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概说

本篇是论述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等疾患的辨证论治。篇中共有条文八条,载方六首。其中第一、二条是论疮痈的脉证,以及疮痈鉴别诊断的方法。第三、四条是论肠痈的脉证,治法和方药。第五、六条是论金疮的脉证与发病机理和方证。第七、八条则论浸淫疮的转归和治法。由于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均属外科疾患,故合为一篇论述。

疮痈,即痈肿,证候以焮红肿痛为其特点。是因火毒外结,属阳属实,蒸腐血肉,而成痈脓,其病在外,故称疮痈;若痈脓之毒热结于肠内的,则称为肠痈,一名内痈。

浸淫疮,是因湿热之毒,郁于心肺二经,向外发于皮下,形如粟米,瘙痒不止,破则流黄水,浸淫之处,无不破烂,遍于全身,故称浸淫疮。

金疮,是指肌肉被刀斧等器械所伤,亦有伤后复感毒邪,溃烂成疮,则称为金疮。

1.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诠解】

本条是论述疮痈将发的脉证。由于湿热火毒,结聚在里,邪热外蒸,荣卫并热,故脉来浮数。若邪热遏于卫,卫气不能畅行,故见洒淅恶寒。湿热火毒,聚于一处,则必蒸腐血肉,故营血瘀腐不通,则成痈。痈毒腐化气血则为脓,是为痈脓之证,故曰:当发其痈。如此可知,脉浮数而恶寒,若无固定痛处的,则为外感;若有一定痛处的,则是痈脓病的先发之征。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浮数脉,皆阳也;阳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者,卫气有所遏而不出也。夫卫主行营气者也,而营过实者,反能阻遏其卫;若有痛处,则营之实者已兆,故曰当发其痈。”

2.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诠解】

本条论述通过触诊辨别痈肿有脓无脓的方法。由于营血凝滞,卫气不行,郁结一处,瘀而生热,热胜则腐其血肉,血肉腐败则为脓肿,故以手掩其肿上既热且软,是为有脓。假如郁滞不重,尚未化热,仅是痈肿,故按之不热而且硬,是为无脓之证。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痈肿之候,脓不成,则毒不化;而毒不聚,则脓必不成。故以手掩其肿上,热者毒已聚,则有脓;不热者毒不聚,则无脓也。”

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诠解】

本条是论述痈脓已成的证治。由于毒火聚于肠内,而发为肠痈,其身虽无热,而其脉则反数;血气凝滞于里,不得外荣肌肤,故身如鳞甲交错。痈成于内,血涩不流,则气亦滞,遂使腹皮如肿,按之仍软。虽其患在肠胃间,究非腹内有积聚,所以本证与腹内有癥瘕积聚者不同。

治以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通阳行阴。方中薏苡仁泄热除湿,排脓利尿;败酱草清热解毒,破瘀排脓;附子辛温,扶阳而行气血津液,故能散结消肿。方后注云“顿服,小便当下”,是指服药之后,小便下者,气化则通,气化通则痈肿郁结可开,热毒瘀滞可行,大便泻出污秽之脓血,肠痈渐愈。顿服者,取其药力快捷,速下湿热火毒之意。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论肠痈,乃肠胃之病,似宜只腹痛而不及外,不知痈乃血脉间病。肠为阳明,阳明主一身肌肉,故必其身甲错。腹为肠之府,故腹皮急,热毒之气上鼓也。气非有形,故按之濡。然皮之急虽如肿状,而实无积聚也。病不在表,故身无热,热虽无而脉数,痈为血病,脉主血也,故曰此为肠痈。薏苡寒能除热,兼下气胜湿,利肠胃,破毒肿,故以为君。败酱善排脓破血,利结热毒气,故以为臣。附子导热行结,故为反佐。”

【病案举例】

张某,男,23岁。1965年10月20日初诊。腹痛一天,发热呕吐,继则腹痛转入右下腹,经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先后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疼痛持续不解,且发热呕吐。患者不愿手术而求治于周师。证见面色青黄,神色困惫,右少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包块如掌大,畏寒发热,剧痛时四肢冰冷,舌黄有津,脉滑数。体温38.7c,白细胞20000/立方毫米。此属寒湿郁结化热,治宜温阳祛湿清热。方用:薏米90克,炮附子30克(先煎),败酱草30克。嘱其浓煎频服。4剂后疼痛大减,呕吐止,体温正常,血白细胞总数下降为13000/立方毫米。续服上方6剂,血白细胞总数10000/立方毫米,仅右腹下包块不消。再服上方20余剂,包块消失而愈。

