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秋疟指南

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秋瘧原委論說

問曰:「夏傷於暑,不適發熱,乃至秋而發者,何也?」 曰:「經雲,暑熱侵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營氣之所舍,經隧之界分。時值盛夏,陽氣從內而外出,衛氣仗此,猶能剽滑以悍御。至秋,陽氣斂藏,氣自外而入內,由是暑氣與衛氣並立,邪正相爭,寒熱交錯。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病則多頭痛而兼自汗。或有飲食積於中,濕熱蓄於內,暑濕與積熱相搏,其勞益張,宜香薷蠲暑飲主之。」

用藥須知論說

經云:「善治病者,治表不治里。」 然六淫之邪,皆傷於膚表腠理之中,故凡邪從表來,必令仍從表去,病方易已。是以陷邪入里,諸藥當知禁忌。知母、石膏,鎮陷肌腠,緻密三焦,乃足少陰、陽明之藥;羚羊、犀角,清心肺而涼肝,入手太陰、足厥陰之藥;龜板、鱉甲,滋腎養肝而入血分,乃足三陰之藥;沙參、骨皮,保肺養陰;白芍、生地,平肝涼血。以上諸味,俱陷邪之類,不可不慎。蓋暑淫薄於肌腠,溜於經舍之間,感秋斂之氣,乃發,或為寒熱,或為單熱,變狀不一。嘗見暑瘧初作,輒誤以知、膏、羚、犀、龜、甲、地、芍等類,致陷暑邪,病入里,病勞彌深。邪熱輕者,則綿延難愈;邪熱重者,則危殆立至,曷堪名狀。茲因世所罕言,特表而出之,為醫界之方針。猶願卓識,毋怪吾恣意妄談耳。

暑濕燥之熱證辨

經云:「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秋為痎瘧。」 蓋由過勞,致汗液大泄,則心陽內虛,暑淫乘虛而湊之,薄於心脾,溜於經隧之舍,燠熱內蘊,陰液日耗,邪熱日熾。至秋,燥金收斂,蘊暑受秋燥之斂束,其勢必張,由是兩相搏激,則亢害有燎原之勢。故陰欲入而陽拒之,則寒;火欲出而陰格之,則熱。金火相爭,故寒熱往來,口渴心煩,頭痛,但熱時多兼自汗,或譫語,脈數大而帶弦,或細小伏澀不一,自製香薷蠲暑飲主之。

香薷(三分)、黃芩(三錢)、杏仁(錢半)、赤苓(錢半)、麥冬(二錢)、粉葛(一錢)、生甘(六分)、川連(一錢)、花粉(錢半)、滑石(二錢)、元參(錢半)。如大便秘,加大黃(錢半),水二碗,煎至一碗服之。

此節言陰欲入者,燥金之陰也;火欲出者,暑熱之陽也。或問曰:「經雲秋令陽氣斂藏,陰氣外出,此又雲陰欲入者,何也?」 曰:「陽氣斂藏者,即肌表之陽也。然肺主皮毛而溫肌腠,所謂陰欲入者,皆言肺乃手太陰之陰也。其辭似異,其義皆同。」

風瘧兼暑瘧之寒熱證辨

且夫東南屬異位而近赤道,地勢卑而多濕,斯民感受暑濕者眾,故秋病風瘧,亦必多兼暑濕而發越也。然風瘧之所由來,緣秋令陽氣斂藏,陰氣外出,而偶受風邪,薄於經脈,邪欲深入,而經脈陰氣欲出,是以邪正相搏,故寒熱往來,遂引郁心脾之暑淫,騰騰而發。於是頭痛口渴,溺赤,或舌苔焦黃,甚或譫語,皆暑濕所由生。脈診帶浮滑兼數大,凡有頭痛,淅淅微惡風,熱則多兼自汗,自製解肌蠲暑飲主之。

枳殼(八分)、桔梗(八分)、麥冬(三錢)、香薷(三分)、黃芩(二錢半)、杏仁(錢半)、生甘(六分)、滑石(三錢)、粉葛(錢半)、生扁豆(一錢)、川連(一錢)、元參(錢半)、防風(四分),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蓋言心脾者,心主血脈,脾主肌肉。

暑瘧發早晏及間日論說

問曰:「暑瘧發於日早晏者,何也?」 曰:「緣其邪注於伏膂之內,循衝脈上行者,其氣日高,發作日早;邪薄於背脊之間,循衛氣下行者,其氣日下,發作日晏。」 又問曰:「暑瘧有間日而發者,猶有發於三日者,何也?」 蓋因其邪薄於裡陰,橫連於募原,經所謂 「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得與衛氣並行,須至間日,內著於裡陰之邪,方得外出,與衛陽之氣交併,瘧乃作也」。但邪薄募原,與六腑相連,更深一層者,所以間二日乃作也。然審脈之躁數為陽,靜細為陰,須圓機而裁之。

暑邪從太陰濕土化寒證辨

問曰:「鋮有暑薄心脾,兼口乾溺赤而發,嘗見服參朮溫補而取愈者,何也?」 曰:「此乃偏於純陰之體,中州虛濕,邪從太陰濕土而化寒,故與溫補之劑,自能獲效。然右關之脈,或虛而大,或濡而細,尤須偵察耳。」

暑瘧有汗無汗證辨

問曰:「暑瘧之證,熱時恆多自汗,何也?」 曰:「緣暑濕之淫,皆傷膚表,腠理不密,則汗泄。參然有無汗者,何也?蓋由衛陽盛實,則玄府秘密而無汗;或偶受風寒,表陽被鬱而無汗;或肺有留熱,鼻孔乾燥而無汗;或由陰氣內虛,陽氣獨發而無汗;或由津液內奪,陰虛發熱而無汗;或由心火獨盛,面色紅紫而無汗。司命者,更當詳察,圓機消息耳。」

暑瘧有先熱後寒先寒後熱證辨

問曰:「暑瘧之寒熱,猶有先熱而後寒者,何也?」 曰:「即經所謂『夏傷於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悽愴之水寒,存於腠理皮膚之中,至秋,先受傷於風,而後受傷於寒,故病則先熱而後寒,病以時作,名曰溫瘧』。如先受傷於寒,而後受傷於風,病則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夫風邪傷入,無有常處,或中於頭項,或中於腰背,或中於手足。然風氣留於肌腠筋骨之間而不移,衛氣行至風邪薄之處,邪正相應而病作,所謂『病以時作,無早晏者,應時而作也』,乃風邪當留其處之故。病則頭痛口渴而無汗,脈診帶浮數有力,宜解肌蠲暑飲加減主之。」

