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国史讲话

第五章 所谓“尊王攘夷”事业的背景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春秋初期,列国并峙,互相争胜;在这时期中,黄河流域比较强盛的国家是郑、齐、鲁、宋、卫五国。五国之中约略说来:郑、齐、鲁为一党,宋、卫为一党。两党的势力,以前一党为强盛。前一党中起初最强的是郑,后来是齐。郑、齐两国在春秋最初期,可以算是准伯主的国家。郑因发生内乱中衰,齐国代兴,灭纪败鲁,渐渐做成了真盟主。到了西元前六百七十九年(鲁庄公十五年),齐桓公正式登了伯主的宝座,应合时势的需要,做出了一番“尊王攘夷”的事业来。这“尊王攘夷”的事业,是有适合的背景的,略叙如下:

当春秋开始时,黄河流域诸国正在钩心斗角的时候,南方已有一种异族起来,这就是楚。鲁桓公二年,郑国约蔡国会于邓的地方,《左传》说这次盟会的原因是开始惧怕楚国。以郑庄公之强,尚且对楚国发生畏惧,可见楚国在那时候的强盛已经超过了郑了。那时楚国的君主是武王熊通,鲁桓公六年,楚武王起兵侵随(在今湖北省随县),先派了薳{音wěi}章到随国去议和,自己带兵驻在瑕的地方等候。随国也派了一位少师前来议和。楚国的大夫斗伯比对楚王说道:“我们所以不能在汉东得志的缘故,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张大了武备去恐吓他们,他们自然害怕了要联合起来对付我们,弄得我们现在没法使他们离散。但是汉水东面的国家以随国为最大,随国倘若自大起来,必定丢开了其他小国;小国分离,正是楚国的利益。现在随国派来的少师是个很骄傲的人,我们可以故意把老弱残兵陈列出来去哄骗他,使他们上我们的当。”楚国的另一个大夫熊率且比听了斗伯比的话,说道:“随国有个季梁,是个很有智谋的人,这套计策,恐怕骗不倒他罢?”斗伯比说:“我们用这计策是为日后打算。要知道少师是随君的宠臣,随君很听他的话呀!”楚王用了斗伯比的计策,故意把军容毁坏,然后请少师进来。少师一见楚兵疲弱,回去便请随侯起兵追赶楚师。随侯正想听他的话,季梁果然出来劝谏道:“老天爷帮楚国的忙,楚国势头正盛,他们是故意的示弱,在哄骗我们呵!”随侯听纳了季梁的话,便止住了。在斗伯比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南方的形势是楚国独强,勉强能与楚国对抗的只有随国。随国联合了汉水东面的诸小国做楚国的敌人,所以楚国汲汲的要想打服他。他们所用的政策,是先离间汉东诸小国与随国的联结。

过了两年,楚国邀合南方诸侯在沈鹿地方盟会,只有黄、随两国不来。楚武王派了薳章去责问黄国,自己带了大兵去伐随国,驻兵在汉水淮水之间。季梁劝随侯与楚国讲和,少师却对随侯说道:“我们快动手的好!不然,楚兵又要像前次一样逃走了。”随侯听了少师的话,便起兵与楚国开战,在速杞的地方被楚兵打得大败,随侯步行逃走,楚国俘获了随侯的兵车,把车右少师杀死;于是随国只得服从了楚国了。

不久,楚国又开辟了濮地(在今湖北省南部),打败了邓国和郧国、绞国的兵,声势更是不可一世。不料就在这时吃了一回亏:在鲁桓公十三年,因为罗国(在今湖北省宜城县)有意对楚国挑衅,楚国起兵伐罗,在屡胜之后轻看了敌人,被罗国联合了卢戎(在今湖北省南漳县),打得大败。

楚国虽然败了这一次,但是实力并不损伤。在鲁庄公四年,楚武王造了一种“荆尸”的阵法,在军队中参用戟队,起兵伐随,在半路上死了。令尹斗祈,莫敖屈重(令尹、莫敖都是楚国的官名)把丧事按住,开辟了行军的直道,在溠水上面搭了桥,领兵直逼随国。随国人大怕,又同楚国讲和。莫敖假托了王命到随国与随侯结盟,并要求结盟于汉水的西面。事情办好,班师回国,渡了汉水,然后发丧。在这里,我们又可看出楚人是怎样的一种尚武力征的民族。他们肯这样努力经营,所以才能成为南方的伯主。武王死后,儿子文王熊赀即位,联合巴国伐申,又灭了息、邓等国,攻入了蔡国,势力骎骎北上,从此成了中原诸侯的大患了。

