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五节孟子与邹衍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孔子创儒家学说,墨子反对儒家,创墨家学说。杨朱生在墨子后,针对兼爱,创“为我”学说,反对墨家。孟子说,“拔他身上一根毛,天下人都可以得到利益,他是不干的。”杨朱是这样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提倡者。孟子时,杨墨两家学说满天下,士人们不是从杨就是从墨。儒家礼乐学说被墨家破坏了,儒墨两家说法不同的仁义学说又被杨朱破坏了。继承传统文化即所谓周道的儒家学派,自然要起来坚决反抗,代表人物就是孟子。

孟子名轲,鲁国邹人。孔子中庸学说传曾参,曾参传子思(孔伋,孔子孙),子思再传为孟子,孟子学说可以说是孔子的嫡传。孟子与齐宣王梁惠王同时,带着车子数十乘,侍从多至数百人,游说齐魏等国王,虽然他的学说被国王们看作“迂阔而疏于事情”(不合时宜),但在当时思想界中却发生大影响。晚年回家著书七篇,又给后世思想界极大的影响。孟子确是孔子以后最大的一个儒学大师。

孟子自任为孔子的继承人,《孟子》七篇,充分发挥了孔子学说的仁义部分。大体说来,作为孟子思想中心的仁义学说,表现在他的反对非儒家学派和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等三个方面。

孟子反对当时各种非儒家学说,主要是“辟杨墨”。他在《滕文公篇》里痛斥杨朱墨翟,说“杨氏为我是无君,墨氏兼爱是无父,无父无君是禽兽”。墨翟有君,硬说他无父,称为禽兽;杨朱无君又无父,却说他无君,看作与人相近的禽兽。在《尽心篇》里说“逃出墨家一定到杨家去,逃出杨家一定到儒家来”。足见孟子认为杨与儒是比较相近的。孟子“辟杨墨”,正说明孟子的阶级偏见。墨子被认作禽兽,只是因为墨家代表劳动群众要求一些政治上的利益。墨家流派宋钘(音坚jiān)创制华山冠(华山形状,上下平均)表示上下应该平等,这是儒家绝不能允许的。杨朱与孟子同属地主阶级,区别只在杨朱所暴露的剥削思想,毫无掩饰、毫无节制,孟子则是谈仁义,使剥削思想有掩饰与节制。杨朱的思想在政治上就是暴君污吏的民贼思想,孟子对它深恶痛绝确是事实,但和墨家比起来,却看作较好的思想了。孟子又和许行的农家学说作了一次著名的辩论。《滕文公篇》载许行主张“君民同耕,不耕不得食。布和帛长短同,麻和丝轻重同,五谷数量同,鞋子大小同,那末价钱都一样,即使幼童上市,不会受骗”。这种虚幻反动的平均思想的学说,孟子予以非常明快的驳斥,是有重大意义的。孟子说,“货物不同,价值也不同,大鞋与小鞋同价,谁还制造大鞋呢?照许行的做法,天下再没有好质量的货物了,怎么治国家!”孟子一生辩论,影响最大的在于辟杨墨,但有较多进步意义的却在辟许行。当时各国都在讲求富国强兵的方法,孟子独依据仁义学说,与各种学派进行争辩,对儒家学派有极大的贡献。

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劝国王行仁政以达到全中国统一的目的。仁政首先是实行井田制度,给农民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另外给国君耕公田十亩,比种田百亩抽税十分之一的彻法,农民收入可以多一些。当时地主兼并,农民失地或少地,给农民土地是必要的,但土地从何处来,孟子不曾说及。不过,孟子既有此主张,总会想到土地的来源。他是孔子的嫡传,要复西周之古。他对滕文公谈施行井田的办法是划地主的土地为井田(所谓“正经界”),分配给农民去种,使农民“死徙无出乡”,“公事毕(种公田),然后敢治私事(种私田)”。这种办法,实际是要地主回到领主、农民回到农奴的地位上去。象滕那样小国,也许实行得了。至于齐魏大国,不仅不能阻止地主的兼并,同时也不能强迫多数农民再去当农奴,所以孟子的仁政学说,被国王们看作不合时宜,无法采用。但是孟子的仁政学说,含有不少独辟的积极思想,如痛斥民贼,说汤放桀,武王伐纣是诛独夫不是弑君;如重民轻君,说“民为贵,社稷(国)次之,君为轻”。得民心的人得做天子,天子失民心,就是独夫,人人得而诛之。如君臣关系,说君待臣象手足,那末臣待君象腹心;君待臣象犬马,那末臣待君象路人;君待臣象土芥(轻贱物),那末臣待君象仇敌。如限制君权,说国君用人或杀人,不要单听左右亲近人的话,也不要单听大夫们的话,要国人都说这个人好或国人都说这个人可杀,经过国君考察后,才决定用或杀。孔子在《春秋》弑君书法中,承认国人有权杀暴君。孟子依据孔子及西周时敬天保民思想,大胆予以发挥,成为封建时代最可宝贵的一种政治理论。