(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5:5)

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诠解】

本条是论述肠痈脓未成的证治。火毒邪气,郁于肠内,虽聚而成形,然尚未腐肉化脓,故见少腹肿痞。肿痞瘀阻逼及膀胱,故按之即痛如淋,而实非淋,故小便自调。由于毒邪内聚,营卫之气与之相争,故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血热郁滞,结实不通,束敛血脉,故脉迟而紧。此为热伏血瘀,痈脓未成,故可下夺,令其消散。若脉不迟紧,而反洪数的,则热势已成,荣气腐而为脓,故不可下。据临床观察,此证下之似亦无害。

治以大黄牡丹皮汤,泄热逐瘀为主。方中大黄、丹皮、桃仁泄热逐瘀,排除恶血,消散痈肿;瓜子与芒硝,荡积排脓,推陈致新。方后注曰“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说明肠痈不论有脓无脓,凡属实热证者,皆可用荡热行瘀法,使瘀热脓血随大便而去,肠痈可愈。

若邪毒腐肉化脓,毒热之气弥满不收,正气被伤,故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排脓消肿。然慎用攻下之法,以防更伤正气。

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均治肠痈。前者适用于脓已成,正气亦伤,里热不盛者;后者适用于脓未成,热实毒盛之证。

【选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肠痈而少腹不可按,阳邪下结,部位牵引也。按之如淋,形容痛状,情所必至。夫血病而气不病,故小便自调,然阳邪已盛,卫气斯虚,遂发热汗出而畏寒也,痈证如是。治之者,须以脓成未成为异。欲知之法,舍脉无由,脉迟紧知热未为血瘀于内,勿使成脓,下之须早,非桃仁承气汤乎?脉若洪数者,则已成矣,岂复有瘀可下,此大黄丹皮以涤热排脓,势所必用也。”

【病案举例1】

娄某,男性,20岁。于1977年9月8日就诊。转移性右下腹痛2天。有压痛和反跳痛,恶心,口干,便秘,腰大肌试验阳性,右下肢阑尾穴压痛,舌苔薄黄,脉弦数,体温37.3c,白细胞12000/立方毫米,中性79%。诊断:肠痈(急性阑尾炎)。服大黄牡丹皮汤加减:生大黄12克,粉丹皮、桃仁、冬瓜仁、木香、枳壳各9克,金银花、红藤、蒲公英各30克,芒硝、生甘草各6克。当日取药2剂。煎后分四次服,药后腹泻三次,腹痛减轻,以后原方去芒硝,改每日一剂,连服六剂症状消失。

(摘自《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14)

【病案举例2】

徐某,男,44岁。自诉因做痔疮手术后,遗有腹痛。曾进行灌肠治疗,检查左侧降结肠处有一条索状物,上抵于胁,胀痛不堪,不能饮食,且大便下痢脓液、烂肉样物。每日大便五六次,有里急后重。脉弦而滑,舌苔黄腻。

辨证:肝胆热邪,迫及于肠,伤及气血,挟有瘀滞,因而形成此证。

治法:通因通用,泻肠中之瘀,消凝结之滞,方用大黄牡丹皮汤。

处方:大黄12克,桃仁12克,冬瓜仁30克,败酱15克,鸡血藤30克,双花15克,海藻15克,佛手15克,柴胡12克,枳实10克。

服药后泻下秽浊粪便甚多,服至三剂而基本全瘳。

(刘渡舟治验)

5.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诠解】

本条论述金疮出血的脉证。由于吐血、咯血、自汗、盗汗、遗精等原因,引起阴血亏少,血不流利,故脉则涩。阴血虚而阳气外浮,故又脉浮而微,如法当亡血或汗出伤荣。如不亡血,亦不汗出则为何故?此因若身有疮,或被刀斧所伤,亡失荣血的缘故。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血与汗,皆阴也;阴亡,则血流不行,而气亦无辅,故脉浮微而涩也。《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兹不汗出而身有疮,则知其被刀斧所伤而亡其血,与汗出不止者,迹虽异而理则同也。”

6.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 八月八日采 蒴藋细叶十分 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 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厚朴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诠解】