枳殼(八分)、桔梗(八分)、麥冬(二錢)、香薷(三分)、黃芩(三錢)、杏仁(錢半)、生甘(六分)、滑石(三錢)、粉葛(錢半)、川連(一錢)、羌活(五分)、淡竹葉(錢半),水二碗,煎至一碗,中部服。

瘧病初作但寒未熱證辨

問曰:「暴受風寒,遂成寒瘧,發則但寒而未熱者,何故?」 曰:「苟因寒邪客於肌腠,即欲內薄,而經脈之陰氣外出,邪與陰氣相搏,發則但寒而未熱。留連一二日,肌腠之邪必鬱而成熱,與經脈之陰氣相激,遂發寒熱往來之證矣。」

暑瘧喜飲熱茶證辨

問曰:「寒熱往來,口渴唇白,而喜飲燒茶,愈滾愈快,傾壺可納者,何?」 曰:「此乃陽明偏旺,或肺有積熱,中氣盛滿,喜飲燒者,同氣相求也。唇白者,血由邪遏,不達於四白也(即口唇也)。甚或脈且小弱,或微而數,同志者須當慎察,幸勿以中土虛寒為例,鹵莽誤事也。宜香薷蠲暑飲倍用麥冬、花粉主之。」

蓋瘧之寒熱往來,寒時喜飲燒,病之常情,此所謂喜飲燒,言其愈壯熱愈喜燒也。

瘧之寒熱服辛散溫證辨

問曰:「暑瘧之寒熱往來,有服桂枝湯而即愈者,有服羌防辛散而即愈者,有服參林溫補而即愈者,何也?」 曰:「此非暑瘧也。苟因暴受崗寒,薄於經脈,邪欲內搏,值經脈之陰氣外出,邪正相爭而作,故服辛散等劑,皆能取效,邪尚在肌表,未曾深入故也。嘗見有誤服辛溫之劑,遂成潮熱譫語,甚則捻衣撮空,皆兼暑蠍所致也。願同志者慎之,幸甚。」

小柴胡湯辨論

問曰:「暑瘧忌用小柴胡者,何也?」 答云:「昔賢設立小柴胡,乃少陽經之和解法也。《傷寒》篇云:『邪在上者,吐而越之;邪在表者,汗而解之;邪在裡者,下而奪之。』惟少陽經有汗、吐、下之三禁焉。蓋少陽乃半表半裡之樞,半陰半陽之界,若誤於汗,變生譫語;若誤於吐,變生驚悸;若誤於下,變生漏利,故立小柴胡而和解耳。且少陽之脈必帶弦,其見證皆脅痛、耳聾、口苦、目眩而帶嘔,寒熱往來如瘧狀。嘗見世醫治暑瘧者,妄擬小柴胡為的劑,胎害之甚,曷堪名狀。何也?人但知少陽居臟腑之交,表裡相爭,則寒熱生焉,殊不知暑瘧注經隧之舍,陰陽相搏,亦寒熱生焉。其症雖相類,其因實各異。苟不明辨,妄擬於彼,紊治於此,輕則留連難已,重則危殆立至,鮮有不傷生之誤。所謂『藥能救人,亦能殺人,如水能浮舟者,亦能覆舟』,正此義也。惟願肩斯道者,消退深究細繹,庶我同人共登仁壽矣。」

冒受暑風濕流經絡酒濕肺郁證辨

寒熱往來,數日不已,忽然四肢瘛瘲,口眼喎斜,此乃冒受風邪所致,所謂暑風者,此也。擬香薷蠲暑飲加粉葛三錢、羚羊一錢、防風一錢,水煎與之,數劑全愈。

寒熱往來,兼骨節刺痛,四肢著痹,或䐜腫身重,難於轉側,此乃暑濕流於經絡,注於骨節之間所致。擬香薷蠲暑飲加木瓜一錢、防己一錢、生二錢、靈仙八分,水煎服而愈。

寒熱往來,兼頭面浮腫而黃滯,或兩眼朦視,或胃脘作痛,審其平素嗜酒,是酒濕傷蒸所致。擬香薷蠲暑飲加葛根三錢、葛花二錢、枳椇子三錢,水煎與之,數劑而愈。

寒熱往來,咳逆而兼心脅滿痛,引少腹,甚則難於轉側,此乃肺金不利,清肅不行,三焦不通,少陽不升。擬香薷蠲暑飲加桑椹(二錢)、覆花(一錢)、紫苑(一錢)、柴胡(八分)、大黃(錢半),水煎與服,數劑而愈。(桑椹即桑子)

暑瘧欲解戰汗狂言證辨

問曰:「瘧初作,服蠲暑飲三劑,病可遂愈。嘗有服藥後,瘧勢益作者,何也?」 蓋因其邪深入心脾,或兼積熱內蓄,服湯後必交戰汗而解,故瘧熱益作,甚或狂言妄語,宜加大黃二錢,將方再進數服,自能獲效。然此證情狀,是為吉兆。譬以天雨將降,則六合陰晦,鬱氣炎蒸,必待雨後天霽晴和,萬物方蘇。

問曰:「瘧之所作,嘗見服湯後,間有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者,何也?」 曰:「即《傷寒》篇雲『陽勝陰虛者,將振汗而解,必奄然而狂,邪隨汗解,其病遂愈』。」

暑邪深淺證辨

問曰:「藥餌中病,隨手取愈,理固然也。間有調治經旬越月而愈者,何也?」 曰:「惟當審辨邪熱深淺,質體強弱。然暑熱薄於皮膚之內,經隧之舍,則治療易痊。更有誤投陷邪藥餌,或邪薄於三陰三陽,或邪薄於五臟,或兼五郁見證,此皆其邪固蓄,病熱彌深,誠難速效。治當和緩。茲將《內經》辨論五郁發病,入三陰三陽、五臟病證原委附錄,以便參考。至於邪熱深淺,質體強弱,願同志者圓機化裁,尤須合參五運六氣,有太過不及之風,歲有正化對化之年,及夭符歲會之變,宜詳慎焉。《五常政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無致邪,無失正,斯為良工。』」