齐桓公时,中原的强敌在南是楚,在北有狄。据考证,狄就是商代的鬼方,周代的猃狁和犬戎。《易经》上说商王武丁领兵伐鬼方,一打打了三年,才把他们克服。打一处仗要用三年功夫,在古代真是一个极大的战争了。古书上又记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获了二十个翟(狄)王;西落鬼戎就是鬼方。打一次仗就俘获了二十个王,又可见鬼方部族的强大。在文王时,也曾征伐过犬戎。到西周时,成王(或康王)又曾派了一个叫做盂的人去伐鬼方,俘获了一万三千零八十一个人回来,这真是西周对北方异族斗争的第一次大胜利。穆王时,又曾去征过犬戎,俘获了五个王,又得到四只白狼和白鹿,把戎族迁到太原(在河东)的地方。夷王时,命虢公带兵伐太原的戎族,到了俞泉地方,俘获了一千匹马。宣王中兴,猃狁内侵甚急,他们占居了焦获(在今山西省阳城县)地方,攻打镐、方(在今山西省夏县)、西俞等处,一直到洛水(现在陕西的洛河)和泾水(现在的泾河)的北面。宣王亲征,在(即彭衙,在今陕西省白水县)地方打败猃狁,又命大臣尹吉甫等带兵直追到太原,更命一个叫做南仲的到朔方去筑城,连攻连守,才把猃狁暂时平定了。到了宣王晚年,又兴兵征伐住在太原的戎族,却得不到胜利。到幽王时,戎狄格外强盛起来,蚕食周地,结果犬戎竟把西周灭了。东周之初,梁国(在今陕西省韩城县)曾抵抗过鬼方蛮,秦文公又赶走了占居周地的戎族;其后秦与西戎就屡有交涉。到穆公时,西戎全被秦所征服。秦国霸了西戎,西方的戎祸就告一段落了。

西方的戎祸方靖,北方的狄寇又起来了。上文说过,狄就是鬼方,与猃狁犬戎是同族。狄族最强的有两种:一种叫做赤狄,他们的根据地大约在现今的山西省;一种叫做白狄,他们的根据地大约在现今的陕西省。他们的势力一直到达了河北、河南和山东。另有一种叫做长狄,大约也盘踞在现今的山东山西两省。晋曲沃庄伯二年(春秋前九年),翟(狄)人伐晋,一直到了晋都的郊外。春秋初年,黄河下游诸国正互相争斗得筋疲力尽,狄人乘机南下,先伐了邢国(在今河北省邢台县),又灭了卫国;跟着又伐晋国,灭了温国(就是苏国,在今河南省温县)。一时中原诸侯大受他们的威胁,大家惧怕狄人,比惧怕楚人还要厉害些。

狄之外,春秋初年为中原的祸患的还有诸戎。春秋时的戎族,除猃狁后裔的犬戎外,还有戎州己氏之戎,住在现今山东竹境内;北戎,山戎,无终氏之戎,住在现今河北省境内;允姓之戎(当也是猃狁的后裔),姜姓之戎,住在现今陕西省境内;扬拒、泉皋、伊雒之戎(这是几种戎的合称),蛮氏之戎,住在现今河南省境内。己氏之戎与鲁盟好,也有时为寇,他们曾侵犯过曹国(在现今山东省定陶县)。北戎的势力较为强盛,曾侵犯过郑国,被郑国打败;又曾伐过齐国,也被郑国的救兵杀退。山戎侵扰过燕国(这是北燕,都城在今河北省宛平县)。扬拒、泉皋、伊雒之戎曾联兵伐周,攻破了王城,被秦晋联军所打退。其他戎势力不强,不大为中原之患。总之,春秋时的戎族虽不及狄族之强,然而中原列国也是受到他们的侵扰的。至于夷族和蛮族,除了楚外(楚就是蛮夷的一种),在春秋时都不占势力,他们和中原就不生什么关系了。

以上所说的是“攘夷”事业的背景;至于“尊王”事业的背景,那就更容易知道了。东周王室在春秋开始的几年还有些威权,从周、郑繻{音xu}葛之战,王师大败,一蹶不振;后来又继续发生内乱。鲁桓公十八年,周公黑肩想杀了庄王(桓王子),拥立王子克(庄王弟)为君;有个叫做辛伯的把周公黑肩的阴谋告诉庄王,庄王杀了周公黑肩,王子克逃到燕国去。这是春秋时周王室的第一次内乱。鲁庄公十九年,周朝的臣子蔿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们依恃苏国为后援,奉了王子颓(庄王子)作乱;卫和燕国也帮助王子颓,起兵伐周,拥立王子颓为君。郑厉公奉了惠王(庄王曾孙)住在郑国的栎地;郑国又联合虢国回攻王城,杀死了王子颓、蔿国们,奉惠王复位。这是王室的第二次内乱。惠王酬谢郑、虢二君,就赐给郑国虎牢以东的地方,赐给虢国酒泉的地方。于是王畿削少,王室也更趋衰弱了。

因为王室衰微,所以造成列国互相争胜的形势;因为列国互相争胜,中原内部因不统一而更不安宁,所以又造成戎、狄交侵的形势。要“攘夷”必先“尊王”,“尊王”的旗帜竖起,然后中原内部才能团结;内部团结,然后才能对外。所以“尊王”与“攘夷”是一贯的政策。这是春秋初年的时势的需要,并不是齐桓公和管仲一二人突然想出来的花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