本条是论金疮的治疗方法。金疮是刀斧等金属器械所伤的伤科疾患,由于刀斧创伤,经脉皮肉筋骨断裂,营卫气血不能接续,伤口疼痛,甚至气血溃烂而成疮疡。

治以王不留行散,续绝脉,愈伤口,活血行气,化瘀止痛。方中王不留行活血祛瘀,止血定痛为君药;佐以蒴藋细叶行血通经,消瘀化滞;桑根白皮续绝脉而愈伤口。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取灰能止血之意。姜、椒、厚朴行气破滞,温通血脉;黄芩、芍药清血热,敛血阴;重用甘草补中生肌,调和诸药,配黄芩清热解毒。本方寒热相合,气血兼顾,既可外敷,亦可内服。内外并用,畅行气血,调和阴阳,生肌长肉。“小疮即粉之”,说明肌肤损伤较轻者,外敷即可,无须内服。“大疮但服之”,由于损伤较重,应治内而安外,故需内服,或内外并用。“产后亦可服”,乃取其散瘀止血,行气活络之功。外感风寒者,去桑根白皮,防其引邪内入也。“前三物皆阴干百日”,是指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根白皮。三药不宜曝晒火炙,是存其寒凉之药性之意。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金疮,金刃所伤而成疮者,经脉斩绝,营卫沮弛;治之者必使经脉复行,营卫相贯而后已。王不留行散,则行气血和阴阳之良剂也。”

7.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诠解】

以上二方是论疮痈脓已成,正气伤的治法。由于火毒发炎,聚郁一处,气血不畅,热郁血瘀,蒸腐血肉化脓,而伤正气。若阴分伤的,治以排脓散,滋阴活血,行气排脓。方中鸡子黄、芍药滋阴养血,凉血解毒,活血散瘀;枳实、桔梗一升一降,开气行滞,俾大气一转,郁结乃散。诸药相合,可养阴护正,使痈脓外出,热毒可解。若正气伤的,治以排脓汤。方中甘草调中排脓,清热解毒;桔梗开提肺气,大气自转,郁结可散;生姜、大枣辛甘为阳,调和荣卫,扶正达邪。诸药相配,以奏排脓解毒,调中祛邪之功。如此可知,排脓散治痈脓伤血分;排脓汤治痈脓伤气分。但两方均能调其升降之机,消其久瘀之痈,可以概治痈肿日久而毒不能散的病证。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肠痈必起于邪壅气血而成,壅气为热,蒸腐血肉成脓,故以鸡子黄、芍药专补阴血之正,桔梗开提肺气而下行,枳实以宣肠胃气结。俾气利则脓成毒化,故为排脓散也。”

“肠痈乃属大小肠受病,故用甘、桔善走手足阳明,开提诸气而宣行解毒,以姜、枣通调营卫而排血为脓。盖此二方,专治躯壳之内肠胃之痈而设。”

8.浸淫疮,从口流向四支者,可治;从四支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诠解】

本条论述浸淫疮的预后。浸淫疮是由湿热火毒客于肌肤,先痒后痛,搔破流水,浸渍皮肤,淫于全身。若浸淫疮,从四肢流向心口,这是皮肤热毒,经血脉内传于心的反映。病邪由外向内,由轻变重,故为难治。若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为心经热毒,流散皮肤,病势向外,由重变轻,故为可治。

【选注】

《医宗金鉴》:“浸淫疮者,浸谓浸渍,淫谓不已,谓此疮浸淫留连不已也。从口流向四肢者轻,以从内走外也,故曰可治;从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从外走内也,故曰不可治。”

9.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未见。

【诠解】

本条是论浸淫疮的治法。浸淫疮是热毒在心脉、皮肤之病,治以黄连粉方,清热解毒。方中黄连苦寒入心,不论内服外敷,均有清解热毒,凉血燥湿之功。

据临床观察,用黄连、炉甘石等分研细末,麻油调敷,治黄水疮有良效。

【选注】

《金匮要略浅注》:“黄连粉方未见,疑即黄连一味,为粉外敷之,甚者亦可内服之。诸疮痛痒,皆属心火。黄连苦寒泻心火,所以主之。”

结语

本篇论述了疮痈、肠痈、浸淫疮、金疮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肿,振阳消阴,可治肠痈之脓已成,而正气损伤者;大黄牡丹皮汤,泄热逐瘀,可治肠痈之实热;排脓散可治痈肿兼有阴伤之象;排脓汤可治痈脓兼有气伤之征。王不留行散,活血行气,止血定痛,故能治金疮。黄连粉方,清热燥湿,凉血解毒,适用于浸淫疮。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