五郁病證

《六元正紀大論》曰:「金鬱之發,民病咳逆,心脅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色惡,山澤焦枯。水鬱之發,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痞堅,腹滿,陽光不治。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火鬱之發,民病少氣,瘡瘍,癰腫,脅腹胸背,面目四肢䐜憤,脹瘍,疿,嘔逆,瘛瘲,骨痛,節乃有動,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熱,甚則瞀悶,懊憹,善暴死。土鬱之發,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後,甚則心痛,脅䐜,嘔吐,霍亂,飲食注下,浮腫,身重。」 此五郁之病,嘗見隨六氣而發,司命者宜參考焉。

三陰三陽經氣瘧證辨

經云:「寒熱往來,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炕熇熇,暍暍然,熱已汗大出。」 此乃足太陽膀胱經氣之為病也。夫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從頭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背,所以腰痛頭重,寒從背起,皆太陽之經氣致病也。宜羌活蠲暑飲主之。

羌活(四分)、青蒿(五分)、杏仁(錢半)、花粉(二錢)、麥冬(二錢)、生甘(五分)、川連(一錢)、條芩(三錢)、滑石(二錢)、淡竹葉(一錢)、白微(一錢)、生薑(一片)、大棗(一隻),水二碗,煎至一碗服之。

經云:「寒熱往來,令人肢體懈惰,惡見人,見人則心惕惕然,熱甚而汗大出。」 此乃足少陽膽之經氣為病也。所以肢體懈惰而惡見人者,皆少陽甲木失生升之條達,抑而不暢之故。宜柴胡暑飲主之。

柴胡(八分)、杏仁(錢半)、赤苓(錢半)、生甘(五分)、青蒿(五分)、條芩(二錢)、麥冬(二錢)、川連(一錢)、桂枝(錢半)、滑石(二錢)、澤瀉(錢半)、連翹(一錢),薑棗引,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經云:「寒熱往來,令人寒則灑洒淅淅,寒甚乃熱,熱則汗出,喜見日月燭光之氣,乃快然。」 此即陽明胃之經氣為病也。蓋陽明本是陽熱之氣,喜見光者,從其類也。宜葛根蠲暑飲主之。

葛根(二錢)、杏仁(錢半)、麥冬(二錢)、滑石(二錢)、條芩(三錢)、赤苓(錢半)、生甘(五分)、川連(一錢)、淡竹葉(一錢)、青蒿(五分)、花粉(錢半)、白微(錢半)、大黃(錢半),薑棗引,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經云:「寒熱往來,令人不樂,好大息而不嗜食,寒熱甚而汗出,至則善嘔吐。」 此乃足太陰脾之經氣為病也。所以病至不嗜食而善嘔吐,皆太陰之濕土所致。然意藏於脾,故脾病則令其意不樂也。宜白朮蠲暑飲主之。

白朮(二錢)、川連(一錢)、赤苓(二錢)、生扁豆(錢半)、條芩(二錢)、麥冬(二錢)、滑石(一錢)、杏仁(一錢)、生甘(五分)、青蒿(五分)、川樸(一錢)、半夏(一錢)、陳皮(一錢),薑棗引,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經云:「寒熱往來,令人多熱少寒,且兼吐,欲閉戶牖而處。」 此乃足少陰腎之經氣為病也。蓋腎司寒水而主閉藏,故其病則欲閉戶牖而處者,陰主靜也。凡病綿延難已,宜茯苓蠲暑飲主之。

茯苓(二錢)、川連(一錢)、生甘(五分)、青蒿(五分)、條芩(二錢)、麥冬(錢半)、釵斛(錢半)、竹茹(一團)、滑石(一錢)、澤瀉(錢半)、半夏(錢半)、大黃(二錢)、陳皮(一錢),薑棗引,水碗半,煎至八分。

經云:「寒熱往來,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其氣不足,意多恐懼,腹中悒悒不舒。」 此是足厥陰肝之經氣為病也。然厥陰之肝脈,環陰器,抵少腹,而主疏泄,肝不條達,則疏泄不行,故溲溺不利如癃狀,腰痛少腹痛,悒悒者,皆肝氣不舒之所致。宜柴胡桂枝蠲暑飲主之。

柴胡(一錢)、桂枝(錢半)、條芩(二錢)、麥冬(錢半)、川連(錢半)、杏仁(錢半)、赤苓(錢半)、滑石(一錢)、生甘(五分)、青蒿(五分)、黃柏(八分)、丹皮(一錢),薑棗引,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五臟瘧證辨

經云:「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乃熱,熱則善驚,如有所見然。」 肺為心之蓋,肺邪干於心,則令心寒熱,心氣虛則善驚,如有所見矣。

經云:「心瘧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 蓋心乃陽中之太陽,心氣熱,故令心煩之甚,欲得清水而自救。然熱極則生寒,所以反寒多而熱不甚也。

經云:「腎瘧者,令人灑灑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狀,手足寒。」 夫腎與膀胱相表裡,故邪干於表,則令人灑灑惡寒,腰脊雖痛而能宛轉,邪熱灼液,則大便難,熱極則目眴眴然而不明。

經云:「胃瘧者,令人目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 蓋胃司受納,故胃瘧者,令人病飢而不能食,中焦受邪,不能運化,故食則支滿而腹大。然陽明之脈,起於鼻,絡於目,所以胃病令人目皆痛也。

經云:「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 但脾乃陰中之至陰,腹乃脾土之城郭,故濕熱內攻,則腹痛,下行則腸鳴,上蒸則汗出也。

經云:「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善大息,其狀若死者。」 蒼乃東方之青色,主春生之氣,生陽不升,則抑抑不舒,故善大息,其狀若死也。

暑瘧症十餘天,寒熱已解,時復煩熱,頭痛,或時胸前脅肋痛,或時心慄而不安,大便難,此陽明餘熱未解,宜用芩、連、麥冬、生軍、菊花之類,審病體強弱裁之。

暑瘧證十餘天,寒熱已解,舌胎微黃,稠涎滿口,腹脹硬拒按,大便難,此陽明熱甚,宿食壅滯,宜用芩、連、枳實、酒軍、麥冬、川樸、甘草之類,審病機裁度。

暑瘧之脈,有弱、澀、伏不一,皆由熱邪壅遏,氣血不宣所致。猶有兩寸關有力,獨兩尺微弱無力者,慎勿輕投藥餌,誤汗則亡陽,誤下則傷陰。須先補益,用潞黨、淮山、茯神、甘杞、炙甘、巴戟、釵斛、麥冬之類,或建中湯、甘杞、甜蓉,熱勞盛者,少加芩、連而御之,候兩尺有力,乃施去邪劑,方為穩當。

