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除非消亡便无人赏识的国家
如今的奥地利共和国有6,000,000人口,其中2,000,000人口居住在首都维也纳。这样不寻常的人口分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国家头重脚轻,无数多瑙河(那是一条浑浊灰暗的河流,完全不像你听着那首著名的华尔兹舞曲时可能想象的那样蓝)边的古老城镇正在慢慢退化成死城,在那里,年老的男人女人们心灰意冷,漫无目的地在昔日辉煌的遗迹间游荡。年轻一代要么逃出国去更明快的环境中开启新生活,要么因为无法忍受家乡的生活而自杀身亡。要不了一百年,快乐的维也纳(极少数人们看似真的快乐的城市之一,只是这种快乐常常是孩子气且漫不经心的),这个古老而重要的科学、医学和艺术中心就会变成第二个威尼斯。它没能成为可以容纳50,000,000人的帝国首都,却沦落为一个依赖旅游业的小村子,几乎没有任何可以作为港口枢纽的重要性,无法吸引满载货物的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亚船只,让它们到这里中转,前往罗马尼亚和黑海。
如今,古老的多瑙河王朝(这是奥地利人曾经熟悉的名字,无比准确地描述了这个国家的本质)的地理情况极度复杂,因为它被武断地分成了许多块,几乎无法分辨。但若要说到自然条件在一个中央集权强国的建立过程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从前的奥匈帝国就是完美例证。暂且忘掉那些国境线,看看地图上的这个区域。它几乎不偏不倚地位于欧洲大陆的心脏上,距意大利的靴子尖和丹麦半岛的鼻尖一样远。平坦的土地和绵延起伏的地带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圆,高大的山脉将它严密地包在中央。西部是阿尔卑斯山的瑞士部分和提洛尔部分。北面是波希米亚地区的克尔科诺谢(巨人山脉)和厄尔士山脉,另有喀尔巴阡山脉呈半环状庇护着匈牙利平原(或称草原),阻挡来自斯拉夫平原一侧的入侵。多瑙河将喀尔巴阡山脉及其南部(也称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脉,或南喀尔巴阡山脉)与巴尔干山脉隔开,迪纳拉山脉则俨然一道屏障,保护平原不受亚得里亚海阴冷海风的侵袭。
创建这个国家的人手头的地图很不完善,他们本身拥有的地理理论知识也少得可怜。然而,和征服美国西部的拓荒者一样,他们只是循着某些一定的轨迹和路线行进,对于这些路最终会将他们带到哪里毫无概念,反正那些中世纪的征服者也只是靠做“眼前可做的”积聚起庞大的财富,从不为理论问题烦心。一切自然生长。自然为一切安排好了某种不可避免的“结果”,至于人类,无论多么聪明智慧,仍然只能默默遵从它的指示。
在公元元年开始的第一个千年里,最初的匈牙利大平原是片真正的无人荒野,各部落自黑海西进,循多瑙河而来,却不存在任何稳定的政府形态。查理曼大帝毕生与来自东方的斯拉夫人作战,在此期间,建立起一个小小的“标记点”,或者说,“界标”——我们会这么称呼它。这是一个位于东方的标记点,名叫“oester reich”(东方的帝国,和奥地利一个意思),而那个最终征服了全世界的公国就萌芽于此。尽管有时候会被匈牙利人和土耳其人侵扰(土耳其人最后一次围攻维也纳的时间比哈佛大学建校还要晚很多[1]),总的说来,这个小小的界标大多数时候还是处在强有力的掌控之下,先是巴本堡家族[2],后有哈布斯堡王朝——就在前几页才提到过的我们的瑞士朋友,他们总是最后摘得果子的人。最终,这个边界小国的统治者们设法让自己被推选成了犹如神圣罗马帝国那样的皇帝,虽然这个国家既不罗马也不神圣,更不是帝国,只是一群说日耳曼语的不同种族组成的松散联盟。他们一直拥有这个头衔,直到1806年,拿破仑为了把皇冠戴上自己那颗无产者的头颅,才将它扔进了垃圾堆。
但即便在那之后,不复辉煌却依旧顽强的哈布斯堡家族仍然设法在德国这块大蛋糕上插了一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手——直至1866年,普鲁士人将他们赶回他们自己的山脉一侧,并勒令他们待在属于自己的地方。