孟子的哲学思想,是性善论。这是仁义学说必然的出发点,犹之性恶论必然主张礼乐学说一样。孟子把口、耳、目、心所喜欢的东西人人相同,来证明合于统治阶级利益的理义,也是为一切人所喜欢。事实恰相反,统治阶级的理义,根本在于维护剥削,而被统治阶级的理义,根本在于反对剥削。统治阶级的理义,怎能说是为一切人心所喜欢呢?孟子性善论是从统治阶级看本阶级的性是善的,所以本阶级的理义也是善的。以此为标准,被统治的人当他对理义表示顺从的时候,性也是善的,表示反对的时候,象墨子代表庶民要求一些政治上的权利,那就是性恶的禽兽。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是从统治阶级看被统治阶级的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统治阶级的刑法来强迫被统治阶级顺从,事实上荀子也以为统治阶级的性是善的,否则不可能有制礼的圣人,也就不可能有遵礼的士大夫。性善性恶说法不同,本质都是宣布统治阶级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恶论的出现,也说明战国后期阶级矛盾比前期更趋尖锐。

荀子说子思、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篇》),“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尽心篇》)等近乎五行推运的说法。比孟子稍后的邹衍,扩大五行学说,成为阴阳五行家。秦汉时孟子一派儒者与阴阳五行家结合,大得统治者的尊信。

《周易》讲阴阳,《洪范》讲五行,原来是解释宇宙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五行是朴素的唯物论。至齐人邹衍混合两种思想,并且改造成唯心论,大大加强它们的神秘性,创立起阴阳五行家。邹衍著书五十六篇,十余万言。

战国时期海陆交通开始发达,地理知识大为增加,如《山海经》、《穆天子传》、《逸周书?王会解》以及比较真实的《禹贡》、《周礼?职方氏》等书,都反映出人们的眼界不再局限在黄河中下游这个小区域里面。邹衍依据当时已有的一些地理知识,用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边的方法,先详述中国九州名山、大川、道路、禽兽、物产、奇珍,称为赤县神州。从此推广,象赤县神州的州共有九个,称为九州,外面有小海环绕。小海环绕的九州称为一州,这样的州又共有九个,外面有大瀛海环绕。再往外便是天地的边际。邹衍又用同样的方法,从当时上推至黄帝各时代的制度和盛衰,再往上推直到天地剖判以至天地未生的时候。这些虽出臆测,但扩展了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应是邹衍学说中的有益部分。

曾子反对天圆地方说,以为如果地是方的,那末地的四角就没有天。又重视历数,说圣人注意日月的度数,考察星辰的运行,使四时节气不发生错误。孟子也说一千年的冬至日可以算出来。曾子、子思、孟子学派,主要在讲论仁义,其次才兼讲天文历数。这个学派的支流阴阳五行家,主要在讲论天文历数,其次才讲仁义。古代天文历数与灾异占候混为一事,迷信成分极浓厚。前五一一年,晋国史官史墨给赵简子占梦,预言六年后吴将攻入楚都,但不能灭楚,理由是火胜(克)金。墨子不信五行,驳斥占卜术用五色龙定吉凶。足见东周时五行说早已通行,至邹衍特加发挥,号称“谈天衍”,把阴阳消长与五行相胜配合起来,造出五德终始(水德克火德,火德克金德等)的循环论与命定论。

阴阳五行家传播“推五德终始之运”的学说,要人们一举一动完全听命于鬼神天数。这种学说影响最广泛而流传又极久远,是战国诸家学说中最有害的一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