寒熱往來,服蠲暑飲不解,遂致蒸蒸發熱,或日晡潮熱,或微煩溺數,腹滿便結,俱皆陽明胃實所至,宜調胃承氣湯加味主之。

大黃(三錢)、玄明粉(二錢)、羚羊(一錢)、條芩(四錢)、麥冬(二錢)、生甘(六分),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服。

寒熱往來,口渴頭痛,誤以辛溫劫散之劑,遂蒸蒸發熱,或譫語昏狂,或日晡潮熱,溱溱自汗,皆誤於劫汗傷津,益助邪熱所致,宜調胃承氣湯加減主之。

條芩(三錢)、大黃(三錢)、麥冬(二錢)、川連(錢半)、生甘(六分)、元參(錢半)、知母(錢半)、生梔(錢半)、元明粉(一錢),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寒熱往來,寒輕熱甚,口乾頭痛,身疼,脈數滑或浮大無汗者,此乃兼受風寒,邪氣覆郁,衛氣盛實之故,宜香薷蠲暑飲可比例而參用之。每見妄施以羚羊、犀角、石膏之類,逆折其熱,則表陽愈鬱而鬱熱轉劇,醫以珍珠、貝母之輩,重複清之,遂引外邪內陷,則熱勞彌深,危殆立至。由是邪熱內擾,煩躁狂譫,五心發熱,舌苔黃燥,齒焦眼熱,甚或身重難轉,昏昧沈迷,三焦不通,二便燥秘,種種危候。粗工之誤,嘗觀高車駟馬之名工比比皆是。余每遇患此症於垂危之際,遂擬雨澤湯與服,二三劑後,若得濈濈自汗者,則諸恙易已,同志者宜當參考。

東洋參(一錢)、黃芩(二錢)、香薷(三分)、防風(一錢)、麥冬(三錢)、川連(一錢)、花粉(一錢)、生甘(五分)、滑石(三錢)、柴胡(八分)、粉葛(錢半)、生梔(錢半)、青蒿(五分)、杏仁(錢半)、大黃(錢半),水二碗,煎至一碗,中部服。

寒熱往來,口渴自汗,脈數而小,醫以烏梅、鱉甲之類而截其瘧,遂引外出之邪,復陷於經脈,以致似寒不寒,似熱不熱,昏沉似醉,神明不定,表陽被郁,四肢瘛瘲,種種惡候,皆誤於斂補之過耳。若因循不治,焉得不夭折而斃也。遂以香薷蠲暑飲與二三劑,得汗而解,繼用清肺飲,洋參、沙參、麥冬、石蓮、茯神、生芍、玉竹、釵斛與之,療痊。

暑瘧證,有日夜惡寒,身熱,熱不甚劇,引衣自覆,頭額痛,口燥渴,脈數大,舌胎黃,大便難,此陽明有積熱,宜蠲暑飲加生軍、菊花、蒼耳子、防風主之。

暑瘧證,寒熱往來,遍身痛楚,口燥頭痛,脈數或伏澀,此是濕熱壅滯,經絡不通,榮衛不宣,宜香薷蠲暑飲加生軍二錢、防風一錢、青蒿八分,連服數劑後,遍身汗越,其病自痊。

暑瘧初作,有妄施溫劑雜藥,以致三焦閉塞,榮衛不通,四肢逆冷,人事昏迷,心中躁悶,口燥舌焦,六脈伏澀或數澀,宜香薷蠲暑飲加生軍、青蒿、防風之類與之,必使寒熱振作,溱溱汗越,病機乃轉耳。

暑瘧初作,妄投鱉甲、羚羊養陰等類與之,瘧病遂已,其人煩躁,臥寐不寧,或口燥頭痛,或咫煩冤,或腰腹疼痛,或二便秘澀,此乃邪陷入陰,宜速投香薷蠲暑飲,仍使寒熱復作,溱汗越,邪從表解而後可。若大便秘甚,當加生軍、元明粉。

暑瘧證,或寒熱,或單熱,其連日服藥,連日汗越,令邪從汗解,病勢自然日退。嘗有明此義而慮亡陽,妄施藥餌而斂汗,致遺其害,可勝言哉!

問曰:「寒熱往來,腹痛而逆氣衝胸,渾淪如卵者,何?」 蓋由暑暍挾痰飲,隨肝火而上越也。然木旺則剋土,故為腹痛,肝之性最善逆於上,遂引痰飲沖胸,渾淪有物,狀覺如雞卵大,忽升忽降,其痛若刺,此乃有形之痰,隨無形之火而升降耳。自製柴芩和解飲主之。

柴胡(八分)、生梔(錢半)、黃芩(三錢)、杏仁(錢半)、茯苓(二錢半)、川連(一錢)、麥冬(二錢)、陳皮(六分)、半夏(八分)、生甘(五分)、青蒿(五分)、枳殼(六分),水碗半,煎到八分服。

寒熱往來,頭痛微汗,口乾燥咳,氣逆不得臥寐,皆由暑暍挾陽明燥熱而爍肺,肺熱甚則引風而煽火。治之之法,宜八分滋燥,二分疏散則得矣。若以風寒同例,妄投辛散之風藥,恐必致金破音傷。然風藥屬辛,辛耗肺氣,風藥屬燥,燥劫陰液,且肺乃諸臟之華蓋,主治節而濡津液,其喜潤而惡燥。今既傷於暑燥,若更誤於風燥,禍有反掌而得乎?自製滋燥飲主之,若大便燥秘,加大黃。

花粉(二錢半)、赤茯(錢半)、生甘(八分)、黃芩(三錢)、枳殼(八分)、杏仁(錢半)、覆花(一錢)、麥冬(三錢)、紫苑(錢半)、川連(一錢)、桔梗(八分)、元參(二錢半)、防風(五分)、蜜杷葉(錢半),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寒熱往來,而腹痛下痢,裡急後重者,皆由腸胃疊積濁滯不行,與濕熱蒸釀,搏結於衝任之分野,逼迫成痢。由是,濕傷氣則多白,熱傷血則多赤,如氣血俱傷,則必致赤白兼半。工治者,行陽明之壅滯,而後重自己,宣氣血之鬱熱,而赤白自除。自製滌垢飲主之,如小便不利,加滑石。