那块古老的东方标记到今天已经沦为了第七流的国家,因内耗而遍体鳞伤,看不到任何美好未来的希望,大部分国土都是山地,只保住了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延伸部分。至于著名的提洛尔山脉的残存部分,则被一纸《凡尔赛和约》划给了意大利,依据是,该地区一度属于古罗马帝国。保留下来的山区中有两个相对重要的市镇:因斯布鲁克,经布伦纳山口穿过因河进入意大利的古老路线就经过这座城市,它的一切都让人不由想起中世纪;萨尔茨堡,莫扎特出生的地方,也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如今它正试图通过向全世界奉上几场音乐和戏剧演出来保持活力。
无论这里还是北部波希米亚平原上的山脉都不出产任何有价值的物产。同样的描述也可以用在维也纳盆地,当年罗马人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军营,取名为vindobona(即维也纳)。那只是一个小小的定居点,公元180年,著名的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3]在这里死去,于是,维也纳开始出名了。马可·奥勒留曾无数次抗击来自北方日耳曼平原的蛮族,这只是其中一次。然而,直到十个世纪以后,这座城市才真正发展起来。当时适逢中世纪的大迁徙,也就是所谓“十字军东征”,所有想要前往“应许之地”[4]的人都要从这里出发,沿多瑙河而下,否则就只好把自己送到黑心的热那亚和威尼斯船主手里遭受敲诈勒索了。
1276年,维也纳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定居地以及其广袤疆域的中心——哈布斯堡王朝的疆域最终包括了前几页里提到过的所有山脉之间的土地。1485年,匈牙利占领了这座城市。1529年和1683年,土耳其两次向它发起围攻。但这座城市在历经重重灾难后活了下来,直到进入18世纪。当时它执行了一项错误的政策:但凡具备一定重要性的职位,全都必须由纯日耳曼血统的贵族任职。结果,王国开始分崩离析。权力过大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艰难的考验,和善的奥地利骑士也不例外。于是他们不只和善,更日渐软弱。
在古奥匈帝国中,47%的人口是斯拉夫血统,只有25%(或者说1/4)是日耳曼人,余下部分包括了匈牙利人(19%)、罗马尼亚人(7%)、约60万意大利人(1.5%)和大约10万吉卜赛人,后者集中居住在匈牙利,因为只有在那里,他们的待遇多少还有几分像是受尊重的市民。
日耳曼“主人”们显然从来都没能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而欧洲其他王国却已经慢慢开始用心了解。只有当他们愿意承担起“领导阶层”的职责时,君主和贵族才可能存在。一旦开始谈论“服务”而非“领导”,他们的末日便到了。拿破仑战争中,奥地利军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维也纳人开始对他们高贵的公爵和男爵们爆发出巨大的怒火,终至于将这些掌权者统统赶出这座城市,赶回了他们的田庄。在那里,他们无所事事,再也无法染指外面的土地。
从那以后,地理学开始为这座城市提供帮助。没有贵族挡道,商人与制造业者终于可以发挥所长。拆除了古老防御工事(它们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售卖这些土地所得的资金足以支付城市扩张与发展的各项费用)的维也纳摆脱束缚,迅速发展成东欧最重要的商业、科学和艺术中心。
世界大战令财富与荣耀双双戛然而止。这个如今被称为奥地利的国家再也不是几年前那个世界一流的帝国了。它的未来完全被扼杀在了过去,如今只是徒有其名罢了。法国拒绝让它加入德意志共和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它最好的出路也许就是挂牌公开出售了。可又有谁会愿意买呢?
[1]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创建于1636年。最后一次土耳其围攻维也纳是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
[2]巴本堡家族在10世纪末至13世纪上半叶是奥地利的统治者,之后经过短暂的空位期,哈布斯堡家族于13世纪末开始统治奥地利。
[3]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哲学家,古罗马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皇帝,罗马五贤帝之一,著有《沉思录》。
[4]《圣经》记载,上帝将迦南许给亚伯拉罕作为以色列人的家园,迦南即为“应许之地”。