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前 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本文所叙述的是中国语言学简史,其中“语言学”一词,是采用了最广泛的意义。严格地说,应该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这一部《中国语言学史》就是按照后一种写法写成的。

大家知道,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的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轻视语文学的研究。先说,我们有五千年文化需要继承,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仍然需要有人去做,即以整理古籍而论,我们就需要训练一批具有语文学修养的人才。再说,从语言理论方面看,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在封建主义上升时期,也像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样,学术上有不少美丽的花朵。中国是世界上语文学发达最早又最盛的国家之一,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祖国的语文学遗产,并且把它发扬光大起来。

语文学在中国古代称为“小学”。“小学”这个名称最初跟小学校是有关系的。根据《汉书·艺文志》,我们知道古人八岁入小学,老师教他“六书” 〔1〕 。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所以把识字的学问叫做“小学”。在《汉书·艺文志》中,“小学”自成一类,共列十家三十五篇。如果以古为准,包括古文奇字在内,识字就成为专门学问了。这是“小学”成为学术专名的原因。到了后来,“小学”的范围扩大了。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小学类分为训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大致说来,训诂是研究字义的,字书是研究字形的,韵书是研究字音的。但是,研究字形的时候不能不讲字形和字音、字义的关系,而韵书又兼起字典的作用,所以三者之间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小学”是有关文字的学问 〔2〕 ;古人治“小学”不是以语言为对象,而是以文字为对象的。

语文学本来是和古典文献发生密切关系的学问,所以中国的“小学”一向被认为是经学的附庸。有人在训诂、字书、韵书之外再加“音义”一类,以为“音义”是“小学”的应用 〔3〕 。其实一切古书的注解都可以认为是“小学”的范围。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语言学,基本上就是语文学;甚至在研究方言俚语的时候也带有语文学的性质,因为作者们往往考证这些方言俚语用字的来源。语文学在中国语言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共历二千年,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这方面的学者。

古文字学在语文学中,可算是异军突起。金文的研究导源于宋代,甲骨文的研究则兴起于清末。这一门新的学问可说是方兴未艾。它已经超出了语文学的范围,而进入了历史学和考古学的领域。但是,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始终是对语文学大有帮助的。

语法学虽然在中古时代,曾经一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当时叫做“声明”),但是没有得到发展。我国古代学者、作家,在研究语言时,也提出了一些语法概念 〔4〕 ,但是只是零碎的,常常作为注解来出现的,而不是系统的语法著作。至于虚词的解释,也只是当作词汇问题来解决。直到清末,中国才有了系统的语法学。

普通语言学以及在现代科学方法指导下的方言调查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跟着语法学也兴起了。解放以前,我国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本文将以较大的篇幅来叙述中国语文学,因为它所占的时间最长;古文字学、语法学、普通语言学、语言调查等,也都予以适当的地位。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为止。

注 释

〔1〕  《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代所谓八岁入小学,教的只是“国子”,即贵族子弟;平民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

〔2〕  五四以后,曾经有一个时期,“小学”改称“文字学”。旧《辞海》于“文字学”条注云:“研究文字之形体、音韵、训诂之起源及变迁之学也。亦称‘小学’。”早年北京大学讲义有钱玄同的《文字学音篇》、朱宗莱的《文字学形义篇》。近年“文字学”才专指研究字形的结构和演变的学科。

〔3〕  见谢启昆《小学考》序。“音义”一类包括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等。

〔4〕  例如杜甫《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第三首:“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引赵次公(彦材)说:“渠字、沼字,此以字之重字为轻字,以体为用者也。”这就等于说名词用如动词。《杜诗镜诠》引赵汸云:“渠之,沼之,实字作活字用。”意思也是一样的。赵次公是宋时人,赵汸是明时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