黃芩(三錢)、赤芍(錢半)、粉葛(錢半)、枳殼(八分)、生甘(六分)、蓁皮(五分)、川連(八分)、花粉(錢半)、粉丹(一錢)、桔梗(八分)、油歸(八分)、杏仁(錢半)、酒大黃(錢半),紅多加白頭翁(二錢),白多加橘紅(五分),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寒熱往來,口苦目眩,而脈帶弦數者,乃兼少陽半表半裡之證,小柴胡湯主之。若口渴自汗,溺澀者,除半夏,加天花粉、赤茯、澤瀉、麥冬治之。

柴胡(八分)、沙參(二錢)、半夏(八分)、赤茯(錢半)、條芩(二錢)、天花粉(錢半)、麥冬(二錢)、澤瀉(錢半)、生甘(六分),水碗半,煎至八分服之。

寒熱往來,頭痛口渴,表散之劑過劫其汗,遂致煩熱尤熾,口愈渴,溺愈澀,此為劫汗傷津所致。若脈虛者,宜沙參、洋參、麥冬、五味之類,以保脈生津,幸勿以利水攻散之劑,重竭津液,變生危候。試舉一隅以為例,則三隅知所反焉。願同志者慎之慎之。

寒熱往來,醫以駿表其汗,遂致煩熱益甚,自汗不已,口渴溺澀,寐不寧,脈尤數而有力,宜速救幾滅之真陰,庶幾免夭折之冤也。宜以生地黃湯加味主之。

生地(三錢)、沙參(三錢)、粉丹(八分)、茯神(一錢)、羚羊(一錢)、麥冬(二錢)、淮藥(一錢)、生芍(錢半)、釵斛(錢半)、貢阿膠(錢半)、洋參(一錢)、五味(十粒),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寒熱往來,口乾脈數,醫以羌、防之劑過發其汗,以致神昏語亂,但熱不寒,溲溺短赤,皆同誤汗傷津,津竭則燥熱愈熾,勢所必然。宜當保津液而清燥熱,致令陰陽和而津液自通,擬用清燥生津飲主之。

東洋參(二錢)、羚羊(一錢)、生甘(五分)、條芩(三錢)、花粉(三錢)、麥冬(二錢)、蓮子心(一錢)、川連(一錢)、香薷(二分)、生梔(錢半)、元參(錢半),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寒熱往來,脈數滑,誤以汗下後,脈更數而有力,心益煩,肢體益躁,皆由服藥不當,劫血傷津所致。斯際猶恐危殆立至,圓機之士,宜詳審施治,而起沈痾。若口渴舌燥者,擬用生地黃湯加味以救陰液,服二三劑後,脈見調勻,惟熱勢猶熾者,除地、芍、沙參,加芩、連而導暑濕。

生地(二錢)、淮藥(錢半)、沙參(二錢)、洋參(一錢)、蓮心(一錢)、生芍(一錢)、茯神(錢半)、麥冬(錢半)、丹皮(一錢)、釵斛(錢半),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此證服六味湯二三劑後,脈猶數而鼓指,或口渴引飲,當用四物湯加甘杞、巴戟等類,或加參、附,隨病機裁度。

寒熱往來,口乾頭痛,醫以防風、荊芥、羌、獨活之劑過劫其汗,以致四肢微急,溲溺不利,至因循失治,遂成痙證,或四肢勁急,或背反張,此由劫汗太過,津液內竭,筋失濡養,故成痙急之證。擬用歸芍八味加減主之。

當歸(二錢)、熟地(三錢)、茯神(錢半)、粉丹(八分)、麥冬(二錢)、蓯蓉(錢半)、生芍(錢半)、蘇淮(錢半)、澤瀉(一錢)、萸肉(四分)、甘杞(錢半)、洋參(一錢)、釵斛(錢半)、川芎(一錢)、川連(八分),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暑瘧證,或寒熱,或單熱,服湯後,瘧病遂除,或煩而不寐,或時有微熱,或肢節煩痛,若小便不利者,是膀胱濕熱未解,宜豬苓湯主之。豬苓、澤瀉、赤茯、滑石、貢膠、麥冬、釵斛。

寒熱往來,誤以劫散太過,以致自汗身熱,頭眩心悸,肌肉瞤動,其身戰聳,四顧徬徨,無可置身之狀,即太陽篇所謂 「振振欲擗地,欲闢虛而就實也」,即此誤汗亡陽之變。故擬真武湯加味以救逆,肩斯者不可不慎。

白朮(二錢)、炒芍(錢半)、甘杞(錢半)、茯苓(錢半)、焙附(錢半)、潞黨(三錢)、大棗(一隻)、歸身(錢半)、五味(十粒),水碗半,煎至八分服。(加麗參更妙)

此證猶有熱壅經絡,以致肌肉瞤動,因劫散太過,其瞤動之勢益甚,臨證者審之。

寒熱往來,醫乃輒投知、膏、犀角、大黃之類,遂引暑濕之邪陷入膀胱,以至小腹硬滿,溲溺短澀,兩腿無力,胸中氣逆,時兼眛冒。此皆初時孟浪施治之咎。蓋太陽之氣,生於下焦,貫膈,布胸中,以達膚表。苟誤陷邪藥餌,更兼峻下太過,遂成陰氣彌胸,以致宗氣不利,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暑濕不解。茲擬清暑益氣湯加減,與數服,遂痊。

野生參(一錢)、歸身(一錢)、茯苓(一錢)、陳皮(六分)、車前(一錢)、白朮(錢半)、茯苓(二錢)、澤瀉(錢半)、朱曲(一錢)、潞黨(三錢)、炙甘(八分)、麥冬(一錢)、滑石(一錢)、蜜升麻(三分),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此證若小腹不滿而溲溺自利者,當除滑石、茯苓、車前、澤瀉等類,加升陽補益之劑。如若小腹滿痛,溲溺自利,大便黑色,或漱水不欲咽,是血瘀膀胱,宜桃核承氣湯主治。

暑瘧證,寒熱往來,醫以輒投石羔、大黃、知母、犀角等類,遂引瘧邪內陷於裡,以致似寒不寒,似熱不熱,遍身疼痛,腹中氣逆,上衝於胸,劇則時兼冒昧。此皆外邪入裡,裡不受邪,宜薷香蠲暑飲主之,必令寒熱復振,邪從汗解方可。

