书目录,根据此《玄都观目录》说,则当时道书数额上二千四十卷,故大概晋至北齐之间已增加了许多册数的了。《玄都观目录》,把道书二千四十卷来分类,区分为三洞,所谓三洞,即是洞玄、洞真、洞神这三部。据玄嶷的《甄正论》说,洞玄是说理契真之书,洞真则诠注法体实相,洞神乃记载符禁斋醮之类。据北周道安的《二教论》,以《上清经》做洞玄部分之代表,以《灵宝经》做洞真部分之代表,以《三皇经》做洞神部分之代表。《上清经》乃托于葛玄,《三皇经》记载符禁斋醮,且述三张之道。就这一点来推测,则洞神部大体是承嗣三张之道教的,洞玄部大体是祖述葛玄之术,又洞玄部之中,亦包括着道家关系的诸子之书。故可想象到:洞玄、洞神这二部,既综合了左慈、葛玄派与三张派,又加入了老子、庄子等诸子,即道家的哲学文献。洞真部的著述,是比较新的文献,似乎此中也溶化着佛教大乘经典,特别是抄袭了《法华》《维摩》等经典而编入。例如,洞真部《灵宝妙真经》之偈有云,“假使声闻众,其数如恒沙,尽思共度量,不能测道智”,这乃从《法华经·方便品》第二“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换骨夺胎出来的。这不仅有文章之类似,其思想亦很溶化地混杂。从此,在道教之中,三张之符醮和左慈、葛玄之神仙养生术及老庄哲学结合着,同时,又不能不承认其把佛教思想及经典改变了形态而吸取的事实。因此,便可想象到道教取如何的径路而发展成宗教的了,这里我所得的结论:道教之发生,乃从最初的张陵至张鲁的符咒祈祷之俗信,其次采入葛玄的神仙养生术,再次结合了魏晋之时风靡一世的老庄哲学,最后以佛教教理去修饰,便形成了宗教。其过程乃后汉末至六朝末约三百年间完成。
就道教发展之历史来看,其所主张的是否和老子有关系,实在是疑问。然而,既完成之后的道教学者,自称他们是祖述老子的。而为着老子姓李,唐室又是李姓,唐朝诸帝便以老子为祖先,而尊信道教了,太宗以老子位于释氏之上,高宗尊老君,追号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自著《老子》之注,刻立石碑于诸州的道观。又在明胡元瑞的《笔丛》四十卷中说,引《宋三朝国史志》,在玄宗开元年间编纂《道藏目录》,而赐名《三洞琼纲》,大概这是指道藏编纂的事情。原来,《道藏》乃模仿佛教《大藏》而编纂的,其分为洞真、洞玄、洞神这三洞,乃模仿释藏之区别经律论为三藏,又三洞各分为十二部,凡区分为三十六部,这亦是按照佛教十二部经而分。至唐朝遂这样编纂道藏,乃表示道教地位已和儒、佛两教抗争而对立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