寒熱往來,口渴頭痛,誤用劫奪之劑,用致煩熱日甚,躁無寧時,或四肢微冷,膠脈微細者,乃亡陽之機,宜投四逆湯加味主之,此與太陽篇劫汗亡陽之證互參。

黑姜(一錢)、甘杞(錢半)、茯苓(錢半)、焙附(一錢)、炙甘(六分)、潞黨(三錢)、歸身(錢半),水一碗,煎至五分服。

寒熱往來,因以峻下傷脾,以至腹滿急痛,脈診弦小,建中湯加味服之,急痛遂愈。然腹滿寒熱如故,擬四君子加芩、連,審熱勢裁之。

桂枝(五分)、生芍(三錢)、甘杞(錢半)、黑姜(五分)、炙甘(八分)、白朮(錢半)、大棗(五粒),水一碗,煎至八分(另入飴糖五錢,令烊盡服)。

寒熱往來,頭痛口渴,小腹滿痛,溲溺短澀,此由濕熱流入膀胱,氣不運化之故,宜五苓散加減主之。

豬芩(錢半)、條芩(二錢)、蓮心(一錢)、麥冬(錢半)、澤瀉(錢半)、茯苓(二錢)、滑石(三錢)、花粉(錢半),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寒熱往來,診脈浮而虛,醫以苦寒之劑直折其熱,脈反浮大而鼓指,更以大黃、枳實之類重複下之,遂致脾元受傷,腹脹而鼓,神明若失,虛氣上逆,裡急後重,危症蜂起,皆緣不辨症之虛實,妄投藥餌之誤也。遂擬歸芍六君加味主之。

當歸(錢半)、潞黨(三錢)、茯苓(錢半)、首烏(二錢)、棗仁(八分)、白芍(錢半)、白朮(錢半)、炙甘(五分)、甘杞(二錢)、龍眼(十隻)、焙附(一錢),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寒熱往來,脈浮細而無力者,有用以涼散之劑,內攻其裡,外攻其表,以致表裡俱傷,四肢微厥,神明若失,時兼漏汗,皆由不審脈證之虛實,妄施攻伐之過耳。遂用耆附六君湯加味主之。

野參(一錢)、茯神(一錢)、白朮(錢半)、甘杞(錢半)、棗仁(一錢)、焙附(一錢)、五味(十粒)、炙甘(六分)、酒耆(八分)、首烏(錢半)、歸身(一錢),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寒熱往來,脈浮小或遲細,醫以大黃、枳實之劑峻下之,寒熱如故,反渴而喜飲,溲溺短澀,與以穀食則嘔。此本由中土虛寒,復誤於攻下,中州失健運之常,胃陽失司納之權,故與以食則嘔,津液致傷,內生虛燥,故口渴而溺澀。嘗見假實假熱之誤治,即經所謂 「虛其虛」 之義也。若不明辨脈證之虛實,重複誤於攻下,禍有不旋踵乎?遂用四君子湯加味主之。

洋參(一錢)、白朮(錢半)、生芍(一錢)、茯神(錢半)、炙甘(六分)、扁豆(錢半)、潞黨(錢半)、蘇淮(錢半)、車前(一錢)、建蓮(一錢)、大棗(一粒)、陳倉米(一勺)、歸身(一錢)、龍眼(五粒)。

服一二劑後,穀食漸進,口渴漸除,寒熱如故者,加香薷、杏仁。

此證猶有誤下後以致泄利口渴者,當用耆附六君加熟地、酒芍、五味等類,亟先救其裡寒,俟利,以意消息之。

寒熱往來,口乾頭痛,審右關脈虛弱者,此皆由中氣虛乏,宜白朮蠲暑飲加減主之。

潞黨(二錢)、白朮(錢半)、茯苓(錢半)、生扁豆(錢半)、條芩(錢半)、川連(錢半)、麥冬(錢半)、香薷(三分)、羌活(四分)、生甘(五分),水燉半,飢服。

寒熱往來,口乾不渴,咳嗽而遺小便,脈虛弱者,乃脾腎兩虛,膀胱失職,宜小建中湯加味主之,俟小便不遺,隨證化裁。

安桂心(六分)、生芍(三錢)、炙甘(六分)、白朮(錢半)、甘杞(錢半)、大棗(五粒)、飴糖(六錢)、甜蓉(二錢)、潞黨(二錢),水燉半,飢服(凡用飴糖,將藥燉出味,去渣後,入飴糖,令烊盡,溫服)。

若寒熱往來,口乾燥渴,嗽嗽遺溲,是濕熱為患,不可不辨。

暑瘧寒熱,苟因峻下以致腹滿泄利,姜附六君加車前、粟殼、五味主之。若腹脹而溲溺不利,遍體晦黃,皆由峻下傷其脾元,劫奪津液所致,藥餌不當,暑濕不解,瘀郁肌表,遍體晦黃,寒熱如故。診脈或遲弱或虛大不等,宜四君子加味主之,熱勢輕者,加姜附、野參,圓機裁之。

潞黨(三錢)、茯神(錢半)、妙扁豆(錢半)、洋參(八分)、川連(一錢)、於朮(錢半)、炙甘(三分)、炒苡米(錢半)、建蓮(二錢)、木瓜(六分)、當歸(一錢)。

諸證者,經誤於汗下劫奪,以致虛證蜂起,雖寒熱如故,亦亟當固本為要,庶免虛其虛之患,同志者合細繹之。

治暑瘧雖可與傷寒互參,然用藥當權暑濕之標準。譬之作文,不合於古不佳,不離於古又不佳,宜圓機消息。

寒熱往來,以汗下傷津,以致溲溺不利,更誤以苦寒之劑滲利其小便,遂成微熱脹滿,氣逆,劇則䐜脹昏迷而裡急,皆由津液內竭,脾腎兩傷。當速扶元氣,而起垂危之疴,自製保元湯與之,服後病勢稍定,更加參附服之,遂愈。

潞黨(三錢)、於朮(錢半)、炒芍(錢半)、淮膝(一錢)、炙甘(五分)、炒洋參(一錢)、甘杞(錢半)、首紅(錢半)、巴戟(二錢)、五味(十隻)、茯神(一錢)、當歸(二錢)、棗仁(一錢)、龍眼肉(一錢),水一碗,煎至八分服之。

寒熱往來,舌乾口渴,虛氣上逆,濈濈自汗,腹濡數,醫誤汗下之劑,以致脈反數無倫,身熱昏迷,劇則狂妄而欲走。此由陰精素奪,既誤汗傷津,更復誤下傷血,若小便尿血者更劇,自製補陰益氣湯主之。

生野參(一錢)、潞黨(二錢)、沙參(三錢)、蓯蓉(二錢)、丹皮(一錢)、生芍(錢半)、當歸(二錢)、車前(一錢)、甘杞(三錢)、釵斛(錢半)、五味(十粒)、麥冬(錢半)、川芎(一錢)、生地(二錢)、牛膝(一錢)、蘇淮(錢半),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寒熱往來,虛而數,醫不審治,誤於汗下傷陰,遂致小便尿血,淋漓刺痛,宜生地六味湯加味主之。

生地(四錢)、茯芩(錢半)、粉丹(錢半)、麥冬(二錢)、蘇淮(錢半)、釵斛(錢半)、生芍(錢半)、車前(一錢)、澤瀉(錢半),水碗半,煎八分,空心服。

寒熱往來,口渴而脈濡數,旬日病已,遂致氣臭穢,兩頰黑腫而硬痛,或生於左,或生於右,亦不等,皆由苦寒太過,胃陽被遏,火毒凝聚所致,是為危候,宜自製升陽益胃湯主之,可全萬一之幸。

生耆(四分)、芎川(八分)、潞黨(二錢)、白朮(一錢)、白芷(八分)、茯苓(錢半)、當歸(一錢)、麥冬(錢半)、生甘(六分)、野山參(一錢)、粉葛(一錢)、沙參(三錢)、羌活(四分)、赤芍(一芍)、釵斛(錢半),水燉,和童便,徐徐咽之。

外敷法

川芎(一錢)、生川烏(八分)、人言(少許)、白芷(一錢)、蘇珠(三分)、梅片(三分),共研細末。此散均三次用,馬鞭草槌爛合敷患處。

此人言即砒霜,凡用者宜小心收貯,庶免胎誤。

寒熱往來半月後,乍愈乍作,越月不已,忽然大寒大熱,兼下痢赤白,氣急神困,有陰陽欲脫之勢。診脈虛小而數,余忖危則急宜固本為要,遂用生麗參一錢,磨人乳,均二三次服,及擬六君子湯加味主之。

潞黨(錢半)、茯神(錢半)、歸身(八分)、甘杞(錢半)、麥冬(錢半)、於朮(八分)、生甘(五分)、生芍(錢半)、首烏(錢半)、五味(八粒)、沙參(二錢),水燉服。此湯服後,次日瘧症頓除,氣息頗順,惟下痢益甚,滯澀之極。繼用益中湯加酒芩、酒軍、麥冬等類與之,數劑後諸恙悉退。按此證初時藥餌不當,致陷暑熱,留連於脾胃之故。益中湯加味列下:

(此方服後下痢稍輕,即除酒軍,加酒連,或加潞黨、洋參,審病勢化裁。久病之人,腸胃必虛,當顧慮元氣為王道。)

沙參(二錢)、建蓮(錢半)、酒芩(一錢)、酒大黃(一錢)、油歸(六分)、蘇淮(錢半)、炙甘(三分)、生甘(三分)、麥冬(一錢)、生芍(錢半),水燉中部服。

寒熱往來,與以涼散之劑服之,寒熱悉退,惟頭痛不已,面色紅而嬌嫩,脈帶數而無力,此乃陽虛所致。茲擬以獨參湯服之,遂安。

生野參錢半,龍眼肉、麥冬、茯神為引。

寒熱往來,服涼散之劑,諸證悉除,惟頭痛不已,溺時尤甚,此乃陽虛所致,宜獨參湯主之。

寒熱往來,服湯後遂已,惟飲水不下咽,即吐,溺時則昏冒不省,欲死之狀,片時乃復醒,此是中氣虛寒,清陽不升之故,宜獨參湯主之,或加焙附。

暑瘧之寒熱旬日而愈,惟頭痛不已,諸藥罔效。延余診視,右手脈俱浮濡,皆陽虛所致,遂擬參附湯加熟地與服而愈。

高麗參(一錢)、焙附(錢半)、老熟地一錢,水燉空心服。

附滑石石膏辨論

滑石,其質輕清,性味甘淡而寒,泄心肺之熱邪,上開腠理,下達膀胱,行水道,通九竅,療嘔吐,解煩渴,乃治暑瘧之聖藥也。然暑為陽邪,嘗見病作皆寒輕而熱甚,熇熇暍暍之勢而莫制,故擬蠲暑飲取用芩、連、滑石、麥冬等類,而清內蘊之燠熱也。石膏氣味辛而寒,無毒,主驚喘、寒熱、口乾舌焦、腹中堅痛,陽明熱盛,故仲景治太陽風寒兩傷之病,必審其煩躁無汗而喘渴者,擬大青龍湯用石膏而清內熱之法也;治陽明發熱微惡寒之病,必審其口乾舌焦、大渴而自汗,擬用知母石膏而清胃火之法也。訒庵謂石膏能發表,殊屬不合經旨,今特訂之。嘗觀世醫治暑瘧,妄擬石膏之貽害,卷面既詳言矣,茲不復贅。

石膏大黃區別論說

余於已酉仲夏,寓茶陽之精舍。有客鄒生問曰:「石膏、大黃皆陽明之涼藥,嘗見區別之用,有如風馬牛不相及者,何也?」 余曰:「子之顧問,誠醫界之方針。醫能洞察表裡陰陽之辨,則用藥自知間不容髮。嘗考昔賢辨證立方,理精法密,療表惟恐陷邪,治里猶恐傷陰。加一味則不同方,減一味則不同治,井井有條,不容苟混。然石膏性寒,清胃火而療肌熱,色白以入肺,質重而鎮墜,蓋暑瘧初作,忌其鎮墜而陷邪,故當禁用焉;大黃性寒而味苦,能盪滌里陰之壅熱,但暑瘧初作,嘗有熇熇暍暍之勢,欲救一線之陰,則大黃須急用焉。所謂區別之用者,此也。」 客唯唯退謝。

附錄陶節庵傷寒摘要

節庵云: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其證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但暑瘧傳變,亦或有之證,故略引舉於下,以便參考。如太陽證,頭痛惡寒,寒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溫病也。

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長者,陽明病溫也。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者,少陽病溫也。如腹滿咽乾,診得尺寸俱沈細,過經不愈,太陰病溫也。如煩滿囊縮,診是尺寸俱微緩,過經不愈者,厥陰病溫也。發汗後,晝煩夜靜,不嘔渴,無表症,脈微沈,乾薑附子湯。

陽微發汗,躁不得眠,與大下後復發汗,晝日不得眠,至夜安靜,身無熱,乾薑附子湯。汗下後,病不解而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俱謂陽虛煩躁也。

又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陰盛拒陽也,欲於泥水井中臥,飲水不得入口者是也,四逆湯主之。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太陽病,發汗不解,發熱,心下悸,頭眩,肌體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

身熱頭痛,脈反沈,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主之。煩熱者,不經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有異也。經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實,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殊也。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虛謂心中欲嘔欲吐之貌。陽明病,心煩喜嘔,壯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湯。」

煩熱為擾亂而煩,躁乃憤怒而躁,謂先煩漸至躁也,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為熱輕,躁者熱重。所謂煩躁者,先發煩而漸至躁;所謂躁煩者,先發躁而後發煩也。太陽中風,不得汗,煩躁者,此邪在表而為煩躁也,羌活沖和湯。大便不通六七日,繞臍痛,煩熱,發作有時而渴者,此為躁屎,乃邪氣在裡而煩躁也,大承氣湯。太陽不得汗,醫以火劫取汗,火熱入。太陽中風,自汗,脈浮緩,用桂枝湯。

汗出而渴,小便難,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

自汗出,小便難,而用桂枝,惟加甘草、白芍。

自汗出,小便不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宜桂枝附子湯。

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宜乾薑甘草湯。

陽明汗多而渴,發熱,譫語,大便硬,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寒,用桂枝附子湯。

若小便自利而汗出,為津液少,不可攻利,宜蜜導煎通之。

若汗多者,胃中乾,急下之,用大承氣湯。

汗多而渴,勿用五苓散。

汗不止,無他證者,搵粉撲之。服桂枝湯,大汗出,煩渴不解,脈微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下後,不可更用桂枝湯,若汗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陽明汗多,夜不便不利,若小便反利者,屎雖硬,不可攻下,宜蜜煎導法,若誤攻之,則津液竭絕。

傷寒寸脈遲者,不可汗;尺脈遲者,不可下,宜先服小建中湯。

三黃石膏湯

有傷寒發熱,脈大如滑數,表裡皆實,陽盛拂鬱。醫者不達,既發其汗,病勢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大渴。過經既成壞證,亦有錯治諸溫而成此症者。又八九日,既經汗下,脈洪數,身體壯熱,拘急沈重。欲治其內,由表未解,則里證又急,超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澀經絡,津液枯涸,榮衛不通,遂成此症耳。

石膏(兩半)、黃芩(七錢)、黃連(七錢)、黃柏(七錢)、淡豉(二合)、麻黃(一錢)、梔子(三十個)。上每服一兩,水二鍾,煎服。未中病,再服,其效如神。傷寒即經汗吐下誤治後,三焦生熱,脈復洪數,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加衄血,病熱不解,身目俱黃,狂叫欲走,三黃石膏湯主之。

陽毒傷寒,皮膚斑爛,身如凝血,兩目如火,十指皮俱脫,煩渴躁急不寧,庸醫不識,莫能措手,命在須臾,三黃石膏湯主之。

婦人血風證

婦人因崩漏大脫血,或前後去血,因而涸燥,其熱未除,循衣摸床,撮空閉目,不省人事,揚手擲足,搖動不寧,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有燥熱之極,氣粗鼻乾而不潤,上下通燥,此為難治。宜服生地黃連湯。治男子失血多者,有此證,其妙不可勝言。方列下:

川芎(七錢)、生地(七錢)、赤芍(三錢)、梔子(三錢)、黃芩(三錢)、黃連(三錢)、防風(一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清飲,徐徐呷之。脈實,可加大黃下之。

大承氣湯,氣藥也,自外而之內者用之;生地黃連湯,血藥也,自內而之外者用之。氣血合病,循摸床,治同。自氣而之血,血而復之氣者,大承氣湯下之;自血而之氣,氣而復之血者,用生地黃連湯主之。二者俱不大便,此是承氣湯對手,又與三黃石膏湯相表裡,是皆三焦為胞絡虛火之用也。病既危急,只得以此湯降血中之火耳。不但婦人用之,男子去血過多而有此證者,皆可服之,無不效。予固表而出之。

升陽散火湯

此湯治患病人義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沈,不省人事。俗醫不識,見病便呼為風證,而用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參、當歸、柴胡、白芍、黃芩、甘草、白朮、麥冬、陳皮、茯神。有痰者,加姜汗炒半夏;大便燥之前,譫語發渴,加大黃;泄者,加升麻、炒白朮。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

益元湯

治有患身熱頭痛,全無不煩,便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庸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戴陽證。

焙附、甘草、乾薑、人參、五味、麥冬、川連、知母、蔥、艾姜(一片)、棗(二枚)。水二鍾,煎之。臨服,槌法入童便三匙,頓冷服。

潮熱屬陽明證,旺於未申,一日一發,日晡而作,邪入胃腑,為可下之證。設或脈浮而緊,潮熱而利,或小便難,大便溏者,熱未入腑,猶帶表邪,當先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若潮熱於寅卯,則屬少陽;潮熱於巳午,則屬大陽明。是又不可不辨也。

陽明似瘧,煩熱汗出,日晡發熱,脈或浮或虛者,桂枝湯;脈實者,承氣湯。婦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亦如瘧狀,小柴胡湯。病入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越婢湯。

病人熱多寒少,陽乘陰也。若尺脈遲,為少血,先以黃耆建中湯養其榮衛,脈不遲,卻以小柴湯、越婢湯選用之。

以上引陶節庵摘仲景傷寒要旨。蓋暑瘧與傷寒來路雖各別,然其六經見證之寒熱虛實,概可參頃。茲細究暑瘧傳變,或嘗有之證,故略引舉於下,以俟同志者參考。余未經驗,故未另錄方治,以待完卷補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